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美國有多少年歷史
美國,全程美利堅合眾國,位於北美洲,於1776年7月4日建國,到現在馬上就內要237年了。 美國建國的容歷程如下: 美洲原為印第安人聚居地,15世紀末,西班牙、荷蘭、法國、英國等開始向北美移民。 英國後來居上,到1773年,英國已建立了13個殖民地。 1775年爆發了北美人民反對英國殖民者的獨立戰爭。 1776年7月4日在費城召開了第二次大陸會議,組成「大陸軍」,由喬治·華盛頓任總司令,通過了《獨立宣言》,正式宣布建立美利堅合眾國。 1783年獨立戰爭結束,1787年制定聯邦憲法,1788年喬治·華盛頓當選為第一任總統。 1812年後完全擺脫英國殖民統治。
㈡ 美國有多少年歷史
美國有242歷史
美國從年開始誕生!有242年歷史,美國1776年7月4日發表《獨立宣言》,宣告美利堅合眾國成立,至今已經有242年了,美國源自於1776年脫離英國統治的北美殖民地,13州的殖民地代表一同發表了《美國獨立宣言》,在經歷艱苦的獨立戰爭後,於1783年與英國簽訂了《巴黎條約》,從此受到世界各國的承認。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在費城正式通過《獨立宣言》,宣告美國誕生。
18世紀中葉,英國在美洲的殖民地與英國之間,已有了裂痕。隨著殖民地的不斷擴張,逐漸使他們意識到事態發展的嚴重性,從而萌生獨立的念頭。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反英國殖民者傾銷。
1774年,來自13州的代表聚集在費城,召開第一次大陸會議,希望能與英國和平解決問題。然而英王卻堅持殖民地必須無條件臣服於英王,並接受處分。1775年,在馬薩諸塞州列剋星頓點燃戰火,北美獨立戰爭爆發。
1776年5月,在費城召開第二次大陸會議,堅定了戰爭與獨立的決心,並於7月4日簽署著名的《獨立宣言》。以此為契機,《獨立宣言》被認為是美國建立的開端,此日(7月4日)亦被美國作為國慶日。
1778年2月,本傑明·富蘭克林成功說服了波旁王朝,使得法、美簽訂軍事同盟條約,法國正式承認美國。法國、西班牙、荷蘭相繼參戰。
1781年,約克鎮戰役大捷,美軍贏得決定性的勝利。此後除了海上尚有幾次交戰和陸上的零星戰斗外,北美大陸戰事已基本停止。
1787年,在費城舉行聯邦會議,會中華盛頓被推為主席。會議決定國家政府有稅收、鑄造貨幣、調整商業、宣戰及締結條約的權力,同時採取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原則,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機構互相制衡。
1812~1815年,英國再度入侵剛成立的美國,史稱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戰後美國各州更加團結。
美國獨立後積極進行領土擴展,美國領土逐漸由大西洋沿岸擴張到太平洋沿岸。經濟發生了顯著變化,北部、南部經濟沿著不同方向發展。南北矛盾日益加重。 1861年4月至1865年4月,美國南方與北方之間進行的戰爭,又稱美國內戰。最終是北方領導的資產階級獲勝統一全國。
1865年開始了重建時期,逐步廢除奴隸制,1877年,南部進行民主重建,制訂了民主的進步法令,標志著民主重建的結束。
後來美國完成了工業革命,經實力大增,兩次世界大戰奠定了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中霸主的地位。冷戰開始後和蘇聯平分天下。
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但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年美國經濟情況仍較平穩。
