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深刻認識黨的兩個歷史問題決議總結的經驗教訓」請問:黨的兩個歷史問題決議總結的經驗教訓是什麼啊
很顯然不是您說的那個答案,應該是《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和《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黨的六屆七中全會和十一屆六中全會分別通過了《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和《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兩個重要決議總結了兩個不同歷史時期中黨所發生的錯誤及其寶貴經驗。
2. 黨的三大的歷史功績和不足是什麼
你說的是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嗎?
功績:
1,正式決定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2,會上確立了合作的方針: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保持共產黨員在政治、思想、組織上的獨立性。幫助國民黨改組成為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聯盟的政黨。
不足:
沒有提出黨對革命的領導權問題,為以後陳獨秀犯右傾錯誤和大革命的失敗埋下了隱患。
3. 中國共產黨發展的歷史是什麼
中國共產黨的最早組織是在上海首先建立的。1920年8月,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正式成立。參加者有陳獨秀、李漢俊、李達、陳望道、俞秀松等,陳獨秀任書記。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後,實際上成為各地建黨活動的聯絡中心,起著中國共產黨發起組的重要作用。
1920年10月,由李大釗、張申府、張國燾3人發起成立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李大釗為負責人。羅章龍、劉仁靜、鄧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繆伯英、范鴻劼、張太雷等先後加入,成員大多為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骨幹。
1920年秋,董必武、陳潭秋、包惠僧等在武昌秘密召開會議,正式成立武漢共產黨早期組織,推選包惠僧為書記。
1920年秋,施存統、周佛海等在日本東京建立旅日共產黨早期組織,施存統為負責人。
1920年秋冬之際,毛澤東、何叔衡等在長沙,以新民學會骨幹為核心秘密組建共產黨早期組織。
1920年底至1921年初,王盡美、鄧恩銘等在濟南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
1921年春,在與無政府主義者組織的「共產黨」分道揚鑣後,陳獨秀等重新組建廣州共產黨早期組織,成員有譚平山、陳公博、譚植棠等,陳獨秀、譚平山先後任書記。
1921年,張申府、周恩來、趙世炎、劉清揚等在法國巴黎也建立了由留學生中先進分子組成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張申府為負責人。
這些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名稱不一,有的叫「共產黨」,有的叫「共產黨支部」或「共產黨小組」,它們的性質相同,都是組成統一的中國共產黨的地方組織,後來被通稱為「共產主義小組」。
各地共產主義小組成立後,有組織、有計劃地擴大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和宣傳,批判各種反馬克思主義思潮,發起建立社會主義青年團,創辦工人刊物,開辦工人學校,領導工人成立工會,開展工人運動,進一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工人運動的結合。這樣,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的條件就基本具備了。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國際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勢力侵入中國,中國的社會結構由封建社會逐步演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中國人民為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進行了英勇不屈的斗爭,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和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繼失敗了。歷史證明,中國的農民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由於他們的歷史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都不能領導民主革命取得勝利。
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和現代工業的發展,中國產生了無產階級,而且在不斷發展壯大,到1919年產業工人已經發展到200萬人左右。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階級基礎。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使中國的先進分子找到了救國救民的真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礎。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幹部上的准備。
1920年初,李大釗、陳獨秀等開始了建黨的探索和醞釀。4月,俄共(布)西伯利亞局派維經斯基等一行來華,了解中國情況,考察能否在上海建立共產國際東亞書記處。他們先在北京會見了李大釗,後由李大釗介紹到上海會見陳獨秀,共同商談討論了建黨問題,促進了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從5月開始,陳獨秀邀約李漢俊、李達、俞秀松等人多次商談建黨的問題。8月,陳獨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的發起組。10月,李大釗在北京建立了共產主義小組。接著,在湖南、湖北、山東、廣東等地相繼建立了黨的早期組織,同時在法國和日本也由留學生中的先進分子組成了黨的早期組織。這些組織當時叫法不一,有的叫共產黨,有的則稱共產黨小組或支部,由於它們性質相同,因此,後來統稱它們為各地共產主義小組。
