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什麼是歷史觀和國家觀

什麼是歷史觀和國家觀

發布時間:2021-03-13 01:22:58

⑴ 歷史觀是什麼

歷史觀又稱「社會歷史觀」。人們對社會歷史的根本觀點、總的看法,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世界觀與歷史觀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這是哲學基本問題在社會歷史領域的延伸。由於對歷史觀基本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兩種根本對立的歷史觀:唯物主義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
唯物主義歷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唯一科學的歷史觀。唯物主義歷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能動地反作用於社會存在;指出社會歷史是客觀的合乎規律的辯證發展過程,社會基本矛盾是一切社會發展的動力,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初源泉;在階級社會,階級斗爭是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主要力量。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創立打破了唯心主義在社會歷史領域中一統天下的局面,是歷史觀的偉大變革。
唯心主義歷史觀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否認物質生產對社會發展的決定作用,把個人的思想觀念、理性或「絕對精神」、「神」說成是歷史
發展的動力,認為少數英雄人物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力量。
(1)什麼是歷史觀和國家觀擴展閱讀
在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發展起來以前,手工勞動的生產規模狹小,人們基本上處於自給自足的封閉隔絕狀態;交通和通訊的不發達,使得民族、地區和國家之間的交往只能局限於很小的范圍。
社會的這種發展水平,一方面使得社會本身發展緩慢,內在的深層的東西不能充分展開和暴露,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人們的眼界,使人們看不到社會歷史過程的共同性、重復性,從而無法發現社會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只能用想像的聯系去取代社會歷史本身的客觀的聯系。
在階級社會中,廣大勞動人民被剝奪了享受精神文化活動的權利,只能去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不可能產生系統的屬於他們自己的歷史觀,更不可能產生出唯物主義的歷史觀。
在階級社會中,統治階級都是掌握、壟斷著精神生產的特權,但只佔人口極少數的剝削階級,為了維護本階級的既得利益,必然要貶低廣大物質財富創造者的作用而誇大少數英雄人物的作用,貶低勞動者創造的物質的力量而誇大統治者控制的精神的力量,不可能正確面對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建立唯物史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歷史觀

⑵ 怎樣理解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

一、正確的歷史觀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歷史是什麼?就是不應忘記的「前回事」,就是過去的事物答。「
二、正確的國家觀
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國家是階級統治的機器。國家本質是階級統治。而階級統治是跨民族的。這與民族國家理論有很大差別。
三、正確的民族觀
不同的民族觀,對民族認識的結論是不同的。民族觀與世界觀一樣,有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區別。有人曾撰文,要創新民族觀,認為把回答「什麼是民族」的問題作為前提是不正確的,而要以所謂的新民族觀為出發點,但全文的核心是去民族化,根本的是在民族問題上去國家化、去歷史化。

⑶ 什麼是歷史觀 歷史觀有哪幾種

歷史觀就是人們對歷史的看法。在歷史研究中,每遇到一個較大的事情,尤其是事情的發生或者興衰,人們就會問道:這是真的嗎?事情為什麼會這樣?這事合乎理性嗎?合乎人性嗎?這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問題多了,研究者就會進一步抽象地思考:歷史發展的動力是什麼?歷史發展有沒有規律?歷史發展有沒有目標或目的?等等。這樣,就把思考推到世界觀和認識論的哲學領域中去了。可以說,歷史觀就是關於歷史的世界觀(包括宇宙觀)和認識論(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屬於哲學思想。哲學思想原來就在人們的生活中,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哲學,不過沒有在抽象層次上明確起來,甚至不曾去抽象思考過,但在生活上遇到具體問題時,就會不自覺地做出判斷和決定。歷史學家也是這樣,他們都有自己的歷史觀,不過有些問題還不肯定,不能系統地表述出來,但遇到具體歷史問題時,就會做出選擇、解釋、判斷。

