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從歷史朝代什麼時候有的陽谷
春秋時為齊國柯邑。秦置東阿縣,治所在今縣東境阿城鎮,屬東郡。西漢東阿縣仍屬東郡,為都尉治所。東漢因之。三國魏、西晉屬濟北國。西晉末縣廢,北魏復置東阿縣,屬濟北郡。
隋文帝開皇十六年(596)析東阿縣置陽谷縣,隸屬濟州。;取東阿縣界陽谷亭為名。大業三年(607)屬濟北郡。
唐初屬河南道濟州。唐天寶十三年(754)改屬河南道鄆州。五代時仍屬鄆州。宋景德三年(1006年)陽谷縣徙治於孟店(今陽谷鎮),屬京東西路東平府。金屬山東西路東平府。元屬山東東平路。明屬山東布政使司兗州府東平州。
清初改屬山東省兗州府。雍正八年(1730)改屬東平直隸州。雍正十三年(1735)復屬兗州府。
1913年屬山東省濟西道。1914年改屬東臨道。1927年廢道級建制,直屬山東省。
1937年屬山東省第六區。1939年9月成立陽谷縣抗日民主政府,屬魯西北行政委員會。1940年,改屬魯西行署第四專署。1941年7月,屬冀魯豫行署第四專署。同年8月,晉冀魯豫邊區政府重新調整區劃,改屬第十九專署。1942年12月,改屬第一專署。1947年9月,改屬第九專署。
1949年8月,改屬平原省聊城專署。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銷,改屬山東省聊城專區。1958年12月15日,陽谷縣建制撤銷,並入壽張縣;1961年7月1日,恢復陽谷縣,均仍屬聊城專區。
1967年專區改稱地區,陽谷縣改屬聊城地區。1998年3月,聊城地區改為地級聊城市,陽谷縣改屬聊城市。
B. 古代的陽谷縣現如今是哪裡
山東省聊城市陽谷縣
陽谷縣轄3個街道、10個鎮、5個鄉:博濟橋街道、僑潤街道、獅子樓街道、閻樓鎮、阿城鎮、七級鎮、安樂鎮、定水鎮、石佛鎮、李台鎮、壽張鎮、十五里園鎮、張秋鎮、郭店屯鄉、大布鄉、西湖鄉、高廟王鄉、金斗營鄉。
中國文物學會會館專業委員會會長湯錦程通過對張氏文化源流的詳盡考證,進一步理清了藺相如文化的傳播軌跡,揭示了張氏家族發展緩慢的諸多原因。[現址岩樓N鄉張岩寨村]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隋析東阿縣置陽谷縣。取縣界故陽谷亭為名。陽谷亭在谷城山之陽。
1995年6月20日,撤銷陽谷縣石佛鄉、定水鄉、閻樓鄉,設立石佛鎮、定水鎮、閻樓鎮。調整後,陽谷縣轄:陽谷鎮、定水鎮、壽張鎮、七級鎮、石佛鎮、張秋鎮、阿城鎮、楊庄鄉、高廟王鄉、金斗營鄉、十五里元鄉、郭店屯鄉、石門宋鄉、范海鄉、西湖鄉、李台鄉、四棚鄉、大布鄉、翟庄鄉。
1996年10月31日,撤銷陽谷縣范海鄉,設立範海鎮(魯政函民[1996]47號)。
1998年7月28日,撤銷陽谷縣十五里園鄉、李台鄉,分別設立十五里園鎮、李台鎮(魯政函民字[1998]16號)。
2000年6月13日,陽谷縣撤銷四棚鄉,設立四棚鎮(魯政函民字[2000]45號)。
2000年,陽谷縣轄13個鎮、8個鄉。總人口722863人,各鄉鎮人口: 陽谷鎮 81841 閻樓鎮 47966 范海鎮 31624 阿城鎮 29571 七級鎮 36999 安樂鎮 35857 定水鎮 27024 石佛鎮 34241 李台鎮 33326 壽張鎮 31254 四棚鎮 35935 十五里園鎮 43522 張秋鎮 44962 石門宋鄉 27798 郭店屯鄉 28182 楊庄鄉 15614 大布鄉 28582 翟庄鄉 15580 西湖鄉 30270 高廟王鄉 36480 金斗營鄉 26235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截至2002年12月31日,陽谷縣轄11個鎮、5個鄉。