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建立以後,開展了多方面的革命活動。為了廣泛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統一建黨思想,1920年9月,上海發起組把《新青年》雜志(從八卷一號開始)改為黨的公開刊物;同年11月,又創辦了《共產黨》月刊,在全國主要城市秘密發行,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黨刊。新青年出版社還翻譯出版了《共產黨宣言》、《國家與革命》等馬克思列寧主義經典著作,以及多種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通俗小冊子。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又創辦了一批面向工人的通俗刊物,在上海有《勞動界》,北京有《勞動音》和《工人月刊》,濟南有《濟南勞動月刊》,廣州有《勞動者》等,對工人進行階級意識的啟蒙教育。在此基礎上,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積極深入工人群眾,舉辦工人夜校,建立工會組織。各地還建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發展了一批團員,青年團成為黨的有力助手和後備軍。
1921年3月,在俄共遠東局和共產國際的建議和支持下,召開了各共產主義小組的代表會議,發表了關於黨的宗旨和原則的宣言,並制定了臨時性的綱領,確立了黨的工作機構和工作計劃,表明了黨組織對社會主義青年團、工會、行會、文化教育團體和軍隊的態度。這次會議為黨的成立作了必要的准備。維經斯基回國不久,1921年6月,共產國際派馬林等到上海。他們建議召開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上海黨的發起組在李達的主持下進行了全國代表大會的籌備工作,並向各地黨的組織寫信發出通知,要求各地選派兩名代表出席大會。來自北京、漢口、廣州、長沙、濟南和日本的各地代表7月23日全部到達上海。
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和決議。綱領規定:黨的名稱是「中國共產黨」;黨的性質是無產階級政黨;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廢除資本所有制,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黨的基本任務是從事工人運動的各項活動,加強對工會和工人運動的研究與領導。大會選舉產生黨的領導機構——中央局,陳獨秀為書記,張國燾負責組織,李達負責宣傳。
黨的一大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從此,中國誕生了完全新式的、以共產主義為目的、以馬列主義為行動指南的、統一的工人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給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正如毛澤東所說的那樣,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一個開天闢地的大事變。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為之一新了。
由於黨的「一大」召開於7月,而在戰爭年代檔案資料難尋,具體開幕日期無法查證,因此,1941年6月在黨成立2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發文正式規定,7月1日為黨的誕生紀念日。
黨的一大開幕日期到20世紀70年代末才由黨史工作者考證清楚,根據新發現的史料和考證成果,確定一大的召開日期是1921年7月23日。
4. 黨的歷史是什麼
哪個黨?我默認為中國共產黨。
以下內容為網路,詳細的可以去參考黨史。
中國共產黨的最早組織是在上海首先建立的。1920年8月,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正式成立。參加者有陳獨秀、李漢俊、李達、陳望道、俞秀松等,陳獨秀任書記。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後,實際上成為各地建黨活動的聯絡中心,起著中國共產黨發起組的重要作用。 1920年10月,由李大釗、張申府、張國燾3人發起成立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李大釗為負責人。羅章龍、劉仁靜、鄧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繆伯英、范鴻劼、張太雷等先後加入,成員大多為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骨幹。 1920年秋,董必武、陳潭秋、包惠僧等在武昌秘密召開會議,正式成立武漢共產黨早期組織,推選包惠僧為書記。 1920年秋,施存統、周佛海等在日本東京建立旅日共產黨早期組織,施存統為負責人。 1920年秋冬之際,毛澤東、何叔衡等在長沙,以新民學會骨幹為核心秘密組建共產黨早期組織。 1920年底至1921年初,王盡美、鄧恩銘等在濟南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 1921年春,在與無政府主義者組織的「共產黨」分道揚鑣後,陳獨秀等重新組建廣州共產黨早期組織,成員有譚平山、陳公博、譚植棠等,陳獨秀、譚平山先後任書記。 1921年,張申府、周恩來、趙世炎、劉清揚等在法國巴黎也建立了由留學生中先進分子組成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張申府為負責人。 這些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名稱不一,有的叫「共產黨」,有的叫「共產黨支部」或「共產黨小組」,它們的性質相同,都是組成統一的中國共產黨的地方組織,後來被通稱為「共產主義小組」。 各地共產主義小組成立後,有組織、有計劃地擴大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和宣傳,批判各種反馬克思主義思潮,發起建立社會主義青年團,創辦工人刊物,開辦工人學校,領導工人成立工會,開展工人運動,進一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工人運動的結合。這樣,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的條件就基本具備了。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國際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勢力侵入中國,中國的社會結構由封建社會逐步演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中國人民為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進行了英勇不屈的斗爭,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和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繼失敗了。