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湖湘文化的文化淵源
湖湘文化是一種地域性的文化。
南下的中原文化,在文化重心南移的大背景下,湖南成為以儒學文化為正統的省區,被學者稱為瀟湘洙泗、荊蠻鄒魯;唐宋以前的本土文化,包括荊楚文化。這兩個淵源分別影響著湖湘文化的兩個層面。在思想學術層面,中原的儒學是湖湘文化的來源,嶽麓書院講堂所懸的「道南正脈」匾額,顯示著湖湘文化所代表的儒學正統。從社會心理層面,如湖湘的民風民俗,心理特徵等,則主要源於本土文化傳統。這兩種特色鮮明的文化得以重新組合,導致一種獨特的區域文化形成。所以,探討研究湘學者,能發現湖湘文化中的儒學正統特色,無論是周敦頤、張南軒,還是王船山、曾國藩,他們的學術思想、學術追求,都是以正統的孔孟之道為目標;而考察湘人者,則更會感覺到荊楚山民剛烈、倔勁的個性。當然這兩種文化組合是相互滲透的:湘人的性格特質,又受到儒家道德精神的修煉,故而能表現出一種人格的魅力和精神的升華。如曾國藩在自我人格修煉時追求的「血誠」、「明強」,常使我們體味到這種二重文化組合的妙處,誠、明的理念均來自於儒家典籍和儒生對人格完善的追求;而血、強的觀念又分明涌動著荊楚蠻民的一腔血性!包括曾國藩組建的湘軍,其成員主要是湖湘之地的山民,曾國藩既看中了他們的質直、剛勁的湘人性格,又要求他們學習儒家道德和文化修養,體現了他對這種二重文化組合的自覺運用。
這里是不為中原人文所沾被的荊蠻之地。四塞之地上如何會形成以中原文化為主要源泉的湖湘文化呢?
繼先秦、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之後,兩宋時期興起了理學文化思潮。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化思潮,理學的主要特點在於對傳統思想文化的綜合。它以復興儒學為旗幟,要求重新解釋儒學經典,力圖使儒家文化在新的歷史時期得以振興。另一方面,它又大量汲收、綜合了佛、道兩家的宇宙哲學和思辯方法,將其補充到儒家學說中去,將儒學發展為一種具有高深哲理的思想體系。由於理學能夠振興儒學,發展儒學,適應了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需要,故很快成為了一種站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直至延續到晚清時期到兩宋之時,
宋代出現了儒學地域化。罷黜百家,潛心著述、授徒講學。於是,一個個具有各自學術傳統、思想特色的地域學派就形成了。在北宋時期,有理學鼻祖周敦頤的濂學、張載的關學、二程兄弟的洛學;到了南宋,則有朱熹的閩學,後朱熹在嶽麓書院講學,史有著名的「朱張會講」,使發端於湖湘的理學在湖南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貳』 湖湘文化就是楚文化嗎為什麼
湖湘文化一直是湘人的一個驕傲。「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對「楚材」的形成,湖湘文化功莫大矣。然而,到底什麼是湖湘文化,它究竟形成於哪個時期,它最突出的特色與閃光點是什麼,它與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關系又是如何?