進入90年代,美國計算機產業發展迅速,並帶動全球的高科技信息產業,開拓了新一代的產業革命。
㈢ 美國的歷史一共有多少年
美國至今只有225年的歷史
美利堅合眾國(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美國,是由華盛頓哥倫專比亞特區、50個州和關屬島等眾多海外領土組成的聯邦共和立憲制國家。美國源自於1776年脫離英國統治的北美殖民地,13州的殖民地代表一同發表了《美國獨立宣言》,於1783年與英國簽訂了巴黎協約,從此受到世界各國的承認。
美國其主體部分位於北美洲中部,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1989年至1996年初始版美國總面積是9,372,610km²,1997年修正為963萬平方公里(加上五大湖中美國主權部分和河口、港灣、內海等沿海水域面積),人口3.2億,通用英語,是一個移民國家 。
㈣ 美國有多少年的歷史
1776年7月4日,在費城召開了第二次大陸會議,組成「大陸軍」,由喬治·華盛頓任總司令,通專過了屬《獨立宣言》,正式宣布建立美利堅合眾國。此日(7月4日)亦被美國作為國慶日。也就是有2020-1776=244年的歷史。
㈤ 美國文學有多少年的歷史
垮掉的一代/或稱疲憊的一代(BeatGeneration)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出現於美國的一群鬆散結合在一起的年輕詩人和作家的集合體。這一名稱最早是由作家傑克·克魯亞克於1948年前後提出的。在英語中,形容詞「beat」一詞有「疲憊」或「潦倒」之意,而克魯亞克賦予其新的含義「歡騰」或「幸福」,和音樂中「節拍」的概念聯結在一起。
垮掉的一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風行於美國的文學流派。該流派的作家都是性格粗獷豪放、落拓不羈的男女青年,他們生活簡單、不修邊幅,喜穿奇裝異服,厭棄工作和學業,拒絕承擔任何社會義務,以浪跡天涯為樂,蔑視社會的法紀秩序,反對一切世俗陳規和壟斷資本統治,抵制對外侵略和種族隔離,討厭機器文明,他們永遠尋求新的刺激,尋求絕對自由,縱欲、吸毒、沉淪,以此向體面的傳統價值標准進行挑戰,因此被稱作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有金斯堡及其作品《嚎叫》。
「垮掉的一代」實際上是「迷惘的一代」的對照。海明威在小說《太陽依舊升起》中塑造了「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這個稱謂來自美國著名作家斯泰因為《太陽依舊升起》題的一句辭——「你們是迷惘的一代」。「迷惘的一代」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包括海明威在內),他們之所以對生活失去信念是由於戰爭的創傷,但他們並未因此而失去對人性的渴望。
在西方文學領域,「垮掉的一代」被視為後現代主義文學的一個重要分支,也是美國文學歷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
㈥ 美國文學史上的幾個時期
●○●○●○●○●○●○●○●○●○●
МЧ『 HóNEy,們。
*'請注意。
小貳是非專業答題!但只答有把握的題!
我會盡力做到最好!絕對保證質量!
打造知道品牌! 所以請尊重我,
以及我的的勞動成果!如果你做不到更好,
請不要給差評!
貳。
〔鳴謝。]
〔若為轉載加工,感謝原創者]
■□■□■□■□_▃_■□■□■□■□■
好了, ◥◤ 現在,開始答題。
現代主義
Modernism
