A. 中國歷史名人有哪些
唐寅(1470—1523),是我國繪畫史上傑出的畫家、文學家。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初字伯虎,更字子畏,號桃花庵主等。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別號。數中國歷代畫家中,唐寅知名度最高,他的名字婦孺皆知,「唐伯虎點秋香」、「三笑」、在民間廣為流傳,
唐伯虎才氣橫溢,但並不風流,他的詩、書、畫被稱為三絕,在繪畫上,唐寅擅長山水,又工畫人物,尤其是精於仕女,畫風既工整秀麗,叉瀟灑飄逸,被稱為「唐畫」,為後人所推崇。書法源自趙孟頫一體,俊逸秀挺,頗見功夫。此外,他還能作曲,多采民歌形式。如此多才,明代文人中是少見的。唐寅,為「吳門畫派」中的傑出代表,繪畫與沈周、文徵明、仇英齊名,合稱「明四家」。又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切磋詩文,蜚聲吳中,世稱「吳中四才子。」
唐寅早期繪畫,「遠攻李唐」、「近交沈周」。早期拜吳門畫派創始人沈周為師。沈周和周臣都是當時蘇州名畫家,沈以元人畫為宗,周則以南宋院畫為師,這是明代兩大畫派,唐寅雖師周臣,卻有勝藍之譽。 唐寅兼其所長,在南宋風格中融元人筆法,一時突飛猛進,以至超越老師周臣,名聲大振。
唐寅畫得最多也最有成就的是山水畫。唐寅足跡遍名川大山,胸中充滿千山萬壑,這使其詩畫具有吳地詩畫家所無的雄渾之氣,並化渾厚為瀟灑。他的山水畫大多表現雄偉險峻的重山復嶺,樓閣溪橋,四時朝暮的江山勝景,有的描寫亭榭園林,文人逸士優閑的生活。山水人物畫,大幅氣勢磅礴,小幅清雋瀟灑,題材面貌豐富多樣。 由於唐寅作畫很少在畫上註明年份,且他的畫風變化也不很有規律,所以很難推測他作畫的時間,也就難以按照時間來劃分他的畫風變化進程。
唐寅在拜周臣為師後,主要是宗南宋院體,但其畫有時也有與沈、文畫風相近的作品,如《南遊圖》。這是唐寅三十六歲時當琴士楊季靜離開蘇州時贈送給他的。畫上人物、車、驢用筆細勁,如紙上游絲。近景的坡上有三四株雜樹交柯攢影。中景左側山岩前一高士騎驢緩行,後面一童僕拉著車負琴緊隨。剛出岩口,右面兩個推車人,匆匆趕路。山路曲折,溪水波動,頗見旅途之辛苦。整幅畫不著色,山勢平緩。而其中一株樹用胡椒點點葉,與沈、文畫樹葉法神似。
唐寅學南宋院畫風格的代表作之一是《雪山行旅》圖軸。雖畫的是雪景,不宜用很多皴筆,但山石結體仍能看出那南宋院畫立方塊的造型。高山峻嶺中的草堂有兩翁正圍爐驅寒,還有一高土騎著馬由童僕支傘擋雪,行走於瓊山玉樹之間。畫的前景主要是枯樹三株,枝幹是「直」、「斜」、「直」的折法,向上明面微露白色,而暗面特別濃黑,以示雪意。此外《溪山漁隱圖》、《灌木叢筱圖》也是這種風格,特別是《溪山漁隱圖》是一幅長卷,分十個部分,是唐寅作品中難得的佳作。
以南宋院畫風格為主的還有《清溪松蔭圖》、《看泉聽風圖》、《抱琴歸去圖》。這些作品用的皴法基本上是小斧劈,皴筆綿密厚重,有的表現了南宋院畫的某一方面特色。《清溪松蔭圖》是典型的小斧劈作品,這是唐寅學周臣時期的精心之作。畫面上的遠山迎面如巨碑,山頭為密密,逐漸疏淡。山腰用雲勾烘托山之高峻。這幅畫上畫一高士呋坐在松蔭下昂首觀景沉思的樣子。高士身上的線條端莊、靜穆,勢態清高。而其中一松樹穿插在岩壁之間,古藤纏繞山巒,有隨風微揚之勢,用筆老練。
《看泉聽風圖》主體部分是二高士並坐,正觀賞著由岩 洞中流瀉的瀑布。瀑布雖不大,然奔流急瀉,數處飛流騰躍。唐寅把水勢畫得極其生動,這是宋院畫家們繪畫的特點之一。而這幅畫的山勢突兀,用墨勾皴,明暗清晰,這也是南宋院畫特色。樹後山岩的皴筆輕而淡,逐漸消失在雲間。遠山則起走明顯,略見山峰,這種含蓄的表達方式正是馬遠和夏珪作畫的一貫作風。《抱琴歸去圖》也有這些顯著特色。
沈萬三,名富;字件榮,俗稱萬三。萬三者,萬戶之中三秀,所以又稱三秀,作為巨富的別號,元末明初人。