湖湘文化是一種區域性的歷史文化形態,它有著自己穩定的文化特質,也有自己的時空范圍。從空間上說,它是指湖南省區域范圍內的地域文化;從時間上說,它是兩宋以後建構起來並延續到近現代的一種區域文化形態。
《湖湘文化縱橫談》,《湖湘文化通論》是兩本他們的書
湖湘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多樣性結構中的—個獨具特色的組成部分。近百年來,隨著湖湘人物在歷史舞台上的出色表演,湖湘文化已受到世人的廣泛矚目與確認,並已成為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的重要課題。無庸諱言,這些研究雖然數量繁多,名目各異,但距離整體把握和具體把握,似乎還有一定差距。劉旭教授主編的《湖湘文化概論》,就是力圖縮短這段差距,從系統思維中走近湖湘文化本質的重要嘗試。
整體把握的關鍵是找到一個足以總攬全局的窗口,而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本著的巧妙之處就在於,它不像眾多學者那樣把目光投向事實與現象的表面,而是著重關注那對於文化整體最具有統帥意義的東西——它的靈魂。這一「靈魂」不是什麼別的東西,而是深蘊於整體中的內核,那種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並足以「鼓天下之動」的總樞紐——它的基本的文化精神。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麼?著者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淳樸重義」,「勇敢尚武」,「經世致用」,「自強不息」。「淳樸」,即敦厚雄渾、未加修飾、不受拘束的生猛活脫之性。「重義」,即強烈的正義感和向群性。「勇敢尚武」,即臨難不懼、視死如歸的精神。二者融貫,構成了湖湘文化獨特的強力特色,具有鮮明的英雄主義色彩。也就是錢基博先生所說的:「湖南人所以為湖南,而異軍突起以適風土者,一言以蔽之曰強有力而已。」「經世致用」,即重視實踐的務實精神,是實踐理性與「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參與意識的集中體現,這一普遍性范疇一旦與英雄主義相結合,就成為—種「當今天下,舍我其誰」的「敢為天下先」的豪邁氣概,給湖湘文化提供了明確的奮斗目標。「自強不息」是「天行健」的宇宙精神的基本形態,而在湖湘文化中,則將它列為「人極」的范疇,視為文化的「極則」。這就賦予了湖湘文化獨特的哲學依據。正是由於這點,湖湘文化具有了「獨立不羈,遁世不悶」的特殊品格。
這一概括是極其全面的,也是極其精當的。在此之前,論者常用「湖湘人物性格」或「湖湘文化性格」對此進行概括。對照之下,本著的深度就鮮明地凸現了出來。「湖湘文化基本精神」是「湖湘人物性格」形成的內在原因,是—個比「湖湘人物性格」更高一層的概念。誠如黑格爾老人所言:「外延最廣,也就是內涵最深……概念愈是高級,它的明確性亦愈大,愈確定,愈發揮,愈深邃,因此它的領域也最廣。」無疑,這是湖湘文化研究中的—個歷史性的突破,也是本著的第一大貢獻。
『叄』 湖湘文化的發展現狀
近些年來,湖南文化產業走出了一條有特色的發展道路,創造了一種「湖南文化現象」,「廣電湘軍」、「出版湘軍」、「動漫湘軍」全國知名:湖南衛視收視率一直位居全國省級衛視第一。
湖南出版成為了中國地方出版實力三強之一;湖南原創動漫總產量連續排名全國第一;湖南《體壇周報》占據全國體育類報紙60%以上的發行和廣告份額,北京奧運會期間日發行量達100萬份。
目前長沙天心廣告創意產業園正在緊鑼密鼓的建設中,湖南廣告產業已蓄勢待發,10月份結束的第二十屆廣告節,湖南代表隊都有很好的表現,代表公司有創辦十三年,集廣告設計、活動策劃、媒介投放、品牌定位推廣一站式服務的木林森文化等。
同時,湖南文化產業百花齊放,廣電、出版、報業、動漫、演出、娛樂等已形成優勢,數字媒體、電視購物、手機報、網路等新興業態悄然崛起,創造了大湘網、紅網、湖南在線、華聲在線、星辰在線、網日傳媒、女性在線、金鷹網等有影響的品牌。
(3)湖湘文化的歷史多少年擴展閱讀
湖湘文化,是指一種具有鮮明特徵、相對穩定並有傳承關系的歷史文化形態。先秦、兩漢時期湖南的文化應該納入到另外一個歷史文化形態——楚文化中。
屈原的詩歌藝術、馬王堆的歷史文物,均具有鮮明的楚文化特徵。而南北朝及唐宋以來,由於歷史的變遷發展,特別是經歷了宋、元、明的幾次大規模的移民。
使湖湘士民在人口、習俗、風尚、思想觀念上均發生了重要變化,先後產生了理學鼻祖周子,主張經世致用而反對程朱理學的王夫之,以及「睜眼看世界」的魏源等一系列思想家,從而組合、建構出一種新的區域文化形態,稱之為「湖湘文化」。
『肆』 長沙有多少年歷史了
您好!
