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連江龍舟多久歷史了

連江龍舟多久歷史了

發布時間:2021-02-06 13:32:37

Ⅰ 龍舟的福建龍舟

福建背山面海,境內江河縱橫,一千多年前民間就盛行龍舟競渡。競渡活動在端陽節前後,一般從農歷五月初一開始至初五達到高潮,亦有個別地方把競渡活動提前或延至中旬之後。龍舟的船、槳、舵均用杉木製作,頗為考究。船首安裝木雕龍頭,船身漆繪顏色鱗片,以色名舟,有白在、黃龍、紅龍、藍龍、綠龍等,船身長短,劃手多寡,因地而異,劃法有站、坐兩式。
據《福州地方誌》載:公元927年閩王王延鈞(鏻)曾於端午日,「浮采舫數百於西湖,每船載宮女二三十人,衣短衣,鼓楫爭先。而自乘大龍舟以觀」。《八閩通志》載:南唐保大十四年(956),汀州刺史提倡郡縣村社端午節進行龍舟競渡,給參賽者發綢緞,優勝者賞銀碗」。宋代,從福州郡守程師孟題詩中,可見一斑。詩雲:「三山縹緲藹蓬瀛、一望青天十里平,千騎臨流搴翠幄,萬人涌道出重城,今差□□橫波闊,飛躍鯨鯢斗楫輕。且醉尊前金激灧,笙歌歸去月華明」。明代謝肇淛《西湖觀競渡》詩中得見盛況,詩雲:「一曲湖如鏡,輕舟隱菱荷,況當放艾節,共聽采蓬歌,櫂影群龍戲,濤聲萬成過,楫飛睛散雨,鼓急水驚波,藉草紅裙密,嗚榔錦袖多,戰酣殘暑失,酒醒晚風和,勝事追河朔,英魂吊汨羅」。即使在兵荒馬亂的日子裡,端午競渡亦未停止,如清順治三年(1646),「五月競渡,百姓怕多事不敢作樂,而平國公鄭芝龍率兵營官兵於西湖斗龍舟」。
民國初期,每逢端午節,各地民眾仍自發進行龍舟競渡。民國22年(1933)教育部通令全國提倡龍舟競渡後,有關部門始時有組織競賽,民國35年(1946)6月4日,省立福州公共體育場在福州南台(從亞細亞碼頭至第一碼頭)舉行各界龍舟比賽大會,有30餘支龍舟隊參加角逐。下洋隊獲第1名,幫洲隊居第2名,沿江兩岸觀眾達5萬餘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民間傳統體育活動,全省各地龍舟競渡甚為活躍,南安縣水頭、石井一帶在舉行龍舟競渡的同時,還結合進行「水上捉鴨」游戲。1952年,松溪縣舉辦龍舟賽會,以慶祝土地改革勝利,有9艘龍舟參加競賽,縣長衛慎之坐舟擊鼓指揮,觀眾雲集松河兩岸歡呼勝利。同年端陽節,龍溪、平和、南靖、海澄、長泰、華安等縣有103艘龍舟在石碼鎮進行友誼競賽,這是龍溪專區(今漳州市)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龍舟盛會。1953年起,這一傳統活動,由各級體育部門組織。福州市在閩江舉行首屆市級龍舟比賽,有352名運動員參賽,兩岸觀眾達5萬多人。這一年,受國僑領陳嘉庚先生回廈門親自監造10艘龍舟,要求集美學校的師生和當地村民開展劃舟技術的正規訓練,並為龍舟競渡興建一座比賽池。1956年他又在學村海邊興建一座長100米、有8至10條劃道的龍舟競賽池。該學村自50年代中期以後,凡端午節均舉行龍舟競渡,四鄰城鄉群眾雲集海濱觀賞比賽。