歷史觀 又稱「社會歷史觀」。人們對社會歷史的根本 觀點、總的看法,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世界觀與歷 史觀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 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這是哲學基本問題在社會 歷史領域的延伸。由於對歷史觀基本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兩種根本對立的歷史觀:唯物主義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唯物主義歷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有機組 成部分,是唯一科學的歷史觀。唯物主義歷史觀認為社會 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能動地反作用於社會存 在;指出社會歷史是客觀的合乎規律的辯證發展過程,社 會基本矛盾是一切社會發展的動力,生產力是社會發展 的最初源泉;在階級社會,階級斗爭是社會發展的直接動 力;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主要力量。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創立打破了唯心主義在社會歷史領域中一統天下的局面,是歷史觀的偉大變革。唯心主義歷史觀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否認物質生產對社會發展的決定作用,把個人的思想觀念、理性或「絕對精神」、「神」說成是歷史 發展的動力,認為少數英雄人物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力量。

⑷ 怎樣理解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

這必須從中國的傳統文化入手,因為只有中國傳統文化可以達到最高的圓滿境界,儒釋道三家就是代表

⑸ 什麼是歷史觀

歷史觀又稱「社會歷史觀」。人們對社會歷史的根本觀點、總的看法,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世界觀與歷史觀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這是哲學基本問題在社會歷史領域的延伸。由於對歷史觀基本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兩種根本對立的歷史觀:唯物主義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

唯物主義歷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唯一科學的歷史觀。唯物主義歷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能動地反作用於社會存在;指出社會歷史是客觀的合乎規律的辯證發展過程,社會基本矛盾是一切社會發展的動力,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初源泉;在階級社會,階級斗爭是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主要力量。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創立打破了唯心主義在社會歷史領域中一統天下的局面,是歷史觀的偉大變革。

唯心主義歷史觀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否認物質生產對社會發展的決定作用,把個人的思想觀念、理性或「絕對精神」、「神」說成是歷史 發展的動力,認為少數英雄人物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力量。

(5)什麼是歷史觀和國家觀擴展閱讀

在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發展起來以前,手工勞動的生產規模狹小,人們基本上處於自給自足的封閉隔絕狀態;交通和通訊的不發達,使得民族、地區和國家之間的交往只能局限於很小的范圍。

社會的這種發展水平,一方面使得社會本身發展緩慢,內在的深層的東西不能充分展開和暴露,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人們的眼界,使人們看不到社會歷史過程的共同性、重復性,從而無法發現社會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只能用想像的聯系去取代社會歷史本身的客觀的聯系。

在階級社會中,廣大勞動人民被剝奪了享受精神文化活動的權利,只能去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不可能產生系統的屬於他們自己的歷史觀,更不可能產生出唯物主義的歷史觀。

在階級社會中,統治階級都是掌握、壟斷著精神生產的特權,但只佔人口極少數的剝削階級,為了維護本階級的既得利益,必然要貶低廣大物質財富創造者的作用而誇大少數英雄人物的作用,貶低勞動者創造的物質的力量而誇大統治者控制的精神的力量,不可能正確面對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建立唯物史觀。

⑹ 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宗教觀具體指的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五觀」即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宗教觀。

1、馬克思的國家觀

「國家是一個階級壓迫另一個階級的機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階級受一個階級控制的機器。」這是V.I.列寧對K.馬克思、F.恩格斯的國家觀點最全面、最准確的概括。它包括3層含義 :①國家是有階級社會的組織。這說明國家是一種歷史現象,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會永遠存在下去。它是社會內部矛盾運動發展的結果,是私有制出現、階級形成後,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同樣,國家也必然伴隨著階級、階級矛盾的徹底消滅而自行消亡。這是國家的產生、發展、消亡的客觀規律。②國家是階級統治。這指出了國家的本質,即國家是哪個階級的政權,是哪個階級的統治。在有階級的社會中,任何一個階級的統治都來源於它們的經濟統治,而一個階級的經濟統治又必須依靠它的政治統治來維護和鞏固,因此國家政權總是屬於在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政治統治是統治階級的聯合力量,是統治階級的集體意志和力量的表現,一般都是通過國家意志來實現的。奴隸制國家的本質是奴隸主階級的統治,封建制國家的本質是地主階級的統治,資本主義國家的本質是資產階級的統治,社會主義國家的本質是無產階級的統治。③國家是機器。它形象地指出國家是由許多部件所組成的互相聯系的有機整體。國家組織與其它社會組織的主要區別,就在於它有強迫被統治階級服從國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這種權力的官吏(幹部),有實現這種權力的軍隊、警察、法院、監獄等強制機關,還有供養官吏與強制機關的捐稅和國債。這3項構成一種組織力量和物質力量 ,即特殊的社會權力。

