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風琴的歷史
1810年,巴黎的樂器師G.J.格勒尼埃製造出最早的簧風琴,19世紀40年代法國的樂器師A.F.德班對樂器本身進行了改進,主要是通過增加音栓,試圖使其具有管風琴所具備的表情范圍,以獲得不同音色的變化,並定名為風琴,此後,在家庭和買不起管風琴的教堂里非常盛行。在歐洲,最復雜的類型的風琴是可用演奏者膝蓋控制音量的、帶有表情音栓的表情風琴。另一種在19世紀流行的、不同於歐洲的風琴是將風箱的鼓動式改為吸氣式,這種類型的風琴稱為美國式風琴,實際上從法國傳入美國。20世紀風琴被更有效果的電動或電子風琴所替代。1897年左右從日本傳入中國。
1897年左右風琴從日本傳入中國。那是在鴉片戰爭以後,隨著基督教的傳入和歐洲僑民移居我國的增多,特別是教會學校的興辦,在客觀上起了更廣泛地傳播西洋音樂的作用。如他們帶來了教會的贊美詩和歐洲資產階級社交活動中的一些音樂小品,也帶來一些初級的鋼琴作品。1872年基督教傳教士狄就烈在上海美華書館出版《聖詩譜》,載有三百六十多首宗教贊美詩樂譜,並附有樂法啟蒙,講解西洋樂理,使用五線譜記譜,其目的是為了傳教的方便。此書所載曲調都是歐洲流行的宗教樂曲。1883年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刊印出版《小詩增》,為了更便利於宗教的傳播,書中採用中國老百姓所熟悉的民歌曲調作為練習曲。這些傳教士傳播西洋音樂對我國音樂的發展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辛亥革命以後,簧風琴在學校和社會生活中廣泛應用,並有專門供中國人學習使用的風琴教科書出版,如1911年日本人鈴木米次郎編著、辛漢譯的《風琴教科書》;1919年索樹白編輯的《風琴教科書》,兩書論述了風琴的種類、構造、演奏方法,並編有由淺入深的練習曲和應用樂曲,便於學者練習和演奏。1907年有一個日本人在中國學堂任音樂教習多年,曾收集京劇曲譜多種,用五線譜記錄整理,刊印了《清國俗樂集》一、二集。1915年又有人用簡譜記錄戲曲和民間器樂曲曲譜,使其適用於風琴彈奏,刊印了《風琴戲曲譜》,其中有《虞舜熏風曲》、《花六板》、《梅花三弄》等民間樂曲和《天水關》、《洪洋洞》、《文昭關》、《三娘教子》、《二進宮》、《空城計》等十餘出京劇唱腔選段。五四運動以後還有《粵曲風琴譜》刊印。當時中小學教育中多使用風琴,中上層有產階級在家庭和社交活動中也用它做為娛樂樂器,所以用風琴彈奏民間樂曲和戲曲唱腔也成為一時的習尚,可見其流傳之廣。此時在北京建立了幾家風琴廠,製作風琴,以供社會上的需要。
2. 手風琴是哪國人發明的
奧地利人西里勒斯· 德米安
網路知道有詳細說明
http://ke..com/view/55117.html?wtp=tt
3. 手風琴是誰發明的
手風琴製造業開始於19世紀60年代,當時的那些著名品牌至今仍為人們所熟悉。1857年,以 Hohner 為首的Trossingen 公司發明了鋼簧片。隨後 Soprani 和 Dallape 分別於1872和1876年緊隨其後,也將鋼簧片引入了手風琴之中。20世紀初,手風琴的低音系統得到了發展,當時所用的音調與和聲類似於現在的手風琴低音系統。
現代手風琴在不斷變化和改進著。而發展最快、改動最多的時期則是19世紀後期。半音階手風琴,經過巴瓦利亞 G. Mirwald 之手得以改進,使之擁有四個八度音階的音域。1880年,自動聲控器在紐約取得專利,即能夠自行控制演奏,就如自動鋼琴一樣。在19世紀四十年代 Heinrich Band 還發明了一種名為 Randoneon 的大型的六角形手風琴,它在阿根延非常流行。現在也逐漸進入了歐洲。
1851年,Busson 發明的 Flutine Polko 手風琴有兩排簧片,而1854年巴黎的 Leterne 發明了一種類似的手風琴。只是第二排簧片要遠離第一排簧片。這就是第一架小風笛調 (musette tuned)手風琴。
發展
