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春秋時期的典故有哪些
摘錄自中國歷史網:
1、烽火戲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諸侯求教的鬧劇。結果,少數民族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束。從此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諸侯紛爭的局面。
2、尊王攘夷
齊桓公在成就霸業時,曾得到管仲輔佐。此人在齊桓公繼位前曾侍從齊桓公的政敵,為與齊桓公爭奪王位,曾射過齊桓公一箭。但齊桓公上台後,看重管仲的才於,不計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為相,實施改革,終於國富兵強。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王不再聽命於周王,一些強大的諸侯趁機發動兼並戰爭,強迫其他各國承認其霸主地位。管仲輔佐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旗號,使齊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3、問鼎中原
據說楚莊王在推行霸業的過程,曾率軍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揚威,並遣使問九鼎的大小輕重。鼎象徵王權,庄王問鼎,表明奪權之心。
4、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5、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馬識途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7、三令五申
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8、卧薪嘗膽
春秋末年,南方的吳、越也加入了爭霸戰爭,吳王夫差大敗越國,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越王勾踐受盡屈辱。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雪恥,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9、愛媵賤女
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昔日秦穆公嫁女兒懷贏給晉公子,准備了非常豐厚的嫁妝,光穿著有華麗衣裳的婄嫁女妾就有70人之多。新嫁到晉國時,晉國人看到陪嫁的女子都那麼漂亮,於是都想找個陪嫁的女妾搶回家去,卻認為秦國的國主還不如女妾漂亮,而輕賤秦國的國主。這是則故事是韓非借齊國傳墨子學說的田鳩之口回答楚王所提出的問題時講的一則故事。所舉的「秦伯嫁女」一例與「買櫝還珠」一起說明一種辦事的道理,即切勿懷文忘用,甚至以文害用。後世常以此比喻辦事情捨本逐末,本末倒置。
10、畢萬昌大
出自《左傳閔公元年》:春秋時,晉獻公滅掉魏,把魏地賜給大臣畢萬。管占卜的大夫卜偃說:「畢萬之後必大。萬,盈數也;魏,大名也(魏同巍,故雲),現在把魏地賞給畢萬,是天意要啟發他的後代,使其昌大。」後來,畢萬的後代果然建立了戰國時的魏國。其實這些都是古人附會之說。後世就常以「畢萬昌大」的典故指人後輩發揚,繁盛昌大。
11、抱冰握火
出自《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越王勾踐為了滅吳復國,常常以艱苦的生活條件來磨礪自己的意志。他寒冬抱冰,炎夏握火,卧薪嘗膽,夜以繼日,內修軍政,外結諸侯,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轉弱為強,滅亡了吳國。後人以「抱冰握火」比喻刻苦自厲,也用指生活艱辛。
