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台灣人學歷史課是什麼樣的

台灣人學歷史課是什麼樣的

發布時間:2021-03-14 15:08:13

1. 這個問題請台灣人回答,你們那裡上歷史課會講中國歷史嗎以及中國地圖嗎是如何講的

廢話!在人家眼裡太巴子才是中華正統,你在人家眼裡也就一匪區

2. 請問台灣怎麼上歷史課都教些什麼啊和大陸一樣嗎

不一樣,光是台灣教育部的課綱就跟大陸不同,更何況已經完成的課本???

3. 台灣人的歷史課本講什麼

我是台灣人我沒上歷史課,但是有上社會,裡面說了很多東西,也有歷史,通常都在講台灣的歷史,像鄭成功什麼的....

4. 台灣的學生學大陸的歷史嗎

1949年前的學 1949年後的就不學了 因為台灣人對中國文``革, 大``躍`進`沒興趣

5. 台灣人學的歷史書

其實我們在台灣是從初中就開始學"歷史"&"地里"
歷史從三皇五帝一直到現在,,所以清朝以前的歷史都是一樣哦
但是民國之後(1911)有些就不一樣了歐,這是因為二邊政府對一些事情的看法角度不同所致
地理就是一樣的了,,,不會變的啦

6. 台灣學中國歷史

我正好來是台灣應屆畢業高源中生......

高一上敎台灣史

高一下敎中國史

高二上敎古代世界史

高二下敎近代世界史

高三時則只有修社會類組的才要念進階史學

敎台灣史就講:"台灣...",中國史就講:"中國..."

中國史方面:

第一章 華夏世界的形成(上古到秦漢)
第二章 中古的變革(漢末三國到唐朝)
第三章 近世的發展(五代到清朝初年)
第四章 近代的沖擊(清中期到清朝亡)
第五章 中華民國的建立與發展(辛亥革命到退守台灣)
第六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兩岸關系(中共建黨到現代)

年代表述是以各章節描述對象不同有所改變

前四章是皇帝年號(西元年份),如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
第五章是民國年份(西元年份),如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
第六章是西元年份(民國年份),如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

日常生活中要使用年份都是民國和西元混用,台灣人很習慣同時用兩種計演算法思考

至於描寫的角度,主要以正史(也就是統治者)的角度去描寫,成王敗寇,贏了就叫起異,輸了就叫動亂

7. 台灣人的國文課和歷史課到底講什麼

國文課...講孔孟思想..講陶淵名..講蘇東坡...講李白...很多很多..中原歷代思想家..作家...等

歷史課...從皇帝開始..春秋戰國..講到國共戰爭...講到國外歷史...你想的到的史實..都講了!

8. 台灣歷史教學

根據考古遺址的發掘,台灣在舊石器時代晚期(50,000年前-10,000年前),就已經開始有人類居住。以現有的證據而言,目前台灣最早的文化為長濱文化(以八仙洞遺址最具代表性),這是在東海岸所挖掘出來的考古遺跡。而在台南縣左鎮一帶,則挖掘出原始人類骨骸,史稱左鎮人。在台北盆地則有圓山文化、芝山岩文化和植物園文化等新石器時代遺址。然而,以我們目前的考古學證據而言,對於台灣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所出現的文化,我們並不能確定是哪一種族群的人類所留下的遺留。

我們能夠確定的,是新石器時代(始於紀元前5,000年)以來的史前文化,是台灣南島系民族的遺留(劉益昌 1996)。也就是說,在原住民定居於台灣以前,可能還有別的族群曾經在此定居過。日本學者移川子之藏(Usshigawa Nenozō)就曾經這樣表示∶「今日在台灣被視為原住民的諸民族之間,不乏證明存在更早期先住民族的口頭傳承。自史前時代起,在本島即有近二十種的先住民族」(引自戴天昭 1996,6)。

