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俄國的歷史有多長時間
.俄羅斯最早期的政權是維京人在公元九世紀建立的基輔羅斯公國(К專иевска屬я Русь),是一個由880年至12世紀中葉,以基輔為首都,東斯拉夫人為主體的早期國家。
根據史學史的觀點,基輔羅斯被認為是三個現代東斯拉夫人國家(白俄羅斯、俄羅斯及烏克蘭)的前身。弗拉基米爾一世·斯維亞托斯拉維奇和他的兒子雅羅斯拉夫統治的時期,被認為是基輔的黃金時期。當時他們接納了東正教,也創立了東斯拉夫法典(Russkaya Pravda)。
基輔羅斯在公元十三世紀被金帳汗國佔領。
中世紀後期俄羅斯建立了莫斯科大公國並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帝國,並從15世紀起開始向亞洲擴張。在歷代沙皇的領導下,俄羅斯帝國在18世紀開始現代化並到處擴張(參見俄羅斯帝國),成為歐洲列強之一,並從中國掠奪了15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包括外東北、庫頁島和新疆西部。然而20世紀初開始,俄國的實力開始下降,人民也對現狀日漸不滿。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國在軍事上的慘敗以及之後的內戰,十月革命終於在1917年爆發。
⑵ 俄羅斯有多少年歷史
截止2019年12月,有1100多年的歷史。
俄國作為一個國家出現,只有1100多年的歷史。公元9世紀前,在東歐平原上,居住著一些斯拉夫人的部落。
到公元9世紀,這些部落以基輔為中心,結成一個大公國,稱「基輔羅斯」,這是最早的俄羅斯國家。當時它只是一個南自基輔、北到拉多加湖、西從普斯科夫、東到木羅姆的一個東歐內陸小國。
(2)俄羅斯的歷史多少年擴展閱讀
葉卡捷琳娜二世·阿列克謝耶芙娜(Екатерина II Алексеевна),葉卡捷琳娜二世與俄羅斯留里克王朝有血緣關系,為留里克王朝的後裔,原名索非亞·弗雷德里卡·奧古斯塔,
1729年4月21日出生於普魯士斯特丁,是德國安哈爾特-采爾布斯特公爵的女兒。1744年被挑選為皇位繼承人彼得三世的未婚妻。1745年與彼得結婚並皈依東正教,改名葉卡捷琳娜。1762年率領禁衛軍發動政變而即位。
1767年召集新法典起草委員會會議,宣布女皇的訓令,主張開明專制、嚴厲的法治主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她雖然想改善農奴制度,但是因貴族的反對而沒有成功。
此外她還修改地方行政制度、司法制度。貴族勢力得到加強,農民和農奴的生存狀況更加惡化。1773年至1775年發生普加喬夫起義。1796年11月6日逝世於沙皇村(今普希金城),俄羅斯帝國女皇,1762年至1796年在位。
⑶ 俄羅斯有多少年歷史
1,蘇聯之前(公元9世紀-公元20世紀)
俄羅斯的祖先是斯拉夫人,在公元9世紀,斯拉夫人在歐洲建立了他們第一個國家-基輔羅斯(現烏克蘭地區).公元10世紀,當時巴爾干半島的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將東正教(屬基督教)傳入基輔羅斯.形成了拜占庭文化和斯拉夫文化的融合.俄羅斯的歐洲化進程在13世紀由於蒙古人的入侵而中斷.基輔羅斯分裂,蒙古人在此建立了金帳汗國,由此進行了200多年的集權統治.
俄羅斯由於戰爭失敗,反思之前分權式統治的錯誤,為後面的中央集權統治形成了共識.隨著蒙古人的衰弱和莫斯科的逐漸崛起.到16世紀末,莫斯科大公國統一了其他幾個公國, 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稱沙皇,建造克里姆林宮,莫斯科大公國逐漸發展為東北羅斯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中心,俄羅斯成為一個獨立的集權制國家.
在蒙古入侵前的基輔羅斯,王權,教權,民權是平等的,農民可以自由遷徙.蒙古進行集權統治時期,農民還是自由的.到16世紀,由於農業危機和大量土地被貴族佔有.農民開始被限制自由,逐漸形成農奴制.