2004年,撤銷陽谷鎮,設立博濟橋、僑潤、獅子樓3個街道辦事處。5月31日3個街道辦事處正式掛牌。
(1)博濟橋辦事處:北界以僑潤街道辦事處的南界為界,西界以育英街和育才街的交界為北起點,沿紫荊街、會盟路接陽金路向南至陽谷鎮高廟王鄉交界處,東南邊界以原陽谷鎮邊界為界。將原陽谷鎮的東街(一部分)、南街(一部分)、北街(一部分)、司營(一部分)、後李、位海、西海、段庄、前席、南三里、馬廟、費樓、趙廟、東齊坊、東國、毛桃董、石樓、前李、位樓、李樓、王保玉、東馬庄、柴庄、張樓、許庄、龍虎寨、岳海、商坑、西宋、東宋、前金海、後金海、魯坊、官路唐、華佗廟、鄭庄、蘇樓、譚庄共計38個行政村歸博濟橋辦事處管轄。面積約52.9平方千米,人口47851人。
(2)僑潤辦事處:南界以育英街和育才街的交界點為西起點,沿育才街、振興路向東穿過司營村至東外環路,沿東外環路向北至東馬庄行政村北界,向東至京九鐵路東,東馬庄的東界向南至陽張公路,沿陽張公路至陽谷鎮和閻樓鎮交界點為止,陽張公路穿過的魯坊村劃歸博濟橋辦事處;西界以育英街和育才街的交界點為南起點,沿育英街向北至陽谷鎮和大布鄉交界處;北界從大布鄉的亓庄向東北通過張胡同、趙堂、楊壯大、張海、李庄至大布鄉和閻樓鎮交界處;東界以大布鄉、陽谷鎮和閻樓鎮的界線為界南至陽張公路。將原陽谷鎮的東街(一部分)、司營(一部分)、北街(一部分)、城角孟、國庄、劉海、國廟、韓窪、東八、西八、城角徐、老唐、東焦、西焦、五里廟、谷庄、北三里、郭圍子、北徐、前楊、辛菜郭共計21個行政村,原大布鄉的亓庄、王樓、王胡同、張胡同、郭海、趙堂、大迷陣、後迷、東迷、西迷、楊庄、張海、李庄、杜庄、秦海、孫庄、付唐、門庄、東唐共計19個行政村劃歸僑潤辦事處管轄。面積45.7平方千米,人口49845人。
(3)獅子樓辦事處:東界以僑潤及博濟橋辦事處的西界為界,北界以陽谷鎮的俞樓村向西至西湖鄉的八里橋村,西界從八里橋向面通過胡家莊、劉華村、張乾村、老董庄、西王莊向東南到陽谷鎮的前陳集村,南界以原陽谷鎮的邊界為界,將原陽谷鎮的北街(一部分)、南街(一部分)、西街、陳集、位庄、南馬庄、劉坑、董賢、石海、孟宅、俞樓、劉燦明、王樓、後呂共計14個行政村劃,原西湖鄉的八里橋、賈庄、石皋窯、劉華、秦庄、陳石、蘇庄、陳段俞、國庄、邵樓、東老董庄、西老董庄、城角王莊、趙庄、崔王莊、大門、鍾海、張樓共計18個行政村劃歸獅子樓辦事處管轄。面積33.35平方千米,人口30434人。
編輯本段地理位置
陽谷縣地處山東省西部,聊城市南端,黃河之北,地理坐標為東經115°39』-116°06′、北緯35°55′-36°19′,南北長32公里,東西寬39公里,總面積1064平方公里。縣境北接東昌府區,東鄰東阿縣,西鄰莘縣,南與河南省台前縣、范縣接壤,東南部隔黃河同東平縣相望。縣委縣政府駐陽谷鎮,北偏東至聊城市駐地45公里,東北至省會濟南市150公里。
編輯本段地勢地形
陽谷縣地處黃河泛濫平原,平均海拔高度為39.62米,最高點在縣西南的金斗營鄉子路堤,海拔高程為44.75米,最低點縣東北部七級鎮郝林村,海拔高程為34.5米,最大高低差10.25米。地勢由西南向東北緩傾,平均坡降為1/6000—1/7000之間。歷史上黃河曾多次在境內泛濫,改道,沖決,泥沙淤積,逐漸形成了微度起伏的緩崗、緩平坡地、淺平窪地三種微地貌類型相間的現代平原地形,三種微地貌類型分別佔全縣總面積的49.3%、40.9%、9.8%。土壤:縣內土壤共有潮土、鹽土、風沙土3個土類,褐土化潮土、潮土、鹽化潮土、潮鹽4個亞類,86個土種。潮土占土地總面積的68.5%,鹽土、風沙土佔1.5%。
編輯本段氣候概況