很高興為您解答。
長沙有文字可考的歷史3000多年,因屈原和賈誼的影響而被稱為「屈版賈之權
鄉」。長沙又稱「楚漢名城」,馬王堆漢墓和走馬樓簡牘等重要文物的出土反
映其深厚的楚文化以及湖湘文化底蘊,位於嶽麓山下的嶽麓書院為湖南文化教
育的象徵。歷史上涌現眾多名人,留下眾多的歷史文化遺跡,成為首批國家歷
史文化名城。長沙經濟原本偏重於第三產業,尤以媒體和娛樂業聞名,為中南
地區重要工商業城市。近年來,由於長沙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一大批高新技
術產業以及機械重工業產業得到了迅速發展。
希望可以幫到您!
『伍』 嶽麓書院有多少年的歷史
嶽麓書院建於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歷經宋、元、明、清各代,長盛不衰。到了清末,在興辦新式學堂、廢除科舉的大潮中,嶽麓書院改為湖南高等學堂,之後陸續更名,直到1926年正式定名為湖南大學。
從嶽麓書院至湖南大學的千年辦學歷史,反映了中國教育制度的變遷,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史的一個縮影。嶽麓書院創立伊始,即以其辦學和傳播學術文化而聞名於世。
北宋真宗皇帝召見山長周式,頒書賜額,嶽麓之名始聞於天下,有「瀟湘洙泗」之譽。南宋張栻主教,理學史上頗負盛名的「湖湘學派」即發展於此;朱熹兩度講學,書院盛極一時,出現了「座不能容」、「飲馬池水立涸」的盛況。
其後,明代中葉的陽明學、明末的東林學、清乾嘉時期的漢學及晚清的新學,都曾在此得以傳習和交流。嶽麓書院的學術與教育,對湖湘文化傳統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今日的湖南大學已發展成為一所理、工、農、商的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大學。修復後的嶽麓書院,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仍擔負著學術研究和培養人才的重任。千年學府正在續寫新的歷史篇章。
(5)湖湘文化的歷史多少年擴展閱讀:
嶽麓書院改制(學堂-工專、法法專、商專時期)(1897-1926)。
中日甲午戰爭以後,維新變法運動興起,要求廢科舉、興學堂。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湖南時務學堂創辦,後相繼改名求實書院、湖南大學堂。
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與嶽麓書院合並改為湖南高等學堂。湖南優級師范學堂創建於1907年,以造就初級和中學堂教職員為宗旨。
辛亥革命後,改學堂為學校,1912年,湖南都督譚延闓首擬創辦湖南大學,1912年,湖南優級師范學堂遷入嶽麓書院,改名為湖南高等師范學校,1917年成立籌備機構,1924年,省議會決議正式籌組湖南大學。
1926年1月,省府頒布《湖南大學組織暫行條例》,委任李待琛等十人為校行政委員會委員,李待琛為委員長。1926年2月1日,湖南工專、法專、商專三個專門學校合並成立省立湖南大學,校名匾額懸於嶽麓書院大門,並以嶽麓書院校舍為第一院。
1937年7月,國民政府明令將湖南大學由省立改為國立,任命皮宗石為校長。下設文、法、理、工、商五個學院。其後,經歷了抗日戰爭的遷校復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辦學規模擴大。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李達為湖南大學校長。1950年8月毛主席應李達校長之請,為湖南大學題寫校名。1953年院系調整,改為中南土木建築學院,1958年改為湖南工學院,1959年復名湖南大學。1978年,國務院確定湖南大學為全國重點大學。
參考資料:嶽麓書院-鳳凰網文化
『陸』 湖湘文化的起源地點和代表人物分別是什麼
