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理學的發展歷史
理學是宋明時期中國哲學的主要代表形態,由於這個特殊的性質,所以人們習慣於稱呼理學為「宋明理學」 理學是儒學的一種歷史形態,是繼魏晉把儒學玄學化改造之後,對儒學的佛(佛教)老(道教)化改造;宋明理學是對隋唐以來逐漸走向沒落的儒學的一種強有力的復興。這個復興儒學的運動,由隋唐之際的王通發其先聲,由唐代中期以後的韓(愈)李(翱)柳(宗元)諸人繼其後續,而至兩宋時期蔚為大觀,形成一場聲勢浩大、波瀾壯闊而又影響久遠的儒學運動。宋明理學是當時中國有抱負有思想的學術群體對現實社會問題以及外來佛教和本土道教文化挑戰的一種積極回應,他們在消化吸收佛道二教思想的基礎上,對佛道二教展開為一種與孟子「辟楊墨」相類似的所謂「闢佛老」的文化攻勢,力求解決漢末以來中國社會極為嚴重的信仰危機和道德危機。 宋明理學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後期有思想有見識的中國人在思考和解決現實社會問題與文化問題中所生發出來的哲學智慧,它深深影響了中國古代社會後半期的社會發展和文明走勢,現代的中國人仍然不得不面對由它所造成的社會及文化後果。然而也正是這個智慧成果,其在成功地回應佛老而使儒學重新走上正統地位的同時,也同時改換了先秦元典儒學的積極精神,把民族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引向萎靡和頹廢,因而就其後果而言,其智慧的思辨也具有消極的一面。 易傳之講天道誠體,回歸論語孟子之講仁與心性,最後才落於大學以講格物窮理。至宋室南渡,儒學為三系:程明道開胡五峰之湖湘之學,程伊川開朱子之學,陸象山則直承孟子而開出心學一派。湖湘之學受朱子貶壓,一傳而衰,故南宋以後,只有朱陸二系傳續不絕,而元明之時,朱學且進居正統之位。及明中葉,王陽明承陸象山而盛唱心學,創立致良知教,王學遂遍天下。至明末劉蕺山,則又呼應胡五峰而盛言「以心著性」之義,宋、明六百年之學術,亦到此結穴,而完成了發展之使命。 宋明儒者上承先秦儒家而開顯的「生命的學問」。一、由主觀面的縱的實踐,要求與天道,天德合而為一,這是成就生命之「質」的統一高明;二、由客觀面的橫的實踐,要求與天下民物通而為一,這是成就生命之「量」的廣大博厚(聯屬家國天下而為一體,與天地萬物為一體)。高明以配天,博厚以配地,兩面合起來,人之高貴庄嚴和充實飽滿,即可獲得真實之完成。 宋明儒學,似乎又可歸結為本體與工夫兩大問題。其中追問道德實踐成聖、成賢所以可能的超越客觀的根據,是屬於「本體」的問題。追問道德實踐成聖、成賢所以可能的內在主觀的根據,則是屬於「工夫」的問題。 從本質上說,宋明儒者最大的貢獻,是復活了先秦儒家的形上智慧。孔子講仁,孟子講心性,中庸易傳議天道誠體,都蘊含著,而且顯發出「天道性命相貫通」的大義,這是一種極其平正,而又極其高明的形上智慧。 宋明理學作為一種新的思想體系,無疑具有多方面的內容。但從總體上看,它至少有以下三個主要的特點: (一)思辨化的儒學 與先秦、漢唐儒學不同,宋明理學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它的思辨性。佛教傳人中國以後,其所具有的 哲學思辨性深深吸引了中國的知識分子,也刺激了中國的本土宗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發展。但相對而言,儒家的應變總體上是滯後的。在唐一代,儒家學者中的有識之士如韓愈、李翱等,雖然意識到儒學面臨著佛道二教尤其是外來佛教在文化上的嚴重挑戰,但在實際的行動上卻沒有辦法改進儒家的這種現狀。 理學家們為了建立儒家的形上學,他們一方面借鑒佛教和道教在哲學本體論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傳統儒學尋找能夠用來構築哲學形上學的因素,傳統儒學經由理學家們的改造,道德信條式的理論體系終於變成以哲學形上學作基礎的哲學理論體系。就此而言,它體現著宋明理學家們融合創造的哲學智慧。 (二)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儒學 從儒學自身發展來看,理學作為一種哲學思潮或者儒學復興運動,它所強調的義理之學,是對於漢唐儒學的一種反動,表現出一種想要擯棄漢唐訓詁之學而直接面向經典、回復聖人之道的氣勢,頗有一點「文藝復興」的味道。 理學家所強調的義理,就其內容而言,與漢代董氏的儒學相比,其重點不在政治哲學上,而在倫理道德上;與先秦的元典儒學相比,其對倫理道德的闡述,更側重於哲學的表達。宋明理學家在儒學的倫理道德學說上,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邏輯層次的哲學范疇和理論結構,以倫理道德為核心內容。 (三)融合佛老的儒學 宋明理學作為儒學發展的一個階段,它帶有明顯的融合佛老的特點。宋明理學的融合佛老表現為三個方面:其一是借鑒吸收佛道二教的宇宙觀和本體論,建構儒家的哲學理論基礎;其二是借鑒佛老傳法的法統,創立儒家學說的傳道體系,即儒家的「道統」;其三則是把佛老的禁慾主義說教吸收進來,把它作為理學的一個基本思想,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慾」的道德論主張。後者在明清時期的中國社會產生了十分深刻的影響,其消極的層面成為一些有識之士對於理學集中批判的焦點所在。 宋明理學家們雖然對佛老都進行了批判,但佛教在當時對儒家學者的影響要遠遠超過道教,故儒家理論斗爭的重點也是佛教而不是道教。同時理學在這場批判吸收外來文化而捍衛本土儒家價值的運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智慧,最終引出的結果卻是耐人尋味的:他們批判佛教的形式,卻把其精髓納入到儒學內部,使佛教才真正地成為中國文化本身的一部分。 程朱理學是北宋理學家程顥、程頤和南宋理學家朱熹思想的合稱。程曾同學於北宋理學開山大師周敦頤,著作被後人合編為 《河南程氏遺書》。他們把「理」或「天理」視作哲學的最高范疇,認為理無所不在,不生不滅,不僅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社會生活的最高准則。在窮理方法上,程顥「主靜」,強調「正心誠意」;程頤「主敬」,強調「格物致知」。在人性論上,二程主張「去人慾,存天理」,並深入闡釋這一觀點使之更加系統化。二程學說的出現,標志著宋代理學思想體系的正式形成。 背景:南宋時,朱熹繼承和發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個完整而精緻的客觀唯心主義的思想體系。 他認為,太極是宇宙的根本和本體,太極本身包含了理與氣,理在先,氣在後。太極之理是一切理的綜合,它至善至美,超越時空,是「萬善」的道德標准。在人性論上,朱熹認為人有「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前者源於太極之理,是絕對的善;後者則有清濁之分,善惡之別。人們應該通過「居敬」、「窮理」來變化氣質。朱熹還把理推及人類社會歷史,認為「三綱五常」都是理的「流行」,人們應當「去人慾,存天理」,自覺遵守三綱五常的封建道德規范。朱熹學說的出現,標志著理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 宋元明清時期,歷代統治者多將二程和朱熹的理學思想扶為官方統治思想,程朱理學也因此成為人們日常言行的是非標准和識理踐履的主要內容。在南宋以後60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程朱理學在促進人們的理論思維、教育人們知書識理、陶冶人們的情操、維護社會穩定、推動歷史進步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同時,它對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歷史和文化發展,也有巨大的負面影響。不少人把程朱理學視為獵取功名的敲門磚,他們死抱一字一義的說教,致使理學發展越來越脫離實際,成為於世無補的空言,成為束縛人們手腳的教條,成為「以理殺人」的工具,從而反映出它的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
記得採納啊
⑵ 宋明理學興起的原因
宋明理學(又稱宋明道學)的興起是有著深刻的歷史和社會原因的。它一方專面迎合了唐宋以來混亂的屬社會局面和思想狀態對儒學復興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回應了佛道兩教對傳統儒學社會地位的沖擊。理學的興起與迅速發展給宋明及其以後的中國社會帶來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宋明理學的主題是重建儒家倫理道德在社會思想界的宗元地位。在這個主題下理學內部存在著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兩種發展思路。兩種思路宗旨雖同,而在方法上卻產生了分歧。
⑶ 宋代理學興起的原因及歷史影響
宋代,由於儒家思想受到挑戰,一些先進的儒學大師開始吸收佛道思想,並用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從而行成了新儒學,理學。理學成為了宋代以後我國的正宗官方哲學,對我國的民族性格的雕塑起到了一定作用