12、常存抱柱信
出自《莊子盜跖》屋生與自己心愛的女子相約於河橋之下,女子一直到河水漲潮時都沒有來,而尾生則寧願抱樑柱而死都不願失約。尾生忠於愛情,信守約誓,但頭腦僵化,不知變故,故抱柱而死。後以此為堅守信約的典故,特別多用於男女間的愛情信誓方面。
13、表裡山河
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時,晉楚決戰之前,晉文公的謀臣,他也是晉文公的舅舅子犯勸文公參加決戰,他認為即使仗打敗了,憑太行山和黃河之險,也可固守無虞。原話為:「戰也。戰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捷,表裡山河(指晉國外黃河而內太行山,地理形勢使國防極為穩固),必無害也。」後世常用「表裡山河」說明地理國防之固。而元張養浩在《潼關懷古》中: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者,意踟躕。中的「山河表裡」即用此事,一方面說明潼關形勢的險要;另一方面反襯詩人一路所見秦漢宮闕的破敗,百姓處於戰亂之際的無邊苦難。
14、甘拜下風
出自《左傳僖公十五年》:在秦晉韓原之戰中,晉軍大敗,晉惠公被秦兵所俘獲,晉大夫頭發蓬亂下垂的拔帳隨行。秦穆公勸說道,:「二三子何其擔憂也!寡人准備請晉君去我秦國,豈敢太過分呢(這是表面上安慰晉國大夫等人的放話)?」晉大夫於是三拜稽首道:「君履後土而戴皇天,皇天後土實聞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風。」實際上晉大夫這番話,是與秦穆公約誓,希望他說了話要算數。「下風」的意思就是你的諾言不僅天地共鑒,我們在下這些做臣子的也都聽見了,希望你不要食言。「拜下風」原是謙恭卑怯的舉止,後逐漸又演化成「甘拜下風」的成語,用為甘居下列的自謙詞。
15、背城借一
出自《左傳成公二年》:公元前五八九年,晉、魯、衛三國的聯軍擊敗齊軍後,齊頃公派大臣賓媚人(即國佐,曾主持齊國之政)帶上賄賂去見晉軍主帥卻克,當晉方提出屈辱齊國的苛刻條件(必以蕭同叔子就是齊侯之母為人質,並且將齊國境內田間的壟畝變成東西走向,這樣道路、水渠都將成為東西方向,以便晉軍的行動)時,賓媚人本著維護齊國尊嚴,堅決地加以拒絕,並准備決一死戰(原話中為背城借一)。魯、衛兩軍主將,都勸告卻克與齊停戰求和,晉終於放棄了繼續進攻的主張,簽訂了盟約,齊國得以轉危為安。後來以「背城借一」表示誓與敵人決一死戰。
16、班荊道故
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春秋時,楚國伍子胥的祖父伍舉與蔡水師子朝(文公之子,公子朝)的兒子公孫歸生是好朋友。伍舉娶與王子牟(即申公),王子牟因犯罪逃亡後,楚人皆言:「王子牟逃亡實為伍舉護送之。」於是伍舉也因受牽連而逃奔到鄭國,然後准備到晉國去。恰在這時,公孫歸生也將要去晉國,二人在鄭國郊國相遇。他們「班荊(扯草鋪地)相與食(坐在上面,一面吃東西),而言復故(一面攀談返回楚國的事情)。後以「班荊道故」指朋友在途中邂逅相逢共話舊情。
17、萇弘化碧
出自《莊子外物》 萇弘是春秋時周敬王的大臣劉文公所屬的大夫。劉氏與晉范氏世代通婚姻,在晉卿內訌中(所指為公元前490年即周敬王三十年,趙氏擊敗范氏和中行氏),萇弘曾幫助過范氏,晉卿趙鞅為此聲討他,晉君怪怨周敬王,周敬王便把萇弘殺死。萇弘死於蜀(今四川),蜀人感之,以櫃盛放其血,三年而化為碧玉,及精誠之至也。當然化碧之說為後人的演義。後來常以「萇弘化碧」來比喻忠貞之人含冤而死;或指為國獻身,忠烈精神長存。像明末著名將領袁崇煥就有死後,鮮血化碧一說。
18、操刀傷錦
