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龍舟的起源
端午節龍舟賽、元宵節舞龍(也稱舞龍燈、耍龍燈)及二月二龍頭節是大東亞龍文化區重要的民間活動,因為中華文化的傳播,也因為東南亞華人多,如新加坡、馬來西亞等華人區流行。
提起龍舟的起源,人們自然就會想起紀念屈原,其實,龍舟作為一種文化,它的出現比屈原所處的年代要早得多。據專家考證,進行龍舟競渡的先決條件必須是在產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區,這正是我國南方地區的特色。在古代典籍有關龍舟起源的記載中,最早是出現在東漢。據此可以推測,端午的習俗最初可能只在長江下游吳越民族中流行,後來吳越文化逐漸和中原文化交流融合,這種習俗才傳到長江上游和北方地區。
又盛傳龍船源於湖南西北部沅陵之說。在反映中華龍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沅陵龍船歷史淵源的《沅陵千年龍船》一書里,收編了104篇作家、學者對沅陵龍船的精闢論述。這些文章科學、系統地論證了沅陵傳統龍舟的起源,記錄了沅陵龍舟活動的參賽規模、船建等情況。沅陵龍舟起源於5000年前,所以比紀念屈原的說法要早3000 多年。
⑵ 水殿龍舟 指什麼歷史故事
應該是指隋煬帝乘龍舟巡幸。我記得皮日休的一首詩中寫過: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⑶ 賽龍舟的歷史
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說是為了紀念越王勾踐操練水師,打敗吳國。「越地傳雲,競渡之事起於越王勾踐,今龍舟是也。」(《事物原始•端陽》)吳越交戰,勾踐敗而被俘,在吳國過了三年忍辱含垢的生活,騙得了吳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國。回國後,他卧薪嘗膽,立志雪恥,於當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師,開始操練,終於在數年後,一舉消滅吳國。後人為了昭彰勾踐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便效仿越國水師演練時的情景,於五月五日這一天劃船競渡,以示紀念。
二說是為了紀念伍子胥和曹娥。傳說伍子胥因遭讒言誹謗,被吳王夫差命人拋於錢塘江波濤之中,有曹娥駕舟去救。「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曹娥碑》)。後世遂劃龍舟,作救伍員狀。
三說是為了紀念楚大夫屈原。這種說法普遍被接受,其文字記載始見於南朝梁人撰寫的《續齊諧記》:「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投汨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陽競渡,乃遺俗也。」
這些說法,都各有各的道理,但都沒有說清楚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不管是為了紀念某某人,還是為了「迎夏至」、「避惡日」,為什麼偏偏要舉辦「龍舟」競渡呢?也就是說,為什麼要賽「龍舟」而不賽其它什麼「舟」呢?
回答這個問題,得從龍的基本神性入手。我們說過,龍有喜水、好飛、善變、征瑞等神性和興雲布雨、司水理水的神職。既然有這樣的神性和神職,被生活在江瀆四流、湖泊星羅的水鄉各族人民所崇拜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崇拜意識必然要外化為具體行為。這些行為包括:祭神,將人間美味敬獻給神靈,並伴之以香火,讓其款款享用;娛神,歌唱、舞蹈,想著法兒讓神快樂;擬神,模仿神的舉止形態,表示自己和神物有密切的關系,自己身上已秉賦了「神性」,從而能夠「神靈活現」。這大概是「龍舟競渡」的深層動因。人們相信,通過聲勢浩大的競賽龍舟,能使天上水中的神龍心神感應而大娛大悅,從而煥發神性,克盡神職,保佑一方水土風調雨順,稼漁豐成。同時,也使人們自身秉賦龍性,像龍那樣強悍矯健,進而怯邪彌難。至於紀念某某人雲雲,只不過是一種附會。原因大概在於,這些人傑的「人性」和龍的「神性」有相通一致之處,又多少分擔了龍的一部分「神職」。比如伍子胥就曾被奉為長江水域的「水仙」、「濤神」、「潮神」 和「江神」;屈原也曾被封為「廣源順濟王」,有「江神即楚大夫屈原」之說。
⑷ 龍舟的歷史記載
唐、宋、抄元、明、清各代帝皇,均有襲臨水邊觀看龍舟的娛樂,也屬於游戲之類。《舊唐書》中記穆宗、敬宗,均有「觀競渡」之事。《東京夢華錄》卷七,記北宋皇帝於臨水殿看金明池內龍舟競渡之俗。其中有綵船、樂船、小船、畫艙、小龍船,虎頭船等供觀賞、奏樂,還有長之四十丈的大龍船。除大龍船外,其他船列隊布陣,爭標競渡,作為娛樂。宋張擇端《金明池奪標圖》即描繪此景。又明代皇帝,在中南海紫光閣觀龍舟,看御射監勇士跑馬射箭。清代則在圓明園的福海舉行競渡,乾隆、嘉慶帝等均往觀看。