元朝中葉,沈方三的父親沈*由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南潯沈家漾遷徒至周東*(土宅),後又遷至銀子浜。沈萬三在致富後把蘇州作為重要的經商地,他曾支持過平江(蘇州)張士誠的大周政權,張士誠也曾為沈萬三樹碑立傳。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沈萬三助築都城三分之一,朱元璋封了他兩個兒子的官;在南京還建造了"廊廡"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樓四座……"。有了舒適的住宅;但不久;沈萬三被朱元璋發配充軍,在雲南度過了他的餘生。
沈萬三在周庄、蘇州、南京、雲南都留下了足跡。沈萬三始終把周庄作為他立業之地;"萬三住宅在蔫西北半里許,即東庄地及銀子浜、倉庫、園亭與住宅互相聯絡"(《周年鎮志》卷二),"萬三家在周庄,破屋猶存"(明·楊循吉〈蘇談》)。盡管他受到張士誠、朱元漳的封賞,但他不願離開這塊寶地。"元,王行字止仲,吳縣人,沈萬三延為西賓,每一文成,沈酬金一鎰"(《周庄鎮志》卷六·雜記),可見,他連自己的子孫都要留在這塊富裕之地,不惜重金加以培養,使沈家久盛不衰。
關於沈萬三發財致富的原因。大致有"墾殖說","分財說"和"通番說"三種。
一、墾殖說。許多史料上都有記載,但真正完善地提出這一說法的是崑山文管會陳兆弘在"明代經濟史學術討論會"上發表自的《明初巨富沈萬三的致富與衰落〉一文。文中重點提出,沈方三從"躬稼起家"繼而"好廣闢田宅,富累金玉",以至"資巨方萬,田產遍於天下。"沈萬三依靠墾殖發富,乃至成為豪富,號稱江南第一。
二、分財說。有人認為,"沈萬三秀之富得之於吳賈人陸氏,陸富甲江左…盡與秀"。(《周庄鎮志》卷六.·雜記),又有人說"元時富人陸道源,皆甲天下……。暮年對其治財者二人,以資產付之","其一即沈萬三秀也,(楊循吉《蘇談》)。總之,沈萬三是得到了吳江汾湖陸氏的資財,才成為江南巨富的。
三、通番說。據《吳江縣志》載,"沈萬三有宅在吳江二十九都周庄,富甲天下,相傳由通番而得"。著名歷史學家吳晗也說:"蘇州沈萬三一豪之所以發財,是由於作海外貿易。"這說明沈萬三是由於把商品運往海外貿易,才一躍而成為巨富的。
事實上,沈萬三之所以成為江南巨富,以上三個因素缺一不可,是密切關聯的。如果說沈萬三"其先世以躬稼起家……大父富,嗣業弗替;嘗身帥其子弟力穡,"說明他有了立業的根本。沈萬三得到了汾湖陸氏巨資,更由於「治財」有方顯示了他出色的"經濟管理"的才能?才有了致富的本錢和關鍵。他有了這樣的巨資後,一方面繼續開闢田宅:另一市面他把周庄作為商品貿易和流通的基地,利用白硯江(東江)西接京杭大運河,東入走瀏河的便利;把江浙一帶的絲綢、陶瓷、糧食和手工業品等運往海外,開始了他大膽地"競以求富為務"的對外貿易活動,使他迅速成為"資巨萬萬,田產遍於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沈萬三就是從貿易中賺下的一部分錢,購置田產,另一部分錢作經商的資本。所以說,沈萬三是以墾殖為根本,以分財為經商的資本,大膽通番;而一躍成為巨富。周庄"以村落而辟為鎮,實為沈萬三父子之功。"
沈萬三富得連朱元漳都眼紅;但在遭受朱明王朝三次沉重的打擊後,又很快衰落了。
第一次打擊是在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前後。據《周庄鎮志》記載,"《明史。馬後傳》洪武時,富民沈秀者助築都城三分之一,請稿軍,帝忍日:匹夫稿天下之軍亂民也,宜誅之。後諫日,不祥之民,天將誅之,陛下何誅焉!乃釋秀,戌雲南。"
除沈方三充軍雲南之外,他的第二個女婿餘十舍也被流放潮州。在此之前,沈萬三除築洪武門至水西門城牆外。還以龍角貢獻,並獻有白金二千錠,黃金二百斤,甲土十人。甲馬十匹,建南京廊廡、酒樓等。這次打擊不僅使沈家失去了沈萬三這個當家人;而且富氣也減去了大半,可謂人財兩空。不僅如此,沈萬三當時被捕時,周庄鎮上株連甚多,有盡誅周庄居者之說。幸虧鎮人徐民望不避斧鉞,台御狀至京城:才救下周庄全鎮老小。
