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油畫在中國發展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油畫在中國發展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發布時間:2021-03-14 20:42:26

① 簡寫油畫傳入中國的發展歷程

中國油畫從外來藝術發展成為中國繪畫的組成部分,經歷了漫長的學習、吸收和成長過程。可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早期,距今 400年前,義大利天主教士利瑪竇等人來華傳教,把歐洲油畫作品帶進中國。明萬曆二十九年
(1601)利瑪竇向明神宗朱翊鈞所獻禮品中就有天主像、聖母像等。這種精細逼真的繪畫,使中國畫家感到驚異,但並未給予較高的藝術評價,也沒有中國畫家追隨這種畫法。到清朝初年,有許多擅長油畫的歐洲傳教士來華,並在宮廷供職。其中較著名的有義大利人郎世寧、潘廷章,法國人王致誠等。他們是中國宮廷內第1批外籍畫師,曾受命繪制過多幅油畫肖像。乾隆帝弘歷曾命宮中選少年奴僕,隨洋人學泰西畫法(油畫技法)。現存滿族畫家五德的紙本油彩山水畫,便是這一時期中國畫家的油畫作品。

鴉片戰爭後,中外交往較前頻繁,西方的宗教繪畫和商業性繪畫更多地進入中國,西方繪畫對中國繪畫的影響也較前顯著。但真正掌握西方繪畫技法的中國畫家,直到19世紀末才出現。同治年間,歐洲傳教士在上海土山灣設立孤兒院,向收養的孤兒傳授各種技藝,其中的圖畫館傳授西方繪畫技術。孤兒長大離院,也把油畫技法帶到社會。清末民初活躍於上海的周湘、張聿光、徐詠青等人,都出自土山灣孤兒院圖畫館。與此同時,一些中國文人到了歐洲各國,親眼看到西歐畫家的精心傑構。薛福成的《巴黎觀油畫記》被廣為傳誦,康有為的《義大利游記》對義大利文藝復興繪畫給予極高的評價。中國知識界通過他們優美的詩文,初次了解到與中國傳統繪畫完全不同的另一種繪畫。

1902年,清廷頒行學堂章程,採行日本制度。1905年,科舉制度廢止,南京兩江師范學堂、保定北洋師范學堂都設圖畫手工科,開油畫課,聘請外籍教師任教。1909年,周湘在上海先後辦起中西美術學校及布景畫傳習所,傳授西洋繪畫技法。丁悚、烏始光、劉海粟、張眉蓀等人曾在此學畫。這是中國學習西方美術教育的開端。同時,許多沒有機會接受訓練,又缺少油畫材料的學畫者,往往從摹繪油畫印刷品入手,並使用各種代用顏料、油料,繪制基本上是中國傳統風格的油畫作品。直到出洋學畫的青年陸續回國,這種局面才有所改變。

20世紀初至40年代末 最早出國學習油畫的廣東畫家李鐵夫,於1887年到美國,曾受業於J.S.沙金,並以作品獎金和賣畫所得,資助孫中山的革命活動。最早到日本學畫的李叔同,於1910年學成回國,隨即在天津、杭州和南京從事美術教學,他首倡石膏模型和人體寫生,並在學校中組織洋畫研究會。辛亥革命以後,出國學畫的人漸多,他們的去向主要是歐美和日本。較早去歐、美學畫的有李毅士、馮鋼百、吳法鼎、李超士、方君璧等人,後又有林風眠、徐悲鴻、潘玉良、周碧初、龐薰□、顏文□、常書鴻、呂斯百、吳作人、唐一禾、周方白、吳大羽等。繼李叔同之後留日的有王悅之、許敦谷、陳抱一、胡根天、俞寄凡、王濟遠、關良、許幸之、倪貽德、衛天霖王式廓等人。40年代赴法國學畫的有吳冠中、劉文清等人。
中國留學生初到西歐時,印象主義和後印象主義已在畫壇取得穩固地位,學院派古典主義雖有人支撐,但其影響已趨式微。在日本,以黑田清輝為代表的新進畫家,已經以印象主義的藝術觀念改變了日本美術教育的內容。由於日本不像法國那樣具有深厚的油畫藝術傳統,所以留日學生(包括最早的李叔同)在藝術上普遍傾向於印象主義以後的各流派。留歐的李毅士、吳法鼎、李超士、徐悲鴻、顏文□、常書鴻等人,提倡古典的寫實主義美術。留學生歸國後,通常都以美術教學為職業,通過所在的學校,傳播自己的藝術思想和繪畫技法。
1912年劉海粟、烏始光興辦上海圖畫美術院,1919年改為上海美術專科學校。這是中國正規美術學校的開端。繼此之後,中國第1所國立美術學校——北京藝術學校(後改為北平藝術專科學校)、第 1所高等美術學院國立藝術院(後改為杭州藝術專科學校),以及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私立蘇州美術專科學校、私立武昌藝術專科學校,都於20年代先後成立。這些學校陸續開設油畫課,成為發展油畫藝術的基地。著名油畫家徐悲鴻、劉海粟、林風眠、顏文□曾主持這些學校的教學,他們不同的藝術主張,使這些學校的油畫教學各具特色。徐悲鴻於20年代初在巴黎美術學校學畫,接受學院派繪畫訓練,他尊崇堅實的素描基礎和嚴謹的油畫造型技巧。林風眠20年代在法國第戎、巴黎美術學校學畫,他既受過學院派繪畫的薰陶,也吸收了印象主義、野獸主義的藝術影響,因此很重視感情和個性的表現,追求東西方藝術精神的融合和平衡。劉海粟曾於20年代到日本、西歐考察美術教育,他所心儀的是後印象主義的繪畫大師。但在藝術創作和教學活動中具有兼容並包的氣度。他對世界繪畫潮流趨勢敏銳感受和敢為天下先的開拓精神也相當突出。