20世紀初以後西方各個反傳統的文學流派、思潮的統稱。現代主義文學深受康德、尼采、威廉·詹姆斯、弗洛伊德、柏格森、榮格等人的哲學、心理學理論的影響。現代主義在思想內容方面的最大特徵,是在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質世界)和人與自我4種關繫上表現出來的尖銳矛盾和畸形脫節,以及由之產生的精神創傷和變態心理,悲觀絕望的情緒和虛無主義的思想。現代主義強調表現內心的生活、心理的真實或現實;認為藝術是表現,是創造,不是再現,更不是模仿;主張內容即是形式,形式即是內容,離開了形式無所謂內容。現代主義的重要創作手法之一是自由聯想。在藝術風格上,廣泛運用意象比喻、不同文體、標點符號甚至拼寫方法和排列形式來暗示人物在某一瞬間的感覺、印象和精神狀態;作品結構變化突兀、層次繁多;故事情節似有若無,怪誕荒謬;人物形象撲朔迷離,違背常情常理。許多西方學者認為,20世紀70年代以後,現代主義已經逐漸被後現代主義所取代。
現代主義主要包括未來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表現主義、意識流小說、荒誕派戲劇、黑色幽默、存在主義、法國新小說派等文學流派。
--------------------------------------------------------------------------------
意識流小說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fiction of
20世紀初興起於西方、在現代哲學特別是現代心理學的基礎上產生的小說類作品。意識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所提出。他認為人的意識活動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關的零散方法進行的,而是一種流,是以思想流、主觀生活之流、意識流的方法進行的。同時又認為人的意識是由理性的自覺的意識和無邏輯、非理性的潛意識所構成;還認為人的過去的意識會浮現出來與現在的意識交織在一起,這就會重新組織人的時間感,形成一種在主觀感覺中具有直接現實性的時間感。法國哲學家柏格森強調並發展了這種時間感,提出了心理時間的概念。奧地利精神病醫生弗洛伊德肯定了潛意識的存在,並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識活動的基礎。他們的理論觀點,促進了文學藝術中意識流方法的形成和發展。
意識流小說不是一個統一的文學流派,也沒有公認的統一的定義。其特點是打破傳統小說基本上按故事情節發生的先後次序或是按情節之間的邏輯聯系而形成的單一的、直線發展的結構,故事的敘述不是按時間順序依次直線前進,而是隨著人的意識活動,通過自由聯想來組織故事。故事的安排和情節的銜接,一般不受時間、空間或邏輯、因果關系的制約,往往表現為時間、空間的跳躍、多變,前後兩個場景之間缺乏時間、地點方面的緊密的邏輯聯系。時間上常常是過去、現在、將來交叉或重疊。這種小說常常是以一件當時正在進行的事件為中心,通過觸發物的引發、人的意識活動不斷地向四面八方發射又收回,經過不斷循環往復,形成一種枝蔓式的立體結構。公認的意識流小說代表作有安德列·別雷的《彼得堡》、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吳爾夫的《到燈塔去》、《海浪》等。
--------------------------------------------------------------------------------
黑色幽默(Black humor)
20世紀60年代美國重要的文學流派。1965年3月,弗里德曼編了一本短篇小說集,收入12個作家的作品,題名為《黑色幽默》,「黑色幽默」一詞即由此而來。它是60年代美國小說創作中最有代表性的流派之一。進入70年代後,「黑色幽默」的聲勢大減,但不時仍有新作出現,它在美國文學中至今仍有相當深遠的影響。它的主要作家有約瑟夫·海勒、克特·小伏尼格、托馬斯·平欽、約翰·巴斯、詹姆斯·珀迪、布魯斯·傑伊·弗里德曼、唐納德·巴賽爾姆等。