陽谷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光照充足、溫季變化明顯。春季乾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晴爽間有旱澇,冬季盛行西北風,寒冷乾燥。1995—1999年平均年日地數為2241小時,平均氣溫13.9℃,略高於1998年—1994年的平均值。日極端最低氣溫40.0℃,發生在1997年6月23日;日極端最低氣溫—14.34℃,發生在1998年1月19日。年平均降水523.9毫米,較1988—1994年的平均值偏少43.0毫米。最多年(1998年)695.9毫米,最少年(1997年)408.5毫米。一日取大降水量160.7毫米,發生在1998年8月4日。平均相對濕度為69%,較1998年—1994年平均值偏大3%。年平均無霜期為206天。人口:1995年以來,由於持續提倡晚婚晚育,不斷強化了計劃生育宣傳工作,採取了一系列管理、控制措施,全縣人口增長對全縣經濟建設,社會各項事業發展和生存環境造成的壓力。1999年底,全縣總人口748818人,較1994年增加7718人;人口密度為704人/平方公里。在總人口中,男376699人,女372119人,性別比例為110.23:100。農業人口677059人,非農業人口71759人;1999年出生7993人,較1994年增加5150人;年內死亡3898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2‰。?
編輯本段河流水系
陽谷縣境域以橫亘於南境的金堤為界,分屬於兩個水系及流域。金堤以南為金堤河水系,黃河流域;金堤北為徒駭河水系,海河流域。有黃河、金堤河、小運河、趙王河、羊角河、新金線河、徒駭河7條河流。黃河流經縣東南部,境內長度3.3公里,水量較大,為全縣農業灌溉用水的主要水源。金堤河流經縣南部,境內長37.5公里,為季節性排水河道。因下游排水不暢,雨季時上遊客水壓力較大,故常於夏秋之間形成洪澇災害,對兩岸農田威脅較大。徒駭河流經縣北部,夏秋季水量較大,可灌溉部分農田。小運河、趙王河、羊角河均為發源於本地,北流注入徒駭河的季節性排水河道。新金線河發源於莘縣櫻桃園,沿陽谷、莘縣邊界北流注入徒駭河。全縣河網密度為0.17公里/平方公里。
人口概括
陽谷縣總人口75萬人(2003年)。其中非農業人口17.02萬人。男女性別比101:100。人口出生率8.99‰,死亡率4.75‰,人口自然增長率4.24‰。有少數民族27個,3080人。
C. 陽谷哨的歷史起源
陽谷哨來源於古老的樂器種類「塤」。塤是一種用陶土燒制的樂器,同其它樂器一樣,它是伴隨著勞動而產生發展的。塤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期,那時,我們的祖先在用石榴星狩獵時發現,若對准石榴星上用來系繩索的小孔吹氣,可以發出嗚嗚的聲音,這種聲音很像野獸的鳴叫聲,古人就用它來誘惑野獸,這大概就是原始單孔塤的雛形了。目前我國發現的最古老的塤,一個是7000年前我國浙江杭州灣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的一孔塤,另外兩個是我國西安半坡村母系社會遺址出土的。其中一個只有吹孔,另一個除吹孔外,還有一個音孔,能吹兩個音。這兩個塤大約也有6000多年的歷史了。後來塤逐漸發展,由一個音孔發展到六個音孔,可以吹出七聲音階。塤的音色幽深、悲凄、哀婉、綿綿不絕,具有一種獨特的音樂品質。也許正是塤這種特殊音色,古人在長期的藝術感受與比較中,就賦予了塤和塤的演奏一種神聖、典雅、神秘、高貴的精神氣質。《樂書》說:「塤之為器,立秋之音也。平底六孔,水之數也。中虛上銳,火之形也。塤以水火相和而後成器,亦以水火相和而後成聲。故大者聲合黃鍾大呂,小者聲合太簇夾鍾,要皆中聲之和而已」。