20~30年代,藝術旨趣相投的畫家曾組成各種社團。成立較早的東方畫會、天馬會、晨光美術會雖然都以油畫家為骨幹,但活動內容不拘一格。30年代由龐薰□等人發起的決瀾社,倡導和介紹西方現代繪畫;由留日學生組織的中華獨立美術協會則宣揚超現實主義繪畫。由於這些畫會的活動偏於上海一隅,活動時間又較短促,未能發展成有影響的藝術流派。但可以看出中國油畫家在如何看待西方現代繪畫方面,存在著矛盾。1929年初第1屆全國美展期間,徐悲鴻與徐志摩關於西方現代畫家評價的論爭,便是這種矛盾的突出表現。徐悲鴻貶斥印象主義、野獸主義某些畫家的繪畫,稱P.-A.雷諾阿、P.塞尚、H.馬蒂斯的作品為「無恥之作」。徐志摩則起而為之辯護,力爭這些新派畫家的藝術地位和作品的價值。從當時從事油畫藝術的畫家看,學習印象主義以後諸家的人數較多,學習古典油畫的畫家較少,真正掌握古典油畫技巧的畫家則更為罕見。抗日戰爭爆發後,油畫家們以繪畫為武器和工具,投身抗日救亡宣傳活動。各種不同藝術見解的畫家在這些活動中達到思想感情的一致,顛沛流離的生活使他們體驗了普通人民的悲歡離合。深入大後方和西北、西南邊陲,使中國油畫家的藝術出現了新的感情色彩,並為新的藝術突進積聚了力量。與此同時,新派畫(指印象主義以後諸流派的繪畫)在戰亂的環境里停止發展。許多在戰前從事新派畫創作的油畫家,在抗戰中轉而採用寫實形式參加宣傳活動。徐悲鴻曾撰文論及「吾國因抗戰而使寫實主義抬頭」,並因新派畫之銷聲匿跡而大感「痛快」。抗日戰爭勝利後,現代派風格的繪畫重新出現,1945年林風眠、倪貽德、關良、李仲生、郁風、趙無極、於衍庸等人在重慶舉辦的獨立畫會首次展覽即其代表。但新派畫的復甦仍是短暫的,他們的創作活動只維持到1949年為止。

在陝甘寧邊區的艱苦環境里,僅有個別畫家從事油畫創作。但解放區畫家在較為輕便的繪畫形式方面的成功探索,和思想、情感上的鍛煉,為新中國的油畫藝術准備了一支新生力量。

50~70年代末 1949年以後,中國油畫家面臨全新的歷史時期。老解放區和國統區的畫家匯成團結的隊伍,巨大的社會變革使油畫創作從內容到形式都有了深刻的變化。油畫家面臨新的課題:藝術與政治的關系,為工農兵服務,深入群眾生活等。新、老油畫家都有一個調整或改變原有的藝術面貌,以適應新時代的任務。通俗的寫實手法,帶有理想主義的新生活題材,成為油畫創作的共同面貌。董希文的《開國大典》和羅工柳的《地道戰》,是兩個經歷、修養不同的畫家,為表現新的時代殊途同歸而取得的成功,因此頗具代表性。50年代的油畫創作以表現革命歷史、反映社會主義勞動和建設為主。1949年前占據油畫創作主要位置的風景、靜物越來越少。吳作人的《黃河三門峽》、《齊白石像》(見彩圖《齊白石像》(中國現代)),胡一川的《開鐐》、莫朴的《入黨宣誓》、艾中信的《紅軍過雪山》(見彩圖《紅軍過雪山》(中國現代))等作品,與30~40年代的油畫迥異,顯示了油畫家個人風格的重大轉變。