⑷ 理學為什麼在宋代興起
宋明理學興起的實質就是喚起體制內的理性精神宋明理學的興起,是中國傳統皇權專制時代士大夫階層在長期的儒教思想束縛下,已經感受到思想上的困境,而進行的一次次思想上的突圍過程,也是精神上的一次次試圖振興的過程.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在漢武帝劉徹時期通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由董仲舒演釋成一個類宗教的神學化思想系統,從而確立了儒教成為維護大一統專制皇權的政治倫理學地位.儒學變成儒教後,孔孟便成了「聖人」,其思想便成了教義,其典籍便成了「聖經」.於是士大夫階層為了爭得話語權,對「聖經」的解釋權變得非常重要.而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使先秦時期的儒家典籍大量被毀.到了漢代,秦遺博士述錄的「今文經」,已經不能適應「原教旨」欲求的需要,於是對先秦遺留典籍的搜求便應運而生.這就是出現「古文經學」熱的原因,也是對經籍的訓註疏解闡釋,使訓詁學應運而生的原因.從而也使以後的儒教典籍,因為繁瑣注經而變得冗繁浩瀚的原因.後來魏晉時期的清談玄學,隋唐時期的與佛道兼容的努力,都未能解決儒學思想振興的問題.宋朝時期理學的興起,卻的確是儒學成為儒教後的一次振興過程.其所以會在宋代興起,有其特殊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背景.首先是政治、思想環境的相對寬松,經濟上有一個較長的發展期,社會出現長期的相對承平狀態.文學、藝術、學術等方面的大發展,出現了群星燦爛的局面.另一方面,是西北部游牧民族國家,遼、西夏、金、蒙古等國的相繼興起.強大外患的威脅,使皇帝和官場不能一味沉迷於驕奢淫逸.士大夫階層不得不一掃魏晉以來的浮華學風,去追求一種經世致用的學問.最高統治者皇帝的理性,是宋朝理學發展的最重要的前提.宋太祖趙匡胤曾對侍臣說:「朕欲盡令武臣讀書,知為治之道.」後來的歷屆皇帝,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也大多基本繼承了這種鼓勵讀書,研究學問的風氣.因此,宋朝的官學、私學都很發達.州縣學的設立,書院的大發展,在中國歷史上都是空前的.這種上自最高統治者皇帝,中至官吏,下至民間讀書人,上下呼應著追求理性的精神,是宋朝理學得以產生發展的基礎.對宋朝理學的發展作出貢獻的人物很多.從前期建立基礎的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蘇軾、蘇轍,到理學開山的周敦頤,到張載、程頤、程顥、邵雍,到南宋時期由朱熹形成龐大的理論體系,到張拭等人形成的湖湘學派,到陸九淵的心學體系,筆者在此不一一贅述.宋朝理學在儒學思想史上的成就與地位,總結起來可歸納為幾點:一、完成了對漢唐經學訓詁的反動,創立了明體達用之學.二、「出入於佛老,又返求《六經》以得之」,在佛老思想中求得了新的思想資源.三、對儒家經典重新評價,抬高了《周易》《中庸》《大學》《論語》《孟子》等新經典的地位,從而完成了儒教思想體系的一次脫胎換骨.理學家將儒家的「內聖外王」之道,進一步向宇宙本體與個人修養方法相結合的方向發展.從而使宇宙本體論、心性修養論、為學方法論連成一體,打造了一個完整的理論形態.從而形成了經世致用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倫理思想.其中始終關注國是民瘼的經世致用是其主體.中國的最高權力——皇權,是世界上最絕對的權力.歐洲各國也存在過國王專制,但那種國王專制,被眾多的法律、領土分割、以及強大的教會影響所削弱,遠沒有達到中國皇權專制的程度.宋朝的士大夫、理學家們攤上了一些相對理性得多的皇帝,而且宋朝皇帝公開宣稱「大臣有罪,不加誅戮」,真是他們的幸運.到了明朝,仍崇奉理學的士大夫們,卻沒有了宋朝理學家的運氣.明朝的皇帝,不是暴虐多疑嗜殺,就是昏庸懦弱荒淫.所以方孝孺、王陽明、海瑞、於謙、袁崇煥們的下場,不是凄慘就是悲慘.到了清朝末年,專制皇權已瀕臨崩潰.崇奉宋明理學的曾左彭胡、李鴻章等人,曾吒叱風雲,挽國家政權危亡於即倒.最後卻只能抱著忠君的愚忠,俯首於一個腐朽昏庸的老婦人慈禧面前,作著一些「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努力.這就是中國兩千餘年皇權專制體制內具有良知理性人群的無奈與宿命!補充回答: 但是,理學家們的理性精神,不管怎麼說是可貴的.由於他們不懈的努力,也曾多次喚起中國傳統專制體制內許多人的理性和良知.它是歷史黑暗時期的理性光芒.我們可以設想,如果沒有宋朝理學的那次思想振興,後來近千年的歷史,將陷入何等更加糟糕的混亂之中!