第二次打擊是在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洪武十九年春,"兄至以戶役故,縲*赴秋官時伯熙亦獲戾京師,適與兄同系獄"(《周庄鎮志卷三。冢墓)。這次沈萬三子沈旺的兩個兒子沈至、沈庄(伯熙)又為田賦坐了牢,伯熙當年就死在牢中,後移葬於周庄杏村。這樣,從根本上動搖了沈家的基業。
第三次汀擊是在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奏學文與藍玉通謀,詔捕嚴訊,誅連妻女,及其仇七十二家,"洋武三十一年二月學文坐胡藍黨禍,連萬三曾孫德全六人,並顧氏一門同日凌遲"(《周庄鎮志》卷六·雜記),這次沈萬三女婿顧學文一家及沈家六口,近八十餘人全都被殺頭,沒收田地,可謂是滿門抄斬了。沈萬三苦心經營的巨大家業,急劇地衰落了。"沈萬三家在周庄,破屋猶存,亦不甚宏大",沈家大族遭受如此三次沉重的打擊,只能家破人亡。
就這樣,號稱江南第一豪富的周庄沈萬三,由興盛走向了衰落,但他畢竟是一個值得研究和借鑒的人物,他在周庄的遺跡,也使中外旅遊者及專家學者深感興趣。
B. 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人類是什麼人
在約在來170萬年以前,雲南元謀一帶,榛莽源叢生,森森鬱郁,是一片亞熱帶的草原和森林,先有枝角鹿、爪蹄獸等第3紀殘存的動物在這里生存繁衍。再往後推移一段時間,則是桑氏鬣狗、雲南馬、山西軸鹿等早更新世的動物出現在這片草原和森林。
它們大多數都是食草類野獸。為了生活下去,元謀人便使用粗陋的石器捕獵它們。根據出土的兩枚牙齒、石器、炭屑,以及其後在同一地點的同一層位中,發掘出少量石製品、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動物化石,證明他們是能製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類。
元謀人,因發現地點在雲南元謀縣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崗上,定名為「元謀直立人」,英文稱雕塑:Homo erectus yuan mouensis,俗稱「元謀人」。「元謀」一詞,出自傣語,意為「駿馬」。
元謀人牙齒化石是1965年「五一」節在雲南元謀縣上那蚌村發現的,元謀縣被譽為「元謀人的故鄉」。1976年根據古地磁學方法測定,生活年代約為一百七十萬年前左右,差距最多不超過前後十萬年(也有學者認為其年代不應超過73萬年,即可能為距今60萬至50萬年或更晚一些)。
C. 歷史上是個什麼樣 的人
假如歷史是來人的話,那麼這源個人會是:
也許是有悟性的人(善於總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
也許是堂堂正正的人(問心無愧、經得起考驗)
也許是逢場作戲的人(善於用影帝、影後的技巧裝扮自己的外表)
也許是當婊子立牌坊的人(既做壞事、又保全名聲)
也許是嫁禍於人的人(把自己做的壞事誣陷為別人乾的)
也許是指鹿為馬的人(靠強權編造理由、顛倒是非、蠱惑人心)
D. 歷史名人有哪些
孔明,韓信,張飛堯、舜、禹、姜子牙、周文王、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左丘明、版荊軻、管權仲、晏嬰、信陵君、廉頗、藺相如、晉文公重耳、齊桓公、范雎、屈原、子產、秦始皇、劉邦、項羽、韓信、賈誼、晁錯、劉徹、司馬遷、曹操、司馬光、李廣、霍去病、衛青、馬援、劉秀、劉備、班固、、初唐四傑、唐宋八大家、李世民、薛丁山、楊家將(一家)、岳飛、秦檜、趙匡胤、李時珍、成吉思汗、文天祥、李白、李密、李清照、楊貴妃、諸葛亮、關羽、周瑜、陶淵明、王羲之、劉禹錫、范仲淹、鄭板橋、海瑞、朱元璋、鄭成功、崇禎、史可法、袁崇煥、雍正、康熙、乾隆、多爾袞、慈禧、林則徐、黃興、袁世凱、孫中山、陳獨秀、譚嗣同、胡適、魯迅、毛澤東、蔣介石、張學良、周恩來、共和國十大元帥,太多太多了就想到這些!!!
