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讓學生愛學歷史
深入一線的初中歷史教師都很困惑:歷史課是學生最不願學的科目之一。學生認為,歷史課屬常識課——既然是常識,不學也罷。究其原因,學生的回答無外乎兩點:一是「內容枯燥」;二是「聽天書一般,沒意思」。這兩個原因,前者是客觀的,問題在教材;後者則是主觀的,問題的關鍵在教師。 曾幾何時,學習歷史的目的似乎就是記住歷史事件的時間、地點和重大意義,記住祖宗的各項發明創造,難怪有學生感慨:歷史真枯燥,歷史真難學!還說,「背」歷史最難的是時間。這是本末倒置,不難才怪!學歷史干什麼?唐太宗早就告訴我們了:以「史」為「鏡」。要讓學生在歷史課堂上「活」起來,就應注重學生結合歷史與現實進行討論、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只有當學生明確了學習歷史的意義時,他們學習內驅力才能增強,才會對歷史產生濃厚的興趣。要讓歷史課成為學生在輕松愉快中獲得知識、培養能力又受思想教育的一門課,需要教師把握好上第一堂歷史課的時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在第一堂課中就要注意引導學生明白學習歷史課對自己成長的重要意義。比如講到學歷史可以使人明智,教師可以提問:大家都知道唐太宗是我國古代的明君,你知道他明智的原因嗎?就是他注重「以史為鏡」,注重吸取前人失敗的教訓和成功的經驗,使自己很少犯前人犯過的錯誤。由此,在輕松的氛圍中使學生明白為什麼要學歷史,認識到學習歷史的現實作用。 歷史教學中較為普遍地存在教師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識視為真理,奉為神聖,要求學生死背史實和結論,質疑意識缺失。 基本史實和歷史結論構成歷史的陳述性知識。歷史知識具有客觀性又有主觀性,即二重性。客觀性指史實的客觀性,主觀性是指結論的主觀性。歷史結論是教材編寫者對史實的解讀,具有時代性和主觀性。史實是雖然具有客觀性,但也不能說就是絕對的歷史真實,可能個別史實也是謬誤。歷史結論具有時代性和主觀性,我們更需質疑。例如,列寧指出帝國主義是垂死的、腐朽的資本主義,而今帝國主義是垂而不死,很多方面我們還要學習借鑒。再如,經濟危機在舊教材中認為是資本主義特有的現象,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造成的。而今年從美國爆發的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在全球化的當今時代,哪個國家能逃脫經濟危機的厄運?還有,在舊教材中對國共兩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評價是否客觀、公正?
Ⅱ 怎樣是學生喜歡歷史課
近來,發現翡翠台《瘋狂歷史補習課》,以搞笑、現代化的手法來演繹歷史中的大事件。
如果您認可該演繹手法,則建議查找節目中相關題材的視頻,作為授課的一部分,增加課堂趣味性;或鼓勵學生課後去看看,潛意識里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親切感,或許還能引發學生對歷史的思考
Ⅲ 如何讓學生喜歡歷史課
其實歷史是一來門很有意思的科目,我源個人很喜歡,至於如何讓學生們喜歡上歷史課呢,我覺得可以在上課時多問問題,這樣學生就會回答,老師就可以肯學生的回答,長此以往,學生會慢慢愛上歷史的,注意不要點名回答,要讓學生自願,用多餘時間提問題,反反復復,反反復復,這樣還能幫學生們復習。
Ⅳ 怎麼讓初中學生喜歡歷史課初中歷史課究竟該怎麼上
別太死板,問老教師沒用,學生喜歡才是真喜歡。
上課搞笑點,多講小故事,還有就是多提問,做些和歷史有關的小游戲。
這是一個初中學生對你的忠告
Ⅳ 什麼樣的歷史課學生才喜歡
——淺談我的歷史教學觀龍泉七中裴勝娟關健詞:教活歷史學習興趣學習習慣自主學習摘要: 「歷史」,光從字眼來理解,就給人以神秘、遙遠、深不可測的印象,這也恰好印證了這一學科的復雜性和可塑性。每次看著新踏入校門的初一學生對歷史是那樣的充滿興趣和期待,就覺得教這個學科是多麼榮幸、而又任重道遠。可是隨著教學的開展,一些學生的熱情開始大不如前,透出的眼神也從曾經的光彩明亮變成了暗淡木然。不得不說這是教學的莫大失敗。所以我在思考,到底什麼樣的歷史課才是學生喜歡的,或者說能夠讓學生不那麼快就陷入乏味枯燥之中。我認為老師除了要用心,耐心地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研究教法以外,也要積極適應當今教育改革,嘗試著讓學生參與到歷史課堂中來。 