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青島的棧橋有什麼歷史故事嗎
青島棧橋始建於清光緒十八年(年),1892年清政府派登州總兵章高元帶四營官兵駐扎青島,為便於部隊軍需物資的運輸,建了兩座碼頭,其中一座就是棧橋,1893年竣工,長200米,寬10米,石基灰面,橋面兩側裝有鐵護欄。
光緒二十年(1894年5月29日),直隸總督李鴻章奏摺:「登州總兵章高元,承辦各台基址已具,道員龔照玙又於青島前建設大鐵碼頭一座,現擬於鐵碼頭後建造水雷營,緊扼口門現辦煙台、膠州兩海口防務,事同一律,宜各設水雷兵營,各制下雷輪船一艘。」
從李鴻章的奏摺可知,在青島的軍事防禦設施不是孤立進行的,而是晚清中國北方海防系統的一部分。而在膠澳建造的每座建築也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大鐵碼頭就是專供「下雷輪船」裝卸水雷、上煤運械而建造的海軍專用碼頭。棧橋是青島最早的軍事專用人工碼頭建築。該碼頭原稱謂很多,有海軍棧橋、前海棧橋、南海棧橋、李鴻章棧橋、大碼頭等。另一座位於總兵衙門前方的「衙門橋」長100米,寬6米,亦稱「蝸牛橋」。這兩座碼頭都是中國工程師自己設計的,是青島最早的碼頭。
青島棧橋是當時惟一的一條海上「軍火供給線」,也就是說,誰控制了棧橋,誰就控制了膠州灣。1897年,德軍以演習為名,從棧橋所在的青島灣登陸,武力佔領了青島,棧橋成為德軍侵佔青島的見證。德國侵佔青島後,清政府被迫與德國簽訂《膠澳租借條約》後,當局開始進行新的城市規劃,許多物資由海上運來。為了方便運輸,德國人又對棧橋進行了改造,在橋面上鋪設軌道,上面可以跑軲轆馬(專門裝貨物的車子)。
1901年5月,將原橋北端改為石基,水泥鋪面,鐵護欄改為鐵索護欄,在南端鋼制橋架上鋪設木板,並建輕便鐵軌,將橋身延長到350米,仍為軍用碼頭。1901年10月7日,小港碼頭建成,運輸物資均由小港碼頭承擔,棧橋的運輸功能也慢慢減弱。1904年大港第一碼頭建成後,棧橋逐漸失去它作為碼頭的歷史使命,開始向遊人開放。1905年前後,商貨運輸移至青島大港,棧橋遂成為船舶檢疫、引水專用碼頭。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4年8月27日,日本第二艦隊到達青島海域,封鎖了青島海面。日軍從陸路和水路進攻青島。當時水路方面是從嶗山灣完成登陸,不過最終佔領青島後,日軍也效仿德軍在棧橋上舉行了閱兵儀式以此證明其對青島享有「充分主權」。
1922年12月,青島被中國北洋政府收回後,中國水兵在此閱兵,以顯示中國主權的收回。
1930年,在當時的青島市市長沈鴻烈的主張下,決定對已成為青島重要游覽觀光景點的棧橋進行全面改造。
1931年9月開工,橋南端增建半園形防波堤,堤上新建一座中國民族傳統風格的雙層飛檐八角亭閣,名「回瀾閣」。閣頂覆以黃色琉璃瓦,四周有24根圓形亭柱。閣內為二層圓球形廳堂,中央有34級螺旋式階梯,可迴旋登上二樓。1933年4月,全部工程竣工。
飛閣回瀾「回瀾閣」匾額上的3個字最初是由原青島市市長沈鴻烈題寫的,這個匾額在日本第二次佔領青島期間被掠往日本,新中國成立後許多人到日本尋找這塊牌匾,都沒有找到。當前「回瀾閣」三字為著名書法家舒同所寫。
