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政治與歷史比較特長的報哪類專業好
第一,師范類來,具有保底自優勢。第二,管理類,行政管理類,與政治關聯比較大,而且多年處於熱門專業位置。歷史類目前考古學比較好,屬於冷僻類,但是目前很多人熱衷這個專業,跟歷史也有關聯。第三,綜合類專業,政治學,歷史學等等,中共黨史,國際政治,哲學等專業,就業面比較窄,一般研究生設置較多。第四,無論選擇了這兩類的哪一個,基本都是往上讀得多,一條道走到黑,大學當老師。
B. 如何學習政治和歷史
政治與歷史,
同屬於傳統的文科類別,
有著天然的淵源關系。
雖然這兩科有著各
自的學科特點,但無論在學習方法上還是在思維方法上都有其共通之處。以下,
就對政治與歷史的學習方法做一些總體的介紹。以供大家借鑒。
1
、課堂上的專心聽講
用積極的心態上每一節課,
上課認真聽講才能與老師有默契的交流。
要相信
老師,
積極上課,
才能把老師的經驗類化為自己的,
而不是大多數人那樣習慣地
被動地吃書。
當然要提高課堂效率,
學生必須課前化哪怕是
5
分鍾的預習,
這樣
的效果是非常好,要持久進行,不可半途而廢。
2
、適量到位的練習
適度練習,不多不少,標准因人而異。做練習題最忌邊看書邊做,那跟抄沒
區別。正確的程序應當是先記憶,後做題,再用標准答案。但不可一味聽從標准
答案,我們必須用
「
自己的標准答案
」
,看了標准答案以後,默默記下主要的幾點
內容,
再用自己掌握的語言組織答案並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
這樣做的好處很多,
不僅幫你記知識點,還幫你養成良好的答題風格。
3
、最准確簡明的記憶
記憶是不斷反復的事情,
如果說第一次記憶使知識點映在了大腦表層,
那麼
第二次、
第三次┅┅就可以使知識點深入你的內心,
即使在高度緊張的情況下也
不會出現記憶空白。記憶靠的是心,用心記,就真記住了。
政治
/
歷史在記憶過程中,要把握好以下的幾個問題:
①先死後活。
先把教材上的基本觀點、
基本概念、
基本理論,
基本史實熟記。
②死中求活。設法理解所學知識,結合練習題,學以致用。
③切忌不死不活。
1
、只記憶不理解。這是只死不活,學不能用。
2
、只理
解不記憶。這是活得不扎實。
當然,
政治與歷史的具體知識記憶還是有不同要求的,
而這,
則須根據專業
老師的指導去調整。
4
、做好答題的規范化
「
怎樣答題
」
對政治
/
歷史學科而言也是學生要掌握的一個提高高考成績的重
要方法。尤其是主觀題的答題水平。
適當練習可以提高答主觀題的水平
(當然前提是沒有知識點的缺陷)
。
但也
要注意良好答題習慣的養成。
答主觀題時切忌:
①切忌在不明確題目所考內容之
前匆匆下筆;
②切忌潦草讓人無法看清;
③切忌離開課本泛泛而談;
④切忌毫無
章節缺乏邏輯性。
學習政治
/
歷史確實需要軟體
「
悟性
」
及
「
記憶力
」
,但我認為兩者並非完全天生
的,而是後天練習可以發展的。越是思考就越會思考,越是勤記就記得越快。抓
好以上的四個步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定會有所收獲的。畢竟,勤能補拙是
良訓。
C. 歷史與政治的關系
看到上面來好多朋友在說怎麼學歷史源,暈。
我雖然不是歷史系也不是專攻政治學,但是就一個文科人的觀點來簡要談一下我的理解,太長我想LZ看著都煩。
區別:
1.政治最通俗的理解是與政黨,政府和國家有關。進而可以聯系的影響到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政治學其實也不僅僅學習政治的),也就是一個社會的整個元素。更加側重於共時態研究(就是在同一個時空,橫向)
2.歷史則是人類在這一刻以前所做的事情和創造的文化,某一個時期的歷史當然包括那個時期的一切元素。但是更加側重於歷時態的研究(時間軸,縱向比較)
聯系:
1.一個特定時期的歷史定然將那個時期的政治全部包括在裡面,政治是歷史靜態研究的重要元素。
2.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政治狀態必然會成為歷史。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可以比較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差別從而發展政治。政治又是歷史動態研究的重點。反過來說,歷史是研究政治的重要工具。
p.s以上說的,其實都不難從現實中找到依據。比如:我們分析一個朝代,總是要談到它的管制,中央與地方關系什麼的,就是在歷史中看政治;同理,在談政治時,我們說我們的制度比古代的封建制度有哪些哪些進步,就是在政治中看歷史。