手風琴家們可能都知道,「莫塞特」在一本專門關於樂器的詞典中是這樣定義的「小型蘇格蘭風笛」。除了以上所提到的一些改進之外,還有一些對於手風琴的改動與修飾也於19世紀後期得到肯定。其中甚至包括踏板式風琴。然而只有那些使手風琴豐富多樣化的特點才得以保存,並結合進入了現代手風琴製造之中。這些特點使手風琴不僅能演奏一些專門為手風琴譜寫的樂曲。而且還能演奏原本用於其它樂器的樂曲。近年來MIDI和電子手風琴的採用標志著手風琴發展的一個新階段。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現在的鍵盤式手風琴脫胎於我們前面所說的六角形手風琴,先是按鈕式,然後是鍵盤式以及相結合的形式。每一個按鈕產生一個和聲。後來這種低音貝司系統被廣泛地認同和採用。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知道的「Stradella 低音貝司」或「標准低音貝司」。而且它還被發展並應用到了其它各種樂器之上。當「Strdella 低音貝司」系統與鋼琴式鍵盤相結合時,就要求演奏者能夠掌握鋼琴鍵盤上的半音階高音順序與和聲關系以及 Stradella 低音系統上的和音種類,所有這些特點使之成為所有樂器中獨一無二的一種,既可演奏單個音符,又可同時演奏和聲。
4. 手風琴的來源
手風琴屬於活簧類樂器。它是借鑒中國笙簧發音原理而形成的。
十八世紀下半葉,中國笙傳入歐洲,隨即便在歐洲開始出現了一些手風琴的前身樂器,但它們大都未能成形便被淘汰了。真正用手拉的風琴是由德國人布期曼(Friedrdch Buschman,1805—1864 )在一八二二年創制的,後經奧地利人德米安(cyrillus Demian 1772—1847)在布斯曼琴的基礎上,集當時手風琴的各種前身樂器之大成,成功地改良創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被定名為Accordion的手風琴。直到今天,在歐洲和美洲仍然沿用Accordion這個名稱。
手風琴的種類和規格很多,從結構、形態上看,大致可分為四類,即全音階手風琴,半音階手風琴,鍵鈕式手風琴和鍵盤式手風琴。
全音階手風琴的結構非常簡單,相當於口琴增加了風箱;右手部分有十來個鍵鈕供演奏曲調,左手部分有兩個和弦鍵鈕擔任伴奏;在同一鍵鈕上,推拉風箱發出不同高度的兩個音(與口琴發音相似);琴上沒有背帶,完全靠雙手托琴;全音階手風琴的最大缺點是不能轉調,如若變調則需另換一架琴演奏。
半音階手風琴首先是為轉調帶來了方便;左右手兩部分的鍵鈕數量都有所增加,加之此琴推拉風箱發音高度不同,所以這種琴音域很寬;半音階手風琴也無背帶,仍靠雙手托琴演奏。
鍵鈕式手風琴(亦稱新半音階手風琴)裝上了背帶,這對雙手來說是一大解放;另外推、拉風箱發音高度一致,這樣使風箱的變換和運用也獲得了很大的自由;鍵鈕式手風琴左手部分的鍵鈕數量大大增加而且排列相當科學,因此沿用至今。
在上世紀的六十年代開始出現了鍵盤式手風琴
從此手風琴便分成鍵鈕式、鍵盤式兩大類,二者並行發展。鍵盤式手風琴左手部分其結構與鍵鈕式手風琴完全一樣,只是將右手部分的鍵鈕改為鋼琴式的鍵盤。可能是由於鋼琴的原因,這一改進使手風琴這件歐洲民間樂器迅速在全世界得到最廣泛的普及。
透過上述幾種手風琴結構類型的變化,大致可以看出手風琴發展過程中所經歷的幾個主要階段。當今鍵鈕式手風琴主要是在蘇聯以及北歐一些國家中流行,在其它國家和地區流行最廣泛的還是鍵盤式手風琴。
自手風琴的創制至今,在製造工藝、演奏技巧和手風琴專業音樂創作等方面都有極大的、變革性的發展。當今西德荷萊琴廠生產的185貝司的高級手風琴,已成為國際手風琴界所驚贊、神往、欲求不得的珍品。現代手風琴不僅可以擔任伴奏、獨奏,參加重奏、合奏、協奏,而且可以單獨演奏古典各派音樂大師們的大型音樂作品的原作。隨著手風琴這種樂器的不斷完善和演奏技巧的迅速發展,手風琴專業音樂創作引起了眾多作曲家們的重視,為手風琴專門寫作的作品越來越多。總之,在一百多年的時間內,手風琴由原來的雛形發展成現在這樣完善精美的樂器,其發展速度是相當驚人的,在樂器發展史上也是少見的。
