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誰知道浙江東陽盧宅的詳細歷史
盧宅,浙江省東陽市,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江南久負盛名的明清古建築群。沿肅雍堂、樹德堂兩條軸線,分方伯第、柱史第、大夫第、世進士第、五台堂、龍尾廳等六組建築,縱深300餘米,佔地500餘畝。整個建築群落古樸典雅、宏敞秀麗、氣勢非凡,顯示出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盧氏宗族聚居結構,典型地反映出東陽木雕濃郁的地方特色和封建士大夫傳統風水意識的廳堂宅第,被國內外專家譽為「具有國際水平的文化遺產」。
盧氏,婺州望族,自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盧睿中進士以來,五百年間,科第綿延,鄉試中舉二十七人,奪魁二人,殿試進士八人,涉足仕林的有一百五十餘人,其中不乏一代重臣。由於家世興旺,於是盧氏家族相繼建房置產,致房屋千間,院落連片,街巷縱橫,佔地達500餘畝,即盧宅。
盧宅肅雍堂,建造六年,以九進院落成工字形布局,縱深320米,為國內民居之最。規模寬宏,構件雕飾華麗,融東陽木雕與彩繪藝術於一爐,集磚雕、石刻藝術於一體。堂內藏明清各式精美宮燈三百餘盞。
盧宅建築群,是我國東南久負盛名的明清古建築群。盧宅被古建築專家稱之為「具有國際水平的東方住宅」。盧宅,位於東陽市區東側,南峙筆架山,北枕東陽江,歷八百餘年,從選址到建築組群,與自然環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營 建起規模宏大的廳堂宅第,為我國江南久負盛名的明清古建築群。一九八八年一月,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盧宅古建築群的發展,與其家族的政治、經濟、文化鼎盛密切相關。自明永樂年間族人盧睿登進士以來的五百餘年,鄉試中 舉二十九名,其中解元二名,殿試進士八名,涉足仕林一百五十餘人,可謂五經科甲,文武同升,譽稱婺州望族。終明清兩代,盧宅有肅雍堂、樹德堂、復荊堂、嘉會堂等大 型廳堂住宅六十多座,解元、都憲、柱史、忠直名臣、風紀世家 等木石牌坊二十餘座,並於周圍點綴著四十餘處園林景點、書院 別墅和寺廟道觀。特別是員圭族支,「三峰峙其南,兩水環其北」, 在雅溪環抱的范圍內,以肅雍堂為主體,布置了十多條縱橫街巷,按照族系分支劃成數片,根據仕林品位,分別營建廳堂宅第,各 自建成一組組軸線分明,完整而封閉的建築組群,逐漸形成了大夫第、世進士第、柱史第、翰林第等、方位第等七條建築縱軸線。 其中肅雍堂縱軸線長達三百二十米,佔地六千五百平方米,共有 九進院落,廳堂樓舍一百二十五間。功能上,以第五進樂壽堂前 的石庫門為界,按照前堂後寢的傳統格局,分成前後兩大區域。前四進以肅雍堂為核心,庄嚴肅穆裝飾華麗,為族人祭天祀祖、吉慶典禮、迎賓接客、宗族聚議的場所。後五進以世雍堂為中心,其門樓廳堂和堂屋作宗支紅白吉慶公用,大房及兩側廂樓均為家 眷住宅。整個組群有主有從、尊卑分明,是封建士大夫傳統道德 和宗法觀念的物化圖解。
雅溪環抱的盧宅,分布著多條南北向縱軸線組成的住宅建築群。房屋數千間,以肅雍堂為核心。肅雍堂軸線是主體建築,現存自明景泰至民國初的建築20餘座,集中於肅雍堂軸線兩側。肅雍堂軸線前後九進,依次是捷報門、國光門、肅雍堂大廳、肅雍正堂、樂壽堂、世雍門樓、世雍堂、中堂、後樓。東側:與之平行的前有西德堂軸線(依次是享裕堂、嘉會堂、西德後堂、西德上廳四進),樹德堂軸線(依次是樹德前廳、中廳、後樓三進),大夫第東吟堂。後大雅堂軸線(現為善慶堂、享敘堂二進),愛日堂。西側:與儀門相鄰的存義堂,與之平行的世進士第忠孝堂。南面臨街則有東西荷亭書院,冰玉堂,佔地25000平方米。
肅雍堂廳堂宅第,嚴謹規整,左右對稱。是古建築的傑出代表。肅雍堂內的花燈,起自明代,盛於清代,《紅樓夢,中描寫的各種花燈這里應有盡有。肅雍堂現存一盞大堂燈尤為華麗典雅令人嘆為觀止,寶蓋下,中間用羊皮、料絲、羊角3盞大燈上下相接,外圍垂6串24盞羊角小燈和珠籃燈。這架大堂燈高4.5米,重255斤,用了40萬顆彩色玻璃珠穿就。已載人世界吉尼斯記錄。
街北的肅雍堂是盧氏宗族的公共廳堂,是整個戶宅的主軸線,建築的規模和在整個建築群中的地位都顯得十分的突出。堂面闊三間、進深十檁,有左右挾屋。堂由兩個人字形的坡頂組成,樑柱用材講究,雕刻細膩精緻。樑柱之間不用瓜柱,而是採用坐斗及重拱,梁頭伸出柱外,雕刻成各種的圖案。不論是斗、拱還是梁、枋、檁,只要是可以雕刻的地方,都刻有花紋、線腳等紋樣,能彩繪的地方都施有彩繪。步入其中,滿堂生輝,色彩鮮艷,令人目不暇接。
盧宅理想的環境風貌,龐大的建築組群,精湛的木雕技藝,富含著民族傳統文化和源遠流長的地域色彩,被國內外專家稱之 為具有國際水平的東方住宅,是我國明清建築藝術中的珍貴遺產。
http://ke..com/view/211274.htm?fr=ala0_1【參考地址】
2. 有關浙江歷史的資料
浙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素稱"文物之邦".歷史悠久, 積儲深厚.從考古資料看,早在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原始人類"建德人"在今天的浙江西部山區一帶活動.到了距今六,七千年至四,五千年間,浙江境內人類活動的范圍公元十世紀以後,浙江進入封建經濟的繁榮時期,成為當時中國的富庶地區之一
浙江擁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美譽,更有「文化之邦」、「旅遊之鄉」的盛名,歷史悠久,經濟發達,交通便利,文化昌盛,自從東晉南朝以來就後來居上,千百年來遙遙領先,在21世紀的現代化賽跑中理當再接再厲,更上新台階。筆者針對浙江歷史文化的地域特點初步羅列了遺產中的合理因素:
一寶貴的精神財富之鼓舞:久遠而光榮的歷史,在中華民族史冊上留下濃重一筆。從遠古的建德人開始、河姆渡、馬家浜和良渚原始文化揭開了文明的篇章,傳說中舜的後代受封於上虞和餘姚,大禹治水到過紹興,並長眠在此,在先秦已為百越文化中心,春秋時的越國、三國的孫吳和十國中吳越均以浙江為發端,南宋以臨安為都一度占據政治和文化中心地位。治水英雄大禹可謂大智大勇,公而忘私,制服了兇猛的洪水造福黎民百姓,「三過家門而不入」傳為千古美談;白居易、蘇軾、王安石在浙江任職勤政為民,澤被後世;海瑞在淳安剛正不阿,敢於冒犯權貴,人稱「海青天」。杭州有幸埋下精忠報國的岳飛父子的忠骨;陸游念念不忘收復失地,「位卑未敢忘憂國」激勵了無數志士仁人;名臣於謙以自身行動實現《石灰吟》的絕唱。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報仇雪恥;孫堅父子乃一代梟雄,威震江東成就霸業;抗倭名將戚繼光在浙江招募和訓練「戚家軍」,在台州九戰九捷,平定了倭患。近代浙江在反封建反侵略斗爭中前赴後繼,可歌可泣,鴉片戰爭中壯麗殉國的「定海三總兵」彪炳千秋;鎮海招寶山炮台官兵痛擊法國侵略軍;太平軍馳騁浙江大地掃盪清妖;「鑒湖女俠」秋瑾壯志凌雲,豪氣沖天,不愧為巾幗英雄。浙江兒女的英名偉業真是不勝枚舉,永遠鼓舞我們自尊自信,愛國愛鄉,自強不息,從中獲取強大的精神力量。