湖湘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支脈,是湖南各族人民長期積累的具有特色的民風、民俗、民族性格、社會心理、社會意識等因素的總和。 湖湘文化的歷史源遠流長,它的歷史源頭是楚文化。戰國時期的長沙已是楚人聚居、人口稠密、手工業和商業都相當發達的城。反映宗教與神話的文獻有屈原楚辭中的《九歌》、《楚辭》、《九章》、《天問》和1942年長沙子彈庫楚墓中出土的帛書,以及各種墓葬習俗的考古資料。此外,由楚人與湖南土著居民共同創造的文學藝術,包括詩歌、散文、音樂、繪畫、雕塑、工藝美術等,在春秋戰國時都已經達到相當的程度與水準。 湖湘文化隸屬中國傳統儒家政治文化。其重要特點是「思想、文化、道德、理想、信念融於現實中,並為政治服務。
在宋代,湖南道州出現了理學開山祖—周敦頤,他創建的理學,就是以孔孟儒家思想為核心,吸收了老莊道學、釋家佛學而形成的,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開「三教合流」的先河。理學又稱道學、新儒學,是後來出現的「湖湘學派」的思想淵源。
「湖湘學派」的奠基人胡安國,曾在衡山山麓創辦文定書院,他於1138年春在湖南去世,安葬於湘潭陰山。
明清之際,湖南衡州出現了理學集大成者王船山,從而使湖南成為理學思潮形成和發展的大本營,而這一時期在湖湘大地建立了聞名全國的嶽麓書院、城南書院則成為理學思潮的主要學術文化基地。
『柒』 介紹一下湖湘文化
春秋戰國時代的楚文化,是湖湘文化的早期母體,楚文化中的祝融文化和蠻夷文化是湖湘文化的直接源頭。作為獨立的湖湘文化及其實體湖湘學派,則起源於北宋末年,形成於南宋時代。湖湘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它與齊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等區域文化,有著愛國親民、務實經世的共同點,但由於它形成的歷史時代、地域環境和經濟條件的差異,因而又具有自己的特色。
其一,湖湘文化自形成伊始,就廣匯百家,具有多源、包容的特點。湖湘文化從它形成之日起,就融匯了百家精萃。周敦頤創建的理學,就是以孔孟儒家思想為核心,吸收了老莊道學、釋家佛學而成的,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開「三教合流」的先河。理學又稱道學、新儒學,是湖湘文化主要的思想淵源。明清之際大思想家王船山創立的唯物主義哲學體系,在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等基本問題上,對先秦諸子、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精研主義,點評異同,去偽存真,從而創立了別開生面的唯物主義哲學體系,奠定了清代實學思潮的哲學基礎。中國近代啟蒙先驅魏源,他的《老子本義》、《墨子章句》、《孫子集注》、《董子春秋發微》等也集兵家、道家、墨家、儒家各派學說的精華。至於譚嗣同的《仁學》,楊昌濟的哲學、倫理學,不但融匯了《春秋》、《論語》、《孟子》、《莊子》、《墨子》等中國傳統文化各家經典,而且吸收了近代西方各派學術思想,真可謂學通中西,道貫古今。所以,從各個歷史時期湖湘學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來看,湖湘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是多源的、包容的,它不偏一說,合眾家之長,博採群秀,揚長避短,使之具有時代的適應性和開放性。戊戌以後,近現代湖湘學人,弘揚了這一學風。
其二,湖湘文化深藏民主啟蒙意蘊和吐故納新的精神。傳統文化的弘揚,外來文化的吸納,離不開評判、繼承、開拓和創新,湖湘文化頗具這一特色。屈原的《離騷》、《九歌》開一代新風。王船山大膽批判封建專制主義的「正統」觀,認為「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主張對孔孟儒學、老莊道學、魏晉玄學、佛理禪學等,都應「入其壘,襲其輜,暴其恃而見其瑕」。他在《讀通鑒論》一書中,對歷史循環論、復古論、宿命論等形形色色的唯心史觀進行了一次大掃除,在中國古代史上第一個提出人類文明是向前演進的思想。王船山旗幟鮮明地在政治上否定封建專制,在思想文化上批判唯心主義,充滿著民主啟蒙和吐放納新的精神,深刻地影響著湖湘後學。魏源以經世致用眼光,力主扭轉那種「不關軍國要務、無視民族危亡」,「泥古不切時務」的乾嘉考據學風,提出把學術導向干預政治和革故鼎新的軌道。