D. 什麼是政治歷史與現實表現
政治歷史是對社會治理的行為,亦是維護統治的行為,其是各種團體進行集體決策的一個過程,尤是對於某一政治實體的統治,例如統治一個國家,亦指對於一國內外事務之監督與管制的歷史。
現實表現是一個人對現實事物的認識、情感、態度和行為,現實表現即一個人對現實事物的認識、情感、態度和行為。
政治立場堅定,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能旗幟鮮明的捍衛黨和國家、人民的利益,在生活中積極幫助他人,工作上積極配合上級,各方面表現突出。
(4)政治的歷史與邊界怎麼樣擴展閱讀:
政治歷史與現實表現是牽動社會全體成員的利益並支配其行為的社會力量,其中,「政」是政權主體,「治」是維護政權的方法和手段,治是圍繞著政進行的。
政治包括軍事,法律,政權機構,政治黨派團體等方面,從人類社會學來講,政治是人類社會中存在的一種非常重要的社會現象,它影響到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
社會現象復雜,因而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以及從不同學科角度,不同的學者對政治歷史的論述也不相同。
政治作為權力主體維護自身利益的方式,主要表現為以國家權力為依託的各種支配行為和以對國家的制約性權力為依託的各種反支配行為,如統治行為、管理行為、斗爭行為、領導行為、權力競爭等。其共同特點是都以利益為中心,具有不同程度的強制性、支配性和相互斗爭性。
E. 政治課與歷史課的關系如何
歷史與政治學抄科的應該是聯系比較緊密的2大學科,2大學科的知識點經常相互滲透、相互交叉。
例如政治學科的一些內容,在歷史學習中也往往是必須掌握、運用的。尤其在滲透政治課知識來講授歷史時,教師更應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觀點。如原因和結果、共性和個性、必須性和偶然性、現象和本質隆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階級和階級斗爭、人民群眾及個人在歷史中的作用等等原理,讓學生從中獲取有效信息,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尤其闡明歷史規律更為重要,比如運用階級與階級斗爭觀點分析中國近代民族資產階級的特點,分析世界史中英國資產階級、新貴族在革命中的立場與徹底性;運用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去分析和認識新中國建立後的一系列措施;運用辯證思維培養學生分析歷史現象、歷史事件的原因、影響等等。可見,正確處理好歷史與政治學科的關系,可有效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教學效果。
F. 誰能大概說一下歷史與政治之間的關系和聯系
有不倒的歷史才有不倒的政治;要學好政治必須先學好歷史
G. 政治的歷史與邊界讀書報告怎麼寫啊 根本看不懂
網路文庫有範文
H. 政治與歷史的區別
一、
在中國古代,如果說有真正的哲學家的話,我以為老莊應該坐頭兩把交椅。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一句驚世駭俗之言,出自莊子的《胠篋篇》。字面意思很明白:聖人不死絕,世間大盜也就不滅絕。如此說來,「聖人」簡直就是「大盜」的同義詞了。
先說何謂「聖人」。聖人,就是為世間立下行為規范、成為人類楷模的人。古時有句話,道是:「天生聖人,為世作則。」意即指此。有意思的是,「為世作則」 一句音近「為世作賊」,可能是冥冥中的天意巧合。明朝初年,有個叫徐一夔的儒生在給朱元璋的賀表中就寫下了這句話,結果惹得朱元璋大怒,說:「則字音近賊也!」竟因此砍了徐教授的腦袋。
儒家學說引導人們成「聖」,孔子自然是最有資格成「聖」的,所以被儒生們尊為「聖人」,唐太宗封之為「先聖」,宋真宗封之為 「至聖」,意思是聖人的頂峰。既然「聖人」稱號在孔子這里封了頂,那麼,以後出現的「聖人」的稱號就不能超過孔子,所以孟子只能做「亞聖」,顏子為「復聖」、曾子為「宗聖」、子思為「述聖」。秦漢之後,便極少有人能當得起「聖人」這一桂冠了。敢稱聖人的,一是南宋的朱熹,再就是清末的康有為「康聖人」 了。
那麼,為世間立下准則、成為人類楷模的人,這樣的人應該越多越好啊,莊子怎麼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呢?