「文化大革命」期間,劃龍舟被列為「四舊」而中止。70年代末,全省各地龍舟競渡逐漸恢復。進入80年代,這項傳統體育活動又有新的發展。1982年12月,龍海縣角美公社為歡迎全國農村體育工作會議在該社召開,特組織20艘龍舟為代表進選取表演賽。1984年,國家體委將龍舟競賽列入體育正式競賽項目後,福建城鄉龍舟競賽更為活躍。三明、漳州、上杭、漳平、羅源各縣(市)都造新船組織競賽。全村只有3000餘人的福州郊區浦下村即新造龍舟18艘,平均每180人就有一艘。所有新造龍舟,一般能根據全國競賽用舟的統一標准(長15米,寬1.1米)建造。同年9月,浦下村男子龍舟隊代表福建首次參加在廣東佛山舉行的全國第1屆「屈原杯」龍舟賽,獲得亞軍和精神文明獎。
1985年端陽節,各地參賽的龍舟3000餘艘,男女運動員40萬名,觀眾達400餘萬人次,龍海縣石碼鎮還把龍舟競渡與城鄉商品經濟交流會結合起來。是日,他們不僅組織12個鄉(鎮)的龍舟隊參加競渡,而且利用龍舟盛會,開展城鄉物資交流,營業額達到40餘萬元。同年7月2日,福州浦下男子龍舟隊和鼓山女子龍舟隊,參加在湖北宜昌舉行的全國第2屆「屈原杯」龍舟賽,雙獲第3名。1986年,省龍舟調賽在福州舉行,馬尾、浦下、江邊、遠東、江中、祥謙等隊參加,祥謙隊獲第1名。同年7月25日至28日,日本舉行「長崎龍舟選手賽大會」,祥謙隊作為福建省體育代表團福州市龍舟隊應邀參賽,獲800米直道競速表演賽第1名和選手賽決賽第2名。與此同時,新加坡龍舟隊來閩訪問,在福州西湖與福州龍舟隊進行友誼賽,主隊獲勝。從此,神州體育瑰寶——龍舟,開始走向世界。
1987年3月,福建省龍舟協會成立。此後,龍舟競渡列入各級體委競賽規劃。6月1日,福州市與美國福州三山聯誼會在福州舉行首屆「三山杯」龍舟賽,有閩侯、永泰、長樂、連江四縣和福州倉山、台江、郊區、馬尾四區8支龍舟隊參加,永泰縣和福州郊區女子龍舟隊作了表演賽。9月至13日,全國龍舟協會和省龍舟協會等單位在廈門集美舉辦「嘉庚杯」國際龍舟邀請賽,澳大利亞、日本、澳門和廣東順德、福建、廈門等龍舟隊參加比賽。順德隊獲第1名,福建隊獲第2名,廈門隊獲第3名。是月,全國在四川樂山舉行第3屆「屈原杯」龍舟賽,福州郊區浦下男隊和鼓山女隊參加,雙獲第4名。浦下男隊因不服裁判,在發獎會上,故意摔毀劃槳和紀念品,受到停止二年參加全國龍舟比賽資格的處理。