出自《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春秋時,鄭國大夫子皮想讓自己的一個小臣尹何,擔任私有領地的邑大夫的官職。因為鄭子產是他晚年舉薦而執政的,可能認為提拔尹何,子產不會反對。鄭子產主張「學而後入政」,這樣才不致把事情辦壞,才是用人穩妥的辦法;如果「以政學者」,那就是拿「政」去開玩笑,這是對「政」的不負責任,這將給「政」造成危害。為了說明這個道理,子產以「未能操刀而使割「,」美錦不使人學制「作比,闡明不可本末倒置。以今天的眼光看,學而後作雖無可厚非,但干中求學,干也是學,也是不能偏的。後人「操刀」「傷錦」合二為一,用來比喻才薄力單,難以預勝任。
19、楚幕有烏
出自〈左傳庄公二十八年〉:楚伐鄭,鄭國得到其他諸侯國家的援救,迫使楚軍連夜撤退。楚軍為了防止鄭軍及諸侯國援軍的援救,軍隊於夜間悄悄撤走,卻留下了空空的營幕作為掩護。軍幕空虛,所以烏鴉才棲止在上面,鄭國人由此判斷出楚軍營內的虛實,才停止了向桐丘奔逃。後來用這個典故,常指敗退或軍事力量的空虛。
20、丁公鑿井
出自《呂氏春秋察傳》:春秋戰國時宋國一個姓丁的人因為家中無井,所以就在自家院中打了一口井,他覺得這樣一來,洗滌和取水就不需要專用一個人了,說是等於得到了一個人的幫助。有人聽到這話後就把它傳訛了,說丁家打井得到了一個人。後來就以此比喻以訛傳訛,或主觀主義憑空解釋,把事情搞得顛倒悖謬。
21、大義滅親
這個故事就比較有名了,在〈東周列國志〉上也有記載,不過我要講的則是出自〈左傳隱公四年〉:春秋時,衛國石蠟之子石厚,與公子州吁共謀殺君篡位。石厚為了安定國內人心,去求計於自己的父親。石蠟因之而設計,借陳桓公的幫助,乘他們到陳國之機,逮捕了州吁和石厚。衛國派人到濮殺死了州吁,石蠟派家臣到陳殺死了石厚。《左傳》因此稱贊道:「君子曰:『石蠟,純臣也。惡州吁而厚與(同與,就是一同處死的意思)焉「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大義滅親」原指為君臣大義而滅父子私情,後用以泛指炎維護正義而不徇私情。
22、東施效顰
出自《莊子 天運》:說越國有一個絕色美女名叫西施。她長得非常漂亮,無論怎樣打扮,一舉一動都是美麗動人的。西施有個心口疼的毛病,犯病的時候,總是用手按著胸口,皺緊眉頭。有一天,她在村中的道路上行走,突然,胸口疼痛起來,疼得緊皺眉頭,便不知不覺地用手按著胸口處,咧著嘴似笑非笑的。正巧,迎面走來一位叫東施的丑姑娘。東施看見西施皺著眉頭,用手接著胸口在笑,覺得樣子十分好看。於是,就照樣模仿起來。東施本來沒有胸口疼的毛病,卻也用手按住胸口咧嘴笑,把眉頭也照樣緊皺起來,自以為這樣就美麗了。村民們看到她一反常態的樣子,莫名其妙的多看了她兩眼,丑姑娘東施卻以為人家喜歡上她了,於是她更加緊皺眉頭咧開大嘴強笑,這一下,把別人都給嚇跑了。後以「東施效顰」來比喻「丑拙」盲目機械地效仿「美巧」,結果適得其反,鬧出笑柄。李白就有:醜女來效顰,還家驚四鄰。
23、盜憎主人
出自《左傳·成公十五年》:春秋時,晉伯宗(晉大夫孫伯糾之子)為人正直,在朝常直言不諱,妻子常勸他說:「盜憎主人,民惡其上,好直言,必及於難。」後來伯宗果然因為結怨過多而被殺。「盜憎主人」是說盜賊憎恨被他盜竊、搶劫的主人,後來就比喻壞人怨恨正直的人,無道恨有道,惡恨善,丑恨美,壞人恨好人。
24、兵不厭詐
出自《韓非子·難一》:「臣聞之,繁禮君子,不厭忠信;戰陣之間,不厭詐偽。」春秋時期,齊國自齊桓公稱霸之後,因為後繼不力,退出了霸主地位。在整個中華大地,一個新的霸主呼之欲出。而楚、秦、晉都是有力的爭奪者。
這個時候,楚國與晉國的矛盾已經不可調和。楚欲稱霸必須向北進,而晉又如何肯向楚國低頭。公元前633年。楚攻宋,宋雖然不失為一個二等強國,但也絕非是十七正盛的楚國的對手,宋向晉求救。這個時候,晉國出了個公子重耳,他在王位的爭奪中敗下了陣來,無奈之餘。晉國並未派出大軍與楚國正面交鋒,而是攻打了楚國的附庸國曹和衛。楚國於是派並前來與晉決戰,戰爭初期,楚占據上風,晉卻使用靈活的外交手段,使得秦齊皆助晉國。此時,楚成王見局勢對己不利,便下令撤退。但是楚軍主將子玉一心與晉決戰,於是帶領部隊前來與晉軍交戰。
晉文公重耳當初爭奪王位失利,被迫離開晉國落難他國的時候,一些小國卻並不禮遇他,而楚王卻給了盛情款待了他。楚王問重耳,如果他日你當上晉國國君,如何報答我?重耳恭敬的回答:如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這個成語出於此時),再與您交戰。