理性精神,永遠是人類社會進步最重要的精神力量.這從近現代世界歷史的進程中也能得到大量印證.表現最為突出的是英吉利民族的理性精神,英國的光榮革命、美國的獨立戰爭以及二戰後殖民地獨立浪潮中印度非暴力革命的成功,英聯邦內的前殖民地的相繼獨立,而保持了與原宗主國較好的關系,莫不與英國的理性精神有關.這種理性是坦然接受失敗,從而避免了大規模的流血沖突、也避免了長期混亂的局面,是對任何一方都有好處的.
人類社會的理性,來源於限制,來源於各方面力量的制衡.靠的是社會各種力量的良性互動.其中包含諸多的寬恕、寬容、忍讓、妥協、悲憫的精神.理性精神歸根結底是通情達理,理的基礎是知識結構、是理念系統.性的基礎是人性、是良知.宋明理學的精神實質也就是從這些基本點出發的.主流社會權力階層的理性精神,是一個社會最重要的精神資源,是穩定社會最重要的因素.
在社會歷史大變局面前,體制內的理性精神是如此重要,如此珍貴.這是我們研究宋明理學應該注重的重中之重!
代理學興起的原因,除了上述的思想的背景外,其實還有一些的客觀因素影響的.分述如下:
(一) 宋代君主的提倡:由於唐末五代十國以來,社會風氣及士人的道德盡敗壞,朝秦暮楚的臣子屢見不鮮,如有歷四朝之丞相馮道,厚顏無恥,自稱「常樂老人」,嘗唾面自乾,士子風敗壞至此;而且由於政治風氣亦為之腐化,篡弒的行為,無日無之,嚴重影響政府運作.故宋代統一後,為了改變這種社會及政治上之頹風,君主大倡重視氣節,及重文輕武之政策,故理學中的修身思想正合於時勢也.
(二) 私人教學之風盛:於宋代,私人講學之風極盛,蓋由於唐末五代以來,社會動亂,累世經學之家遭受打擊,而流落民間,而且部份大儒者亦為了逃避戰亂,又無心政治,故紛紛逃入山林開館受學.此等私人講學所多重視者為「修身」之學,而少談治世之學,並且重視發揚經義的研究,重視道德教育.蓋由於時勢所限也,而此種修身之學術,也正合於理學者之要求.(三) 印刷術的發展:唐宋以前的書籍都由手抄,故流傳不廣,而至唐代已發展出雕版印刷術,至宋代畢升發明了活版印刷術,使到書籍流行更廣,理學傳播更易、更廣,此亦為促進理學之發展也。。。。。。。。。
⑸ 理學產生的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分別是什麼
理學形成抄
歷史原因
魏晉南北朝以來,儒道佛相互融合,儒學地位受到挑戰。唐宋儒學家不斷進行思考和探索,儒學復興運動興起。
現實原因
在宋明儒學家看來,以往的這些論證要麼是「不備」,要麼是「不明」。而且,東漢末年以來的社會動盪也使人們懷疑它的權威性,儒家思想的大一統並沒有使天下統一。
⑹ 理學形成的歷史原由及宋明理學的歷史影響
一、程朱理學產生的背景原因:
(1)統治者支持:長期的混亂,不利於大一統的穩定和鞏固,回宋代統治者答倡導尊儒讀經。
(2)儒家學者的努力:展開了復興儒學、抨擊佛道的活動;融合了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形成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理學」。
(3)代表人物:北宋時期的程顥、程頤兄弟和南宋時期的朱熹,成就最為突出,所以「理學」也稱為「程朱理學」。
二、程朱理學的影響:
1)程朱理學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
2)朱熹編著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後世科舉考試依據的教科書。
3)朱熹的學術思想還傳播到日本、朝鮮乃至歐洲;在日本和朝鮮,甚至形成「朱子學」學派。
三、程朱理學的內涵:
(1)程顥、程頤的思想主張:
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只有一個天理,主張先有理而後有物。這是理學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張:
朱熹是理學集大成者。強調理之源在於天理,而天理就是作為道德規范的三綱五常。強調「存天理,滅人慾」。
⑺ 宋明理學興起的原因是什麼
宋明理學(又稱宋明道學)的興起是有著深刻的歷史和社會原因的:
1.經學的內發展瓶頸促使了儒學容內部的改革
2.佛教、道教對儒學的沖擊。
3.三教合一的思潮。
4. 先秦儒道、諸子分家後,儒家宇宙論、本體論、心性論的不完善。
5.理學家們的個人努力,提出復興理學。
6.儒家的正統地位受到打擊。
7.迎合了唐宋以來混亂的社會局面和思想狀態對儒學復興的要求。
⑻ 理學在宋代興起的原因.
宋明理學興起的實質就是喚起體制內的理性精神宋明理學的興起,是中國傳統皇權專制時代士大夫階層在長期的儒教思想束縛下,已經感受到思想上的困境,而進行的一次次思想上的突圍過程,也是精神上的一次次試圖振興的過程。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在漢武帝劉徹時期通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由董仲舒演釋成一個類宗教的神學化思想系統,從而確立了儒教成為維護大一統專制皇權的政治倫理學地位。儒學變成儒教後,孔孟便成了「聖人」,其思想便成了教義,其典籍便成了「聖經」。於是士大夫階層為了爭得話語權,對「聖經」的解釋權變得非常重要。而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使先秦時期的儒家典籍大量被毀。到了漢代,秦遺博士述錄的「今文經」,已經不能適應「原教旨」欲求的需要,於是對先秦遺留典籍的搜求便應運而生。這就是出現「古文經學」熱的原因,也是對經籍的訓註疏解闡釋,使訓詁學應運而生的原因。從而也使以後的儒教典籍,因為繁瑣注經而變得冗繁浩瀚的原因。後來魏晉時期的清談玄學,隋唐時期的與佛道兼容的努力,都未能解決儒學思想振興的問題。宋朝時期理學的興起,卻的確是儒學成為儒教後的一次振興過程。其所以會在宋代興起,有其特殊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背景。首先是政治、思想環境的相對寬松,經濟上有一個較長的發展期,社會出現長期的相對承平狀態。文學、藝術、學術等方面的大發展,出現了群星燦爛的局面。另一方面,是西北部游牧民族國家,遼、西夏、金、蒙古等國的相繼興起。強大外患的威脅,使皇帝和官場不能一味沉迷於驕奢淫逸。士大夫階層不得不一掃魏晉以來的浮華學風,去追求一種經世致用的學問。最高統治者皇帝的理性,是宋朝理學發展的最重要的前提。宋太祖趙匡胤曾對侍臣說:「朕欲盡令武臣讀書,知為治之道。」後來的歷屆皇帝,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也大多基本繼承了這種鼓勵讀書,研究學問的風氣。因此,宋朝的官學、私學都很發達。州縣學的設立,書院的大發展,在中國歷史上都是空前的。這種上自最高統治者皇帝,中至官吏,下至民間讀書人,上下呼應著追求理性的精神,是宋朝理學得以產生發展的基礎。對宋朝理學的發展作出貢獻的人物很多。從前期建立基礎的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蘇軾、蘇轍,到理學開山的周敦頤,到張載、程頤、程顥、邵雍,到南宋時期由朱熹形成龐大的理論體系,到張拭等人形成的湖湘學派,到陸九淵的心學體系,筆者在此不一一贅述。宋朝理學在儒學思想史上的成就與地位,總結起來可歸納為幾點:一、完成了對漢唐經學訓詁的反動,創立了明體達用之學。二、「出入於佛老,又返求《六經》以得之」,在佛老思想中求得了新的思想資源。