俄羅斯在獨立之後開始向外大量擴張領土,17世紀彼得大帝成為執政者後,重新開始向西方學習,推進俄羅斯的歐洲化,興建向歐洲學習的窗口--聖彼得堡市,並首次定義俄羅斯為帝國. 到葉卡捷琳娜時期,領土空前膨脹,被稱為」帝國的黃金時期」.在1812年的衛國戰爭中,擊敗當時如日中天的法國拿破崙,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被推舉為歐洲神聖同盟的盟主。從此,俄羅斯開始成為歐洲事務的仲裁者。
到亞歷山大二世,由於農奴制度嚴重限制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在國內的激烈反對中,於1861年宣布徹底廢除農奴制.
在20世紀初,中國已經被列強入侵,俄國和日本為爭奪中國的殖民地利益發生戰爭.最終俄國慘敗.從此國內危機開始發展.國內出現革命的萌芽.但最終被鎮壓,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由於東線俄國對德奧的交戰中失利.,最終俄國被迫退出戰爭.由此俄國國內矛盾開始激化,到1917年1月沙皇政府被推翻.同年11月,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進行武裝起義,經過幾年國內戰爭.最終布爾什維克領導的紅軍擊敗了孟什維克的白軍和英美法日等國的聯軍.於1922年正式成立蘇聯.
2,蘇聯(1922-1991)
蘇聯在成立之初, 由於長期戰爭的影響,工業遭到嚴重破壞工業產值僅為1913年的13.8%,基本上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家.
1924年列寧逝世後,斯大林開始執政,決定採取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的模式,.從1928年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從工業化開始的1926年到1940年,前蘇聯整個工業增長了10.7倍,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7.8%,其中重工業增長了18.4倍,年平均增長速度為21.9%.前蘇聯一躍為當時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業強國.
蘇聯在優先發展工業的同時,忽視了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輕工業的投資只佔總投資的5%,相對重工業40%左右的投資比例.基本可以忽略.為支持工業的發展,斯大林推行農村集體化,大量農民的土地被充公,到1937年左右.99%的土地成為國營農庄.其中1933年造成了著名的烏克蘭大飢荒.幾百萬農民餓死自己的土地上.從1926年到1953年,農業生產僅增長21%.還不及1913年的水平.如果考慮耕地增加的因素.農業一直處於倒退的狀況.
1942年二次世界大戰德國遭到蘇聯的頑強抵抗.最終敗退.蘇聯作為戰勝國成為國際政治舞台的明星.蘇聯模式成為眾多第三世界國家效仿的榜樣.戰後,蘇聯繼續實行以國家為主導的計劃經濟.走粗放式的經濟發展路線.
1953年斯大林逝世後,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相繼上台.開始鼓勵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生活.蘇聯進入一波高速發展和擴張期.1950年時蘇聯的GDP是美國的30%, 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國民經濟高速發展,年平均國民收入增長率為8.5%,工業總產值平均遞增9.2%,在工業發達國家中僅次於日本。
到上世紀80年代初,蘇聯的GDP已經達到美國的80%.蘇聯的國力到達頂峰.但蘇聯這種發展模式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 低效的國有資本占據了大量寶貴的社會資源.大量的工業產出並不是用來滿足消費需求,而是為了追求發展速度.工業,農業,服務業發展比例嚴重失調,主要通過高投入,高消耗的方式來獲得高速工業發展.
由於美蘇之間的冷戰,美國有意識引導的軍備競賽使得蘇聯的經濟內在失衡情況越來越嚴重.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到1989年被迫的撤退.這場接近10年的失敗戰爭使得蘇聯經濟長期失血.也是蘇聯由盛轉衰的標志.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已經到了不得不進行改革的狀況.在起初推行的經濟市場化改革失敗後,戈氏開始走向極端. 全盤否定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和社會主義道路,並放棄蘇共一黨專政.實行多黨制.經濟的倒退加上政治上的混亂.使得美國人有機可乘.蘇聯迅速進入崩潰邊緣.1989年8.19保守派的政變失敗.蘇聯已經名存實亡,1991年年底,14個加盟共和國全部宣布獨立,蘇聯正式解體.
3,蘇聯解體的原因分析
內部原因
蘇維埃革命成功後,由於受馬克思的影響.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的體制,走社會主義道路.
