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東莞城門樓多少年歷史

東莞城門樓多少年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14 20:31:29

① 東莞西城樓歷史

這古城樓叫西城樓,因從前樓上曾有「迎恩」兩字,被稱為迎恩城樓,也叫四層樓,是莞城惟一保存下來的古城樓,1982年已被東莞市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西城樓是莞城標志性古建築,成為東莞古城的象徵,很多外地遊客紛紛慕名前來觀看,成為當地一個旅遊景點。
據悉,莞城西城樓與莞城原來的陽門(東)、崇德門(南)、鎮海門(北)城樓建於明洪武十七年(1384),城樓通高16米,寬26米,厚14米。城門上原有城樓,清末已毀。民國年間建簡陋之城樓,1958年改為今狀,2004年年底大修過。西城樓紅牆綠瓦,畫梁彩柱 ,飛檐斗拱,雄偉壯觀。在東莞市文化廣場以及附近現代化高層建築的襯托下,西城樓散發出其歷史久遠、文化內涵深厚的獨特魅力。

② 東莞的歷史

東莞抄歷史源遠流長。史載:新石器時代,其境內東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公元前輩20世紀的夏代,東莞屬南交地。
春秋戰國時,東莞屬"百粵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東莞屬南海郡番禺縣地。
東漢順帝時,分番禺立增城,東莞屬增城。
公元222-228年中,分增城立東官郡。入晉,廢東官郡,東莞分屬番禺、增城。
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東莞立縣,初名寶安。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更名東莞,縣治置於涌(今莞城)。以東莞作縣名由此始,相傳因境內盛產水草(莞草)而得名。
東莞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60多年前,林則徐在東莞虎門銷煙,寫下中國近代史的光輝篇章。抗戰時期,東莞是東江縱隊的抗日根據地之一。
解放初期,東莞屬東江行政區管轄。1952年,又屬粵中行政區。1956年,屬惠陽專區。
1985年,東莞經國務院批准列為珠江三角洲經濟開發區,同年9月撤縣建市;1988年1月升格為地級市,直屬廣東省轄。

③ 城門鎮的歷史沿革

唐末,閩王王審知曾在此駐軍,以木柵欄為營而得名柴門,演變成今名城門。民國時期稱四維鄉,隸屬林森(閩侯)縣白湖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閩侯縣第一區,1958年稱城門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期間改名東方紅公社,1970年劃歸福州市朝陽區(今倉山區),1975年劃歸福州郊區管轄,1984年稱城門鄉,1992年改為鎮。總面積54平方公里,轄城門、敖峰、臚雷村、龍江、浚邊、青富、洋坑、湖際、下洋、梁厝、謝坑、樟嵐、獅山、濂江、紹岐、福濂、潘墩、連坂、黃山、臚廈20個村、64個自然村。1994年有1.4萬戶、6.8萬人。該鎮於1984年跨入福建省首批億元鄉行列,1990年在中國鄉鎮企業10大100強評選中名列全國產值最高的100個鄉鎮之一,1993年被福建省鄉鎮企業局授予「十強鎮」稱號,1994年全鎮社會總產值16億元,工農業總產值14億元,「三資」企業產值4.4億元,出口交貨總值4.39億元,農民人均收入2719元,達到省定的小康鎮標准。2012年城門鎮位有常住人口21234戶,70188人,外來人口5.6萬多人。下轄25個行政村60個自然村。

④ 東莞歷史最悠久的建築是什麼急

三國時期,吳國黃武元年(222年)孫權稱王,設置司鹽都尉於東官場,天監六年(507年)改東官郡為東莞郡。東莞始成。現在,言莞,即指東莞或莞城。

公元757年,莞城成為東莞縣治,至今已有1250年悠久的歷史,莞城自古以來就是個商賈雲集、物流暢旺的地方,作為東莞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莞城是東莞文化發展的一個縮影。