三、對儒家經典重新評價,抬高了《周易》《中庸》《大學》《論語》《孟子》等新經典的地位,從而完成了儒教思想體系的一次脫胎換骨。理學家將儒家的「內聖外王」之道,進一步向宇宙本體與個人修養方法相結合的方向發展。從而使宇宙本體論、心性修養論、為學方法論連成一體,打造了一個完整的理論形態。從而形成了經世致用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倫理思想。其中始終關注國是民瘼的經世致用是其主體。中國的最高權力——皇權,是世界上最絕對的權力。歐洲各國也存在過國王專制,但那種國王專制,被眾多的法律、領土分割、以及強大的教會影響所削弱,遠沒有達到中國皇權專制的程度。宋朝的士大夫、理學家們攤上了一些相對理性得多的皇帝,而且宋朝皇帝公開宣稱「大臣有罪,不加誅戮」,真是他們的幸運。到了明朝,仍崇奉理學的士大夫們,卻沒有了宋朝理學家的運氣。明朝的皇帝,不是暴虐多疑嗜殺,就是昏庸懦弱荒淫。所以方孝孺、王陽明、海瑞、於謙、袁崇煥們的下場,不是凄慘就是悲慘。到了清朝末年,專制皇權已瀕臨崩潰。崇奉宋明理學的曾左彭胡、李鴻章等人,曾吒叱風雲,挽國家政權危亡於即倒。最後卻只能抱著忠君的愚忠,俯首於一個腐朽昏庸的老婦人慈禧面前,作著一些「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努力。這就是中國兩千餘年皇權專制體制內具有良知理性人群的無奈與宿命!補充回答: 但是,理學家們的理性精神,不管怎麼說是可貴的。由於他們不懈的努力,也曾多次喚起中國傳統專制體制內許多人的理性和良知。它是歷史黑暗時期的理性光芒。我們可以設想,如果沒有宋朝理學的那次思想振興,後來近千年的歷史,將陷入何等更加糟糕的混亂之中!
理性精神,永遠是人類社會進步最重要的精神力量。這從近現代世界歷史的進程中也能得到大量印證。表現最為突出的是英吉利民族的理性精神,英國的光榮革命、美國的獨立戰爭以及二戰後殖民地獨立浪潮中印度非暴力革命的成功,英聯邦內的前殖民地的相繼獨立,而保持了與原宗主國較好的關系,莫不與英國的理性精神有關。這種理性是坦然接受失敗,從而避免了大規模的流血沖突、也避免了長期混亂的局面,是對任何一方都有好處的。
人類社會的理性,來源於限制,來源於各方面力量的制衡。靠的是社會各種力量的良性互動。其中包含諸多的寬恕、寬容、忍讓、妥協、悲憫的精神。理性精神歸根結底是通情達理,理的基礎是知識結構、是理念系統。性的基礎是人性、是良知。宋明理學的精神實質也就是從這些基本點出發的。主流社會權力階層的理性精神,是一個社會最重要的精神資源,是穩定社會最重要的因素。
在社會歷史大變局面前,體制內的理性精神是如此重要,如此珍貴。這是我們研究宋明理學應該注重的重中之重!
代理學興起的原因,除了上述的思想的背景外,其實還有一些的客觀因素影響的。分述如下:
(一) 宋代君主的提倡:由於唐末五代十國以來,社會風氣及士人的道德盡敗壞,朝秦暮楚的臣子屢見不鮮,如有歷四朝之丞相馮道,厚顏無恥,自稱「常樂老人」,嘗唾面自乾,士子風敗壞至此;而且由於政治風氣亦為之腐化,篡弒的行為,無日無之,嚴重影響政府運作。故宋代統一後,為了改變這種社會及政治上之頹風,君主大倡重視氣節,及重文輕武之政策,故理學中的修身思想正合於時勢也。
(二) 私人教學之風盛:於宋代,私人講學之風極盛,蓋由於唐末五代以來,社會動亂,累世經學之家遭受打擊,而流落民間,而且部份大儒者亦為了逃避戰亂,又無心政治,故紛紛逃入山林開館受學。此等私人講學所多重視者為「修身」之學,而少談治世之學,並且重視發揚經義的研究,重視道德教育。蓋由於時勢所限也,而此種修身之學術,也正合於理學者之要求。
(三) 印刷術的發展:唐宋以前的書籍都由手抄,故流傳不廣,而至唐代已發展出雕版印刷術,至宋代畢升發明了活版印刷術,使到書籍流行更廣,理學傳播更易、更廣,此亦為促進理學之發展也。
⑼ 歷史中,宋明理學中的「理學」形成的歷史背景是什麼急急!!!