不管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在沒有實現世界大同的情況下,發展自身,參與競爭是必由之路.制度模式只是各國在發展選擇道路不同. 最終的目標都是一樣:在國際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但是蘇聯執政黨在思想和理論認識上,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當經濟向上快速發展時,簡單的認為社會主義有自身的優越性,必然會戰勝資本主義,當經濟開始下滑,市場經濟改革出現混亂後,又走向另外一個極端,把問題歸咎於制度本身。思想和理論認識上的缺陷,也給西方的所大力標榜的自由化、民主化可乘之機,造成上層官員的思想混亂和普通民眾的思想不統一。這是後面蘇聯共產黨解散的根本原因之一。
相對於周圍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化國家,蘇聯剛成立時是落後的農業國,走向工業化,發展生產力,提高國際競爭力是必然選擇.蘇聯在社會制度具體發展模式的設計中,欠缺的比較多。主要有以下幾點,過度的追求發展速度。而忽視了社會的整體效率.造成內在經濟結構的巨大不平衡;缺乏公平合理的社會分配機制.造成普通民眾和官僚階層的分化;缺少有效的監督體制.造成官員的權力濫用;全盤的計劃體制扼殺了民眾的創造性和內生的經濟活力,偏重於低效的國有企業,造成有效資源被大量配置到無效率的部門。制度設計的缺陷,造成了蘇聯在發展的道路上必然會遭遇極限和瓶頸。蘇聯並沒有完成能夠在合適的時機作出有效調整,而是在遭遇困境的時候以極端的方式推倒重來,導致蘇聯的經濟社會徹底崩潰。
蘇聯對內一直強勢推行大俄羅斯的沙文主義,各民族間沒有完成真正的融合,造成民族矛盾積壓,在蘇聯比較強盛的時候,這種加盟的紐帶尚能維持,在蘇聯開始走下坡路的時候,民族問題自然被放大,離心力增強,最後相繼獨立。
同樣,蘇聯的對外政策也是強勢擴張為主,把自己當作社會主義陣營大家庭的家長。造成了周邊關系的緊張和惡化。蘇中關系在赫魯曉夫上台後,長期交惡。相反,美國在為了對付蘇聯,聯合了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包括在越戰期間秘密訪華,聯合敵人的敵人--中國。
由上可以看出,蘇聯的內部問題是決定其最終解體的根本原因。
外部原因
美蘇爭霸的局面,一直到蘇聯解體才宣告正式結束。美國在裡面起了個助推的作用,而蘇聯因為缺乏真正的外部盟友,最終毫無懸念的進入了崩潰流程。美國主要的策略是實行馬歇爾計劃,扶持二戰戰敗的德國、日本,幫助歐洲恢復經濟。與中國開展外交關系,支持阿富汗的游擊隊,形成經濟和軍事聯盟對抗蘇聯陣營,對蘇聯進行戰略包圍。開展星球大戰計劃,把蘇聯長期拖入冷戰,誘導蘇聯繼續走錯誤的經濟發展路線,加劇蘇聯經濟的結構失衡問題。利用美元的國際結算貨幣優勢,操控原油等價格,造成蘇聯的收支不平衡,使得蘇聯經濟在最虛弱的時候遭遇沖擊。在思想領域上的文化入侵,標榜西方社會的開放性和民主性,大力扶植蘇聯國內的親美勢力和改革派,在遭遇蘇聯改革遭遇困境的時候,誘導蘇聯進行體制改革,走全盤西化的道路。
最後的結局是,蘇聯這個僅次於美國的世界帝國,最後的崩盤極其慘烈,政治,經濟社會體系全面瓦解,蘇聯人民辛苦多年的成果被消滅,生活水平一夜回到解放前。
俄羅斯人性格的最大特點是雙重性和矛盾性.對外有著強烈的擴張慾望,搖擺不定卻喜歡用極端的方式來處理
由於地理位置處於歐亞大陸中間.在文化歸屬.一直處於比較尷尬的位置.既沒有融入歐洲文化,也不能被亞洲文化所接受.俄羅斯的雙頭鷹的國徽從側面反映出了這個國家的特點,一面看歐洲,另外一面看亞洲.俄羅斯地廣人稀,自然資源豐富.冬季漫長.造就了俄羅斯人自信和懶散,卻又能吃苦耐勞.一方面性格豪放,勇武善戰,另一方面優柔寡斷,容易走極端.