二深厚的思想之涵養:浙江先民把一個落後貧窮的蠻荒之地逐步建設成全國領先的膏肓省區,不僅摘掉「南蠻」帽子,而且維持千餘年的前列地位,豐厚的文化折射出璀璨的思想光芒,筆者認為所蘊涵的精華主要有 :⑴創新精神。「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先秦就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吳越地域文化,後來在學術上自成一家,「浙東學派」長盛不衰。首先或在文章體裁獨創一格,另闢蹊徑,例如王羲之的書法、黃宗羲的《明儒學案》、魯迅的雜文,蔡東潘編撰二十四史演義的宏篇巨著;其次或在思想體系或文學藝術流派上推陳出新,代有高峰,哲學、史學、繪畫、戲劇中各學派影響深遠,少有亦趨亦步,故步自封的因循守舊,地方戲曲百花齊放,有越劇、婺劇等藝術奇筢。⑵思想解放精神,浙江先民總以開闊的胸懷開風氣之先,少受習慣惰性的束縛,這與臨近海洋環境相關,梁啟超先生有精闢的見解:「海上者,能發人進取之雄心……能使起精神曰以勇氣,曰以崇高,此古來瀕海之民,所以比於陸居者活氣較勝,進取較銳」。如從哲學上東漢的王充大膽批判正統的董仲舒「天人感應」謬論;南宋的陳亮、葉適等開創「事功學派」與程朱理學針鋒相對;浙江是中世紀後期批判哲學和啟蒙思想的搖籃,它總是緊貼時代脈搏,從王陽明的心學繼承了先賢們的主體與現實精神,訴諸良知,注重踐履,沖出壓抑人性、束縛思想的泥潭,促進人們突破經學和理學的藩籬。進而誘導了明末清初啟蒙思潮的異軍突起;以黃宗羲為首章學誠殿後的浙東學派承接王學之餘緒,革新士林習氣,一定程度上活躍了學術界;龔自珍在萬馬齊喑的沉寂中發出「九州生氣恃風雷」的吶喊,拉開近代化的序幕。後來更受到洋務思潮、維新思潮、民主共和思潮及新文化運動的「民主」、「科學」精神、馬克思主義的熏陶,成為推進歷史文化前進的動力,章太炎、魯迅堪稱一代宗師。在文學界南宋文壇陸游、李清照、陳亮以表現亡國之恨,渴望收復河山的豪放派詩篇占據主流;封建末世的文藝領域里,呈現明顯的世俗化和自由化傾向,人性的解放左右了創作主流,李漁、洪升等享譽海內;「五四」時期新文學大軍中有魯迅、朱自清、錢玄同、陳望道、徐志摩、張修人等。⑶開放融會精神:由於北方的戰亂、南方相對穩定,加上自然環境優美,使大批北人南遷,包括相當部分的知識分子,王羲之、謝靈運等都是名士,因而極大改變了浙江的社會和文化結構。從秦漢時的「有罪吏民」的流放地,經東晉南朝的開發,隋唐時大運河開通後奮起直追,兩宋達到前所未有的繁榮並保持至今。何況因經商和出仕而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古有「無紹不成衙」、「無寧不成市」的佳話,「紹興師爺」、「寧波幫」名揚天下,故信息暢通,文化交流頻繁。我省不但容納了中原文化的精華,而且不失時機抓住西學東漸的契機,中西文化在此激烈碰撞,傳教士帶來了西方科技,浙江學者對此表現了極大的熱情,如李之藻、楊庭筠、李善蘭學貫中西,開啟東西文化交流的先河。唐宋以後華僑大量出海謀生,人數位居前列,特別是近代留洋學生熱潮迭起,涌現燦爛的科學群星。顯然浙江文化包含的拿來主義精神是極其難能可貴的 ,例如王充雖然批董但還肯定」仲舒之言道德政治,可嘉美也「,他寫過《問孔》、《刺孟》、《道虛》等可不排斥儒、道、佛的成分;王陽明雖是儒家,卻吸取了佛教、道教的養料等可見一斑,難怪蔡元培先生破天荒地倡導「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教育主張。正因為海納百川,博採眾長,才名流雲集,通過更新自我,不斷輸入新鮮的血液,始終煥發無限的生機和活力。⑷求實經世精神,我省許多思想家強調理論上實事求是,行動上經世致用,主張治學務必講實理,求實效,並在實踐中驗證其是非,反對脫離實際的空談,譬如王充在《論衡》中有《實知》、《知實》中提出「實事疾妄」、「事有證驗,以效實然」等命題;陳亮、葉適的「義利雙行」、「以利和義」命題;呂祖謙有「育實材而求用」;王陽明的「知行合一」;黃宗羲的「經世應務」等;章學誠的「史學所以經世,固非空言著述」觀點。浙江先民注重文化為國計民生服務,利用便利的交通條件和豐富的物產,長期從事經商活動,越國大臣范蠡棄官從商,經營有方而富甲天下;唐代有大商人李德鄰、李延赤、張支信和李處人等往返於日本與寧波、溫州之間;興盛一時的永嘉學派和永康學派受浙東繁盛的商品經濟之感染,標新立異地講究功利,認為「既無功利則道義乃無用之虛語耳」;黃宗羲進一步突破了根深蒂固的「重農邑商」傳統觀念,提倡「工商皆本」,反映了江南資本主義萌芽的興起,處處表明浙江人大多擁有頭腦靈活精明,長於思考,善於經營,富於機變的特質。
三興學重教和耕讀傳家的民風之陶冶:古代私塾和書院星羅棋布,宋代就有書院167座,地方學校遍布;清代有496所;近代新學更是開風氣之先,1897年求是書院(浙大前身)由廖壽豐創辦;經亨頤先生組建的春暉中學與南開齊名,名師薈萃;解放前浙大由馬寅初、蘇步青、竺可楨、錢三強、談家楨等主持,已獲得「劍橋第二」的大名;西冷印社籠絡大名鼎鼎的美術大師,師資陣容蔚為可觀。同時勾踐的卧薪嘗膽精神激發後人發憤苦讀,民間期待成龍成風,崇尚知書達理,全家含辛茹苦,學子們也安貧樂道,好學上進,形成「好學篤志,尊師擇友,弦誦之聲,比屋相聞」的濃厚氛圍,故紹興人以讀書求功名盛況空前,以出足智多謀的師爺龐大群體;東陽有「教授鄉」、「博士縣」的桂冠而聞名全國;金華有「小鄒魯」的別名。進而社會各界紛紛慷慨頰囊,集資辦學蔚然成風,包玉剛、邵逸夫等斥資助學功在千秋,正是說明重教傳統世代相傳,在當今發揚光大。還值得一提的是浙江藏書堪稱一絕,建立藏書樓重於儲存金銀珠寶,自晉至清藏書家約400餘 ,有天一閣、文淵閣、嘉業堂等,人們相信書中自有黃金屋。因而在優良文化氣氛的潛移默化下,浙江具備全國首屈一指的人才庫,二十五史中南宋列傳人物佔全國12‰;明朝佔14‰‰;清朝佔19‰,杭州、紹興是盛產狀元,對此梁啟超、丁文江先生都有詳細考證。
四人文旅遊資源之優勢:首先,文物在全國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有全國第一批歷史名城中杭州、紹興、寧波榜上有名;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六處。其次古跡不計其數,比如六和塔、蘭亭、禹陵等,佛教名剎如靈隱寺、國清寺、天童寺和阿育王寺等;更有河姆渡、良渚、馬家浜古人類遺址。再次園林建築佔一席之地,,杭州為七大古都之一,仍有宋城遺留至今;東陽盧宅、蘭溪諸葛八卦村、武義俞源太極村是研究古老文化的活標本。再次工藝美術特產名聞遐邇,一方面絲綢、茶葉、瓷器、中葯製作工藝精良,如紹興黃酒、金華火腿等自古為皇家貢品,也成為傳統出口產品;另一方面杭州織錦、寧波綉花、東陽木雕、永康五金;青田石刻、浦江剪紙等名不虛傳,能工巧匠層出不窮。另外,浙江人還培植了眾多農副產品,如龍井茶、金華佛手和茉莉、茶花;黃岩柑橘、磐安香菇、浙北湖羊等。最後烹飪技藝精湛,風味獨特,五味調和,成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杭州、寧波、紹興菜又各有千秋,沈括、李漁、袁枚等都論述了烹調藝術,蘇東坡不愧為美食家 ,「東坡肉」揚名四方,杭州的樓外樓令人留連,飲食文化大有學問。現在亟待對這得天獨厚的資源加以清理、保護,使古老瑰寶重新煥發青春。
