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白塔的創作人是誰距離現在已經有多少年了是什麼朝代建造的現在有多少層有多長
丹棱白塔位於四川眉山市丹棱縣,建於唐代大中(847--860)年間的丹棱白塔,是為陪襯原丹棱白鶴寺建築群而建的。歷經1100多年風雨剝蝕,至今保存完整,是四川境內最悠久的密檐式磚塔,也是眉山市境內最古老的建築藝術精品。
丹棱白塔通高27.5米,(其中塔剎高2.2米),為正方四角磚尖14層密檐式塔。塔中間設有蹬道,可盤旋達頂,造型雄偉,與今西安小雁塔,樂山唐代靈塔造型極為相似。 丹棱白塔屬於密檐式 丹棱白塔
塔。其外部特徵是,塔身下部第一層特別高大,第一層以上,每層之間的距離特別短,塔檐緊密相連,好似重檐樓閣的重檐。除第一層外,以上各層一般沒有門窗。這種塔是樓閣式塔的一個分支。 塔無台基和基座,塔身直出地面,塔身底邊每方寬6.02米,正方底開有拱門一道,以上各層次均開有梯形楣,人字型楣的真窗或假窗,層間疊澀為檐,每級檐角原懸風鈴,風來必響,是丹棱古八景"白塔鍾聲"。 塔在7級以上逐級微向里收,塔內僅5層,底層心市頂裝有磚砌五鋪作斗拱八朵,以承拖疊澀構成的天花(藻井),壁上原來有臘梅數朵,底壁有浮雕一幅。二、三、四層不裝斗拱,第五層不設心室,原有彩繪和佛像。 據專家考證,丹棱白塔建於唐,設於原白鶴寺中,《四川通志·輿地》卷四十三記載:"《明統志》:白塔寺在丹棱縣治西,舊名白鶴,唐大中末建,內有浮圖,宋重修,蘇軾為記,永樂初改今名"。另一種說法是建於隋代,據《丹棱縣志》(民國十二年版)《佛寺》記:"白塔寺古剎也……寺左浮圖一座,高聳雲宵,建於隋仁壽年間"。後據專家考證:"此塔外十四級內四層,不合佛塔規矩,且頂部蹬道似未到盡處,頗疑似曾經折斷,後代大修成如此模樣"。"此塔行制與大理崇聖寺塔和彭山龍興寺塔等相識,殆亦唐代,而內部宋式斗拱和盤陀蹬道是後代補修的"。因此,大多數專家認為:"丹棱白塔是可能建於唐而後代迭經改造,猶保留唐塔風格的古跡"。從塔剎中段上鑄有"道光十二年十月穀旦"和下段鑄有"佛、萬曆乙巳年十月廿立"等字樣看,也說明明清時代亦經過多次修補。 丹棱白塔是丹棱歷史的見證。自隋開皇時丹棱就建制設縣,古城人不甘寂寞,先是修建象徵"地王"的丹棱白鶴寺,以圖風水顯聖,又建文廟造賢育士,續又建丹棱白塔為古城增色。此後的丹棱倒是實實在在地出了不少人才。百年間,中進士者125人,舉人300餘人,因而享有"才子之鄉"的美名。其中,書法家楊玲、女道士成無為、詩僧可朋、史學大家李燾、"小東坡"唐庚、"水晶燈籠"孫道夫、民族英雄劉汲、"謫仙之才"李壁、教育家李昶元等等,雄視天下,名留青史。他們都曾前往丹棱城西觀塔、登塔、詠塔,留下許多贊美詩篇。彭端淑雲:"塔勢壯城西,迢迢入宵漢。鍾聲出上方,清越隨風遠。喚醒夢中人,回頭思彼岸。" 觀塔、登塔別有一番情趣。丹棱白塔位於丹棱縣城西,省道106線與丹(棱)順(龍)路交匯處。遠看,丹棱白塔與西安小雁塔極為相似,雄偉高大,造型優美。近觀,塔為正方四角鑽尖十四層的密檐磚砌建築,通高近三十米。抬頭望去,第一層塔身上出密檐十四層,每層檐子之間距離很短,好似重檐樓閣式的重檐。各層磚檐疊出部分自下而上的逐層遞減,形成柔和的拋物線外廓,每層磚檐之間又作鳥翼般造型,給人一種輕快舒暢的感覺。檐與檐之間的矮壁上,每面都砌出欞窗和小孔,據說這些窗和孔是作為裝飾或內部採光用的。塔檐翼角上原懸掛有72隻銅鈴,風吹鈴鐺響,白雲繞古塔,素有"白塔鍾聲"之美譽,歷代被列為"丹棱八景之一"。
B. 遼陽白塔多少年
遼陽白塔是全國76 座古塔之一,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白塔坐落於遼寧省遼陽市白塔區中華大街一段60號白塔公園內,塔高七十一米,八角十三層密檐式結構,是東北地區最高的磚塔,也是全國六大高塔之一。