千年街市獨展魅力

曾經繁華一時的市橋路和西正路,一磚一瓦都記載了莞城時代變遷的烙印,其深厚的歷史底蘊,蘊藏著一幅幅溫馨的生活圖景,折射出莞城從封建時代到今天千百年來的商貿脈絡。

說到市橋路和西正路,不能不提到東莞城區內歷史最悠久、名字最古老、營商最久遠的兩條馬路,也稱「千年街市」。自唐代至德二年(757年)東莞縣治遷到當時的「到涌」,就逐漸形成了市橋路和西正路,它們原來的名字分別叫「彭屋大街」和「西門正街」。

市橋路和西正路既是莞城城區內最古老的商業步行街,又是最悠久的商業中心。遙想當年,橋上兩邊街市熙熙攘攘,橋下河水清流淌涌,船隻往來絡繹不絕,構成一幅和諧、美麗的動人畫面。特別是每年春風拂面、春雨連綿、春水上漲的時候,在市橋河上,波瀾洶涌之聲可聽,船夫槳櫓之聲可聞,樓懸荇藻之景可見,一派春江水漲的美好景象。

現在,這兩條古老街市經過千年的風風雨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居住人口的增多,已經是春色滿街關不住了,隨著街市的擴建,經過改造後的市橋路和西正路,面貌煥然一新,有著千年悠久歷史的古老街市成為最亮麗、最興旺、最具規模的現代街市,呈現出「橋頭趁市人如雨」的繁華景象。它們的變遷見證著莞城商業貿易活動的發展歷史,也見證著莞城的滄海桑田。

文物勝跡比比皆是

東莞的文化從東莞文物勝跡也可見一斑,自1960年以來至1990年,在東莞境內發現貝丘和山岡遺址共22處。其中在莞城附近的有蚝崗貝丘遺址,有始建於南漢大寶五年(962年)的資福寺,建於梁武帝時道家山上的上清觀、還有建於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莞城內東正街的清代寶安書院。出土的古墓有漢墓、晉唐墓、宋元墓、明清墓等,這些古墓葬反映了東莞歷史的悠久。

古建築也有不少,如南漢鎮象塔,清白雲石舍利佛塔以及黃旗觀音廟。

其中具有600多年歷史的莞城西城樓,位於莞城西正路口,建於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經過幾百年的風雨洗禮,經多次維修,依然屹立不倒,保存完好,成為莞城的標志性歷史建築。

⑤ 東莞迎恩門城樓的簡介

迎恩西門,歷來是東莞古城的象徵,是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坐標,旁邊的文化廣場是新世紀新東莞新氣象的展現,綠草茵茵,噴泉絕響,舞姿翩翩,歌聲曼妙,構成東莞新時代的盛景。迎恩門城樓與文化廣場,展現東莞歷史文化名城的新氣象。文物古跡與現代文化設施交相輝映,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和欣賞價值。
迎恩門城樓相傳在明朝洪武年間,日本海盜常來這里搶掠,當時的東莞四周無遮無擋,於是東莞有一個叫常戇的將領就帶領軍民在東莞城的四周建起了城牆和東西南北四個城門,整個城牆連起來有1299丈,把整個東莞城都包圍了起來,到時把城門一關,海盜就無法入城。而且這城牆還有防洪作用,夏天遇到發大水時把城門用沙包堵上,城裡就可保不會遭淹,真是造富百姓。所以東莞人民對這個城樓很有感情,即使市區千變萬變,總捨不得拆毀這個舊城樓,更投巨資把周圍改建成了西城門文化廣場,成為市民們休閑娛樂和節日舉行大型活動的重要場所。