Ⅱ 賽龍舟的歷史

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說是為了紀念越王勾踐操練水師,打敗吳國。「越地傳雲,競渡之事起於越王勾踐,今龍舟是也。」(《事物原始•端陽》)吳越交戰,勾踐敗而被俘,在吳國過了三年忍辱含垢的生活,騙得了吳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國。回國後,他卧薪嘗膽,立志雪恥,於當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師,開始操練,終於在數年後,一舉消滅吳國。後人為了昭彰勾踐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便效仿越國水師演練時的情景,於五月五日這一天劃船競渡,以示紀念。
二說是為了紀念伍子胥和曹娥。傳說伍子胥因遭讒言誹謗,被吳王夫差命人拋於錢塘江波濤之中,有曹娥駕舟去救。「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曹娥碑》)。後世遂劃龍舟,作救伍員狀。
三說是為了紀念楚大夫屈原。這種說法普遍被接受,其文字記載始見於南朝梁人撰寫的《續齊諧記》:「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投汨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陽競渡,乃遺俗也。」
這些說法,都各有各的道理,但都沒有說清楚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不管是為了紀念某某人,還是為了「迎夏至」、「避惡日」,為什麼偏偏要舉辦「龍舟」競渡呢?也就是說,為什麼要賽「龍舟」而不賽其它什麼「舟」呢?
回答這個問題,得從龍的基本神性入手。我們說過,龍有喜水、好飛、善變、征瑞等神性和興雲布雨、司水理水的神職。既然有這樣的神性和神職,被生活在江瀆四流、湖泊星羅的水鄉各族人民所崇拜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崇拜意識必然要外化為具體行為。這些行為包括:祭神,將人間美味敬獻給神靈,並伴之以香火,讓其款款享用;娛神,歌唱、舞蹈,想著法兒讓神快樂;擬神,模仿神的舉止形態,表示自己和神物有密切的關系,自己身上已秉賦了「神性」,從而能夠「神靈活現」。這大概是「龍舟競渡」的深層動因。人們相信,通過聲勢浩大的競賽龍舟,能使天上水中的神龍心神感應而大娛大悅,從而煥發神性,克盡神職,保佑一方水土風調雨順,稼漁豐成。同時,也使人們自身秉賦龍性,像龍那樣強悍矯健,進而怯邪彌難。至於紀念某某人雲雲,只不過是一種附會。原因大概在於,這些人傑的「人性」和龍的「神性」有相通一致之處,又多少分擔了龍的一部分「神職」。比如伍子胥就曾被奉為長江水域的「水仙」、「濤神」、「潮神」 和「江神」;屈原也曾被封為「廣源順濟王」,有「江神即楚大夫屈原」之說。

Ⅲ 連江今年有沒有劃龍舟

有吧 每年都有呀 在敖江劃吧

Ⅳ 福建端午節海上龍舟賽比過年都熱鬧是真的嗎

根據報道,5月29日伴隨著鏗鏘有力的鼓聲,連江筱埕鎮定海村的海面上,染著紅、黃、白、青不同顏色的龍舟劈波斬浪,揮槳駛來,近800米的賽道上頓時掀起陣陣的激情,手持爆竹的拉拉隊開著船全程吶喊助威,延續了600餘年的第八屆定海端午海上龍舟賽正在這里激情開槳。

據介紹,定海村龍舟賽始於明朝萬曆年間。當年為抵禦倭寇,朝廷屯兵定海,來自於中原的將土們希望通過龍舟賽,告慰思鄉之情。由於靠海,將土們便將龍舟搬到了海上,於是定海就有了海上劃龍舟的獨特風景。