50年代,國家選派留學生分批去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學習美術。同時,聘請蘇聯畫家和羅馬尼亞畫家,分別在北京、杭州執教。全山石、肖峰、李天祥、郭紹綱、張華清、林崗等人都曾在蘇聯留學。馮法□、王德威、秦征、高虹、何孔德、王流秋、於長拱、侯一民、靳尚誼、詹建俊等人曾在蘇聯畫家任教的油畫訓練班進修。學習蘇聯繪畫對中國現代油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57~1958年前後,極「左」思潮使蓬勃發展的油畫藝術受到嚴重挫折。60年代初,文藝政策有所調整,油畫創作得到恢復和發展。油畫教學方面,由羅工柳主持的油畫研究班和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吳作人、董希文、羅工柳3個工作室的開辦,使油畫教學充滿生機,幾年之內既出人才,又出作品,堪稱建國以來前30年油畫藝術的高峰。《毛主席在井岡山》(羅工柳)、《東渡黃河》(艾中信)、西藏及長征路線寫生組畫(董希文)、《劉少奇與安源礦工》(侯一民,見彩圖《劉少奇和安源礦工》(中國現代))、《決戰前夕》(高虹)、《出擊之前》(何孔德)、《延安火炬》(蔡亮)、《獄中斗爭》(林崗)、《寧死不屈》(全山石)、《英特那雄耐兒就一定要實現》(聞立鵬)、《毛主席在十二月會議上》(靳尚誼)、《狼牙山五壯士》(詹建俊)、《延河邊上》(鍾涵)、《三千里江山》(柳青)、《在激流中前進》(杜鍵)、《金色的季節》(朱乃正)、《罪惡的審判》(哈孜艾買提)……從這些人們熟悉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感知一種共有的特徵,那就是高亢激越的英雄主義精神,汪洋恣肆的表現形式。50年代被忽視、甚至被誤解的風景、靜物,在60年代初也有一個短暫的繁盛。顏文□、呂斯百、常書鴻、衛天霖、余本、李瑞年、吳冠中等畫家都有佳作問世。

1964年以後,「左」的傾向越來越嚴重地影響油畫的發展。從推廣「三結合」創作方法(即領導出題目,群眾提要求,專業人員完成創作任務)到全面批判文藝界「黑線專政」,正常的油畫創作活動幾乎完全停止。隨之而來的是對生活、感情的偽造,和對個人崇拜的狂熱而拙劣的渲染。全國各地出現了數以萬計的領袖油畫肖像,這些肖像除了臨摹某些樣板畫像外,全是臨摹照片。繪制這種油畫的人數之多和油畫題材的單一,都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頂點。隨後又出現了表現那種高、大、全式的所謂革命英雄人物形象的油畫作品。

70年代末~80年代 1978年以後,中國油畫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畫家和觀眾對虛套、粉飾的反感,對民族和個人命運的思索,使油畫創作的境界有了新的開拓。有些畫家以深沉凝重的筆調,對當代生活作歷史性的考察;有些畫家則以詩人的眼光,表現美的心靈和美的意境。《1968年×月×日雪》(程叢林,見彩圖《一九六八年×月×日雪》(中國現代))、《不可磨滅的記憶》(杜鍵、高亞光、蘇高禮)、《崢嶸歲月》(林崗、龐濤)、《紅燭頌》(聞立鵬)、《蔣家王朝的覆滅》(陳逸飛、魏景山)、《高原的歌》(詹建俊)、《春華秋實》(朱乃正)、《塔吉克新娘》(勒尚誼)、《鋼水、□水》(廣廷渤)、《迎新娘》(鄂圭俊)……這些作品在廣大觀眾中引起了強烈反響和共鳴。老畫家吳冠中、韋啟美和中年畫家羅爾純、妥木斯、曹達立等人在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和富有個性色彩的表現方法的探求上作出的成績,顯示油畫家對繪畫形式和個性特色的關心。《父親》(羅中立)和《西藏組畫》陳丹青,(見彩圖《西藏組畫—進城》(中國現代))的出現,從創作思想上標志著一個新時期的開始,一個舊時期的終結。大批新起的青年畫家,則完全以新的眼光觀察生活和藝術。他們廣泛吸收西方現代繪畫的形式和觀念,進行大膽的藝術試驗。長期存在於中國油畫界的作品面貌單調、貧乏的弊病,正在得到矯正。從畫家、作品及觀眾的關系來看,油畫已經成為能夠表現中國人的心理和感情,又能為中國人所充分理解的中國藝術了。

② 油畫發展經幾次變化並找出經歷幾個歷程

1)西方油畫的發展史
油畫的發展過程經歷了古典、近代、現代幾個時期,不同時期的油畫受著時代的藝術思想支配和技 法的制約,呈現出不同的面貌。

油畫發展初期的歷史條件奠定了古典油畫的寫實傾向。15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運動中,人文主義思想出於 對宗教的批判,有著關注社會現實的積極要求,許多著名 畫家為逐漸擺脫單一的以基督教經典為題材的創作,開始對當時生活中的人物、風景、物品進行觀察和直接描繪,使宗教題材的作品含帶明顯的現實世俗因素,有的 畫家完全描繪現實生活的實景。文藝復興時代的畫家繼 承了希臘、羅馬的藝術觀念,即不僅注重作品要描述某一事件或事實,還要揭示出事件或事實的前因後果,於是形成了注重構思典型情節和塑造典型形象的藝術手法。 與此同時,畫家還分別探索解剖學、透視學在繪畫中的運用、畫面明暗分布的作用等,形成了造型的科學原理。 人體解剖學的運用使繪畫中的人物造型有了如同真實般 准確的比例、形體、結構關系;焦點透視法的建立使繪 畫通過構圖形成幻覺的深度空間,畫中的景物與現實中 定向的瞬間視覺感受相同;明暗法使畫中的物象統一在 一個主要光源發出的光線下,形成由近及遠的清晰層次。 人文主義的藝術主題與追求寫實的造型觀念在其他畫種中所以不能完善,是因為工具材料的限制,而油畫工具 材料性能正適於將二者充分體現出來。因而,古典油畫 成為經長期製作的、高度寫實的面貌。