僅就這一句話而言,我不得不佩服莊子深刻而銳利的思想。
二、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人之本性是什麼呢?筆者曾寫過一篇論文:《人性本私論》。人之本性,不是「善」,也不是「惡」,而是「私」。西方市場經濟學理論有個前提:人都是自私的!人生於世,只要思維正常,都在謀求利益的最大化,這是人之常情。正因這個理論,所以只有實行市場經濟才能激發人的生產積極性和創造力,才能帶動生產力的高速發展。中國古人也早就認識到人性這一特點,所以有句古語說:「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如果沒有市場經濟體制的激勵,如果沒有人們追逐利益的深層動力,就不會有當今「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繁榮發達的經濟成就和物質文明。這也可以解釋同樣的土地、同樣的人民,為什麼在五六十年代農業合作社時期農民卻吃不飽飯、城裡人必須用飯票限量購糧的原因。
而「聖人」們的理論----或者說「聖人理論」,也有個前提:人性本善!由性本善,可推導出人的本性都有「聖人」基因,也即佛家所說的「世間眾生悉有佛性」。這么一來,人們無論是制定政治制度還是經濟政策,都有個前提:人的本性不是自私的,「人人皆可為聖人」。「人之初,性本善。」這話比「人性本私」要漂亮得多、動聽得多,也更能得到理想主義者的認可。於是,人們在此漂亮話的引導下一次次地進入誤區、栽進陷阱而不自知。
由於漠視人自私的本性,所以由此為基點的政策無不反人性而為。南宋的「朱聖人」號召大家「滅人慾,存天理」,但他自己就做不到。據檢舉他的某大臣說,「朱聖人」娶了兩個尼姑做了小妾,還與兒媳婦不清不白。朱聖人嚇得趕緊上疏向皇帝作檢討。朱聖人為了讓男人們不受女色誘惑,有兩項可以申請諾貝爾獎的偉大發明,一是「朱文公兜」,二是「朱文公簾」。所謂「朱文公兜」,就是要求婦女出門時不準暴露身體的任何部位,連頭也不能露,要用一塊布將頭包起來,僅在眼睛處留兩個小孔。這有點像當年阿富汗塔利班對阿富汗婦女的要求,也不知塔利班向朱文公的後人支付專利費沒有。所謂「朱文公簾」,要求婦女在其房間外面要掛上竹簾子,道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進」。家裡來了客人,婦女不能走出簾子,也不能隨便向外看。後世的皇後、太後要替幼年的皇帝處理國家大事,也不得不遵守朱聖人定下的規則,必須藏到簾子後面,謂之「垂簾聽政」。
而假道學們倡導的虛偽道德和禮教,並沒有使中國變成「凈土」。宋明理學家努力的結果,往往是「滅他人之天理,存自己之人性」。妻妾成群,荒淫無道,首推那些袞袞諸公!到了明末,中國自上而下更是色情淫穢泛濫,從現在留傳下來的大量色情小說即可見一斑。
現實最能說明問題。無情的現實總是一次次地搧著「聖人」們的耳光!
為什麼聖人們播下了「龍種」,卻總是收獲「跳蚤」?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三、
道理很明顯。「聖人」沒有正視人性本私這一現實。所以,「聖人」道德說教,聖人們樹立的榜樣典型,都是反人性的。反人性的東西,怎麼會被凡人所接受呢?