台灣的原住民族呈現多元而復雜情況,大致分成平埔族和高山族(日治時代稱為高砂族)。 高山族分成九族∶泰雅族、賽夏族、卑南族、阿美族、排灣族、布農族、鄒族、魯凱族、達悟族,多居住在山地與東海岸縱谷,其體質和文化特色至今大抵尚清晰可辨。平埔族亦大致上可以分成十族∶:凱達格蘭族、噶瑪蘭族、道卡斯族、巴則海族、巴布拉族、貓霧捒族、洪雅族、邵族(水沙連)、西拉雅族、以及猴猴族(Qauqaut)。經過三個世紀漢人移入者的侵擾、威脅、同化,以及生存的需要,平埔族的文化特色逐漸消失,與漢人難以區分。台灣很多地名、姓氏、風俗、信仰、歌謠等,則保留了平埔族歷史文化的遺緒。 在中國史書當中,曾經有三國時期之孫權派兵到夷州的記載,有學者據此主張夷州即是今之台灣,但有學者主張目前的證據不足,並無法證明夷州就是台灣,也有學者認為是琉球群島。

在《隋書流求傳》則有這樣的記載:「流求國在海中,當建安郡東,水行五日而至。」 此外,在《文獻通考》也可以找到以下的敘述:「琉求國在泉州之東,有島曰澎湖。煙火相望,水行五日而至…」。有學者主張隋朝的「流求國」或「琉求國」就是今日的台灣。

《元史·琉求傳》中記載:「琉求,在南海之東。漳、泉、興、福四州界內彭湖諸島,與琉求相對,亦素不通。天氣清明時,望之隱約若煙若霧,其遠不知幾千里也。西南北岸皆水,至彭湖漸低,近琉求則謂之落漈,漈者,水趨下而不回也。凡西岸漁舟到彭湖已下,遇颶風發作,漂流落漈,回者百一。琉求,在外夷最小而險者也。漢、唐以來,史所不載,近代諸蕃市舶不聞至其國。 世祖至元二十八年九月,海船副萬戶楊祥請以六千軍往降之,不聽命則遂伐之,朝廷從其請。繼有書生吳志斗者上言生長福建,熟知海道利病,以為若欲收附,且就彭湖發船往諭,相水勢地利,然後興兵未晚也。冬十月,乃命楊祥充宣撫使,給金符,吳志斗禮部員外郎,阮鑒兵部員外郎,並給銀符,往使琉求。詔曰:「收撫江南已十七年,海外諸蕃罔不臣屬。惟琉求邇閩境,未曾歸附。議者請即加兵。朕惟祖宗立法,凡不庭之國,先遣使招諭,來則按堵如故,否則必致征討。今止其兵,命楊祥、阮鑒往諭汝國。果能慕義來朝,存爾國祀,保爾黎庶;若不效順,自恃險阻,舟師奄及,恐貽後悔。爾其慎擇之。」 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九日,自汀路尾澳舟行,至是日巳時,海洋中正東望見有山長而低者,約去五十里。祥稱是琉求國,鑒稱不知的否。祥乘小舟至低山下,以其人眾,不親上,令軍官劉閏等二百餘人以小舟十一艘,載軍器,領三嶼人陳輝者登岸。岸上人眾不曉三嶼人語,為其殺死者三人,遂還。四月二日,至彭湖。祥責鑒、志斗「已至琉求」文字,二人不從。明日,不見志斗蹤跡,覓之無有也。先,志斗嘗斥言祥生事要功,欲取富貴,其言誕妄難信,至是,疑祥害之。祥顧稱志斗初言琉求不可往,今祥已至琉求而還,志斗懼罪逃去。志斗妻子訴於官。有旨,發祥、鑒還福建置對。後遇赦,不竟其事。 為近成宗元貞三年,福建省平章政事高興言,今立省泉州,距琉求為近,可伺其消息,或宜招宜伐,不必它調兵力,興請就近試之。九月,高興遣省都鎮撫張浩、福州新軍萬戶張進赴琉求國,禽生口一百三十餘人。」 台灣荷西殖民時期
15、16世紀,歐洲國家對外擴張勢力,開辟往東亞的新航路,發現美洲新大陸,縮短了亞洲與歐洲的距離,世界從此進入海權時代。在海權爭霸的國際環境下,台灣被迫走入歷史時期,進入近代的世界史。17世紀初,除了一些零星的日本人、漢人、海盜遊走進出於台灣之外,西方重商主義國家也開始注意台灣。此時遠東海面已成為歐洲三國角逐的形勢∶租得明帝國之澳門的葡萄牙、殖民菲律賓呂宋島的西班牙、盤踞爪哇的荷蘭,在遠東海面展開商業和殖民的競爭。

