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司馬遷的《史記》所記載的歷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可以看史記第一篇,五帝本紀嘛
從三皇五帝開始的。
㈡ 司馬遷寫下了《史記》,他是怎樣知道幾千年前事情的
司馬遷能寫下《史記》是因為司馬遷全國收集史料,讀過皇家的所有典籍的。司馬遷在創作史記之前,前代史官們對於史事的記載是非常好的,司馬遷就是從「前人之述備矣」取得了豐富的線索。司馬遷出生於史官世家,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漢朝的太史令。司馬談的工作就是為國家修史。當司馬遷出生的時候,他父親就已經是太史令了,這樣的條件,讓司馬遷能夠讀到皇室的所有典籍。
司馬遷曾經拜董仲舒、孔安國魏為師傅,從這些學者那裡獲得了許多有用的史料。他樹立起了一種正確的史學價值觀。這種史學價值觀,讓他在進行史學創作的時候,能夠努力追求「微言大義」,表達對國家興亡更替最正能量的理解。所以,盡管司馬遷生活在三千年後,盡管他能獲得的信息,並不是很完善。但是,他肯定是那個時代,獲得有價值的信息最多的一個。
㈢ 《史記》中記載的歷史事件,司馬遷是怎麼知道的呢
我們都清楚,我們經歷了上下5000多年的歷史,為了留下這些歷史的事跡,在每一個時期都會有史官來記載歷史事件,而《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就是一個很著名的史官,看過《史記》的人都知道,這本書記載了3000多年的歷史,可以說裡面的內容非常的豐富,人物形象也是很突出,非常的鮮明。但是司馬遷是怎樣知道這些歷史的呢?
可能就是因為他這種嚴謹的態度造就了他這般成就,《史記》也成為一部千古絕流,《史記》裡面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很具真實性,是很值得觀覽的一本書。
㈣ 司馬遷是古代的哪國人..怎麼會記載那麼多的歷史資料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或前135~?)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西南)人。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說生於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約在漢武帝元光、元朔年間,向今文家董仲舒學《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國學《古文尚書》。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遊,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不久仕為郎中,成為漢武帝的侍衛和扈從,多次隨駕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歷法及皇家圖籍,因而得讀史官所藏圖書。太初元年(前104),與唐都、落下閎等共訂《太初歷》,以代替由秦沿襲下來的《顓頊歷》,新歷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此後,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後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後世史學影響深遠,《史記》語言生動,形象鮮明,也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司馬遷還撰有《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著書的抱負,為歷代傳頌。
㈤ 司馬遷寫了《史記》,他是怎麼知道幾千年以前的事情的