1937年7月7日,日本製造盧溝橋事變,全面侵華戰爭開始。1938年1月10日,大批日軍從沙子口登陸再次佔領青島,次日一撥日軍又開始從棧橋登陸 。一個時期,棧橋作為軍用碼頭,不準中國人進入。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多次撥款對棧橋進行維修,1985年青島市又對棧橋進行了大規模的全面整修,將橋南端通透部分拆除重建,由34排樁改為16排樁,並新建眺望台1座,同時將橋入口處的6根擋車石柱拆除,兩側圍以鐵索護欄,12對歐式橋燈相峙而立,外鋪花崗岩石台階。
㈡ 棧橋的歷史故事
俗稱前海棧橋、南海棧橋、大碼頭。位於青島市市南區海濱,青島灣北側,與小青島隔水相望,北端與中山路成一直線相連,被視為青島市重要標志。棧橋始建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為總兵衙門章高元所施,1893年竣工。全長200 米,寬10米,石基灰面,橋面兩側裝有鐵護欄,是青島最早的軍事專用人工碼頭建築。德國侵佔青島後,棧橋成為貨運碼頭 。1901年5月擴建,北段為水泥鋪面,鐵護欄改為鐵索護欄,並將橋面向南延長至350米,延長部分為鋼架木面結構,增鋪輕便鐵道,以利運輸。1905年前後,商貨運輸移至青島大港,棧橋遂成為船舶檢疫、引水專用碼頭。1931年9月至1933年4月,青島市政當局投資25.8萬元擴修,將原橋的鋼木結構部分,改建為鋼筋混凝土34排樁通透結構,橋面鋪以水泥,橋身延長至440米,同時將橋面高度提高了0.5米,並在南端增建了半圓形防波堤,堤內新築具有民族風格的雙層飛檐八角亭閣,定名回瀾閣。從此,棧橋成為青島的重要標志性建築物和著名風景游覽點。 前海棧橋是青島的象徵。遊人漫步於棧橋海濱,可見青島外形如彎月,棧橋似長虹卧波,回瀾閣熠熠生輝。所謂「長虹遠引」、「飛閣回瀾」所指即此。遠處,小青島如螺,島上樹影婆娑、綠蔭噥噥,一座白燈塔婷婷玉立。灣東側和北側,紅瓦綠樹交相輝映,各式建築參差錯落的分布在海岬坡地之上。灣西側的現代化高層建築緊靠海岸拔地而起,壯麗恢宏。沿岸的防波堤由花崗岩壘砌,高出水面10餘米。漲潮時,驚濤拍岸,激起簇簇雪白浪花,引來無數遊人觀看;潮退後,赭色岩礁和金色沙灘露出水面,海灘上滿是趕海拾貝的遊人。近幾年,青島開展了「挽留海鷗」的活動,每逢風平浪靜之時,成千上萬只海鷗在灣內自由翱翔,使美麗的青島灣充滿了勃勃生機。 青島解放後,人民政府對棧橋十分珍視,多次撥款養護維修。1984年11月至1985年4月,將橋南端通透部分拆除重建,由34排樁改為16排樁,並新建眺望台1座,同時將橋入口處的6根擋車石柱拆除,新砌了花崗岩石台階。1998年10月,市人民政府又投資350萬元,對棧橋進行了改造重建。橋身按抗風浪50年一遇標准、回瀾閣基礎按百年一遇標准加固。棧橋北段拆除重建,側牆採用漿砌蘑菇石鑲面,整個橋面用機刨花崗岩板鋪裝。 經過數次重修和改建,現橋身長401.45米,其中引橋長236.1米,孔橋149.7米,回瀾閣處三角形橋頭長15.65米。棧橋南端的雙層飛檐八角亭閣——「回瀾閣」,閣頂覆以黃色琉璃瓦,周圍有24根圓形亭柱,閣佔地151平方米,總建築面340平方米,閣內為兩層圓環形亭堂,中央有34級螺旋式階梯,登樓遠眺,前海景色盡收眼底,即為青島十景之一「飛閣回瀾」 。