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許昌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太早了,殷商是就有了,但2007年在許昌發現距今8萬—10萬年較完整的古人類頭蓋骨化石。那就更久遠了。
Ⅱ 河南許昌有多久歷史
許昌歷史悠久,早在1、5萬年之前,人們的祖先就棲居於此。傳說唐堯時,許的始祖許由,德高望眾,善治理,孚眾望,堯以天下讓由,許由堅辭不受,隱居箕山。為避堯糾纏,率部落沿潁河東南而下,躬耕於「許田」,這里就稱為許。許昌是原始社會末期夏王朝活動的中心區域。禹受封夏伯於夏邑,夏禹之子啟,即位於夏邑,大享諸侯於鈞台。「少康中興」都康城。夏帝廑四年,昆吾氏分支遷於許,商周封國有櫟、鄢、許、西不羹等國。春秋分屬許、鄭、楚;戰國分隸韓、魏、楚。秦置潁川郡於陽翟,治今禹州市朱閣鄉八里營。漢遷郡治今禹州市區、屬豫州。新改稱左隊郡。東漢仍復潁川郡,建安元年(196年),漢獻帝遷都於許。三國魏以「魏基昌於許」改許縣為許昌縣,。並遷郡治於許昌縣。晉析潁川郡置襄城郡。南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遷郡治於長社。在今長葛市老城鎮西轆轤灣,東魏天平初年(534年)在長社置潁州;武定四年(546年)廣州移治襄城,襄城郡屬之;武定七年(549年)遷潁州、潁川郡治於潁陰,今魏都區改稱鄭州。北周改稱許州,改廣州稱汝州。隋仍復潁川郡、省襄城郡為縣歸之;唐武德元年(618年)在襄城置汝州;四年(621年)仍復許州;天寶元年復稱潁川郡;乾元元年(758年)仍謂許州。宋元豐三年(1080年)升為潁昌府。金復許州,並在陽翟設鈞州。明萬曆三年(1575年)因避皇帝朱翊鈞諱,取禹受封意改稱禹州。清雍正十二(1734年)升為許州府,禹州歸之。乾隆六年(1741年)仍分設許、禹二州。1912年廢州為縣。1926年河南省第二行政區治許昌,1932年改為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改稱許昌專區。1970年改為許昌地區。1986年許昌地區撤銷,升許昌市為地級市。2002年10月許昌市政府遷健康路東段北側。 許昌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古遺地有靈井舊石器晚期遺址,石固新時期早期遺址,許昌故城遺址,鈞窯遺址、扒村瓷窯遺址等。古墓葬有劉知遠墓、周定王墓,愍帝陵、八龍冢等。古建築有文峰塔、乾明寺塔、興國寺塔、天寶宮、義勇武安王大殿、春秋樓、乾明寺等。碑碣有尹宙碑、禪靜寺造像碑等。另有灞陵橋景區、紫雲山風景名勝區等。
Ⅲ 許昌的歷史沿革
帝堯時期
許昌古稱「許」,源於堯時,高士許由牧耕此地,洗耳於潁水之濱而得名。
夏朝
夏朝曾建都陽翟(今許昌禹州)。
商朝
許地分布的諸侯國和部落有歷(今禹州市境內)、有熊氏(今長葛市境內)、昆吾(今許昌縣境內)、康(今禹州市境內)。
西周
許地分布的諸侯國和城邑有:歷(今禹州市境內)、康(今禹州市境內),許(今許昌縣張潘鄉古城村一帶)、鄢(今鄢陵縣彭店鄉古城)等。
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時期許地先後為鄭、楚所據。分屬韓、魏、楚。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秦置潁川郡,治陽翟(音狄,今禹州市)。潁川郡轄12縣,許縣(今許昌縣)、陽翟縣(今禹州市)、長社縣(今長葛市)、鄢陵縣、襄城縣屬之。
西漢
高祖六年(前201年),析許縣,置潁陰縣(治今魏都區)。許縣、潁陰縣、陽翟縣、長社縣(治今長葛市老城)、鄢陵縣(治今鄢陵縣彭店鄉古城村)、襄城縣均屬潁川郡。
新朝
潁川郡改為左隊,陽翟縣改為潁川縣,鄢陵縣改為左亭並入許縣。許縣、潁陰、長社、潁川等縣屬左隊。
東漢時期
東漢建安元年八月(196年),曹操至東漢京都洛陽迎獻帝,遷都許都許縣(今河南許昌東),漢朝末代都城。
三國時期
三國時期,魏稱潁川郡,屬豫州,許昌縣、潁陰縣、鄢陵縣、長社縣等皆屬潁川郡。許昌為魏五都之一。
魏國魏黃初二年(221年),魏文帝曹丕以「漢亡於許,魏基昌於許」,改許縣為「許昌縣」。
兩晉
西晉沿襲魏制。東晉時期,北方十六國混戰,許地先後為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後秦所佔。