手風琴是在全世界范圍的,最為廣泛普及的樂器之一。在當代,手風琴不僅在專業樂壇上,而且在大眾音樂文化生活中也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早在一九三一年,德國便在特洛辛根市建立了一所手風琴專業學校。到一九四八年學校進而改為州立手風琴學院。在英國,則把手風琴作為發展音樂教育事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一九三六年建立了「英國手風琴演奏者學院」,為發展英國的音樂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使英國成為手風琴音樂創作最為繁榮、文獻資料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現在國際音樂組織建有國際手風琴協會,並經常舉辦國際性的手風琴比賽。在西方一些著名音樂校里都建立了手風琴系,在一些普通大學里,也設有手風琴專業。
在世界手風琴史上,蘇聯手風琴藝術的發展道路是值得注意的。 眾所周知,手風琴在蘇聯早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俄羅斯民間樂器。早在上世紀中葉,即在手風琴剛剛誕生不久,這種新生的樂器就流傳到了古俄羅斯。俄羅斯人對這件還不夠完善的樂器的熱愛,是以一種特殊的方法表示的,他們對手風琴掀起了一場改良再造的風潮。一時間,在俄羅斯各地,同時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經過改頭換面的手風琴,義大利手風琴,德國式手風琴,多調式手風琴,雙排式手風琴,改良式手風琴等等。這些在今天看來似乎有些過於狂熱的行為,大概正是手風琴能夠成為典型的俄羅斯民間樂器的重要原因。現在,蘇聯能生產專供手風琴樂隊使用的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倍低音手琴,也生產專供管弦樂隊使用的手風琴,還有大管、大號、低音大號、圓號、小號、單簧管等特種音色的手風琴。現代蘇聯生產的最大型號的鍵鈕式手風琴的音域,從大字一組的E1音到小字四組的f 4之間,包託了所有七十七個半音音級,超出了六個八度,這在當今世界樂器王國里也是屈指可數的。
紮根於俄羅斯民間音樂活土之中的俄羅斯手風琴演奏藝術的繁榮與發展,對手風琴專業音樂創作也發生著積極的影響。偉大的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和普羅科菲耶夫,都曾把手風琴用在大型管弦樂隊中。尼古拉?柴金為手風琴寫的奏鳴曲和帶有管弦樂隊伴奏的手風琴協奏曲,引起國際手風琴界的重視。目前,蘇聯手風琴界,正在為手風琴在管弦樂隊中爭取一個固定的席位而不懈的努力著。
我國的手風琴藝術,是在新中國成立後才開始興起和發展的。 從五十年代初期至七十年代初斯,手風琴在我國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啟蒙階段,並循著從部隊到地方、從工廠到學校、從城市到農村這樣一條獨特的路線,在我國人民群眾中得到了極為廣泛的普及。同時,各級各類師范院校和部分音樂藝術院校也逐步開設了手風琴必修課、選修課和主修課。 到了七十年代後期我國的手風琴教育事業和演奏藝術有了較大的發展。國內外手風琴學術交流日益增多,專業手風琴演奏隊伍和教學隊伍不斷壯大。特別是一九八一年中國音協北京手風琴專業組的成立,一九八三年全國音樂藝術院校手風琴學術會議的召開,一九八四年全國高等師范院校手風琴學會的建立,一九八九年全國手風琴學會的成立標志著我國手風琴演奏藝術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為手風琴藝術的繁榮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隨著手風琴藝術的繁榮,我國的手風琴製造工藝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天津、上海、營口三家手風琴廠已成為我國手風琴生產的重要基礎。其中,天津手風琴廠和上海手風琴廠都成功地研製了具有當代國際先進水平的自由低音高級演奏手風琴,分別榮獲國家金質獎章和銀質獎章。