五人文與科學和諧發展之同步:只要粗略統計一下浙江人才分類,就顯而易見,不禁發現這不僅出類拔萃、色彩紛呈,而且數量之多、門類之齊、成果之豐實屬罕見,筆者僅以兩宋為例,有哲學家「四明慶歷四先生」和「永嘉元豐九先生」;金華、永嘉、永康學派等,文學家中詞人周邦彥、詩人陸游等,史學家有王應膦,畫家劉松年、夏圭、李嵩等,科學家沈括,發明家畢升,數學家揚輝等。也可以清朝前期為例,思想家有黃宗羲、朱之瑜、龔自珍,詩人朱彝尊、袁枚,戲劇家李漁、洪升,史學家萬斯同、全祖望、章學誠,發明家戴梓,建築家俞皓,水利專家陳潢等。因而近代、現代無論社會科學或自然科學都人才輩出,在全國獨占鰲頭,只有科學與人文的比翼雙飛,才確保了浙江社會經濟和文化的興旺發達。
香港學者金耀基在《中國現代化與知識分子》中有過精闢見解:「中國的現代化所意含的不是消極地對傳統的巨大摧毀,而是積極地去發掘如何使傳統成為獲致當代中國目標的發酵劑,也即如何使傳統成為發生正面的功能」。浙江文化全面輝煌,經久不衰,而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為迎接科教興國的挑戰,我們有志氣,有能力,不斷開拓進取,對傳統歷史文化進行梳理、、揚棄和抉擇,在這片產生了無數棟梁精英的土地上再創輝煌,為祖國的現代化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3. 浙江有什麼歷史淵源~~~
浙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素稱"文物之邦".歷史悠久, 積儲深厚.從考古資料看,早在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原始人類"建德人"在今天的浙江西部山區一帶活動.到了距今六,七千年至四,五千年間,浙江境內人類活動的范圍公元十世紀以後,浙江進入封建經濟的繁榮時期,成為當時中國的富庶地區之一。
浙江擁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美譽,更有「文化之邦」、「旅遊之鄉」的盛名,歷史悠久,經濟發達,交通便利,文化昌盛,自從東晉南朝以來就後來居上,千百年來遙遙領先,在21世紀的現代化賽跑中理當再接再厲,更上新台階。筆者針對浙江歷史文化的地域特點初步羅列了遺產中的合理因素:
一寶貴的精神財富之鼓舞:久遠而光榮的歷史,在中華民族史冊上留下濃重一筆。從遠古的建德人開始、河姆渡、馬家浜和良渚原始文化揭開了文明的篇章,傳說中舜的後代受封於上虞和餘姚,大禹治水到過紹興,並長眠在此,在先秦已為百越文化中心,春秋時的越國、三國的孫吳和十國中吳越均以浙江為發端,南宋以臨安為都一度占據政治和文化中心地位。治水英雄大禹可謂大智大勇,公而忘私,制服了兇猛的洪水造福黎民百姓,「三過家門而不入」傳為千古美談;白居易、蘇軾、王安石在浙江任職勤政為民,澤被後世;海瑞在淳安剛正不阿,敢於冒犯權貴,人稱「海青天」。杭州有幸埋下精忠報國的岳飛父子的忠骨;陸游念念不忘收復失地,「位卑未敢忘憂國」激勵了無數志士仁人;名臣於謙以自身行動實現《石灰吟》的絕唱。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報仇雪恥;孫堅父子乃一代梟雄,威震江東成就霸業;抗倭名將戚繼光在浙江招募和訓練「戚家軍」,在台州九戰九捷,平定了倭患。近代浙江在反封建反侵略斗爭中前赴後繼,可歌可泣,鴉片戰爭中壯麗殉國的「定海三總兵」彪炳千秋;鎮海招寶山炮台官兵痛擊法國侵略軍;太平軍馳騁浙江大地掃盪清妖;「鑒湖女俠」秋瑾壯志凌雲,豪氣沖天,不愧為巾幗英雄。浙江兒女的英名偉業真是不勝枚舉,永遠鼓舞我們自尊自信,愛國愛鄉,自強不息,從中獲取強大的精神力量。
二深厚的思想之涵養:浙江先民把一個落後貧窮的蠻荒之地逐步建設成全國領先的膏肓省區,不僅摘掉「南蠻」帽子,而且維持千餘年的前列地位,豐厚的文化折射出璀璨的思想光芒,筆者認為所蘊涵的精華主要有 :⑴創新精神。「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先秦就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吳越地域文化,後來在學術上自成一家,「浙東學派」長盛不衰。首先或在文章體裁獨創一格,另闢蹊徑,例如王羲之的書法、黃宗羲的《明儒學案》、魯迅的雜文,蔡東潘編撰二十四史演義的宏篇巨著;其次或在思想體系或文學藝術流派上推陳出新,代有高峰,哲學、史學、繪畫、戲劇中各學派影響深遠,少有亦趨亦步,故步自封的因循守舊,地方戲曲百花齊放,有越劇、婺劇等藝術奇筢。⑵思想解放精神,浙江先民總以開闊的胸懷開風氣之先,少受習慣惰性的束縛,這與臨近海洋環境相關,梁啟超先生有精闢的見解:「海上者,能發人進取之雄心……能使起精神曰以勇氣,曰以崇高,此古來瀕海之民,所以比於陸居者活氣較勝,進取較銳」。如從哲學上東漢的王充大膽批判正統的董仲舒「天人感應」謬論;南宋的陳亮、葉適等開創「事功學派」與程朱理學針鋒相對;浙江是中世紀後期批判哲學和啟蒙思想的搖籃,它總是緊貼時代脈搏,從王陽明的心學繼承了先賢們的主體與現實精神,訴諸良知,注重踐履,沖出壓抑人性、束縛思想的泥潭,促進人們突破經學和理學的藩籬。進而誘導了明末清初啟蒙思潮的異軍突起;以黃宗羲為首章學誠殿後的浙東學派承接王學之餘緒,革新士林習氣,一定程度上活躍了學術界;龔自珍在萬馬齊喑的沉寂中發出「九州生氣恃風雷」的吶喊,拉開近代化的序幕。後來更受到洋務思潮、維新思潮、民主共和思潮及新文化運動的「民主」、「科學」精神、馬克思主義的熏陶,成為推進歷史文化前進的動力,章太炎、魯迅堪稱一代宗師。在文學界南宋文壇陸游、李清照、陳亮以表現亡國之恨,渴望收復河山的豪放派詩篇占據主流;封建末世的文藝領域里,呈現明顯的世俗化和自由化傾向,人性的解放左右了創作主流,李漁、洪升等享譽海內;「五四」時期新文學大軍中有魯迅、朱自清、錢玄同、陳望道、徐志摩、張修人等。⑶開放融會精神:由於北方的戰亂、南方相對穩定,加上自然環境優美,使大批北人南遷,包括相當部分的知識分子,王羲之、謝靈運等都是名士,因而極大改變了浙江的社會和文化結構。從秦漢時的「有罪吏民」的流放地,經東晉南朝的開發,隋唐時大運河開通後奮起直追,兩宋達到前所未有的繁榮並保持至今。何況因經商和出仕而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古有「無紹不成衙」、「無寧不成市」的佳話,「紹興師爺」、「寧波幫」名揚天下,故信息暢通,文化交流頻繁。我省不但容納了中原文化的精華,而且不失時機抓住西學東漸的契機,中西文化在此激烈碰撞,傳教士帶來了西方科技,浙江學者對此表現了極大的熱情,如李之藻、楊庭筠、李善蘭學貫中西,開啟東西文化交流的先河。唐宋以後華僑大量出海謀生,人數位居前列,特別是近代留洋學生熱潮迭起,涌現燦爛的科學群星。顯然浙江文化包含的拿來主義精神是極其難能可貴的 ,例如王充雖然批董但還肯定」仲舒之言道德政治,可嘉美也「,他寫過《問孔》、《刺孟》、《道虛》等可不排斥儒、道、佛的成分;王陽明雖是儒家,卻吸取了佛教、道教的養料等可見一斑,難怪蔡元培先生破天荒地倡導「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教育主張。正因為海納百川,博採眾長,才名流雲集,通過更新自我,不斷輸入新鮮的血液,始終煥發無限的生機和活力。⑷求實經世精神,我省許多思想家強調理論上實事求是,行動上經世致用,主張治學務必講實理,求實效,並在實踐中驗證其是非,反對脫離實際的空談,譬如王充在《論衡》中有《實知》、《知實》中提出「實事疾妄」、「事有證驗,以效實然」等命題;陳亮、葉適的「義利雙行」、「以利和義」命題;呂祖謙有「育實材而求用」;王陽明的「知行合一」;黃宗羲的「經世應務」等;章學誠的「史學所以經世,固非空言著述」觀點。浙江先民注重文化為國計民生服務,利用便利的交通條件和豐富的物產,長期從事經商活動,越國大臣范蠡棄官從商,經營有方而富甲天下;唐代有大商人李德鄰、李延赤、張支信和李處人等往返於日本與寧波、溫州之間;興盛一時的永嘉學派和永康學派受浙東繁盛的商品經濟之感染,標新立異地講究功利,認為「既無功利則道義乃無用之虛語耳」;黃宗羲進一步突破了根深蒂固的「重農邑商」傳統觀念,提倡「工商皆本」,反映了江南資本主義萌芽的興起,處處表明浙江人大多擁有頭腦靈活精明,長於思考,善於經營,富於機變的特質。