建於遼代中期,至今已有接近1000年的歷史。
基座塔身都以磚雕的佛教圖案為飾。塔身八面都建有佛龕,龕內磚雕坐佛。塔頂有鐵剎桿、寶珠、相輪等。因塔身、塔檐的磚瓦上塗抹白灰,俗稱白塔。
C. 沈陽白塔的歷史
白塔是沈陽當時的一個標志性建築。——至今仍然流傳著種種關於白塔的故事和說法,在明代修建,「白塔鎮孽龍」,在清代因日俄戰爭消失,百年後又重新修建……
《奉天通志》卷75記載了白塔「出生」的年代,「白塔建於明永樂四年(公元1606年),為僧人德本監修。塔座用經過琢磨的白石砌成,塔旁有一廟宇名彌院寺,故又名彌陀寺塔。」早年在沈陽大南關葯王廟南望,白塔可盡收眼底。原白塔塔址就在白塔堡道東,塔胡同南側的高埠處。玲瓏寶塔呈八角形,共七層,這就是所謂的「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圖」,——「七級浮屠」塔。
在我國,一般有塔的地方,附近都會伴有寺廟。沈陽「白塔」的名字就與寺廟有關,與沈陽白塔相臨的是一座叫「白塔彌陀」的寺廟。明代修建的白塔有4活門,4死門,塔中有盤道直通塔頂,每天都有專人逐層掃塔,晚上到塔頂點燈。據傳,彌陀寺每到初一、十五寺院大殿之內向佛叩拜之人比比皆,可謂是香火旺盛,香客不斷,人們祈求平安、吉祥。
根據《全遼志》記載,「白塔彌陀寺在城南20里」,明代嘉慶年間出版的《遼東志》,還繪出了沈陽中衛城的地域圖,其中特意標明了位於城南白塔堡的彌陀寺。
歷史上白塔受過一次「傷」。那是清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農歷八月初七,塔頂被狂風吹毀。由於清咸豐年間塔頂被狂風吹掉,塔身震出裂紋,從而演繹出了「白塔鎮孽龍」的民間神話故事。
相傳「沈陽城南第一鎮」的「鎮」,不僅是指人口商賈聚居的「鎮」,更有「鎮」邪驅惡之意。傳說白塔下有「海眼」,建此塔以鎮東海犯境之孽龍,被鎮孽龍要逃出白塔,於是便「興風作浪」。讓人感到巧合的是,白塔塔頂被損的時候,白塔周圍有18家農舍受損;當年秋雨連綿,白塔堡河發生特大洪水,淹沒兩岸農田40里。故民間有「塔損18家,洪水40里」的說法。
1905年3月6日,日軍總攻沈陽。日俄兩軍在沈陽郊區發生激烈交戰,「白塔」和陳相屯的山塔都被日軍當成了俄軍的軍事觀察所,為了防止俄軍通過制高點偵察到日軍的行動,第二天,日軍野蠻地用大炮摧毀了具有上百年歷史的「白塔」……
如今,100年過去了,沈陽人重建了白塔,沈陽白塔地宮之謎也浮出水面
D. 白塔的歷史事件
白塔埠戰役
1947年1月底,國民黨軍集中23個整編師計53個旅31萬人,由隴海、膠濟兩鐵路南北對進,進攻山東解放區,企圖在臨沂地區與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決戰。華東野戰軍為調動、分散其南線主要進攻集團,創造戰機,令第2縱隊進攻位於江蘇省東海縣白塔埠地區的國民黨軍第42集團軍。該集團軍總司令郝鵬舉曾任日偽淮海省省長、國民黨軍第6路軍總司令,1946年1月率部起義。此次國民黨軍進攻臨沂時又叛變投敵,被改編為第42集團軍,郝鵬舉為總司令,下轄4個師(相當於整編旅)共1萬餘人,分駐白塔埠、小埠子、包莊、蔡塘等地,兵力分散,便於圍殲。華東野戰軍第2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韋國清指揮所部並在山東軍區所屬濱海軍分區地方武裝配合下,採取分割包圍、各個殲滅的部署,於2月6日晚突然包圍攻擊駐小埠子的集團軍總部、第4師和駐馬小埠的第2師。7日下午,郝部全線撤退,第2縱隊猛烈追擊,突入白塔埠鎮內與守軍進行巷戰。至黃昏,殲其集團軍總部及第2、第4師共5000餘人,俘郝鵬舉。