D. 至今已經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現代抄測定,地球的年齡襲是46億年 而中國歷史據記載是從元謀人開始,據今已有170萬年了 順序是:元謀人,北京猿人,山頂洞人,半坡與河姆渡人,大汶口,燧人氏伏羲氏和神農氏的傳說,接著是黃帝和炎帝,堯舜禹,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從公元前21世紀到公元前16世紀,這些都無文字記載,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從商朝開始,公元前16世紀建立. 此外,應該還有史前文明. 歷史並沒有嚴格的界限,到底按照人類開始生產生活開始算起還是按照人類有了文明後算起.結果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E. 山東有多少年的歷史
山東的名稱,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金代以前為地理概念,泛指崤山、華山或太行山以東的黃河流域廣大地區。
當時,關中的秦人,稱崤山或華山以東的地區為山東,有時也泛指秦以外的六國領土。這時,山東是一個地域性的泛稱,還不是一個准確的地理概念。至唐代和北宋時代,太行山以東的黃河流域廣大地區被稱作山東,到了唐代末年,有人用山東專指齊魯之地。到了金代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東東、西路統軍司,山東遂成為正式行政區劃名稱。明代山東布政司(又稱行省)管轄6府、104縣,大致奠定了今山東省行政區域范圍。 清朝初年,設置山東省,山東基本沿襲明代山東的版圖,稱山東省。「山東」正式成為本省的專名。古人以左為東,故又稱山東為「山左」。
因西周封邦建國時,今山東境內曾存有齊、魯、曹、滕、衛諸國,周公旦封於魯,所以現在山東又簡稱「魯」。
山東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距今約7000--4000年之間,這里先後出現了新石器時代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在山東還發現了中國最早的文字「大汶口陶文」和「龍山陶書」;最早的城邦「城子崖龍山古城」;最早的古代軍事防禦工程古「齊長城」和被列為中國「2000年考古十大發現」的洛庄漢墓等。山東還是中國陶瓷和絲綢的發源地。
F. 陽谷縣人物.地理.歷史.文化
陽谷縣位於山東省西部,聊城市南端,黃河之北,南與河南省台前縣為鄰。今陽
谷縣地春秋時屬齊國柯邑及薛陵邑,漢於境內設東阿縣,隋開皇十六年(596) 析置陽
谷縣,取原東阿縣界故陽谷亭為名。其後歷代沿設至今。縣城於宋景德三年(1006)遷
至孟店,即今址,全縣總面積1048平方千米。全縣均為黃河泛濫平原,地勢由西南向
東北緩傾。因歷史上黃河多次在境內改道、沖決,泥沙淤積,加之風力搬遷作用的影
響,逐步形成了微度起伏的緩岡、緩平坡地、淺平窪地三種微地貌類型相間的現代平
原地形。 有黃河、金堤河、徒駭河等7條河流,均為南北或西南、東北流向。縣屬暖
溫帶季風氣候區, 氣候溫暖,四季分明,干濕季變化明顯,年均降水約550毫米。19
87年, 全縣總人口647016人,其中漢族人口佔99.7%,回族、壯族、滿族、蒙古族、
苗族、布依族、朝鮮族、達斡爾族等少數民族人口佔0.3%。陽谷土層深厚,土地肥沃,
物產豐富。歷史上蠶桑業發達,譽滿華夏的「阿縞」即產於此地。以阿城阿膠井水熬
制的阿膠,歷來為中成葯中之上品,《神農本草》、《本草綱目》等醫學典籍均有記
載。