⑥ 東莞有多少年歷史

東莞歷史

東莞歷史源遠流長。據歷史記載:新石器時代,其境內東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公元前20世紀的夏代,東莞屬南交址。春秋戰國時,東莞屬「百粵地」。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東莞屬南海郡番禺縣地。東漢順帝時,分番禺立增城,東莞屬增城。公元222---228年中,分增城立東官郡。進入晉代,廢東官郡,東莞分屬番禺、增城。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東莞立縣,名為寶安。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改名為東莞。以東莞作縣名由此始,相傳因境內盛產水草(莞草)而得名。 乾符六年(879年),黃巢的起義軍攻陷廣州,曾分兵至縣境歸城裡、梅塘一帶。五代時南漢大寶六年(963年),置媚川都於東莞,專以採珠為事。南宋時期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分東莞的香山鎮建立香山縣(今中山市)。德佑二年(1276年)春,元兵破臨安(今杭州),南宋危急,莞人熊飛在榴花村起兵勤王。元正十五年(1355年),東莞人民紛紛起義,王成據石岡、福隆、石涌、橫瀝等處;陳仲玉據吳園;李確卿據南柵、靖康場;文仲舉據東浦;吳彥明據南頭、東莞場。還有曾伯田、鄭潤卿、楊潤卿、梁國瑞、劉顯卿、蕭漢明等亦紛紛起兵,各據一方,抗擊元兵。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置東莞(南頭)守御千戶所和大鵬守御千戶所,隸屬南海衛。正德元年(1506年),葡萄牙人東來以進貢討封為名,佔領東莞縣境瀕海的屯門、海澳。 崇禎十年(1637年),英國兵船初進虎門。清乾隆八年(1743年)六月,英兵艦飄泊虎門入獅子洋。大府遣東莞知縣印光任前往申明大義,英艦九月離去。1808年九月,英兵船3艘駛入虎門,進泊黃埔,無理逗留三四個月之久才離去。為防英艦入侵,翌年添建虎門亭步汛之新埔山炮台,並於蕉門海口「排椿沉石」,以控制由虎門進入獅子洋之水道。道光十九年(1839年)一月二十八日(3月13日),欽差大臣林則徐、總督鄧廷禎至虎門會見關天培,徵召大船22艘。四月(6月3日至25日),林則徐、鄧廷禎等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鴉片20283箱。這便是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
1840年五月,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虎門成為主要戰場。七月,林則徐親到虎門督師。二月,清廷派奕山為靖逆將軍來廣州。初五日(25日),英軍攻陷橫檔、虎門等炮台,關天培戰死。清咸豐六年(1856年)十月,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英軍攻虎門、橫檔各炮台,又毀大角炮台及亞西娘炮台。接著攻東莞,千總鄧安邦率領團練英勇抗擊,保衛莞城。東莞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林則徐在東莞虎門銷煙,寫下中國近代史的光輝篇章,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篇之地。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是東江人民抗日根據地,萬千東莞兒女為民族獨立、國家富強而英勇戰斗,浴血捐軀。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光榮的革命傳統,使東莞成為南粵歷史文化名城。
解放初期,東莞屬東江行政區管轄。1952年,又屬粵中行政區。1956年,屬惠陽專區。 1985年,東莞經國務院批准列為珠江三角洲經濟開發區,同年9月撤縣建市;1988年1月升格為地級市,直屬廣東省轄。

