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孫中山在廣州大元帥府時期的資料
孫中山大元帥府舊址因孫中山1917-1925年間兩次在這里建立大元帥府而得名。
孫中山大元帥府前身為廣東士敏土(cement)廠,始建於清光緒33年(1907年),生產規模僅次於天津開平水泥廠,是當時我國第二大水泥廠。
1917年7月,孫中山率領部分海軍南下,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開展護法運動。1918年5月,由於受盤踞在廣東的桂系軍閥及政學系的破壞和干擾,孫中山辭海陸軍大元帥職離開廣州,護法運動以失敗而告終。1923年2月孫中山重返廣州,建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大本營成立初期先後平定了沈鴻英叛亂和東江叛亂,進一步鞏固了廣東革命根據地。這一時期孫中山的思想和政策發生了重大轉變,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改組國民黨、實現國共合作、開展國民革命。1924年11月孫中山應邀北上商談國是,於次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1925年7月1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廣州正式成立,大本營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孫中山逝世後,這里又作為國父文化教育館兩廣分館、國父紀念館等。廣州解放後,該處先後成為部隊和省有關部門的辦公用房,1964-1998年成為廣東省農業機械供應公司辦公、居住用房。1998年10月,大元帥府舊址被移交給廣州市文物管理部門,籌建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
⑵ 天下兵馬大元帥的歷史發展
北宋靖康時以康王趙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以拒金兵;金侵宋時亦設都元帥、左右副元帥,多由親王任職,權位極重,非定職。
金軍之中,設都元帥府,置都元帥、左右副元帥、元帥。大元帥高於元帥、低於作為全軍總司令的都元帥。
《遼朝官制》中,有:天下兵馬大元帥府,設天下兵馬大元帥、副元帥。由太子、親王總領軍政。大元帥府,設大元帥、副元帥,由大臣總軍馬之政。都元帥府,設兵馬都元帥、副元帥、同知元帥府事諸官,由大將總領軍馬之事。東、西都省,分設東、西都省太師,掌軍馬之政。大將軍府,設大將軍、上將軍、將軍、小將軍。各統領所治軍伍之政令。 1955年2月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朝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規定設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為最高軍銜。
⑶ 平洲三山馬大元帥府元帥名歷史故事有什麼
清代嘉慶癸酉年季秋,流經三山島的一條河流,突然漂來了一個木雕元帥神像,到了這里就靠岸不走了。這事兒本身還不是最奇的,更奇的是還有4位「部將」(兩位千里眼、兩位順風耳),也緊緊跟隨元帥,不走了。於是村民將這五位將帥請了上岸,立廟供奉。廟門兩邊的對聯寫著:「帥令庄嚴威萬古,府堂顯赫庇三山。」
⑷ 孫中山大元帥府的資料,要詳細的,急!!!!