就拿經濟方面來說,如果正視、承認人性本私,那麼,在制定經濟政策的時候,就不能搞建立在「人人都可為聖人」基礎上的公有制。搞「人民公社」,宣傳「大公無私」,於是公社社員人人出工不出力,欺上瞞下,到頭來是有地不打糧食,食品緊缺自在情理之中。就是不搞大躍進、公共食堂,糧食緊缺也是必然的。我們剛剛告別「糧票時代」,相信從這個年代走過的人都有切膚之痛。
在政治制度設計方面亦然。西方人相信人性本惡,認為人都有「原罪」,也有「本罪」,所以對權力極為警惕。他們在設計政治制度的時候,首先考慮的是如何制約權力。而中國人相信世間有聖人,而且每個人都有聖人基因,所以總有割不斷的「明君」「清官」情結。看前段時間電視屏幕上的古裝劇,雍正、康熙、乾隆、漢武帝、朱元璋等皇帝們簡直都是些公正無私、英明睿智、廉潔勤政、愛民如子的「聖人」。《康熙大帝》主題歌一句「我真想再活五百年」,不知唱出了多少土皇帝和良民的心聲!
我們兩千年來的帝制,在設計政治制度方面,從來沒有想過對權力進行有效的制約。我們總希望治國者者是「明君」,是「清官」,從來沒在體制方面做點事情。「聖人」總是相信用道德說教可以教育老百姓,總是相信用道德說教可以感召當權者,我們就這樣實踐了兩千年,結果早已不言而喻----道德說教既不能教育老百姓,更不能感召當權者,可就是還有人看不明白!
四、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下面說說「聖人」的可惡之處。
「聖人」之可惡,主要在於其自欺欺人、漠視人性。
「聖人」們其實與凡人一樣,也有功利思想,也得吃喝玩樂,也要娶妻生子,也得置辦家業。但他們卻動不動就以「聖人」自居,自命清高,大言炎炎。他們宣傳的典型,也大都是反人性的,什麼為了工作「三過家門而不入」等等,我認為真實原因是大禹夫妻感情不合!類似的宣教,騙誰呢?
幻想用虛偽的說教就可以教育人民、治理國家,想法不錯,但不現實。在政治制度設計方面,寄希望於聖人、明君、英雄,於是與民主政治格格不入。我們兩千年來沒有產生民主制度,就是明證。
在經濟體制方面,「聖人」得勢後總愛搞烏托邦式的試驗,幻想大家都大公無私、能夠實現「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這樣做的結果,必然如同與風車大戰的唐吉訶德,敗了還不知自己怎麼敗的。我相信世間有覺悟很高的人,也許有傳說中的「聖人」,但這只是人類社會的特例,不具有普遍意義。我們面對的俗世,絕大多數是凡人,是本性自私的標準的社會人。研究社會,當以社會人作為研究對象,而不能將特例作為普遍現象。否則,一定會陷入誤區。
「聖人」汲汲以求的,是用「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來馴化老百姓,這也無可厚非。而其致命的錯誤,是只對老百姓進行束縛,卻對極權毫無辦法。於是,中國社會總是一人雄起而萬眾雌伏,統治者十之八九都是竊國大盜,而民眾只有作為「草民」供統治者欺壓、盤剝、奴役、殺戮的資格。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所以,莊子憤怒地說:「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所以,魯迅讀史,終於讀出了兩個字:「吃人!」
北宋學者張載有名言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段話成為儒生們津津樂道的人生理想。有這樣的理想,夠遠大的了!但這個理想有個致命傷,註定不會有人做到這一步。因為,這個理想的潛台詞是唯我獨尊,自己是救世主,別人都是等待他來拯救的迷途羔羊。這個理想仍視他人為愚昧無知的「草民」,念茲在茲地想「為民做主」,而不是「由民作主」。抱有如此理念的「聖人」,這種理念培育出來的「英雄」,動不動就要為天下蒼生包攬一切、代表一切,不成為獨裁暴君、竊國大盜才怪!
綜上所述,「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句名言是不是說得很有道理呢?
中國古代自周公起就開始鼓吹聖人,連歷史學家司馬遷都相信治亂興衰是由於有沒有聖人賢人造成的。然而縱觀中國歷史,可謂聖人賢人輩出,可結果又如何哪?