正文:作為老師,學生喜歡上你的課就是最大的快樂,但這並不是一件易事。而對於歷史學科來說更是難上加難。教過歷史的老師都知道這是一門非常龐雜的學科,即使你已經教了很多年,你仍然會發現以前的備課中有很多不足,仍然有很多知識需要學習和更新。更何況我們面對的學生和社會要求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但是我認為不管時代怎樣變遷,學生發生怎樣的變化,只要我們所上的課是學生喜歡的,那就是成功的。不過怎樣教好這門課,怎樣讓學生喜歡歷史學科,是一個很值得大家去思考和研究的問題。雖然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自己也進行了不少嘗試和努力,但離我們的預期還有一定的差距。我認為要讓學生喜歡上歷史課還要從以下兩點多花功夫:第一,在教學中教師要教活歷史,使歷史課堂充滿情趣,充滿活力,而不是一些死板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推砌。第二,在教學中老師要懂得去放手,給學生思維的空間,自主學習的機會。當然要做到這兩點,並不是一件易事。下面我就這兩方面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和實際情況淺談一下我的看法和觀點。 第一:仔細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可以利用的一切資源。 歷史課從內容上來講,一般分為政治類,經濟類,文化類,科技類,人物類等等,那我們在上課的時候,就要去研究每種課學生的興趣點在那裡? 怎樣講學生才更願意去聽,效果才會更好。政治史初中學生一般會覺得比較僵硬,死板,如果老師不注意教學方式那就更加枯燥無趣,我的做法是首先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比如在講一個王朝的政治史時,知道建立,鞏固統治,影響等要素。時間久了學生自然就會學習。但光是這一點教學還是無趣的。我一般的做法是穿插相關人物,相關事件的故事來豐富內容,提升興趣。比如我們在學《開皇之治到貞觀之治》這一課的時候,如果只是講建立,治國措施,影響,教學任務是完成了,但學生肯定不喜歡聽,如果在教學過程中,講講隋文帝如何治國,隋煬帝如何奪取皇位及奢侈生活的故事,學生不僅聽得津津有味,還明白了不少治國的道理。還比如我們可以利用課本中的圖片,詩詞,史料等展開理解和講述,使教學的內容更加豐富。經濟類,文化類的教學教師就要在課外多收集資料,最好是圖片或者視頻介紹,學生不僅了解了課本知識,還能大大豐富課外知識,拓展他們的視野。這樣的歷史不僅生動,還充滿了詩情畫意。 第二:靈活教學,採用多種教學措施和手段。 針對不同的課型,不同的知識教師要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而不是一個模子,千篇一律,例如在課堂教學開始時的導入,我應運多種多樣的方法,復習式導入、問題式導入、圖片導入、故事導入、播放樂曲導入等等,由導入創設情境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使學生盡快投入到歷史學習的情境中。在教學過程中要打破教師一講到底的教學模式,採用多種教學手段,比如我們在講初中歷史第一課《中國境內的遠古人類》時,可以設置一個環節讓學生發揮想像,以他們現有的認知水平,說說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度過的,他們穿什麼衣服,吃什麼,住什麼等,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被激發起來了,比如在講《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這一課時,我們可以開展一個故事大比武活動。在講《宋代的社會生活》這一課時,把教學過程設計成「東京一日游」,讓學生來做小導游。在講有關明朝的歷史時,我下載了一段非常好的視頻資料,讓學生大開眼界,興趣大增。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動腦筋,也要多方面的去收集資料來充實你的教學知識。 第三:歷史與現實結實,使歷史課充滿現實意義,拉近與學生的距離。 學史以為鑒,學習歷史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於現實生活,在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去發現,去利用這樣的空間。