歷史證明,中國的農民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由於他們的歷史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都不能領導民主革命取得勝利。 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和現代工業的發展,中國產生了無產階級,而且在不斷發展壯大,到1919年產業工人已經發展到200萬人左右。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階級基礎。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使中國的先進分子找到了救國救民的真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礎。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幹部上的准備。 1920年初,李大釗、陳獨秀等開始了建黨的探索和醞釀。4月,俄共(布)西伯利亞局派維經斯基等一行來華,了解中國情況,考察能否在上海建立共產國際東亞書記處。他們先在北京會見了李大釗,後由李大釗介紹到上海會見陳獨秀,共同商談討論了建黨問題,促進了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從5月開始,陳獨秀邀約李漢俊、李達、俞秀松等人多次商談建黨的問題。8月,陳獨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的發起組。10月,李大釗在北京建立了共產主義小組。接著,在湖南、湖北、山東、廣東等地相繼建立了黨的早期組織,同時在法國和日本也由留學生中的先進分子組成了黨的早期組織。這些組織當時叫法不一,有的叫共產黨,有的則稱共產黨小組或支部,由於它們性質相同,因此,後來統稱它們為各地共產主義小組。 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建立以後,開展了多方面的革命活動。為了廣泛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統一建黨思想,1920年9月,上海發起組把《新青年》雜志(從八卷一號開始)改為黨的公開刊物;同年11月,又創辦了《共產黨》月刊,在全國主要城市秘密發行,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黨刊。新青年出版社還翻譯出版了《共產黨宣言》、《國家與革命》等馬克思列寧主義經典著作,以及多種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通俗小冊子。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又創辦了一批面向工人的通俗刊物,在上海有《勞動界》,北京有《勞動音》和《工人月刊》,濟南有《濟南勞動月刊》,廣州有《勞動者》等,對工人進行階級意識的啟蒙教育。在此基礎上,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積極深入工人群眾,舉辦工人夜校,建立工會組織。各地還建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發展了一批團員,青年團成為黨的有力助手和後備軍。 1921年3月,在俄共遠東局和共產國際的建議和支持下,召開了各共產主義小組的代表會議,發表了關於黨的宗旨和原則的宣言,並制定了臨時性的綱領,確立了黨的工作機構和工作計劃,表明了黨組織對社會主義青年團、工會、行會、文化教育團體和軍隊的態度。這次會議為黨的成立作了必要的准備。維經斯基回國不久,1921年6月,共產國際派馬林等到上海。他們建議召開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上海黨的發起組在李達的主持下進行了全國代表大會的籌備工作,並向各地黨的組織寫信發出通知,要求各地選派兩名代表出席大會。來自北京、漢口、廣州、長沙、濟南和日本的各地代表7月23日全部到達上海。 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和決議。綱領規定:黨的名稱是「中國共產黨」;黨的性質是無產階級政黨;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廢除資本所有制,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黨的基本任務是從事工人運動的各項活動,加強對工會和工人運動的研究與領導。大會選舉產生黨的領導機構——中央局,陳獨秀為書記,張國燾負責組織,李達負責宣傳。 黨的一大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從此,中國誕生了完全新式的、以共產主義為目的、以馬列主義為行動指南的、統一的工人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給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正如毛澤東所說的那樣,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一個開天闢地的大事變。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為之一新了。 由於黨的「一大」召開於7月,而在戰爭年代檔案資料難尋,具體開幕日期無法查證,因此,1941年6月在黨成立2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發文正式規定,7月1日為黨的誕生紀念日。 [1]
中國共產黨名稱由來
1920年8月,陳獨秀在上海發起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早期組織。1920年9月1日,陳獨秀在《新青年》發表的《對於時局之我見》一文中,曾稱「吾黨」為「社會黨」,後來才改稱為「共產黨」。 最早提出「中國共產黨」這一名稱的是蔡和森。1920年8月13日和9月16日,正在留法勤工儉學的他,在給毛澤東寫的兩封信中,詳細地研討了共產黨問題,提出:「先要組織黨——共產黨,因為它是革命運動的發動者、宣傳者、先鋒隊、作戰部。」他在對西歐各國共產黨特別是俄國共產黨考察的基礎上,提出了具體的建黨步驟,其中包括「明目張膽正式成立一個中國共產黨」。 在此前後,陳獨秀在上海,李大釗、張申府在北京也通過信函討論了黨的名稱問題,決定採用「共產黨」作為中國無產階級政黨的名稱。
5. 歷史方面的問題
1、一定的制度是要和一定的經濟基礎想適應的。三大改造之前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多種所有制中有封建、帝國主義、資本主義等因素,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新中國建立之初百廢待興)阻礙經濟的發展,與人們要求發展生產力的要求不符合,而公有制能夠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因此需要改造。而改革開放之後,社會矛盾開始變化,落後的生產力與人們對物質文化的要求的矛盾凸顯,而計劃經濟因為缺少活力而不能達到這個要求,因此需要改制。