然而,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們的手風琴藝術還太年輕,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們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在手風琴基礎理論研究上我們還是空白,專業手風琴音樂創作也才剛剛起步,高等手風琴專業教學體系還未形成,完整系統的教材建設更是急待解決的問題。
我們相信,在我國廣大手風琴專業工作者和愛好者的繼續合作努力下,具有中華民族風格特色的手風琴藝術之花,必將在我們社會主義百花園地里,開放得更加芬芳艷麗,手風琴所具有的作用,也必將在發展我國音樂事業、開展群眾文化娛樂活動和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得到充分的發揮。
5. 我想知道法國手風琴的發展歷史,或者流行手風琴發展歷史也行。最好能詳細一點,謝謝啦
手風琴作為鍵盤樂器中的一種,產自於歐洲,而追根溯源其製作原理卻是源自中國傳統樂器 「 笙 」 的竹簧發音原理。據史料記載, 1777 年一位來華傳教的阿莫依神父將中國的 「 笙 」 帶往歐洲,從而啟發了歐洲人把竹簧發音的原理用到了風琴上,生產製作出外形各具風格特徵、但原理基本相同的各式簧片樂器。這些樂器都非常簡易,其中有人製作了一種可用口吹奏的 「 奧拉琴 」 ,以後又有人在此基礎上增加了能用左手拉動的風箱和鍵鈕,這些樂器都有一個共同的弱點,就是缺乏充分表現音樂的特徵。隨著歐洲工業文明的進步,直到 1829 年,由奧地利一位叫西 • 達米安的工匠製作出了一種在左手部位加上可以用作伴奏使用的和弦鍵鈕,至此,這種用手拉動風箱以控制發音的樂器才被正式稱為手風琴。早期的手風琴只是作為一種西方國家的民間樂器而存在。一百多年來,隨著手風琴的結構和性能的不斷改進,從而大大增加了手風琴的音樂表現力。爾後,也就吸引了許多專業作曲家為它譜曲,這又大大拓展了手風琴的藝術表現性。特別值得一提的是 1939 年 4 月 18 日 ,美國手風琴大師馬格南特的手風琴獨奏音樂會在美國著名的卡內基音樂廳舉行,從而掀開了音樂史上重要的一頁,這標志著手風琴音樂已成為一種科學化、世界化的樂種步入了藝術的殿堂。
根據目前的資料表明 ⑴ 手風琴由法國駐中國雲南首任領事方蘇雅(中國名)於 1899 年帶到昆明,但它當時只是作為殖民者自娛自樂的一件 「 小玩意兒 」 出現在荒蠻落後的紅土高原上,根本不會引起那群麻木得近乎可恨的 「 原著民 」 們的興趣。真正對我國產生影響的,那已是 20 世紀 20 年代以後,大批的外國人來到上海、天津、青島等地的租界以及俄國十月革命之後,大批的 「 白俄 」 為謀生計相繼進入我國沿海地區,這才為手風琴在我國的傳播起到了推動作用。
歷史進入到 1952 年,在西南軍區文工團樂器修理廠製作了我國第一台手風琴,僅管它只有 18 個貝斯,但這畢竟是我國自己製作的開端。 40 多年後的今天,我國已擁有多種品牌、能夠生產各種規格的手風琴,我們的產品還遠銷歐美及世界各地。也正是由於我國手風琴製造業的繁榮與進步,才為手風琴在我國的大普及、大提高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文化現象:作為中國的傳統樂器笙傳到了西方,然後經歷百餘年的衍變又作為西方文化的象徵回到了中國,並在中國的大地上普及繁榮,這正是東西方文化取長補短,共同發展的結果,也正是東西方各民族共同的審美追求,使包括手風琴在內的各門類西洋樂器在中國生根開花,為中國人所用,並創作出大批既適應這些樂器性能,又具有中國特色的器樂曲
6. 手風琴的來歷