「黑色幽默」的小說家突出描寫人物周圍世界的荒謬和社會對個人的壓迫,以一種無可奈何的嘲諷態度表現環境和個人(即「自我」)之間的互不協調,並把這種互不協調的現象加以放大,扭曲,變成畸形,使它們顯得更加荒誕不經,滑稽可笑,同時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悶。因此,有一些評論家把「黑色幽默」稱為「絞架下的幽默」或「大難臨頭時的幽默」。「黑色幽默」作家往往塑造一些乖僻的「反英雄」人物,借他們的可笑的言行影射社會現實,表達作家對社會問題的觀點。在描寫手法方面,「黑色幽默」作家也打破傳統,小說的情節缺乏邏輯聯系,常常把敘述現實生活與幻想和回憶混合起來,把嚴肅的哲理和插科打諢混成一團。例如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平欽的《萬有引力之虹》、小伏尼格的《第一流的早餐》。有些「黑色幽默」小說則嘲笑人類的精神危機,如巴斯的《煙草經紀人》和珀迪的《凱柏特·賴特開始了》。
「黑色幽默」作為一種美學形式,屬於喜劇范疇,但又是一種帶有悲劇色彩的變態的喜劇。「黑色幽默」的產生是與60年代美國的動盪不安相聯系的。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荒謬可笑的事物和「喜劇性」的矛盾不是作家們憑主觀意志所能創造的,它們是那種社會生活的反映。這種反映雖然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和認識價值,作家雖然也抨擊了包括統治階級在內的一切權威,但是他們強調社會環境是難以改變的,因而作品中往往流露出悲觀絕望的情緒。
--------------------------------------------------------------------------------
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美國出現的一個文學流派。有人根據英文「Beats」和「Beatniks」(「垮掉青年」的俗稱)譯成「避世青年」或「疲塌派」,也有人取其詩歌的部分特徵,稱為「節拍運動」或「敲打詩派」。「垮掉青年」對戰後美國社會現實不滿,又迫於麥卡錫主義的反動政治高壓,便以「脫俗」方式來表示抗議。他們奇裝異服,蔑視傳統觀念,厭棄學業和工作,長期浪跡於底層社會,形成了獨特的社會圈子和處世哲學。50年代初,他們的反叛情緒表現為一股「地下文學」潮流,向保守文化的統治發動沖擊。多數垮掉派文人來自東部。著名的有傑克·凱魯亞克、艾倫·金斯堡、威廉· 巴羅斯、格雷戈里。柯爾索、約翰·克萊倫·霍爾姆斯、塞繆爾·克雷姆和加里·斯奈德等。1950年,凱魯亞克與巴羅斯合寫偵探故事未成,卻各自完成了一部垮掉派小說《小鎮與城市》(1951)和《吸毒者》(1953)。霍爾姆斯從中受到啟發,在小說《走吧》(1952)中更明確地反映紐約「垮掉青年」的生活感受,又在《紐約時報》上鼓吹垮掉派文學,但這種嘗試受到東部學院派勢力的壓抑,他們就往西部尋求同道和發展基地。當時洛杉磯近郊的西威尼斯有個以勞倫斯·李普頓為首的垮掉派組織,他於1955年發表小說《神聖的野蠻人》。在舊金山,以勞倫斯·弗林蓋梯的「城市之光」書店為中心,聚合了一群立志從事「文藝復興」的反學院派詩人,他們的首領即是後來成為「垮掉的一代」理論家的肯尼斯·雷克思羅斯。
1955年夏天,「垮掉文人」和反學院派詩人(包括舊金山詩人和黑山派詩人)在舊金山聯合舉辦詩歌朗誦會,自此之後垮掉派文學作品開始流行。金斯堡在會上朗讀了他那首被譽為「50年代《荒原》」的長詩《嚎叫》。這首詩以怨氣沖天的哀號表達「我這一代精英」的痛苦與自暴自棄,斥責「莫洛克」神統治下的軍事化、商業化的社會。1956年,他的詩集出版,轟動全國。1957年,凱魯亞克的長篇小說《在路上》出版,它描寫垮掉分子在各地流浪的生活,使大批精神苦悶的青年為之神往,奉為「生活教科書」。這兩部作品出版後,《常青評論》、《黑山評論》等雜志連續出版專號,加以推薦。諾曼·梅勒的被稱為美國存在主義宣言的《白種黑人》(1957),以及1960年他在波士頓審訊中為巴羅斯小說所做的辯護,則從理論上論證了「垮掉文學」的意義。商業化宣傳使得美國青年紛紛接受「垮掉」生活方式,從爵士樂、搖擺舞、吸大麻、性放縱直至參撣念佛和「背包革命」(指漫遊旅行),一時成為風氣。