三興學重教和耕讀傳家的民風之陶冶:古代私塾和書院星羅棋布,宋代就有書院167座,地方學校遍布;清代有496所;近代新學更是開風氣之先,1897年求是書院(浙大前身)由廖壽豐創辦;經亨頤先生組建的春暉中學與南開齊名,名師薈萃;解放前浙大由馬寅初、蘇步青、竺可楨、錢三強、談家楨等主持,已獲得「劍橋第二」的大名;西冷印社籠絡大名鼎鼎的美術大師,師資陣容蔚為可觀。同時勾踐的卧薪嘗膽精神激發後人發憤苦讀,民間期待成龍成風,崇尚知書達理,全家含辛茹苦,學子們也安貧樂道,好學上進,形成「好學篤志,尊師擇友,弦誦之聲,比屋相聞」的濃厚氛圍,故紹興人以讀書求功名盛況空前,以出足智多謀的師爺龐大群體;東陽有「教授鄉」、「博士縣」的桂冠而聞名全國;金華有「小鄒魯」的別名。進而社會各界紛紛慷慨頰囊,集資辦學蔚然成風,包玉剛、邵逸夫等斥資助學功在千秋,正是說明重教傳統世代相傳,在當今發揚光大。還值得一提的是浙江藏書堪稱一絕,建立藏書樓重於儲存金銀珠寶,自晉至清藏書家約400餘 ,有天一閣、文淵閣、嘉業堂等,人們相信書中自有黃金屋。因而在優良文化氣氛的潛移默化下,浙江具備全國首屈一指的人才庫,二十五史中南宋列傳人物佔全國12‰;明朝佔14‰‰;清朝佔19‰,杭州、紹興是盛產狀元,對此梁啟超、丁文江先生都有詳細考證。
四人文旅遊資源之優勢:首先,文物在全國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有全國第一批歷史名城中杭州、紹興、寧波榜上有名;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六處。其次古跡不計其數,比如六和塔、蘭亭、禹陵等,佛教名剎如靈隱寺、國清寺、天童寺和阿育王寺等;更有河姆渡、良渚、馬家浜古人類遺址。再次園林建築佔一席之地,,杭州為七大古都之一,仍有宋城遺留至今;東陽盧宅、蘭溪諸葛八卦村、武義俞源太極村是研究古老文化的活標本。再次工藝美術特產名聞遐邇,一方面絲綢、茶葉、瓷器、中葯製作工藝精良,如紹興黃酒、金華火腿等自古為皇家貢品,也成為傳統出口產品;另一方面杭州織錦、寧波綉花、東陽木雕、永康五金;青田石刻、浦江剪紙等名不虛傳,能工巧匠層出不窮。另外,浙江人還培植了眾多農副產品,如龍井茶、金華佛手和茉莉、茶花;黃岩柑橘、磐安香菇、浙北湖羊等。最後烹飪技藝精湛,風味獨特,五味調和,成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杭州、寧波、紹興菜又各有千秋,沈括、李漁、袁枚等都論述了烹調藝術,蘇東坡不愧為美食家 ,「東坡肉」揚名四方,杭州的樓外樓令人留連,飲食文化大有學問。現在亟待對這得天獨厚的資源加以清理、保護,使古老瑰寶重新煥發青春。
五人文與科學和諧發展之同步:只要粗略統計一下浙江人才分類,就顯而易見,不禁發現這不僅出類拔萃、色彩紛呈,而且數量之多、門類之齊、成果之豐實屬罕見,筆者僅以兩宋為例,有哲學家「四明慶歷四先生」和「永嘉元豐九先生」;金華、永嘉、永康學派等,文學家中詞人周邦彥、詩人陸游等,史學家有王應膦,畫家劉松年、夏圭、李嵩等,科學家沈括,發明家畢升,數學家揚輝等。也可以清朝前期為例,思想家有黃宗羲、朱之瑜、龔自珍,詩人朱彝尊、袁枚,戲劇家李漁、洪升,史學家萬斯同、全祖望、章學誠,發明家戴梓,建築家俞皓,水利專家陳潢等。因而近代、現代無論社會科學或自然科學都人才輩出,在全國獨占鰲頭,只有科學與人文的比翼雙飛,才確保了浙江社會經濟和文化的興旺發達。
香港學者金耀基在《中國現代化與知識分子》中有過精闢見解:「中國的現代化所意含的不是消極地對傳統的巨大摧毀,而是積極地去發掘如何使傳統成為獲致當代中國目標的發酵劑,也即如何使傳統成為發生正面的功能」。浙江文化全面輝煌,經久不衰,而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為迎接科教興國的挑戰,我們有志氣,有能力,不斷開拓進取,對傳統歷史文化進行梳理、、揚棄和抉擇,在這片產生了無數棟梁精英的土地上再創輝煌,為祖國的現代化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4. 盧宅的歷史價值
盧宅被古建築專家稱之為「具有國際水平的東方住宅」。1988年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在紐約公布了2006年世界百大瀕臨危險的文化遺址,中國有6個遺址榜上有名,它們分別是:甘肅天水古樓群、河北懷來雞鳴驛、山西磧口鎮村落、雲南團山、四川和西藏的石林,還有就是浙江東陽的盧宅。
東陽的這個浩大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稱叫盧宅明清古建築群,雖然它建造至今544年了,似乎藏在深閨無人識。直到三年前,東陽市政府才決定開發盧宅,從宅內動遷出了整整150戶居民。
北有故宮,南有盧宅
有一種說法口氣很大,叫做「北有故宮,南有盧宅」。它是不是一種炒作?是不是言過其實?有人曾經請教過文化部副部長、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得到的回答是肯定的,沒錯,盧宅可謂民間故宮。
民居東陽盧宅也有個縱軸線,它的格局和故宮相仿,叫做「前堂後寢」,前堂是盧家的公共廳堂,供族內子孫舉行祭祀、聚會、娛樂、吉慶、議事、教習等,石庫門的後面則是家眷、僕人的生活起居空間,平時石門關著,外人不得入內。
進入盧宅前,有風紀世家、大方伯、旌表貞節三座牌坊迎接,然後要走過非常寬闊的甬道,才見到盧宅的真面目。整個縱軸線有九進,長度竟然達到320米。在中國,只有故宮和孔廟有這樣的結構。
木雕精華在盧宅
盧宅和別的江南建築不同之處,在於它既有北方的大氣布局,又有南方的精雕細刻。廳堂宅第廣泛採用東陽的木雕裝飾,無論是建築構件,如斗、梁、枋、拱、檀、雀替、門、窗,還是室內的傢具,都巧構細接,體現出東陽木雕的最高水準。我在盧宅見到了兩件東陽木雕的絕品:九獅戲球三架梁,它是用1.7米以上的整塊樟木雕成,它高達1.5米。古代藝術家採用深浮雕、透雕和圓雕等技法,把獅子雕刻得形神兼備,栩栩如生,實在是東陽傳統建築木雕的登峰造極之作。
肅雍堂的前廳和正廳之間採用的「勾連搭」結構,又是東陽木雕的一絕。為了避免大廳進深過長,為了避免屋頂不斷升高而影響美觀,為了節約用材,東陽的能工巧匠們便設計了這種「勾連搭」——兩個頂連在一起,結合部有專門設計的「大溝」,可供流水。可以說,古代東陽木雕的精華,就藏在盧宅。
5. 盧宅的建築風格