南北朝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置許昌郡(治所在今許昌縣張潘故城)。景平元年(423年),許昌郡城被北魏大將周幾夷為平地,其地為北魏所據。北魏置潁川郡,治長社(今長葛市老城)。西魏置許昌郡(今長葛市老城)。東魏天平元年(534年)改為潁州。武定七年(549年)改潁州為鄭州,治移潁陰(今魏都區),統領陽翟、潁川、許昌三郡。北齊將潁陰縣並入長社,以長社為潁川郡治。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改鄭州為許州,治長社(今魏都區)。
隋
改許州為潁川郡,轄14縣,潁川(今禹縣)、長葛、許昌、強(今鄢陵陶城)、鄢陵、襄城諸縣屬之。
唐
武德四年(621年),改潁川郡為許州,鄢陵、長葛、陽翟,許昌諸縣屬許州。天寶元年(742年),許州改稱潁川郡,屬河南道。長社(今魏都區)、長葛、陽翟、許昌、鄢陵諸縣屬潁川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稱許州。
五代
後梁改許州為許州匡國軍。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均稱許州忠武軍。
北宋
初,改許州忠武軍為許州,隸京西北路。元豐三年(1080年),升許州為潁昌府,隸京西北路。大觀四年(1110年)稱許州,隸京西路。
金
許州改稱昌武軍許州,治長社(今魏都區),長社、長葛屬之,隸南京路(今開封)。陽翟縣升為潁川軍,後改稱潁川州,旋又改潁川州為鈞州,亦屬南京路。鄢陵屬南京路開封府。
元明清時期
元代許仍為州,長社、長葛、襄城縣屬之。鄢陵屬開封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廢長社縣,並入許州,領4縣,長葛、襄城屬之。許州、鈞州均隸開封府。萬曆三年(1575年)鈞州改為禹州。明末李自成起義軍將禹州改為均平府。清初,許州、禹州屬河南省。雍正二年(1724年)許州升為直隸州,長葛屬之。鄢陵屬開封府。雍正十三年(1735)許州升為許州府,臨潁、郾城、襄城、長葛、密縣(今新密市)、新鄭屬之。許州府、開封府均隸河南省。
民國時期
中華民國成立後,許州改為許昌縣,改禹州為禹縣,與長葛縣均屬河南省豫東道。鄢陵縣直屬河南省。 1926年,廢道為區,許昌為河南省第二行政區,治許昌(今魏都區)。長葛、禹縣屬河南省第一行政區,治鄭縣(今鄭州市)。鄢陵直屬河南省。
1932年,許昌為河南省第五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駐許昌,轄許昌、鄢陵、襄城等9縣。長葛、禹縣屬河南省第一行政區。
1944年5月,長葛、許昌、鄢陵、禹縣先後被日本侵略軍佔領。同年10月,八路軍進入豫西,開辟了禹密新、禹郟抗日根據地,建立了禹密新辦事處和禹郟縣抗日民主政府。 1945年5月,八路軍冀魯豫部隊在鄢陵、扶溝交界處開辟了水西抗日根據地,建立鄢扶縣抗日民主政府。同年8月日本投降,許昌復為國民政府河南省第五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駐許昌(今魏都區),轄許縣、鄢陵、襄城等9縣。長葛、禹縣仍屬河南省第一行政區。
1949年2月,豫西行署二專區與五專區合並,成立許昌專區(專員公署駐許昌市今魏都區),轄許昌市(今魏都區)、許昌縣、長葛、鄢陵、臨潁、漯河市、郾城縣、舞陽、葉縣、襄城、禹縣、郟縣、寶豐、魯山、臨汝、扶溝、西華、商水、平頂山市等縣市。
建國後
1954年10月,臨汝縣改隸洛陽專區管轄。
1960年,撤銷許昌縣,並入許昌市(今魏都區)。
1964年3月,平頂山市改稱平頂山特區,從許昌專區劃出。
1965年5月,扶溝、西華、商水3縣劃入周口專區。
1979年,舞鋼區從平頂山市劃入許昌地區。1982年11月復劃入平頂山市。
1983年10月,許昌地區所屬的魯山、寶豐、葉縣劃入平頂山市。
1986年1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許昌地區撤銷,升為地級市,轄魏都區、許昌縣、長葛縣、鄢陵縣、禹縣。襄城縣、郟縣劃歸平頂山市。舞陽縣、臨潁縣、郾城縣劃歸漯河市。
1988年6月25日,禹縣改為禹州市。
1993年12月14日,長葛縣改為長葛市。
1997年8月25日,襄城縣從平頂山市劃入許昌市。
2011年4月24日,許昌新區正式成立。
Ⅳ 歷史上的許昌是現在的哪裡
許昌之名始於三國魏黃初二年(221年),而考其沿革,則更為悠久。相傳,「許」源於堯時,因許由牧耕此地而得名。夏王朝建立後許地是夏王朝活動的中心區域,夏啟建都於夏邑,「大饗諸侯於鈞台」(鈞台在今禹州市三峰山東麓)。
殷商時期許地分布的諸侯國和部落有歷(今禹州市境內),有熊氏(今長葛市境內),昆吾(今許昌縣境內),康(今禹州市境內)。