Ⅳ 連江的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重陽節、重五節。
在福建,人們都認為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與包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這兩項活動成了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此外還有掛艾葉、菖蒲,飲雄黃酒等。各地區還有一些不同的習俗。
端午節期間,從閩南到閩北,從閩東到閩西,海濱湖汊,大江小河,幾乎都能看到競渡的龍舟,都能聽到喧天的鑼鼓。龍舟競渡俗稱「扒龍船」,龍舟的樣式、參賽人員和比賽方式等,全省各地大同小異。
福州重龍舟競渡,舊時台江、西湖皆有之,而蘇岐特盛,龍舟長3丈多,寬5尺左右,首尾如龍形,兩側繪有五彩的龍身。劃舟手28至30人,加上司舵、執旗、鑼鼓手、放鞭炮者,合計有34至38人之多。福州沿江及臨湖的鄉社,都擁有自己的龍舟。端午節前,准備「扒龍船」的鄉社便開始集資。人們敲鑼打鼓,帶著本鄉龍舟的旗幟,挨戶募捐,俗稱「采蓮」。鄉間大戶出錢請「扒龍船」者宴飲的,就可坐「龍船」頭,這是一件很風光的事。坐龍船頭的人,還負責背本鄉龍船神(各鄉的龍船都奉有一種神)的香火袋,成為本鄉龍船的領頭人。「扒龍船」的場面熱烈壯觀,清代有詩雲:「涼船過處水生風,鰲鼓聲喧萬槳同。若個錦標先奪得,蒲葵扇系手巾紅。」詩作者自註:「土音呼斗龍舟為扒涼船。好事者以中扇為標系竹竿,插岸上。眾舟鼓木世爭先,以得為榮。鼓聲、鑼聲為與人聲共闐,水為之沸。」(清·董平章:《秦川焚余草》中《榕城端午竹枝詞》)現在,福州的賽龍舟依然紅火。雖然象「采蓮」及掛香火袋的習俗不多見了,但在人員組成、訓練及參賽等事宜,仍然由各鄉村農民自發組織。
莆田龍舟船首的造型大有講究。雕成龍頭的,說明龍舟所屬的村子出過舉人,船頭齊平,上畫有龍頭的,表示這個村沒有出過舉人;船頭齊平、上畫著太陽的,表明出過孝子;船頭齊平、畫著龍頭,但龍鼻子卻又是雕成的,則表示這村出過貴人。唐代梅妃故鄉江東村的龍舟便是如此。莆田龍舟最短的是「九對」,有18名劃手,加上司鼓、司鑼、掌舵各1人,全船共21人。最長的是』十五對」,即全船劃手30人,外加3人,共33人。莆田以木蘭溪為界分南北兩洋。北洋龍舟,掌舵者是舟上的總指揮,以村中頭面人物充任。南洋龍舟,司鑼者為舟上的總指揮,也是村裡的頭面人物。競賽時,北洋在終點處立一標竿,上系綵球,以得球者勝。南洋則無,僅以先到達終點者勝。民間有《龍船歌》道:「天時好,天時好,早稻收了田插好。田工閑,扒龍船,是輸是贏無『單倒』(方言,意為沒關系)。搶龍珠,跳龍門,『扶背』(方言,即掌舵)須要用心思。你也爭,伊也搶,搶起大家試本事。要同心,要協力,第一船漿要齊落,你也扒,我也扒,比賽一了也就過。伊請你,你請伊,大家齊唱龍船歌」。《龍船歌》描繪了莆田龍舟競渡活動既激烈又和諧的場面。