古典油畫在整體上是油畫語言諸因素共時綜合運用 的結果,但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藝術家在此基礎上對 某一個或幾個因素特別注重,形成了不同的風格。文藝 復興時代的義大利畫家比較注重明暗法的運用,畫中景 物的暗部統一籠罩在陰影中,明暗交界線呈柔和的過渡, 造就了畫面集中而渾然的效果。L.達·芬奇的《岩間聖 母》是這種風格的代表。同時期的尼德蘭畫家則清晰地 刻畫畫中景物各個細部,景物之間是色彩的差別而非明 暗的過渡,R.康平的三葉祭壇畫《受胎告知》就細致地 呈現室內外的所有景物。義大利的提香是第 1個特別注 重油畫色彩表現力的畫家,他在暗底子上作畫,並常用 明度接近、色相略異的明亮色彩構成富麗堂皇的金黃色 調,透明顏料的多次復疊,忽厚忽薄的筆法,又使色彩 與形體有機溶合,造就出質感效果。

17世紀是歐洲古典油畫迅速發展的時期,不同地區、 國家的畫家依據自己生活的社會背景、民族氣質,在油 畫語言上進行了不同的深向探索,油畫的種類按題材劃 分為歷史畫、宗教故事畫、團體肖像、個人肖像、風景 畫、靜物畫、風俗畫等。油畫技法也日臻豐富,並形成 了各國、各地區的學派。
2)中國的油畫最早出現在棺槨器具之中,據周禮、漢書等文獻所記,二千多年前的中國已有用「油」繪畫的歷史。 通常的說法是1581年利瑪竇攜天主、聖母像到中國後,才開始了中國的油畫,其中一幅「木美人」作品,雖歷時五百年,仍依稀可見畫風的古樸厚重。
康熙年間,傳教士郎世寧、潘庭章、艾啟蒙等以繪畫供奉內廷,從而把西方的油畫技法帶入了皇宮; 雍正,乾隆年間,宮廷的包衣(滿語即奴僕)受命於皇上,向傳教士學習油畫,但並未留下一些痕跡。 到了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中西文化大沖撞,民間的畫坊、畫館興起,畫技亦得到了改善。但此時由於畫工的地位低微,文化素養也有限,使他們的作品未能進入文化的高層次,形成一個獨立的新文化。

清末維新變法後,許多青年學子先後赴英、法、日本等國學習西洋油畫,他們中有:李鐵夫、馮鋼百、李毅士、李叔同(弘一法師)、林風眠、徐悲鴻、劉海粟、顏文梁、潘玉良、龐薰琹、常書鴻、吳大羽、唐一禾、陳抱一、關良、王悅之、衛天霖、許幸之、倪貽德、丁衍庸等。
這些人歸國後帶來了西方及日本先進的教學方法及理念,如1911年西洋歸國的周湘創辦了中國第一所美術學校;1912年劉海粟創辦上海圖畫學術院,並第一次起用人體模特寫生;1919年任教育總長的蔡元培先生倡導開辦了第一所國立美術學校--北京美術學校,(校長林風眠);1927年,中央大學開設藝術科(徐悲鴻任主任);1928年杭州創辦了第一所大學制的國立藝術院校(林風眠任院長)等。
這一時期的主要三個畫派分別為:寫實派(徐悲鴻);新畫派(林風眠、劉海粟);現代派(龐薰琹)。

處於這一時期的中國正是戰火紛飛的年代,沒有穩定的社會環境,油畫家顛沛流離。國難當頭,很多油畫家用繪畫作武器,反映戰事,揭露暴政,如王式廓的《台兒庄大血戰》,唐一禾的《勝利與和平》,司徒喬的《放下你的鞭子》等。一些畫家因戰事遠赴西北、西南等少數民族地區,創作出了如《負水女》(吳作人).《哈薩克牧羊女》(董希文)等佳作。
此時的延安,畫家的畫風受到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影響,傾向文藝為「工農兵服務。」
徐悲鴻的寫實主義正好與當時的時代相和,逐漸形成了中國規范化的油畫 。

在「新美術必須與人民結合」的觀點的影響下,寫實主義一統天下,風景、靜物、人物等題材被冷落。這個時期誕生了一批革命歷史畫,如胡一川的《開鐐》、王式廓的《參軍》、羅工柳的《地道戰》、董希文的《開國大典》、李宗津的《飛奪蘆定橋》、艾中信的《過雪山》等。
隨著群眾運動的展開,中國油畫進入了「全盤蘇化」的局面,以契斯恰柯夫教學體系為核心的油畫教學迅速成為我國油畫的單一教學體系,並培養了一批油畫骨幹力量。此後,一批油畫家在「民族化」精神的擴展中對單一的油畫體系進行了突破,形成了羅工柳的《在井崗山上》,李化吉的《文成公主》,袁運生的《水鄉》,徐堅白的《舊居前的留念》等作品。