手風琴作為鍵盤樂器中的一種,產自於歐洲,而追根溯源其製作原理卻是源自中國傳統樂器 「 笙 」 的竹簧發音原理。據史料記載, 1777 年一位來華傳教的阿莫依神父將中國的 「 笙 」
帶往歐洲,從而啟發了歐洲人把竹簧發音的原理用到了風琴上,生產製作出外形各具風格特徵、但原理基本相同的各式簧片樂器。這些樂器都非常簡易,其中有人製作了一種可用口吹奏的
「 奧拉琴 」 ,以後又有人在此基礎上增加了能用左手拉動的風箱和鍵鈕,這些樂器都有一個共同的弱點,就是缺乏充分表現音樂的特徵。隨著歐洲工業文明的進步,直到
1829 年,由奧地利一位叫西 • 達米安的工匠製作出了一種在左手部位加上可以用作伴奏使用的和弦鍵鈕,至此,這種用手拉動風箱以控制發音的樂器才被正式稱為手風琴。早期的手風琴只是作為一種西方國家的民間樂器而存在。一百多年來,隨著手風琴的結構和性能的不斷改進,從而大大增加了手風琴的音樂表現力。爾後,也就吸引了許多專業作曲家為它譜曲,這又大大拓展了手風琴的藝術表現性。特別值得一提的是
1939 年 4 月 18 日 ,美國手風琴大師馬格南特的手風琴獨奏音樂會在美國著名的卡內基音樂廳舉行,從而掀開了音樂史上重要的一頁,這標志著手風琴音樂已成為一種科學化、世界化的樂種步入了藝術的殿堂。
根據目前的資料表明 ⑴ 手風琴由法國駐中國雲南首任領事方蘇雅(中國名)於 1899 年帶到昆明,但它當時只是作為殖民者自娛自樂的一件 「 小玩意兒 」
出現在荒蠻落後的紅土高原上,根本不會引起那群麻木得近乎可恨的 「 原著民 」 們的興趣。真正對我國產生影響的,那已是 20 世紀 20
年代以後,大批的外國人來到上海、天津、青島等地的租界以及俄國十月革命之後,大批的 「 白俄 」 為謀生計相繼進入我國沿海地區,這才為手風琴在我國的傳播起到了推動作用。
歷史進入到 1952
年,在西南軍區文工團樂器修理廠製作了我國第一台手風琴,僅管它只有 18 個貝斯,但這畢竟是我國自己製作的開端。 40
多年後的今天,我國已擁有多種品牌、能夠生產各種規格的手風琴,我們的產品還遠銷歐美及世界各地。也正是由於我國手風琴製造業的繁榮與進步,才為手風琴在我國的大普及、大提高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文化現象:作為中國的傳統樂器笙傳到了西方,然後經歷百餘年的衍變又作為西方文化的象徵回到了中國,並在中國的大地上普及繁榮,這正是東西方文化取長補短,共同發展的結果,也正是東西方各民族共同的審美追求,使包括手風琴在內的各門類西洋樂器在中國生根開花,為中國人所用,並創作出大批既適應這些樂器性能,又具有中國特色的器樂曲。
7. 手風琴到底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你知道手風琴的歷史與發展嗎?你知道手風琴製造的源頭其實是來源於中國的樂器--"笙" 嗎? 笙是中國的一種傳統的管樂器,它通過向裝在一端的吹氣管吹氣而產生音樂。在東方的管樂器中,笙是最古老的也是最早為人所知的樂器,它在孔夫子年代(551-479BC)之前就被廣泛使用。 直到彼爾·阿米奧在1777年把笙引入歐洲,這使得不固定簧片在樂器的組成中有所發展,促進了口琴和手風琴的產生。 1821年,維也納的 Haeckel 和德國的 Buschmann 發明了自由簧片家族的口吹樂器。隨後的幾年中,Buschmann 在此基礎上加上了風箱和鍵盤,使之成為第一架初具形狀的手風琴。1829年,Demian 又在低音貝司的基礎上加上了和聲,並將之取名為"手風琴"。1830年後比利時的 Charles Buffet 和法國的 Fourneax 和 Busson,製造了一架擁有10-12個高音和兩個低音鈕的手風琴。Remin 還發明了一種風琴。在1835年由 Adolph Muller 出版的書中列舉了手風琴的六種不同的變體形式。所有的全音階都在C、D和G鍵中。 19世紀50年代,手風琴的音階范圍才進入半音階形式,英國的 Wheatstone 在1829年發明了六角形手風琴,在隨後的幾十年中又對其不斷改進,但並沒有給它裝上鋼琴式鍵盤。到是 Busson 做了這項工作,並把它稱為"鍵盤手風琴"。到1859年,鍵盤手風琴已擁有3個8度的鍵盤了。 Wheatstone 的六角形手風琴和其後的手風琴都不是全音階的。六角形手風琴的發展與流行實際上從某種程度上抑制了鍵盤式手風琴在英國被接受的程度。
