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棉的種植歷史距今多久了

棉的種植歷史距今多久了

發布時間:2021-03-14 21:41:59

Ⅰ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種棉花的

棉花栽培歷史悠久,抄約始於公元前800年,我國是世界上種植棉花較早的國家之一,人類利用棉花已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5000年甚至公元前7000年前,中美洲已開始利用,在南亞次大陸也有5000年歷史。

棉花的原產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在棉花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沒有可以織布的棉花。宋朝以前,中國只有帶絲旁的「綿」字,沒有帶木旁的「棉」字。「

棉」字是從《宋書》起才開始出現的。可見棉花的傳入,至遲在南北朝時期,但是多在邊疆種植。棉花大量傳入內地。

棉花的傳入有海陸兩路,泉州的棉花是從海路傳入的,並很快在南方推廣開來,至於全國棉花的推廣則遲至明初,是朱元璋用強制的方法才推開的。

(1)棉的種植歷史距今多久了擴展閱讀:

棉花生長發育需要水分和養料,主要通過根系從土壤中獲得,所需的溫度和空氣部分取自土壤,同時需要土壤的機械支撐才能生長。

棉田土壤的理化、生物屬性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棉花的產量和品質。土壤水分、養分、溫度、空氣、鹽鹼含量、質地等均對棉花生長有很大的影響。

棉花多為早中熟、早熟及特早熟品種,對光照長度反應不敏感。是喜光作物,適宜在較充足的光照條件下生長。棉花光補償點和光飽和點均高。

Ⅱ 棉花的種植時間

由於各個地區天氣氣候的不同,棉花種植時間也不同,一般而言,棉花種植時間在每年的5月份左右。
棉花種植要根據當地的氣溫來決定,播種時宜選擇純度高、子粒飽滿、成熟、發芽率高的種子;播種前應曬種2~3天,以提高發芽勢和生長勢,並用殺蟲劑加殺菌劑加新高脂膜500倍液混合拌種,以有效地防治地下害蟲和苗期病害。
當5厘米地溫穩定通過16度或20厘米地溫達到16.5度時即可播種,播種時要注意收看當地氣象台的棉播期的地溫預報,避開晚霜。
目前由於採用抗蟲棉生育期普遍縮短,採用中早熟品種,一般在125天左右,伏前桃有逐年增多的趨勢,既易導致早衰,又增加爛鈴。所以建議在適期范圍內提倡適當晚播,還能減輕病害。播種過早,溫度低,易爛籽、爛芽,病害嚴重,造成缺苗斷壟;播種過晚,溫度高,易形成高腳苗,不利於培育壯苗。
鹽鹼地春季地溫回升慢,造成地溫低,棉花播期要比一般棉田適當晚些。應根據天氣、土壤墒情靈活掌握(土壤墒情較差時,寧可晚播幾天,也要造墒,確保足墒下種)。