「垮掉派」人生哲學的核心是個人在當代社會中的生存問題。霍爾姆斯和梅勒借用歐洲存在主義觀念,宣揚通過滿足感官慾望來把握自我。斯奈德和雷克思羅斯則吸收佛教禪宗的學說,以虛無主義對抗生存危機。在政治上,他們標榜自己是「沒有目標的反叛者,沒有口號的鼓動者,沒有綱領的革命者」。在藝術上,據雷克思羅斯在《離異:垮掉的一代的藝術》(1957)中宣稱,他們「以全盤否定高雅文化為特點」。凱魯亞克發明的「自發式散文」寫作法和查爾斯·奧爾遜的「放射詩」論,在「垮掉文人」中被廣泛奉行。
由上述藝術觀點支配的「垮掉文學」運動,雖然曇花一現,而且摻雜大量不健康的因素,仍在美國文學史上留下了一定影響。大量「垮掉詩」因具有大眾化和反象徵主義傾向,長期在青年中流傳。在小說方面,凱魯亞克的一組用自發表現法寫成的「路上小說」,除了《在路上》之外,還有《地下人》(1958)、《達摩流浪漢》(1958)、《特莉斯苔薩》(1959)、《孤獨天使》(1959)等。它們的一個特點是繼承了馬克.吐溫的《哈克貝里·費思歷險記》所開創的美國文學中寫流浪生活的傳統,形成了一種為當代其他小說家所仿效的模式,主人公為逃脫污濁的環境而四齣漫遊,尋找自由和歸宿。它們的另一個特點是主人公毫不隱諱地大談自己的境遇和感受,作自我剖析,這種「個人新聞體」手法在印年代得到較大的發展。
巴羅斯對暴行、墮落、吸毒和犯罪等的描寫在「垮掉」作家中首屈一指。他同時又在語言和小說的形式上進行大膽實驗,用「剪裁法」拼湊和改變小說的結構。他的代表作《裸露的午餐》(1959),由於反映了「真正地獄般的」地下生活,引起了一場訴訟和諧爭。以後的作品如《諾瓦快車》(1964)、《柔軟機器》(1966)和《爆炸的火車票》(1967),也採用了真實與夢屬相混合的手法,全面、冷酷地表現 作者厭惡社會的冷酷的幽默感,後來有人因此把巴羅斯列入「黑色幽默」小說家行列。
--------------------------------------------------------------------------------
迷惘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出現在美國的一個文學流派。它不是一個有組織、有共同綱領的團體。這個名詞源出僑居巴黎的美國女作家格特魯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著海明威等人說:「你們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這句話作為他的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的一句題辭,於是「迷憫的一代」成了一個文學流派的名稱。「迷惘的一代」作家的共同點是厭惡帝國主義戰爭,卻又找不到出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他們大多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他們在美國政府「拯救世界民主」口號的蠱惑下,懷著民主的理想,奔赴歐洲戰場。他們目睹人類空前的大屠殺,發現戰爭遠不是他們原來設想的那種英雄的事業,所謂「民主」、「光榮」、「犧牲」都是騙人的東西。他們在戰爭中經歷了種種苦難,了解到普通兵士中間的反戰情緒。這在他們心靈中留下了無法醫治的創傷。他們的作品反映了這些思想感情。例如,約翰·多斯·帕索斯的《三個士兵》、愛·肯明斯的《巨大的房間》、威廉·福克納的《士兵的報酬》和《薩托里斯》。厄內斯特。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到歐洲打過仗,負過重傷。海明威當時對待戰爭的態度,象其他反戰作家一樣,只限於厭惡、逃避與詛咒。他對戰後的和平生活也不抱希望,所以在作品中迷惘、悲觀的情緒較為濃厚。「迷惘的一代」不僅指參加過歐洲大戰的作家,也包括沒有參加過戰爭、但對前途感到迷憫和遲疑的20年代作家,例如司各特·菲茨傑拉爾德、托·斯·艾略特和托·馬斯·沃爾夫等。「迷憫的一代」主要繁榮在20年代;30年代以後,他們的創作傾向,包括海明威在內,都有了變化。
