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詠春拳的歷史
詠春拳是一門中國傳統武術,是一門制止侵襲的技術,是一個積極、精簡的正當防衛系統、合法使用武力的拳術。較其它中國傳統武術、更專注於盡快制服對手、以此將當事人的損害降至最低。
Ⅱ 詠春拳的發展史
詠春流源宗譜
五枚->嚴詠春->梁博儔->梁蘭桂->黃華寶(開始有文字記載)->梁二娣->梁贊->陳華順->葉問->香港傳人梁挺,及佛山傳人等
詠春拳發展簡史:
清代初期,由於滿族統治者對佛教的尊重,使得各地政府 對寺廟管理十分鬆懈,福建南少林便在這種氣氛之下成了反清基地,各地的反清者都向這里聚集,多數以少林俗家弟子的名義,搞各類反清聚會。
清政府對此終於忍無可忍,於康熙年間圍剿南少林,少林僧眾死傷慘重,高僧中只逃出五人。有至善、五枚、白眉(電視劇中把白眉寫成個老道,還是反派,同方世玉作對)等,這便是有名的少林五老,其中至善逃到紅船(又一反清組織)上,隱姓埋名作了伙夫,而五枚來到川滇邊境的大涼山腳下,隱居修行。
由於五枚是女性,而少林功夫多是長橋大馬,很不適用於女性,她便利用隱居的時間,精研出一套更為實用的短橋窄馬,爆發力強,出拳迅速果斷,專打直線的拳法,這便是詠春拳,有趣的是,五枚並未給這套新的拳法取名字(由此可見,天下武功出少林這句話有些道理)。
清兵圍剿少林時,由於少林寺戶大人多,俗家弟子倒也逃出一些,其中有一個叫嚴二的,也來到了大涼山下避難,以做豆腐為生,五枚是出家人,便經常買豆腐於嚴二。
這嚴二有個女兒,名嚴詠春,生得標致,因受當地一個黑勢力惡霸逼婚,嚴二便找五枚幫忙,五枚卻並未直接幫忙,而是將嚴詠春帶到山中,教她這套新創的拳法。
三年後,嚴詠春學成下山,將那當年的惡霸三拳兩腳打作一堆,嚇得那人再也不敢有非分之想,隨後詠春便嫁給了福建商人梁博*(左單人旁右邊一個「壽」),這梁公子也是學武之人,但無論如何也戰不過老婆,便要求學這套拳法,詠春便將拳法傳給丈夫。
梁公子本來就有藝在身,這一下更是如虎添翼,與人較量無往不勝,人們驚詫於他的拳法迅猛,便問這是什麼拳,因當初五枚並未取名,嚴詠春也未取名,梁公子情急之下,想起是妻子傳授的,就脫口而出「詠春拳」,自此詠春拳名揚天下。
梁公子晚年將拳法傳給了本族的子弟梁蘭桂,梁蘭桂又傳給了近親黃寶華,黃寶華傳給梁二娣,這梁二娣可不簡單,他與紅船交往甚密,暗地裡竟拜少林五老之一的伙夫至善大師為師,學得至善大師的絕藝——六點半棍法,他學了詠春拳後,更加厲害,並在詠春拳中加入六點半棍法。
梁二娣將拳法又傳給了梁贊,這個梁贊可算是實力派,他本是醫生,學拳後隻身來到佛山,開館收徒,其他門派有不服者盡可上門尋釁,全部讓梁贊打服。可以說詠春拳來到廣東都是梁贊之功,是憑著拳頭硬是打出來的。
梁贊將拳法傳給自己的子侄,晚年又收了個徒弟,叫陳華順,此人身高兩米,拳重腿粗,戰無不勝,梁贊便將武藝悉數相傳,這陳華順反倒成了最精於詠春拳的人。
陳華順本是生意人出身,不免有些乖張,收徒更是苛刻,一生收徒僅16人,直到晚年,才收了葉問。
葉問年輕時喜歡玩槍,斗鳥,打拳,來到陳華順門下如魚得水,拚命練拳,不出幾年,便在佛山創出名聲。此時的葉問志得意滿,便自己出去闖盪,誰知遇到一個老者,也用此拳,竟打不過,一問才知,竟是當年師祖梁贊的兒子梁壁,自此便回到師門,繼續修煉。
葉問於1949年來到香港,自立門戶,開始授拳,1954年,收了李小龍。
可以說,葉問世把詠春帶出國門的第一人。
李小龍從師於葉問,卻學拳於師兄黃淳梁,黃是實戰派代表,李小龍自然喜不自禁,在黃的指導下,李小龍拳藝本事飆升。
李小龍後於詠春中創立截拳道。
李小龍的徒弟很多,特別是特種部隊中的軍人不少,這直接導致了後來美軍特種部隊格鬥術的演變——截拳道為主。
李小龍去世後,他的師弟梁挺繼續傳授詠春,如今尚在,拳館已經逾萬家,並兼任躲過特種部隊格鬥教習。
由於詠春拳可以輕易化解公安戰士的格鬥擒拿術,中國政府一度禁止詠春拳推廣,這給詠春拳造成了很大損失,如今國外的詠春高手已經壓過國內詠春拳手,因此,重新推廣詠春迫在眉睫。
詠春不僅強身健體,更是防範於未然的護身拳法,應大力推廣。
註:以上僅為參考,起源尚待考證!