晉國面隊來勢洶洶的楚軍,就主動的退後了三舍的距離,到達城濮。晉軍的主動後退起到了誘敵深入(這個詞的典故應該是出自於毛澤東,而不是戰國時期)的目的,也履行了當初重耳的諾言,可謂一石二鳥,得了便宜還賣了乖。最終,晉在城濮大勝了楚軍,戰爭的過程就不必講了,大家都清楚。楚國完敗,子玉繼承了楚軍主將在戰敗後自殺的傳統,但也不能用「慘」字來形容楚國,畢竟楚軍主力還在,並未太多的傷及筋骨。這一戰確立了晉的霸主地位,楚國也並未完全退出霸主的爭奪,但秦晉在此一段時間內成為爭霸的主角。
兵不厭詐」近乎完美的表現在了整個大戰過程中,這也是晉國的優良傳統,也是「詐」的最完美最忠實的執行者,秦楚等國常常是其玩弄的對象,例如趙盾先迎秦軍,以立襄公弟,後反悔,不迎接不說,反而派並攻打護送的秦軍。晉之後,秦國人優良的學習傳統得到了發揮,也在「詐」字下了不少功夫,比如和氏壁、騙楚王入秦扣押等等,可謂學有所成;而楚國在「詐」字上自然比不上前兩位了,吃虧當然也就是不計其數了。
25、馬首是瞻
出自於:《左傳·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余馬首是瞻!」春秋時期,晉國作為中原大國,處於天下的政治中心和地理中心,其他大國如要稱霸,必須要過晉國這一關,反之,如果晉國要確立其霸主地位,也必須擊敗其他的挑戰者。所以,秦、楚都與晉國發生過多次的大規模戰爭,總的來說,各有勝負,任何一方都沒有確立絕對的優勢。
在周靈王十三年,公元前559年的時候,晉國率領著其魯、齊、宋、衛、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及鄭等附庸國向秦國發動進攻,並且一路打到了咸陽的附近。秦軍的頑強的拒絕求和,並在涇水上下毒,聯軍傷亡不少。聯軍統帥荀偃於是下令:「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余馬首是瞻!」意思就是說:「雞鳴套車,填塞水井,鏟平土灶,看著我馬頭的方向前進」。但是聯軍並不是團結一氣,各國軍隊只是拼湊起來的,並不齊心。欒黶首先就違抗命令,帶領下軍回國了。荀偃沒有辦法,也就只好下令諸侯軍隊全部撤離了秦國。 總的來說,荀偃大有破釜沉舟,團結一致,共同對秦軍發動致命一擊的決心,無奈,諸侯軍隊各懷鬼胎,哪能按照他的意思去辦,失敗是必然的結果了。
B. 請幫我找一找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典故有哪些
圍魏救趙
wéiwèijiùzhào
[釋義] 指攻擊敵人後方;迫使進攻的敵人撤回兵力的戰術。魏、趙:戰國時的國名。
[語出] 《三國演義》三十回:「曹軍劫糧;曹操必然親往;操即自出;寨必空虛;可縱兵先去曹操之寨;操聞之;必速還。此孫臏『圍魏救趙』之計也。」
[辨形] 魏;不能寫作「味」。
[反義] 圍城打援 聲東擊西
C. 有關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齊國三傑: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 三人以勇力搏虎聞。有一天,晏子從他們身旁經過時,小步快走以示敬意,但這三個人卻不起來,對晏子非常失禮。對此,晏子極為生氣,便去進見景公,說:「我聽說,賢能的君王蓄養的勇士,對內可以禁止暴亂,對外可以威懾敵人,上面贊揚他們的功勞,下面佩服他們的勇氣,所以使他們有尊貴的地位,優厚的奉祿。而現在君王所蓄養的勇士,對上沒有君臣之禮,對下也不講究長幼之倫,對內不能禁止暴亂,對外不能威懾敵人,這些是禍國殃民之人,不如趕快除掉他們。」景公說:「這三個人力氣大,與他們硬拼,恐怕拼不過他們,暗中刺殺,恐怕又刺不中。」晏子說:「這些人雖然力大好鬥,不懼強敵,但不講究長幼之禮。」於是便乘機請景公派人賞賜他們兩個桃子,對他們說道:「你們三個人就按功勞大小去分吃這兩個桃子吧!」 公孫接仰天長嘆說:「晏子果真是位聰明人。