比如我們講《商鞅變法》這一課時,聯系中國當今改革,使學生認識到改革是一個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推動力。我們在學習《孝文帝改革》時,與今天的少數民族聯系起來,有利於學生理解民族融合。我在講隋唐盛世時都讓學生去總結這種盛世局面出現的原因,也結合現代說說我們該怎麼做。其實我們現有教材中的大部分課程都有可以拓展和聯系現實的地方。關健是看老師如何去引導和理解。如果長期以往的堅持下來,學生就自然會明白學習歷史的意義到底在哪裡,也就不會再把歷史當作是過去了的陳年往事來學習了。貼近社會,貼近現實,貼近人生,貼近學生,這樣的歷史課才會更具有生命力。 第一:從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的培養開始。 從初一開始,要特別注意學生習慣的培養。這里的習慣我認為應該分為課堂紀律方面的習慣和學習歷史課程的學習習慣。從紀律上一定要嚴格要求學生,從坐姿到狀態,到動嘴、動手、動腦,老師都要進行教育。當然最重要的是學習習慣的培養,比如閱讀的習慣, 歷史課程的特點就是知識涵蓋量大,縱貫古今中外。所以閱讀能力是學習歷史最基本的能力。 教師要幫助學生對課本知識進行解讀,培養學生掌握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 在這一基礎習慣形成以後,要注意學生記筆記的要求和訓練。在閱讀的基礎上對知識點進行標注,分解,必要的時候做補充。這些習慣的養成需要老師耐心地輔導,訓練。 其次,培養歷史思維的習慣在教學中也極其重要,老師應從初一開始教給學生這些思維方法。比如評價歷史人物或事件時要讓學生明白任何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都應放在特定的歷史時空下思考,才能客觀地認識和評價。脫離了時代,認識評判一個歷史人物或一個歷史事件,是不準確的,也是不公平的。只有走進特定的歷史時空,才能真切地認識一個歷史人物為何有這樣或那樣的選擇,亦或有這樣那樣的觀點。 就學習方法而言,老師要教給學生學習歷史的基本規律和方法,政治史,經濟史,應該從哪些方面學習,人物該怎樣評價?怎樣學習重大歷史事件?某一類型的課用什麼方式更容易弄清知識,比如列表格的方式,按時間列舉大事的方式,類似事件對比的方式等等。在每中不同類型課時的學習中不僅要讓學生了解某一歷史知識,還要讓學生掌握學習它的基本方法和規律。只有當學生形成了一定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以後的教和學才能越變越輕松。當學生已經掌握了對歷史學習的基本規律和方法以後,學生的自主學習也才有可能實現,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第二:嘗試讓學生自主學習。 在習慣培養起來以後,老師就可以放手大膽地讓學生來做課堂的主人了,比如很多課堂學生通過閱讀教材自己就可以理清本課的知識點,要點,並在書上做好相應的筆記。老師完全沒有必要再大講特講,而是將精力和時間放在重難點問題上。當然在這些問題的解決上我們也絕不能一手包辦,應該先把問題的思考權,話語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小組里進行談論,交流,然後讓學生來發表看法,老師適當的點拔,引導,評價。但是這個效果的出現就需要老師做好前期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的培養。此外,為了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課堂中,老師要發動學生參於資料的收集,比如故事,視頻,圖片,史料等等。有了充分的學習准備學生才能更加容易投入到課堂中來,學生講故事,開展小辨論才能有的放矢。這樣的課堂既生動活潑,又輕松自如,課堂真正地變成了學生的舞台。當然這一結果的出現並不容易,我們要在前期的教學中花大功夫。但是,學生的自主學習並不代表老師就可以放任自流,或者乾脆不講或少講。有些歷史課型老 師的講授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小學和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還停留在感性階段。我們要讓學生喜歡歷史課,除了就教學方面用心以外,還要從教師自身做起。加強自身師德修養,以人格魅力感化學生。教無定法,一樣的課題、一樣的課堂,不同的老師,影響力絕對不一樣。總之,作為一名老師,學生喜歡你,喜歡你的課堂,從而喜歡你所教的學科,並通過學習對他們的人生產生重要影響,不正是我們作為老師畢生所追求的嗎?