Ⅲ 新疆種植棉花歷史

目錄目錄棉花 棉花

棉花

進入9月以後,由吐魯番往南經庫爾勒、阿克蘇、喀什直到和田,或北上經瑪納斯、石河子、烏蘇直至博樂,到處都可看見在廣闊的田野里盛開著一片雪白的銀花,把戈壁綠洲相襯得格外明麗,這就是有名的新疆棉花。
新疆是我國最早植棉的地區之一。古代我國內地稱棉花為"白疊"、"織貝"或"吉貝"。今日新疆維吾爾族人稱棉花為"帕合他"。一些史學家認為"白疊"與"帕合他"讀音相近,顯為同一詞,從字源上也可看出棉花由新疆傳入內地的痕跡。新疆植棉的歷史,一般認為不少於2000年。根據出土文物和古籍記載,自東漢起至南北朝時期,塔里木盆地各地和吐魯番地區已相繼種植了棉花,並有了棉紡織手工業。如民豐縣出土的東漢墓中已有了土蠟染布及白布褲、手帕等棉織品。晉、唐時期的吐魯番古墓中,所見棉紡織物就更多了。《梁書·西北諸戎傳》稱:"高昌國......多草木,草實如繭,繭中絲如細纑,名為白疊子,國人多取織以為布,布甚軟白,交市用焉。"在巴楚縣托庫孜薩來古城晚唐地層內不僅發現棉布,而且發現了棉籽實物。其籽粒小,纖維短,色黃。據考證,這就是當時種植的一年生草棉(即非洲棉)。新疆雖有悠久的植棉歷史,但棉花生產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獲得新的發展。1949年新疆只有棉田33350多公頃,總產10萬余擔。到1959年棉田已發展到14萬多公頃,總產114萬余擔,較1949年總產增加10倍以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政策放寬和棉花經濟進一步落實,新疆植棉業又有了更大的發展。尤其近年來,自治區確立了"一黑一白"的經濟發展戰略,植棉面積增加,單產提高,已出現了5個雙百斤縣,畝產150公斤的棉田面積已達數百公頃。畝產最高水平已達235公斤。目前其總產、單產、人均佔有和外調總量均為全國之冠。到1999年自治區棉田面積擴大到9.7萬公頃,總產3000萬擔。棉花產值達到95.97億元,佔新疆農業總產值的41%。如今棉花已成為新疆的主要經濟作物。
新疆有最適於植棉的自然環境條件,主要是新疆的熱量豐富,日照充足,降水稀少,空氣乾燥,晝夜溫差大和利用雪水人工灌溉,這為棉花的生長提供了我國其他棉區所不及的良好條件。因此,新疆種植棉花有較大優勢,比如病蟲害種類少,危害程度輕,特別是沒有紅鈴蟲危害和極少發生爛鈴,這就減少了防治病蟲的勞力與費用,降低了生產成本。此外,新疆棉花吐絮好,絮色白,品級高,常年一、二級花在80%以上,受到國內外的一致好評。專家們認為新疆棉花可紡性好,色白,可與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愛字棉相媲美。
新疆不僅廣種陸地棉,而且能種植長絨棉,是我國唯一的長絨棉生產基地。長絨棉在棉花分類上屬海島棉,與陸地棉相比生育期較長,主要表現在開花至吐絮的鈴期長達10~20天,因此需要較多的積溫和更充足的光照。此外,長絨棉生長勢較強,對水肥更為敏感,掌握不好更易徒長和蕾鈴大量脫落,所以更適於種植在乾燥而有灌溉條件又便於人工控制的地方。由於一般長絨綿的纖維長度在35毫米,細度7000米/克,強度4.5克,因此可作特殊用途,是輪胎簾子線、導火線、寶塔線、降落傘和高檔紡織品的重要原料。
我國過去沒有種植長絨棉,特紡工業所需原料全部依賴進口。為發展長絨棉生產,1954年中央農業部曾指示在雲南、廣西、廣東、福建和新疆五省(區)進行引種試驗。新疆經過試種,獲得成功,纖維品質符合紡織工業要求。在試種成功的基礎上,1955年以後,一方面由國外引進長絨棉品種繼續鑒定試驗,同時開始大面積種植;另一方面則建立科研機構開展新品種選育和栽培技術研究,促進長絨棉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產量逐步提高。目前新疆長絨棉種植面積達到數萬公頃左右,成為國內唯一大量生產長絨棉的地區。
新疆棉花主要調往上海、浙江、四川、陝西、遼寧、天津、江蘇、河南、甘肅、青海、內蒙古、黑龍江、江西、湖南、湖北、吉林、北京、山東、寧夏等19個省市。1982年新疆長絨棉開始向羅馬尼亞出口。1983年陸地棉、長絨棉都進入了國際市場,主要運銷羅馬尼亞、日本、蘇聯、捷克、南斯拉夫等國家。
新疆棉花的生產用種,昔日主要是草棉和部分混雜退化的陸地棉;新中國成立後,在廣大科技人員的努力下,從引種蘇聯品種逐漸發展為應用新疆自育品種。多年來經過數次換種,現在生產用種實現了自育品種化。
近年來,新疆利用高科技生產出來的天然彩色棉,在國際市場上賣到4000美元一噸,展示出良好的發展前景