閩南一帶龍舟競渡更為盛行。廈門、漳州、泉州每年都有規模很大的賽事,參賽者除本地之外,還有來自鄰近縣區的龍舟。龍舟造型呈長而狹的柳葉狀,船頭雕刻大龍頭,須眉齊全,雙目炯炯。龍頭上披掛綵綢,船兩側彩繪鱗甲。有的龍嘴還能張能合,舌頭能伸能縮。整條龍舟如活龍一般。龍舟因顏色不同而有「白龍」、「黃龍」、「青龍」、「黑龍」等名稱。也有些地方船頭安上蛙、蝦、虎等模型,稱為「蛙龍」、「蝦龍」、「虎龍」等。據道光版《廈門志》「歲時」(卷15)載:端午「競渡於海濱,龍船分五色,惟黑龍不出。富人以銀錢、扇帕懸紅旗招之,名曰『插標』,即古錦標意。」廈門、漳州等地還在競渡終點停泊「標船」,以鴨子為標。競賽開始,一艘艘龍舟如箭離弦,飛速破浪前進,岸上觀戰者人山人海,鼓掌喝彩。當龍舟到達終點時,「標船」把鴨子投入水中。龍舟上的健兒紛紛跳往水中追捉,觀眾吶喊助威,極為熱鬧。
著名愛國華僑陳嘉庚倡導的集美學村龍舟賽,蜚聲海內外。他生前在集美學村親自設計和修建了寬300米、長800米的龍舟池,並建造了可容16名劃手的龍舟10艘,每年舉行龍舟賽會。1957年端午節,陳嘉庚曾親自主持龍舟賽會,邀請同安、海滄、杏林等鄰近90多個社鄉龍舟隊,男女運動員2000多人參加。1987年端午節,首屆「嘉庚杯」國際龍舟邀請賽在集美舉行,參賽的除福建省隊、廈門市隊外,還有日本、澳大利亞、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的代表隊參加。1988年6月24日,在福清東張水庫也舉辦過國際龍舟邀請賽,是規模空前的一次龍舟國際盛會。
各地龍舟競渡還有不同的習俗。在長樂,龍舟一般按親族建造。小姓的以一族為單位,大姓的以族之下的房為單位,甚至細分到房以下的派系,大致幾十戶或上百戶擁有一艘龍舟。新船竣工後,人們抬舟游鄉,而後放到河裡「試水」。坐船頭者和司舵、司鑼、司鼓的都要「投標」決定,即誰出的錢多誰當。新船試水後,便舉行邀請賽,由本族青壯年分成幾組與外姓的龍舟比賽,俗稱「請二班」。在泰寧,從五月初五至六月初六都屬賽龍舟的日子。最熱鬧的是五月廿七的廟會。賽事全由農民自發組織。比賽分甲、乙兩隊,甲隊為青龍船公,乙為黃龍船媽,每舟設司鼓、司鑼、司舵各1人,劃手8人。與別處不同的是,比賽時應逆水而上。龍舟上的司鼓是村中德高望重者,不論比賽輸贏,司鼓者都得請賽手晚餐宴飲,以示慰問。在霞浦的一些地方,龍舟競渡時還把粽子拋入水中。在漳平,從四月初一起就有試龍舟的鼓聲,俗稱「龍船鼓」。男女老少聽到第一聲「龍船鼓」,都要在原地跳幾下,據傳說這樣可以抖掉身上的跳蚤,不會再被跳蚤咬了。在清流,緊張激烈的龍舟競渡後,有別開生面的游花船。花船上搭著平台,四周飾以綵帶紙花,演員身著古裝表演。表演之後,還有捉鴨活動(即把鴨子拋入水中讓人去捉),與他處不同的是,無論龍舟上的劃手,還是岸上的觀眾,均可入水追捉,誰捉到歸誰。一時熱鬧非凡,平添許多節日喜慶氣氛。在沙縣,競渡之後在木排上表演肩膀戲,以盡觀眾余興。在上杭,龍舟分黃色的黃龍和黑色的烏龍兩種。另有神船,祀神並司號令,且有鼓樂隊。開賽時,神船令下,黃、黑兩舟鼓槳猛進。此時神船上鼓樂齊鳴,場面熱烈壯觀。龍舟以先達終點者為勝。又有用豬膀胱(俗稱「豬尿泡」)吹如氣球,染紅黃各色,上寫發獎者名號,投入江中,漂流而下。龍舟競渡爭奪,奪得的憑此向給獎者取獎。在平和,舊時龍舟賽時間分二天。初四叫「劃水花」,地點在南山大塘,先把水攪渾,至有魚跳上龍舟為止,然後把魚蒸熟祭江。初五舉行決賽。