8. 手風琴的由來
手風琴作為鍵盤樂器中的一種,產自於歐洲,而追根溯源其製作原理卻是源自中國傳統樂器 「 笙 」 的竹簧發音原理。據史料記載, 1777 年一位來華傳教的阿莫依神父將中國的 「 笙 」 帶往歐洲,從而啟發了歐洲人把竹簧發音的原理用到了風琴上,生產製作出外形各具風格特徵、但原理基本相同的各式簧片樂器。這些樂器都非常簡易,其中有人製作了一種可用口吹奏的 「 奧拉琴 」 ,以後又有人在此基礎上增加了能用左手拉動的風箱和鍵鈕,這些樂器都有一個共同的弱點,就是缺乏充分表現音樂的特徵。隨著歐洲工業文明的進步,直到 1829 年,由奧地利一位叫西 • 達米安的工匠製作出了一種在左手部位加上可以用作伴奏使用的和弦鍵鈕,至此,這種用手拉動風箱以控制發音的樂器才被正式稱為手風琴。早期的手風琴只是作為一種西方國家的民間樂器而存在。一百多年來,隨著手風琴的結構和性能的不斷改進,從而大大增加了手風琴的音樂表現力。爾後,也就吸引了許多專業作曲家為它譜曲,這又大大拓展了手風琴的藝術表現性。特別值得一提的是 1939 年 4 月 18 日 ,美國手風琴大師馬格南特的手風琴獨奏音樂會在美國著名的卡內基音樂廳舉行,從而掀開了音樂史上重要的一頁,這標志著手風琴音樂已成為一種科學化、世界化的樂種步入了藝術的殿堂。
根據目前的資料表明 ⑴ 手風琴由法國駐中國雲南首任領事方蘇雅(中國名)於 1899 年帶到昆明,但它當時只是作為殖民者自娛自樂的一件 「 小玩意兒 」 出現在荒蠻落後的紅土高原上,根本不會引起那群麻木得近乎可恨的 「 原著民 」 們的興趣。真正對我國產生影響的,那已是 20 世紀 20 年代以後,大批的外國人來到上海、天津、青島等地的租界以及俄國十月革命之後,大批的 「 白俄 」 為謀生計相繼進入我國沿海地區,這才為手風琴在我國的傳播起到了推動作用。
歷史進入到 1952 年,在西南軍區文工團樂器修理廠製作了我國第一台手風琴,僅管它只有 18 個貝斯,但這畢竟是我國自己製作的開端。 40 多年後的今天,我國已擁有多種品牌、能夠生產各種規格的手風琴,我們的產品還遠銷歐美及世界各地。也正是由於我國手風琴製造業的繁榮與進步,才為手風琴在我國的大普及、大提高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文化現象:作為中國的傳統樂器笙傳到了西方,然後經歷百餘年的衍變又作為西方文化的象徵回到了中國,並在中國的大地上普及繁榮,這正是東西方文化取長補短,共同發展的結果,也正是東西方各民族共同的審美追求,使包括手風琴在內的各門類西洋樂器在中國生根開花,為中國人所用,並創作出大批既適應這些樂器性能,又具有中國特色的器樂曲。
9. 哪個國家是手風琴的發源地
中國,從笙這件樂器傳到歐洲,歐洲人借鑒簧音發聲,製作了手風琴,後傳到日本,最後回到中國。以下摘自度娘:1777年,中國器樂「笙」由義大利傳教士阿莫依特神父傳入歐洲,隨即便在歐洲開始出現了一些手風琴的前身樂器,但它們大都未能成形便被淘汰了。真正用手拉的風琴是由德國人德里克·布斯曼(Friedrdch Buschman,1805—1864 )在1821年製造了用口吹的奧拉琴,1822年又在琴上增加了手控風箱和鍵鈕,後來,奧地利人西里勒斯·德米安(Cyrillus Demian 1772—1847)在布斯曼的基礎上,集當時手風琴的各種前身樂器之大成,成功地改良創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被定名為accordion的手風琴。直到今天,世界各地仍然沿用accordion這個名稱。
10. 手風琴的來源
建議看下網路
手風琴屬於活簧類樂器。它是借鑒中國笙簧發音原理而形成的。