梁啟超說:二十四史乃一部帝王將相改朝換代的歷史。
吳晗說:二十四史就是一部貪污的歷史。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魯迅先生說的更透徹: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然而說的最精闢、最有預見性的,還是先秦哲人莊子: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何以見的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還要從中華民族歷史說起。
中華民族發源於黃河流域,受海洋和大陸氣候的影響,雨量充沛,土質肥沃,自然環境優越,因而較早地進入了農耕文明社會,用文明比較學的觀點,叫做文明早熟。然而,面對周期性的黃河泛濫和北方少數民族的持續入侵,中華民族在治理水患和抵禦外族入侵的斗爭中,逐步形成了以克己復禮、崇尚奉獻和維護集體利益為核心的的儒家文化和聖人思想。這種儒家文化和聖人思想又經西漢董仲舒、漢武帝、南宋理學、朱元璋和滿族統治者等歷代儒生和統治階級的一步步強化,最終成為桎梏中華民族進步和發展的精神枷鎖。
儒家崇尚奉獻的聖人思想有自然環境、治理水患和抵禦侵略的客觀要求,但更多地還是基於對原始社會聖人統治的嚮往,以及對人性善惡本質的判斷。對遠古傳說堯舜大禹的真偽,我們難以辨別,但人類處於原始共產主義階段,在剩餘財產和私有制出現以前,似乎應該有這種聖人存在。然而,一旦出現了剩餘財產、出現了私有制,那麼這種聖人是否還會再有,看來就要大打折扣了。
儒家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對人性善惡的判斷。儒家開山鼻祖孔子說:「性相近,而習相遠也」。這大抵未對人性作善惡分類,生出來都差不多,好壞基本是後天形成的。到了孟子則明確了:「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這基本就確定人性善了,以至後來儒家蒙學《三字經》開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幾個字把孔孟的觀點綜合了,而且把亞聖的觀點排在前頭。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到儒家另一位繼承人荀子那裡,則認為人性是惡的:「人之性惡,其善偽也」。但荀子還是主張「忍性情、慎積習」,最後還是要「規之以禮義」的聖人王制。韓非子在荀子性惡論的基礎上創立了法家學說,他主張重性情之「自為」,最後范之以當世的法度。法家人物如吳起、商鞅和李斯等的命運都很悲慘,這一方面是因為他們以法術之士的資格和貴族斗爭,但另一方面又以接近權勢者的資格,和貴族妥協。這種法術平行不廢的政策,到了漢代便轉變成酷吏「惟術是用」的統治政策,法家的優良傳統在「內法外儒」的形式之下被斬斷了。
與法家人性假定類似的是西方原罪思想。基督教文化認為,因為亞當和夏娃偷吃了禁果,所以人生出來就是有罪的,於是便有了人性惡的假定。在此基礎上,與經濟、科技、文化、藝術和宗教等共同發展,最終形成「把統治者裝進籠子」的現代西方法制社會。說到底,中國法家未轉變成真正意義的法制,雖然有經濟、科學、文化和宗教發展落後等一系列原因,但中華文明的早熟和儒家文化的強大無疑是很重要的原因。
儒家文化崇尚奉獻精神和聖人思想,是在治理水患和抵禦外侮的斗爭中逐漸形成的,幾千年涌現出了許許多多仁人志士,從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治水,到漢代的蘇武牧羊,從宋代的岳飛、文天祥,到清末譚嗣同、徐錫麟,幾乎讓我們相信儒家文化和聖人思想是真實可靠的。然而翻開二十四史,對比那些滿紙的陰謀狡詐、殺兄弒父、貪得無厭和荒淫無恥,我們不得不驚嘆於人性的丑惡!而依賴滿口仁義道德的儒家文化來治理國家,怎麼能夠不最終走向失敗和傾覆哪?