Ⅳ 中國最早種植棉花是在哪個朝代

棉花的原產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在棉花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沒有可以織布的棉花。
棉花傳入我國,大約有三條不同的途徑。
第一條途徑是印度的亞洲棉(棉花原產於印度和南美,現在已知的有二十幾個原生種,以後培育為亞洲棉、非洲棉、陸地棉、海島棉四個栽培種)經由東南亞傳入我國的海南島及兩廣地區。戰國時成書的《尚書·禹貢》中有「島夷卉服,厥篚織貝」之載,古今不少學者認為「卉服」就是指的棉布所制之衣,故作為沿海地區向不出產棉花的中原的貢品。如果說這一說法尚未被公認的話,《後漢書·南蠻傳》載:「武帝末,珠崖太守會稽孫幸調廣幅布獻之。」珠崖即今海南島東北部,廣幅布就是棉布,當無疑問。由此可知,秦漢時海南島已經植棉生產棉布了。
第二條途徑是由印度經緬甸傳入我國雲南地區。《後漢書·西南夷傳》記哀牢夷「有梧桐木華,績以為布,幅廣五尺。」左思《蜀都賦》:「布有橦華」,李善注引張揖曰:「橦華者,樹名橦,其花柔毳,可績為布也,出永昌。」這里的哀牢、永昌,均指今滇南地區,而「梧桐木華」、「橦華」就是指的棉花。
第三條途徑是非洲棉經由中亞傳入我國新疆地區,再到河西走廊。《梁書·西北諸戎傳》:「高昌國,多草木,草實如繭,繭中絲如細,名曰白疊子,國人多取織以為布。布甚軟白,交市用焉。」高昌就是今天盛產棉花的吐魯番。由於新疆地區乾燥的自然環境,給我們留下了不少古代的棉織品遺物。截至1979年4月為止,在新疆已出土了自東漢至唐代的棉布與棉布製品共十批。特別是在吐魯番的晉代墓葬中發現了已炭化的棉籽,經鑒定是非洲棉。非洲棉又名草棉,質量不高,在我國已早被淘汰。
棉花通過以上三條道路傳入我國之後,長期停留在邊疆地區,未能廣泛傳入中原。棉花大量傳入內地,當在宋末元初。目前在中原地區所見到的最早的棉製品遺物是1966年在浙江蘭溪的南宋墓葬中發現的一條棉線毯。

Ⅳ 華北平原有多久的棉花種植歷史

棉花栽培歷史悠久,約始於公元前800年。我國是世界上種植棉花較早的國家之一,公元前三世紀,即戰國時代,《尚書》、《後漢書》中就有關於我國植棉和紡棉的記載。

在我國的棉花栽培歷史上,先後種植過四個栽培品種:海島棉(長絨棉)、亞洲棉(粗絨棉)、陸地棉(細絨棉)和草棉(粗絨棉)。在不同歷史時期,我國的主要栽培品種也不一樣,亞洲棉引入歷史最久,種植時間最長,同時栽培區域較廣;陸地棉引入我國的歷史較短,但發展很快,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即取代了亞洲棉。目前廣大棉區所種植的棉花多為陸地棉種(細絨棉),新疆還種植有少量海島棉(長絨棉)。

Ⅵ 每年棉花種植的時間

棉花高產栽培技術

一、播前准備首先要購買棉花良種,提倡年年換種,千萬不要貪圖便宜,用二代或三代的棉種,因為自留種每年減產10%左右。每畝用種1.5公斤左右,播前曬種,累計曬種時間不少於30個小時,並不斷翻動。注意不要直接攤曬在水泥地、磚地或金屬板上。播前必須適時造好墒,保墒,做到足墒下種。