⑦ 東莞歷史多少年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東莞屬南海郡番禺縣地。東漢順帝時,分番禺立增城,東莞屬增城。公元222---228年中,分增城立東官郡。進入晉代,廢東官郡,東莞分屬番禺、增城。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東莞立縣,名為寶安。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改名為東莞。以東莞作縣名由此始,相傳因境內盛產水草(莞草)而得名。 乾符六年(879年),黃巢的起義軍攻陷廣州,曾分兵至縣境歸城裡、梅塘一帶。五代時南漢大寶六年(963年),置媚川都於東莞,專以採珠為事。南宋時期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分東莞的香山鎮建立香山縣(今中山市)。德佑二年(1276年)春,元兵破臨安(今杭州),南宋危急,莞人熊飛在榴花村起兵勤王。元正十五年(1355年),東莞人民紛紛起義,王成據石岡、福隆、石涌、橫瀝等處;陳仲玉據吳園;李確卿據南柵、靖康場;文仲舉據東浦;吳彥明據南頭、東莞場。還有曾伯田、鄭潤卿、楊潤卿、梁國瑞、劉顯卿、蕭漢明等亦紛紛起兵,各據一方,抗擊元兵。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置東莞(南頭)守御千戶所和大鵬守御千戶所,隸屬南海衛。正德元年(1506年),葡萄牙人東來以進貢討封為名,佔領東莞縣境瀕海的屯門、海澳。 崇禎十年(1637年),英國兵船初進虎門。清乾隆八年(1743年)六月,英兵艦飄泊虎門入獅子洋。大府遣東莞知縣印光任前往申明大義,英艦九月離去。1808年九月,英兵船3艘駛入虎門,進泊黃埔,無理逗留三四個月之久才離去。為防英艦入侵,翌年添建虎門亭步汛之新埔山炮台,並於蕉門海口"排椿沉石",以控制由虎門進入獅子洋之水道。道光十九年(1839年)一月二十八日(3月13日),欽差大臣林則徐、總督鄧廷禎至虎門會見關天培,徵召大船22艘。四月(6月3日至25日),林則徐、鄧廷禎等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鴉片20283箱。這便是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

1840年五月,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虎門成為主要戰場。七月,林則徐親到虎門督師。二月,清廷派奕山為靖逆將軍來廣州。初五日(25日),英軍攻陷橫檔、虎門等炮台,關天培戰死。清咸豐六年(1856年)十月,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英軍攻虎門、橫檔各炮台,又毀大角炮台及亞西娘炮台。接著攻東莞,千總鄧安邦率領團練英勇抗擊,保衛莞城。東莞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林則徐在東莞虎門銷煙,寫下中國近代史的光輝篇章,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篇之地。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是東江人民抗日根據地,萬千東莞兒女為民族獨立、國家富強而英勇戰斗,浴血捐軀。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光榮的革命傳統,使東莞成為南粵歷史文化名城。

解放初期,東莞屬東江行政區管轄。1952年,又屬粵中行政區。1956年,屬惠陽專區。 1985年,東莞經國務院批准列為珠江三角洲經濟開發區,同年9月撤縣建市;1988年1月升格為地級市,直屬廣東省轄。

⑧ 廣東東莞歷史

歷史

東莞的歷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已有蚝崗人在此生活。夏朝時,東莞屬南交地。春秋戰國時,東莞屬百越之地。前214年,秦始皇並嶺南,東莞屬南海郡番禺縣地。漢順帝分番禺之地,設增城縣,東莞於增城治下。

東晉咸和六年(331年),東莞立縣,初名寶安,隸屬東官郡。唐朝至德二年(757年)更名東莞,縣治置於涌(今莞城)。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分東莞的香山鎮立香山縣(今中山市)。明萬曆元年(1573年)以東莞守御千戶所編戶五十六里立新安縣(今深圳市)。

東莞相傳是東官的音轉,亦有人說是因地處廣州東面(今東南面)及盛產水草(莞草)而得名,或曰昔日有僑東莞郡人居此,以為相似於其鄉,故名。

清朝(1839年),林則徐在東莞虎門銷煙,此後鴉片戰爭爆發。抗日戰爭時期,東莞是東江縱隊的抗日根據地之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東莞屬東江行政區管轄;1952年屬粵中行政區,1956年屬惠陽專區。1985年9月撤銷東莞縣,設立東莞市(縣級),屬惠陽地區管轄。1988年1月7日,國務院批准東莞市由縣級市升格為地級市,直屬廣東省管轄。

(8)東莞城門樓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簡述

東莞,簡稱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下轄地級市,西臨珠江口,與廣州市、深圳市、惠州市接壤。東莞為「廣東四小虎」之一,為珠江三角洲重要的商業、高科技產業、服務業、旅遊業、工業化城市,更是國際加工業的重要一員,有「世界工廠」之名稱。