Ⅵ 怎樣讓學生愛上歷史課
一、活用、巧用歷史新教材
歷史教材是學生進行系統性學習最直接的工具。隨著歷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我認為新教材版面活潑,圖片清晰,主題鮮明,時代感強,且不再講究學科體系的完整性,善於精選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為教師提供了適宜的教學素材和信息,提供了廣闊的平台和空間,益於教師打開思路、選擇方法,追求新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但毋庸諱言,許多一線教師在使用新教材時,仍是照本宣科,認為只要把課本中要求掌握的知識無保留、無差錯地傳授給學生就完成了教學任務,這種理念與新課改是格格不入的,長此以往,我們的課改將流於形式,甚至夭折。教材不是法典,教材不是《聖經》,教材只是一種工具和中介,作為一線教師,我們要重新認識和理解教材,實現教材觀的轉變,真正樹立「教材是範例」的嶄新教材觀,即教材是引導學生認知發展、生活學習、人格建構的一種範例,是學生發展的「文化中介」,是師生對話的「話題」,旨在引起學生的認知、分析理解、反思、批判和意義建構,而不是學生必須完全接受的對象和內容。同時,教師使用新教材要有創造意識,把握好教材的彈性,能根據教學實際對教材進行合理的調整、重組、取捨、再創造,使教材更適合自己及學生。
二、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要想提高教學效率,必須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對老師的親切感,創造一個師生和諧的課堂環境,使老師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關心每一個學生,愛生如子,聽取學生合理的建議,尊重學生的感情和人格,維護學生的自尊,把學生看成和你一樣的需要人格尊嚴,需要維護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平等對待學生,與他們民主相處,即使他們犯有錯誤,進行教育,也必須尊重他們,創設一個比較寬裕、安全的心理環境,讓學生坐著與你談話;課堂上每天送給學生一句鼓勵的話語,每天送給學生一個善意的微笑,把真誠和鼓勵、關懷和愛護、尊重和依賴帶給學生,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起可親、可敬的老師形象,打造和諧課堂。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會使學生在一種愉悅、放鬆的精神狀態下學習,敢於質疑、敢於爭論,個性化的思維、情趣、愛好、特點有張揚的空間,自我滿足得以實現。有很多以前被認為是「差生」的,在別的課堂上不被搭理的學生,在我的歷史課上卻有出色的表現,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保護,像一株株不再害羞的幼苗迎著陽光茁壯成長。同時,教師的角色也要漸漸發生變化,從單純的教學傳授者轉變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以科學的方法訓練學生,這樣,學生的創新意識就會逐漸提高。身為新世紀的歷史教育者,我們有責任和義務,積極努力探索最佳方法和途徑,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為社會培養時代需要的有理想、有見解、有個性的人才。
三、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
Ⅶ 如何使學生喜歡上歷史課
歷史是一門非常好的課,可以讓人知道過去發生了什麼,以史為鑒!
不知道您說的「學生」是回小學、初中、答高中還是大學?這些年齡不同,接受的東西也會不一樣。如果是小學,大多用故事型;
如果是初高中,可以用故事+演繹+第三方專家(袁騰飛、易中天等專家講課);
如果是大學,讓學生自己鑽研,布置作業,通過上台講課或表演節目的方式來呈現;
以上都是為了增加趣味性。
Ⅷ 怎樣才能讓學生對歷史課感興趣
初一的學生思維方式,學習方法還停留在小學階段,沒有接觸過歷史學習,有可能連歷史是做什麼的,怎樣學,怎樣考試都不道,所以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讓孩子們了解歷史學習,培養良好的歷史學習習慣至關重要。只有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的學習才會變成主動性的學習,提高學習效率,才能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使學生終身受益。
開學第一堂課就要首先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讓學生明確歷史的學習目標,告訴學生考試的題型,學習的方法,做題的方法,讓學生對歷史形成一個概念。要給孩子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營造一種自由的環境,讓孩子們自由學習,自由表達。孩子們剛從小學來到一個新環境,從心理上來講一定會有怯生生的感覺,如果再遇到一個凶神惡煞般的老師,估計首先就會從心裡抵觸了這門課,試想他怎樣去進行以後的學習呢?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們多創造,給他們一個自由表達的環境,讓他們自由的去講自己想講的話。在確實出現錯誤的情況下,我們告訴孩子正確的就行了,而不是批評他:「你怎麼可以這樣!」「你怎麼這么笨!」