1964年,在「一切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下林彪、江青等對文藝界進行了一場文化掃盪。不少畫家的作品被洗掠一空,鍾涵的《延河邊上》、杜鍵的《在激流中前進》、李化吉的《文成公主》、秦征的《家》等都以莫須有的罪名示眾批判,並被破壞殆盡。
另一方面,油畫成了造神的工具,《毛主席去安源》成為其時典型之作,印刷量在當時達一億張以上。此時,部分青年油畫家開始嶄露頭角,如陳丹青、沈家蔚、陳宜明等。代表作品有:《永不休戰》、《黃河頌》、《淚灑豐收田》、《我為偉大祖國站崗》等。

文革之後,是文藝的開放期,各種形式的畫會風起雲涌,繪畫形式也變得豐富多樣。其中羅中立的《父親》、陳丹青的《西藏組畫》、聞立鵬的《大地的女兒》、詹建俊的《回望》等都是這一時期的佳作。在最初的藝術噴涌期過後,油畫又走到了一個新的十字路口,中國畫壇迫切需要更現代,更新鮮的空氣。其中胡悌麟、賈滌非的《楊靖宇將軍》,蘇笑柏的《大娘家》,俞曉夫的《我輕輕的敲門》等作品,在當代意識的關照下對主題性繪畫作了新的開拓。
然而,雖然文化的禁錮已經解除,但由於各種原因(主要是經濟上的原因),大部分畫家的眼界與思維尚未完全打開,以領略當今世界各種紛繁復雜的變化,因而缺乏真正的具代表性的作品。 但畢竟,中國的油畫此時已進入一個新的時代,正在學習、蛻變,並不斷地豐富。

③ 油畫在中國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中國油畫是在歐洲油畫技法傳入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02年成立的南京兩江優級師范學堂最早設立了西畫專科,聘任外國教員講授油畫。同期,清朝政府還派遣留學生到外國學習油畫。1887年,李鐵夫留學英、美,受教於印象主義畫家。1904年,李叔同等留學日本學習油畫。此外,陸續有自費留學歐洲的畫家。20年代後期,留學生相繼回國,積極從事油畫創作和油畫教育,並以他們為主體形成各種畫會、美術社,出版畫冊,介紹西方油畫作品。這樣,油畫直接從歐洲、間接從日本傳入中國,成為中國畫壇的新畫種。 出國留學生在不同的美術院校就學或師從不同風格的畫家,使得早期中國油畫面貌不一。由於畫家回國後缺乏油畫藝術的社會氛圍以及材料的限制,早期中國油畫作品不及西方油畫醇郁,表現力也不夠豐富。一部分作品是用油畫材料表現中國傳統繪畫的內容和造型特點,畫面往往顯得干澀、凝滯,並且不易長久保存。20~40年代,北平藝術專科學校、中央大學藝術系、杭州藝術專科學校、上海關術專科學校、蘇州美術專科學校、武昌藝術專科學校等院校培養了一批油畫人才。劉海粟、林風眠、徐悲鴻是對教育影響較大的油畫藝術家,他們的作品代表著當時較高的水平。 以徐悲鴻為代表的許多畫家堅持以現實生活內容為主題,描繪具體的有情節的題材,側重嚴謹的形體塑造和寫實的色彩,作品主題與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有較密切關系,形成很強的社會教育意義。以林風眠、劉海粟為代表的一些畫家,側重吸收歐洲印象主義以後的諸種流派風格,主要通過豐富的色彩和自由的筆觸表現對景物的主觀感受,畫面的藝術形式感較強,多呈流暢、輕松的意趣。40年代留學回國的油畫家中有的深入敦煌石窟等地研究中國古代藝術,畫出了吸收民族繪畫造型和色彩特點的作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油畫得到了普及性的發展。50年代後期,油畫教學和創作受到新的外來影響,主要採用的是俄羅斯-蘇聯油畫模式。在基礎作業中,油畫技法的特點為:注重描繪物象處於一個主要光源之下的效果,以明暗調子的推移即素描關系作為造型的主導因素。色彩表現的是物象之間由於環境色作用形成的色調,一般採用多層畫法,保持暗部的透明感和亮部的色層重疊,筆觸多較闊略、明顯,形成物象的體面轉折和質感。 中國油畫創作主要遵循反映現實社會生活的藝術原則,在觀察生活的基礎上,以寫生方法收集創作素材,形成主題明確的藝術構思,通過創造生活情景的某一瞬時狀態體現藝術主題,強調內容的情節性和文學性。畫面一般有焦點透視的寫實感,運用明暗和造型突出主體,色調的傾向性形成畫面的意境並烘托主題。眾多以現實生活和近代歷史事實為素材的作品,在50年代和60年代上半葉反映了普遍的社會意識,油畫技法也日趨豐富,成為中國畫壇富有生機的繪畫形式。60年代後期,中國油畫從較窄的藝術路子陷入概念化,表現內容單一,較多作品成為當時政治口號的圖解,也幾近完全失去油畫的特徵。 1979年以後,中國油畫逐漸得到正常發展,改變了過去吸收單一的油畫模式的狀況,較全面地吸收西方從古典到現代的各種風格與流派。藝術家更多地注重油畫藝術的審美功能,注重油畫形式語言的多樣化、個性化,形成了中國油畫的初步繁榮。其中突出的油畫風格是吸收法國古典油畫的技法,講究嚴謹而富有藝術概括的造型,細膩的色彩變化和多層次色彩構成和諧的色調,作品氣氛典雅、意境清新。有的借鑒美國照相寫實主義的手法,運用極為精細的筆觸描繪理性構造的物象,作品取材於現實生活實況,往往顯出冷峻的情調。更多的畫家追求藝術的情感表現,靈活地運用油畫材料,創造富有個性的藝術作品。 油畫的豐富表現力在它的發展中愈益顯著,是世界上溝通人類情感的一種重要的藝術語言。