2、馬克思主義民族觀

第一,民族是一個歷史范疇,有它自身形成、發展到消亡的客觀規律。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民族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是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變化的,並且民族的發展是受社會發展規律制約的。

第二,民族和階級是兩個不同的社會歷史現象,民族問題與階級問題是兩種性質不同的問題。在階級社會里,民族內部包含著不同的階級,存在有階級斗爭,所以在階級社會里,民族問題往往同階級問題聯系在一起,剝削階級總是將這樣那樣的民族問題打上階級的烙印。但不能因此得出結論說,民族問題的實質是階級問題。在社會主義時期,階級斗爭已經不是主要矛盾,民族問題基本上是各民族勞動人民之間的關系問題。如果把民族問題的實質歸結為階級問題,那就只能嚴重脫離以至傷害少數民族群眾,不但不可能正確處理民族問題,加強民族團結,反而會給敵對勢力幫忙。

第三,民族問題是社會發展總問題的一部分。民族問題從來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會發展總問題的一部分,是革命和建設總問題的一部分。民族問題只有在社會總問題解決進程中,才能得到解決。如果我們在整個革命建設中重視民族問題,正確認識和處理民族問題,它就對整個革命和建設過程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如果忽視或者錯誤地處理民族問題,她可能會給革命和建設事業帶來巨大的破壞力,使整個革命事業受到挫折乃至失敗。

第四,各民族平等的聯合,反對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是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原則。各民族無論大小,都一律平等。每個民族都是人類物質財富和歷史、文化的創造者,各民族應在完全平等的基礎上團結起來,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全世界各民族的無產階級應堅持國際主義的原則,同一切被壓迫民族實行不分國界和民族的親密聯合,共同進行斗爭,推翻實行民族剝削和壓迫的反動統治階級。

3、馬克思主義宗教觀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基礎理論或基本原理由下列幾方面內容構成:

(1)宗教的本質。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對此問題作了回答:「一切宗教都不過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在這種反映中,人間的力量採取了超人間的力量的形式。」
(2)宗教的發生和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觀的形成和完善為揭示和闡明宗教發生和發展的歷史進程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工具。恩格斯對宗教發展的歷史進程和宗教在不同歷史階段所展現的歷史形態,先後提出過三種圖式。第一種為從原始社會的「自發宗教」到階級社會的「人為宗教」;第二種為從「部落宗教」到「民族宗教」再到「世界宗教」;第三種為「自然宗教」到「多神教」再到「一神教」。

(3)宗教存在的根源和消亡的條件。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宗教存在的最深刻的根源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不合理,使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對人成為盲目起作用的、異己的力量。「只有當實際生活的關系,在人們面前表現為人與人之間和人與自然之間極為明白而合理的關系的時候,現實世界的宗教反映才會消失,只有當社會生活過程即物質生產過程的形態,作為自由結合的人的產物,處於人的有意識有計劃的控制之下的時候,它才會把自己神秘的紗幕揭掉。但是,這需要有一定的物質基礎或一系列物質生存條件,而這些條件本身又是長期的、痛苦的歷史發展的自然產物。」

(4)宗教的社會功能。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宗教是維護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本質上是歷史上統治階級用來維護其統治秩序的工具。但也不否認被壓迫人民在歷史的特定階段利用宗教進行反抗斗爭的事實。

(5)馬克思主義政黨對待宗教的態度。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宗教將隨著其消亡的歷史條件逐漸成熟而消亡;宗教對於國家來說是私人的事情,實行政教分離,實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4、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

