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泰安市最大的河叫什麼及簡介。
汶河日落大汶河,古稱汶水。大汶河是黃河在山東的唯一支流,也是泰安市最大的河流。
大汶河發源於號稱沂蒙七十二崮之首的旋崮山北麓,上游稱牟汶河,匯泰山山脈、蒙山支脈諸水,流經新泰、萊蕪至泰安大汶口納柴汶河後稱大汶河。自東向西流經萊蕪、新泰、泰山區、岱嶽區、肥城、寧陽、汶上、東平等縣、市、區,又經東平湖流入黃河,全長208公里,流域面積8536平方公里。自岱嶽區大汶口至東平縣戴村壩為中游,戴村壩以下為下游,現為大清河(另文)。
大汶河中游自東平縣接山鄉鄣城村南入境流經東楊郭庄、西楊郭庄、後口頭、前口頭、齊村、劉所至戴村壩,長12公里,為東平所轄河段。大汶河屬季節性河,流量差異大,防洪流量7000立方米每秒,平均年經流量18.83億立方米,每立方米含沙0.53—3.12公斤。
大汶河,歷史上流域及名稱多次變遷。北魏時期,汶水是濟水的支流。入東平境後,經鄣城西南、桃鄉城西(今戴村壩址),過無鹽城(今無鹽村)南,西南經壽張城(今霍庄)北、安民亭(小安山)南,入濟水。北宋時期,梁山泊(古大野澤)以北的濟水(北清河)與汶水合流,又名大清河,汶水成為大清河的支流。宋咸平以後,黃河多次潰決。東平城南二汶入濟河道淤塞,一繞東平城東,奪漆溝下游北流;一繞城南相會於馬家口,全流至清河門入大清河。明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開復會通河,引汶濟運,寧陽以北築
❷ 黃河的有多久的歷史
距 今 三 百 萬 年 前 左 右, 在 至 今 地 質 學 家 還 沒 有 一 致 定 論 的 一 次 地 球 地 質 大 變 動 中, 北 半 球 內 陸 腹 地 地 質 構 造 出 現 驚 人 巨 大 變 動, 青 藏 高 原 開 始 抬 升。 距 今 兩 百 萬 年 前, 出 現 一 次 較 強 的 抬 升 運 動。 最 強、 最 猛 烈 的 抬 升 運 動 發 生 在 距 今 一 百 六 十 萬 年 左 右, 青 藏 高 原 在 一 次 猛 烈 驚 人 的 抬 升 運 動 中 躍 出 地 面, 其 地 塊 邊 緣 發 生 斷 裂 折 皺, 形 成 階 梯 狀 地 貌,原 來 廣 泛 分 布 的 湖 泊 匯 集 成 一 條 大 河。
黃 河 在 形 成 前, 青 藏 高 原 及 甘 肅 一 帶海 拔 很 低, 甘 肅 准 平 原 上 面 有 廣 布 發 達 的 內 流 水 系, 但 各 水 系 流 向 不 同, 陸海 交 界 處 在 今 天 三 門 峽 附 近, 當 時 這 里 地 貌 夷 平 面 發 達 , 紅 色 盆 地 大 發 展, 普 遍海 拔 一 千 米 以 下, 地 貌 起 伏 微 弱 , 河 流 湖 泊 交 替; 距 今 二 百 四 十 七 萬 年 左 右, 夷 平 面 解 體 , 高 原海 拔 上 升 至 約 兩 千 米 以 上, 山 地 起 伏 增 大, 形 成 新 的 湖 泊 地 貌; 第 三 階 段 距 今 一 百 六 十 萬 年 左 右, 是 地 質 構 造 巨 變 期, 斷 裂 起 伏 呈 脈 沖 式 增 強, 古 湖 泊 湖 水 下 切, 形 成 一 條 泱 泱 巨 川, 萬 溪 匯 聚 奔 騰 洶 涌, 構 成 一 條 大 河 穿 越 峽 谷, 成 為 今 天 著 名 的 中 國 第 二 大 河, 此 時 的 黃 河 還 遠 沒 有 今 天 的 長 度, 其 水 流 以 銀 川 盆 地 為 歸 宿, 呈 扇 型 分 布。 黃 河 形 成 後 每 年 攜 帶 大 量 的 泥 沙 在 下 游 淤 集, 形 成 後 來 肥 沃 的 華 北 平 原。
❸ 汶河在哪裡
汶河在蒙陰縣常馬鄉與平邑縣交界處。
汶河,古稱汶水,又稱東汶河,系沂河主要支流,源出蒙陰縣岸堤水庫,流經沂南匯入沂河。汶河全長約110公里,流域面積約2428.46平方公里,經蒙陰、沂南兩縣流入沂河,主要流域在沂南境內,從磚埠鎮諸葛故里匯入沂河,從西北向東南流經岸堤、馬牧池、依汶、界湖、張庄、磚埠注入沂河。
南支東汶河發源於蒙陰縣常馬鄉與平邑縣交界處的青山北麓。經新泰、蒙陰入岸堤水庫,長56公里,流域面積794.7平方公里。北支梓河,發源於蒙陰縣岱崮山區的雪山後,經蒙陰、沂水、又蒙陰入岸堤水庫,河長66公里,流域面積895.3平方公里。
(3)大汶河歷史多久擴展閱讀