Ⅲ 有人可以說說詠春的歷史以及資料嗎
詠 春 拳 之 起 源
詠春拳,少林嫡傳武技之一,關於詠春拳的起源,大致有這樣幾種說法:(我們在這里需要額外說明的是:下文中及本欄目中所列的「泳春」『詠春拳「「永春拳」,都為同一拳派的不同稱呼。為不使讀者誤解,本文統一用「詠」。)
第一種說法是始創於福建嚴詠春,詠春拳因此得名。嚴詠春拳是清中葉少林俗家弟子嚴四之女,她偶然看到蛇鶴相爭,受啟發而在自己原有的武功基礎上,創編了詠春拳術。
第二種說法則認為詠春拳創始於五枚師太,見到蛇鶴相爭而有所悟的是五枚而非嚴詠春。五枚師太是清初的少林派弟子,有說她還是少林白鶴拳高手。由於福建南少林被清政府所焚,她為了避禍,隱居於川滇邊界的大涼山,因見蛇鶴相爭而創出詠春拳,後來便傳於嚴詠春。
第三種說法是,五枚創詠春拳後,並非直接傳給了解嚴詠春,而是傳給了少林弟子苗順,苗順傳少林俗家弟子嚴二,嚴二再傳女詠春及婿梁傅儔。這個嚴二就是前面據說的嚴四。
第四種說法是:詠春拳的創編與五枚師太或嚴詠拳均無關系,更沒有什麼蛇鶴相爭,而詠春拳的前身應為詠春拳,是清初反清組織「天地會」的一種斗爭的武技,為河南嵩山少林弟子一塵庵主所創。他(或「她」)首先傳給汀昆戲班的武生張五(人稱攤手五,據說有「一隻攤手獨步武林」之譽),張五後來落難來粵,落腳於南海縣佛山鎮大基尾的「瓊花會館」,便將詠春拳傳於粵劇界諸弟子。後咸豐年間李文茂起義,諸弟子為避禍而將「詠春拳」的「泳」字改為「永」、「詠」。紅船中人黃寶華、梁二娣、大花面錦等人學得此拳,又再傳給在佛山筷子路開中葯店兼行醫的梁贊,此後梁贊將詠春拳發揚光大。
第五種說法,又說詠春拳應為永春拳,得名於福建泉州少林寺的永春殿,乃當年進殿者所習的南派內拳法,全稱是少林永春,總教習是少林弟子至善禪師。南少林被婪,至善逃避到佛山,曾一度藏匿於粵劇紅船中當伙夫。後因在東莞打抱不平露出行藏,戲班中人便紛紛拜他為師。弟子中有惠州人氏蘇三娘,為戲班中花旦,所學尤精,被人譽為「永春三娘」。後三娘將武功傳於紅船中人黃華寶、梁二娣等人,黃、梁又傳佛山樑贊,使永春拳得以在佛山發揚光大。
本站收集到的一種最詳細說法是:詠春拳,少林嫡傳武技之一,詠春二字乃是為了記念詠春拳之創始人嚴詠春師祖。祖師嚴詠春原藉廣東福建,其父嚴二公於九連山下經營豆腐買賣。而詠春則自小跟隨五枚大師習技。及後更因見蛇鶴相鬥而悟出拳術之道,並得其師父五枚大師之修正,因而武技大成。詠春師祖並要求五枚大師為拳命名,大師則答曰你既名詠春,就將詠春命名此拳可也。因此,詠春拳之名正式誕生了。
祖師及後下嫁梁博仇,其後更隨其夫返粵並將其武技傳與博仇,因此其夫盡得詠春之所傳。此為詠春拳之第二傳,時在嘉慶未年。博仇因與紅船中人友好,並常與其友梁蘭桂、黃華寶及梁二娣等飲酒論技,博仇更將詠春拳與華寶等人交換紅船之名技六點半棍。及後更與華寶等人隨紅船漂流,在此期間,他們更日夕鑽研,苦心練習,不兩年己盡得其秘奧了。梁蘭桂、黃華寶及梁二娣等可稱之為詠春拳派之第三傳。少林六點半棍更為習詠春拳者必修兵器之始也。
華寶六十歲後退休,稅居於佛山快子市,青雲街。快子市有名醫梁贊行醫於杏濟堂,頗富盛名,佛山人之稱之為贊先生。而華寶與贊先生友善,且退休後長日多暇,乃到杏濟堂與贊先生飲酒論技,並將詠春拳術,盡傳於贊先生,時為遜清道光年間。