盧宅總布局以盧氏大宗祠為中心,復荊、肅雍、樹德三堂三足鼎立,園林、牌坊、廳堂更是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其中肅雍堂四周雅溪環繞,廳堂宅地構築宏偉,裝飾雕刻豪華艷麗,建築風格凝重古樸,濃縮了中國古代社會千年精華,成為江南的名門望族,鍾鳴鼎食之戶,代代豪爵,地位顯赫,宅院自然大肆鋪張。這座建築群便有了「民間故宮」之稱。肅雍堂既有故宮之名,也更有故宮之實。集國內民宅之神韻,具北京皇城之理念,是國內惟一擁有九進縱深的古民居,堪稱江南民宅之首,前後軸線縱深320米,空間序列與北京故宮極為相似,顯出了盧宅故人的豪氣,這不由讓人想起這里的匠人是否因為家鄉這座精粹的肅雍堂,而在為紫禁城施工時,也延續了這里的風格。盧宅的廳堂宅地廣泛採用東陽木雕裝飾。走進昔日的豪門大宅中,精美的木雕藝術品到處可見,四周的擺設和鑲嵌在牆上、柱子上的木雕無一不是鬼斧神工,精妙絕倫。無論是建築構件如斗、栱、梁、門、窗,還是室內傢具,每一款木雕,均巧構細鏤,寓意豐富,從中延伸出的道德、禮儀,教化著盧氏後人,也因此才有了這個家族二十幾代的鼎盛。《肅雍堂記》記載:「肅,肅敬也,禮之所以立也;雍,雍和也,樂之所由生也。」盧氏自古宗儒學、敦禮教、興書院,聚姓課讀,延師講習,啟蒙授業,解惑傳道,是尊師重道、詩禮傳家的書香門第。為了博覽群書、著書立說、教習子弟,利用周圍山丘及雅溪之畔幽雅、僻靜的環境,先後修建了峴峰書院、荷亭書院、雅溪書院等近十處書院和藏書樓。當時的文人騷客,或留寓、或吟誦講學,留下了一方方匾額、一副副板對,猶如一頁頁歷史,更激起了盧氏後人奮發進取。
作為盧宅核心和代表的肅雍堂,堂名語出《詩經·周頌·有瞽》:「喤喤厥聲,肅雝和鳴。」意謂肅敬和諧。該堂面闊五開間,進深十檁,高三層計10.6米,雕梁畫棟,斗拱彩畫以嬌艷欲滴的牡丹為襯底,施以巨大的龍鳳圖案。在肅雍堂的大堂上,有一盞名為「寶蓋索絡聯三聚七彩穗羊角燈」的大堂燈,展現了巧奪天工的古代工藝水準。大堂燈高4.05米,最大直徑2.1米,重127.5公斤,用40萬顆玻璃彩珠穿聯而成。燈的頂部由三桿鐵臂中心交叉形成六角,中間懸著一串主燈,上下共三盞,依次懸掛著六角羊皮燈、八角料絲燈、紅色羊角燈;周圍六角各輔以一串小燈,亦上下三盞;下沿圍以彩珠穿成並飾有「星輝不夜,萬象位搖,結綵蓮炬」等十二字樣的珠簾。望之雍容華貴,流光溢彩。此燈已被載入世界吉尼斯紀錄。肅雍堂尤其獨特的是,它的前四進中有可分合的移動式石庫門,大廳的雙跨頂上還有一防水的天溝,整個建築排水極為暢通。倘若遇到暴雨,水位達男人額頂,雨住後只要半個小時就能全部排出大廳。看來無論是面積之大還是設施之先進,肅雍堂都堪稱全國民居之最了。
若以繪畫來比擬建築群的話,盧宅可謂「工筆 」與「寫意」兼具。工筆體現在盧宅內各種陳設的極盡奢華之上,廳堂上的木雕,無論是斗、拱、昂、梁、雀替、牛腿或隔扇,還是傢具的設計和製造工藝,無不雕工精細、形態傳神,恍若神品。而寫意則凝聚在盧宅建築的外觀之間,光是屋頂,盧宅中就分重檐、單檐,檐頂的形式有卷棚、硬山、懸山等等,每棟建築,都明顯地突出了浙江民居風格的風火山牆、高聳的垂脊和起翹多變的屋面,使整體建築的風格剛柔並濟。雅溪之畔的這座江南大宅門,以其豐厚綿長的神韻,等待你去品味,去咂摸。
6. 浙江的歷史
早在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浙江就有原始人類"建德人"活動;境內已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多處,有10000-1300年代上山文化、距今8000年的跨湖橋文化、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春秋時浙江分屬吳、越兩國。秦朝在浙江設會稽郡。三國時富陽人孫權建立吳國。唐朝時浙江先後屬江南東道、兩浙道,漸成省級建制的雛形。五代十國時臨安人錢鏐建立吳越國。元代時浙江屬江浙行中書省。明初改元制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轄11府、l州、75縣,省界區域基本定型。清康熙初年改為浙江省,建制至此確定。
「浙江」是錢塘江的古稱,意為曲折的江水。唐代時,分江南東道設立兩浙道,是為「浙」字第一次成為地方政府的名稱,「浙江」之名由錢塘江流域,延伸至北起長江,南至平陽,西倚茅山、天目山,東濱大海,囊括太湖、錢塘江、甬江、靈江、甌江、飛雲江、鰲江等幾大流域的共同的政治和文化地理名稱。
這一區域在春秋戰國以前為越人聚居地,也是越國的本部,又曾被吳國佔領,後又成為楚國的一部分。秦統一中國後,即在這里設立會稽郡,屬揚州。三國時屬於東吳,兩晉南北朝時期屬於南朝。唐宋之際又相繼為兩浙道、吳越國和兩浙路的轄區,因吳越國內設13個州級行政區,故並稱「兩浙十三州」。吳越國主要范圍均為今天的浙江全境,以及上海市和福建省北部的建甌、寧德、壽光,江蘇省南部的蘇州、無錫、常州等地。即為今天吳越文化和吳語的占據主導的區域。
明朝初年,設置「浙江布政使司」(初期不含太湖地區的湖州府、嘉興府),治杭州,而一些靠近福建的地區以蒼南金鄉為界,劃入福建行省。自此大致形成了延續至今的浙江省轄區域。
7. 誰能告訴我金華的歷史啊
金華
【概況】
「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詩句生動概括了金華的重要位置和雄偉氣勢。金華市位於浙江省的中部,為省轄地級市,界於東經119゜14′ -120゜46′30〃 ,北緯28゜32′-29゜41′,南北跨度129公里,東西跨度151公里,土地面積10918平方公里,2001年末人口447.94萬人,其中市區 91.34萬人。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
金華的市樹為樟樹,市花為山茶花。
金華建制久遠,古屬越國地,秦入會稽郡,三國吳寶鼎元年(266年)置郡始名東陽,歷名金華、婺州,或設郡、州、路、府,或設道、區、專區和地區,1985年5月,國務院批准撤消金華地區,分設金華、衢州兩市,實行市轄縣體制。2000年12 月31日,國務院批准撤消金華縣,並將其與原婺城區轄區作了調整,設立金東區。現金華市下轄婺城、金東2區及蘭溪、義烏、東陽、永康4市和武義、浦江、磐安3縣。
金華素有「小鄒魯」之稱,歷來為文化禮儀之邦,歷史上講學群起,書院迭興。宋元時期金華學派與金華文派名播四海。當今則基礎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三頭並興。文化興盛必然名人輩出。文壇巨匠、丹青大師、愛國志士、民族英雄、專家學者,金華土地上代不乏人。如「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詩名畫皆奇絕」的五代詩僧和書畫家貫休、宋代抗金名將宗澤、南宋「浙東學派」代表人物呂祖謙、陳亮,金元四大名醫之一的朱丹溪,明朝「開國文臣之首」的宋濂,清代戲曲家、戲曲理論家李漁,近現代有國畫大師黃賓虹、一代報人邵飄萍、史學家吳晗、詩人潘漠華、艾青及文學批評家馮雪峰,傑出科學家嚴濟慈、蔡希陶等,他們彪炳史冊,光照千秋,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崇文重教的風氣沿襲至今,形成了如今金華「千名教授匯一市,百名博士集一鄉」的盛況。
金華的山水和人文旅遊資源十分豐富。金華山川秀麗奇絕,國家級風景區雙龍洞早已蜚聲中外,省級風景區永康方岩、蘭溪六洞山地下長河、浦江仙華山、武義郭洞-龍潭、磐安花溪、東陽花都-屏岩、湯溪九峰山等,或為山奇,或為水秀,可謂各擅勝場。金華的文物古跡與奇山秀水交相輝映,有國家級文保單位10處,省級文保單位37處,縣(市)級文保單位300多處,館藏文物達3萬多件。各處古跡遺址如顆顆明珠,點綴於八婺大地。太平天國侍王府、宋代名剎天寧寺、八詠樓、五峰書院等勝跡及諸葛八卦村、俞源太極村等神秘村落以及東陽盧宅等令遊客流連忘返。傳統與現代交融、人稱東方好萊塢的橫店影視城也已成為廣大影視工作者和遊客心中的福地。古婺風情多姿多彩,鬥牛、道情、龍燈、浦江抬閣、永康《十八蝴蝶》、磐安龍虎大旗等民俗風情各具特色,引人入勝。