陽穀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斗爭傳統。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王倫以「反對額外
加征」為號召,發動反清起義,席捲魯西大地。1928年1月14日爆發的「坡里暴動」,
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山東省最早的一次農民反抗活動。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期間,全
縣有1620名優秀兒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新中國成立後,全縣建設取得了一定成就。
1978年以後, 全縣經濟建設有了突破性進展。1987年工農業總產值達54013萬元,年
均遞增11.9%。當年全縣社會總產值62374萬元,人均1241元;人均佔有國民收入6 46
元。陽谷為傳統的農耕區,盛產小麥、玉米、大豆及花生、棉花等。1987年全縣糧食
單產8040千克,總產量29865.6萬千克,分別為1949年的6.2倍和2.87倍。棉花種植業
成為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 當年全縣棉花每公頃產量1020千克 (皮棉) ,總產量290
1.2萬千克。 農作物種植結構和農村產業結構在不斷調整中逐步得到優化,農民收入
逐年增加。 全縣森林覆蓋率達11%,傳統干鮮果品有桃、梨、杏、大棗等,其中尤以
大棗種植面積最大,總產量最高;熏制而成的烏棗,享譽大江南北,並曾大宗出口至
東南亞各國。畜牧業在農業中所佔的比重逐年加大,小尾寒羊、魯西黃牛、陽谷黑豬
等為重點發展的優勢品種。
陽谷歷史上手工業比較發達,尤以阿城鎮的阿膠、張秋鎮的木版年畫及氈製品最
負盛名。阿城阿膠1915年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新中國成立後,現代工業逐步
得到發展。1978年以後,更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至1987年底,全縣共有一輕、二輕、
紡織、 化工、機械、電子、醫葯、建材、食品等具有一定規模的工業企業177家,另
有村辦、 聯戶辦、戶辦企業3461家,實現工業產值26731萬元,較1978年增加1904 7
萬元,年均遞增14.9%。全縣有景陽崗陳釀白酒、「貢」字牌阿膠、鐵牛牌套筒扳手、
「火輪牌」液化石油氣鋼瓶、箱板紙等10多種工業產品被評為省以上優質產品。
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得到加強。 1987年,縣城建成區面積達4.5平方千米,規劃區
為10平方千米,供電、供水、排水、照明等設施配套齊全,縣城面貌大為改觀。
G. 山東聊城有多少年歷史了
聊城市名由來聊城因古有聊河而得名(一說因春秋時期曾稱聊國故名)。 聊城地區歷史悠久.唐虞3代, 聊城屬兗州之域。 春秋時期,聊城、茌平、高唐、東阿、陽谷屬齊國,莘縣、臨清屬衛國,冠縣屬晉國。 戰國時期,聊城、茌平、東阿、陽谷、高唐仍屬齊國,莘縣改屬魏國,冠縣、臨清改屬趙國。 秦行郡縣制,境域均屬東郡。 漢承秦制,西漢初曾封王建國,郡國並稱。至武帝始設州部,分全國為13個刺史部(州)。是時,聊城、東阿、陽谷、莘縣屬兗州部東郡,冠縣、臨清屬冀州部魏郡,高唐屬青州部平原郡,茌平分屬兗州部東郡與青州部平原郡。東漢正式定州、郡、縣3級。聊城、東阿、莘縣、陽谷、高唐、臨清仍屬原州郡,茌平改屬兗州部濟北國,冠縣改屬司州部陽平郡。 