梁贊,原籍山縣古勞,只是世居佛山而矣。贊先生醫術精湛,經營草葯店杏濟堂於快子市清雲街。他交遊廣闊,故人緣甚佳。贊先生性好武技,涉獵甚廣,但並未令其滿意,自隨華寶習詠春以後,他即感到詠春拳,在法度用力,身型和手法上,無一不是上乘之法;再憑其天資聰穎,苦心鑽研,使詠春拳能在晚清期間,在嶺南一帶聲名大著。然而,贊先生因店務纏身,未能廣授徒眾,所以並未令詠春拳盛極一時。但能得其真傳者,除其二子梁春及梁壁外,僅陳華順公一人而矣。
華公本藉順德陳村人仕,他亦世居佛山,並以找錢為業,混號找錢華。因華公之找錢事業,常經杏濟堂,故有緣師事贊先生。技成後,更於贊先生前技服豬肉貴,聲名大振。及後,贊先生去世,華公設館於蓮花地大街,正式教授詠春拳術。然而詠春授拳之法,與一般少林拳術不同,因它需要通過長期□手之練習,而□手之最佳練法,需由個別教授,故未容多教,故此華公收費頗昂,遂未為一般人仕所能負擔,而能學者,多為貴家公子而矣,當時有「少爺拳」之稱號。故在華公時期未能廣泛流傳。
能得華公之技者,有吳仲素、何漢侶、雷汝濟、葉問及其子陳汝錦。但能將詠春拳術一派推廣者,首推葉問。葉問本為佛山名門望族之子,因年幼體弱,七歲便投入陳華順公門下學習詠春拳術,而華公以其聰穎過人,勤奮好學,故經常親自教授,而吳仲素則從旁協助,常與葉問□手,將詠春拳奧妙逐一指點,葉問因而武技大進。可惜華公染病不起,彌留之際,囑咐吳仲素繼續教導葉問及其子汝錦。葉問隨吳仲素苦練三年,比前更大有進步,時年不過十五。翌年,葉問奉其父命來港就讀於聖士提反學校,在此其間,得同學介紹,認識梁贊先生之子梁碧,並隨梁碧修練詠春拳術,盡得其學,且技更大進,而性情亦變為謙厚和靄。三年後,葉問返回佛山,廣識佛山拳豪,更有義助溫大牛比武事件,轟動佛山。於光復後,他投身軍政界,如破沙糖之政績甚佳,以在公正路三品樓勇擒劇盜羅灶為人樂道。直至佛山變色後,葉問便離開佛山,避居香江,約為一九四九年。此時葉問初到香港,生活未能安定,幸得友人李民幸介紹,在九龍深水大南街港九飯店職工總會教授詠春拳,也開始了葉問授拳的生涯。當時門下弟子有梁相、駱耀、徐尚田、招允、盧文錦...等人,後而在海壇街、利達街、李鄭屋、大道東大王廟、青山道興業大廈...等多處地方授徒,廿年來,葉問對詠春之改善及推廣,使詠春一派能在香港、台灣及世界各地得以發揚光大,聲名大噪。
以上諸種說法雖然都是各有所本,且盡皆言之鑿鑿。各自以為真實可信,但都不能盡善盡美、無懈可擊、可作權威立論。若從時間、地點、人物、歷史背景等各方面作仔細推敲,則上述諸說,均讓人有可覺疑惑之處。有些言之過簡,難以辯真偽。如一塵庵主,說者就只有這么一句話,「泳春拳乃嵩山少林寺弟子一塵庵主所傳」,連性別都沒有講清。「嵩山少林弟子」則似乎出身於嵩山少林寺應是個女尼。再者,一塵庵主若果真是一個女尼,而五枚師太也是一個女尼,兩者是否就是同一個人物,也頗有思考餘地。可惜材料缺乏,無以考證。
有些則與歷史背景不符,失去存在的依據。如五枚師太、至善禪師,都說成是因南少林被焚而流亡外地的。但據當代歷史學家及武林界人士,依據清官檔案材料的考證,在清朝,南北少林皆倍受朝廷恩寵禮遇。不管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直至光緒、宣統,都從來沒有發生過朝廷焚燒少林之事。火燒少林一說,是當時的反清組織「天地會」,為了煽動起武林人士的反清情緒而編造出來的。既然歷史真實並非如此,則五枚、至善逃亡避禍之說就難以成立,他們因此而創編了詠春拳,並將少林永春殿的詠春拳傳播出去之種種說法,其可信性自然也很值得懷疑。