從歷史來看,俄羅斯最早屬於歐洲,並引入了拜占庭的東正教文化,但西化的進程被蒙古人入侵所打斷.蒙古人給俄羅斯人帶來最根本的轉變是集權和專制統治.從此俄羅斯人與歐洲開始分離.雖然在17世紀彼得大帝時,又開始向西方學習和靠攏,但過程很短暫.並沒有做到徹底的西化,到20世紀的無產階級革命後,帝國的原有統治模式被推翻.進入蘇聯時代.再次進入中央集權統治模式.到1991年蘇聯解體,俄羅斯又開始准備脫亞入歐.開始學習西方民主,建立三權分立和議會制度.但經歷10年的苦難之後.最後是普京的強力集權挽救了俄羅斯.在中西方的模式之間搖擺不定,是這個國家的最大特點.
俄羅斯的國教是東正教,國內有超過60%的人口信仰該教,俄羅斯人認為東正教屬於羅馬基督教的正統.莫斯科也是羅馬和拜占庭帝國之後的繼承者,東正教主張的普濟眾生和救世,為帝國的擴張奠定了思想基礎.從最初15世紀只有200多平方公里的面積的東歐小國,最後擴張成世界上領土最大的國家.從中可以看出俄羅斯對外一直有著強烈的擴張慾望.
⑷ 俄國共經歷了多少個朝代多少位皇帝共在位幾年〈關於俄國歷史〉
留里克王朝(862-1598年);大動亂時期(1598-1613年);羅曼諾夫王朝(1613-1917年);蘇維埃時期(1917-1991年);新俄羅斯(1991年以後)。按照統治中心的變遷劃分: 基輔羅斯時期(862-1240年) 俄羅斯國家形成於9世紀末。862年,留里克統治諾夫格羅德。882年,留里克的親屬、諾夫格羅德公國的奧列格大公征服基輔公國和其他一些部落,逐步以基輔為中心建立起一個國家(史稱基輔羅斯),取得基輔大公稱號。伊戈爾(912-945年);奧麗加(伊戈爾之妻945-962年);斯維亞托斯拉夫(965-972年);弗拉基米爾(978-1015年在位)。從專制統治(862-1132年)到采邑統治貴族時期。13世紀初,基輔羅斯衰落,封建制度與諸侯分立。 蒙古人(韃靼人)統治時期(1240——1480年) 1237年,金帳汗國入侵羅斯,攻佔梁贊,1240年攻佔基輔。諸侯割據與莫斯科公國的崛起。莫斯科大公伊凡·卡利達(1325-1340年)取得弗拉基米爾及全羅斯大公稱號,史稱「伊凡一世」。伊凡二世(1341-1359年在位)。1380年,德米特里大公(1359-1389年在位)率軍在頓河平原擊敗蒙古軍,被尊稱為德米特里·頓斯科伊(亦即「頓河的德米特里」)。莫斯科的王公還有:瓦西里一世(1389-1425年)、瓦西里二世(1425-1462年在位),伊凡三世(1462-1505年在位)。 莫斯科時期(1480-1703年):沙皇俄國 伊凡三世(1462-1505年在位)的歷史作用:1472年,娶東羅馬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非亞·巴列奧略格為妻,以雙頭鷹為國徽,開始自稱沙皇。開始恢復君主制。於1478年吞並諾夫戈羅德共和國。1480年迎戰蒙古軍隊,蒙古軍因嚴寒不戰而退,從此結束了長達二百四十年的異族統治,形成以莫斯科為中心的獨立的俄羅斯國家。開始逐步建立農奴制度。 瓦西里三世(1505-1533年在位)。 伊凡四世(1533-1584年在位),1547年正式加冕為沙皇,俄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綽號「伊凡雷帝」(Иван Грозный)。確立農奴制度。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在克里姆林宮戴上了羅馬皇帝使用過的王冠,成為俄國的第一個沙皇,在俄語中「沙皇」的意思就是「愷撒」。 費多爾·伊凡諾維奇(1584-1598年在位),伊凡四世之子。 鮑里斯·戈都諾夫(1598-1605年在位) 偽季米特里(1604-1613年在位)「大動亂時期」,波蘭、瑞典的入侵。 1613年1月,全俄縉紳會議選舉米哈伊爾·費多羅維奇·羅曼諾夫為沙皇(1613-1645年在位)。羅曼諾夫王朝建立。征服西伯利亞,並使農奴制度在法律上得以確立。 