1.宋明理學興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社會的動盪不安,使得魏晉南北朝以來,儒學信仰出現危機感,而道教的修煉丹葯長生不老,佛教的因果報應輪回來世的思想在社會迅速傳播。隨著政治穩定三教相互滲透,彼此調和逐漸趨向合一。儒家強調人世,根本目標就是強國。個人的精力應該奉獻給國家。道家強調自由,目標就是超脫塵世而獲得更大的自由。佛家強調解脫。儒家思想在三教中多側重於人世間的事。而儒家思想是佛道二家的基礎。科舉產生的士大夫們,注重道德文化修養,注重氣節,對儒家經典大義的不斷探究成為時尚。 2.宋明理學的主要派別 (1)程朱理學:①「程朱理學」說法的由來:理學的創始人是北宋的程顥、程頤等人,至南宋時,朱熹為集大成者,統稱為「程朱理學」。②理學產生的條件:宋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注意力於集中於如何防範文武重臣的篡奪之禍,消除地方潛在的割據勢力對於民間文化發展未予以更多的干預;宋朝很少有人因為議論而獲重罪,因此宋代的士大夫群體有很高的參政議政的積極性;因科舉走入仕途的知識分子,對經典文本不斷探討、尋求終極的、總體的根本解釋。理學由此而生。③理學的主要內容及其發展變化過程:「理」,是產生萬物的本源,是離開事物而能獨立存在的一種什麼東西,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主宰,是天下萬物永恆普遍原則。它體現在社會是儒家三綱五常道德倫理;體現在人身上是人性;要通過「格物致知」方法,即接觸天下萬事萬物去體會加深對先天存在的「理」的體驗與最終貫通;個人修養要以天理為准則,要「存天理,滅人慾」。D、朱熹參考二程學說,將四書五經編輯成《四書章句集注》,作為後代科舉考試的內容。奠定了程朱理學在思想界的統治地位。④理學的社會影響:南宋末年,朱熹的學說逐漸成為思想的主流。元朝時,理學被確定為官學。到明代,理學則成為統治者的思想武器。 (2)陸王心學:①陸九淵及其思想:陸九淵,南宋理學大師。提出「心即理」之說。他認為天理、人理、物理只在人的心中,「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主張「心」和「理」是永久不變的,以此證明一切封建的道德教條都是人心所固有的,是永恆不變的。他還認為,人們要了解、認識客觀事物,只要悟得本心就可以了,甚至連書都不必多讀。於是提出「六經皆我注腳」的說法。為了維護封建的倫理道德,陸九淵號召人們「存心」而「去欲」,提出「發明本心」以求理,與朱熹格物致知有分歧,但它們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為封建統治提供理論根據的,反對人民為改善受壓迫的處境去同封建統治者進行斗爭。②王守仁及其思想:王守仁,世稱陽明先生,明代理學大師。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即本心和良知即是理,天理本在人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需克服私慾、回復良知即可成聖賢。強調加強自我修養,激勵人們奮發立志。
⑽ 宋代理學的社會背景和興起的原因是什麼
宋明理學(又稱宋明道學)的興起是有著深刻的歷史和社會原因的:
1.經學版的發展瓶頸促使權了儒學內部的改革
2.佛教、道教對儒學的沖擊。
3.三教合一的思潮。
4. 先秦儒道、諸子分家後,儒家宇宙論、本體論、心性論的不完善。
5.理學家們的個人努力,提出復興理學。
6.儒家的正統地位受到打擊。
7.迎合了唐宋以來混亂的社會局面和思想狀態對儒學復興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