三國襲漢制,境域統屬魏地,聊城、茌平屬青州部平原郡,莘縣、冠縣、臨清屬司州部陽平郡,高唐屬冀州部清河郡,陽谷為縣王國,東阿仍屬兗州部東郡。 晉朝仍為州、郡、縣3級制,聊城、高唐、茌平屬冀州部平原郡,臨清、莘縣、冠縣屬司州部陽平郡,東阿、陽谷屬濟北國及東平國。 南北朝時期仍承晉制。後魏,聊城、茌平屬濟州部平原郡,臨清、冠縣、莘縣屬濟州部濟北郡,高唐屬濟州部南清河郡。齊周,聊城屬平原郡,臨清、高唐、茌平屬清河郡,陽谷、東阿屬濟州部濟北郡,冠縣、莘縣屬司州部陽平郡。 隋初廢郡存州,後又廢州為郡,聊城、冠縣、莘縣屬魏州武陽郡,臨清、高唐、茌平屬貝州清河郡,陽谷屬濟州濟北郡,東阿屬兗州濟北郡。 唐朝,州郡之上增設道,始分全國為10道,至733年(開元二十一年)改為15道。是時,聊城、高唐屬河北道博州博平郡,臨清屬河北道貝州清河郡,莘縣、冠縣屬河北道魏州魏郡,陽谷、東阿初屬河南道濟州濟陽郡,後屬鄆州東平郡,茌平屬河南道鄆州東平郡。 宋初,廢道設路,路轄府、州,府、州轄縣。是時,聊城、高唐、茌平屬河北東路博州博平郡,臨清、冠縣、莘縣屬河北東路大名府魏郡,東阿、陽谷屬京東西路東平府東平郡。 遼、金承宋制,分其所轄治的北方為19個路。聊城、高唐、茌平屬山東西路東平郡博州,東阿、陽谷屬山東西路東平府,莘縣、冠縣屬大名路大名府,臨清屬大名路大名府恩州地。 元代,全國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行省下設路、州、縣。是時,聊城、茌平、莘縣屬東昌路總管府;冠縣初屬東昌路,後為冠州;高唐初屬東昌路,後為高唐州;臨清屬濮州,陽谷、東阿屬東平路。上屬8縣均隸山東省。 明代,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布政司」),廢路存府、州,全國分統於15個布政司,亦稱15個省。是時,聊城、臨清、茌平、高唐、莘縣、冠縣屬山東布政司東昌府,陽谷、東阿屬山東布政司兗州府東平州。 清代通稱為省,全國初為18個行省,後增至22個行省,省下為府、縣兩級。是時,境內今屬8個縣市均隸山東省。聊城、茌平、高唐(一度為直隸州)、莘縣、冠縣、屬東昌府,東阿初屬兗州府東平州、後屬泰安府,陽谷屬兗州府,臨清初屬東昌府、後為直隸州。
H. 陽谷縣壽張鎮毛廟村會有多少年歷史
從泰安汽車站坐車到陽谷汽車站,在陽谷汽車站附近就有到壽張的汽車,你直接攔車上車就行。出了陽谷汽車站問問附近的人也行,讓他們指指路,更好找。
I. 陽谷縣阿城鎮海慧寺有多長時間歷史
海會寺亦名龍泉寺,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城東北15公里大橋村西,為陽城縣境內主要寺院之一。該寺創建於唐,初名郭峪院,唐昭宗乾寧元年(894年)賴賜名額為「龍泉寺」,後歷代重修,增修,規模宏大,明清之遐邇聞名。解放前後損壞嚴重,現存多為明清遺物。雙塔為現存的主要建築,由宋代磚塔和明代舍利塔構成。明代舍利塔,八角十三級,高約40米。下部三層圍成八角城垛式,第十層支出平座,上置八根擎檐柱,成為高塔中的一層空中樓閣,並在此層重點使用琉璃構件,塔每層各面均仿照宋塔設置佛龕,並局部使用琉璃。2006年05月25日,海會寺作為明至清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海會寺景區是一座唐宋帝王兩賜名額的千年古剎.整個景區依山傍水,風景秀麗;九曲龍泉,綠水潺潺;擎天雙塔,巍峨壯觀;殿宇佛閣,古建叢集;池沼湖瀑,景觀林立.歷來為古澤州觀光旅遊、休閑避暑、誦經拜佛、讀書講學的名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