荷蘭人在遠東的商業目的,原以明帝國為重要對象,但因受制於葡萄牙人的競爭和明帝國的抵制,荷蘭人只好轉向澎湖,先後在1604、1622年兩度進占澎湖。澎湖自14世紀中葉,已有元帝國設立澎湖巡檢司治理。所以,明政府乃於1623年派兵與荷蘭人在澎湖交戰,歷經8個月不分勝負,終而議和。在議和訂約中,明政府要求荷蘭退出澎湖,如果退出澎湖,去佔領對面的「化外之島」台灣,明政府則無異議,經此議和,荷蘭人遂在1624年進入南台灣,建「奧倫治城」,後又改建為「熱蘭遮城」。

荷蘭人侵入台灣的第三年(1626年),西班牙也自馬尼拉派兵佔領台灣北部基隆與淡水一帶,並起建造「聖多明哥城」,與南部的荷蘭人展開殖民與商業競爭。1642年荷蘭人趕走西班牙人,成為台灣唯一的統治者。

荷蘭統治台灣前後共約38年,荷蘭人在台灣發展貿易,並以台灣作為轉口站,台灣成為明帝國、日本、南洋、歐洲等地的貨物集散中心。此時的台灣已躍入以出口貿易為導向的海洋貿易體系,有別於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式小農經濟。不過,荷蘭人在台灣的統治畢竟是剝削式的殖民統治,1650年左右,荷屬東印度公司在台灣的每年凈收入約40萬荷幣(約4噸黃金),無怪乎一位荷蘭總督說∶「台灣真是公司的一頭好乳牛。」 (引自大英網路全書 2003)

另據元末汪大淵的《島夷志略》記載 「彭湖:島分三十有六,巨細相間,坡隴相望,乃有七澳居其間,各得其名。自泉州順風二晝夜可至。有草無木,土瘠,不宜禾稻。泉人結茅為屋居之。氣候常暖,風俗樸野,人多眉壽。男女穿長布衫,系以土布。煮海為鹽,釀秫為酒。采魚蝦螺蛤以佐食,蓺牛糞以爨,魚膏為油。地產胡麻、綠豆。山羊之孳生數萬為群,家以烙毛刻角為記,晝夜不收,各遂其生育。土商興販,以樂其利。地隸泉州晉江縣,至元年間,立廵檢司,以周歲額辦鹽課中統錢鈔一十錠二十五兩,別無科差。」 「琉球:地勢盤穹,林木合抱。山曰翠麓,曰重曼,曰斧頭,曰大峙。其峙山極高峻,自彭湖望之甚近。余登此山,則觀海潮之消長,夜半則望晹谷之出,紅光燭天,山頂為之俱明。土潤田沃,宜稼穡。氣候漸暖,俗與彭湖差異。水無舟楫,以筏濟之。男子、婦人拳髪,以花布為衫。煮海水為鹽,釀蔗漿為酒。知番主酋長之尊,有父子骨肉之義,他國之人倘有所犯,則生割其肉以啖之,取其頭懸木竿。地產沙金、黃豆、黍子、硫黃、黃蠟、鹿、豹、麂皮。貿易之貨,用土珠、瑪瑙、金珠、麁碗、處州瓷器之屬。海外諸國,蓋由此始。」 最早到達澎湖一帶的移民應該是從元朝末年開始。並且在元末設巡檢司於澎湖,以管理這些移民。