馬克思的歷史觀普通稱為唯物史觀。但這不是馬克思自己用的名稱。此名稱乃馬克思的朋友恩格爾在一八七七年始用的。在一八四八年的「共產黨宣言」里和在一八六七年出第一卷的「資本論」里,都有唯物史觀的根本原理,而公式的發表出來,乃在一八五九年的經濟學批判的序文。在此序文里,馬克思似把歷史和社會對照著想。他固然沒有用歷史這個名詞,但他所用社會一語似欲以表示二種概念。按他的意思,社會的變革便是歷史。推言之,把人類橫著看就是社會,縱著看就是歷史。喻之建築,社會亦有基礎(Basis)與上層(Uberbau)。基礎是經濟的構造,即經濟關系,馬克思稱之為物質的或人類的社會的存在。上層是法制、政治、宗教、藝術、哲學等,馬克思稱之為觀念的形態,或人類的意識。從來的歷史家欲單從上層上說明社會的變革即歷史,而不顧基礎,那樣的方法不能真正理解歷史。上層的變革,全靠經濟基礎的變動,故歷史非從經濟關繫上說明不可。這是馬克思歷史觀的大體。

5、馬克思主義文化觀

馬克思就「文化」的界定,提出了「揚棄」的原則。此後,馬克思主義經過了列寧等革命導師的發展而得以補充,馬克思主義就「文化」的界定亦得以不斷完善,但是,總而言之,經典的較為公認的是對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採取批判性繼承的原則,這實際上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揚棄」的觀點在文化中的通俗體現。

文化是與一定時期內的社會的歷史性的情況密切相關的,可以說,歷史造就了文化,文化就某方面展現了歷史。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歷史時期的社會條件下,某個社會群體或者是某些社會群體÷集團所處的文明的外在表徵。

文化具有一定的時間性。這是顯而易見的:封建社會時代與資本主義時代的文化所反映的社會文明是不同的;而原始社會的與後工業文明時期的文化,其本質各異。

同時,文化具有一定的空間性。這一點亦顯而易見。譬如,所謂之「歐美文化」與「東方文化」,其類型不同;而「燕趙文化」較之以「江淮文化」,其形態亦各異。

階級有先進與落後之分,文化亦有此之別。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先進階級是那些更符合社會的科學發展規律的社會集團,其就生產力的發展起正向促進作用。那麼,其所屬的文化即為先進文化,與先進文化相對而言的,則是落後文化。先進文化是一個動態開放性體系。具體而言,所謂先進文化,又可以以某些標准劃分為某些「亞子類」,在這些亞子類文化之間,與落後文化之間,均存在廣泛聯系。先進文化是鮮活的的,不斷吸收正向的有力性促進發展的因素,自身才得以不斷前進。

這種吸收是一種選擇性的吸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也就是馬克思主義之「揚棄」之說之體現,也即是「批判性吸納」原則。

⑺ 作為新時代大學生的我們,應該怎樣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和民族觀

這是新三觀嗎?
三觀,什麼時候,被你改了?
可不要太大氣呀,會大禍臨頭的。

⑻ 什麼是歷史觀 歷史觀的內容與分類

歷史觀又稱「社會歷史觀」。人們對社會歷史的根本觀點、總的看法,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世界觀與歷史觀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這是哲學基本問題在社會歷史領域的延伸。由於對歷史觀基本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兩種根本對立的歷史觀:唯物主義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

歷史觀主要是研究「社會」和「人」這個兩個核心的要素。地理環境,人口以及生產方式構成社會運動的基礎物質要素,這些要素的有機統一就構成人類社會構成的基本生活條件。

歷史觀的分類

階級史觀(革命史觀)

又稱階級斗爭史觀,從階級的視角去研究歷史,研究各個歷史階層中不同主導的階級和各個階級的發展狀況對所在歷史時期的影響;主要觀點是各個階級為了適應自身發展對原有統治階級開展了革命,開創了新的歷史時期;

文明史觀

文明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文明史觀的基本特徵是:以生產力的發展為標准,把人類歷史劃分為農業文明時代和工業文明時代;重視至今仍有重大影響的文明成果,從現實追溯歷史,從歷史聯系現實,說明人類歷史是如何傳承的,注重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以文明類型為研究的基本單位,承認文明的多元性。

唯物史觀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綜合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有巨大的反作用。當上層建築及其生產關系束縛生產力的發展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的發生變革。在階級社會里,人類社會這一基本矛盾表現為階級矛盾.