春秋戰國時期許地先後為鄭、楚所據。分屬韓、魏、楚。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置潁川郡,治陽翟(音狄,今禹州市)。潁川郡轄12縣,許縣(今許昌縣)、陽翟縣(今禹州市)、長社縣(今長葛市)、鄢陵縣、襄城縣屬之。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析許縣,置潁陰縣(治今魏都區)。許縣、潁陰縣、陽翟縣、長社縣(治今長葛市老城)、鄢陵縣(治今鄢陵縣彭店鄉古城村)、襄城縣均屬潁川郡。
三國時期,魏稱潁川郡,屬豫州,許昌縣、潁陰縣、鄢陵縣、長社縣等皆屬潁川郡。許昌為魏五都之一。魏黃初二年(221年),文帝曹丕以「漢亡於許,魏基昌於許」,改許縣為許昌縣。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置許昌郡(治今許昌縣張潘故城)。景平元年(423年),許昌郡城被北魏大將周幾夷為平地,其地為北魏所據。北魏置潁川郡,治長社(今長葛市老城)。西魏置許昌郡(今長葛市老城)。東魏天平元年(534年)改為潁州。武定七年(549年)改潁州為鄭州,治移潁陰(今魏都區),領陽翟、潁川、許昌三郡。北齊將潁陰縣並入長社,以長社為潁川郡治。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改鄭州為許州,治長社(今魏都區)。
隋時改許州為潁川郡,轄14縣,潁川(今禹州市)、長葛、許昌、氵〖KG-2〗隱強(今鄢陵陶城)、鄢陵、襄城諸縣屬之。唐武德四年(621年),改潁川郡為許州,鄢陵、長葛、陽翟、許昌諸縣屬許州。天寶元年(742年),許州改稱潁川郡,屬河南道。長社(今魏都區)、長葛、陽翟、許昌、鄢陵諸縣屬潁川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稱許州。北宋初,許州,隸京西路。元豐三年(1080年),升許州為潁昌府,隸京西北路。大觀四年(1110年)稱許州,隸京西北路。
到了元代許仍為州,長社、長葛、襄城縣屬之。鄢陵屬開封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廢長社縣,並入許州,領4縣,長葛、襄城屬之。許州、鈞州均隸開封府。萬曆三年(1575年)鈞州改為禹州。明末李自成起義軍將禹州改為均平府。清初,許州、禹州屬河南省。雍正二年(1724年)許州升為直隸州,長葛屬之。鄢陵屬開封府。雍正十三年(1735)許州升為許州府,臨潁、郾城、襄城、長葛、密縣(今新密市)、新鄭屬之。許州府、開封府均隸河南省。
中華民國成立後,許州改為許昌縣,改禹州為禹縣,與長葛縣均屬河南省豫東道。鄢陵縣直屬河南省。 1926年,廢道為區,許昌為河南省第二行政區,治許昌(今魏都區)。長葛、禹縣屬河南省第一行政區,治鄭縣(今鄭州市)。鄢陵直屬河南省。
1932年,許昌為河南省第五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駐許昌,轄許昌、鄢陵、襄城等9縣。長葛、禹縣屬河南省第一行政區。
1944年5月,長葛、許昌、鄢陵、禹縣先後被日本侵略軍佔領。同年10月,八路軍進入豫西,開辟了禹密新(今禹州市、新密市、新鄭市三地交界處)、禹郟(今禹州市、郟縣交界處)抗日根據地,建立了禹密新辦事處和禹郟縣抗日民主政府。 1945年5月,八路軍冀魯豫部隊在鄢陵、扶溝交界處開辟了水西抗日根據地,建立鄢扶縣抗日民主政府。同年8月日本投降,許昌復為國民政府河南省第五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駐許昌(今魏都區),轄許縣、鄢陵、襄城等9縣。長葛、禹縣仍屬河南省第一行政區。
1947年12月15日,許昌解放。1948年初至1949年,先後成立許昌縣、許西縣、沙北縣、長洧縣、鄢陵縣臨時人民政府與許昌市(今魏都區)人民民主政府。許昌、鄢陵、長洧屬豫蘇皖區五專署;許西、沙北、禹縣屬豫西行署五專區。
1949年2月,豫西行署二專區與五專區合並,成立許昌專區(專員公署駐許昌市今魏都區),轄許昌市(今魏都區)、許昌縣、長葛、鄢陵、臨潁、漯河市、郾城縣、舞陽、葉縣、襄城、禹縣、郟縣、寶豐、魯山、臨汝15個縣市。
1953年1月,淮陽專區所屬周口市及扶溝、商水、西華三縣劃入許昌專區。
1954年9月,臨汝縣劃入洛陽專區。
1958年4月,撤銷周口市,設鎮,劃入商水縣。同年12月,平頂山市劃入許昌專區。
1960年,撤銷許昌縣,並入許昌市(今魏都區)。1961年10月,恢復許昌縣建制。
1964年3月,平頂山市改稱平頂山特區,從許昌專區劃出。
1965年5月,扶溝、西華、商水3縣劃入周口專區。
1970年,許昌專區改稱許昌地區,轄禹縣、長葛縣、許昌縣、鄢陵縣、臨潁縣、郾城縣、舞陽縣、襄城縣、葉縣、寶豐縣、魯山縣、郟縣12縣和許昌市(今魏都區)、漯河市。