1949年之後,除了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外,全省各地每年都有規模不等的龍舟競賽,並且大多是民間自發組織。現在人們已把賽龍舟視為一項水上競賽的體育活動。1984年國家體委把賽龍舟列為正式的體育比賽項目,更推動了這一活動的開展。
包粽子是端午節的又一大習俗。粽子古稱「角黍」,舊時相傳是為紀念屈原的,現在已成為節日的時令美食。粽子從五月初一起就開始製作,其方法是:以稻草灰鹼水、或豆殼灰鹼水、或其他植物鹼水浸糯米(現有以食用鹼,味道稍遜),待浸透後用俗稱「粽葉」的狹長竹葉包成三角錐體狀,再以一種細韌的草(福州稱蒯草)或小麻繩紮好,10個1串或50個一串,放入鍋中煮熟即可。
省內各地粽子品種多樣,風味迥殊。按外部造型分,有牛頭粽(即三角粽,又稱牛角粽,是最普通的一種)、四角粽、尖尾粽,以及用筍殼葉裹成的大粽(將樂一帶俗稱「棕母」)等。據記載,古時還有九子粽、百索粽、筒粽、秤椎粽(清·乾隆《福州府志》卷24《風俗》),現已不見。
按用料分,有咸粽、豆粽、鹼粽等。鹼粽又稱肉粽,其用料除糯米外,還有精肉或蝦仁、或牡蠣干、或香菇丁等。講究的人家還先把浸透的糯米拌上好醬油或鹵肉汁,放在鍋里炒過,然後再加上豬肉、香菇、栗子等佳品,包成粽子。豆粽則是在糯米中加上豇豆或黃豆、或花生,所以福州地區也稱「花生粽」。在長泰,豆粽又稱赤米粽,製法特殊,即先把黃豆磨碎,然後同粘性不強的赤米混拌,並注入少許鹽水包成粽子。講究的則拌以蔥花、五香、油炒五花肉等,吃起來又香又脆。咸粽又稱甜粽,僅以糯米浸鹼水,並無其它佐料,最為普及。煮熟後剝開竹葉,顏色淺黃、晶瑩透亮,蘸上蜂蜜或白糖,吃起來涼滑爽口。鹼粽可久貯不變質。涼成的鹼粽干還可以煮成鹼粽甜湯,有助於消化,因此人們常以鹼粽干消積。這是咸粽與豆粽所不及的。
互相饋送粽子之俗,省內很普遍,俗稱饋節、分節或送節。將樂有俗語稱:「斗米粽,家家送。」在山村,學生提粽送老師,晚輩提粽送長輩,以示對師長的敬意。凡有新喪的人家,該年端午不包粽子,由親戚(多數是對門親家)送粽。在詔安,送此類粽子固定在初一這天,其他地方在端午節之前均可。而在福州一帶,上年紀者至今篤信端午不能送粽(送終)。舊時,海澄的一些地方在半夜裡把粽子沉入江中,以祭屈原,據說這樣蛟龍便無所得。今無此俗。在莆田、福鼎、大田、尤溪、南平、壽寧、霞浦等地,粽子是節日祀祖先必可不少的供品。
畲族同胞在端午節也有包粽子的習俗,其粽子更具特色。取菅草葉包裹,俗稱「五節粽」。據民國版《霞浦縣志》「禮俗」(卷24)記載:「山鄉畲民制粽橫式,謂之『橫巴』。米亦糯,而鹼獨佳,故質柔韌,較尋常的角式者更可口,俗稱『畲婆粽』。亦互相饋送如常儀。」
漳平的端午節還包「假粽」和「乖粽」。所謂「假粽」是用竹葉包穀皮,然後送到屋外去,據說這是為送蚊送蟲,以避免蟲蟻的叮咬。所謂「乖粽」,是專門包給小孩子吃的,據說小孩吃了後便會變乖,很聽話。「乖粽」用料與一般粽子相同,只不過包粽時間提前些。
端午節除粽子外,各地還有不同的應時食品。廈門舊時有食黃鱔之俗,目的是「驅邪」。福安人吃大螺,俗稱「炒鬼眼」,也有辟邪之意。「泉、莆是日多食鸜鵒螺,以能明目。」(明·何喬遠:《閩書》卷38《風俗志》)在泉州一帶,吃「煎

