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歷史上個人占據著什麼樣的作用
就每個人而言.站在滾滾逝去的歷史長河面前都是微乎其微的. 但具體到沒一段歷史時期,每個人所留下的痕跡又有輕有重. 這就構成了集權者和普通人之別. 集權者一句話或一舉動就有可能會左右某段歷史進程,或許根本沒有什麼邏輯上的前因後果,一直留下許多歷史之謎 和 歷史話題. 因此.我認為 歷史會隨人為而改變的.集權者的決定與行為 決定了歷史. 因為有諸葛亮,命運的天平向劉備傾斜. 因為有曹操,諸侯割據成為三國鼎立. 劉邦如果沒有韓信、彭越的幫忙,根本吃不掉項羽。更別說當皇帝了。
Ⅱ 《孫子兵法》在我國歷史上占據什麼地位
《孫子兵法》是我國漢族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我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孫子兵法》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軍事著作,歷來備受推崇,被譽為「兵學盛典」和「古代第一兵書」。
Ⅲ 歷史上有哪些開始被認為是佔了大便宜,後來卻是吃虧的事情
比如說李斯跟著趙高謀反、比如說項羽找劉邦當小弟、再好比陳阿嬌嫁給漢武帝,這些都是歷史典型的以佔便宜為開始,卻以吃虧結束的故事,也就是告訴大家,不要只盯著故事的開頭,因為故事的結尾可能更精彩。
話說陳阿嬌嫁給劉徹的時候,那是被天下人都羨慕的呀!試想,多少人能嫁給位高權重、一心為自己考慮的青梅竹馬?這個青梅竹馬還長得英俊瀟灑,嫁給他以後,一輩子榮華富貴不說,還能提攜家族。結果嘞,阿嬌十年沒能生下一兒半女,後來被一個歌女奪了後位,自己卻在冷宮里終老一生。
Ⅳ 台灣被日本佔領的歷史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1894年日本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戰爭,翌年清朝戰敗,派遣李鴻章前往日本議和,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於1895年4月17日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和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
台灣人民則以「台灣民主國」的名義,發誓「願人人戰死而失台,決不願拱手而讓台」,在台灣島上與日軍展開數月的殊死斗爭,是為台灣人民反割台斗爭,又稱「乙未戰爭」。另外,雖然清廷因為戰爭失敗才割讓台灣,但日本謀取台灣的武力攻佔方式,中國大陸學者稱之為占據。
在日本侵佔台灣的五十年間,台灣人民從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統治。日據初期,以農民為主體的抗日武裝進行了持續20年的斗爭。
後來,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民眾黨、台灣共產黨等組織領導了民族抵抗運動。原住民抗日行動有莫那·魯道領導的霧社事件。許多台灣人還從事政治、社會運動以爭取權益。
(4)佔歷史什麼擴展閱讀
台灣日據時期為1895年至1945年之間台灣島被日本殖民的時期。日本將台灣之經營視做殖民成就的宣傳品,這點與日屬朝鮮、香港日佔時期、以及日本控制的偽滿州國、南京汪偽國民政府、日本佔領的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的治理方針很不相同。
根據殖民統治「內地延長主義」,日本據台後期已經開始著手將台灣日化,希望減少與日本本土的差異。但日本在所有其他殖民、佔領區,則主要實行資源取得以支持戰爭之政策,對當地少數民族采高壓政策,並未著手進行日本化。
也因為台灣在日本殖民時期,於政經文化得到某些程度現代化,加上戰後初期陷入國共內戰的國民政府治台失當,導致部分的台灣居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對戰前生活產生某些程度的懷念。此心態不僅普遍留置於老一輩台人之間,也相當程度地影響了戰後台灣的認同感、族群意識觀念。
Ⅳ 歷史占空間嗎
😂這是什麼想法?