韓非、李斯、趙高、秦始皇嬴政、陳勝、吳廣、孟嘗君、毛遂、張良、蕭何、樊噲、英布、曹植、諸葛亮、黃道婆、杜甫、李淵、郭子儀、安祿山、西施、王昭君、劉伯溫、徐達、常遇春、納蘭容若、
E. 中國歷史名人有哪些
1、孔子(前551-前479),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中國的「千古聖人」。孔子是中國歷史最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中國文化的標志式人物,是中國人兩千年來行為規范的制定者。他的思想和學說是古代社會長期的意識形態和官方哲學。在古代,小孩進學堂第一個拜的就是孔子。
2、秦始皇(前259-前210),中國歷史上一位叱吒風雲的秦朝開國皇帝,實質也是中國的開國皇帝。「百代都行秦政法」,他創立皇帝制度,並完成了中國一系列的統一,「廢分封,設郡縣,修驛道」,使中國進入了中央集權帝制的時代,這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均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被譽為「千古一帝」。
3、老子(約前571-前471),中國歷史最偉大的哲學家,世界著名的文化名人,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的發展具有深刻影響。中國歷代統治階級奉行「內用黃老,外示儒術」政治理念。道教在其學說的影響下產生。老子所著的《道德經》和《易經》、《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
4、蔡倫(61?-121)。如果紙是他一個人發明的,他的影響力將在人類歷史中排名第一!「紙」大大的促進了世界科學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深刻地影響著人類歷史的進程。鑒於紙在文化傳承和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蔡倫作為紙的主要發明者之一,將彪炳史冊!可以說,蔡倫是有史以來最佳發明家!
5、漢武帝(前156年-前87),他是使中國漢民族和漢人王朝確立及壯大的劃時代巨人!他構建文明體系,為中國獨尊儒術兩千年奠下基礎,影響力可謂至深之極。漢武帝實質是漢人的第一大民族英雄,他開創了中國封建王朝第一個發展高峰。漢武帝是中國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並確定以正月為歲首。
F. 歷史人物有哪些
歷史的人物也有很多很多。有司馬光。司馬遷。李廣。李白。蘇軾還有把岳飛等等等等。
G. 中國歷史上的名人有哪些
近代的:佟麟閣: 誓死堅守陣地的抗敵英雄
英勇抗日的愛國將領——趙登禹
威震敵膽的抗日英雄——馬本齋
戰斗在日寇鐵蹄下的女共產黨員——張宗蘭
智勇雙全喪敵膽——包森
抗聯英豪——李兆麟
抗日虎將盪氣回腸——葉成煥
抗日怒火燃赤心——馬耀南
冀中平原的「呂司令」:呂正操
陝西抗日名將許權中
「絕不給中華民族丟臉!」——劉老莊連
堅如磐石抗日心——魏大光
抗日赤心日月可鑒——許亨植
「打仗數第一」——陳錫聯
抗日壯士英氣沖天——董天知
俠肝義膽破「圍剿」——曹亞范
「對中國革命有大功的人」——徐海東
鐵骨錚錚抗日到底——夏雲傑
出奇制勝大將風范——粟裕
爆破英雄馬立訓
夜襲戰斗常勝英雄——桂干生
寧死不屈的八女投江
冉庄地道戰組織者——張森林
寧死不屈的抗日英雄——趙尚志
文武兼備一代英才——彭雪楓
「太行浩氣傳千古」——左權
鋼鐵戰士——楊靖宇
「甘將熱血沃中華」——趙一曼
一、 酒聖杜康
「杜康,字仲宇,為我縣康家衛人,善造酒」的記載。杜康溝里的泉水「隱隱噴出,至冬不竭,流四里許入白水河,鄉民謂此水至今有酒味」。相傳杜康正是取些水造酒,有文字為證:「他邑酒,足滋酒;白之酒獨醫病。故飲之終日,而無沉湎之患;服之終身而得氣血之和。鄰里百里許,多沽酒於白。先澤之遺,本地獨得其身,至今遺址槽沿存,此其明驗也。」
杜康生卒
於白水,是白水人民的驕傲。杜康酒釀出了淳厚的風土人情,釀出了古老的白水文化。明清、民國年間,白水燒鍋千家,酒坊四鄉。三國時,曹操吟詠出了「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千古絕唱:唐朝詩人杜甫寫出了「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杜酒勞頻勸」的優美詩句:晚唐詩人皮日休亦有「滴滴連有聲,空凝杜康語」的佳句傳頌,濃香的杜康酒將黃土高原的淳樸和熱烈展現得淋淳盡致。
二、文聖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發憤為學,博學多能。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廣收門徒,收的學生不管貧富貴賤,據說有3000弟子,其中優秀的有72人。他成為文化傳播的使者。他曾周遊列國,晚年專心從事古代文獻整理與傳播工作,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刪修《春秋》。其學生將其思想言行記載在《論語》中。
孔子經其終生倡導和歷代儒家的發展,使中國儒家學說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作為中國人的指導思想逾兩千餘年。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德治主義,他執著地倡導德化社會與德化人生。德化社會的最高標準是「禮」,德化人生的最高價值是「仁」。孔子教導人們積極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處人與自然的關系,他還闡述和弘揚了人不僅要「仁民」,也要「愛物」的道理。孔子堅決主張國家要實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會與文化得到發展。孔子認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於造就理想人格以創立理想社會,通過潛志躬行「內聖外王之道」,以達到「天下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於孔子的卓越貢獻和思想影響深遠,他才被中國人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三、史聖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或前135~?