重建後的棧橋不僅保持原有風貌,且更加雄偉壯麗。前海棧橋是青島歷史的見證,現為青島市重點文物保護建築。 她位於青島灣中,與市內最繁華的中山路成一條直線,由海岸前伸入海,素有「長虹遠引」之美譽。 棧橋初建於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是青島最早的碼頭。經1931年改建和1985年整修,現寬8米,全長440米。橋南端築半圓形防波堤,堤內是一座具有民族風格的兩層八角亭,金瓦朱壁,盔頂飛檐,題名「回瀾閣」。 棧橋劃波斬浪,象一條長龍橫卧於碧海銀波。循橋漸入,彷彿走進大海的懷抱;佇立閣旁,層層巨浪澎湃涌來,拍打堤壩,擊起萬千碎玉;進入閣內,沿螺旋樓梯登到樓上,四周盡是寬敞的大窗,放眼望去,又是另一番怡人風景,「飛閣回瀾」因此被譽為「青島十景」之一。 秋天漲潮時,尤以西部岸堤景色最佳,海浪拍岸,激起數十米巨浪,轟然作響,蔚為壯觀,退潮後,海水後退一百米,礁岩沙灘上滿是趕海挖蛤蜊的遊人。近年來,青島開展了「挽留海鷗」活動,每到秋冬風平浪靜時,成千上萬只海歐在灣內低飛迴翔,與蔚藍的天,遠處的回瀾閣、近處觀景賞海的人們構成一幅和諧畫卷。 橋北沿岸辟為棧橋公園,園內青松碧草,花木扶疏,並設有迴廊石椅,與沙灘礁石渾然一體,相映成趣,入夜,華燈齊放,橋上、岸上如株株玉蘭盛開,水中波光粼粼,與遠處的「琴嶼飄燈」遙相輝映。 希望你幫上你!
麻煩採納,謝謝!
㈢ 青島甚橋歷史
是棧橋吧
青島棧橋棧橋始建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為總兵衙門章高元所施,1893年竣工。全長200 米,寬10米,石基灰面,橋面兩側裝有鐵護欄,是青島最早的軍事專用人工碼頭建築。德國侵佔青島後,棧橋成為貨運碼頭 。
棧橋1901年5月擴建,北段為水泥鋪面,鐵護欄改為鐵索護欄,並將橋面向南延長至350米,延長部分為鋼架木面結構,增鋪輕便鐵道,以利運輸。1905年前後,商貨運輸移至青島大港,棧橋遂成為船舶檢疫、引水專用碼頭。1931年9月至1933年4月,青島市政當局投資25.8萬元擴修,將原橋的鋼木結構部分,改建為鋼筋混凝土34排樁通透結構,橋面鋪以水泥,橋身延長至440米,寬8米,同時將橋面高度提高了0.5米,並在南端增建了半圓形防波堤,堤內新築具有民族風格的雙層飛檐八角亭閣
青島棧橋
,定名回瀾閣。從此,棧橋成為青島的重要標志性建築物和著名風景游覽點。
2013年5月27日晨,青島市民發現棧橋東側30多米長的橋體出現坍塌,橋上的電纜閃著火花。據了解,此次坍塌發生在26日夜間,沒有造成人員傷亡,棧橋已經封閉。5月26日下午,一場暴雨襲擊山東青島。青島市氣象台發布暴雨警報和大風警報,國家海洋局北海預報中心也先後發布了風暴潮警報和海浪警報。受狂風暴雨影響,26日6時至23時,青島市普降中到大雨,全市平均降水量26毫米。
棧橋有著一百多年的歷史。1891年清政府下詔書在青島(時稱膠澳)建置。1892年清政府派登州總兵章高元帶四營官兵駐扎青島,為便於部隊軍需物資的運輸,建了兩座碼頭,其中一座就是現今的棧橋,長200米,寬10米。該碼頭原稱謂很多,有海軍棧橋、前海棧橋、南海棧橋、李鴻章棧橋、大碼頭等。另一座位於總兵衙門前方的「衙門橋」長100米,寬6米,亦稱「蝸牛橋」。這兩座碼頭都是中國工程師自己設計的,是青島最早的碼頭。[2]