所有的改制都是從現實矛盾出發,與經濟發展水平相一致的。
2、東方的大量貴金屬流入,使西歐的金銀變得不受歡迎了變得不值錢了。這個說法不太對的,金銀的屬性都是一樣的。而價格的變動時要看商品和貨幣的佔有量。也就是說如果商品量是不變的話,原來10塊錢能買到的東西,在貨幣變多之後也許就要一百塊。這就說明貨幣購買能力下降了,也就是貶值,反過來說也就是商品價格上升了。貨幣貶值和價格上升不是矛盾的。仔細分析就可以知道。
6. 歷史上黨的自身建設問題
思想、政治、組織建設
從黨的成立到新中國成立初期,黨的建設大體經過四個階段:(1)建黨和國民革命時期,幼年的黨還不能把馬列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陳獨秀犯了右傾機會主義的錯誤。(2)土地革命的早、中期,黨的組織在白色恐怖後重新發展鞏固了,但黨的主要領導人在政治、組織路線上執行三次「左」傾路線。這一時期的代表著作有毛澤東的《關於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3)土地革命後期和抗日戰爭時期,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一階段毛澤東提出黨的建設是一項「偉大的工程」,強調了黨建的重要地位,黨開始從思想政治組織各方面建設黨。延安整風中徹底批評了教條主義,確定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黨的七大上概括出黨的三大優良作風,確立了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4)解放戰爭到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共逐漸成為執政黨建設階段。……
7. 黨的建設的根本問題是什麼
黨的建設的根本問題是( D )
A.堅持黨的先進性
B.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C.堅持執政為民
D.建設一個什麼黨,怎樣建設黨
8. 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共產黨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麼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黨面臨著執政、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外部環境「四大考驗」,面臨著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脫離群眾、消極腐敗「四大危險」。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堅持黨的領導,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和實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因此必須時刻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9. 關於歷史方面的問題!
據考古資料顯示,約在早於距今6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晚期或者仰韶文化早期時代,中原地區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了父系氏族社會。同時,原始社會平等被打破。而據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商朝已經開始君王世襲,周朝建立完備的封建社會制度至東周逐漸解構,秦朝統一各國政治和許多民間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並建立中央集權政治。自漢朝起則以文官主治國家直至清朝。清末以來,民主政治、馬克思主義等各種政治思潮流傳,先是推翻帝製成立中華民國,三四十年後民國政府因內戰失敗而退守台灣。1949年,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大陸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具體資料看網路就可以了:
中國歷史:
http://ke..com/view/4050.htm
至於電視劇,基本上篡改的成分都很大,不可以全信
夏朝的我基本上是沒看到過,商的似乎就是神話劇《封神演義》,雖然是神話性質的,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紂王的殘暴。
周朝:《東周列國》、《卧薪嘗膽》、《三十六計》
秦朝:《秦始皇》、《亂世英雄呂不韋》
漢朝:《漢武大帝》
三國:《三國演義》
隋朝和唐朝的一半都是隋末唐初的:《隋唐演義》、《秦王李世民》、《紅拂女》、《唐太宗李世民》、《大運河》
還有一些李隆基時描寫李隆基和楊玉環愛情的電視劇《楊貴妃》、《大唐芙蓉園》
宋朝:《李後主和趙匡胤》(又名《問君能有幾多愁》)
元朝:《成吉思汗》
明:《傳奇皇帝朱元璋》、《大明王朝1546》
清:清朝的就很多了,比如說二月河就很高產:《康熙王朝》、《雍正王朝》,還有描寫溥儀的《末代皇帝溥儀》
如果不想被戲說弄暈的話,我建議你看百家講壇——
閻崇年《明亡清興六十年》、《正說清朝十二帝》
易中天《易中天品三國》、《先秦諸子百家爭鳴》、《漢代風雲人物》
王立群《王立群讀史記》
蒙曼《武則天》
袁騰飛《兩宋風雲》
紀連海《正說和珅》、《正說紀曉嵐》、《正說劉墉》、《正說多爾袞》、《正說鰲拜》、《李蓮英》、《正說吳三桂》
毛佩琪《明十七帝疑案》
趙曉嵐《南唐後主李煜》
隋麗娟《慈禧》
目前我看過的就是這些,希望我的回答能給你帶來幫助。
10. 關於黨史的一些問題
1.鴉片戰爭,打破了長期封閉的中國社會,使延續了幾千年的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但是,由於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和國內封建勢力的壓迫,中國沒有走上獨立發展的資本主義道路,而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這就決定了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是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因而,要完成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在中國反動統治的任務,就不能不經過一個長期的艱苦奮斗過程。 從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中國人民進行了近80年的不屈不撓的英勇斗爭。其中包括太平天國革命、洋務運動、義和團運動、戊戌維新等,這些斗爭不同程度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統治,但最終都失敗了。