法國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鳩在他1748年出版的著作《論法的精神》里,對儒家文化統治下的中國古代政治和社會生活進行了詳盡而深刻的描述:
中國人生活得不穩定,使得他們有一種不可思議的經歷和過分獲利的慾望……
……中國的立法者走得更遠,他們把宗教、法律、道德、禮儀都混在一起,這一切都是行善,都是美德。有關這四方面的箴規就是禮教……中國人把整個青年時代都用在學習這些禮教上,並用終生來實踐這些禮教。文人用之於育人,官吏用之於說教,生活中的一切細小的舉動都包羅在這些禮教里邊……這些禮教之所以很容易地銘刻在中國人的心靈和思想深處的原因有兩個。第一,中國的文字書寫極為繁雜,必須通過大量讀書學習來掌握它,而讀書的內容就是禮教,因此中國人一生的很大一部分時間都把注意力集中在這些禮教上了。第二,是禮教里沒有什麼涉及心靈深處的東西,只是一些普通的實用規則而已,所以比精神上的東西更容易使人信服,更容易感動人。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一個國民,由於喪失了應有的道德,違犯了法律,酷刑可以將他從這個社會里清除掉。但是如果所有的人都失去了應有的道德風尚……國家就會陷入無政府狀態,急劇的變革就會出現……然而中國並沒有因為被征服而丟掉它的法律。在中國,禮儀、道德、法律、宗教是一回事。人們不能一下子把這些東西都改變。要由征服者或被征服者適當地去改變它……征服者逐步被征服的人民所同化,這要比他們同化被征服的人民容易。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莊子提出這個命題是出於對儒家思想的批判、出於對小國寡民的憧憬以及對草菅人命、諸侯戰亂現實的逃避。然而不幸的是,這句譫語竟被其身後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不幸言中了。
對於儒家文化,幾千年來有誰提出來反對過?恐怕蒲松齡要算是第一人。在《聊齋志異》里,他揭露了清初康熙朝所謂封建社會盛世下的種種黑暗弊端。但是他還沒觸及制度,只認為社會弊誤了人才、荼毒了百姓。吳敬梓比蒲松齡前進了一步,在《儒林外史》一開頭,他就說這個制度定不行。吳敬梓也有才,但他看破了,無意於功名,所以走得遠。曹雪芹就比他走得更遠,認為凡熱衷於功名者,皆為「國賦祿鬼之流」,還起了個有趣的名字叫「祿蠹」,徹底看穿了那個所謂的「康乾盛世」實際上已經到了末世,因而大有懸崖撒手的氣魄,所謂不如落個白茫茫大地真干凈。
人類進入了二十一世紀,中華民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變化。改革開放、經濟騰飛,神六飛天、嫦娥探月,中華民族即將全面實現小康,實現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夢想,真可謂到處鶯歌燕舞,談笑凱歌還。儒家文化夢寐以求的小康社會似乎已經實現,似乎2000多年前道家哲人莊子的這句「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譫語就沒有現實意義了?然而事實怎麼樣哪?
我們先來看看聖人。每天打開電視或是瀏覽網頁,我們總能看見這樣那樣的感動××、以德××、賣身救×、××風采、××楷模、××豐碑,宣傳他們干什麼?說到底就是在宣揚聖人思想和儒家文化,就是告訴你聖人、賢人是存在的。如果我們都來做聖人,那天下就太平了。如果有聖人賢人來治理我們這個國家,那大盜就再不會出現了。
有這樣一種選拔制度,它鼓勵你奉獻。年輕的時候,你沒日沒夜地工作,不計報酬,無私奉獻,積累政治資本。於是乎大家相信你德才兼備,於是委以重任,層層提拔,把很大很大的權力加在你手上,權大得連你自己都驚訝!沒關系,放心大膽用吧,我們相信你,因為你德才兼備,你是聖人,你是賢人。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我們再來看看大盜,哪一個不是德才兼備、一步步從基層選拔上來的?亞洲金融危機,國家為拉動經濟,大舉國債,修建高速,真可謂前仆後繼、赴湯蹈火,以至於有位大連懶老虎先生竟調侃說:「其勇烈堪比明崇禎之三日一屠兵部者,某總兵雲「兵部司馬三日及遭屠戮,不可為,若是一月方殺,到是可以做做!」。那就不勝枚舉了。
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絕不是攻擊聖人,只是為了消滅大盜。為了消滅大盜,我們寧可不要聖人。或許總有那麼一天,大家都不是聖人了,誰會再不靠聖人治理,上至總統如柯林頓者,也能演繹出個拉鏈門事件,大盜也就真的止住了,天下也許就真的太平了。
