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文字的發展有多少年歷史了
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
傳說漢回字起源於倉頡造字。答黃帝的史官倉頡根據日月形狀、鳥獸足印創造了文字,使而「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從歷史的角度看,復雜的漢字系統不可能由一個人發明。倉頡應該是在漢字的搜集、整理、統一上做出了突出貢獻,所以《荀子‧解蔽》中記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
文字發明前的口頭知識在傳播和積累中有明顯缺點,原始人類使用了結繩、刻契、圖畫的方法輔助記事,後來用特徵圖形來簡化、取代圖畫。當圖形符號簡化到一定程度,並形成與語言的特定對應時,原始文字就形成了。
1994年,湖北楊家灣大溪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在這些6000年前的陶器上發現了170多種符號,部分符號的特徵與甲骨文很類似。此外,山東大汶口出土陶器上的象形符號、西安半坡彩陶上的幾何符號以及河南賈湖遺址發現的距今8000年前的龜甲上的賈湖契刻符號等,都可能是原始文字形成中(或形成前)不同階段的表現。但是,這些幾何符號是否是文字、是否是漢字的前身,這些仍是爭議頗多的問題。
Ⅱ 現代中國漢字已經有了多少年的歷史了
漢字為上古時代的漢族先民所發明創制並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隸變,至唐朝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准—正楷。
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 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文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賈湖刻符經碳14物理測定,距今約7762年(±128年)歷史;還有七千年前的 雙墩刻符、六千年前的半坡陶符、五千多年前青墩遺址刻符、連字成句的庄橋墳遺址文字、 大汶口陶尊符號、堯舜時代的陶寺遺址朱文、夏墟的水書。
早期的骨刻文就是豐富的文字系統,後期的屬於初步成熟階段。這些考古發現可能是漢字起源的重要線索,也可能是各種文字發展的不同源流。
漢字後來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歷程,經歷了 甲骨文、 金文、 篆書、 隸書、 楷書、 草書、 行書等階段,至今普遍使用楷書,但仍未完全定型。
古文字階段的漢字,漢代以前的文字。更具有形象性。
戰國文字:「諸侯力政,不統於王,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田疇異畝,車塗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具有很強的地域性。秦國文字是漢字發展的主流。六國文字,地域差異大,不反映漢字發展軌跡,是支流。
Ⅲ 中國文字有多少年歷史
從商朝的甲骨文開始算起,西周晚期的「大篆」,戰國用毛筆,再到秦始皇統一中國,統一文字,把「小篆」作為全國規範文字,廢掉原來六國的文字,後來又推廣筆畫更加簡單的隸書……
商(約前1600-前1046年)
Ⅳ 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有多少年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體。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Ⅳ 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有多少年
們通常認為,地球上最早的文字,在5200年以前,出現在現今的伊拉克的南部.那是一種楔形文字,也叫「釘頭」文字,因為它的形狀像釘頭.據說楔形文字是兩河流域蘇美爾人使用的文字.再晚些時候是古埃及人創造聖書字(約5000年前)再就是我國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傳統的說法是在3500年前.楔形文字和聖書字都已在歷史的煙塵中消亡,惟有甲骨文卻演變成現代漢字,成為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而且使用地域相當廣闊.從日本、朝鮮半島、沖繩、台灣省、中國大陸、印度支那、新加坡直到南洋群島都處在使用漢字的地帶,再加上遍布各大洲的華裔、華僑,使用漢字的地域可謂遍布世界. 據考古學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上面說的文字史可能要重寫,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可能出於中國.中國日報最近發表了WANG SHANSHAN 先生的長篇文章《Arkeologists(Archaeologists )[注1]rewrite history 》.如果「the signs carved into 8,600-year-old tortoise shells can be found the meaning of by academics 」,那就將證明中國的甲骨文遠遠早於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
Ⅵ 文字有多少年的歷史
早在上古黃帝時期就有了文字(倉頡造字),殷商是最早有實物文字記載(甲骨文)的朝代。