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
--------------------------------------------------------------------------------
www.guangzhou.gov.cn 2005年6月13日 10:56:44
孫中山大元帥府舊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於海珠區紡織路東河街18號,新建江灣大橋的南岸東面,瀕臨珠江。
孫中山大元帥紀念館是以大元帥府舊址為基礎,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於1917年和1923年兩次在此建立大元帥府而設立的遺址性紀念館。紀念館佔地面積為7965平方米,由南、北兩座主體大樓,東、西廣場和門樓組成。
大元帥府府址原為廣東士敏土廠。1917年9月1日,孫中山被選為中華民國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領導護法運動,與北洋軍閥進行斗爭。孫中山借用了廣東士敏土廠一部分地方,設立大元帥府,下設財政、外交、內務、海軍、陸軍、交通六部。不久,由於受桂系軍閥和政學系反動官僚政客的排擠,孫中山被迫於1918年5月離職,並經汕頭,轉道日本去上海。
1923年2月,在革命軍驅逐陳炯明叛軍之後,孫中山回到廣州,第二次在穗組織政府。3月2日在廣州農林實驗場成立陸海空軍大元帥大本營。4月1日回遷到這里重開大元帥府。大元帥府下設四部三局三處。在此期間,孫中山同時還創立了廣東大學(即中山大學的前身)和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簡稱「黃埔軍校」)。之後,孫中山組建了北伐軍,平定商團叛亂,改組國民黨,終於促成了國共的第一次合作,將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
1924年底孫中山北上,於l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同年7月大元帥大本營改組,正式成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又稱「廣州國民政府」。
孫中山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他光輝的一生都無私地獻給了偉大的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參觀孫中山先生兩次建立革命政權的所在地,可以了解到孫中山一生中許多可歌可泣偉大而光輝的業跡。
1983年8月,孫中山大元帥府舊址被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9月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元帥府東邊不遠的仲愷農業技術學院內,還有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廖仲愷何香凝紀念館」。廖仲愷是國民黨左派領袖、黃埔軍校黨代表、孫中山革命事業堅定的擁護者與參與者,曾任廣東省省長等要職。何香凝是廖的夫人,曾任國民黨婦女部部長,解放後歷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人大副委員長職務,她又是現代著名女畫家。1927年廖仲愷被害兩年後,何香凝創辦了仲愷農工學校(即今仲愷農業技術學院前身)。1982年政府將原農工學校辦公樓舊址開辟為紀念館,館內陳列廖仲愷、何香凝及其長子廖承志當年從事革命活動的文物、照片及詩畫等。
⑸ 廣州大元帥府的建築歷史
參見:護法運動
孫中山大元帥府原址原為廣東士敏土(即水泥,是英文「cement」的粵語音譯)廠,於1907年興建,是中國當時第二大水泥廠,產量僅次於天津開平水泥廠。大樓由澳洲人Purnell和Paget設計,主體大樓有南北二幢,中間有架空走廊相連,均為三層的義大利式房屋,灰脊瓦面雙坡頂,每層都有券拱式涼廊。
1917年7月,段祺瑞在張勛復辟後計劃「再造共和」,廢除在1913年所選出的國會,孫中山發起「護法運動」,率領部分海軍南下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徵用此地作大元帥府。1918年5月,因被盤踞於廣州的桂系軍閥破壞及干擾,護法運動失敗,孫中山被架空職權,辭去海陸軍大元帥後離開廣州。
1920年,粵系軍事將領陳炯明擊敗盤踞在廣州的桂系、滇系軍閥後,孫中山重回廣州,取消軍政府,並於1923年3月在此地建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大本營建立後不久,先後平定沈鴻英叛亂和東江叛亂,並改組中國國民黨。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1925年7月,國民政府於廣州正式成立,而大本營也完成其歷史使命。後曾被改建為國父文化教育館兩廣分館、國父紀念館等。 1949年解放軍攻佔廣州後,該處先後成為部隊及廣東省相關部門的辦公用樓。1964年—1998年,被廣東省農業機械供應公司作為辦公、住宿用樓,並在保護范圍內興建三棟居民宿舍樓,南北大樓的相連走廊被清拆。1981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東省廣州市第五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中首次出現提案,要求盡早維修座落廣州市河南的孫中山先生大元帥府舊址案。1984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東省廣州市第六屆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中再次提出類似提案。