Ⅵ 福州端午節要劃龍船嗎

有的地方有,我有個同學連江的,他說他那邊都有。

Ⅶ 2011福州端午節當天哪裡有賽龍舟

光明港公園 、西湖公園 都有

Ⅷ 端午節歷史有多久啦

端午也稱端五、端陽。別稱更多,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等。端午節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Ⅸ 連江的春節作文400字

走!現在讓我帶大家一起去領略一下連江的民俗風情。

一、火樹銀花鬧元宵

每年正月十五也叫上元節,我們連江人最喜歡鬧元宵了。賞花燈,猜燈謎,舞龍燈,舞獅子,放煙花……大街小巷處處煙花璀璨,歡歌笑語,喜鬧元宵。在我的老家北茭村,家家戶戶張燈結綵,充滿傳統色彩的「海神燈」巡遊當地的每條街巷和灘頭山坡,盛況空前;每當「海神燈」從各家門前經過,村民便出門焚香禮拜,祈求來年平安如意。

二、做夏「煮鍋邊」

立夏,我們連江風俗是煮鼎邊「做夏」。鼎邊糊也稱鍋邊糊,這可是我們連江最著名的風味小吃,來連江的人都說:「不吃鼎邊糊,不算真正來連江。」相傳有時候立夏已進入農忙旺季,這天煮鼎邊,不但是為了一家人吃飽好下田勞動,還要互贈左鄰右舍一起品嘗,體現了我們邊江人「金厝邊銀鄉里」的傳統美德。

三、「龍舟競渡」慶端午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們傳統民俗節日——端午節。我們連江人一般從五月初一開始就在門前插艾葉,掛香囊,包粽子,賽龍舟……一直到五月初五,也叫「五日節」。這大概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吧。這幾天,幾十艘龍舟橫貫敖江,你追我趕,扣人心弦,聲勢頗為壯觀。

四、冬至節話湯圓

連江人冬至節都要搓湯圓,象徵全家團圓。民間有「吃了湯圓長一歲」之說。冬至湯圓可以用來互贈親朋好友,也可以祭祖。媽媽教我一首關於冬至節有趣的民謠:「搓糍齊搓搓,依奶疼依哥,依哥討依嫂,依弟單身哥。」所以冬至節搓湯圓還有添丁增福的意思。

怎麼樣,看了我的介紹,你是不是對連江感興趣了?歡迎你的光臨。

評:你選取了連江最具特色的民俗風情,營造出濃濃的鄉土氣息,使人領略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無限風采。

Ⅹ 今年福州哪看賽龍舟是最佳地點!

一年一度全市龍舟賽

地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倉山)旁的浦下河

時間:6月16日(端午節)上午9時

看點:福州自古就有賽龍舟的傳統,這個傳統一直延續至今。今年,全市規模最大的龍舟賽將在海峽國際會展中心旁的浦下河舉辦。

記者日前從市體育局群體處了解到,這是由市政府組織的一年一度龍舟賽,本屆參賽的隊伍將達到15支,其中不乏倉山浦下龍舟隊等國內外知名的龍舟隊。

倉山浦下村有劃龍舟的傳統,村裡每年都要舉行劃龍舟比賽。該村龍舟隊已經連續幾年摘得福州市龍舟賽桂冠,並且在國內外的龍舟屆都赫赫有名,今年他們還特意從廣東請來教練指導,以提高技術。

福州的龍舟強隊不止浦下村隊,閩侯鴻尾超墘村隊的表現也值得期待。在今年閩侯第十屆「金龍頌」龍舟表演賽上,鴻尾超墘村隊一鳴驚人奪得頭籌,成為龍舟賽上最大的「黑馬」。

每年福州市舉辦的龍舟賽都不乏看點,今年有更多強隊的加入,比賽也將更為激烈。

小貼士

交通:浦下河位於海峽國際會展中心旁,走路僅需幾分鍾,市民可搭公交車前往;也可自駕車前往,海峽國際會展中心停車場很大,沒有會展活動時停車基本沒問題。

公交車:市民可搭乘136路、307路、501路、502路公交車至海峽國際會展中心下。

自駕車:

1.自駕車由國貨路往東(遠洋方向)經國貨路上鼓山大橋,也可由鰲峰路(福州花鳥市場附近)上鼓山大橋,過鼓山大橋後由林浦立交橋下至南江濱路(有路牌引導),往東開行3分鍾左右即到海峽會展中心。

2.自駕車由白馬路、三縣洲大橋到倉山後往倉前方向(有路牌引導)至倉前路向東到解放大橋頭,進入南江濱大道向東直行8分鍾即到海峽會展中心。

安全:看龍舟都在沿河兩岸,屆時有民警現場維護秩序、拉警戒線,建議市民聽從指揮不要擁擠,注意安全。

必備物品:戶外陽光直射紫外線強,建議配備墨鏡、防曬霜及遮陽傘等。

閱讀全文

與連江龍舟多久歷史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