Ⅶ 中國文字有多少年的歷史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 安陽 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並不那麼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後發現10餘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
漢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一種文字,也是壽命最長的一種文字。
漢字開始產生的時間,還難以確實斷定。今天所能見到的最古老的文字是商代刻在甲骨上和鑄在銅器上的文字。商代的文字已經是很發達的文字了,最初產生文字的時代必然遠在商代以前,那就是夏代或更早於夏代。距今約四五千年以上,應當在新石器時代。
二里頭文化與大汶口文化所出土的陶符中,能夠見到許多類似物象的圖畫文字。在此基礎上,這些圖畫文字與陶器花紋中的表意圖案演變為記詞字元。漢字由零散的、個別的字元逐漸積累,達到一定的數量後,再通過人為規范,成為一種文字體系。據考證,原始漢字在新石器時代中期產生,到它發展成初步的文字體系,大約經過了近2600年。
Ⅷ 中國的文字有了多少年歷史
從目前我們能抄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文字資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漢字已有3000年的歷史。由於甲骨文字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體系,我們可以推斷漢字的發生一定遠在3000年以前。漢字的發展可以劃分為兩個大階段。從甲骨文字到小篆是一個階段;從秦漢時代的隸書以下是另一個階段。前者屬於古文字的范疇,後者屬於近代文字的范疇。大體說來,從隸書到今天使用的現代漢字形體上沒有太大的變化。
從漢字跟漢語的關系看,漢字是一種語素文字。從漢字本身的構造看,漢字是由表意、表音的偏旁(形旁、聲旁)和既不表意也不表音的記號組成的文字體系。
Ⅸ 中國文字的歷史到底有多長
中國殷墟發現的甲骨文、古埃及象形文字及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楔形文字是舉世公認的世界三大古老文字。而甲骨文又是唯一一個具有文化意義上傳承至今的成熟文字。甲骨文發現的時間並不長,並且頗具傳奇色彩。
甲骨文存在的時代約是殷商後期,距今大約3200年左右。但是從甲骨文成熟的程度和傳承關系看,它的存在應該更為遙遠,甚至可以上溯至傳說中的夏代甚至更早。上古傳說中的倉頡造字雖然不可考,但也給現代人提供了中國文字起源的文化線索。倉頡是黃帝時期的史官,距今約5000年左右,屬於母系始祖時期。而母系氏族社會的沿襲時代更為寬泛,可以上溯至7000年左右。半坡文化遺址發掘的「人面魚紋盆」是當時文化的典型作品,人面魚紋線條明快,人頭像的頭頂有三角形的發髻,兩嘴角邊各銜一條小魚。此外還有一些類似文字的符號。這似乎可以看出,當時人類的審美趣味和形成初級文字交流的文化想像力。
但這些都是歷史推斷。隨著考古發掘的縱深,一些攸關中華文字起源的材料也逐漸披露出來。
2005年,連雲港夏代啟字祭台遺址及蛇、龍和女陰圖騰組合的發現,將中國有文字之論提前了700多年。考古發現還驗證了連雲港是古代東夷文化的中心。但由於這是一次地方性的考古,加之有連雲港提升本地歷史文化的意味,並沒有為考古界所認可。
2007年5月,中國權威的新聞雜志《瞭望新聞周刊》曾發表一篇署名文章,認為在寧夏大麥地岩畫中的2000多個圖畫和符號,具有早期象形文字的特點。據該文報道,大麥地岩畫內容豐富、題材多樣,可以說是人類早期豐富的社會生活畫廊,內容包括狩獵畜牧、戰爭舞蹈、牛羊虎狼、日月星辰、天地神靈、手足蹄印、男根女陰、圖案符號等。據考證,這些岩畫的年代距今約7000年,如果是早起文字,那就又將中國有文字的歷史提升了4000多年。但這些岩畫,畫的成分較多,雖然蘊含了表意的意思,但至多隻能算是文字岩畫的一個階段。
而從剛剛召開的第三屆紅山文化高峰論壇上得知,在內蒙古翁牛特旗高日蘇大黑山發現了繪有初始文字元號的岩畫。這些岩畫和寧夏岩畫不同,不僅有畫,更多有符號。在已經發現的40處共數千幅岩畫中,其中12幅附有上下連貫的初始文字元號,373幅附有獨立體初始文字元號。據介紹,這些符號大約存在於紅山文化晚期。紅山文化是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在考古發掘中,當地出土的C形玉豬龍和一個食品貯藏窖中發現的豬頭骨和貝殼連綴而成的曲摺體被視作中國龍文化起源的考古實證。這也證明了紅山文化和中原的華夏文明系出一源。
因此,如果這些符號真的被證明是遠古文字,那就意味著和甲骨文有著同樣的文化譜系。這樣就將中華文字的起源歷史推進到距今5000年。
如果聯想到寧夏岩畫的以畫為主到紅山文化的畫和符號交織的情況,不難發現我們遠古的先輩們在距今7000年到距今5000年間在表意文字上進行的艱苦而又漫長的文化深耕。
不過,還需要更為縝密和細致的考古材料來佐證。譬如能否發現距今四、五千年前介於紅山文化岩畫符號和甲骨文之間的過渡性文字元號,尤其這樣的文字元號能否在中原地區發現。果如此,中國文字的起源史才可以從學術層面得到權威確認。不惟如此,這樣的考古發現也可以解決夏朝是否存在的歷史迷案。
所以,中國的考古學家們還需加油,盡快發現和甲骨文親緣最近的遠古文字元號,否則就是假想,中華文字的歷史上溯也不具權威性。
Ⅹ 文字有多少年的歷史
從目前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文字資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漢字已有專3000年的歷屬史。由於甲骨文字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體系,我們可以推斷漢字的發生一定遠在3000年以前。漢字的發展可以劃分為兩個大階段。從甲骨文字到小篆是一個階段;從秦漢時代的隸書以下是另一個階段。前者屬於古文字的范疇,後者屬於近代文字的范疇。大體說來,從隸書到今天使用的現代漢字形體上沒有太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