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幾千年來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但辛亥革命沒有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進行到底,最終以同舊勢力妥協而告終。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失敗,給人們以重要的啟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都不能領導革命取得最終勝利,要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在中國的反動統治,完成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任務,必須有新的階級領導和新的思想指導。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迅速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從激進的民主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者,開始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武器來考察中國社會的歷史和現狀。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的進一步傳搔和工人運動的進一步發展,以及兩者走向結合的初步實踐,表明建立共產黨的階級基礎和思想基礎已經具備,促進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她與以往任何政黨不同,一開始便旗幟鮮明地表示自己是中國工人階級利益的代表,也是中國廣大人民和整個中華民族利益的代表。她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在長期斗爭的實踐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勝利的道路,井且把被外國列強視為「一盤散沙」的中國人民團結在一起,最終取得革命的勝利。毛澤東說:「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闢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了。」由此可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中國人民選擇了共產黨的領導,走上社會主義的道路,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2.第一點:毛澤東思想形成和發展
1.馬克思主義是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行動指南、
2.毛澤東思想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
3.毛澤東思想發展的歷史進程。
第二點:毛澤東思想的科學涵義和科學體系
1.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2.毛澤東思想的科學定義和科學內涵,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實踐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3.毛澤東思想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獨創性發展,
4.毛澤東是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立者。
3首先,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數千年來,中國的歷史是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近百年來,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又憑借堅船利炮,把中國一步步拖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深淵。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但是卻並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中國人民為了自由、民主、獨立和統一整整奮鬥了一個世紀,最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從此,勞動人民成了新中國的主人。這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轉折點,標志著中國社會進入了新的時期。
其次,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對世界歷史的發展也發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國革命的勝利,是十月革命勝利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它沖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使帝國主義殖民制度遭到一次致命的打擊,從而大大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中國從帝國主義統治的後方基地變成了反帝斗爭的前哨陣地,大大增強了世界反帝國主義反殖民主義的力量。中國革命的勝利,大大激勵了許多類似中國這樣遭到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剝削壓迫的國家的人民,增強了他們斗爭的信心和決心;它對國際局勢的發展和世界人民的革命斗爭也具有深刻而久遠的影響。
最後,中國革命的勝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勝利。自鴉片戰爭以來,無數志士仁人前赴後繼為國家的獨立和富強而奮斗,但都未能取得革命的成功。只有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進程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正確指引下,中國人民才順利地推翻了三座大山在舊中國的統治。由於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共產黨被公認為全國各族人民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核心毛澤東同志被公認為中國共產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思想被公認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在總結中國革命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基礎上所形成的這些基本結論,成為中國人民的巨大精神財富。