棧橋是當時惟一的一條海上「軍火供給線」,也就是說,誰控制了棧橋,誰就控制了膠州灣。1897年,德軍以演習為名,從棧橋所在的青島灣登陸,武力佔領了青島,棧橋成為德軍侵佔青島的見證。德帝國主義侵佔青島後,於1901年5月將原橋北端改為石基,水泥鋪面,在南端鋼制橋架上鋪設木板,並建輕便鐵軌,將橋身延長到350米,仍為軍用碼頭。1904年大港第一碼頭建成後,棧橋逐漸失去它作為碼頭的歷史使命,開始向遊人開放。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從嶗山仰口登陸佔領青島後,仍然在這座橋上舉行閱兵式,以此證明其對青島享有「充分主權」。
青島的晚霞、海鷗飛過
1922年青島被中國北洋政府收回後,中國水兵在此閱兵。
1931年南京國民政府出巨資由德國信利洋行承包重建,橋身加長到440米。橋南端增建了箭頭型的防浪堤,並在防浪堤上修建了具有民族風格的回瀾閣。整個工程至1933年4月竣工。棧橋從此成為青島第一景。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多次撥款對棧橋進行維修,1985年青島市又對棧橋進行了大規模的全面整修,兩側圍以鐵索護欄,12對歐式橋燈相峙而立,外鋪花崗岩石台階。1998年底至1999年6月,市政府再次撥款對棧橋進行了大規模整修,此次維修既達到防風浪、防腐蝕,保持原有的風韻的要求,又與兩側護岸設施相匹配,增加了美觀效果。
2001年包括棧橋在內的海濱風景區,被國家旅遊局評為首批AAAA級風景區。
2013年春季工程預計投資1200多萬元,持續三個月2014年五一結束施工。5月26日下午,青島遭暴雨襲擊,全市平均降水量26毫米。青島棧橋中段東側出現了一處30多米長的坍塌。
㈣ 關於青島棧橋的歷史資料和小故事
歷史資料:
青島的棧橋歷史悠久,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可以說青島的百年興衰榮辱、歷史變遷盡收她的眼底。她目睹了青島建築的發展,早在一百年前的清政府統治時期,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在山東巡撫張曜的陪同下來當時的膠澳視察,回京後果斷向清廷提議應在青島口一帶設防。
同年6月14日,內閣明發上諭:「擬在膠州、煙台各海口添築炮台,著照所請。」同時要求登州鎮總兵衙門由登州(今蓬萊)移居青島口。隨後登州鎮總兵章高元在青島口建總兵衙門,是為青島建置的由來。
青島棧橋始建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1892年清政府派登州總兵章高元帶四營官兵駐扎青島,為便於部隊軍需物資的運輸,建了兩座碼頭,其中有一個便是棧橋了。以前有叫它大碼頭的還有叫南海棧橋的,當時對它有很多的稱謂。
不過這個棧橋在當時作用特別重要,起到了一個樞紐和中樞的作用,如果誰能控制到棧橋,誰就等同於控制了整個膠州灣了。當時德國就是以軍士演練為由,先是控制棧橋,後佔領了青島。棧橋便是德國入侵的最好見證。德國控制青島後,將棧橋進一步改造,還是用於軍用。