台灣的稱呼在歷史上時有不同。古有稱「台員」、「大員」、「大灣」、「東番」、「笨港」、「北港」等,葡萄牙人取名為福爾摩沙,乃「婆娑之洋,美麗之島」之意。1644年,來自滿洲的清兵攻佔了北京,明朝部分遺臣在中國南方,先後擁立幾位宗室為王,組織流亡政府,繼續抗清,鄭成功就是當時抗清的一股強大勢力。鄭氏於1658-59年出兵南京失敗後,決定轉進其父親在鄭芝龍曾經佔領過的台灣。1661年,鄭成功率軍25,000人先抵澎湖,然後轉進台灣,迅速登陸,展開對荷蘭人之熱蘭遮城的進攻,終於在翌年攻下熱蘭遮城,順利將荷蘭人驅逐出台灣,建立了台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政權。在其關於台灣前近代(i.e., 1895年以前)之戰爭史的研究中,盧建榮(1999,22)將鄭成功功台之役(盧稱之為「鄭荷之戰」)形容為「人類有史以來一場空前的大規模跨海登陸作戰,也是決定台灣爾後四百年命運的戰爭」。

鄭成功據台後,改台灣為東都,設承天府,下設天興、萬年二縣。鄭軍各營各鎮部隊,分批在嘉南、高屏平原上屯田開墾,故該地區留下帶有「營」、「鎮」、「勁」、「協」等稱號的地名,延用至今。

鄭成功在1662年,就以39歲的英年過世,之後由他的兒子鄭經接替其位置,改東都為東寧,天興、萬年二縣為州,自稱東寧建國,國際稱呼他為「The King of Tyawan」,鄭經儼然獨立建國之王。這也是台灣史上首次出現漢人建立的政權(大英網路全書 2003)。

1674年,耿精忠、尚可喜、吳三桂等三藩反清。鄭經率兵攻打福建,奪下漳、泉、湖、惠數府。至1680年,鄭經海戰失利,盡棄福建、撤回台灣。翌年,鄭經去世,東寧王國發生政變,監國遇害,馮錫范立其弟克塽,國政日壞,人心渙散。清將施琅率軍攻台,鄭克塽向清帝國投降,結束鄭氏三代在台23年的統治,時為1683年。清廷對台灣的消極態度一直要到19世紀中葉才有了改變。然而,造成這種改變的原因卻不是源於清廷內部,而是由於國際環境的改變。鴉片戰爭(1842年)以後,歐洲殖民主義勢力怒濤似地沖擊著中國和台灣。為因應國際局勢的變化,清廷於是甩掉190年來的消極政策,積極擬定經營整個台灣的方針。1885年,清廷決定提升台灣的行政層級,將隸屬於福建將近兩百年的台灣//獨立出來,改設為行省,並任劉銘傳為首任巡撫。劉銘傳在台灣積極實施一連串的改革,於是,台灣在 1891年有了中國第一條官辦客運鐵路,南北普設電報可通福州,同時也設立郵政與新式學堂,台北城的街頭亮起了路燈。但是,台灣建省還不到十年,由於甲午戰爭(1894年-1895年)的失敗,清廷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和澎湖的主權讓給了勃興中的日本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台灣住民中引起了軒然大波。1895年5月25日,台灣官民宣布成立「台灣民主國」,推舉巡撫唐景崧為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邱逢甲為義勇軍統領。同時,民主國也制定藍地黃虎的「黃虎旗」為國旗、刻有「民主國寶印」文字的國璽、並建年號為「永清」。同時也並發表宣言,向各國通告建國宗旨(史明 1980,251;王育德 1979,99)。

未料,日軍在5月29日於基隆背後的澳底登陸,6月3日攻陷基隆。於是台灣民主國政府的首腦們,包括唐景崧和邱逢甲,都爭先恐後地逃跑到中國大陸去了。6月下旬,余眾又在台南擁立大將軍劉永福為民主國第二任總統,為籌措經費,劉甚至曾經發行鈔票、郵票。有些學者將劉永福在台南所建的政權稱之為「台南共和(Tainan Republic)」(Lung-chih Chang 1995, 7)或「第二共和(Second Republic)」(Long 1991, 26)。之後三個月,民主國和日軍發生不少規模不小的血戰。但到10月下旬,劉永福也棄守內渡中國大陸,日軍佔領台南,這個只存活184天的短命政權,終於完全劃下了句點
日本治理時期
早期的台灣總督都是武將,為台灣各地蓬勃的游擊活動而疲於奔命,樺山資紀、桂太郎、乃木希典這三任總督的任期都不長。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的任期長達8年,但實際治理台灣的是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後藤加強了台灣的保甲與警察制度,用嚴格的手段對付抗日活動。醫師出身的後藤新平自命以生物學的原理治理殖民地,其著名的治台三策,認為台灣人的弱點是貪財、怕死、好面子,所以同時採用高壓與懷柔的兩面手法,將台灣的游擊活動完全彌平。日人在台灣建立了詳細的戶政與地政檔案,在金融、教育、農田水利、交通、醫療衛生、水電基礎建設上也確有建樹。