1979年,舞鋼區從平頂山市劃入許昌地區。1982年11月復劃入平頂山市。
1983年10月,許昌地區所屬的魯山、寶豐、葉縣劃入平頂山市。
1986年2月,許昌地區撤銷,許昌市升為省轄市,轄魏都區、許昌縣、長葛縣、鄢陵縣、禹縣。襄城、郟縣劃歸平頂山市。舞陽、臨潁、郾城劃歸漯河市。
1988年6月25日,禹縣改為禹州市。
1993年12月14日,長葛縣改為長葛市。
1997年8月25日,襄城縣從平頂山市劃入許昌市。
Ⅳ 許昌古代史
「許昌人」古人類遺址「許昌人」古人類遺址,位於許昌縣靈井鎮。「許昌人」的發現,是繼北京猿人之後中國古人類研究的關鍵考古發現,這一發現填補了中國現代人類起源中的重要一環,並有望打破人類「非洲起源說」的觀點。 [編輯本段]中原城市群副中心的發展定位許昌的發展必須適應國家中部崛起的部署,並且必須從這個戰略部署的高度去觀察、分析、實踐經濟社會和城市發展。中部崛起是國家區域總體協調發展的四大構成板塊之一,而實現中部崛起必然要走城市群帶動的路子。
許昌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歷史上曹公曾在此「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織以蓄軍資」、「揚鞭馳騁長江水,揮戈飲馬黃河邊,政基許昌定中原」成就了一番霸業。
神垕古鎮
神垕鎮位於禹州市西南。是馳名中外的鈞瓷文化發祥地,是五千多年陶瓷文化積淀而成的具有典型區域特色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神垕古鎮」之名歷史上曾被四次皇封。因至今仍盛產各種陶瓷,「神垕古鎮」被譽為全國唯一「活著的古鎮」。悠久的歷史給神垕鎮留下了豐富的文物古跡。目前,神垕鎮區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各種古寺廟、古民居、古祠堂等40餘處,大多數分布於以老街為核心,面積達3平方公里的古鎮區內。 [編輯本段]文化四鄉中國三國文化之鄉
中國大禹文化之鄉
中國鈞瓷文化之鄉
禹州市位於河南省中部,面積1461平方公里,人口116.92萬人,是河南省人民政府首批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
禹州市鈞瓷文化豐富多彩,古樸典雅,產生這些鈞瓷文化之源自然來自鈞瓷藝術的產生,發展和繁榮。該市古瓷窯、古鈞窯遺址有260多處,為全國古瓷窯遺址縣級之最,而且出土的鈞瓷、鈞瓷器皿及殘片,殘片上的裝飾圖案、文字都在證明該市為鈞瓷文化的發源地。時代相傳的民謠都在傳遞著鈞瓷文化產於該市。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
「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片」。
「黃金有價鈞無價」。
「進入神垕山,七里長街歡」七十二座窯,煙火遮雲天」。
「客商走天下,日進斗金錢」。
「要要窮,燒鈞紅,十窯九不成」。
這些民謠流傳至今,婦孺皆知,從鈞瓷文化的地域特點上看,從故事開始,繁衍出許多門類,詩歌、散文、對聯、歌謠、戲劇等,因文化特色濃厚,神垕也因此成為全國歷史名鎮,位於城區古鈞台附近的鈞官窯遺址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該市申報鈞瓷全國原產地保護獲得成功。
從民俗上講,以神後為中心涉及禹州全境。每月的十五敬火神爺,凡有窯的人家這一天都要燒香,祈求火神爺保護窯爐安全,窯工安全,能燒制出傳說故事中的精品鈞瓷。而禹州人猜枚行令時是不許喊「五」的,因為「五」與「捂」諧音,為窯家的不詳語,外地到禹作客的人,如果喊五,便罰酒,不受罰就過不了關。這一民俗在神垕猶為認真。
上世紀的1999年全國鈞瓷郵票首發式在禹州舉行,一次儀式盛會,咫尺方寸之間,進一步佐證了千古絕唱,世界瑰寶,優秀文化源於該市。2003年以來該市每年舉辦一次鈞瓷文化藝術節,多次舉辦全國性的高品位,高規格的鈞瓷文化藝術研討會。一座上萬平方米的陶瓷文化博物館將於今年九月份破土動工,禹州為獨一無二的鈞瓷藝術文化之鄉,該市的古鈞官窯遺址成為申報世界物質文化遺產中最重要的成員之一。
中國臘梅文化之鄉
河南省鄢陵縣臘梅栽培歷史十分悠久,品種繁多,是我國重要的臘梅栽培中心。
鄢陵臘梅種植遍及全縣的12個鄉鎮,350餘個行政村都有臘梅種植。現全縣臘梅種植面積達6000餘畝,共有臘梅苗圃20餘個,品種多達50餘種。以柏梁鎮姚家村為中心,方圓五公里為臘梅栽培集散地也是鄢陵臘梅落戶的原生地。現有以生產臘梅為主的「鄢陵臘梅園」、「鄢陵花木盆景園」、「鄢陵六和花木生產基地」、「陳化店劉庄生產基地」等,全縣年產120萬株。