有些則與現實有出入,難以自圓其說。如說攤手五或是至善禪師,在紅船所傳的本是叫永春拳,後因咸豐年間粵劇藝人李文茂起義,遭受清政府鎮壓,連及「瓊花官」諸弟子。為了掩人耳目,門人乃將所習之永春拳改名為詠春拳或泳春拳。即就是說,永春拳與詠春拳、泳春拳應是同一拳派的不同稱呼。但據考證當時的事實是,泳、詠春拳流傳之時,永春拳依舊公開流傳於世,兩者並行不悖。難道一部分因避禍而易名,而另一部分則無需避禍?這似乎是說不過去。且今天的永春拳與泳、詠春拳,雖然其音相近,但卻各自不同的武學內容與訓練系統,實乃兩個不同的拳派,不能相混。所以上述說法,似與事實不符,難以彌縫其說。
其他如嚴詠春其人,關於她的種種傳聞,實也頗有斟酌的餘地。若真有其人,則其生存的年限就很有考究。若說她是五枚師太的傳人,則她起碼是雍正、乾隆年代的人。有一說梁贊曾遵其黃華寶之命,往福建尋嚴詠春繼續學藝深造,若說嚴詠春既學藝五枚,又傳藝於梁贊,她便跨越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等六個朝代,起碼活150至200歲,這當然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嚴詠春是否確有其人,她生活於哪個朝代,就很有必要弄個清楚。總之,上述種種說法,只能給人留下一個有待揭開的謎底。
詠春拳的起源所以有種種不同的說法,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人們對詠春拳的崇拜、敬仰,當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出於崇拜心理,人們往往不滿足於一般平凡的說法,總喜歡把所崇拜的東西找一個不平凡的出處,把它傳奇化、神話化。再加上口頭傳說中的不斷加工、創造,於是越說越多、越說越玄,與歷史真實距離越來越遠,終至面目全非,各持已說。人是如此,物是如此,古今先賢、帝王將相,總有不平凡的出處。所謂「不凡之子,當異其生」,這是咱們中國很有趣的一種歷史現象。有關詠春拳起源的種種不同的說法,大概也是屬於這種現象,歷史就是這樣活在人們的口中。詠春拳起源之謎,恐怕將永遠是一個無法解開的歷史紐結。讓諸種說法並存,讓它們一代一代流傳下去,給人們留下一定的神秘感,讓人們去思考、去想像,也未必不是沒有積極意義的。
這裡面很全,可以根據需要自己查查看看:
http://www.bjvingtsun.com/ycls/ycls5.htm
http://www.daqi.com/unionmore/bbshot_article/702487.html
Ⅳ 中國武術--詠春拳的發展歷史簡介
詠春拳是由五枚師太在觀一次蛇鶴相爭,悟到鶴以中線攻擊的特點,悟出詠春拳,經其徒嚴詠春發揚光大
近代詠春分成很多流派,特別是在佛山,佛山成了詠春的故鄉,李小龍曾跟葉問大師學過詠春
Ⅳ 詠春拳的歷史