金華傳統名優特產有金華火腿、東陽木雕、義烏南棗、金絲蜜棗、金華佛手、宣平蓮子等。它們有的曾被列為貢品,有的多次在國內外博覽會上獲獎。
【自然風貌】
金華市位於浙江省中部,為省轄地級市,以境內金華山得名。處於北緯28°32′~29°41′,東經119°14′~120°47′之間。東鄰台州,南毗麗水,西連衢州,北接紹興、杭州。市域東西直線距離151千米,南北直線距離129千米,面積10918平方千米。市區位於東陽江、武義江和金華江交匯處,面積2044.7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63.78平方千米。
金華地處金衢盆地東段,為浙中丘陵盆地區,地勢南北高、中部低。「三面環山夾一川,盆地錯落涵三江」是金華地貌的基本特徵。市境的東、東北有大盤山、會稽山,南屬仙霞嶺,北、西北接龍門山及干里崗山脈。仙霞嶺山脈從閩、贛交界的武夷山延伸入境,至武義縣、婺城區南部和永康市境,向東北延續為大盤山和天台山脈,一般海拔500~1000米,山體多由火山岩和花崗岩構成。大盤山是錢塘江、曹娥江、椒江和甌江部分支流的源地和分水嶺,西南段位於磐安、東陽、永康和義烏南緣,主峰在磐安縣安文鎮東南,海拔1245米。會稽山為天台山支脈,主體朝東北方向伸展,西南段延伸至東陽北部和義烏,山體主要由火山熔岩、碎屑岩構成,平均海拔500米左右,主峰東白山位於東陽、諸暨、嵊州交界處,海拔1194.6米。龍門山界於富春江與浦陽江之間,高度多在500-800米,分布在浦江、婺城區和金東區北部、蘭溪及義烏西緣,山體主要由中生代火山熔岩和碎屑岩構成,局部為花崗岩和石灰岩,其餘脈金華山呈塊狀山地,北隔墩頭盆地與龍門山脈相連,主峰海拔1312米。千里崗山脈由贛東北懷玉山脈延伸入境,余脈至蘭溪與建德市交界處,山體由沉積碎屑岩組成,中心部分為干里崗砂岩。延伸入境的山系受華夏構造控制,山脈大多呈東北一西南走向,同時受東北一西南和東西向斷裂帶的切割,延伸出來的眾多支脈縱橫交織,山形破碎、峰嶺交錯。境內干米以上的山峰有208座。位於武義與遂昌交界處的牛頭山主峰,海拔1560.2米,為全市最高峰。境內山地以500~1000米低山為主,分布在南北兩側。山地內側散布起伏相對和緩的丘陵,以江山一紹興斷裂帶為界又分為北部丘陵和中部丘陵。市境的中部,以金衢盆地東段為主體,四周鑲嵌著由斷裂拗陷形成的武義盆地、永康盆地、南馬盆地、浦江盆地、墩頭盆地等山間小盆地。盆地之間丘陵、低山阻隔,盆地群外圍又為低山、中山所環抱,形成一個大致呈東北一西南走向,西面開口的大盆地。大盆地東自東陽市巍山鎮,西至蘭溪市游埠鎮,長約100多千米,寬數十干米不等。由盆周向盆地中心,呈現出中山、低山、丘陵崗地、河谷平原階梯式層狀分布,海拔高度逐級降落。大小盆地內淺丘起伏,海拔在50~250米之間,相對高度不到100米。盆地底部是寬闊不一的沖積平原,地勢低平。上游東陽江自東而西流經義烏,在金華市區匯合武義江而入金華江。金華江向西北流往蘭溪,在蘭溪城區匯入蘭江。蘭江北流至將軍岩入建德市境。將軍岩海拔23米,為全市最低點。
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溫適中,有明顯的干、濕季節。春早秋短,夏季長而炎熱,雨量豐富,冬季光溫互補。光、熱、水條件優越,時空分布不均衡。氣候水平差異較小,盆地小氣候多樣,有一定的垂直差異。氣象災害頻繁,影響較大。
年平均氣溫17.3℃-18.2℃。全年降水量普遍偏少,總降水量在1109.0毫米-1305.2毫米之間。6月初進入梅汛期,降雨連續時間較長,但降雨總量和強度不大。年日照時數1528.8-1808.9小時。
【水資源】
市域內江河分屬錢塘江、甌江、曹娥江、椒江4大水系,流域面積分別為9332.73平方千米、949.71平方千米、341.6平方千米和293.96平方千米,分別佔全市總面積的85.49%、8.69%、3.13%和2.69%。集雨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江溪有40多條。
【礦產資源】
境內發現的礦產有56餘種,可供開發利用的有32種。礦產以非金屬居多,其中以螢石儲量最為豐富,是國內主要產地之一,分布成群成帶,探明儲量及有地質根據計算的總儲量在3000萬噸以上。主要分布在武義、永康、義烏、東陽、金東等縣(市、區),共有大型螢石礦床(礦石儲量在200萬噸以上)3處,武義後樹居首位,中型礦床(礦石儲量大於50萬噸)30處,小型礦床60處及礦點礦化點292處。
其次為石灰岩,主要分布於金華--蘭溪之間的北山南坡,儲量約為2億噸。金華九龍--山口岩礦儲量0.8億噸。
沸石資源主要分布於金華湯溪、永康中山、東陽馬宅一帶。
探明或基本探明儲量的礦有螢石、石灰石、凝灰岩和粘土礦、金、銀、銅、鉛、鋅、煤、石煤、鈾、磷、石墨、珍珠岩、方解石等15種。其中主要已經開發利用的礦產有螢石、水泥用灰岩、磚瓦用粘土、建築石料、建築用砂、飾面用花崗石、粘土岩、蒙脫石粘土岩、珍珠岩、沸石、鉀長石、高嶺土、陶瓷土、金銀礦、煤、礦泉水、地熱水等18種,其中螢石、水泥用灰岩、飾面用花崗石、建築石料、鉀長石、礦泉水、地熱水等為我市優勢礦產。
【土地資源】
2004年全市土地面積109.21萬公頃,人均土地0.24公頃。2004年全市耕地面積16.63萬公頃,其中水田14.43萬公頃,旱主地2.20萬公頃。人均耕地為0.045公頃,每個鄉村勞動力平均負擔耕地0.074公頃。全市園地面積6.01萬公頃,其中桑園4629公頃,茶園1.56萬公頃,果園3.32萬公頃。全市林業用地69.4萬公頃,其中有林地61.04萬公頃,灌木林地5.69萬公頃,疏林地3300公頃,未成林地3900公頃,苗圃地551公頃,無林地2.48萬公頃。全市森林覆蓋率為61.3%。水域面積5.23萬公頃,其時生溪面積2.79萬公頃,水庫1.13萬公頃,:山塘1.31萬公頃。全市未利用土地面積有7.62萬公頃,其中宜農荒地3.92萬公頃。全市土壤面積為100.91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92.45%,10個土類、16個亞類、53個土屬、102個土種。地帶性土壤有紅壤和黃壤兩類,其中紅壤34.93萬公頃,占士壤總面積的34.60%。非地帶性土壤有8類。
【生物資源】
金華市在植被分區中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帶。全市植物資源有1500餘種,其中森林樹種440種,草本植物約300餘種,農作物品種資源800餘種。屬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樹種有銀杏、金銀松、鵝掌楸、凹葉厚朴、香果樹、青檀、浙江楠、半楓荷、花櫚木、天竺桂和短穗竹11種。全市森林活立木蓄積量1279.8萬立方米,佔全省的11.6%。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野生纖維、淀科糖類、油料、鞣料、芳香油植物及木本葯材等幾百種。糧食作物有水稻、麥類、豆類、薯類以及高粱、小米等400餘種。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油料、甘蔗、瓜類、蔬菜、茶葉、水果、蠶桑、葯材、花卉及薴麻、席草、蓮子、板栗、香榧等共70多類400餘種,其中義烏的糖蔗、青棗,武義的西湖蜜梨、宣蓮、米仁,蘭溪的烏桕、大青豆,浦江的桃形李,金華的佛手、舉岩茶,東陽的東白茶、席草,東陽、磐安的葯材"浙八味"中的白術、白芍、元胡、元參,永康的五指姜、黃花菜等是地方優質品種。