他讓景公叫我們按功勞大小分配桃子。我們不接受桃子,就是不勇敢;可接受桃子,卻又人多桃少,這就只有按功勞大小來分吃桃子。我第一次打敗了野豬,第二次又打敗了母老虎。像我這樣功勞,可以吃桃子,而不用和別人共吃一個。」於是,他拿起了一個桃子站起來了。田開疆說:「我手拿兵器,接連兩次擊退敵軍。像我這樣的功勞,也可以自已單吃一個桃子,用不著與別人共吃一個。」於是,他也拿起一個桃子站起來了。古冶子說:「我曾經跟隨國君橫渡黃河,大鱉咬住車左邊的馬,拖到了河的中間,那時,我不能在水面游,只有潛到水裡,頂住逆流,潛行百步,又順著水流,潛行了九里,才抓住那大鱉,將它殺死了。我左手握著馬的尾巴,右手提著大鱉的頭,像仙鶴一樣躍出水面。渡口上的人都極為驚訝地說:『河神出來了。』仔細一看,原來是鱉的頭。像我這樣的功勞,也可以自己單獨吃一個桃子。而不能與別人共吃一個!你們兩個人為什麼不快把桃子拿出來!」說罷,便抽出寶劍,站了起來。公孫接、田開疆說:「我們勇敢趕不上您,功勞也不及您,拿桃子也不謙讓,這就是貪婪啊;然而還活著不死,那還有什麼勇敢可言?」於是,他們二人都交出了桃子,刎頸自殺了。古冶子看到這種情形,說道:「他們兩個都死了,唯獨我自已活著,這是不仁;用話語去羞恥別人,吹捧自己,這是不義;悔恨自己的言行,卻又不敢去死,這是無勇。雖然如此,他們兩個人若是同吃一個桃子,是恰當的;而我獨自吃另一個桃子,也是應該的。」他感到很羞慚,放下桃子,刎頸自殺了。景公的使者回復說:「他們三個人都死了。」景公派人給他們穿好衣服,放進棺材,按照勇士的葬禮埋葬了他們。 春秋戰國時期有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流傳至今,也有許多 成語典故跟這一時期的人物有關,除了 以下故事,你還知道嗎 燕王喜二十八年(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王 .荊軻出發時,太子及賓客都穿白衣戴白帽到易水邊為他餞行.高漸離擊築,荊軻慷慨悲壯地唱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唱完上車離去,頭也不回一下,表示了他義無反顧的決心.燕太子丹曾與秦王政一起為人質,兩人同甘共苦,但隨著泰國的勢力日盛,便對燕國開始輕視.燕太子丹怨恨秦王政不念友情,傲然無禮,與鞠武共謀報復秦王之事.鞠武勸太子丹西約三晉,南連齊楚.而太子丹認為這乃長久之計,不如找人行刺秦王.鞠武推薦田光,田光說自己已老,不能勝任,他推薦荊軻後自刎而死.太子丹與荊軻縱論天下形勢,再三請求荊軻擔任刺殺秦王的重任,荊軻答應了.太子丹於是尊荊軻為上卿,派其出使秦國,乘機刺殺秦王政.荊軻到了秦國,買通秦王寵臣中庶子豪嘉,以得秦王在 咸陽宮召見.荊軻獻呈燕國地圖,展開地圖時,卷在裡面的匕首露了出來.荊軻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持匕首刺去.秦王急退, 匕首將秦王衣袖劃斷,秦王所佩之劍長,惶 恐之中未能拔出,繞殿柱而跑,荊軻緊追不舍.群臣驚愕,不知如何是好.秦王繞柱奔逃,將長劍移至背後,拔出,猛刺荊軻,斷其左腿.荊軻負傷,便 將匕首擲出,未中.秦王又擊了荊軻八劍.荊軻倚柱長笑,大罵秦王,後被殺. 輕信多疑,婦人之仁,所以,即使正如一些人說的如果項羽少一些霸氣,少一些高傲,渡過了烏江,也未必能東山再起,更何況項羽又擁有別人不所有的殘暴,攻襄城之餘,項羽屠殺全城,巨鹿一戰,秦將章邯已率軍投降,可仍下令坑殺20萬秦軍降卒,入咸陽,又殺秦降王,火燒秦宮室,劫掠婦女寶貨.項羽如此殘暴,百姓又怎能信服於他,縱使他有卓越的才能,縱使他能效仿勾踐卧薪嘗膽,試想如此 一個出爾反爾的膘悍禍賊到了江東,江東百姓還會真心輔佐他,依然替他出謀劃策,他日伺機東山再起嗎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事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王安石這首詩一點不錯.與其屈天下,不如驚天動地刎於烏江,讓天地為之動容!