他遵循經世致用的原則,主編了《海國圖志》,廣泛介紹世界各國史地政情,倡學西方先進的科技、軍事,以實現「師夷長技以制夷」。
評判、探索和創新進取,是湖湘學派的重要特色和優良傳統,是湖湘文化與時俱進的活力之所在。
其三,湖湘文化及其實體湖湘學派,是多成分、多層面的,具有兩重性。湖湘學派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是長期積累的思想成果。它植根於小農經濟,在歷史上與宗法等級制度及專制政治聯系在一起,多屬維系封建政治和經濟統治的官方意識,精華和糟粕混雜,封閉與開放並存。近代湖湘文化,精華、進步、開放、趨新是主流,但糟粕、保守、排外、護舊的負面因素也不可忽視。近代湖湘文化這種多層面、兩重性,既反映在同一個歷史人物身上,也表現在該學派的群體和思潮之中。如被目為清末湖湘文化化身的曾國藩,一方面摒棄了一般理學家空談心性、義理的通病,提倡經世致用,取各家之長,用於實踐,主張引進西方先進科技,「仿西洋之法」改革軍事,整頓吏治,培養人才,建立新式海軍和近代軍事工業,在推進中國近代化中有他一席之地;另一方面又沒有跳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怪圈,對西方近代政治制度、管理方法、西醫西葯、修築鐵路等先進科技知識,不僅不引進、吸收,反而持排斥、反對的態度,其立場同頑固守舊派官僚沒有兩樣。進步與保守、開放與封閉的斗爭,同樣反映在湖湘學派的大本營嶽麓書院內部。戊戌維新期間,書院進步學子楊昌濟、李永槐等,受維新思想影響,走出書院,參與南學會的變法活動,支持譚嗣同,唐才常的「新政」主張。書院山長王先謙站在護舊立場,禁止學生參與變法維新運動。他還煽動嶽麓、城南、求忠三個書院部分師生,大造輿論,攻擊譚嗣同、唐才常、熊希齡等維新人士是「背叛君父」的「康門謬種」,要求巡撫衙門封閉時務學堂,驅逐維新派出湘。這說明,作為觀念形態的湖湘文化,作為社會群體的湖湘學派,其內部結構是多成分、多層次的,具有兩重性。
綜合上述,湖湘文化的形成及其發展,是一個博採眾長、廣匯百家和不斷積累的過程。湖湘學人,從屈原、王船山到魏源、譚嗣同等,對先民思想文化遺產的繼承,不是因襲守舊、抱殘守缺,而是表現出評判探索的民主啟蒙意識和自強不息的開拓創新精神。然而,作為觀念形態的湖湘文化,它和其他傳統文化一樣,是歷史的積儲,是存在的反映,也有其時空的局限性。有分析地看待湖湘文化的這些特點,有利於我們對歷史文化遺產的評判繼承和推陳出新。
『捌』 湖湘文化各個階段的代表人物
湖湘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支脈,是湖南各族人民長期積累的具有特色的民風、民俗、民族性格、社會心理、社會意識等因素的總和.湖湘文化的歷史源遠流長,它的歷史源頭是楚文化.戰國時期的長沙已是楚人聚居、人口稠密、手工業和商業都相當發達的城.反映宗教與神話的文獻有屈原楚辭中的《九歌》、《楚辭》、《九章》、《天問》和1942年長沙子彈庫楚墓中出土的帛書,以及各種墓葬習俗的考古資料.此外,由楚人與湖南土著居民共同創造的文學藝術,包括詩歌、散文、音樂、繪畫、雕塑、工藝美術等,在春秋戰國時都已經達到相當的程度與水準.湖湘文化隸屬中國傳統儒家政治文化.其重要特點是「思想、文化、道德、理想、信念融於現實中,並為政治服務.
在宋代,湖南道州出現了理學開山祖—周敦頤,他創建的理學,就是以孔孟儒家思想為核心,吸收了老莊道學、釋家佛學而形成的,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開「三教合流」的先河.理學又稱道學、新儒學,是後來出現的「湖湘學派」的思想淵源.
「湖湘學派」的奠基人胡安國,曾在衡山山麓創辦文定書院,他於1138年春在湖南去世,安葬於湘潭陰山.
明清之際,湖南衡州出現了理學集大成者王船山,從而使湖南成為理學思潮形成和發展的大本營,而這一時期在湖湘大地建立了聞名全國的嶽麓書院、城南書院則成為理學思潮的主要學術文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