嚴詠春於乾隆復年間創出詠春拳,嚴制詠春是五枚師太徒弟,五枚是白鶴拳(永春拳)高手,是永春拳第三代傳人(方七娘所創)。
相傳雍正12年火燒南少林,南少林五祖分別逃跑,五枚師太遠走於四川大涼山,因而認識嚴詠春並傳授武功,嚴詠春後見鶴蛇相鬥,創出詠春拳(以白鶴拳為基礎),後傳於丈夫梁博儔,再傳內侄梁蘭桂。
嚴詠春--梁博儔--梁蘭桂--黃華寶梁二娣陸錦陸蘭官
黃華寶梁二娣--梁贊--陳華順、呂樹、李華、梁璧等人
陳華順--吳仲素、吳小魯、雷汝濟、陳汝棉、阮奇山、姚才、招允、葉問等人
陳汝棉--陳國基==現在的永春拳(詠春與花洪拳)
葉問--黃淳梁、倫佳、郭富、李小龍、徐尚田、梁相、周光耀、葉准、等人(指點過梁挺)
陸錦--霍保全--馮少青--阮奇山--岑能--阮祖棠、黃禎等人
黃禎--黎釗華
以上資料全為簡述,葉氏詠春系尊嚴詠春為祖師。
Ⅵ 關於詠春的歷史
幸而葉問宗師留有一篇有關詠春派歴史的遺稿。在這篇遺稿里,有關詠春的歴史問題,應算是得到一條明確的線索。葉問宗師遺稿清楚寫出:嚴詠春師祖初學藝於五梅,後歸梁氏博儔,並傳以該拳,隨著梁蘭桂而黃華寶、梁二娣、梁贊、陳華順、葉問。就這一系列的歴史來看,我們再可以歸結為:詠春拳始於嚴詠春,蔗饃褌晼A盛於葉問。
師祖嚴詠春,原籍廣東,因避戰亂,舉家移居湘西(一說是雲貴邊境)。業豆腐,師祖慧且美。有豆腐西施之稱。為該地土霸所涎,時加調侮。時五枚大師因避清人追捕,暫隱居此小鎮,與嚴父結方外交,目睹斯情,遂時少林藏經閣之拳秘,授於師祖。(據說:藏經閣之拳秘,是集少林各式拳法之精秘而成。) 師祖技成,力挫強暴,得以自保。五枚大師臨別,囑師祖將技傳於後世,籍以除暴安良,造福社會,師祖恭問該拳名稱,大師笑而答之曰:你既名詠春,就將詠春命名此拳可也。師祖後歸梁氏博儔,並偕夫返粵。
師祖返粵後,將拳授與夫婿梁博儔。後再由梁氏傳拳技於梁蘭桂,蘭桂好與紅船中人來往,故公腳黃華寶和大花面梁二娣,能學得斯拳。而梁贊先生是跟梁二娣學得詠春拳的。但另一種說法,卻是梁蘭桂、黃華寶、梁二娣和梁贊等人,都是一起在紅船由跟梁博儔學得詠春拳。但無論怎樣,由梁博儔而至梁贊的一段時間,我們都可以肯定與紅船有密切關系,因為在詠春的一套六點半棍,是與紅船所流行的一套棍法極為相似,這也可以作為旁證。
梁贊是清代末葉偉大之武術家,當時人仕稱他為佛山贊先生。其實贊先生原籍鶴山縣古勞。只是世居佛山而矣。贊先生兼壇岐黃,故時在館中替人治病,他交遊甚廣,故人緣極佳。贊先生性好武技。初時涉獵甚廣,而未能使其滿意,自習詠春以後,他即感到詠春拳無論在法度、用力、身型和位置上,無一不是上乘之法,再憑他的武術天才,苦心研究和推廣,使詠春拳能在晚清一代,在南中國一帶,聲名大著。然而,贊先生因葯店業纏身,未許他廣授門徒,能得其衣砵真傳者,僅是陳華順師公一人而矣。
師公陳華順,本籍順德縣陳村,他亦世居佛山,華公身裁高大,孔武有力,業找錢之業,故世稱為找錢華。華公之找錢業,恰擺在[贊生堂]葯店門前,故有緣師事贊先生。華公於贊先生去世後,因要求學詠春拳者日眾,遂棄找錢之業,專業授拳。故華公應算是詠春作為職業授拳之始。然而,詠春授拳方法,與別不同,它需要通過長期黐手,個別教練,故未容多教,迫於收費頗昂,遂未為一般階層人仕所能負擔,能學者,僅是經濟富裕之王孫公子而矣。當時曾有[少爺拳]之譏。故在一段時期內,未能廣泛流傳。華公較得意之弟子有:雷汝濟、吳仲素、吳小魯、葉問及其子陳汝棉等人。