4(一)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束了近代中國在外敵入侵時屢戰屢敗的歷史,是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從1840年開始,帝國主義列強紛紛入侵中國,由於清政府腐敗軟弱,最後都以割地賠款而告終。抗日戰爭的勝利,洗雪了百年來的民族恥辱。中國人民經過浴血奮戰,終於徹底打敗了日本這個世界第二號法西斯強國。這是中華民族的勝利,是世界和平民主力量和人類進步事業的勝利。
(二)抗日戰爭的勝利,從根本上改變了戰前世界政治格局,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抗戰以前,中國在世界上毫無地位可言。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中國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成了世界反法西斯陣營中四大國之一。
中國國際地位的變化,是由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所決定的。美國總統羅斯福曾說:「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個師團的日本兵,可以調到其它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方打下來,他們並可以一直沖向中東。」蘇聯領導人斯大林說:「只有當日本侵略者的手腳被捆住的時候,我們才能在德國侵略者一旦進攻我國的時候避免兩面作戰。」英國首相丘吉爾說:「如果日軍進軍西印度洋,必然導致我方在中東的全部陣地崩潰。而能防止上述局勢出現的只有中國。」因此,1942年1月,26個反法西斯國家的《聯合國家共同宣言》,中國作為四大國之一在宣言上領銜簽字。1945年4月籌建聯合國,會議在美、英、蘇、中四大國首席代表輪流主持下進行。中國是聯合國創始國之一,也是安理會擁有一票否決權的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這種國際地位的變化,在中國近代史上是有重要意義的。
(三)抗日戰爭的勝利,使中國掙脫了大部分束縛在自己身上的枷鎖,廢除了帝國列強強迫中國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在1942年以前,蘇聯宣布放棄沙俄在中國的特權;美、英兩國政府也於1942年10月通知中國,表示願意廢除領事裁判權及其他特權(九龍租借權除外)。中國還收回了被日本侵佔達半個世紀的台灣、澎湖列島等中國領土,為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
(四)抗日戰爭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空前覺醒,中華民族從此由衰落轉向振興。
在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最危急時刻,被人稱為「東亞病夫」的中華民族終於覺醒了。中國抗日戰爭是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原來「一盤散沙」、四分五裂的中華各界各族人民和海外僑胞、港澳台同胞廣泛參加的一次全民抗戰。海外赤子心繫祖國,泰國1000多名華僑司機回國參加軍事運輸,美國華僑飛行員回國參戰……抗戰的勝利鼓舞了中國人民,振奮了民族精神,增強了民族自信心。
(五)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歷史的一個根本轉折,為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礎,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由此走向勝利。
5.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近代以來飽受欺凌的中華民族從此站立起來了,半殖民地的中國變成了一個真正獨立自主的國家。同時,千百年來有少數剝削者主宰國家、統治人民的歷史宣告結束,人民大眾成為國家的主人,中國進入了人民民主的新時代。舊中國的歷史就是落後挨打的歷史,新中國的成立,為徹底扭轉這種局面創造了前提。偉大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在上個世紀末提出的「振興中華」的口號,這時才具備了實現的可能。
2.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20世紀50年代中國進行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偉大的歷史性勝利,中國社會的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佔了絕對優勢,成為中國的經濟基礎。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解放了被束縛的社會生產力,在這場涉及幾億人口的大規模的社會變革中,不僅避免了通常難以避免的生產下降、商業萎縮、市場蕭條、工人失業等不良後果,而且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同時,中國提前完成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使產業結構發生很大變化,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伴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中國社會的階級關系也發生了根本變化:帝國主義侵略勢力已經被趕出中國大陸,官僚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已經被消滅,農村的富農正在被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民族資產階級分子正處在由剝削者向勞動者的轉變過程中,廣大農民和其他勞動者,已經成為社會主義的集體勞動者,工人階級的隊伍不斷壯大,政治與業務素質不斷提高,廣大勞動人民從此擺脫了受剝削的境遇,成為掌握國家生產資料的主人,實現了真正的當家作主。所有這一切,表明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已經基本確立。
3.綜上所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成為20世紀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經歷的又一次歷史性巨大變化,為大規模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