日本政府領台之初發布法律第六十三號(簡稱六三法),授權台灣總督頒布具有法律效力的命令。台灣總督皆為將領,在台權力極大,猶如劃地為王。由於日本的政局變化,1918年後台灣總督可由文官擔任,軍權另設台灣軍司令官掌管,治理台灣的策略也因為日本的政治變化而改為同化政策。

1914年林獻堂奔走成立台灣同化會,以「由內地人〔日本人〕與台灣人共同組織,相互敦睦交際,促進同化以回應一視同仁的皇猷」為宗旨,追求台灣人與日本人的地位平等,但成立不久即被勒令解散。台灣人在日人積極的教化下,對於台灣人自身的前途產生了高度的自覺,遂有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等社會政治運動的展開。1921年蔣渭水等人在台北成立了「台灣文化協會」,藉著對台灣文化活動的關心,增進台灣人的知識以及對政治關心,以求喚醒台灣人的覺醒,啟蒙台灣人的意識,尤其想要喚起台灣人對日本殖民統治政策的批判。
蔣渭水於1927年成立台灣民眾黨。
隨著中日關系的惡化,1936年台灣總督又開始由軍方將領小林躋造擔任,其政策包含對台灣人的「皇民化運動」、台灣產業的「工業化」、使台灣成為進出東南亞基地的「南進基地化」。比較具體的政策包括廢止報紙的漢文欄、推行使用日語、撤廢寺廟偶像、強制神社參拜、禁止台灣風俗習慣儀式、改日本姓名等。為了戰爭的需要,台灣除了原有的農業與輕工業之外,還得發展重工業以供應日本在亞太地區的戰爭需要。台灣人也必須以軍夫、軍屬、志願軍、義勇軍等身分成為日本兵到前線作戰。
中華民國領台時期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依照舊金山和約與台北和約,戰敗國日本放棄對台灣、澎湖、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的主權。中華民國政府在1945年10月25日在台北市中山堂,接受日本投降。
國共內戰時期
1947年二二八事件。
戒嚴時期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自中國大陸遷往台灣。
民主化時期
1979年美麗島事件 (高雄事件) ,1987年蔣經國解除戒嚴,1989年開放黨禁,1990年修憲,1996年總統由公民選舉,2000年中國國民黨失去政權「美麗島事件」又稱「高雄事件」,是台灣黨外勢力直接領導的、與國民黨當局展開的一場有組織、有準備的政治較量。

1979年9月,由黃信介為發行人、許信良任社長、張俊宏任總編輯的黨外政論性刊物《美麗島》在台北創刊。該刊不僅言論激烈,而且來勢兇猛,僅社務委員就達70名,幾乎網羅了當時所有的知名黨外人士,並在全島設立十多個辦事處,最多時發行量達8萬冊。黨外人士想借辦刊物集結力量為創造實質性政黨的目的十分明顯。而國民黨從一開始就對這本來者不善的雜志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後快。在雜志創刊酒會上,就有一群不三不四的人到酒店門口尋釁鬧事;創刊後的2個月中,該刊發行人的住宅和雜志社也多次遭到騷擾和威脅,《美麗島》雜志與國民黨當局積怨已久,對立情緒持續升高。