十八世紀下半葉,中國笙傳入歐洲,隨即便在歐洲開始出現了一些手風琴的前身樂器,但它們大都未能成形便被淘汰了。真正用手拉的風琴是由德國人布期曼(Friedrdch Buschman,1805—1864 )在一八二二年創制的,後經奧地利人德米安(cyrillus Demian 1772—1847)在布斯曼琴的基礎上,集當時手風琴的各種前身樂器之大成,成功地改良創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被定名為Accordion的手風琴。直到今天,在歐洲和美洲仍然沿用Accordion這個名稱。
手風琴的種類和規格很多,從結構、形態上看,大致可分為四類,即全音階手風琴,半音階手風琴,鍵鈕式手風琴和鍵盤式手風琴。
全音階手風琴的結構非常簡單,相當於口琴增加了風箱;右手部分有十來個鍵鈕供演奏曲調,左手部分有兩個和弦鍵鈕擔任伴奏;在同一鍵鈕上,推拉風箱發出不同高度的兩個音(與口琴發音相似);琴上沒有背帶,完全靠雙手托琴;全音階手風琴的最大缺點是不能轉調,如若變調則需另換一架琴演奏。
半音階手風琴首先是為轉調帶來了方便;左右手兩部分的鍵鈕數量都有所增加,加之此琴推拉風箱發音高度不同,所以這種琴音域很寬;半音階手風琴也無背帶,仍靠雙手托琴演奏。
鍵鈕式手風琴(亦稱新半音階手風琴、巴揚)裝上了背帶,這對雙手來說是一大解放;另外推、拉風箱發音高度一致,這樣使風箱的變換和運用也獲得了很大的自由;鍵鈕式手風琴左手部分的鍵鈕數量大大增加而且排列相當科學,因此沿用至今。目前使用的鍵鈕式手風琴包括了三、四、五排鍵鈕。在我國主要使用五排樣式的鍵鈕手風琴。鍵鈕式手風琴最大的優點在於十二平均律中的半音階上下行。
在上世紀的六十年代開始出現了鍵盤式手風琴
從此手風琴便分成鍵鈕式、鍵盤式兩大類,二者並行發展。鍵盤式手風琴左手部分其結構與鍵鈕式手風琴完全一樣,只是將右手部分的鍵鈕改為鋼琴式的鍵盤。可能是由於鋼琴的原因,這一改進使手風琴這件歐洲民間樂器迅速在全世界得到最廣泛的普及。
透過上述幾種手風琴結構類型的變化,大致可以看出手風琴發展過程中所經歷的幾個主要階段。當今鍵鈕式手風琴主要是在蘇聯以及北歐一些國家中流行,在其它國家和地區流行最廣泛的還是鍵盤式手風琴。
自手風琴的創制至今,在製造工藝、演奏技巧和手風琴專業音樂創作等方面都有極大的、變革性的發展。當今西德荷萊琴廠生產的185貝司的高級手風琴,已成為國際手風琴界所驚贊、神往、欲求不得的珍品。現代手風琴不僅可以擔任伴奏、獨奏,參加重奏、合奏、協奏,而且可以單獨演奏古典各派音樂大師們的大型音樂作品的原作。隨著手風琴這種樂器的不斷完善和演奏技巧的迅速發展,手風琴專業音樂創作引起了眾多作曲家們的重視,為手風琴專門寫作的作品越來越多。總之,在一百多年的時間內,手風琴由原來的雛形發展成現在這樣完善精美的樂器,其發展速度是相當驚人的,在樂器發展史上也是少見的。
手風琴是在全世界范圍的,最為廣泛普及的樂器之一。在當代,手風琴不僅在專業樂壇上,而且在大眾音樂文化生活中也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早在一九三一年,德國便在特洛辛根市建立了一所手風琴專業學校。到一九四八年學校進而改為州立手風琴學院。在英國,則把手風琴作為發展音樂教育事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一九三六年建立了「英國手風琴演奏者學院」,為發展英國的音樂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使英國成為手風琴音樂創作最為繁榮、文獻資料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現在國際音樂組織建有國際手風琴協會,並經常舉辦國際性的手風琴比賽。在西方一些著名音樂校里都建立了手風琴系,在一些普通大學里,也設有手風琴專業。