外省人構成東莞城市人口的一半,其中港澳居民約120萬人。

地理

東莞市位於廣東省南部,珠江口東岸,珠江三角洲東江中下游。地理坐標為東經113°31′-114°15′,北緯22°39′-23°09′。

最東端是謝崗鎮的銀瓶嘴山,最南端是鳳崗鎮雁田村的雁田水庫,最西端是沙田鎮西大坦村的獅子洋中心航線,最北端是中堂鎮潢涌村大坦小組的東江北支流中心航線。東西長約70.45公里,南北寬約46.8公里。

東莞市東接惠州市惠城區、惠陽區,南抵深圳市龍崗區、寶安區,西挨廣州市南沙區、番禺區、蘿崗區,北達廣州市增城區、博羅縣;四周共與穗、深、惠的9個縣級行政區接壤。

東莞市海域面積為97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獅子洋和伶仃洋。大陸海岸線長97.2公里,屬南亞熱帶淺海區,長安、虎門、沙田、厚街、麻涌、洪梅和道滘等7個鎮擁有海岸線。全市擁有威遠島、泥洲島、木棉山島、涌口沙、蝦繒排5個海島,海島岸線長34.58公里,海島面積24.13平方公里



文化藝術

東莞為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以廣州方言演唱的粵曲、粵劇在東莞有悠久歷史,它是本土民間音樂吸融中原文化,並借鑒西方演奏技巧的產物,現為當地民間流傳最廣的地方音樂和戲劇,東莞素有粵曲、粵劇之鄉的美譽。

東莞的繪畫,受嶺南畫派先驅居巢和居廉的影響,注重寫生,吸收西方素描運用色彩的技法,為嶺南畫派的奇葩。 東莞每年十分隆重地舉行端午龍舟競渡、醒獅藝術、麒麟藝術、荔枝節、中秋燈會、重陽登高、花市、花街等活動。

1958年,東莞被譽為全國第一個「游泳之鄉」;2000年1月,中國龍舟協會授予東莞沙田鎮全國第一個「龍舟之鄉」稱號;道滘被國家文化部譽為「中國曲藝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東莞石龍鎮被譽為「舉重之鄉」。

東莞的石排鎮中坑村和長安鎮被國家有關部門授予「醒獅舞蹈藝術之鄉」,此外,清溪鎮、樟木頭鎮均是聞名中外的麒麟藝術之鄉。



⑨ 東莞迎恩門城樓的介紹

迎恩門城樓建於明代洪武年間,曾有城牆連接道家山、南城、缽孟山、東門、北門,全長1299丈,環護東莞城,堅固高大,雄偉壯觀。如今,迎恩門城樓依然屹立,紅牆碧瓦,飛檐斗拱,蔚然壯觀,而其保存的明代基座,尤為珍貴。

⑩ 東莞的標志性建築迎恩門城樓興建於哪個朝代

東莞的迎恩門城樓建於明代洪武年間。
東莞迎恩門,歷來是東莞古城的象徵,是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坐標。
東莞迎恩門城樓簡介:迎恩門城樓與文化廣場比鄰,同時展現了東莞歷史文化名城的新氣象,文物古跡與現代文化設施交相輝映,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和欣賞價值。
迎恩門城樓相傳在明朝洪武年間,日本海盜常來這里搶掠,當時的東莞四周無遮無擋,於是東莞有一個叫常戇的將領就帶領軍民在東莞城的四周建起了城牆和東西南北四個城門,整個城牆連起來有1299丈,把整個東莞城都包圍了起來,到時把城門一關,海盜就無法入城,這種城牆還有防洪作用,夏天遇到發大水時把城門用沙包堵上,城裡就可保不會遭淹,東莞人民對這個城樓很有感情,即使市區如何三舊改造或者拆舊建新,都沒有拆毀這個舊城樓,而且投入巨資把周圍改建成了西城門文化廣場,成為市民們休閑娛樂和節日舉行大型活動的重要場所。

閱讀全文

與東莞城門樓多少年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