要將詠春一派推廣,應推葉問宗師,葉氏世居佛山,是佛山著名之名門望族之一,[桑園葉]在佛山無人不識。桑園位於佛山市心,即現今之福貴路。祖居佔地甚廣,縱橫街巷,廣廈相達,盡是祖產。當時師公陳華順,只是租用祖祠授拳,故葉問有緣得師與華公,葉問七歲,即隨華公學拳,六年後,華公仙逝,彌留之際,對吳仲素雲:問聰且慧,根基甚好,惜為師未能完其所學,汝要代師將他教好,又勉葉問曰:汝天份特高,今後應跟師兄勤練,將來為詠春揚名於後世,葉問謹記師訓,再勤力跟吳仲素苦學,怱怱又過了三年。
問公十六歲,賴姊夫龐氏之肋,來香港就讀於聖士提反,得同學介紹,認識梁贊先生次子梁碧,梁碧文質彬彬,深得乃父衣砵真傳外,道德、學問修養極佳,時人稱之曰先生碧。問公隨碧再行修練三年,盡得其學,問公對碧,最為推崇,他曾雲:除在功夫之奧參透之外,最重要的,還是學到先生碧一套做人之道理。
一九四九年,葉問宗師避居香港,得友好李民世伯介紹,在九龍港九飯店職工總會教授詠春拳,時門下弟子有梁相、駱耀、徐尚田、招允、盧文錦......等人,後而在海壇街、利達街、李鄭屋邨、青山道興業大廈......等多處地方授徒,廿年多來,對詠春改善推廣,使詠春一脈,在香港、台灣得以發揚光大,而在世界各地:美、加、英、澳、歐陸及非洲名地,也是聲名大著。
詠春拳的歴史是:[起於嚴詠春衍於梁贊,盛於葉問。]
Ⅶ 詠春拳有多少年歷史了
「詠春拳」和「永春拳」是兩種拳!
要說詠春拳有多少年歷史我說不上來,就說說幾個名稱區別吧(「詠春拳」「永春拳」「永春白鶴拳」)。
詠春在廣州,起源於福建永春縣的永春拳,但外表上看兩者已經大不一樣,小念頭、尋橋,標指,木人樁是詠春拳的基礎,相信樓主對詠春拳也略懂一些吧。
福建的永春縣自古就是有著很好的習武之風,因此武術家不少,經過日積月累,永春地區的武術已經是大同小異了(多為鶴拳),而「永春拳」其實是對永春地區的武術的統稱,其中也有不少人將永春拳傳播到外地,因此很早的時候才有廣東詠春拳流傳至今,另外也有傳至東南亞各國。
永春白鶴拳又是對永春地區的鶴拳的總稱,相傳是由方七娘模仿白鶴各種動作創編的(也有說是她夢見白鶴先師而學會的等多種說法),後來白鶴拳往福建各地傳播,又分出了許多流派,所以才後人對各種鶴拳的總稱「永春白鶴拳」。白鶴拳與福建當時的:達尊拳,太祖拳,羅漢拳,行者(猴拳)並稱「五祖拳」,又因為白鶴拳創於清朝中後期,是福建地區較為「年輕」的拳種所以體系保存完整,另外在傳承過程中又吸取福建地區其他武術的優點,因此其技擊實戰性還是很強的,但總體上的特點還是屬於南少林武術流派(廣東的詠春拳也是經過當地的同化而成了帶有廣東南拳味道的拳術)。在白鶴拳里如果還要細分,則有四支較大的流派:宗鶴,鳴鶴,飛鶴,食鶴,想要具體了解這四種鶴可以上網搜索。總的說來各個分支的白鶴拳基本上還是以拳母「三戰」為基礎,只是練法不同,效果不同。技手短小,出手必陰陽相隨,馬步也小而穩,另外發力上也是有著很強的南少林武術特點「以聲催氣,以氣催力」,發力短小迅猛,例如白鶴拳有名的「寸勁」。目前白鶴拳已經在福建地區流傳開來了,各地都有一些白鶴拳流派,有時也會回到永春縣這個鶴拳發源地去尋根,包括廣東的詠春門人也偶有來福建永春縣尋根。
Ⅷ 詠春拳有什麼歷史 很急啊,快啊!