黑山派詩歌(BIack Mountain Poems)
美國當代的一個詩歌流派。20世紀50年代初,在馬薩諸塞州黑山學院任教的查·奧爾遜、羅·鄧肯、羅·克里利等人創辦《黑山評論》雜志,提倡與40年代流行的傳統格律體相反的「放射體」詩歌,逐步形成一個流派。奧爾遜的《放射體詩歌》(1950)一文闡述了他們的主要觀點。奧爾遜認為詩是把詩人的「能」傳遞給讀者的東西,因此詩是「能的結構」和「能的放射」;要以順應呼吸的「音樂片語」代替傳統詩律中的節拍;形式只是內容的延伸;一個意念必須直接導向另一個意念,提倡快速寫作。黑山派詩人還倡導詩歌朗誦。他們強調詩歌的自發性和口語化,採用美國口語和埋語,反對艾略特等人精雕細刻、廣征博引的學院派詩風。50年代後期他們與垮掉派詩人合流,引起較大的反響。
㈦ 近代美國文學發展了多少年
美國文學只有200年歷史,它與美國的自由資本主義同時出現,較少封建貴族文化的痕跡。18世紀下半葉美國獨立戰爭的進行以及建國初期生活的艱難困苦,對美國民族主義的誕生及其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並使它獨具一格。
㈧ 美國有多少年歷史
大概有 500年的歷史 美國人民是個勇敢而愛好自由的民族。他們原本來自世界各地,是許多不同的文化、種族和宗教,經過長時期的共存結合而形成的,漸漸他們以身為美國人而自豪。 17世紀以前,北美廣大原野僅有印第安人和愛斯基摩人居住,但經過百餘年的移民,這里已成為歐洲國家人民的新家園,而其中最主要為英國人所建立的13州殖民地,這13州殖民地宣布脫離英國而獨立。幾經協商與改革,聯邦體制的美國,於法國大革命前夕,正式登上世界舞台。早期的美國很歡迎外來的移民,這些移民使她迅速地成長。美國人口,在1776年只有300萬人,而現在則超過2億。在人口迅速增加的過程中,新的生存空間,也跟著不斷開拓,而方向則由東向西,拓疆的先驅們不但從事農耕畜牧,也尋找礦產及其它資源。到了20世紀,美國不但已成為世界強國,並且也是科學、技術、醫葯及軍事力量的先進國家。 殖民時期以前(1607以前) 在兩萬多年前,有一批來自亞洲的流浪者,經由北美到中南美洲,這些人就是印第安人的祖先。 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居住在美洲的印第安人,約有2,000萬,其中有大約100萬人住在現在的加拿大和美國中北部,其餘絕大部分住在現在的墨西哥和美國南部。大約1萬年前,又有另一批亞洲人,移居到北美北部,這是後來的愛斯基摩人。而最早到美洲的白種人大概是維京人,他們是一群喜好冒險的捕漁人,有人認為他們在1,000年前,曾到過北美東海岸。 殖民時期(1607~1753) 1607年,一個約一百人的殖民團體,在乞沙比克海灘建立了詹姆士鎮,這是英國在北美所建的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在以後150年中,陸續涌來了許多的殖民者,定居於沿岸地區,其中大部分來自英國,也有一部分來自法國、德國、荷蘭、愛爾蘭和其他國家。 18世紀中葉,13個英國殖民地逐漸形成,他們在英國的最高主權下有各自的政府和議會。這13個殖民區因氣候和地理環境的差異,造成了各地經濟形態、政治制度與觀念上的差別。 獨立運動(1754~1783) 18世紀中葉,英國在美洲的殖民地與英國之間,已有了裂痕。殖民地的擴張,使他們產生某種自覺,自覺到英國的迫害,而萌生獨立的念頭。