後來又一更大的碼頭建成後,棧橋主要作用便不只是碼頭了,並開始對遊人開放。後來日本佔領青島後也是在這個橋上閱兵來證明存在。後來青島被北洋政府收回時,中國的水兵也在這里閱兵。後來南京國民政府出資歷時兩年多又將棧橋重建,重建後的棧橋便成為青島第一景延續至今。
後來新中國成立了,政府也多次出資來維修棧橋。八十年代政府再一次出資維護,將橋上設了鐵索護欄還加裝了橋燈。九十年代又進行了大的修護,保持原有風格不變的基礎上,又加了護岸措施,建築更顯美觀。經過數次重修和改建,現橋身長401.45米,其中引橋長236.1米,孔橋149.7米。
回瀾閣處三角形橋頭長15.65米。棧橋南端的雙層飛檐八角亭閣——「回瀾閣」,閣頂復以黃色琉璃瓦,周圍有24根圓形亭柱,閣佔地151平方米,總建築面340平方米,閣內為兩層圓環形亭堂,中央有34級螺旋式階梯,登樓遠眺,前海景色盡收眼底,即為青島十景之一「飛閣回瀾」。
青島棧橋的故事:
話說,登州總兵章高元率兵駐扎青島期間,每天早上有一個愛好,帶著侍從在海邊觀海景聽濤聲,興致高時還會駕起小船到水深的地方釣魚。一天,章高元在深水處釣魚,突然一陣大浪襲來,小船頓時翻了個底朝天,章高元和侍從都翻進了水中,幸好岸上士兵營救及時。
當天晚上,章高元做了一個夢,夢見他在海中釣魚時,船頭有紅光在閃,36對身穿紅衣綠裙的俊俏仙女面對面排成兩行,從深水中一直排到了海邊礁石旁。接著,三十六對仙女的手臂一齊平伸出來握在一起,托著一匹又寬又長的綠綢子,搭起一道綢橋。
一個身穿綠衣的仙童一手扶著他的一隻胳膊,一手擎著一把金光閃閃的陽傘,把他接到綢橋上,一步三顛地扶他上岸。章高元醒來後,立刻叫部下把畫師請來,並把所夢的景象添油加醋說出來,讓畫師畫一張海橋圖。
畫師聽罷,用了不到半天的工夫將海橋圖畫好,他把36對一字排開的兩行仙女改成36對排列成兩行的圓木橋樁,把綠色的寬長綢子改為塗上綠漆的橋板,把36對仙女的脖頸和頭改為36對圓圓頂、齊腰高、塗紅漆的欄桿。章高元看了海橋圖之後,十分滿意,立刻命人在海邊日夜加班修起橋來。
(4)青島棧橋見證了青島什麼的歷史擴展閱讀:
主要特點為:
飛閣回瀾「回瀾閣」匾額上的3個字最初是由原青島市市長沈鴻烈題寫的,這個匾額在日本第二次佔領青島期間被掠往日本,放在日本東京陸軍博物館內展出,以顯示其侵華戰爭的「功績」。當前「回瀾閣」三字為著名書法家舒同所寫。此閣為二層八角涼亭,亭子由彩色琉璃瓦覆蓋。
24根紅漆柱子支撐,閣心有螺旋形樓梯,樓上四周為玻璃窗,有「一窗一景,一景一畫」之說。我們可以憑窗眺望,全方位地看到美麗的青島灣和周圍的各個景點以及著名建築。棧橋橋長由350M增長至約440M,橋面全部以水泥鋪面,橋身增加排水系統。
延伸部分增加兩排間隔約2M直徑約20CM的鑄鐵氣孔,每逢大潮,海水拍擊橋墩的浪花可由氣孔直上橋面。橋的南側盡頭增建半圓形擋浪堤,堤內建中國傳統樣式的兩層飛檐八角亭一座,名"回瀾閣"閣頂覆蘭色琉璃瓦,周圍設24根圓形立柱。
閣內為圓形廳堂,中間有34級台階盤旋而上。登二層,向北可觀青島街市的紅瓦綠樹,向南可望膠州海灣的碧海藍天,1936年,由市會同專家市民共同評選的「青島十景」中,以棧橋為主景的「飛閣回瀾」成為其中的第一景。
自回瀾閣建成至今,青島棧橋雖也經厲過多次維修,但其風貌基本未改。「煙水蒼茫月色迷,漁舟晚泊棧橋西,乘涼每至黃昏後,人倚欄桿水拍堤」,這首刊載於1933年「青島指南」中的詩句正是青島棧橋的真實寫照。