汶河的流域建設:
從1958年始,在汶河上游蒙陰縣建成黃土山、張庄2座中型水庫和小型水庫44座。1960年又於中游與梓河匯流處,建成岸堤水庫,並建裝機容量為5350千瓦的水電站。設有多處機、電灌站、丹山子攔河閘,能排洪水、抗旱、灌溉。河灘已成速生豐產林基地。
1966年10月至1967年1月,建朱家坡中型水庫1座,庫容1230萬立方米。1976年10月對坦埠、故縣、諸夏、北樓河段進行綜合治理,修築底寬16米、高4.5米、頂寬2.5米河堤5.5公里,並植樹1.2萬棵,造地4600畝,治理後,使1000多畝耕地免受水淹。至1987年共建堤壩33公里,用沙、土107.5萬立方米,料石11萬立方米,植樹100萬株。
❹ 黃河岸邊的大汶口遺址距今有( )年的歷史
大汶口遺址位於泰安城南30公里處的大汶河畔。
1959年首次發現並挖掘,為距今4000—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父系氏族遺址。
❺ 大汶河有幾條主要河流匯集而成
大汶河 汶河日落大汶河,古稱汶水。大汶河是黃河在山東的唯一支流,也是泰安市最大的河流。
大汶河發源於泰萊山區,匯泰山山脈、蒙山支脈諸水,自東向西流經萊蕪、新泰、泰山區、岱嶽區、肥城、寧陽、汶上、東平等縣、市、區,又經東平湖流入黃河,全長208公里,流域面積8536平方公里。自岱嶽區大汶口至東平縣戴村壩為中游,戴村壩以下為下游,現為大清河(另文)。
大汶河中游自東平縣接山鄉鄣城村南入境流經東楊郭庄、西楊郭庄、後口頭、前口頭、齊村、劉所至戴村壩,長12公里,為東平所轄河段。大汶河屬季節性河,流量差異大,防洪流量7000立方米每秒,平均年經流量18.83億立方米,每立方米含沙0.53—3.12公斤。
大汶河,歷史上流域及名稱多次變遷。北魏時期,汶水是濟水的支流。入東平境後,經鄣城西南、桃鄉城西(今戴村壩址),過無鹽城(今無鹽村)南,西南經壽張城(今霍庄)北、安民亭(小安山)南,入濟水。北宋時期,梁山泊(古大野澤)以北的濟水(北清河)與汶水合流,又名大清河,汶水成為大清河的支流。宋咸平以後,黃河多次潰決。東平城南二汶入濟河道淤塞,一繞東平城東,奪漆溝下游北流;一繞城南相會於馬家口,全流至清河門入大清河。明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開復會通河,引汶濟運,寧陽以北築
❻ 汶河的汶河歷史
古老的汶河水從遠古至今潤澤著安丘的土地,遷徙的氏族部落擇地而居,汶河兩岸為沖積平原,土質肥沃,適宜居住,人們便在這里生存,繁衍子孫,同時創造了安丘的古代文明。考古發掘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安丘這塊大地上生息,汶河流域,有著內涵豐富的遺址。史載,汶河下游的杞城,夏禹的後代就在這里生活,西周初為淳於國都城,公元前707年為杞國所侵有,設國都於此。西漢在此設淳於縣。汶河與濰河交匯處有著豐富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群。汶河中游的牟山北有安丘故城址,西漢初為安丘侯國都邑。東漢初為安丘縣治所。公元556年安丘並入昌安縣後,改稱牟鄉城。596年隋於此置牟山縣,606年隋又改稱安丘縣,607年安丘治所移至平昌縣城,此城漸廢,共有八百餘年的歷史,現該遺址已淹沒於牟山水庫中,在牟山南凌河鎮董家莊村北,1959年興修牟山水庫時,曾發掘了一座東漢時期的漢畫像石墓,已多次發表資料,不再撰介。汶河上游的紅沙溝鎮李家西郚村的城遺址,內容豐富,層次分明,曾出土過許多珍貴文物,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沿河兩岸古遺址墓葬眾多,我們可以想像到:遠古時代,勤勞而朴實的先民們在汶河旁耕耘,在作坊里製作陶器、金屬器、勞動工具,在河裡、林中漁獵……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生不息,創造著人類文明。
❼ 歷史上的汶河是怎樣的