全市野生動物約有鳥綱12目23科100餘種,哺乳綱8目13科30多種,爬行綱2目6科20餘種。屬國家一類保護動物有穿山甲、大靈貓、金錢豹、雲豹、鬣羚,屬二類保護動物有天鵝、獼猴、鴛鴦、大鯢(娃娃魚)等。畜牧業歷史悠久,主要畜禽種類有豬、牛、羊、兔、雞、鴨、鵝及蜂等,金華兩頭烏和蘭溪花豬、永康灰鵝等為地方優質品種。其中主要經濟魚類有青魚、草魚、鰱魚、鱅魚、鯉魚、鯽魚以及長春鯿、三角魴、團頭魴、鯝魚、鱖魚、鰉魚、泥鰍、黃鱔、鯰魚等30多種。此外還有甲魚、河蟹、河蚌、螺等水生動物。
隨著經濟的發展,全市近些年從外地引進藤稔葡萄、果桑、草莓、臍橙、加州鱸魚、杜洛克豬、伊沙雞、非洲駝鳥、超豐早1號水稻、泗棉3號棉花、彩色棉、春秋54白菜、姬松茸食用菌等300多個優良品種。
【文物古跡】
早在新石器時代,金華就開始了人類生活的印跡,先人們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眾多的印跡。已在浦江白馬鎮、蘭溪新周鄉等地發現古人留下的眾多遺址遺物。婺州窯乳濁釉瓷在陶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雅畈漢灶、琅琊鐵店等地保存有460餘處較完整的唐、宋、元古窯址。金華境內還留存有從商周到明清歷代先人的古墓葬。
金華現存古建築2600餘座,牌坊40座,其中東陽明代盧宅建築群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規模宏大,設計精巧,工藝水平很高。主建築及附件均有較高的研究和觀賞價值,浦江鄭氏義門祠堂建於清代,留存有元、明、清碑匾多方,元代古柏9株。
金華有眾多的亭閣寺塔。八詠樓位於金華城區八詠路,留下了南朝沈括、宋李清照等眾多文人墨客的身影。天寧寺在婺州公園對面,元延佑五年重建,為全木結構,斗拱狀如飛鳥、邑人稱"百鳥朝鳳"。法隆寺經幢雕刻刻工精緻,形象生動而粗獷有力,結構緊湊,比例勻稱。
金華觀
金華還有古月橋、石口橋、通濟橋等古橋梁200餘座及雲雷紋陶罐、原始青瓷豆等3萬多件古文物。
值得一提的是太平天國侍王府。它位於金華城東鼓樓里,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原貌保存完整,在現存太平天國革命紀念建築中十分少見。侍王府是太平天國的藝術寶庫。存有眾多的藝術品。庭院中有五代時錢鏐時所植的古柏兩株,至今枝繁葉茂,蒼勁多姿。
八詠樓
八詠樓,中國三大名樓之一,又名玄暢樓。興建於南朝齊隆昌元年(公元494)。唐時遂易今名。今存八詠樓為清嘉慶年間重修。崔融、崔顥、嚴維、李清照等,都曾登樓攬勝,賦留名篇。 "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
侍王府
唐宋州衙。清朝試士院。 1861年,太平天國侍王李世賢攻佔金華後構建。全國現存的太平天國建築中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壁畫登藝術品最多的一處。有《兵營圖》、《四季捕魚圖》、《樵夫圖》、《砍柴圖》等壁畫。當年侍王的指揮中心。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寧寺
舊名大藏院,創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賜名承天寺。宋徽宗崇寧年間改為崇寧萬壽寺。政和年間(1111)稱今名。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為祀奉父王微宗,賜名報恩光孝寺.元代仁宗延佑年五年(1218)重建.明正統時修復,名為天寧萬壽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典型的元代木結構建築。
雙龍景區(黃大仙祖宮)
舊傳赤松子羽化成仙、黃大仙叱石成羊之地,素以林海莽原、奇異洞景、道教名山著稱於世,以 "卧舟"、"觀瀑"、"賞石"、"探險"聞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建制沿革】
金華市域春秋時屬越國。秦、漢為烏傷縣,屬會稽郡。三國吳寶鼎元年(266)置郡名東陽,以郡在瀫水(即衢江)之東、長山之陽得名。金華設立郡府建置自此始。東陽郡屬揚州,領長山(今婺城區、金東區、蘭溪市)、烏傷(今義烏)、永康、吳寧(今東陽)、豐安(今浦江)、太末(今龍游)、新安(今柯城、衢縣)、定陽(今常山)、平昌(今遂昌)9縣,治設長山。南朝梁紹泰二年(556)置縉州,陳天嘉三年(562)撤州,東陽郡改名金華郡,郡名金華自此始。隋開皇十三年(593)改置婺州。大業三年(607)復置東陽郡。唐武德四年(621)改東陽郡置婺州,並於信安(新安)縣分置衢州。唐天寶元年(742)改婺州為東陽郡,乾元元年(758)復為婺州,一直沿續到宋元。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為婺州路,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攻取婺州路,改名寧越府,至正二十年改為金華府。明成化七年(1471)金華府領金華、蘭溪、東陽、義烏、永康、武義、浦江、湯溪8縣,故有"八婺"之稱。1912年廢府實行省、縣兩級制。1914年置金華道,轄區擴及原衢州、嚴州府。1927年廢道,各縣仍直屬於省。1932年6月設浙江省縣政督察專員辦事處第八區,駐金華。9月,改設浙江省特區行政督察專員辦事處第六特區。民國期間,行政督察區序號、轄縣、專署駐地時有變換。1949年5月7日,金華解放,設立浙江省第八行政區。10月,改名金華專區。11月金華專區轄2市9縣。1955年3月,衢州專區撤銷並入。嗣後,金華專區轄縣(市)續有撤並、復置,並與杭州、麗水等毗鄰市地互有調整。1968年4月,改金華專區為金華地區。1985年5月,撤銷金華地區,原金華、衢州兩縣級市分別升為地級市,實行市管縣體制,並於金華城區設立婺城區,郊區設立金華縣,同時撤銷蘭溪縣,設立蘭溪市(縣級)。金華市轄婺城區、蘭溪市和金華、永康、武義、東陽、磐安、義烏、浦江7縣。原金華地區的龍游、開化、常山、江山縣劃歸衢州市管轄。1988年5月,撤銷義烏縣設立義烏市(縣級),撤銷東陽縣設立東陽市(縣級)。1992年10月,撤銷永康縣設立永康市(縣級)。2000年12月,撤銷金華縣,設立金華市金東區。
【行政區劃】