二、科學施肥 施足底肥,一般畝施優質農家肥3~4方,尿素10公斤,二銨20公斤,硫酸鉀復合肥20公斤,並施2公斤硼、鋅、錳、鐵等微肥。

三、適時播種 播種過早會因低溫造成出苗不全,苗期病害加重,後期早衰;過晚易造成徒長,坐桃偏上,錯過最佳鈴期,不利於高產。最佳播期,在4月20日左右。播種深度3厘米左右,根據墒情一般掌握深不過寸,淺不露籽。墒好土質較黏地稍淺;墒差沙土地可稍深。

四、合理密植 沙土、肥力差的適當密植;黏土地、肥力好的適當稀植,我的做法是:大小行種植,大行1米左右,小行55厘米,株距40厘米左右。用拖拉機地膜覆蓋種植,現在有相當部分棉農苗期留苗過多,棉花封行早,通風透光差,導致光合作用降低,蕾鈴脫落嚴重,棉花病蟲害加重,無效果枝增多,不利於田間作業,棉花產量和質量降低,影響收入。

五、追肥澆水 苗期一般不需澆水,到花鈴期畝追尿素20公斤,初花期一般乾旱達15天左右,中午葉片略見打蔫時要及時澆水,即使下雨,不透也要澆,最後在棉花吐絮後,如遇乾旱也應該澆一次水,這樣可以提高根部活力,延緩棉花衰老,增加鈴重,增產10%左右。

六、化控打頂 科學使用縮節安、助壯素,是搭好豐產架子獲得高產的關鍵措施。化控在現蕾期開始,6~8葉時畝用縮節安0.5克,初花期畝用1.5克,打頂後畝用量3克。掌握"前輕後重、少量多次"的原則。打頂要掌握"時到不等枝,枝到看長勢",一般棉田在7月15~20日完成。

七、病蟲害防治苗期可選用天達2116加惡霉靈加吡蟲啉,可防病治蟲,以後每次噴葯都加多菌靈液殺菌,辛硫磷、馬拉硫磷、氯氰菊酯、阿維菌素等農葯交替使用,可防治棉鈴蟲、盲椿象、紅蜘蛛等,在噴葯的同時,交替加入磷酸二氫鉀、尿素、微肥等。

八、設法省工省時 省工省時是降低成本的重要一環,因為現在每節省一個工就意味著能節省30~40元錢。

1.噴葯。採用高濃度、低容量噴霧,原則是和平常用葯量相當,把按常規9天左右噴一次的用葯量的3倍量一次噴完,每桶葯噴3畝左右,做法是;高油門、小水門、倒著走,避開大風天氣,讓葯液形成霧自由落下,每走一趟噴兩壟,穿上長褲長褂,戴上眼鏡口罩,以防中毒,在上午10點前下午5點後噴葯,如果陰天可全天作業。這樣可以30天左右噴一次葯,即可達到理想防治效果,非常省工。

2.整枝。在六月底第一次修棉時留1~2個葉枝,這樣可以大大減少贅芽(毛耳朵)的生長,減少無效養分供給,非常省工,在7月15日左右頂心和葉心一塊打掉,葉枝也能結3~5個桃,相當於一小棵棉花。

按照以上方法管理棉花,畝產量可達375~400公斤,盡管棉價下滑,也可通過高產獲得相對理想的收入。

Ⅶ 棉花的歷史發展

棉花的原產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在棉花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只有可供充填枕專褥的木棉,沒有屬可以織布的棉花。宋朝以前,中國只有帶絲旁的「綿」字,沒有帶木旁的「棉」字。「棉」字是從《宋書》起才開始出現的。可見棉花的傳入,至遲在南北朝時期,但是多在邊疆種植。棉花大量傳入內地,當在宋末元初,關於棉花傳入中國的記載是這么說的:「宋元之間始傳種於中國,關陝閩廣首獲其利,蓋此物出外夷,閩廣通海舶,關陝通西域故也。」
從此可以了解,棉花的傳入有海陸兩路。泉州的棉花是從海路傳入的,並很快在南方推廣開來,至於全國棉花的推廣則遲至明初,是朱元璋用強制的方法才推開的。

