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史記講述了什麼樣的歷史

史記講述了什麼樣的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13 12:40:10

Ⅰ 《史記》主要講的是什麼

《史記》是中國歷史學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偉大著作,是司馬遷對中國民族文化特別是歷史學方面極其寶貴的貢獻。作者以「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態度,記載了上自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4年(前101年)共3000年時間的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的歷史,其中對戰國和秦漢記載尤詳。特別是對西漢不到100年的歷史竟用了幾乎全書一半的篇幅進行了撰述。

Ⅱ 史記講述的是什麼時期的事情

史記一書,共130篇,526500字。以12本紀、10表、8書、30世家、70列傳,記載了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時期,長達3000年左右的歷史。《史記》龐大的結構,宏富的內容,適應了漢代大一統的繁榮氣象。它對漢以前歷史文化的整理和記載,符合了當時社會各階層回顧、總結歷史文化的需求。司馬遷曾將《史記》的編撰宗旨概括為「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報任安書》)。「究天人之際」,是探索宇宙自然與人生之間的關系;「通古今之變」,目的在於「原始察終,見盛觀衰」,總結興衰成敗的歷史經驗;「成一家之言」,則是司馬遷根據自己的歷史觀認識,在史實基礎上,總結反映當時逐步形成的民族文化價值觀和理想人格。

《史記》在史學上的主要成就,首先是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編撰體例。紀傳體的一些體例,雖然在《史記》之前有些史書已經有過,但是司馬遷不僅有所獨創,而且最早將這些不同的體例有意識地組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這一傑出的創造前無古人,後傳百世,為紀傳體史書在史籍中的權威地位打下了基礎。其次,《史記》是一部信史。在寫作中,司馬遷除了搜求大量古史經傳、諸子雜著,還周遊各地,親身考察,「網羅天下放失舊聞」,對於豐富的材料,又作一番排比考訂;對不能審定的史實,就「疑者傳疑」或「疑者闕焉」,而不虛構濫加。所以班固說《史記》「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漢書·司馬遷傳》)。《史記》載史有詳近略遠的原則,全書貫通300年,而重點則在漢代,全書130篇,專記漢史的有62篇,兼記秦漢的有11篇。不僅篇章比例如此,在寫通貫的史事時,也把重點放在漢代。這種詳近略遠的記史原則,更利於現實的參考借鑒,成為史學的優良傳統之一。《史記》的魅力,還在於以動人的文采傳神。舉凡大如攻城掠地、金戈鐵馬的戰斗場面,小如一顰一笑、舉杯投箸的細微動作,都能給以生動的描寫,再現多姿多彩的歷史畫卷。

Ⅲ 史記講的是什麼

《史記》,是中國西漢時期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編寫的中國一本紀傳體通史。《史記》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歷史。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紀傳體通史。《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

Ⅳ 史記主要講了什麼內容

主要內容:《史記》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史記》分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部分。

其中本紀和列傳是主體。它以歷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為史書編撰的主線,各種體例分工明確,其中,「本紀」、「世家」、「列傳」三部分,佔全書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寫人物為中心來記載歷史的,由此,司馬遷創立了史書新體例「紀傳體」。

(4)史記講述了什麼樣的歷史擴展閱讀

史記獨特的敘事藝術,非常注重對事件因果關系的更深層次的探究,綜合前代的各種史書,成一家之言,縱向以十二本紀和十表為代表,敘寫了西漢中期以前的各個歷史時代,橫向以八書、三十世家和七十列傳為代表,統攝各個階層、各個民族、各個領域和行業,形成縱橫交錯的舒適結構。

另外,《史記》的章法、句式、用詞都有很多獨到之處,別出心裁,不循常規,以其新異和多變而產生獨特的效果。

《項羽本紀》是《史記》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從歷史上說,具體記錄了楚漢相爭時期波瀾壯闊的歷史風雲,從文學上說,本文是中國散文中最早的以人物為中心的敘事藝術傑作,文中描繪的一幅幅驚心動魄的戰爭畫卷,塑造的項羽經典的悲劇英雄形象,對後世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都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人物編排名實兼顧,以類相從。《史記》各層次人物傳記的排列是以時間為序,但又兼顧各傳記之間的內在聯系,遵循著以類相從的原則。即:同樣一件事涉及好幾個人物時,在一處詳敘,在別處就略而不敘,有時以「語在某某事中」標出。這不僅避免了重復,對於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也有作用。

《史記》的敘事寫人都圍繞「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宗旨,司馬遷雖然也從瑣碎的生活細事寫起,但絕大多數的人物傳記最終都在宏偉壯闊的畫面中展開,有一系列歷史上的大事穿插其間。

司馬遷不是一般地描述歷史進程和人物的生平事跡,而是對歷史規律和人物命運進行深刻的思考,透過表象去發掘本質,通過偶然性去把握必然規律。這就使得《史記》的人物傳記既有宏偉的畫面,又有深邃的意蘊,形成了雄深雅健的風格。