2004年末,金華市設婺城、金東2個市轄區,轄武義、浦江、磐安3個縣,代管蘭溪、義烏、東陽、永康4個縣級市。全市共有69個鎮、37個鄉、40個街道,4836個村民委員會、352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年內縣級以下行政區劃作了部分調整。4月9日,浙政函[2004]60號文件批復同意蘭溪市行政區劃調整,撤銷芝堪鄉、朱家鄉建制,並入黃店鎮,調整後,黃店鎮轄46個村;撤銷石渠鄉、橫木鄉建制,並入馬澗鎮,調整後,馬澗鎮轄66個村、1個居民區;撤銷下陳鄉建制,並入柏社鄉,調整後,柏社鄉轄38個村;撤銷橫溪鎮、墩頭鎮、白沙鄉建制,合並設立梅江鎮,轄78個村;撤銷官塘鄉建制,與香溪鎮部分行政區域(香一等21個村)合並設立新的香溪鎮,轄43個村;撤銷馬達鎮、永昌鎮、女埠鎮、孟湖鄉、赤溪,鄉建制,其行政區域與香溪鎮其餘行政區域改由蘭溪市政府直轄;撤銷城南街道建制,與上述區域調整設立上華、永昌、赤溪、女埠等4個街道,並調整擴大雲山街道辦事處管理范圍。調整後,雲山街道管理10個社區、25個村;上華街道管理1個社區、33個村;永昌街道管理1個社區、64個村;赤溪街道管理23村;女埠街道管理1個社區、36個村。此次行政區劃調整後,蘭溪市轄游埠、諸葛、黃店、香溪、馬澗、梅江6個鎮,靈洞、柏社2個鄉和水亭畲族鄉,城區設蘭江、雲山、上華、永昌、赤溪、女埠6個街道。金華市區實施了28個村的撤村建居工作。婺城區撤銷白龍橋鎮葉店、馬海地、洞溪,乾西鄉鮑楊、上陳、上天師、聯合,城東街道上浮橋,城北街道五星,秋濱街道姜山頭、王五元、沈天田、冠山頂、馬鞍山、化山、呂獻塘、唐宅、後周、前周、蔣馬山背等20個村民委員會,分別設立社區居民委員會。金東區撤銷多湖街道七里販、望府墩、葉宅、林頭、橫塘沿,東孝街道王牌、戴店、下王等8個村,分別設立社區。東陽市進行了村(居)規模調整,由原來的1270個村(居),調整為392個村(居),村均人口2015人,村均區域面積4.44平方千米,人口最多的畫水鎮畫溪村有7679人。與上年相比,全市共減少鄉級建制10個,基層群眾自治組織874個。
【人口】
2005年全市出生人口52776人,出生率11.65‰ ,人口自然增長率5.78‰。年末總人口454.13萬人,其中市區92.16萬人;非農業人口99.1萬人,其中市區31.36萬人。平均每戶家庭人口2.68人。
8. 橫店的建造者是誰橫店建造原由
一、橫店的建造者是橫店集團。
自1996年以來,橫店集團累計投入30個億資金興建:
廣州街、香港街、明清宮苑、秦王宮、清明上河圖、華夏文化園、明清民居博覽城、夢幻谷、屏岩洞府、大智禪寺、紅軍長征博覽城、春秋·唐園、圓明新園等13個跨越幾千年歷史時空、匯聚南北地域特色的影視拍攝基地和兩座超大型的現代化攝影棚。
橫店影視城位於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橫店鎮,處於江、浙、滬、閩、贛四小時交通旅遊經濟圈內。
二、1996年是為配合謝晉導演拍攝歷史巨片《鴉片戰爭》而興建的的一個景區,是橫店影視城的發祥地。景區後擴建香港街,古道縱橫交錯,珠江穿城而過,兩街在橫店接壤而處。
橫店影視城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影視拍攝基地,中國唯一的「國家級影視產業實驗區」,被美國《好萊塢》雜志稱為"中國好萊塢"。
(8)盧宅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橫店景區景點介紹:
一、廣州街·香港街
廣州街景區建於1996年, 是為配合謝晉導演拍攝歷史巨片《鴉片戰爭》而興建的,是橫店影視城的發祥地。1998年又擴建香港街,古道縱橫交錯,珠江穿城而過,還原再現了一個十九世紀的廣州、香港的街市風情。
二、明清宮苑
明清宮苑景區集影視拍攝、旅遊觀光、節慶典禮等功能於一體的特大景區,始建於1998年,佔地面積1500畝,是橫店影視城最大的影視基地。明清宮苑是以「故宮」為模板1:1復制。
三、秦王宮
秦王宮景區是1997年為陳凱歌拍攝歷史巨片《荊軻刺秦王》而建,秦王宮 也是《英雄》《功夫之王》等大片的誕生地。設計師們花費了四年心血設計出了一幅宏偉的秦王宮藍圖,而秦王宮景區仿建的原型就是秦王朝最主要的宮殿——咸陽宮。
四、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景區以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巨作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為藍本,取其神韻,結合北宋時期的社會背景、民俗、民風及宋時的古建特色,按影視拍攝的需要建造而成的。
五、華夏文化園
華夏文化園景區是 橫店華夏文化城最主要的景區之一,以獨特的構思和表現手法,融歷史性、知識性、藝術性、觀賞性、娛樂性和參與性為一體,是國內外獨一無二的華夏文化主題公園。
六、明清民居博覽城
明清民居博覽城景區佔地面積900餘畝,明清民居博覽城 是集古建保護、影視拍攝、旅遊觀光、藝術展覽於一體的綜合性游覽區,也是橫店影視城歷史最長、投資最大、內涵最為豐富的景區之一,分「桃花源」和「秦淮河」兩大景系。
9. 盧宅古建築群的介紹
盧宅建築群,是我國東南久負盛名的明清古建築群。盧宅被古建築專家稱之為「具有國際水平的東方住宅」。 盧宅古建築群是江南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它不僅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一個物質外殼,而且還顯示出復雜的傳統文化內涵,堪稱中國現存明清以來鄉土建築的典範,它充分體現了江南民居特色,展示了當時人們高超的建築藝術,具有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等方面的精深內涵和極高價值。
10. 東陽的歷史
東陽歷史悠久。早在1800多年前,東漢獻帝興平二年,也就是公元195年,就已建縣制,名吳寧,屬會稽郡。唐垂拱二年,也即公元688年,建東陽縣,素有「婺之望縣」的美譽。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東陽撤縣設市,掀開了城市發展的新篇章。
春秋戰國:
春秋時(公元前770--前476年),吳越爭霸,屬越國;
戰國時(公元前475--前222年),楚伐越,又屬楚;
秦漢三國:
秦時(前221--前207年),推行郡縣制,東陽地為諸暨、烏傷縣之一部分,屬會稽郡。
西漢:
郡、國並行,先後屬劉賈荊王國、劉濞吳王國、會稽郡、揚州刺史會稽郡。
東漢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年):
建縣制,取「吳地安寧」之意,名吳寧,屬會稽郡。此為東陽建縣之始。
三國時,以吳寧縣屬吳揚州會稽郡。
吳寶鼎元年(266年):
分會稽郡西部置東陽郡,治所長山縣(今金華)。吳寧縣屬東陽郡。取東陽名,是因郡「在金華山之陽,水之東」。
隋唐五代:
唐武德四年(621年),罷郡治州,改會稽郡為越州,東陽郡為婺州。
唐垂拱二年(公元688年),析義烏(原烏傷縣)東沖要地及吳寧縣故地,襲舊郡名,建東陽縣。時有「婺之望縣」的美譽。
五代時,吳越王錢奏改東陽縣為東場縣。
宋元明清:
宋,復東場縣為東陽縣,並行路治。
元,朱元璋改婺州路為寧越路,又改為金華府。
清,承明制,東陽縣仍屬金華府。
近現代:
民國時期,浙江省縣之間設行政督察區,前後多次劃屬不同行政督察區。
1949年5月8日,東陽解放。解放後,東陽屬金華地區(後為金華市)管轄,磐安縣先後在58年劃入、83年又劃出東陽,縣治相應變化。
1988年5月25日,東陽撤縣設市。
2003年,成為浙江省17個經濟強縣(排第13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