阿歷克塞(1645-1676年在位),費多爾(1676-1682年在位)。費多爾死後,他的兩個兒子伊凡和彼得同時登基為帝。伊凡(1682-1696年在位)體弱多病,彼得年幼,實際權力掌握在長公主安娜手裡。彼得成年後,放逐了安娜,奪取了政權,並把首都遷到彼得堡,由此開始了俄國歷史的新時代。 彼得堡時期(1703-1917年):沙皇俄國晉升為俄羅斯帝國 彼得一世(彼得大帝1682-1725年在位)的改革與戰爭:通向西歐之路。對內勵精圖治,加強中央集權制,對外發展與西歐的關系,加強俄國的實力,從而使古老的俄國逐漸擺脫了中世紀封閉落後的狀態。1713年,彼得一世做出了一個對俄羅斯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的決定,他放棄了有著八百多年歷史的俄羅斯古老都城——莫斯科,在從瑞典手中奪來的涅瓦河口,重新建立了一個嶄新的首都——聖彼得堡。 1721年獲得皇帝稱號。1725年1月28日,彼得一世去世了。 女皇葉卡捷琳娜一世(1725-1727年) 皇帝彼得二世(1727-1730年) 女皇安娜(1730-1740年) 女皇葉莉莎維塔(1741-1761年) 皇帝彼得三世(1761-1762年被殺) 皇帝伊凡(1762-1764年被殺) 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年)的開明專制。1762年,一位33歲的女皇登上了沙皇的寶座,史稱葉卡捷琳娜二世。她在殺害丈夫彼得三世和競爭者伊凡之後,為爭取貴族的支持,解放貴族,免除貴族的兵役,但強化農奴制度。引起普加喬夫起義(1773-1776年)。 保羅一世(1796-1801年被殺) 亞歷山大一世(1801-1825年)的自由主義的細微改革。與拿破崙的戰爭(1812年)。十二月黨人起義。俄國向何處去? 尼古拉一世(1825-1855年在位),「黑暗王國」;克里米亞戰爭(1853-1856年)。斯拉夫派與西歐派的形成,思想論戰。 亞歷山大二世(1855-1881年在位),農奴制的廢除(1861年俄歷2月19日改革),革命民主主義的誕生和民粹派運動。 亞歷山大三世(1881-1895年在位)的暴政;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 尼古拉二世(1895-1917年在位)民粹派與無產階級革命派的論戰。 蘇維埃時期(1917-1991年)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發展、衰落和聯盟的解體。1917年11月7日,震動世界的十月革命爆發。以此為起點,這個佔世界陸地面積近五分之一的國家,開始了一次對20世紀的歷史產生深刻影響的偉大實踐。 列寧(1917-1924年);斯大林(1924-1953年);赫魯曉夫(1953-1964年);勃列日涅夫(1964-1982年);安德羅波夫(1982-1984年);契爾年柯(1984-1985年);戈爾巴喬夫(1985-1991年)。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社會改革:葉利欽(1990-1999年)普京(2000年以後)
⑸ 俄羅斯歷史上有多少個王朝
俄羅斯歷史上有三個王朝。留利克王朝、卡西姆王朝和羅曼諾夫王朝。
1、留利克王朝,建於公元9世紀。基輔羅斯時期,就是留里克王朝開始。1598年伊凡四世(雷帝)的兒子費多爾去世後,留里克王朝絕嗣,統治俄國七百多年的留里克王朝從此覆滅。
1605年,戈杜諾夫突然死亡,俄羅斯天下大亂,進入一個「混亂時代」。直到下諾夫哥羅德的米寧和波扎爾斯基率領民兵把波蘭侵略軍趕出莫斯科以後,這一動盪時期才終於結束。
(5)俄羅斯的歷史多少年擴展閱讀
俄羅斯的早期起源