應該是相對來說真實的,後人再沒可能寫出比他真實的了,司馬遷寫的史記,他並沒有憑空編造,他是依據很多歷史典籍,而寫出來的,而這些書籍今天大多失傳,不是司馬遷的活,歷史就說不清楚了。看書,這些書獃子為了看書,讓皇帝給他們收集圖書,比如,謝縉,紀曉嵐,這些書獃子,有時候看書入了迷,竟然忘了寫,被皇帝又打又罵,有時候還看不健康的書籍,還敢記筆記,比如閱微草堂筆記…… 其實更重要的是,每個皇帝開國之後,都要修史書,重要的是鞏固統治,貶低他人抬高自己,除了元朝,那幫二貨來了之後,似乎就是來牧馬放羊的,統治了差不多上百年,連名字都讓人記不住,似乎沒有這么沒有存在感的朝代了…… 哦,我這碎嘴子,說多了,中國歷代經歷了很多次文化浩劫,也多虧了這些文學巨匠給我們留下來文學瑰寶,唐詩宋詞元曲漢賦,史記永樂資治……
現代人連近代史都搞不明白,怎麼對兩千多年前歷史非要刨根問底,弄明白又能怎樣,能改變了什麼,歷史終究是逝去的人和事,永遠沉澱和定格在哪裡,當代人應該以史為鏡,做好眼前事,為後來人留下青史。其實在古代,我猜民間傳說就像今天的網路一樣盛行,因為百姓風行口傳,這個傳統一直保持在幾十年前的民國老人中,小時候乘涼,大字不識一個的老人都有說不完的古時經典故事。我曾經問過幾個老人玉林城是怎麼來的,都這么說:古時有個大將軍,來到一片樹林,郁綠蔭涼,將軍的坐騎不肯再走了,只好安營紮寨,建鬱林郡(今玉林),這和趙坨公元前220多年前建鬱林郡史實很相符。所以說,司馬遷時代的民間傳說也相當豐富,甚至那時的文字記載也不會少,只是保存到現在罷了。
㈥ 司馬遷是如何記載漢代以前的事
其他年代也會有些記載的,他走訪了很多地方的。
比如說他漫遊到汨羅江畔,在汨羅江畔,在當年屈原投江自沉的地方,他高聲朗誦著屈原的詩,他痛哭流涕,所以他寫《屈原列傳》寫得那麼有感情,他是親自去考察過,他是在學習屈原的基礎上來寫屈原的。比方說,在韓信的故鄉淮陰,他也搜集了許多有關韓信的故事,你比如說他親自去問別人,說當年韓信受胯下之辱,這大家知道,這個典故,韓信為什麼能夠受胯下之辱而不發怒?而不願意去做出非法的事來,忍了。韓信那麼高的個子,從一個流氓兩個腿之間爬過去,如果按照他的個性,一刀就把他殺了。但是如果把他殺了,後來還能夠建功立業嗎?韓信後來幫助劉邦推翻了秦王朝,建立了西漢,封王封個侯,回了故鄉,韓信自己說,如果當初我把你殺了,我就沒後來的建功立業,所以小不忍則亂大謀。
再比如說在曲阜他去瞻仰了孔子的墓,還和孔子故鄉的一些儒生在一起攬衣挽袖、一步一揖,學騎馬、學射箭,學行古禮,以此表達他對孔子的紀念,高山仰止,對孔子的紀念。
再比如講,在孟嘗君的故鄉薛城,他走鄉串巷,考察民風,而且他考察這個地方的民風跟當年孟嘗君好客養士有什麼關系,所以他走一路、考察一路,可以這樣說,司馬遷在漫遊的旅程中,不放過任何一個了解歷史的人,不放過任何一個存留於人們口碑上的故事,獲得了許許多多從古籍當中所得不到的歷史材料,同時他深入民間,廣泛地接觸了人民群眾的生活,使得他對社會,對人生的觀察、認識逐漸深入。
此外他遍歷名山大川,飽覽了祖國山河的壯美,陶冶了性情,從而也提高了他的文學的表現力。
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馬遷三十八歲時,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機會閱覽漢朝宮廷所藏的一切圖書、檔案以及各種史料的機會,他一邊整理史料,一邊參加改歷。等到太初元年(前104年),我國第一部歷書《太初歷》完成,他就動手編寫《史記》。《史記》講了許多能人的故事。
㈦ 司馬遷是如何知道漢武帝以前的中國歷史的
首先,司馬遷是史學史家,從他家流傳下來了大量資料;其次,司馬遷閱讀過大量史書,特別是在他受宮刑之後;最後,民間的一些神話故事應該也是來源之一,像三皇五帝之類沒有文學記載的時期。
㈧ 司馬遷的《史記》縱橫三千年,他是怎麼知道的這些歷史的
因為司馬遷祖上好幾輩都是擔任史官和司馬遷進行考證等等原因,所以他才知道這些事情的。
原因一是司馬遷祖上好幾輩都是擔任史官
根據歷史上記載的,司馬遷祖上擔任史官都有好幾輩了,也就是記錄國家發生了什麼事情,讓後人傳看了,要知道漢朝的太史令就是司馬遷的父親,從小到大司馬遷就是聽歷史到大的,他的父親非常有意識地培養他這方面的知識,也經常讓他讀以前的歷史和文獻。
原因二是司馬遷進行考證
司馬遷跟其他的歷史記錄者不同,他看到這樣的歷史事實,他會去進行考證,會去問當地的百姓,是不是真的有這樣的傳說,非常認真去對待這份工作,從而也為他的歷史事件增加了真實性了。
總結一下,司馬遷寫的史記,大部分都是根據歷史上記載,然後自己去考察,去驗證歷史,所以很多人都相信他記錄的。
㈨ 司馬遷記錄歷史的來源是哪裡
史記實際上只能算一本歷史演義,別太當真!他收集的資料很多來自於民間的口口相傳,然後自己又經過加工,其寫史記的目的本就是給漢武帝看的,而不是作為歷史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