鄢陵臘梅民俗特色有臘梅避邪之說,臘梅喜慶之說,臘梅友情之說,臘梅風骨之說。
20世紀80年代初,編纂出有關臘梅生產,栽培技術性書籍20餘部,整理臘梅文化故事傳說30餘篇,創作出《花魂》、《花鄉清韻》、《花鄉宴》、《金梅爭艷 》 等具有時代特色和地方文化特色的文藝作品,並分別獲得 「五個一」工程獎和省戲曲大賽獎;鄢陵臘梅文化已成為中原文化寶庫中最顯著、最搶眼的文化。 [編輯本段]中國第一個王朝的發源地啟,大饗諸侯於鈞台」(鈞台在今禹州市三峰山東麓),許地成為夏王朝活動的中心區域,並建都於夏邑,為華夏第一都,這里成為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的發源地。 [編輯本段]古鈞台和「鈞台之饗」古鈞台又名夏台,位於河南省禹州市。是夏啟大宴諸侯、舉行開國典禮的地方,又因「夏桀囚商湯於鈞台」,所以古鈞台也被稱為「中國第一座監獄」。古鈞台是歷史上著名的「鈞台之饗」的發生地,古鈞台成為夏代諸帝踐位、中央施政、與諸侯商議國事的地方,成為夏「皇宮帝苑」的重要組成部分。
Ⅵ 許昌有什麼文化歷史
公元前21世紀,大禹的兒子夏啟在這里建立了夏朝,結束了漫長的原始社會,中國從此進入奴隸制社會。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遷都於許,使當時許昌成為中國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公元221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廢漢立魏,因「魏基昌於許」,改許縣為許昌,一直延用至今。
許昌旅遊特色鮮明。許昌旅遊資源豐富而獨特,目前已形成了「曹魏故都-智慧之旅、宜居花城-休閑之旅、神垕古鎮-體驗之旅」三大旅遊品牌,深受國內外遊客青睞。
曹魏故都-智慧之旅。三國時期,曹操父子雄踞許昌25年,匯集天下謀士,成就一代霸業,三國智謀廣為流傳。尤其是曹操的大謀略、大智慧,以及以荀彧、郭嘉為代表的曹操謀士集團,他們的思想、謀略至今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三國演義》120回有52回發生、演繹在許昌,留下了80多處三國文化遺址遺跡。郭沫若曾感嘆說「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許昌」。許昌有三國文化旅遊景區多處,曹丞相府作為全國唯一的曹魏文化主題景區。此外還有三國名將關羽夜讀《春秋》的春秋樓景區,關羽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的始發地灞陵橋景區,漢末皇城所在地漢魏許都故城遺址公園,皇帝祭天的毓秀台,曹丕接受漢獻帝禪讓政權的受禪台等。
宜居花城-休閑之旅。許昌是中國最大的花木基地,中國花木之鄉,被譽為「北方花都」,有一千多年的種花歷史,曾是宋朝皇宮的後花園,自古就有「鄢陵蠟梅冠天下」之盛譽。目前,許昌花卉苗木面積近
70萬畝,形成了全國罕見的平原林海、天然氧吧。在鬱郁蔥蔥的平原林海中,分布有中國北方最大的溫泉度假區-花都溫泉度假區,國家4A級景區花博園,面積達10萬畝的名優花木科技園區,中國花木第一村-姚家村,311國道花卉長廊,數量眾多的藝術盆景園、花卉園等,是令人嚮往的休閑度假勝地。
Ⅶ 許昌是那個朝代的古都
東漢和曹魏。
1、東漢時期
東漢建安元年八月(196年),曹操至東漢京都洛陽迎獻帝,遷都許都許縣(今河南許昌東),漢朝末代都城。
2、三國時期
三國時期,魏稱潁川郡,屬豫州,建安區、潁陰縣、鄢陵縣、長社縣等皆屬潁川郡。許昌為魏五都之一。
(7)許昌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1、東漢
東漢(25年—220年)是中國歷史上繼西漢之後又一個大一統的中原王朝,傳八世共十四帝,享國一百九十五年,與西漢統稱漢朝。
新朝末年爆發綠林赤眉起義,漢朝宗室劉秀趁勢而起。公元25年,劉秀稱帝,定都洛陽(今河南洛陽),建立東漢並開創了光武中興。
東漢時,三公權力被大幅削弱,尚書台權力得到提升。漢明帝、漢章帝在位期間,東漢王朝進入鼎盛時期,史稱明章之治。
漢章帝後期,外戚日益跋扈。漢和帝繼位以後,掃滅外戚,使東漢國力達到極盛,史稱之為永元之隆。
東漢中後期太後稱制、外戚干政,幼年繼位的幼君多藉助宦官才能親政,史稱戚宦之爭,朝政日益腐敗,豪強勢力大肆兼並土地。
漢桓帝、漢靈帝在位時期,昏庸無道、橫征暴斂、賣官鬻爵,農民在多重殘酷壓榨下不堪重負,公元184年爆發黃巾之亂,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方將民變基本平定,卻導致地方豪強擁兵自重。