1983年8月,孫中山大元帥府舊址被廣州市人民政府確定為廣州市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6月,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廣東省農業機械供應公司完成為恢復孫中山大元帥府而搬遷申請的立項報告,同年廣州市政府給予批復。1996年11月,孫中山大元帥府舊址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8年10月19日,廣州市政府接收孫中山大元帥府舊址,搬遷保護范圍內首期60戶居民,並開始籌建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1999年—2000年,開始北樓及南樓的整修,期間斥資1500萬人民幣對原有的六層居民宿舍樓進行搬遷,以復建大元帥府門樓。2001年7月,南樓整修完畢,並舉行「百年帥府」復原陳列展覽,紀念館首次向外開放。2001年12月,北樓整修完畢,並舉行「孫中山三次在廣州建立政權」史料陳列展覽,實現第二期開放。2002年,完成舊址大門樓復原工程,並搬遷第二期保護范圍內70戶居民。2006年5月1日,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
2010年8月,廣州市當局為迎接亞運會,清拆了元帥府周圍的危樓和大門口前的江灣橋引橋,新建大元帥府廣場,並對紀念館進行了修整和維護。10月20日,大元帥府重新開放,免費入場。
2012年,廣州市規劃部門決定收回大元帥府附近一幅已出讓的地皮,用於建設6300平方米的孫中山紀念場館,作為大元帥府的配套陳列場地,以解決革命文物因位置不足而無法展出的現狀。
⑹ 大元帥府的相關事件
孫中山在廣州建立三次政權
1917年7月,孫中山率領部分海軍南下,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設大元帥府於廣東廣東士敏土廠,並要求恢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開展武裝護法運動。但後來由於受到盤踞在廣東的桂系軍閥的破壞和干擾,護法運動以失敗而告終。1918年5月,孫中山辭去海陸軍大元帥職離開廣州。
1920年秋,援閩粵軍陳炯明部下鄧仲元、何貫中等將領在黨國元老、孫中山粵軍總司令部參議何子淵等人多方斡旋下,奉孫中山大元帥之命,回師平叛桂系軍閥莫榮新,10月底收復廣州,1920年底陳炯明率粵軍從福建回師取得廣東後,孫中山返回廣州重掌帥印,並著手組建粵軍第一師;1921年5月5日,中華民國政府成立,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設總統府於觀音山麓。在孫中山的領導下,中華民國政府進行了征討桂系軍閥、北伐等軍事活動。但在1922年6月16日,陳炯明發動武裝叛亂,圍攻總統府(已毀,現在原址建起中山紀念堂)。孫中山倖免於難,但在8月被迫再次離開廣東。第二次護法運動又以失敗告終。
1923年2月孫中山重返廣州,建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就任大元帥,帥府大本營再次設於廣東士敏土廠。大本營成立初期先後平定了沈鴻英叛亂和東江叛亂,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廣東革命根據地。在這一時期,孫中山的思想和政策發生了重大轉變,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改組國民黨、促成國共合作、開展國民革命。1924年11月孫中山應馮玉祥的邀請北上商談國事,於次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1925年7月1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廣州正式成立,大本營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⑺ 寫孫中山大元帥府的歷史算不算傳記文學
只要是符合歷史 經過考證 不存在虛構編纂的內容 以人物傳記的形式來寫 那就是傳記文學了。
⑻ 孫中山大元帥府的有關歷史
孫中山在廣州建立三次政權簡介:
1917年7月,孫中山率領部分海軍南下,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設大元帥府於廣東廣東士敏土廠,並要求恢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開展武裝護法運動。但後來由於受到盤踞在廣東的桂系軍閥的破壞和干擾,護法運動以失敗而告終。1918年5月,孫中山辭去海陸軍大元帥職離開廣州。
1920年底陳炯明率粵軍從福建回師取得廣東後,孫中山回到廣州。1921年5月5日,中華民國政府成立,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設總統府於觀音山麓。在孫中山的領導下,中華民國政府進行了征討桂系軍閥、北伐等軍事活動。但在1922年6月16日,陳炯明發動武裝叛亂,圍攻總統府(已毀,現在原址建起中山紀念堂)。孫中山倖免於難,但在8月被迫再次離開廣東。第二次護法運動又以失敗告終。