青島棧橋由一個初衷為清軍出於軍事用途而建造的軍事設施,轉變成為了具有標志性的青島勝景。 這座連接著陸與海的「橋」,伴隨著島城百餘載歲月滄桑,更連接著這座城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㈤ 簡單介紹一下青島棧橋的歷史
棧橋有著一百多年的歷史,她既目睹了青島的屈辱歲月,也見證了青島的建設與發展。1891年清政府下詔書在青島(時稱膠澳)建置。1892年清政府派登州總兵章高元帶四營官兵駐扎青島,為便於部隊軍需物資的運輸,建了兩座碼頭,其中一座就是現今的棧橋,長200米,寬10米。該碼頭原稱謂很多,有海軍棧橋、前海棧橋、南海棧橋、李鴻章棧橋、大碼頭等。另一座位於總兵衙門前方的「衙門橋」長100米,寬6米,亦稱「蝸牛橋」。這兩座碼頭都是中國工程師自己設計的,是青島最早的碼頭。
棧橋是當時惟一的一條海上「軍火供給線」,也就是說,誰控制了棧橋,誰就控制了膠州灣。1897年,德軍以演習為名,從棧橋所在的青島灣登陸,武力佔領了青島,棧橋成為德軍侵佔青島的見證。德帝國主義侵佔青島後,於1901年5月將原橋北端改為石基,水泥鋪面,在南端鋼制橋架上鋪設木板,並建輕便鐵軌,將橋身延長到350米,仍為軍用碼頭。1904年大港第一碼頭建成後,棧橋逐漸失去它作為碼頭的歷史使命,開始向遊人開放。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從嶗山仰口登陸佔領青島後,仍然在這座橋上舉行閱兵式,以此證明其對青島享有「充分主權」。
1922年,青島被中國北洋政府收回後,中國水兵在此閱兵。
1931年,南京國民政府出巨資由德國信利洋行承包重建,橋身加長到440米。橋南端增建了箭頭型的防浪堤,並在防浪堤上修建了具有民族風格的回瀾閣。整個工程至1933年4月竣工。棧橋從此成為青島第一景。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多次撥款對棧橋進行維修,1985年青島市又對棧橋進行了大規模的全面整修,兩側圍以鐵索護欄,12對歐式橋燈相峙而立,外鋪花崗岩石台階。1998年底至1999年6月,市政府再次撥款對棧橋進行了大規模整修,此次維修既達到防風浪、防腐蝕,保持原有的風韻的要求,又與兩側護岸設施相匹配,增加了美觀效果,使整個橋體煥發了青春。
2001年包括棧橋在內的海濱風景區,被國家旅遊局評為首批AAAA級風景區。
㈥ 青島棧橋的歷史及現實意義
如果不到棧橋你就永遠無法洞悉青島,棧橋之於青島就像艾菲爾鐵塔之於巴黎,即被現版實的陽光撫摩著又被歷權史的枝葉覆蓋著,城市的性格,氣質,喜悅和憂傷都烙在這個建築的皮膚上了.
棧橋對於青島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它是青島的驕傲也是青島的恥辱,驕傲是因為它是青島的標志是青島特有的,恥辱是因為在德國佔領青島的時候,德國軍隊就是從這里登陸,從某種意義上說它給德國佔領青島帶來了便利.
現在棧橋作為青島的著名景點,似乎已經過於商業化了,要想體驗到棧橋真正的意義,你最好在早上6點左右或傍晚的來棧橋,伴著朝陽或是夕陽安安靜靜的撫摩著棧橋.....