④ 油畫在中國的發展史

油畫發展在中國如雨後春筍,發展很是飛快。你可以參考易陽藝術館,
http://www.shouhuiyouhua.com
那裡有詳細內的介紹油畫發展史容。

⑤ 中國油畫的發展過程

中國油畫 中國油畫是在歐洲油畫技法傳入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02年成立的南京兩江優級師范學堂最早設立了西畫專科,聘任外國教員講授油畫。同期,清朝政府還派遣留學生到外國學習油畫。1887年,李鐵夫留學英、美,受教於印象主義畫家。1904年,李叔同等留學日本學習油畫。此外,陸續有自費留學歐洲的畫家。20年代後期,留學生相繼回國,積極從事油畫創作和油畫教育,並以他們為主體形成各種畫會、美術社,出版畫冊,介紹西方油畫作品。這樣,油畫直接從歐洲、間接從日本傳入中國,成為中國畫壇的新畫種。出國留學生在不同的美術院校就學或師從不同風格的畫家,使得早期中國油畫面貌不一。由於畫家回國後缺乏油畫藝術的社會氛圍以及材料的限制,早期中國油畫作品不及西方油畫醇郁,表現力也不夠豐富。一部分作品是用油畫材料表現中國傳統繪畫的內容和造型特點,畫面往往顯得干澀、凝滯,並且不易長久保存。 20~40年代,北平藝術專科學校、中央大學藝術系、 杭州藝術專科學校、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蘇州美術專科 學校、武昌藝術專科學校等院校培養了一批油畫人才。 劉海粟、林風眠、徐悲鴻是對教育影響較大的油畫藝術 家,他們的作品代表著當時較高的水平。以徐悲鴻為代表的許多畫家堅持以現實生活內容為主題,描繪具體的有情節的題材,側重嚴謹的形體塑造和寫實的色彩,作品主題與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有較密切關系,形成很強的社會教育意義。以林風眠、劉海粟為代表的一些畫家,側重吸收歐洲印象主義以後的諸種 流派風格,主要通過豐富的色彩和自由的筆觸表現對景 物的主觀感受,畫面的藝術形式感較強,多呈流暢、輕松的意趣。40年代留學回國的油畫家中有的深入敦煌石 窟等地研究中國古代藝術,畫出了吸收民族繪畫造型和色彩特點的作品。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油畫得到了普及性的 發展。50年代後期,油畫教學和創作受到新的外來影響, 主要採用的是俄羅斯-蘇聯油畫模式。在基礎作業中,油 畫技法的特點為:注重描繪物象處於一個主要光源之下 的效果,以明暗調子的推移即素描關系作為造型的主導 因素。色彩表現的是物象之間由於環境色作用形成的色 調,一般採用多層畫法,保持暗部的透明感和亮部的色 層重疊,筆觸多較闊略、明顯,形成物象的體面轉折和質感。

⑥ 油畫有多少年的歷史

油畫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初期的油畫是採用雞蛋黃或雞蛋清作為調料。溶合礦物黼料作畫,再用很菠和透明的油色罩在畫上。形成如瓷器的色釉一般的效果。這類早期油畫,畫面均勻、有光澤,看不見筆觸,畫面工細嚴謹,富有裝飾趣味。相傳15世紀,被稱為歐洲油畫創始人的尼德蘭畫家凡?愛克兄弟,經過反復試驗,發現亞麻油和核桃油是較理想的調和劑,既易於調色,又便於運筆,可層層敷設,畫面透明鮮亮,更富有真實感。用這種油調色色澤光艷而不易褪變。從此,這種新材料和新技法很快流傳全歐洲,成為各國繪畫的主要形式。

⑦ 油畫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

中國油畫最早起源於距今400年前,義大利天主教士利瑪竇等人來華傳教,把歐洲油畫作品帶進中國。

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利瑪竇向明神宗朱翊鈞所獻禮品中就有天主像、聖母像等。這種精細逼真的繪畫,使中國油畫家感到驚異,但並未給予較高的藝術評價,也沒有中國畫家追隨這種畫法。到清朝初年,有許多擅長油畫的歐洲傳教士來華,並在宮廷供職。

其中較著名的有義大利人郎世寧、潘廷章,法國人王致誠等。他們是中國宮廷內第1批外籍畫師,曾受命繪制過多幅油畫肖像。乾隆帝弘歷曾命宮中選少年奴僕,隨洋人學泰西畫法(油畫技法)。現存滿族畫家五德的紙本油彩山水畫,便是這一時期中國畫家的油畫作品。

(7)油畫在中國發展有多少年的歷史了擴展閱讀

油畫的流派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以客觀的再現為主的創造性作品;第二類是以主觀表現為主的創造性作品。