白塔鎮基本概況 仙居縣白塔鎮地處仙居縣中部,是仙居國家名勝區的中心,距縣城20公里,西接「中國沿海古文化明珠」皤灘古街,南接淡竹鄉,北至官路鎮,東連田市,永安溪橫貫全境,省道臨石線穿鎮而過,台金、諸永高速互通口,諸永高速服務區在白塔境內,是浙江省東南部一個生態型的新興旅遊休閑鎮。2004年被六部委列為全國重點鎮。白塔鎮鎮域呈啞鈴狀,東西最寬處11.8公里,南北長18.2公里。鎮域總面積119平方公里,分鎮中、鎮南、寺前、茶溪四個管理區,轄66個行政村133個自然村,總人口41167人,其中農業人口39555人,占總人口96%。外來人口1500人,外出人口10111人。2006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達2.71億元,農民人均收入5692元,比2005年同期增長8.15%。近期發展定位,確立「旅遊興鎮」,以休閑度假產業為重點,著力打造三大產業體系;努力打造以現代農業為基礎、旅遊休閑產業為支柱、與旅遊相關的工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積極培育四大功能區塊:旅遊風景區、休閑度假區、農業生態區、農產品加工等工業集聚區塊。把白塔鎮建設成為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相統一的生態型現代化城鎮,浙江東南部旅遊線上的明珠,仙居的旅遊中心和旅遊休閑重鎮。
(1947年2月6日至7日)
即我華東野戰軍於1947年初在江蘇東海縣殲滅國民黨軍郝鵬舉部進攻的戰役。
郝鵬舉曾任日偽淮海省(以徐州為中心的蘇魯豫皖邊區)省長。日本投降後被蔣介石委任為第6路軍總司令。1946年1月在台兒庄被迫率部起義,任新四軍華中民主聯軍總司令。1947年1月27日,正當我軍粉碎國民黨軍大舉進攻我山東臨沂之際,曾投降我軍的郝鵬舉卻率部叛變,被國民黨改編為第42集團軍,位於白塔埠、房山街地區,擔任進攻我臨沂的翼側掩護任務。我華東野戰軍,為粉碎敵之進攻企圖,決心以第1、第2縱隊,首先殲滅白塔埠之郝鵬舉部,誘使從新安鎮進犯臨沂之敵主力東援,以尋機殲敵。
2月3日晚,我第2縱隊開始東進,並於5日晚隱蔽展開於臨沂洪鎮、韓庄湖地區。6日包圍郝部,於子夜向其發起攻擊,戰至7日下午,敵大部被殲,一部敵人在突圍中,被我在追擊中全部殲滅,郝鵬舉被我生擒。國民黨軍進攻臨沂之主力一部,在東援郝鵬舉部時,亦被我擊退。此役我共殲滅郝鵬舉部5000餘人。
E. 北海白塔的形式是一種什麼塔距今有多少年歷史
北京被忽略的地標建築:塔高35.9 米,距今已有369年歷史談到中國的古建築,可以說都是有屬於自己的個性,正是因為這樣,它的魅力吸引很多國內外的遊客前來遊玩。而且,每一幢古老的舊建築背後,都有屬於它自己不同的故事,與不一樣的價值,所以也正是因為這些建築的存在,每一座地區都有著不同的作用,尤其是針對旅遊方面,帶來的促進比較大。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建築,它坐落於繁華的北京,但是卻被大家給忽略了,今天我們來欣賞的就是這座忽略的建築了。
雖然說古塔在國內占據重要的寶華價值,但是因為這些建築如今都很多,所以它並不受到大家的關注。尤其是它與北海毗鄰的比較近,比較起來,更不受到大家關注了,很多遊客來到這里,都不會多駐足觀看的,不過雖然被忽略,卻不妨礙它原本的價值,同時它給我們帶來的歷史欣賞意義,也是不能夠被小看的。不知道對於北京的這一白塔,你是不是喜歡呢?會不會去看看它呢?對於這一忽略的白塔建築,朋友們你又有什麼想要表達的嗎?
旅遊地點:位於中國北京市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171號
北海公園的白塔:已有369年歷史,北海怎麼會建出一座喇嘛塔?