在世界手風琴史上,蘇聯手風琴藝術的發展道路是值得注意的。 眾所周知,手風琴在蘇聯早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俄羅斯民間樂器。早在上世紀中葉,即在手風琴剛剛誕生不久,這種新生的樂器就流傳到了古俄羅斯。俄羅斯人對這件還不夠完善的樂器的熱愛,是以一種特殊的方法表示的,他們對手風琴掀起了一場改良再造的風潮。一時間,在俄羅斯各地,同時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經過改頭換面的手風琴,義大利手風琴,德國式手風琴,多調式手風琴,雙排式手風琴,改良式手風琴等等。這些在今天看來似乎有些過於狂熱的行為,大概正是手風琴能夠成為典型的俄羅斯民間樂器的重要原因。現在,蘇聯能生產專供手風琴樂隊使用的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倍低音手琴,也生產專供管弦樂隊使用的手風琴,還有大管、大號、低音大號、圓號、小號、單簧管等特種音色的手風琴。現代蘇聯生產的最大型號的鍵鈕式手風琴的音域,從大字一組的E1音到小字四組的f 4之間,包託了所有七十七個半音音級,超出了六個八度,這在當今世界樂器王國里也是屈指可數的。
紮根於俄羅斯民間音樂活土之中的俄羅斯手風琴演奏藝術的繁榮與發展,對手風琴專業音樂創作也發生著積極的影響。偉大的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和普羅科菲耶夫,都曾把手風琴用在大型管弦樂隊中。尼古拉?柴金為手風琴寫的奏鳴曲和帶有管弦樂隊伴奏的手風琴協奏曲,引起國際手風琴界的重視。目前,蘇聯手風琴界,正在為手風琴在管弦樂隊中爭取一個固定的席位而不懈的努力著。
我國的手風琴藝術,是在新中國成立後才開始興起和發展的。 從五十年代初期至七十年代初斯,手風琴在我國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啟蒙階段,並循著從部隊到地方、從工廠到學校、從城市到農村這樣一條獨特的路線,在我國人民群眾中得到了極為廣泛的普及。同時,各級各類師范院校和部分音樂藝術院校也逐步開設了手風琴必修課、選修課和主修課。 到了七十年代後期我國的手風琴教育事業和演奏藝術有了較大的發展。國內外手風琴學術交流日益增多,專業手風琴演奏隊伍和教學隊伍不斷壯大。特別是一九八一年中國音協北京手風琴專業組的成立,一九八三年全國音樂藝術院校手風琴學術會議的召開,一九八四年全國高等師范院校手風琴學會的建立,一九八九年全國手風琴學會的成立標志著我國手風琴演奏藝術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為手風琴藝術的繁榮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隨著手風琴藝術的繁榮,我國的手風琴製造工藝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天津、上海、營口三家手風琴廠已成為我國手風琴生產的重要基礎。其中,天津手風琴廠和上海手風琴廠都成功地研製了具有當代國際先進水平的自由低音高級演奏手風琴,分別榮獲國家金質獎章和銀質獎章。
然而,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們的手風琴藝術還太年輕,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們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在手風琴基礎理論研究上我們還是空白,專業手風琴音樂創作也才剛剛起步,高等手風琴專業教學體系還未形成,完整系統的教材建設更是急待解決的問題。
我們相信,在我國廣大手風琴專業工作者和愛好者的繼續合作努力下,具有中華民族風格特色的手風琴藝術之花,必將在我們社會主義百花園地里,開放得更加芬芳艷麗,手風琴所具有的作用,也必將在發展我國音樂事業、開展群眾文化娛樂活動和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得到充分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