初平元年(190年),董卓挾獻帝遷都長安,自此朝廷大權旁落,揭開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序幕。
董卓被殺死後,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漢獻帝遷都許昌。公元220年,曹丕篡漢,東漢覆滅,進入三國割據時期。
2、曹魏
魏國(213年5月 —266年2月4日)是三國時期割據政權之一,後世史家多稱曹魏,由於之後的北魏被稱作「後魏」,故曹魏也稱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國家。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曹操在軍閥混戰中,勢力逐漸增強,並且控制了東漢朝廷,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魏王」,因此國號為「魏」。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正式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陽,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曹魏滅亡。
由於曹魏在三國中占據中原地區,國力遠勝於蜀漢和東吳。曹魏一朝,最重要的改革有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對兩晉南北朝的政治產生深遠影響。
在疆域上繼承了東漢在西域的統治,設立西域長史府進行管理,在毌丘儉征伐高句麗後將朝鮮半島北部並入了版圖,南部諸州大致以秦嶺淮河與蜀、吳為界。
公元263年,攻滅蜀漢將益州和南中納入版圖,曹魏國土約達四百萬平方公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許昌
Ⅷ 河南的悠久歷史有多少年
河南歷史
(一)重要的古文化遺址
1、南召猿人 :發現於河南南陽南召縣的古猿人化石,證明在大約五六十萬年以前,河南就有人類居住。
2、許昌人 :距今約10萬年的古人類化石於2007年在河南許昌被發現。它的發現,通過與其它遺址配合,為中國人不是起源於非洲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3、賈湖遺址: 距今約9000年左右,位於河南舞陽,這里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樂器、世界上最早的酒、世界上最早的類似文字的契刻符號等幾項世界最早的文明成果,轟動世界,被認為是「人類從蒙昧邁向文明的第一個門檻」。
4、裴李崗文化 :距今約8000年左右,因發現於河南新鄭裴李崗村而得名,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
5、太昊伏羲陵: 距今約7000年,位於河南周口淮陽縣,是位居三皇之首的太昊伏羲的陵墓,位居中華十八大名陵之首,始建於春秋,擴建於唐宋,完善於明清,歷代帝王51次御祭。淮陽是伏羲定都和長眠之地,也是神農氏定都之地,被認為是中華姓氏文化、農耕文化和龍圖騰的發源地,是華夏族和東夷族共同的聖地。
6、仰韶文化 :距今約5000年至7000年,因發現於河南三門峽仰韶村而得名。這是同時期影響范圍最廣最典型的古文化,仰韶村的考古發掘也是中國近代考古學的發端。
7、黃帝故里: 河南新鄭是國內史學家公認的位居五帝之首的軒轅黃帝出生、創業和定都之地。中國人從春秋起開始在新鄭軒轅丘祭拜人文始祖黃帝,一直延續至今。「黃帝故里拜祖大典」也因全世界華人的廣泛認同而成為中華第一大典,在提高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方面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
8、二里頭文化: 距今約4000年,因發現於洛陽偃師二里頭而得名,被學界認為是夏朝的都城。這里出土了中國最早的青銅禮器。
9、鄭州商城: 位於今天鄭州市區,是商朝早期比較重要的都城。這是鄭州成為古都的原因之一。