㈦ 青島棧橋的歷史
青島棧橋有著一百多年的歷史。1891年,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在山東巡撫張曜的陪同下來當時的膠澳視察,回京後果斷向清廷提議應在青島口一帶設防。同年6月14日,內閣明發上諭:「擬在膠州、煙台各海口添築炮台,著照所請。」同時要求登州鎮總兵衙門由登州(今蓬萊)移居青島口。隨後登州鎮總兵章高元在青島口建總兵衙門,是為青島建置的由來 。
青島棧橋始建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1892年清政府派登州總兵章高元帶四營官兵駐扎青島,為便於部隊軍需物資的運輸,建了兩座碼頭,其中一座就是棧橋,1893年竣工,長200米,寬10米,石基灰面,橋面兩側裝有鐵護欄。
光緒二十年(1894年5月29日),直隸總督李鴻章奏摺:「登州總兵章高元,承辦各台基址已具,道員龔照玙又於青島前建設大鐵碼頭一座,現擬於鐵碼頭後建造水雷營,緊扼口門現辦煙台、膠州兩海口防務,事同一律,宜各設水雷兵營,各制下雷輪船一艘。」
從李鴻章的奏摺可知,在青島的軍事防禦設施不是孤立進行的,而是晚清中國北方海防系統的一部分。而在膠澳建造的每座建築也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大鐵碼頭就是專供「下雷輪船」裝卸水雷、上煤運械而建造的海軍專用碼頭。棧橋是青島最早的軍事專用人工碼頭建築 。該碼頭原稱謂很多,有海軍棧橋、前海棧橋、南海棧橋、李鴻章棧橋、大碼頭等。另一座位於總兵衙門前方的「衙門橋」長100米,寬6米,亦稱「蝸牛橋」。這兩座碼頭都是中國工程師自己設計的,是青島最早的碼頭。
青島棧橋是當時惟一的一條海上「軍火供給線」,也就是說,誰控制了棧橋,誰就控制了膠州灣。1897年,德軍以演習為名,從棧橋所在的青島灣登陸,武力佔領了青島,棧橋成為德軍侵佔青島的見證。德國侵佔青島後,清政府被迫與德國簽訂《膠澳租借條約》後,當局開始進行新的城市規劃,許多物資由海上運來。為了方便運輸,德國人又對棧橋進行了改造,在橋面上鋪設軌道,上面可以跑軲轆馬(專門裝貨物的車子)。
1901年5月,將原橋北端改為石基,水泥鋪面,鐵護欄改為鐵索護欄,在南端鋼制橋架上鋪設木板,並建輕便鐵軌,將橋身延長到350米,仍為軍用碼頭。1901年10月7日,小港碼頭建成,運輸物資均由小港碼頭承擔,棧橋的運輸功能也慢慢減弱。1904年大港第一碼頭建成後,棧橋逐漸失去它作為碼頭的歷史使命,開始向遊人開放。1905年前後,商貨運輸移至青島大港,棧橋遂成為船舶檢疫、引水專用碼頭。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4年8月27日,日本第二艦隊到達青島海域,封鎖了青島海面。日軍從陸路和水路進攻青島。當時水路方面是從嶗山灣完成登陸,不過最終佔領青島後,日軍也效仿德軍在棧橋上舉行了閱兵儀式以此證明其對青島享有「充分主權」 。
1922年12月,青島被中國北洋政府收回後,中國水兵在此閱兵,以顯示中國主權的收回。
1931年9月,青島市政當局出25.8萬元,由德國信利洋行承包擴建,橋身加長到440米。將原橋的鋼木結構部分改建為鋼筋混凝土,34排樁通透結構,橋面鋪以水泥,同時將橋面高度提高了0.5米。在棧橋北端沿海建了棧橋公園,種植樹木花卉。橋南端增建了箭頭型的防浪堤,並在防浪堤上修建了具有民族風格的回瀾閣。1933年4月,整個工程竣工。從此,棧橋成為青島的重要標志性建築物和著名風景游覽點 。
1937年7月7日,日本製造盧溝橋事變,全面侵華戰爭開始。1938年1月10日,大批日軍從沙子口登陸再次佔領青島,次日一撥日軍又開始從棧橋登陸 。一個時期,棧橋作為軍用碼頭,不準中國人進入 。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多次撥款對棧橋進行維修,1985年青島市又對棧橋進行了大規模的全面整修,將橋南端通透部分拆除重建,由34排樁改為16排樁,並新建眺望台1座,同時將橋入口處的6根擋車石柱拆除,兩側圍以鐵索護欄,12對歐式橋燈相峙而立,外鋪花崗岩石台階。1998年底至1999年6月,市政府再次撥款對棧橋進行了大規模整修,橋身按抗風浪50年一遇標准、回瀾閣基礎按百年一遇標准加固。棧橋北段拆除重建,側牆採用漿砌蘑菇石鑲面,整個橋面用機刨花崗岩板鋪裝。此次維修既達到防風浪、防腐蝕,保持原有的風韻的要求,又與兩側護岸設施相匹配,增加了美觀效果 。