俄羅斯歷史起源於東歐草原上的東斯拉夫人,混血的羅斯人是俄羅斯人和白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的共同祖先。基輔羅斯是東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一個國家。
988年開始,東正教(基督教的東部分支)從拜占庭帝國傳入基輔羅斯,由此拉開了拜占庭和斯拉夫文化的融合,並最終形成了占據未來700年時間的俄羅斯文化。
13世紀初,基輔羅斯被蒙古人佔領後,最終分裂成莫斯科公國等多個國家,白俄羅斯、烏克蘭受波蘭立陶宛王國統治。
東斯拉夫三國俄羅斯、白俄羅斯 、烏克蘭都自稱是羅斯文化和地位的正統繼承人。
基輔羅斯
6世紀時,東斯拉夫人逐漸向東歐草原地區遷徙。862年,以留里克為首的瓦朗幾亞人征服東斯拉夫人,建立留里克王朝,882年,建立了基輔羅斯,12世紀分裂為若干獨立公國。1237年被來自於亞洲東部的蒙古軍隊佔領,建立欽察汗國。
⑹ 俄羅斯有多長的歷史
俄羅斯最早期的政權是維京人在公元九世紀建立的基輔羅斯公國(Киевская Русь),是一個由880年至12世紀中葉,以基輔為首都,東斯拉夫人為主體的早期國家。
根據史學史的觀點,基輔羅斯被認為是三個現代東斯拉夫人國家(白俄羅斯、俄羅斯及烏克蘭)的前身。弗拉基米爾一世·斯維亞托斯拉維奇和他的兒子雅羅斯拉夫統治的時期,被認為是基輔的黃金時期。當時他們接納了東正教,也創立了東斯拉夫法典(Russkaya Pravda)。
基輔羅斯在公元十三世紀被金帳汗國佔領。
中世紀後期俄羅斯建立了莫斯科大公國並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帝國,並從15世紀起開始向亞洲擴張。在歷代沙皇的領導下,俄羅斯帝國在18世紀開始現代化並到處擴張(參見俄羅斯帝國),成為歐洲列強之一,並從中國掠奪了15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包括外東北、庫頁島和新疆西部。然而20世紀初開始,俄國的實力開始下降,人民也對現狀日漸不滿。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國在軍事上的慘敗以及之後的內戰,十月革命終於在1917年爆發。
之後不久,共產黨在列寧的領導下取得政權,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亦就此成立。在斯大林的領導下,蘇聯由一個農業國迅速工業化,並且實行農業集體化,但期間亦有大量人口的非正常死亡。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勝納粹德國後,發展成為冷戰中的超級大國,侵佔了蒙古的唐努烏梁海、中國的黑瞎子島等土地,並促成外蒙古脫離中國獨立。到了1980年代晚期,蘇聯進行了多項激進的改革。蘇聯最終於1991年解體。
⑺ 俄羅斯建國多少年
截止2019年,從蘇聯解體算起,俄羅斯建國28年。
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後,最大加盟國俄羅斯繼承蘇聯大部分軍事力量。擁有世上最大的核武器庫。在「一超多強」的國際體系中,俄羅斯是有較大影響力的強國,其軍工實力雄厚,特別是高等教育、航空航天技術,居世界前列。俄羅斯還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對安理會議案擁有一票否決權。此外,俄羅斯還是金磚國家之一。
現代俄羅斯的發展:
1992年4月16日,俄羅斯第6次人代會決定將國名改為「俄羅斯」,從而恢復了歷史上的名稱;17日,最後決定使用兩個同等地位的正式國名「俄羅斯聯邦」和「俄羅斯」 。
1993年12月12日,經過全民投票通過了俄羅斯獨立後的第一部憲法。
2014年3月18日,俄羅斯正式吞並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半島。