什麼東西都不應該被張揚到絕對的地步的,就是道德,也不行。一旦被絕對化了,統一化了,帶來的,就必然是反面。由此看,反對道德的制約,並非全面否定它,而是要從人性的角度,來人性化它,並給與時代的理解和深化。
而道德家們的做法,卻正好相反。他們要維護的,就是道德的尊嚴,而要做到如此之目標,當然就要在思想上屠戮異端,來保持道德的純潔。可一部人類的思想史卻深刻地表明了這樣一個事實
思想史是異端者在書寫的。每一步前進,均是異端付出的慘重代價,甚至是生命。比如布魯諾,就是如此的。
或許大家難以相信,當年的馬蒂斯人體畫,就是大大的異端,是被正統社會排除的淫邪之物。雖然我們現在看起來這些作品,該是多麼保守阿,呵呵。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把本來並不高深的政治來道德化,穿上美麗的道德外衣,以宣示自己的合法性和神聖性,就是道德這個東東,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慘重災難之一了。看看歐洲的歷史,正是如此的。而文藝復興的偉大之處,正是破解了這個道德的外衣,把神聖給人性化的而已。
把關聯著自己地位、利益、寶座甚至極端卑劣的私慾的政策給高度道德化,用來顯示自己政策的合法化、神聖化,並壟斷人們的思想,進而達到瓦解人類的個性,使之靈魂不屬於自己,就是道德這玩意被利用的惡果了。觀察歷史,也能發現,每次的重大變革,幾乎都是從撕破道德的偽善面具開始的,古今中外概摸能外。
I. 如何才能學好政治與歷史
首先,在以前你自認為背得很熟練時,其實知識的掌握時很不牢固的!可以在沒事的時候多翻書,「萬變不離其宗」,你不要忽略書上的每一句話,特別時正文後的小字,很多選擇題中不清楚的知識點在書上可是有原文的!這一點我以前吃了很大的虧!
其次,做題的時候要仔細,不要以為時文科就可以馬虎,舉個例子,我以前錯的,歷史考試時列舉了一位老人在南京馬關辛丑各個條約簽訂後的生活狀況變化,提的問題目時「請問這位老人生活的變化和近代中國簽訂的哪個條約中的哪些內容有關」,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同學只答了哪些條約,而忽略了內容!
第三點,背書背得太死而不會運用,這點可以多看點例題,如果時間緊沒時間做題可以買一本全部是例題講解的書,我以前用的是歷史的《題典》,還不錯,沒有一道是需要動筆的,題目也很典型很多時候地方期末考試題都是上面的原題!
牽涉歷史多一點的,多看幾遍,沒事就看,沒事就看,慢慢的就會記住,象我以前看過一本明朝的書,是講朱棣奪權的全過程,看的那叫一個痴迷啊,到現在就那段歷史記得好,反正咱理科好,考試啥的就是轉個彎就對了。
政治的話,我建議你多看看初中的,先打好基礎,然後看高中的,卷子神馬的先放一邊,做多了腦袋會亂,一句話,萬變不離其中,還是書上的好。
J. 政治的歷史與邊界怎麼樣
此本書從政治歷史,政治實踐與政治科學三個方面對政治學做了一個大致的梳理。文章大量的取材於政治哲學中的著作,很好的將各個時代的政治哲學思想以不同的標題串聯起來,並提出了自己的思想。 文章開始從古希臘,羅馬的政治講起,說希臘的政治建立在理性之上(這與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推崇個人以及國家理性不無一致。),而羅馬的政治建立在愛之上,對元老院權威的尊崇,對國家以及家族的崇拜。從中世紀開始,基督教崇尚個人精神,此時的個人價值不在於他能否進行理性思維,而在於他是否具備與邪惡對抗的品性。16世紀宗教改革,使各宗教國轉向中央集權的現代國家,這也就標志著現代國家的興起。這時出現的馬基雅維利以及霍布斯的思想恰好反應並適合了此時國家發展的需要。 文章給筆者印象最深的是最後幾個章節,尤其是講意識形態和政治是否會消亡的那兩章。他說意識形態往往是自己宣稱自己是真理,並宣稱憑借這種真理可以廢除政治,建立美好的社會。另外,意識形態還分為壓迫,斗爭,解放三部曲。而政治卻並不認為社會會完美,它尊重每個人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人們生活的大部分並不是政治。 但是當前,政治往往侵入了人們了私人生活,對價值觀進行權威性的分配,面臨著道德取代政治的危險。當政治完全的佔領了人們的生活的時候也就是政治消亡的時候了。因此人們應該對於保持警惕。 如果完全沒有政治哲學基礎的人讀這本書,我認為可能還是會有點吃力的,畢竟筆者不是在介紹哲學著作的思想,而是在表達自己對某些問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