孩子喜歡學習了,我們要教給他們合適的學習方法。歷史是一門社會科學,光讀懂不行,必須有良好的記憶。告訴他們老師在課堂上講的東西你都記下來,考試肯定沒有問題。記憶方法有很多,像重復記憶法,俗語說「書讀百遍其意自見」;還有聯想記憶法,可以聯想到自己看過的一些歷史故事,或者歷史電視劇等等。這些都是提高歷史成績的的一些好的記憶方法。
作為教師還要注意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補充課堂知識學習的習慣。讓那些愛看書,愛上網的同學充分利用自己的愛好。隨時收集相關資料,可能會大大增加他們對歷史學習的關注度,也可以大大提高他們在課堂上的發言機會。課堂將氣氛濃厚了,活躍了,也會帶動其他學生參與進來,相信歷史課堂會成為更高效的課堂。還要逐步培養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習慣。小學的學生已經基本懂得怎樣小坐合作,我覺得這不是太困難的事,關鍵是引導學生合理分工,發揮特長,主動參與,在參與中享受成功,達到最佳學習效果。另外還有很多的學習習慣要培養,比如及時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的習慣 ,預習的習慣 ,認真聽課的習慣 ,上課主動回答問題的習慣 ,上課記筆記的習慣 ,課後復習的習慣......,這些習慣其實也是所有學科的學習所學具備的良好習慣。
葉聖陶說: 教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任何一種習慣都需長期的、堅持不懈的努力,再加上初一學生年齡小、自我管理能力差,要想養成良好的歷史學習習慣,必須下一番苦功不可。教師要趁熱打鐵全面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今後的教學將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Ⅸ 如何讓歷史課成為學生的最愛
如何讓學生愛上歷史課
歷史課內容龐雜,學生不易掌握,缺乏學習興致,長期以來,歷史課被看作是「死記硬背」「枯燥乏味」的代名詞,尤其是初中歷史課程,許多學生、家長更加不重視。如何改變人們對歷史課的偏見,真正讓學生喜歡歷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當前擺在每個歷史教師面前急需解決的問題。我結合自己多年教學經驗,談談讓學生愛上歷史課的妙招。
一、活用、巧用歷史新教材
歷史教材是學生進行系統性學習最直接的工具。隨著歷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我認為新教材版面活潑,圖片清晰,主題鮮明,時代感強,且不再講究學科體系的完整性,善於精選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為教師提供了適宜的教學素材和信息,提供了廣闊的平台和空間,益於教師打開思路、選擇方法,追求新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但毋庸諱言,許多一線教師在使用新教材時,仍是照本宣科,認為只要把課本中要求掌握的知識無保留、無差錯地傳授給學生就完成了教學任務,這種理念與新課改是格格不入的,長此以往,我們的課改將流於形式,甚至夭折。教材不是法典,教材不是《聖經》,教材只是一種工具和中介,作為一線教師,我們要重新認識和理解教材,實現教材觀的轉變,真正樹立「教材是範例」的嶄新教材觀,即教材是引導學生認知發展、生活學習、人格建構的一種範例,是學生發展的「文化中介」,是師生對話的「話題」,旨在引起學生的認知、分析理解、反思、批判和意義建構,而不是學生必須完全接受的對象和內容。同時,教師使用新教材要有創造意識,把握好教材的彈性,能根據教學實際對教材進行合理的調整、重組、取捨、再創造,使教材更適合自己及學生。
二、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要想提高教學效率,必須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對老師的親切感,創造一個師生和諧的課堂環境,使老師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關心每一個學生,愛生如子,聽取學生合理的建議,尊重學生的感情和人格,維護學生的自尊,把學生看成和你一樣的需要人格尊嚴,需要維護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平等對待學生,與他們民主相處,即使他們犯有錯誤,進行教育,也必須尊重他們,創設一個比較寬裕、安全的心理環境,讓學生坐著與你談話;課堂上每天送給學生一句鼓勵的話語,每天送給學生一個善意的微笑,把真誠和鼓勵、關懷和愛護、尊重和依賴帶給學生,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起可親、可敬的老師形象,打造和諧課堂。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會使學生在一種愉悅、放鬆的精神狀態下學習,敢於質疑、敢於爭論,個性化的思維、情趣、愛好、特點有張揚的空間,自我滿足得以實現。有很多以前被認為是「差生」的,在別的課堂上不被搭理的學生,在我的歷史課上卻有出色的表現,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保護,像一株株不再害羞的幼苗迎著陽光茁壯成長。同時,教師的角色也要漸漸發生變化,從單純的教學傳授者轉變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以科學的方法訓練學生,這樣,學生的創新意識就會逐漸提高。身為新世紀的歷史教育者,我們有責任和義務,積極努力探索最佳方法和途徑,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為社會培養時代需要的有理想、有見解、有個性的人才。