D. 春秋時代30個歷史典故,你都知道多少
1、烽火戲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諸侯求教的鬧劇。結果,少數民族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束。從此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諸侯紛爭的局面。
2、尊王攘夷
齊桓公在成就霸業時,曾得到管仲輔佐。此人在齊桓公繼位前曾侍從齊桓公的政敵,為與齊桓公爭奪王位,曾射過齊桓公一箭。但齊桓公上台後,看重管仲的才於,不計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為相,實施改革,終於國富兵強。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王不再聽命於周王,一些強大的諸侯趁機發動兼並戰爭,強迫其他各國承認其霸主地位。管仲輔佐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旗號,使齊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3、問鼎中原
據說楚莊王在推行霸業的過程,曾率軍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揚威,並遣使問九鼎的大小輕重。鼎象徵王權,庄王問鼎,表明奪權之心。
4、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5、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E. 春秋戰國時期五個歷史典故
退避三舍
〖解釋〗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沖突。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春秋時候,晉國國君獻公宏愛妃子驪姬。驪姬借機讓晉獻公封自己為夫人,還要立自己的兒子做太子。但獻公原來的夫人生有申生和重耳二子,申生早被封為太子了,驪姬便害死了申生,追殺重耳。重耳在楚國國君幫助下,在外躲避十二年,幸保不死。楚王問重耳說:「你將來若能回國當了國君,怎樣報答我呢?」重耳說:「你什麼貴重東西、奴隸、美好都有了,我能給你什麼稀罕物呢?我若做了晉國君王,萬一日後同你在戰場上遭遇,就退避三舍作為回報吧。」後來重耳果然做了晉國國君,而且真同楚王在戰場相遇了,重耳沒食言,確實退避三會以報楚王!
一鳴驚人
〖釋義〗鳴:鳥叫。一叫就使人震驚。比喻平時沒有突出的表現,一下子做出驚人的成績。
〖出處〗《韓非子·喻老》:「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史記·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苛政猛於虎
〖解釋〗政:政治。指殘酷壓迫剝削人民的政治比老虎還要可怕。
〖出處〗《禮記·檀弓下》:「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
孔子路過泰山的一側,有一個在墳墓前哭的婦人看上去十分憂傷。孔子立起身來靠在橫木上,派遣子路去問訊那個婦人。孔子說:「你哭得那麼傷心,好像有很傷心的事。」那個婦人說:「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吃了,現在我的兒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問:「那為什麼不離開這里呢?」婦人回答說:「這里沒有苛刻的暴政。」孔子說:「學生們記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還要兇猛可怕。
卧薪嘗膽
〖解釋〗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出處〗《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路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老馬識途
〖解釋〗老馬認識路。比喻有經驗的人對事情比較熟悉。
〖出處〗《韓非子·說林上》:「管仲、隰朋從於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F. 春秋時期的歷史典故
完璧歸趙
戰國的時候,趙惠文王有一塊叫做「楚和氏璧」的寶玉,被秦昭襄王知道了,昭王便派了位使臣到趙國來跟惠文王商量:「惠文王,我們秦國願意以十五個城池,和趙國換取這塊「楚和氏璧」的寶玉。」
惠文王一聽:「這該如何是好呀?秦國這么強大,如果把寶玉交給秦昭王,他要是耍賴,不把十五個城池給我們;如果不給,秦昭王會不會一氣之下派兵來打我們,到底該怎麼辦才好?」大家看到惠文王這么煩惱,就有人提議:「我們去請智勇雙全的藺相如來,他一定會想到好辦法的。」
退避三舍
〖解釋〗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沖突。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春秋時候,晉國國君獻公宏愛妃子驪姬。驪姬借機讓晉獻公封自己為夫人,還要立自己的兒子做太子。但獻公原來的夫人生有申生和重耳二子,申生早被封為太子了,驪姬便害死了申生,追殺重耳。重耳在楚國國君幫助下,在外躲避十二年,幸保不死。楚王問重耳說:「你將來若能回國當了國君,怎樣報答我呢?」重耳說:「你什麼貴重東西、奴隸、美好都有了,我能給你什麼稀罕物呢?我若做了晉國君王,萬一日後同你在戰場上遭遇,就退避三舍作為回報吧。」後來重耳果然做了晉國國君,而且真同楚王在戰場相遇了,重耳沒食言,確實退避三會以報楚王!