也有的是遊船式競渡。如《淮南子·本經訓》「龍舟鷁首,浮吹以娛」,是劃著龍船、搖船在水上奏樂、遊玩。在《夢粱錄》中記載南宋杭州「龍舟六隻,戲於湖中」。湖上有龍舟,只是畫舫遊船的一部分。
⑸ 龍舟大賽的龍舟有什麼歷史
古文獻中最早有龍舟記載的是公元前318一296年,相當於戰國中期的《穆天子傳》。關於龍舟竟渡的起源,傳說紛壇,流傳最廣的是源於紀念楚國愛國詩人屈原。公元前 278年農歷五月初五,愛國詩人屈原因政治主張不被採納,反遭小人誣陷,含恨抱石自沉淚羅江。楚人憐之,紛紛駕船爭逐江上相救。以後這種說法越來越多,為各種傳說中影響最大者。隨著歷史推移,龍舟競渡逐漸從民間地方習俗演變成具有官方色彩的專業競技活動,形成有章法、有規范的龍舟體育文化,並蔓延到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在浩瀚的世界體育大觀園中佔有一席地位。南宋時,廣東已有民間的大型龍舟竟渡,明清時,廣東官方和民間的端午節賽龍舟活動更普遍。解放後,省內各地每年都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龍舟賽事,水平不斷提高。為進一步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2011年起,定期舉辦中國層級水平最高的頂級賽事——中華龍舟大賽。
⑹ 劃龍舟的來歷是什麼啊
農歷五月五日是端午節,時值夏季,正是疾病開始流行的季節,因此端午節專的由來可追溯屬為"驅邪避惡",以求身心的平安;中國人劃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更增添了端午節的重要性。 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端午節)這天投江自盡。人民都紛紛劃船去拯救他,這就是端午"劃龍舟的起源"。人們又有感於他的忠誠愛國,恐怕他被大魚吃了,就用竹筒裝了糯米,做成粽子,拋入江裏,希望魚兒只吃粽子,不吃屈原,後來改用竹葉包粽子。 劃龍舟的習俗給端午節增添了許多節日的氣氛,在精彩激烈的賽程中,這傳統的習俗得以不斷延續。
⑺ 龍船節的歷史由來
苗族龍舟競渡具有悠久的歷史,明(嘉靖)《貴州通志》卷三「風俗」記載:「鎮遠府端陽競渡。府臨河水,舟楫便利,居人先期造龍船,繪畫首尾,集眾搬演居戲。以箬裹米為粽,棄水中。拽船爭先得渡者,是歲做事俱利焉」。清(乾隆)《鎮遠府志》卷九「風俗」:「重安江由秉入清江。苗人於五月二十五日亦作龍舟戲,形制詭異以大樹控槽為舟,兩樹並合而成。舟極長,約四、五丈,可載三、四十人。皆站立劃槳,險極。是日男女極其粉飾,女人富者盛裝錦衣,項圈、大耳環,與男子好看者答話,唱歌酬和,已而同語,語至深處,即由此定婚,甚至有時背去者」。清(同治)徐家翰《苗疆聞見錄》:「(苗人)好鬥龍舟,風以五月二十日為端節,競渡於清江寬深之處。其舟以大整木刳成,長五、六丈,前安龍頭,後置鳳尾,中能容二、三十人。短橈激水,行走如飛。」
⑻ 龍舟的起源是在哪裡
龍舟運動溯源
舟的起源
自從人類能夠直立行走,懂得使用工具勞動開始,人類文明就開始萌芽。遠古代東西方的神話,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在文字還沒有誕生之前,憑借百姓之口代代相傳,訴說著古老的歷史故事。關於舟的起源,在西方,《聖經·舊約全書·創世紀·五經總論》中記載了神命挪亞造方舟的故事。「神對挪亞說,……你要用歌斐木造一隻方舟,分一間一間地造,里外抹上松香。……挪亞和他的三個兒子、妻子、三個兒婦,都進入方舟;他們和百各從其類;一切牲畜,各從其類;爬在地上的昆蟲,各從其類;一切禽鳥,各從其類;都入方舟。」洪水泛濫40日;過了150日,挪亞人等和所有動物才全部出來。按照歷史學家計算,聖經記載挪亞造方舟的時代大約相當於中國古代殷商以前堯舜時期,距今5000多年的歷史。
而在中國,古籍《世本》記載,「古者觀落葉,因以為舟」,我們的祖先善於取諸萬象,為我所用,把舟造成落葉的樣子;《易經》記載「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我們的祖先懂得,要順利通過大江大河,非造舟不可;《易經.系辭》記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刳(KU,挖空)木為舟,剡(YAN,削尖)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HUAN,渙卦。此卦上為木,可以作舟楫;下為水,可以通航)」。除古籍記載外,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新時期時代遺址的考古發掘中,還出土了木槳,更具體說明了最遲大約在7000多年前就有了獨木舟一類的原始船了。
從史料記載可以知道,我們的祖先,在與大自然的抗爭中,在能使用鐵器之後,為了交通、為了在江河湖海中捕魚求生,發明創造了舟,可以說人類最早造舟的動因是為了滿足生產勞動和交通的需要。人類的智慧有了發展,文明在舟的創造時代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