10、安陽殷墟: 因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和甲骨文而轟動世界,堪稱20世紀人類10大考古發現之首,殷墟也毫無爭議地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甲骨文是一種常用字在5000字左右的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是世界上四種最古老的文字中唯一流傳下來的文字。「十一五」期間,我們國家要在安陽建設世界上唯一的文字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
11、白馬寺: 位於洛陽,建於東漢,是佛教傳入中國後所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有力見證。
12、龍門石窟: 位於洛陽,是北魏遷都洛陽後開鑿的。它既是少數民族與漢民族文化交流的產物,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龍門石窟產物。尤其是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它那「東方的微笑」將神性與人性、陽剛與陰柔很好地結合起來,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龍門石窟也因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而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13、少林寺: 位於登封,是禪宗和少林武術的發源地。佛教傳入中國後,少林僧人將它與中國本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相融合,創立了禪宗。禪宗是中國化的佛教,它迅速地傳向全國各地及周邊的日本、朝鮮、韓國和東南亞等地,對中國歷史以及日本的花道、茶道、柔道、武士道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少林武術冠天下,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僧人在交流中汲取天下武術之大成,總結出了少林拳、少林棍、易筋經、鐵布衫等700多種武術絕技,並對其它武術流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僅從少林拳派生出的拳術就有四五十種。少林的積極入世使它與中國歷史緊密相連,在南北朝、隋朝、唐朝、北宋和明等朝代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少少林寺林也因承擔社會責任而成為「天下第一名剎」,少林武術也因此廣播四方並在實戰中進一步發展壯大。少林的與時俱進、開放和積極入世,使它一直保持著很強的生命力,在歷經磨難後的今天,禪宗和少林武術依然生機無限。今天的少林僧人又將互聯網、營銷學等現代文化融入少林文化,使少林迅速走向世界。少林成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典範,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中華文化的代名詞。
14、嵩陽書院: 位於登封嵩山,是宋代四大書院之一。范仲淹、程頤、程顥、司馬光等大儒曾在這里講學,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有一部分就是在這里寫的。這里在洛陽附近,二程在這一帶將儒釋道三者相融合,初步創立了以後影響中國800年的理學。
15、應天書院:位於商丘(北宋時稱應天府)睢縣,是宋代四大書院之一。「學子不遠千里而至」,「遠近學者皆歸之」,說的就是應天書院。北宋著名文學家范仲淹曾求學於此,在商丘落戶,並擔任應天書院掌學主教。
16、登封觀星台: 建於元代,距今約有800年的歷史,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台,也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天文學遺址。大天文學家郭守敬在這里取得了領先西方301年的天文學成就,由此制定的「授時歷」被中國、朝鮮和日本沿用了360多年。今天,我們國家正以此為依託,在這里建設「中國天文博物院」,以集中展示中國古代天文學成就。
17、紅旗渠: 位於河南安陽,是聞名於世的「人工天河」和「世界第八大奇跡」。為了修建這條渠,10萬人在崇山峻嶺中的懸崖峭壁上辛辛苦苦地整整幹了10年。他們沒有錢、沒有糧食、沒有技術、又不受政策支持,卻靠著頑強的毅力削平了1250座山頭,修建了上百座引橋,鑿通了上百座隧道,最終將生命的河水引入到了乾涸的土地。紅旗渠的總渠長超過4000公里,其土石方可以從哈爾濱到廣州修一條寬2米高3米的石牆!紅旗渠是人類改造自然的傑作。