多行不義必自斃
〖解釋〗壞事干多了,結果是自己找死。
〖出處〗《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春秋時,鄭武公死,長子庄公繼位。其弟共叔段圖謀篡位,在封地內招兵買馬,修整軍備。鄭大夫祭仲深表不安。諫庄公早除共叔段,以絕後患。庄公答曰:「『多行不義必自斃』,汝可拭目以待。」不久,果如其言,共叔段狂妄自大,蠶食邊邑,且欲攻鄭都。庄公見時機成熟,便出兵攻共叔段,逐出鄭國。
知音 :
相傳伯牙善彈琴,鍾子期善聽琴。伯牙彈到志在高山的曲調時,鍾子期就說「峨峨兮若泰山」;彈到志在流水的曲調時,鍾子期又說「洋洋兮若江河」。鍾子期死後,伯牙不再彈琴,以為沒有人能像鍾子期那樣懂得自己的音志。後遂以「知音」比喻對自己非常了解的人.
苛政猛於虎
〖解釋〗政:政治。指殘酷壓迫剝削人民的政治比老虎還要可怕。
〖出處〗《禮記·檀弓下》:「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
孔子路過泰山的一側,有一個在墳墓前哭的婦人看上去十分憂傷。孔子立起身來靠在橫木上,派遣子路去問訊那個婦人。孔子說:「你哭得那麼傷心,好像有很傷心的事。」那個婦人說:「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吃了,現在我的兒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問:「那為什麼不離開這里呢?」婦人回答說:「這里沒有苛刻的暴政。」孔子說:「學生們記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還要兇猛可怕。
一鳴驚人
〖釋義〗鳴:鳥叫。一叫就使人震驚。比喻平時沒有突出的表現,一下子做出驚人的成績。
〖出處〗《韓非子·喻老》:「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史記·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嘗膽
〖解釋〗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出處〗《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路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老馬識途
〖解釋〗老馬認識路。比喻有經驗的人對事情比較熟悉。
〖出處〗《韓非子·說林上》:「管仲、隰朋從於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藺相如來了之後,惠文王第一句話就問他:「秦國要用十五個城來交換我的楚和氏璧,你看我應不應該答應他呢?」藺相如毫不遲疑的說:「秦國強,趙國弱,我認為您不答應也不行呀!」「可是,假如秦國拿了我的璧玉,卻不把城池給我,那我該怎麼辦?」惠文王憂心地問。藺相如馬上介面說:「秦國要拿十五個城池來交換趙國的楚和氏璧,假如趙國不答應,那當然是趙國的錯;反過來,若秦國得到了璧玉,卻不把城池給趙國,那錯就在於秦國了。因此,照我的看法,還是派人將璧玉送到秦國去比較好。」
趙惠文王覺得藺相如說的很有道理:「依你看,派什麼人去好呢?」藺相如自告奮勇的說:「假如大王實在找不出合適的人,臣倒願意前往一試。秦國如果守信把城給我們趙國,我就把璧玉留在秦國;如果秦國食言,不把城給趙國,我一定負責將原璧歸還趙國」。
藺相如到了秦國以後,見到了秦昭王,便把璧玉奉上。秦昭王一見到璧玉後,高興地不得了。不斷地把璧玉捧在手上仔細欣賞,又把它傳給左右的侍臣和嬪妃們看,卻都不提起十五個城池交換的事。藺相如一看情形不對,馬上向前對秦王說:「大王,這塊璧玉雖然是稀世珍寶,但仍有些微的瑕玭,請讓我指引給大王看看!」
秦王一聽:「有瑕玭?快指給我看!」藺相如從秦王手中把璧玉接過來以後,馬上向後退了好幾步,背靠著大柱子,瞪著秦王大聲說:「這塊璧玉根本沒有瑕玼,是我看到大王拿了寶玉以後,根本就沒有把十五個城池給趙國的意思。所以我說了個謊話把璧玉騙回來,如果大王要強迫我交出璧玉的話,我就把楚和氏璧和我自己的頭,一起去撞柱子,砸個粉碎。」藺相如說完,就擺出一付要撞牆的樣子。秦昭王害怕藺相如真的會把璧玉撞破,連忙笑著說:「你先別生氣,來人呀!去把地圖拿過來,劃出十五個城市給趙國。現在你可以放心把璧玉給我了吧!」