Ⅳ 史記是什麼題材的史書。敘述了哪個時期的歷史。影響怎樣

《史記》是我國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並稱「史學雙壁」。

Ⅵ 史記主要講什麼

《史記》是我國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記》。該書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作者司馬遷以其[1]「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並稱「史學雙壁」
司馬遷著《史記》,其史學觀念在於「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司馬遷探求的天人之際,並非承認天的神秘力量,而是重視天人之間關系的演變,從而了解 「古今之變」 的關鍵,探求出歷史動態發展變化的層面,最終完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動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司馬遷為了繼承其父司馬談編訂史書的遺志,完成撰述《史記》的宏願 司馬氏世代為太史,為繼承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論述上代歷史。《隋書·經籍志》說:「談乃據《左氏春秋》、《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接其後事,成一家之言。」可見司馬談有意繼續編訂《春秋》以後的史事。 元封元年,漢武帝進行封禪大典,司馬談身為太史令,卻無緣參與當世盛事,引為終生之憾,憂憤而死。他死前將遺志囑咐兒子司馬遷說:「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司馬遷則回答道:「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可知司馬遷乃秉承父親的遺志完成史著。 而《史記》以《封禪書》為其八書之一,即見其秉先父之意。 二、司馬遷想繼承《春秋》精神 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說::「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義,顯揚志業人物的使命。 《春秋》的下限,到魯哀公獲麟之年,此後的史事就沒有完整的史籍記載。司馬遷是紹繼《春秋》,並以漢武帝元狩元年「獲麟」及太初元年改歷下限,撰寫史記。 然而,司馬遷繼承《春秋》,不僅是要形式上承繼周公以來的道統,而且是重視《春秋》的性質,他在《太史公自序》說:「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義,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 可見司馬遷對「春秋之義」和「春秋筆法」心儀已久,這是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貶精神,撰述《史記》。 三、司馬遷要肩負史家職責 司馬談早有整理上代歷史的計劃,可惜卻「發憤而卒」,臨終前叮囑司馬遷,認為「自獲麟以來,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甚多,司馬遷身為太史公,有完成論載上代歷史的任務。 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為太史的職責說:「且余嘗掌其官,廢明聖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因此,司馬遷一心秉承先人世傳及「述往事以思來者」的責任感,決意撰述《史記》。 在《報任安書》中也透露著述《史記》的目的,他說「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可見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責任,更要盡史學家的職責。

Ⅶ 史記詮釋了什麼歷史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並稱「史學雙壁」。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Ⅷ 史記中講了哪些歷史人物和故事一個簡單

項羽本紀是西漢時期司馬遷所著《史記》中第七卷,是關於楚霸王項羽的本紀,版它記錄了秦末項羽光輝壯權烈的一生。
《項羽本紀》通過敘述秦末農民大起義和楚漢之爭的宏闊歷史場面,生動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項羽一生。他既是一個力拔山、氣蓋世、「近古以來未嘗有」的英雄,又是一個性情暴戾、優柔寡斷、只知用武不諳機謀的匹夫。司馬遷巧妙地把項羽性格中矛盾的各個側面,有機地統一於這一鴻篇巨制之中,雖然不乏深刻的撻伐,但更多的卻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Ⅸ 司馬遷的《史記》都講述了哪些歷史人物

司馬遷以自己厚重、睿智而又深情的筆觸開拓了一個更廣大的天地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最光彩奪目的是一批充滿豪氣的悲劇英雄。他們是英雄,但往往帶有悲愴、蒼涼、壯烈、激昂的悲劇色彩,當然正是這種悲劇命運使英雄們更加可歌可泣,令人景仰。同為帝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但因晚年的錯誤招致悲劇下場;項羽24歲起事,在7年的時間里睥睨天下,縱橫萬里,以狂飆巨瀾的氣魄號令諸侯推翻強秦,自封西楚霸王,真正曠古未有,但就在第7年卻演出了一幕垓下悲歌烏江自刎的人生結局;秦始皇、漢高祖、漢武帝看起來功成名就達到了人生頂峰,但心境的惶恐不安、寂寞孤獨,同樣是「無處話凄涼」。同為將相,伍子胥輔佐兩代吳王稱雄東南,最後竟死於吳王賜劍之下;信陵君為戰國四君子中最賢者,當時公子無忌威震天下,秦兵不敢出攻魏國,但最終因他人讒毀魏王疑忌,憂郁而死;屈原正道直行,滋蘭樹蕙,追求美政,致力改革以振興楚國,但同列的貴族詆毀他,兩代楚王疏遠他,踽踽獨行的屈子只能懷沙自沉汨羅;韓信一生破敵立功無數,為漢高祖打下江山,但天下大定後見疑於劉邦,被殺於呂後之手;李廣將軍一生與匈奴七十餘戰,最終自刎而死……他們的成功、榮耀與悲慘命運成為永恆的對照。有的悲劇英雄為了堅守節操或某種信念而從容赴死,義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在首陽山采野菜充飢終於餓死;為關於趙氏孤兒的鄭重承諾,程嬰自殺了。有的悲劇英雄見義勇為打抱不平,為解救國家和朋友的危難而奮不顧身,荊軻感燕太子丹知遇之恩,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寫下壯士一去不復還的永恆的頌歌;為了魏信陵奪軍救趙的成功,侯贏北向而自剄;為了繼續朋友未竟的事業,樂師高漸離不顧安危將灌了鉛的築投向了秦始皇。更有一生困頓壯志難酬的孔子、孟軻,更有推動歷史終遭不測的商鞅、晁錯,這一系列的悲劇英雄在《史記》中相遇、交織、碰撞,散射出最眩目最撼人的鋒芒。

閱讀全文

與史記講述了什麼樣的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