1923年2月孫中山重返廣州,建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就任大元帥,帥府大本營再次設於廣東士敏土廠。大本營成立初期先後平定了沈鴻英叛亂和東江叛亂,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廣東革命根據地。在這一時期,孫中山的思想和政策發生了重大轉變,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改組國民黨、促成國共合作、開展國民革命。1924年11月孫中山應馮玉祥的邀請北上商談國是,於次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1925年7月1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廣州正式成立,大本營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⑼ 從建立至今,孫中山大元帥府經歷了一個怎樣的發展歷程
孫中山大元帥府舊址因孫中山1917-1925年間兩次在這里建立大元帥府而得名。
孫中山大元帥府前身為廣東士敏土(cement)廠,始建於清光緒33年(1907年),生產規模僅次於天津開平水泥廠,是當時我國第二大水泥廠。
1917年7月,孫中山率領部分海軍南下,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開展護法運動。1918年5月,由於受盤踞在廣東的桂系軍閥及政學系的破壞和干擾,孫中山辭海陸軍大元帥職離開廣州,護法運動以失敗而告終。1923年2月孫中山重返廣州,建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大本營成立初期先後平定了沈鴻英叛亂和東江叛亂,進一步鞏固了廣東革命根據地。這一時期孫中山的思想和政策發生了重大轉變,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改組國民黨、實現國共合作、開展國民革命。1924年11月孫中山應邀北上商談國是,於次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1925年7月1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廣州正式成立,大本營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孫中山逝世後,這里又作為國父文化教育館兩廣分館、國父紀念館等。廣州解放後,該處先後成為部隊和省有關部門的辦公用房,1964-1998年成為廣東省農業機械供應公司辦公、居住用房。1998年10月,大元帥府舊址被移交給廣州市文物管理部門,籌建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
⑽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人做過兵馬大元帥
起源
大元帥是全軍之最高統帥。漢語元帥一詞最早出現在公元前633年的春秋時期,其名源於《左傳·僖公二十七年》(前633年)所載晉文公的「(晉)作三軍,謀元帥」(即考慮中軍主帥人選),晉國名將先軫在城濮之戰與崤之戰中屢立戰功,成為了我國歷史上第一位有元帥頭銜並有著元帥戰績的軍事統帥。當時元帥意為軍中主將,只是表示對「將帥之長」的稱呼,還不是官職名稱。
南北朝
從南北朝起,元帥逐漸成為戰時統軍征戰的官職名稱,如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宣帝宇文邕任命其叔父宇文盛和宇文招為「行軍元帥」,率軍作戰。
唐朝
唐李淵入關後,設有左右元帥。唐太宗李世民在繼承皇位以前曾擔任過「西討元帥」。後又置天下兵馬元帥、副元帥與行軍元帥等,為戰時最高統帥,元帥常以皇子或親王擔任,副元帥常以有威望的大臣擔任,文武官任統帥則稱總管。
五代
五代時吳越王錢俶在後周太祖郭威廣順二年(952)授天下兵馬元帥,後周世宗柴榮顯德元年(954)授天下兵馬都元帥,宋太祖建隆元年(960)授天下兵馬大元帥。
宋遼金
宋靖康時以康王趙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以拒金兵;金侵宋時亦設都元帥、左右副元帥,多由親王任職,權位極重,非定職。
金軍之中,設都元帥府,置都元帥、左右副元帥、元帥。大元帥高於元帥、低於作為全軍總司令的都元帥。
《遼代官制》[1]中,有:天下兵馬大元帥府,設天下兵馬大元帥、副元帥。由太子、親王總領軍政。大元帥府,設大元帥、副元帥,由大臣總軍馬之政。都元帥府,設兵馬都元帥、副元帥、同知元帥府事諸官,由大將總領軍馬之事。東、西都省,分設東、西都省太師,掌軍馬之政。大將軍府,設大將軍、上將軍、將軍、小將軍。各統領所治軍伍之政令。
元代
元代外省和邊疆常設有都元帥、元帥府或分元帥府及置達魯花赤、元帥等,以元帥為地區軍事長官。元末地主武裝首領多稱元帥。
明代
明代在樞密院之下設諸翼元帥府,任命元帥、同知元帥等官職,統軍征戰。元、明兩朝的元帥職權較前減輕,僅為二、三品官職。
清代
清朝以皇帝為海陸軍大元帥。如光緒皇帝。
民國
民國以大總統為陸海軍大元帥,後廢。如孫中山(「陸海軍大元帥」)以及蔣介石(「陸海空軍大元帥」、「特級上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