歷史本身不會占空間,但帶有歷史遺跡的東西會占空間。
Ⅵ 歷史上人占優勢的戰役是什麼
秦國從一統天下成就霸業,到最終的分崩離析只用了短短的十五年時間,正應了那句話「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而在秦帝國這座大廈崩塌中,軍事天才項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而他的成名之作——巨鹿之戰更是其中的經典。秦二世三年十二月,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同秦國名將章邯、王離所率的四十萬秦軍在巨鹿進行了一場決戰。他率領全軍渡過黃河,令全軍將士破釜沉舟,燒掉房屋帳篷,每人只帶三日的口糧,表明了不勝則死的決心。隨後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直奔巨鹿,切斷了王離的糧道,包圍王軍。項羽的勇氣極大的感染了將士們,他們個個士氣大振,越戰越勇,三天內九敗秦軍,最終擊退章邯,活捉王離。從此項羽名震天下。雙方實力對比:秦軍四十萬,楚軍五萬。結果:秦軍全軍覆沒。
昆陽之戰
此戰發生在公元383年,是東晉王朝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並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八十萬伐晉,雙方於淝水(今安徽壽縣)大戰,在人數上占據絕對優勢的前秦軍隊貌似強大,其實內部各種勢力暗流涌動,因為前秦君主苻堅的寬仁,對於別國敗將既往不咎,一概任用,這導致這只八十萬人的龐大軍隊就像一隻由多民族組成的多國聯軍看似強大,其實外強中干,而對面的東晉軍面對強敵同仇敵愾,爆發出了強大的戰鬥力,在戰爭中因為秦軍中的東晉降將朱序在陣中大喊:秦軍敗了「,秦軍隨即陣腳大亂,後晉軍全力出擊,大敗秦軍。
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東晉後,國家也很快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獨立,分裂成多個政權。東晉趁機北伐,把邊界推進到了黃河附近,雖然很快又被擊敗退了回去,但是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入侵。
Ⅶ 什麼壩是我國歷史最悠久占的數量最多的大壩
中國的都江堰大壩。
約建於公元前240年。如建於公元前598~前591年間的安徽省壽縣的安豐塘,壩內高6.5m,庫容容達9070萬方,水面積達34平方公里,經歷史上多次修復和更新改建等,至今已運行2600多年。
Ⅷ 台灣在歷史上曾被哪些國家佔領過
台灣在歷史上曾被荷蘭、西班牙、日本佔領過。
1、1624年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荷蘭殖民者為建立與中國、日本貿易的據點侵入南台灣。荷蘭殖民者盤踞台灣38年。
2、1626年至1642年西班牙殖民者也曾侵佔北台灣,後被荷蘭人驅逐。
3、1874年5月,日本以琉球漂流民在台灣被殺為借口入侵台灣,10月中日簽訂《北京專約》,雖然清政府對日本作出妥協,但《北京專約》仍表明中國對整個台灣行使主權。
4、1894年日本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戰爭,翌年清朝戰敗,派遣李鴻章前往日本議和,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於1895年4月17日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和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日本侵佔台灣的五十年。
最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國際協定重新肯定了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8)佔歷史什麼擴展閱讀:
1、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原住民族(高山族)在17世紀漢族移入前即已在此定居;自明末清初始有較顯著之福建南部和廣東東部人民移墾,最終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社會。南宋澎湖屬福建路;元、明在澎湖設巡檢司。
2、明末被荷蘭和西班牙侵佔;1662年鄭成功收復;清代1684年置台灣府,屬福建省,1885年建省;1895年清政府以《馬關條約》割讓與日本;1945年抗戰勝利後光復;1949年國民黨政府在內戰失利中退守台灣,海峽兩岸分治至今。
3、台灣同大陸的淵源深厚而久遠。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相連,約幾百萬年前由於地殼運動,部分陸地下沉,海水進入,形成台灣海峽,台灣島才與大陸分離。
Ⅸ 漢字形體演變的歷史,什麼時候哪一形體佔主導地位 如題.
漢字來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自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草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Ⅹ 拜占廷歷史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拜占廷國家歷史始於君士坦丁一世正式啟用古城拜占廷為東都「新羅馬」,這一年是公元330年,後來該城改稱為君士坦丁堡,意為「君士坦丁之城」。拜占廷歷史起始年代長期以來一直是史學界爭論不休的問題,學者們對這一年代的判斷各持己見,意見多達近10種。本書採用通說330年作為拜占廷國家史的開端。
從真正意義上來說,拜占廷國家在330年時已經具有比較完善的政治實體。這時正是羅馬帝國歷史發展的轉折點,發生了「公元3世紀危機」,這場危機使羅馬帝國陷於全面的社會動盪和政治混亂。在動盪的局勢中,相對穩定的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廷帝國逐步發展,其作為帝國統治中心的政治地位逐步超過了帝國西部。自皇帝戴克里先(245或246~約316年在位)及其後的多位皇帝將行宮設在帝國東部。直至330年,君士坦丁一世正式啟用擴建後的拜占廷城為「新羅馬」,標志著具有獨立政治中心的政治實體的形成。而此時的羅馬和亞平寧半島作為帝國政治中心的地位已經名存實亡。新國家帶來了新氣象,遷都後的君士坦丁一世,在新國家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新國家還建立了有別於舊羅馬帝制不同的血親世襲制王朝,君士坦丁一世將皇帝的位子傳給其子君士坦丁二世(337~340年在位),並後傳四位血親皇帝,從而開始了拜占廷帝國王朝的歷史。同時,新帝國建立了由皇帝任免、對皇帝效忠並領取薪俸的中央和地方官僚機構,在拜占廷社會中,龐大的官僚階層帝國的創立者—君士坦丁大帝由此形成,這個階層與羅馬帝國時期作為公民代表的官員存在著本質區別。有了官僚機構,當然少不了軍隊和法律,這些國家機構的建立直接服務於皇帝的統治。而皇帝成為軍隊最高統帥,同時還是立法者和最高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