Ⅷ 中國何時有的棉花棉花是何時開始種植的

棉花種植最早出現在公元前5-4千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在共同時代之前,棉紡織品的使用傳到了地中海地區。公元一世紀,阿拉伯商人將精美的細棉布帶到了義大利和西班牙。大約9世紀的時候,摩爾人將棉花種植方法傳到了西班牙。15世紀,棉花傳入英國,然後傳入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
而其實中美洲原住民也早已懂得用棉花紡織衣服和毯子。16世紀西班牙人進入墨西哥南部和尤卡坦半島,發現當地植棉業已很發達,島民將彩色棉紡成土布,做成當地人的服裝。現在佔世界棉花總產90%以上的棉種都原產於墨西哥的陸地棉。
中世紀棉花是歐州北部重要的進口物資,那裡人自古以來習慣從羊身上獲取羊毛,所以當聽說棉花是種植出來的,還以為棉花來自一種特別的羊,這種羊是從樹上長出來的,所以德語裡面的棉花一詞直譯是「樹羊毛」。

世紀阿拉伯旅行家蘇萊曼在其《蘇萊曼游記》中記述,在中國看到棉花,在花園里被作為「花」來觀賞的。《梁書·高昌傳》記載:其地有「草,實如繭,繭中絲如細纊,名為白疊子。」
目前中原地區所見最早的棉紡織品遺物,是在一座南宋古墓中發現的一條棉線毯。元代初年,朝廷把棉布作為夏稅(布、絹、絲、棉)之首,設立木棉提舉司,向人民徵收棉布實物,據記載每年多達10萬匹,可見棉布已成為主要的紡織衣料。明朝也力徵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術書籍,勸民植棉。從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所記載的「棉布寸土皆有」,「織機十室必有」,可知當時植棉和棉紡織已遍布全國。
清末,中國又陸續從美國引進了陸地棉良種,替代了質量不好產量不高的非洲棉和亞洲棉。現在中國種植的全是各國陸地棉及其變種。

Ⅸ 棉花種植到收割需要多長時間

在黃淮海流域,以一般中熟品種,由南向北,播種時間在4月上旬、中旬、中下旬,處吐絮期為9月上中旬;拔棵時間由北向南為10月下旬與11月中旬,這就是棉花從播種至拔棉柴的全過程。

Ⅹ 中國古代開始普遍種植棉花在哪一朝代

棉花種植最早出現在公元前5-4千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在共同時代之前,棉紡織品的使用傳到了地中海地區。公元一世紀,阿拉伯商人將精美的細棉布帶到了義大利和西班牙。大約9世紀的時候,摩爾人將棉花種植方法傳到了西班牙。15世紀,棉花傳入英國,然後傳入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
而其實中美洲原住民也早已懂得用棉花紡織衣服和毯子。16世紀西班牙人進入墨西哥南部和尤卡坦半島,發現當地植棉業已很發達,島民將彩色棉紡成土布,做成當地人的服裝。現在佔世界棉花總產90%以上的棉種都原產於墨西哥的陸地棉。
中世紀棉花是歐州北部重要的進口物資,那裡人自古以來習慣從羊身上獲取羊毛,所以當聽說棉花是種植出來的,還以為棉花來自一種特別的羊,這種羊是從樹上長出來的,所以德語裡面的棉花一詞直譯是「樹羊毛」。 棉花的原產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在棉花傳入我國之前,我國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沒有可以織布的棉花。宋以前,我國只有帶絲旁的「綿」字,沒有帶木旁的「棉」字。「棉」字是從《宋書》起才開始出現的。可見棉花的傳入,至遲在南北朝時期,但是多在邊疆種植。棉花大量傳入內地,當在宋末元初。關於棉花傳入我國的記載是這么說的:「宋元之間始傳其種於中國,關陝閩廣首獲其利,蓋此物出外夷,閩廣通海舶,關陝通西域故也。」從此可以了解,棉花的傳入有海陸兩路。泉州的棉花是從海路傳入的,並很快在南方推廣開來,至於全國棉花的推廣則遲至明初,是朱元璋用強制的方法才推開的。

請採納~

閱讀全文

與棉的種植歷史距今多久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