2013年5月26日下午,青島遭暴雨襲擊,全市平均降水量26毫米。5月27日清晨青島棧橋中段東側出現了一處30多米長的坍塌 。2013年11月2日,山東省青島棧橋的橋身部分實現合龍 。2014年4月25日,經過11個月的加固維修,棧橋重新運行開放 。
經過數次重修和改建,現橋身長401.45米,其中引橋長236.1米,孔橋149.7米,回瀾閣處三角形橋頭長15.65米。棧橋南端的雙層飛檐八角亭閣——「回瀾閣」,閣頂覆以黃色琉璃瓦,周圍有24根圓形亭柱,閣佔地151平方米,總建築面340平方米,閣內為兩層圓環形亭堂,中央有34級螺旋式階梯,登樓遠眺,前海景色盡收眼底,即為青島十景之一「飛閣回瀾」 。
㈧ 青島古跡來的來歷
[前海棧橋] 青島棧橋,俗稱前海棧橋、南海棧橋、大碼頭。位於青島市市南區海濱,青島灣北側,與小青島隔水相望,北端與中山路成一直線相連,被視為青島市重要標志。棧橋始建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為總兵衙門章高元所施,1893年竣工。全長200 米,寬10米,石基灰面,橋面兩側裝有鐵護欄,是青島最早的軍事專用人工碼頭建築。德國侵佔青島後,棧橋成為貨運碼頭 。1901年5月擴建,北段為水泥鋪面,鐵護欄改為鐵索護欄,並將橋面向南延長至350米,延長部分為鋼架木面結構,增鋪輕便鐵道,以利運輸。1905年前後,商貨運輸移至青島大港,棧橋遂成為船舶檢疫、引水專用碼頭。1931年9月至1933年4月,青島市政當局投資25.8萬元擴修,將原橋的鋼木結構部分,改建為鋼筋混凝土34排樁通透結構,橋面鋪以水泥,橋身延長至440米,同時將橋面高度提高了0.5米,並在南端增建了半圓形防波堤,堤內新築具有民族風格的雙層飛檐八角亭閣,定名回瀾閣。從此,棧橋成為青島的重要標志性建築物和著名風景游覽點。
青島解放後,人民政府對棧橋十分珍視,多次撥款養護維修。1984年11月至1985年4月,將橋南端通透部分拆除重建,由34排樁改為16排樁,並新建眺望台1座,同時將橋入口處的6根擋車石柱拆除,新砌了花崗岩石台階。1998年10月,市人民政府又投資350萬元,對棧橋進行了改造重建。整體設計,橋身按抗風浪50年一遇標准、回瀾閣基礎按百年一遇標准加固。棧橋北段拆除重建,側牆採用漿砌蘑菇石鑲面,整個橋面用機刨花崗岩板鋪裝。
經過數次重修和改建,現橋身長401.45米,其中引橋長236.1米,孔橋長149.7米,回瀾閣處三角形橋頭長15.65米。棧橋南端的雙層飛檐八角亭閣——「回瀾閣」,閣頂覆以黃色琉璃瓦,周圍有24根圓形亭柱,閣佔地151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40平方米,閣內為兩層圓環形亭堂,中央有34級螺旋式階梯,登樓遠眺,前海景色盡收眼底,即為青島十景之一「飛閣回瀾」 。重建後的棧橋不僅保持原有風貌,且更加雄偉壯麗。前海棧橋是青島歷史的見證,現為青島市重點文物保護建築。
㈨ 中國橋有千千萬,為何青島棧橋歷史不久卻是青島的地標呢
中國的橋有很多但是青島的棧橋卻成為了青島的一個地標性建築物,肯定是有其魅力所在的。
這個棧橋位於青島中心城區的一個南部海濱,是一條440米的海上長廊。距今已經有百年歷史了,一直被視為青島的象徵。
青島這個城市還是挺不錯的,自己去過好多次。可能是跟自己的家鄉離的比較近,所以說每年夏天的時候都會去青島一次體驗那裡的海。
如果小夥伴們喜歡海景,喜歡棧橋的話,那麼一定要去青島看一看,相信會有不一樣的收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