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西南)人。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說生於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約在漢武帝元光、元朔年間,向今文家董仲舒學《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國學《古文尚書》。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遊,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不久仕為郎中,成為漢武帝的侍衛和扈從,多次隨駕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歷法及皇家圖籍,因而得讀史官所藏圖書。太初元年(前104),與唐都、落下閎等共訂《太初歷》,以代替由秦沿襲下來的《顓頊歷》,新歷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此後,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後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
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後世史學影響深遠,《史記》語言生動,形象鮮明,也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司馬遷還撰有《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著書的抱負,為歷代傳頌。司馬遷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史學家「他因直言進諫而遭宮刑,卻因此更加發憤著書,創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學臣著《史記》,為中國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
四、詩聖杜甫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游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
五、醫聖張仲景
張仲景是東漢名醫,姓張名機,字仲景。南陽郡涅陽人(今河南省鄧縣穰東鎮),約生於公元150年,卒於219年。張仲景天賦聰穎,勤奮好學,少年時學醫於同郡張伯祖,盡得其傳。明代《李濂醫史》稱:「仲景之術精於伯祖,起病之驗,雖鬼神莫能知之,真一世之神醫也。」
張仲景博覽群書,廣采眾方,系統地總結了漢代以前的醫學精華,根據自己豐富的醫療實踐經驗,著《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唐宋以後將《傷寒雜病論》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書)。後世醫學者稱張仲景為「醫聖」,奉「傷寒」、「金匱」為醫經。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人類醫葯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葯」完備的醫學典籍,他第一次系統完整地闡述了流行病和各種內科雜症的病因、病理以及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並為後世臨床各科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六、武聖關羽
關羽,字雲長,東漢末期蜀國大將,重義氣,精武藝,後人稱其為「關聖」、「關帝」。
關羽生前除曹操奏請漢獻帝封其為漢壽亭侯外,正式官職為襄陽太守、都督荊州事務。劉備封賜的爵位先為盪寇將軍,後為前將軍,列蜀漢「五虎上將」之首。在其歿後的41年,即三國蜀景耀三年(260,正好是其誕辰100周年),後主劉禪追謚為壯穆侯。然而,從南北朝開始,直到清朝末年,關羽受歷代封建帝王的祟封有增無減,「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褒封不盡,廟祀無垠,關羽名揚海內外,成為歷史上最受崇拜的神聖偶像之一,以致與孔夫子齊名,並稱「文武二聖」。關羽是以忠貞、守義、勇猛和武藝高強稱著於世。歷代封建統治者都需要這樣的典型人物來作為維護其統治的守護神,因而無比地誇張、渲染其忠、義、勇、武的品格操守,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將能象關羽那樣盡忠義於君王,獻勇武於社稷。
七、書聖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琅邪臨沂人(今屬山東)。晉懷帝永嘉年(公元三零七年)生,死於晉哀帝興寧三年(公元三六七年)。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後世稱為「王右軍」。他出身於兩晉的名門望族。王羲之十二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他小時後就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以後他渡江北游名山,博採眾長,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王羲之的楷書如《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等「在南朝即膾炙人口」,對後世影響很大他的正體世稱「書之聖」。王羲之在書法上是個革新家,他的主要成就還是表現在行書和草書上。他的行草書又被世人尊為「草之聖」。他把散見於前代、當代的書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筆、結字優點,融合統一在一種嶄新的書法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