Ⅸ 許昌的悠久歷史
帝堯時期
許昌古稱「許」,源於堯時,高士許由牧耕此地,洗耳於潁水之濱而得名。
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時期許地先後為鄭、楚所據。分屬韓、魏、楚。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秦置潁川郡,治陽翟(音狄,今禹州市)。
三國時期
三國時期,魏稱潁川郡,屬豫州,建安區、潁陰縣、鄢陵縣、長社縣等皆屬潁川郡。許昌為魏五都之一。魏國魏黃初二年(221年),魏文帝曹丕以「漢亡於許,魏基昌於許」,改許縣為「許昌縣」。
元明清時期
元代許仍為州,長社、長葛、襄城縣屬之。鄢陵屬開封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廢長社縣,並入許州,領4縣,長葛、襄城屬之。
明末李自成起義軍將禹州改為均平府。清初,許州、禹州屬河南省。雍正二年(1724年)許州升為直隸州,長葛屬之。鄢陵屬開封府。
雍正十三年(1735)許州升為許州府,臨潁、郾城、襄城、長葛、密縣(今新密市)、新鄭屬之。許州府、開封府均隸河南省。
許昌地處中原,歷史悠久,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許昌古文化旅遊資源有史前文化系列、漢文化系列、三國文化系列、寺廟建築文化系列、鈞瓷文化系列等。
許昌交通便利,市區距省會鄭州80公里,距新鄭國際機場50公里,311國道、地方鐵路橫穿東西;京廣鐵路、京港澳高速公路、107國道縱貫南北。2017年,許昌市復查確認繼續保留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
2018年3月,許昌成為第一批通過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驗收城市。許昌同時還是「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城市。
Ⅹ 許昌有什麼歷史什麼好玩的
許昌歷史悠久,早在1、5萬年之前,人們的祖先就棲居於此。傳說唐堯時,許的始祖許由,德高望眾,善治理,孚眾望,堯以天下讓由,許由堅辭不受,隱居箕山。為避堯糾纏,率部落沿潁河東南而下,躬耕於「許田」,這里就稱為許。許昌是原始社會末期夏王朝活動的中心區域。禹受封夏伯於夏邑,夏禹之子啟,即位於夏邑,大享諸侯於鈞台。「少康中興」都康城。夏帝廑四年,昆吾氏分支遷於許,商周封國有櫟、鄢、許、西不羹等國。春秋分屬許、鄭、楚;戰國分隸韓、魏、楚。秦置潁川郡於陽翟,治今禹州市朱閣鄉八里營。漢遷郡治今禹州市區、屬豫州。新改稱左隊郡。東漢仍復潁川郡,建安元年(196年),漢獻帝遷都於許。三國魏以「魏基昌於許」改許縣為許昌縣,。並遷郡治於許昌縣。晉析潁川郡置襄城郡。南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遷郡治於長社。在今長葛市老城鎮西轆轤灣,東魏天平初年(534年)在長社置潁州;武定四年(546年)廣州移治襄城,襄城郡屬之;武定七年(549年)遷潁州、潁川郡治於潁陰,今魏都區改稱鄭州。北周改稱許州,改廣州稱汝州。隋仍復潁川郡、省襄城郡為縣歸之;唐武德元年(618年)在襄城置汝州;四年(621年)仍復許州;天寶元年復稱潁川郡;乾元元年(758年)仍謂許州。宋元豐三年(1080年)升為潁昌府。金復許州,並在陽翟設鈞州。明萬曆三年(1575年)因避皇帝朱翊鈞諱,取禹受封意改稱禹州。清雍正十二(1734年)升為許州府,禹州歸之。乾隆六年(1741年)仍分設許、禹二州。1912年廢州為縣。1926年河南省第二行政區治許昌,1932年改為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改稱許昌專區。1970年改為許昌地區。1986年許昌地區撤銷,升許昌市為地級市。2002年10月許昌市政府遷健康路東段北側。 許昌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古遺地有靈井舊石器晚期遺址,石固新時期早期遺址,許昌故城遺址,鈞窯遺址、扒村瓷窯遺址等。古墓葬有劉知遠墓、周定王墓,愍帝陵、八龍冢等。古建築有文峰塔、乾明寺塔、興國寺塔、天寶宮、義勇武安王大殿、春秋樓、乾明寺等。碑碣有尹宙碑、禪靜寺造像碑等。另有灞陵橋景區、紫雲山風景名勝區等。
求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