三、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
新課改下,我們要更新教學觀念,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中學教師教育不需要「成品」,未來社會更不需要只會念經的「和尚」,封閉、正統、僵化的教學管理模式早已成為過去。更新教學觀念,發展學生的個性,對歷史教學來說更為重要。在學校教學活動中,教師不應該以學生的無知和被動來建立自己的權威,而要把學生當作具有無窮潛能的資源來開發,敢於把學習工具交給學生,將探究知識的心理歷史還給學生;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開發與引導,在教學中,教師不是做一個簡單的帶路人,而應融入其中,以自己的知識和道德修養,使學生都有自主學習的機會,都有自主學習的能力,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創造的活力。首先,要更新教育觀念,要認識到歷史教育的目的不僅僅在於客觀事實基礎知識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真正地理解、掌握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形成正確的歷史思維,從而使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只有自覺地更新教育觀念,跟上時代要求,才可能在教育實踐中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實現創新和發展。其次,要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專業素質。教師是學生學習時最直接,也是最大的和利用最方便,使用頻率最高的教育資源。教師應靠自己淵博的知識、豐富的經驗和良好的個性品質來吸引學生,影響學生,使學生由喜歡老師到喜歡課程,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歷史是一門與自然、社會、人類活動聯系最為緊密的學科,歷史老師肩負著學生德育工作的重大責任,因此他的人格和行為都要力求做學生的榜樣,這就要求他們向著「完整型」的標准努力。
四、創設有效的課堂情境
教師要會營造歷史情境,培養學生情感體驗,激發探究興趣。在講授中國古代史,秦漢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的時候,我讓學生扮演羅馬商人,然後問他:「你要經絲綢之路到中國長安,沿途該怎麼走?」「為了能購買更多的絲綢,你要帶些什麼東西到中國出售?」通過讓學生融進角色,體驗歷史,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中國古代史的民族關系,對外關系和經濟史部分的教學,教師都可以藉助虛擬的歷史情景來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五、活用詩歌,活躍歷史課
詩歌,是傳遞情感中風情萬種的使者,是中國文化寶庫中魂麗的奇葩。歷來就有「文史不分家」之說。沒有詩的史是沉寂的,沒有史的詩是蒼白的;史賦予詩以內容,詩賦予史以活力。詩與史之間由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得彼此有血有肉,內涵豐富。既然史與詩之間有密不可分的聯系,那麼我們作為傳授歷史或者重現歷史過程中重要的一員——歷史教師,更應該做到史中有詩,並且讓詩注入歷史,使得歷史課增加耀眼的人文光環。
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首先,我們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求知。教師在授課中,要創設一些問題情境,調動學生自主參與。如在講授「西安事變」時,可以創設以下問題情境:假如你是當時的東北軍一員,你是否主張殺掉蔣介石?為什麼?把學生引入問題,引入當時的歷史情境中去,感悟歷史,抒發自己的看法。學生們感悟程度不一,看法不同,但都是發自內心的感觸,有效地培養了參與課堂教學的自主性,從而使創新能力不斷地得到了培養。其次,要逐步放手,不僅要教會學生如何去學習,而且要使學法滲透到教法之中,在引導學生質疑、思疑、追疑、釋疑的同時教會學生掌握歷史思維方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抓住疑點,巧妙運用設疑技巧,適時地點撥學生發現疑點,激發其思維興趣,培養其質疑的習慣。
總之,歷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學生對歷史的不重視又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所以中學歷史老師要努力讓學生愛上歷史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