全球史觀(整體史觀)

全球史觀的基本特徵是:將整個人類歷史看做一個整體來研究。其研究的對象不僅包括歐洲,也包括廣大亞非拉地區。斯塔夫里阿諾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對全球史觀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歷史;關注的是全人類,而不僅僅是歐洲人或是非歐洲人。此外,全球史並不等於國別史或地區史的簡單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區和國家歷史的相互聯系和影響。

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世界史時,重點考慮世界是如何從孤立走向一體的;重點理解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工業革命、世界市場、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全球化等問題。同時,在學習中國史時,把它放在整個世界歷史的大背景、大視野下進行考察;

(近)現代化史觀

人類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過程就是(近)現代化。現代化史觀重點考察的就是這一發展演變的過程。(近)現代化史觀的基本特徵是:認為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過程包括經濟上的工業化、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學化、大眾化和通俗化,以及社會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近)現代化的類型可以分為原發型和傳導型,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英法美是原發型、資本主義的(近)現代化,日本是傳導型、資本主義的(近)現代化,而中國則是傳導型、社會主義的(近)現代化;

英雄史觀

強調個人英雄對歷史的突出和不可或缺的作用,不過往往會犯(課本上的)唯心主義錯誤,片面的強調個人對歷史的絕對性作用;

正統史觀

這種史觀主要處於君主專制的歷史時期,君主為了維持自身統治,而倡導「正統」一說,即自身身為君主的合法性和確定性。主要表現在君主神化(如:出生有異象或教皇授冕)或者賢明化(即早期賢王名臣的後裔),以及「五行更替說」;

社會史觀

即從各個歷史時期發展的不同社會狀況和社會變化來研究歷史的發展,主要表明社會變化對歷史的影響和預兆。相比其他各種史觀,該史觀更加註重底層民眾的社會生活狀況,以研究社會風土人情為主。

個人歷史觀

就是個人把歷史熟讀後,有新的體驗,新的啟發,來指導自己的行動。——言語理解。

⑼ 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宗教觀具體指的是什麼

1、馬克思主義國家觀的基本內容: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是分工和私有制的產物。

國家是階級社會中的特殊的公共權力,比起原始社會中的公共權力來,這種特殊性主要體現在: 國家是實行階級統治的社會公共權力組織,它的本質在於階級統治;國家是按地區來劃分其國民的;國家是一種特殊的暴力機器。

2、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基本內容: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制定民族綱領和民族政策的指導思想。

馬克思主義民族觀認為:民族是個歷史范疇;民族問題是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總問題的一部分,是關繫到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要把各民族的共同利益放在第一位;民族不分大小,發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主張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礎上友好團結;建設社會主義,必須逐步實現各民族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在國際上堅持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支持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的正義斗爭,維護世界和平。

3、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基本內容:由馬克思提出的關於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主要思想共有四種,人與自然的關系;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關系;階級、國家、革命的關系。

4、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基本內容:馬克思主義所倡導的文化是以人為本的文化、革命的進步的文化、科學的理性的文化、世界視野下的民族文化、多樣豐富的和諧文化。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在實踐中總是具體化為一系列文化方針政策。

5、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基本內容:宗教的本質;宗教的根源;宗教的發展;宗教的消亡;宗教的作用;馬克思主義政黨對待宗教的態度。

(9)什麼是歷史觀和國家觀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Marxism)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簡稱,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覆蓋了馬克思本人關於未來社會形態——科學社會主義的全部觀點和全部學說。

馬克思主義是關於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全人類徹底解放的學說。它由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大部分組成,是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繼承和吸收人類關於自然科學、思維科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的基礎上於19世紀40年代創立的,並在實踐中不斷地豐富、發展和完善的無產階級思想的科學體系。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歷史觀和國家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