F. 遼陽的白塔是什麼朝代建的 有多少年歷史
遼陽白塔公園建於1908年,佔地面積8公頃,位於站前中華大街一段北側。園內設有古跡游覽專、花卉欣賞、屬兒童游藝和動物觀賞等4個游覽區。白塔建於遼代,為東北第一高塔,名列我國六大高塔之一,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園內由溫室和花園組成的"群芳苑"培育了上百種、上千盆奇花異草,有名貴的鐵樹、牡丹等,一年四季馥郁芬芳;兒童樂園設有滑梯、轉台、鞦韆、太空梭、高空晌車、碰碰車等游樂設施,是少年兒童游樂的天地;動物觀賞區,有東北虎和狼,天鵝,丹頂鶴,孔雀及駝鳥等珍稀動物。塔為磚築八角十三層實心密檐式,高71米,分塔基、塔座、塔身和塔剎四部分。塔基兩層。塔座下部迭澀上收,上部為兩層矮束腰須彌座,刻仰蓮、斗□、伎樂人和欄板等。塔身下部各角砌雕半圓形倚柱,每面中間砌一道突出的橫格,下部正中砌眉拱龕,內雕坐佛。龕外兩側立二脅侍,上刻小寶蓋、飛天。橫格上部正中為一垂綬大寶蓋,左右上角各雕有飛天寶蓋。塔身每面均嵌有銅鏡。塔身上部密檐由下而上逐層內收。檐上覆瓦,角脊置獸,飛檐上懸風鐸。塔剎由磚雕剎座和鎏金剎桿構成。剎座下段為八角形重瓣仰蓮狀,上段為一覆缽。剎桿上串置鎏金銅寶珠和相輪。
G. 白塔怎麼由來的(歷史)
白塔緣起於古代印度,稱作窣堵坡,隨著佛教在東方的傳播,窣堵坡這種建築形式也在東方廣泛擴散,逐漸形成了一種有著特定的形式和風格的東方傳統建築。
由於塔的功能最早是用來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像、佛經、僧人遺體等的高聳型點式建築,所以又稱「佛塔」、「寶塔」。傳入中國的窣堵坡與中土的重樓結合後,經歷了唐宋元明清各朝的發展,並與臨近區域的建築體系相互交流融合,逐步形成了樓閣式塔、密檐式塔、亭閣式塔、覆缽式塔、金剛寶座式塔、寶篋印式塔、五輪塔、多寶塔、無縫式塔等多種形態結構各異的塔系,建築平面從早期的正方形逐漸演變成了六邊形、八邊形乃至圓形,塔的建築技術也在不斷進步,結構日趨合理,材質不斷豐富,從傳統的夯土、木材擴展到了磚石、陶瓷、琉璃、金屬等材料。
14世紀以後,塔逐漸從宗教世界走向世俗世界,成為中國園林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建築、歷史、宗教、美學、哲學等不同的角度,我們都可以領略塔的文化魅力。
白塔的造型穩重大方,猶如一尊端坐的大佛。它高聳於一片低矮的民居之中,顯示出一種凜然自尊的威嚴。白塔作為佛的象徵(佛教中稱塔為「浮屠」)而接受著眾生百姓的膜拜。塔基為高九米的方形折角須彌座,須彌座是由佛座(蓮花座)演化而來;塔身豐肩收腰,酷似佛的身影;在塔基與塔身相連處,一圈形狀雄渾的覆蓮座及數條金剛圈,又象是佛像盤屈的下身;塔剎(即「塔脖子」)上端的華蓋及塔頂為佛面的象徵;金光閃耀的塔頂更顯示了佛的智慧和光明。
H. 白塔的歷史沿革
明隆慶五年(1571年)的《重修遼陽城西廣佑寺碑記》,記述該寺有牌樓、山門、鍾鼓樓、前殿、大殿、後殿及藏經閣、僧房、都綱司衙門等建築共計149間,是遼東佛教的活動中心。明代詩人張鏊到遼東曾寫詩贊曰:」寶塔雄西寺,黃金鑄佛身。」塔北方形高台上的排列有序的石柱礎及殘磚碎瓦,就是廣佑寺的遺址,塔前的葯師銅佛,就是廣佑寺的遺物。到了清代,寺的規模縮小了,復名白塔寺。1900年義和團曾在此集會,燒了沙俄火車站等建築,沙俄駐旅順頭領鮑魯沙特金派哥薩克騎兵北上遼陽鎮壓義和團,火燒了白塔寺,毀掉了這一古建築群,僅存白塔聳立於城西,成為遼陽古城飽受劫難的一大見證。
I. 呼和浩特市白塔距今多少年
呼和浩特市的白塔他始建於1962年,距今呢,他有七八十年的歷史了,是一個比較古老的建築,而且是古代人類藝術的結晶
J. 揚州白塔有多少年歷史
揚州白塔在薊縣城西南隅,獨樂寺正南300米,舊稱漁陽郡塔。建於遼統和年間,遼清寧四年(1058)重建,在明嘉靖、隆慶、萬曆和清乾隆年間重修,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遼代塔早已損毀,自遼代算應有1000年左右,自清代重建則23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