1774年,來自12州的代表,聚集在費城,召開所謂第一次大陸會議,希望能尋出一條合理的途徑,與英國和平解決問題,然而英王卻堅持殖民地必須無條件臣服於英王,並接受處分。 1775年,在麻州點燃戰火,5月,召開第二次大陸會議,堅定了戰爭與獨立的決心,並發表有名的獨立宣言,提出充分的理由來打這場仗,這也是最後致勝的要素。 1781年,美軍贏得了決定性的勝利,1783年,美英簽定巴黎條約,結束了獨立戰爭。 組成新政府(1784~1819) 革命的成功,使美國人民有了以立法形式表達他們政治觀念的機會。 1787年,在費城舉行聯邦會議,會中華盛頓被推為主席,他們採取一項原則,即中央的權力是一般性的,但必須有審慎的規定和說明,同時,他們也接受一項事實,那就是全國性政府必須有稅收、鑄造貨幣、調整商業、宣戰及締結條約的權力。此外,為了防止中央權力過大,而採取孟德斯鳩的均權政治學說,即政府中設置三個平等合作與制衡的部門,即立法、行政、司法三種權力相互調和,制衡而不使任何一權占控制地位。 向西擴張(1820~1849) 19世紀初期,數以千計的人,越過阿帕拉契山,向西移動,有些開拓者,移居到美國的邊界,甚至深入屬於墨西哥的領地、以及介於阿拉斯加與加利福尼亞的俄勒岡。開拓者勇敢、勤奮地向西尋求更好的生活。 南北沖突(1850~1869) 引起內戰的原因,不單是經濟上、政治上、軍事上的問題,還包括了思想上的沖突。內戰暴露了美國的弱點。對這個國家的存在,作了一番考驗。經過了這次考驗,美國才步向一個中央集權化之現代國家的坦途。 南北之間,為奴隸問題而起爭執,南方在全國政治上的主要方針,就在保護和擴大"棉花與奴隸"制度所代表的利益;而北部各州,主要是製造業、商業和金融的中心,這些生產無需依賴奴隸,這種經濟上和政治上的沖突都是由來已久的。 1860年代初期,11個南方的州脫離聯邦,另組政府,北方則表示,為了統一將不惜付出任何代價。 1861年,內戰爆發了,這場美國人面對面的流血戰,打了四年,南方遭到嚴重的破壞,而且留下深深的傷痕。1865年,北方戰勝了,這項勝利不但顯示美國回復統一,而且,從此全國各地不再施行奴隸制度。 工業化與改革(1870~1916) 19世紀初期,美國開始工業化,而內戰之後,則步入成熟階段。在從內戰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不到50年時間內,她從一個農村化的共和國變成了城市化的國家。機器代替了手工,產品大量增加。全國性的鐵道網,增進了貨品流通。應大眾的需要,許多新發明應市了。銀行業提供貸款,促成工商業經營的擴大。故從1890到1917年的近30年間被稱為所謂"進步時期",1914年,世界大戰爆發,1917年,美國終於被捲入大戰漩渦中,並且在世界上嘗試扮演新的角色。 世界的新地位(1917~1929) 在戰後的10年間,美國的社會與文化可說是個無生氣、無感情,屬於商人階級的10年。據1929年統計,居城與居鄉的比率是56%∶44%,這時舉凡現代生活的特色,諸如汽車、電話、收音機、洗衣機,已成為生活的必需品。 戰後經濟呈現極度的繁榮,原因有二,一為政府不再干涉私營企業且有立法保護之,二為新技術的帶動。雖然經濟成長很快,但是基礎不穩。 不景氣時代和第二次世界大戰(1930~1959) 經濟大恐慌,影響的不只是美國,世界各國都受到它的打擊,經濟大恐慌,使上百萬的工人失業,大批的農人被迫放棄耕地,工廠商店關門,銀行倒閉……一片蕭條。1932年,羅斯福當選總統,他主張政府應拿出行動來結束經濟大恐慌,新政府雖然解決了許多的困難,但美國的經濟還是要到二次大戰,才蘇醒起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蘇兩國,關系日趨惡化,分別在軍事、政治、經濟、宣傳各方面,加緊准備,一如戰時,這種狀態,被稱為"冷戰"。 1960年以來 美國歷史自1960以來,許多方面仍是戰後發展的延續。經濟方面,除了周期性的不景氣,則仍不斷膨脹;從城市移居到郊區的人口,繼續增加,1970年,居郊人口超過了居城人口。 1960年初期,黑人問題成為美國內部最主要的問題。 