藺相如知道秦王不安好心,就騙秦王說:「這塊楚和氏璧,是天下人都知道的稀世珍寶,趙王在交給我送到秦國來之前,曾經香湯沐浴,齋戒了五天,所以大王在接取的時候,也同樣應該齋戒五天,然後舉行大禮,以示慎重呀!」。秦王為了得到璧玉,只得按照藺相如所說的去做。藺相如趁著秦王齋戒沐浴的這五天內,叫人將那塊璧玉從小路送回趙國。
五天過去了,秦王果真以很隆重的禮節接待藺相如。藺相如一見秦王便說:「大王,秦國自秦繆公以來,二十多位君王,很少有遵守信約的人,所以我害怕受騙,已差人將璧玉送回趙國!如果大王真的要用城池來交換楚和氏璧,就請先割讓十五個城池給趙國,趙王一當遵守誓約將玉璧奉上。現在,就請大王處置我吧!」
秦昭王一聽璧玉已經被送回趙國,心裡雖然很生氣,卻也佩服藺相如的英勇,不但沒有殺他,還以禮相待,送他回趙國。
G.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小故事有哪些
烽火戲諸侯,退避三舍,一鳴驚人,老馬識途,負荊請罪等。
H. 春秋時期歷史典故
春秋歷史典故主要是廉頗藺相如他倆的歷史典故還是特別多的,我覺得其他的話應該沒有多少。
I. 有關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1、拔苗助長
春秋時,有個急性子農夫,他插下秧苗後,好幾天也不見秧苗長高,心裡著急,就把自己田裡的秧苗挨個都拔高了一些。他累得筋疲力盡,回到家裡,得意地對兒子說:「我幹了一天,總算幫助秧苗長高了一些。」兒子連忙跑到田邊去看,只見秧苗全都被太陽曬得枯死了。
2、一鳴驚人
春秋時,楚莊王當國君的前三年,只知享樂,不管國事。申無畏出了個謎語讓他猜:「有隻大鳥,三年不飛也不叫,這是什麼鳥?」楚莊王笑著說:「這只鳥,要麼不飛不鳴,要飛就直沖雲霄,一叫就讓人震驚。」從此,他勵精圖治,成為霸主。
3、風吹草動
春秋時,楚國的伍子胥被楚平王追殺,他逃到昭關。由於楚軍在關口盤查很嚴,他出不了關。因為著急和憂愁,一夜之間他的須發全都變白了。憑著相貌短時間內的巨大變化,他混出了昭關。逃亡的路上,他經常在蘆葦和草叢里穿行,由於精神高度緊張,稍有風吹草動,他就趕緊躲起來。
4、風雨同舟
春秋時,吳、越兩國相鄰,但彼此之間爭端不斷,戰爭頻繁。有一次,兩國的人同乘一條船渡江,船到江心,狂風突起,大浪滔天,眼看著就要翻船。在這危急時刻,人們忘記了過去的仇恨,齊心協力,共同排除險情,使渡船安全地到達了岸邊。在船上的兩國人就像一家人一樣。
5、甘拜下風
春秋時,秦、晉兩國之間發生了戰爭,結果晉軍大敗,晉惠公也被秦俘獲。秦穆公對晉國的君臣們說:「盡管晉惠公忘恩負義,但我是不會將你們當俘虜押回秦國的。」晉國的大臣們說:「我們是跪在您的下風頭,希望您在上風頭說的話能算數。
6、天羅地網
春秋時,楚平王聽信大臣費無忌的讒言,要殺害太子的師傅伍奢和他的兒子伍子胥。太子連夜告訴了在樊城做守將的伍子胥。當第二天費無忌的兒子來騙伍子胥回都城時,伍子胥將他痛打一頓,說:「如果不是太子告訴真相,我就被騙入天羅地網了。」
7、守株待兔
春秋時,宋國有個農夫在田裡看見一隻野兔撞在樹樁子上,折斷脖子而亡。他不費吹灰之力便吃到了兔肉。從那以後,他什麼農活兒也不幹了,天天守在樹樁子旁邊,等著撿兔子。可再也沒有野兔來撞這樹樁子,他的行為被人們當作了笑話。
(9)春秋時期的歷史店典故有什麼擴展閱讀:
戰國時,各諸侯國陸續形成國君之下將相分職、文武分權的中央官僚體制。相,又稱相邦、宰相,是百官之長。將,又稱將軍,是武官之長。
秦國於武王二年(前309)開始設丞相一職,丞相中最尊貴者稱相邦,最高武職初為大良造,到秦昭王時才設將軍。楚國一直以令尹為最高官職,柱國或上柱國為地位稍次的最高武官。
各國次一級的武官為尉,或稱國尉、都尉。國君的秘書稱御史,並有監察之任。郡縣的設置更為普遍,逐漸形成以郡統縣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