據《詠春白鶴拳譜》記載,白鶴拳是清朝順治年間(1644~1662年)由福建福寧州(現霞版浦縣)北門外少林舉師方鍾的權獨生女方七娘所創。 方七娘-日在白練(蓮)寺內織布時,見一隻白鶴飛落在梁間,昂首振翅,舞足弄翼,引喙銜毛,做伸頸覓食之狀,後又纏膀歇息,姿態奇妙。方七娘感到非常有趣,即以手中梭盒投之,被白鶴閃跳避過;又以緯尺擊之,復被白鶴展翼彈出。俄而白鶴展翅凌空,沖人霄漢。於是七娘感悟之餘,精研不輟,乃揉合白鶴種種舞姿於少林拳法中,經數年揣摩衍化,創出別具一格的拳法。 後永春等地學習白鶴拳的人數最多,范鬧最廣,影響最大,使白鶴拳在理論和練功方法上形成了具有永春人文地理特點的技術體系,因為這些人的籍貫都在永春,故將此拳稱為「永春白鶴拳」。 詠春拳宗於白鶴拳,而方七娘的白鶴拳經過三代人才傳到五枚師太,故嚴詠春沒理由生活在1644至1662年間,也與古勞詠春派流傳的說法不一致。 據葉問宗師撰寫的《詠春拳源流》所述,五枚師太是福建少林白鶴拳高手。自從火燒少林寺後,南少林派五老亦各奔東西。至善禪帥逃到廣州,遁跡於紅船內為「煲頭」,遂引出一段「以拳換棍」的故事。
Ⅸ 詠春拳有發展至今有幾代傳人
詠春拳據傳起源於滿清中期年代,由對南少林武功非常了解之武術大師五枚師太所創立的
由嚴二及嚴詠春父女起,詠春授與其夫梁慱儔。慱儔傳與梁蘭桂,慱儔因記念其妻,故命名「詠春拳」。蘭桂在佛山紅船(廣東大戲班)傳於當時之武生黃華寶及船工梁二娣。
其父嚴二,清乾隆(1735-1795)時期人士,廣東人,善南拳,因事為清官員追捕,逃亡至四川大涼山腳,以賣豆腐為生。嚴二學得德昂族之「五枚竹樁拳法」(未有佐證)。並將其改良,授予嚴詠春先祖。廣東商人梁博儔先生在雲貴收集茶葉,路經大涼山腳時,認識了賣豆腐的嚴二。嚴將女兒詠春許配與博儔。並授與拳術。
可查歷史
始武生黃華寶及船工梁二娣開始,時值太平天國及洪兵起義反清期間,當時(1854年)紅船中人李文茂(?-1858)率眾反清,導致粵劇全面被禁達15年之久。華寶,二娣從此公開授武。二娣曾習欽州洪兵拳術 (蛇形洪拳、瓊花會館被焚毀後,改稱少林拳),孰練六點半棍法,二公傳與跌打兼中醫師梁贊、梁贊整理後傳出。
五枚 -> 嚴詠春 -> 梁博儔 -> 梁蘭桂 -> 黃華寶(開始有文字記載) -> 梁二娣 -> 梁贊 -> 陳華順 -> 葉問 -> 香港傳人及 佛山傳人參考 http://cache..com/c?m=914165895ff0&p=8b2a95378e934ea42af1c93e50&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