1960年代中期,許多美國人開始不滿政府的對外政策。此外,由於工業的發展,人口的集中,60年代後期,生態環境的污染,廣受注意。70年代初期,由於能源危機而導致的經濟蕭條,是大恐慌以來,最嚴重的一次。 70年代中期,經濟一度復甦,但到70年代未期,又出現通貨膨脹。 1976年,美國建國200周年,全國舉行各項慶祝活動。 1981年4月12日,美國成功地發射"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將人類又帶入另一個太空新紀元。 1985年,里根連任總統,在日新月異的人類發展史中,美國將展開新的一頁。
㈨ 美國有多少年的歷史
美國,可以說是沒有歷史~~~呵呵· 我因為在艾克沃代購工作,認識很多美國朋友,他們幾乎都是這么認為的~~~美國計劃沒有什麼歷史·
㈩ 美國有多少年的歷史
1776年7月4日(美國獨立日)。大陸會議在費城正式通過《獨立宣言》,在獨立戰爭後,1783年9月3日,美國與英國簽訂《巴黎條約》,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移民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移民國家,每年均有超過100萬人移民美國。根據2000年美國人口普查的數據,目前美國每10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出生在外國,共有2840萬人,佔美國人口的11%,此外還有1480萬人的父母雙方出生在外國,1270萬人有一方父母是出生在外國,三者加起來共有5600萬人具有「外國血統」,佔美國總人口的20%,而30年前這個數字是3400萬,創了歷史最高。據美國人口普查局預測,2042年白白種人佔美國人口比例將低於半數[21]。
目前這些移民或移民的後代主要居住在加利福尼亞州、紐約州、佛羅里達州、得克薩斯州、新澤西州和伊利諾伊州,占總數的70.4%,其中加利福尼亞州人口中25.9%的居民是在外國出生的,紐約州為19.6%。在大城市中,洛杉磯市的外國出生的人口佔了29.6%, 紐約市更高達36.7%。2007年,美國的種族構成是:白人80.1%、拉美裔15.1%、非洲裔12.8%、亞裔4.4%、印地安人及阿拉斯加土著民1.0%、夏威夷土著民及太平洋島民0.2%、兩個以上種族(多種族)1.6%。其中美國黑人、拉美裔和亞裔等少數族裔總人口已達到1.007億人。
原住民
美洲土著居民中的絕大多數為印第安人。其祖先大約是在4萬年前從亞洲渡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或通過冰封的海峽陸橋到達。他們與亞洲同時代的人有某些相同的文化特色,例如用火、馴犬及某些特殊儀式與醫療方法。考古學和人類學認為印第安人的祖先和中國人有著一樣的體質,如在美國有阿塔巴斯幹人、阿爾貢金人、易洛魁人、蘇人和馬斯科基人等。大約1萬年前,又有另一批亞洲人移居到北美北部,這就是後來的愛斯基摩人。而最早到美洲的白種人大概是一群喜好冒險的捕漁人維京人,在一千年前曾到過北美東海岸。在以後150年中,陸續涌來了許多的殖民者,定居於沿岸地區,其中多來自英國,也有一部分來自法國、德國、荷蘭、愛爾蘭和其他國家。
年齡
2008年,美國全國人口平均年齡為36.7 歲,其中男性35.4歲,女性38.1歲。全國人口平均壽命78.14歲,其中男性為75.29歲,女性為81.13歲。
姓氏
長期以來,美國使用最多的十大姓氏基本全是盎格魯-撒克遜姓氏。美國人口普查局統計顯示,「史密斯」仍為美國第一大姓,用這個姓的有230多萬人。第二名至第十名依次是約翰遜、威廉姆斯、布朗、瓊斯、米勒、戴維斯、加西亞、羅德里格斯和威爾遜。其中「加西亞」和「羅德里格斯」這兩個拉美姓氏首次進入「十強」。美國十大姓氏的變化反映了美拉丁裔人口猛增的趨勢[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