2015年3月28日,俄羅斯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7)俄羅斯的歷史多少年擴展閱讀:
俄羅斯的概況:
俄羅斯聯邦(俄:Российская Федерация,英:Russian Federation),又稱俄羅斯(俄:Россия,英:Russia),簡稱俄聯邦、俄國。是由22個自治共和國、46個州、9個邊疆區、4個自治區、1個自治州、3個聯邦直轄市組成的聯邦共和立憲制國家。國旗為白、藍、紅三色旗。國徽主體為雙頭鷹圖案。
俄羅斯位於歐亞大陸北部,地跨歐亞兩大洲,國土面積為1709.82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也是一個由194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為俄羅斯人,約佔全國總人口的77.7%。
俄羅斯人的祖先為東斯拉夫人羅斯部族。公元15世紀末,大公伊凡三世建立莫斯科大公國。1547年伊凡四世自稱沙皇,1721年彼得一世被元老院授予「全俄羅斯皇帝」的頭銜,並建立俄羅斯帝國。對外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曾吞並歐亞多個國家,於18世紀中後期葉卡捷琳娜二世統治時達到鼎盛時期。1917年十月革命後建立了蘇維埃俄國。
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聯邦同南高加索聯邦、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組建蘇聯。冷戰期間成為超級大國,通過大力發展軍事力量來同美國爭霸。
⑻ 莫斯科有多少年的歷史
1156年建城堡。十三世紀初為莫斯科公國都城。十五世紀末至1712年為俄羅斯帝國首都和最大工商業中心。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後工業迅速發展。1918年3月起為蘇俄首都。
莫斯科從最開始建立之初就首先考慮到了堅固性、可靠性,起初從莫斯科的南部和東部游牧部落的聯盟經常威脅著它,而在西部的立陶宛和波蘭的軍隊也虎視眈眈。所以弗拉基米爾、特維爾、諾夫哥羅德盟軍同時建立了堅固的保壘。
在庫林爾夫戰役勝利之後(1390年之後及1480年《伊萬三界觀 鳥可拉》記載)當時一位象古不河洲米到了莫斯科,從此莫斯科公國迅速壯大起來。古十五世紀時莫斯科人口的數量、領土面積已經超過了倫敦、布拉格和歐洲一些大的城市。1861年農牧制度被廢除後,資本主義在俄羅斯盛行起來,莫斯科逐漸發展壯大,它已經成為巨大的工業和貿易中心。
十九世紀米古莫斯科各類工業和貿易的企業已達20000多個,其中工業企業有10000多個,工人人數達到12萬人,不少於16人的中小型的企業占絕大多數,但只有2%的企業人數超過50人。
在莫斯科的工業企業中紡織工業佔多數,多數是建築業,木材加工業、食品加工業、造紙業、製革業、汽車製造、工具生產廠家等等。
在莫斯科工業發展百年歷程中初期已經達到了比較高的社會化生產。
在1910年莫斯科6%大企業中集中了大約49%的工人。在那段時間里,超過500或更多的工人被認為是大型的企業。在工業大發展階段,外國的資本工業大量涉入,莫所有的化學企業和電子技術企業都掌握在外國財團的手裡。(如德國工業巨頭)
1917年的十月革命勝利後,在莫斯科大力發展了汽車製造業(從車床製造到手錶製造),從軸承加工到小汽車生產,紡織加工,它極大地推動了金屬加工業的發展。
莫斯科所謂的「印花的」大企業不得不退出了汽車製造業和電子技術業生產線,無線電技術,代表生產等領域。生產生活必需品為國家保障自給具有深遠意義。莫斯科成為俄羅斯工業強勁的生產和技術基地。
在戰爭年代城市工業的結構轉變到汽車製造業和金屬加工業。
⑼ 俄國多少年歷史