1、汶河(蒙陰),古稱汶水,又稱東汶河,系沂河主要支流,源出蒙陰縣岸堤水庫,流經沂南匯入沂河。全長約110公里,流域面積約2428.46平方公里,經蒙陰、沂南兩縣流入沂河,主要流域在沂南境內,從磚埠鎮諸葛故里匯入沂河,從西北向東南流經岸堤、馬牧池、依汶、界湖、張庄、磚埠注入沂河。沂南境內,汶河幹流長約80公里,從1958年始,在其上游蒙陰縣建成黃土山、張庄2座中型水庫和小型水庫44座。1960年又於中游與梓河匯流處,建成岸堤水庫,並建裝機容量為5 350千瓦的水電站。設有多處機、電灌站、丹山子攔河閘,能排洪水、抗旱、灌溉。河灘已成速生豐產林基地。
2、汶河(安丘),古稱汶水,系濰河主要支流。其源出臨朐縣沂山東麓聖水泉,水量充沛。《漢書·地理志》載:「琅琊郡朱虛縣東泰山,汶水所出,東至安丘入濰。」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汶水出朱虛縣泰山(今沂山,古稱東泰山)。」河流在臨朐縣東南部向東北流,至高崖轉向東流,沿安丘與昌樂邊界,到凌河鎮偕戶村北入安丘市境,從黃旗堡鎮夾河套村東北注入濰河,最後流至渤海萊州灣。全長165公里,流域面積1873平方公里。
3、大汶河、大汶河,古汶水。大汶河發源於山東旋崮山北麓沂源縣境內,匯泰山山脈、蒙山支脈諸水,自東向西流經萊蕪、新泰、泰安、肥城、寧陽、汶上、東平等縣、市[1] ,匯注東平湖,出陳山口後入黃河。
「汶河」之名,最早見於史載是《淮南子·地形訓》和《前漢地理志》。《前漢地理志》載:「琅琊郡朱虛縣東泰山,汶水所出東至安丘入濰。」《水經》載:「汶水出朱虛縣泰山。」沂山古又稱東泰山,《地理風俗記》曰:「朱虛縣東四十里有城亭,故縣也,汶水經城北,又北過淳於縣西。濰水過縣東,其城東北則兩川交會也。」《安丘縣志》和《安丘縣鄉土志》等諸多史書中均有關於汶河的記載,不一而述。
❽ 大汶口出土的黑陶和彩陶所反映的歷史時期是什麼時期
新石器時代晚期父系氏族
距今約四五千年的山東大汶口原始居民,農耕經濟有更大發展,農具有磨製石鐮、石鋤等。原始手工業比以前有更大進步,陶器有了黑陶、白陶。黑陶烏黑發亮;白陶胎薄質硬,色澤明麗。
大汶口遺址位於泰安城南30公里處的大汶河畔。大汶河貫穿南西,將其分為南北兩片:南片在寧陽縣堡頭村西,北片在泰安市衛駕庄東。1959年首次發現並挖掘,為距今4000―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父系氏族遺址。遺址總面積約82萬平方米,已發掘面積5400平方米。1982年,大汶口遺址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汶口遺址內涵豐富,共發現墓葬、房址、陶窯等遺跡100餘處。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骨器和牙角器等生產生活用具。陶器主要包括紅陶、彩陶、灰陶、黑陶和白陶幾種。大汶口文化的發現,為山東龍山文化找到了淵源。大汶口遺址的墓葬中普遍盛行隨葬獐牙的習俗,葬式以仰身直肢葬為主,有的還隨葬豬頭豬骨以象徵財富。許多墓葬中還隨葬有數量不等的牲豬,表明當時社會已經出現了貧富分化現象,說明私有制已經出現。
❾ 大汶口文化遺址在我國的
大汶口位於泰安市岱嶽區南部,大汶河北岸,距東岳泰山60華里,專是馳名中外的大汶口文屬化發祥地和歷史上著名的商埠重鎮。大汶口屬自古有名的土質肥沃、水源充足的「汶陽田」,地下資源豐富,104國道、京滬鐵路穿境而過,處於山東省「一山一水一聖人」旅遊熱線上。大汶口名勝古跡眾多: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汶口文化遺址;有縣級以上文物景點3處(明石橋、清山西會館、文姜城遺址);有遠近聞名的自然景觀汶河古渡口、文亭山等多處。
❿ 汶河的歷史名人
汶河流域涌現出眾多歷史文化名人,如五代後梁名將劉鄩,漢代名儒大家管寧、邴原版、孫嵩及王修等;又權如安丘名門望族安泰劉氏家族,一門八進士,閣老劉正宗權傾朝野,抗英名將劉耀椿,百姓呼之「劉青天」,理學名儒劉源淥,著述流芳;再如文字書畫家張貞父子,修志世家馬文偉家族,兄弟英才曹氏兄弟等等,皆史書有傳,見諸報端。沿河一帶有著眾多美妙的傳說和神奇的故事,大盛牛沐寺的傳說,紅沙溝九曲鴛鴦河的傳說,管寧故里「割席」、「揮金坡」的傳說,凌河董家莊漢墓主人孫嵩與趙岐的傳說,興安街辦「卧牛石」的傳說,關王慈母埠、王八、黑牛冢的傳說,黃旗堡逄王冢及九女墳的傳說……文化名人推動安丘文化的發展,眾多民間傳說構築安丘民間文學的藝術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