1979年11月30日,《美麗島》雜志與「台灣人權委員會」聯合向台灣當局申請於12月10日在高雄舉辦紀念「國際人權日」集會遊行,遭到拒絕。《美麗島》雜志決定不理會台灣當局的態度,按原計劃照常舉行集會遊行,並准備了一些木棍,以應付可能進行的鎮壓。他們還派出宣傳車,沿街號召民眾准時參加。

12月10日,集會如期舉行。台灣當局派出大批軍警布署周圍街道,並對附近實行交通管制,禁止車輛入內。晚6時,聚集在《美麗島》雜志高雄辦事處的民眾已達五、六百人。考慮到集會原定地點扶輪公園已經被警察包圍,於是臨時決定改到另一開闊地區,但隊伍卻受到警察的阻攔,無法到達。黃信介、姚嘉文等就地發表演講,與會3000多名群眾情緒激昂,不斷高呼「打倒特務統治!」、「反對國民黨專政!」等口號。集會組織者再次出面與警方交涉,要求警察撤離,但遭拒絕。於是在集會結束後,以三輛宣傳車開道,幾千民眾持木棍、火把開始遊行。四周待命的警察上前強行阻攔,並用催淚彈驅趕遊行隊伍,民眾則以木棍、火把、酒瓶還擊,雙方發生嚴重沖突。在折返雜志高雄辦事處後,雙方再次發生扭打,直到11時宣布集會結束,仍有不少民眾不願散去。軍警用催淚彈、電棍等強行驅趕,沖突進一步升級。到11日凌晨2時30分,局勢才趨於平靜。

這次沖突共造成雙方近200人受傷。事後第三天,台灣當局開始大規模收捕事件參與者,黃信介、施明德、張俊宏等共152名黨外人士以「涉嫌判亂罪」被抓扣,聚集在《美麗島》雜志周圍的黨外運動核心人物幾乎被一網打盡。1980年3、4月間,經過軍法審判,以「為中共統戰」和「台獨叛亂」罪名,判處施明德無期徒刑,黃信介有期徒刑14年,姚嘉文、張俊雄等6人有期徒刑12年。另有30多人被刑事法庭判處4至6年的徒刑。

「美麗島事件」是台灣現代史上的一件大事,雙方均有備而來。黨外人士希望藉此向國民黨挑戰,顯示自己的實力,而國民黨也將計就計,「引蛇出洞」。經過這次事件,黨外勢力的骨幹基本郎鐺入獄,黨外運動元氣大傷,被迫轉入低潮。而國民黨也受到重創,宛如一艘在海上航行的船「被打了一個大洞」。國民黨與黨外勢力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加深。
江鵬堅(1986年-1987年):民進黨建黨元老,台大法律系畢業,為美麗島事件辯護律師;
姚嘉文(1987年-1988年):台大法律系畢業,美麗島事件當事人之一,曾被捕入獄;
黃信介(1988年-1991年):台灣地方行政專科學校畢業,美麗島事件當事人之一,曾入獄8年;
許信良(1991年-1994年、1996年-1998年):政治大學政治系畢業,1970年代發動民主示威遊行,1977年赴美後被禁止返台,為《美麗島》雜志社社長;
施明德(1994年-1996年):陸軍炮兵學校畢業,為美麗島事件的主要參與者,曾被判無期徒刑;
林義雄(1998年-2000年):台大法律系畢業、律師、美麗島事件參與者之一;
謝長廷(2000年-2002年):台大法律系畢業、日本京都大學哲學博士,為美麗島事件辯護律師;
陳水扁(2002年—2004年):台大法律系畢業、現任中華民國總統,為美麗島事件辯護律師;
蘇貞昌(2005年—):台大法律系畢業、為美麗島事件辯護律師;曾任台北縣長,總統府秘書長。

9. 台灣學校的課程裡面現在還有中國歷史嗎如果有的話是不是被當成是外國史了

台灣學校的課程裡面現在還有中國歷史嗎?有的,七年級:台灣史,八年級:中國史,九年級:世界史
如果有的話是不是被當成是外國史了?並不會,

10. 台灣人用的歷史教科書是什麼樣的

我也發現很多打簡體字的人能把「態」讀成「XIONG」二聲

閱讀全文

與台灣人學歷史課是什麼樣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