在第一類中如文藝復興後出現的巴洛克、洛克克、古典主義、學院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寫實主義、照相寫實主義、印象主義都是以再現自然為基礎,表現畫家不同的思想與目的。

巴洛克派——巴洛克流行於17世紀至18世紀。「巴洛克」一詞原意有不整齊、扭動、怪誕的意思。推崇運動的扭曲,形體的豐腴與量感,其藝術語言強烈、誇張、動、浮華,這是巴洛克派繪畫的特點,其代表人物為魯本斯。

⑧ 中國寫實油畫的發展史

《精神與品格 — 中國當代寫實油畫研究展》各大新華書店有售

1:寫實油畫的發展
寫實油畫是繪畫的一種表現手法。藝術家以油畫的形式通過對外部物象的觀察和描摹,親歷自身的感受和理解而再現外界的物象,這種藝術作品符合觀者的視覺經驗,為觀者提供感官的審美愉悅。寫實油畫也是寫實繪畫中的一種,源自西方,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傳統。寫實繪畫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得以壯大,歷經500年的 輝煌,產生了許多藝術大師、巨匠和藝術史上的不朽名作。20世紀的西方美術打破了古典寫實傳統的一統天下,尤其是現代藝術觀念的誕生,大大拓寬了藝術的疆域,藝術界流派紛呈、多姿多彩,開始走向多元並進的嶄新天地。作為繪畫形式之一的寫實繪畫、寫實油畫,仍然佔有一席之地,同時也不乏優秀的藝術家和作品。 寫實繪畫在中國有著廣闊的市場。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中國畫壇仍然是寫實繪畫的一花獨放。隨著國門的打開,現代藝術潮流呼嘯而入,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畫壇真正地實現了裂變,多元化的意識深入人心,藝術開始與世界接軌,嘗試並努力同世界潮流同步發展。

寫實油畫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是繪畫藝術形成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歐洲繪畫發展史上,自文藝復興時期以來歷經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和印象主義,再到現代藝術諸流派,對西方文化精神和藝術傳統作出了重要貢獻。幾百年來在這個領域內藝術大師林立,閃耀著人類創造才能的智慧和光芒,歷代經典作品更是人類藝術寶庫的瑰寶,備受世界各國公眾的熱愛。

在中國油畫的百年歷程中,經過幾代畫家的開拓、積累和推進,寫實繪畫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寫實油畫一直是中國油畫的主流,在中國油畫發展歷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信息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油畫藝術正經受新舊價值觀、新舊思維方式和新舊文化觀念的激烈碰撞,在擴大藝術發展領域和迸發藝術家創造才能的同時,也在繪畫觀念和藝術實踐中存在諸多困惑。當今我們正在為創造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精神和個性特徵的中國油畫而努力,自覺構建油畫的中國學派,努力向世界藝術做出貢獻。中國從事寫實油畫創作的藝術家眾多,擁有廣泛的藝術愛好者和收藏群。但當前中國寫實油畫的發展從學術的角度看尚有許多可研究之處。例如,寫實油畫概念的界定,寫實油畫的繪畫性功能與寫實方式,寫實油畫中的人文品格和精神素質問題,寫實油畫與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問題,都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為了對中國的寫實油畫發展趨勢作學術審視和研究,我們決定在2006年末舉辦《精神與品格 - 中國當代寫實油畫研究展》,以使中國寫實主義油畫進一步健康發展。

展覽名稱 1:寫實油畫的發展
寫實油畫是繪畫的一種表現手法。藝術家以油畫的形式通過對外部物象的觀察和描摹,親歷自身的感受和理解而再現外界的物象,這種藝術作品符合觀者的視覺經驗,為觀者提供感官的審美愉悅。寫實油畫也是寫實繪畫中的一種,源自西方,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傳統。寫實繪畫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得以壯大,歷經500年的 輝煌,產生了許多藝術大師、巨匠和藝術史上的不朽名作。20世紀的西方美術打破了古典寫實傳統的一統天下,尤其是現代藝術觀念的誕生,大大拓寬了藝術的疆域,藝術界流派紛呈、多姿多彩,開始走向多元並進的嶄新天地。作為繪畫形式之一的寫實繪畫、寫實油畫,仍然佔有一席之地,同時也不乏優秀的藝術家和作品。 寫實繪畫在中國有著廣闊的市場。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中國畫壇仍然是寫實繪畫的一花獨放。隨著國門的打開,現代藝術潮流呼嘯而入,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畫壇真正地實現了裂變,多元化的意識深入人心,藝術開始與世界接軌,嘗試並努力同世界潮流同步發展。

寫實油畫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是繪畫藝術形成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歐洲繪畫發展史上,自文藝復興時期以來歷經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和印象主義,再到現代藝術諸流派,對西方文化精神和藝術傳統作出了重要貢獻。幾百年來在這個領域內藝術大師林立,閃耀著人類創造才能的智慧和光芒,歷代經典作品更是人類藝術寶庫的瑰寶,備受世界各國公眾的熱愛。