俄羅斯國家形成於9世紀末。862年,留里克統治諾夫格羅德。882年,留里克的親屬、諾夫格羅內德公國的奧列容格大公征服基輔公國和其他一些部落,逐步以基輔為中心建立起一個國家(史稱基輔羅斯),取得基輔大公稱號。伊戈爾(912-945年);奧麗加(伊戈爾之妻945-962年);斯維亞托斯拉夫(965-972年);弗拉基米爾(978-1015年在位)。從專制統治(862-1132年)到采邑統治貴族時期。13世紀初,基輔羅斯衰落,封建制度與諸侯分立。
俄國歷史上的幾個時代。留里克王朝(862-1598年);大動亂時期(1598-1613年);羅曼諾夫王朝(1613-1917年);蘇維埃時期(1917-1991年);新俄羅斯(1991年以後)
⑽ 俄羅斯的文化是有多久的歷史了
俄羅斯的歷史是沒法跟華夏比的,充其量俄羅斯的也不過七百多年,俄羅斯的前身是莫斯科公國,當年蒙古帝國西征的時候 以秋風掃落葉的攻勢掃盪整個歐洲東部。當東方的宋帝國在釣魚台、襄陽、兩淮抗擊野蠻入侵的時候,而作為地處北歐的俄羅斯與烏克蘭等其他諸族都匍匐在蒙古人的鐵蹄之下。莫斯科公國是靠著巴結金帳汗國,獲取了北歐地區的代蒙古人征稅權,開始發家的。後來在金帳汗國沒落後漸漸強大的。
要說俄羅斯有悠久的歷史這個鄙人還真不敢恭維。當人類歷史進入公元十世紀之後世間出現三大文明體系。東方的華夏文明、中東的伊斯蘭文明、西方的基督教文明。正如華夏的文明中心在關隴、河洛一樣。西方的文明中心在以羅馬為中心的西羅馬帝國,以及以拜占庭為中心的東羅馬帝國。而地處偏遠北歐的莫斯科(當時叫莫斯科公國)。在地處文明中心羅馬人來說那地兒都是一群蠻夷。就像在東方唐宋人喊高麗人、蒙古人、女真人蠻夷一樣。
我們知道當年羅馬帝國分東西兩部分後作為國教的基督教也分成了兩部分,西方的天主教和東方的東正教。當時北邊的莫斯科公國是東羅馬帝國的藩屬,當然他們的信仰當然也是東正教了。其實大家只要注意下不只是俄羅斯,其他東歐國家也是信奉東正教的,因為他們都是當時的天朝上國----東羅馬帝國的藩屬國。直到公元1453年 一群有突厥血統的伊斯蘭人攻破的千年不落城---拜占庭後,東羅馬滅亡,聽聞其中有個東羅馬公主逃往北方的俄羅斯。所以俄羅斯就是靠著東羅馬的繼承人彪炳自己的。
事實上十七世紀的俄羅斯依舊是個落後愚昧的國家,俄羅斯的崛起之路是由雄才大略的彼得大帝開啟的。彼得掌舵的俄羅斯開始全面向西方學習,逐步西化,擺脫愚昧。到了十八世紀後俄羅斯已經成為了歐洲的東邊強國。已經有能力左右歐洲大陸的政治走向。當然在就整個歐洲來說俄羅斯來說依舊是個落後國家,尤其是歷史的車輪進入十九世紀,散落的德意志帝國在普魯士一代名相----俾斯麥 的鐵腕之下走向了統一。統一後的德國一躍成為了歐洲強國,打破了原來由英、法、俄、奧匈平衡下的政治關系。所以 一戰爆發了,當一戰變成了一場持久戰後俄羅斯的經濟已經承受不了,所以國內矛盾的加劇,所以沙皇被迫下台,這才給了列寧他們機會,將俄羅斯打造成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當偉大的導師列寧同志准備大顯身手的時候,病魔召喚去見馬克思了,作為衣缽傳承者的斯大林同志,接過了權杖成了蘇維埃總書記。斯大林上台後集體化生產,在犧牲農業、手工業、輕工業的前提下優先發展重工業,軍事工業。當1929年後整個世界哀鴻遍野的時候俄羅斯人已經熱情高漲進行著第一個五年計劃了。當然斯大林上台後還幹了一件轟轟烈烈的大事---清黨。清除托洛茨基以及追隨者。即所謂的托派。其結果是當時的5名元帥中的3名,15名集團軍司令級中的13名,85名軍長級中的57名,遭到了清洗。所以我們看到德國人發動東線攻勢後一路勢如破竹一口氣打到了斯大林格勒。如果不是德國人在佔領區的倒行逆施很難想想蘇聯還能堅持到最後。
前面我們說了蘇聯的崛起靠的是發展重工、犧牲輕工的前提。當然這在短時間看不失為提高國家軍事實力的有效途徑。然而當然歐洲鐵幕升起,兩個陣營進入的對峙狀態後蘇聯人依舊是實現這種畸形的經濟體制,所以半個世紀後在戈爾巴喬夫一拉、葉利欽一推之下,帝國大廈竟然轟然倒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