在中國油畫的百年歷程中,經過幾代畫家的開拓、積累和推進,寫實繪畫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寫實油畫一直是中國油畫的主流,在中國油畫發展歷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信息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油畫藝術正經受新舊價值觀、新舊思維方式和新舊文化觀念的激烈碰撞,在擴大藝術發展領域和迸發藝術家創造才能的同時,也在繪畫觀念和藝術實踐中存在諸多困惑。當今我們正在為創造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精神和個性特徵的中國油畫而努力,自覺構建油畫的中國學派,努力向世界藝術做出貢獻。中國從事寫實油畫創作的藝術家眾多,擁有廣泛的藝術愛好者和收藏群。但當前中國寫實油畫的發展從學術的角度看尚有許多可研究之處。例如,寫實油畫概念的界定,寫實油畫的繪畫性功能與寫實方式,寫實油畫中的人文品格和精神素質問題,寫實油畫與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問題,都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為了對中國的寫實油畫發展趨勢作學術審視和研究,我們決定在2006年末舉辦《精神與品格 - 中國當代寫實油畫研究展》,以使中國寫實主義油畫進一步健康發展。

展覽名稱 《精神與品格 — 中國當代寫實油畫研究展》

⑨ 中國油畫的發展歷程

中國油畫家的出現源於康熙年間,傳教士郎世寧、潘庭章、等以繪畫供奉內廷,從而把西方的油畫技法帶入了皇宮; 雍正,乾隆年間,宮廷的包衣〔滿語即奴僕〕受命於皇上,向傳教士學習油畫,但並未留下一些痕跡。 到了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中西文化大沖撞,民間的畫坊、畫館興起,畫技亦得到了改善。但此時由於畫工的地位低微,文化素養也有限 。
清末維新變法後,許多青年學子先後赴英、法、日本等國學習西洋油畫,有油畫家:李鐵夫、馮鋼百、李毅士、李叔同〔弘一法師〕、徐悲鴻、劉海粟、顏文梁、潘玉良、龐薰琹、常書鴻、吳大羽、唐一禾、陳抱一、關良、王悅之、衛天霖、許幸之、倪貽德、丁衍庸等。
這些油畫家歸國後帶來了西方及日本先進的教學方法及理念,如1911年西洋歸國的周湘創辦了中國第一所美術學校;1912年劉海粟創辦上海圖畫學術院,並第一次起用人體模特寫生;1919年任教育總長的蔡元培先生倡導開辦了第一所國立美術學校--北京美術學校,1927年,中央大學開設藝術科〔徐悲鴻任主任〕;1928年杭州創辦了第一所大學制的國立藝術院校〔林風眠任院長〕等。
處於這一時期的中國正是戰火紛飛的年代,沒有穩定的社會環境,油畫家顛沛流離。國難當頭,很多油畫家用繪畫作武器,反映戰事,揭露暴政,如王式廓的《台兒庄大血戰》,唐一禾的《勝利與和平》,司徒喬的《放下你的鞭子》等。一些油畫家因戰事遠赴西北、西南等少數民族地區,創作出了如《負水女》吳作人,《哈薩克牧羊女》董希文等佳作。
在「新美術必須與人民結合」的觀點的影響下,寫實主義一統天下,風景、靜物、人物等題材被冷落。這個時期的油畫家誕生了一批革命歷史畫,如胡一川的《開鐐》、王式廓的《參軍》、羅工柳的《地道戰》、董希文的《開國大典》、李宗津的《飛奪蘆定橋》、艾中信的《過雪山》等。

⑩ 油畫在中國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康熙年間,傳教士郎世寧、潘庭章、艾啟蒙等以繪畫供奉內廷,從而把西方的油畫技法帶入了皇宮;雍正,乾隆年間,宮廷的包衣(滿語即奴僕)受命於皇上,向傳教士學習油畫,但並未留下一些痕跡。到了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中西文化大沖撞,民間的畫坊、畫館興起,畫技亦得到了改善。但此時由於畫工的地位低微,文化素養也有限,使他們的作品未能進入文化的高層次,形成一個獨立的新文化。

清末維新戊戌變法後,許多青年學子先後赴英國、法國、日本等國學習西洋油畫,這些人歸國後帶來了西方及日本先進的教學方法及理念,如1911年西洋歸國的周湘創辦了中國第一所美術學校;這一時期的主要三個畫派分別為:寫實派(徐悲鴻);新畫派(林風眠、劉海粟);現代派(龐薰琹)。處於這一時期的中國正是戰火紛飛的年代,沒有穩定的社會環境,油畫家顛沛流離。國難當頭,很多油畫家用繪畫作武器,反映戰事,揭露暴政,如王式廓的《台兒庄大血戰》,唐一禾的《勝利與和平》,司徒喬的《放下你的鞭子》等。

1964年,在「一切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下林彪、江青等對文藝界進行了一場文化掃盪。不少畫家的作品被洗掠一空,鍾涵的《延河邊上》、杜鍵的《在激流中前進》、李化吉的《文成公主》、秦征的《家》等都以莫須有的罪名示眾批判,並被破壞殆盡。

文化大革命之後,是文藝的開放期,各種形式的畫會風起雲涌,繪畫形式也變得豐富多樣。其中羅中立的《父親》、陳丹青的《西藏組畫》、聞立鵬的《大地的女兒》、詹建俊的《回望》等都是這一時期的佳作。——常識藝術篇。

閱讀全文

與油畫在中國發展有多少年的歷史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