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歷史上漢藏關系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歷史上漢藏關系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1-03-12 11:43:20

『壹』 下列哪一歷史事件,奠定了漢藏密切交往的基礎

答案B
此題是一道最佳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漢藏友好交往的史實掌握情況。題干中的中心詞是「漢藏」,選項A是關於管轄西域的,選項C是唐與回紇、南詔的關系,選項D是唐與東突厥的關系,只有B是漢藏友好交往的史實。

『貳』 漢藏語系的基本特徵

漢藏語系,語言學家按照譜系分類法劃分的一組語群,但是劃分的形式很多。在中國,漢藏語系一般分為四個語族,即漢語(有人為是語族)、壯侗語族、苗瑤語族和藏緬語族,共計約250種語言,主要分布在中國、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印度、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等亞洲各地。按使用人數計算,是僅次於印歐語系的第二大語系。
關於漢藏語系的分類和歸屬問題,學界爭論不休:西方學者一般認為苗瑤語族和壯侗語族不屬於漢藏語系,中國大陸的學者一般把這些語言劃入漢藏語系。漢語與藏緬語語言有發生學關系。最早提出漢語、藏語、緬甸語之間有同源關系而和其他亞洲語言不同的是德國學者朱利葉斯·克拉普羅特。他在1823年發表的書中首先提出這個假設,但後來他的著作被淡忘了,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學者們才重新重視他的研究。 雖然沒有人否認藏緬語和漢語有發生學關系,但是漢藏語系的譜系樹的結構有待進一步研究,很多學者認為根本沒有「藏緬語族」這個語族,因為漢語在漢藏譜系樹的地位可能比較接近藏語,反而漢語和緬甸語或者羌語的關系沒有那麼密切。
漢藏語系中各語言的一些類型學的特點:很多是孤立語;有聲調;單音節詞根佔多數;有量詞;以虛詞和語序作為表達語法意義的主要手段。 但是,大部分語言學家認為,原始漢藏語的語音和語法和現代嘉絨語相似:沒有明確的聲調系統,有復輔音,有復雜的動詞形態。法國學者奧德里庫爾(Haudricourt)早在1954年發現漢語的聲調是後期的,戰國時的漢語沒有聲調,到了南北朝韻尾-s和喉塞音分別演變成去聲和上聲。上古漢語也有復雜的形態,例如:使動的s-前綴:登(端母登韻)上古漢語,增(精母登韻)。嘉絨語和藏語里存在著同樣的s-使動前綴。 按照歷史語言學的定論,聲調的有無、語序(動詞、主語和賓語的相對位置)、音節結構等類型特徵無法支持或者否認語言同源關系的假設,因為這些特徵容易擴散到不同的語系。惟有共同的形態成分(前綴、後綴、中綴、母音交替等)和基本詞彙才能證明這種關系。

『叄』 發生在漢藏之間友好關系的史實是什麼

公元821年,吐蕃派使臣向唐請求和盟。作為中華民族有機組成部分的漢藏兩個民族,都擁有悠久的歷史,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兩個民族自唐朝締結友好,千餘年來開展了廣泛、深入而持續的交流,豐富了各自的文化,創造了璀璨的文明成果,譜寫了無數的佳話,促進了民族的發展。更有學者依據考古學、人類學、語言學、社會學與民族宗教學考證,漢藏兩個民族具有共同的血緣基因,秉持著相同的文化源流。

『肆』 漢藏語系的特點

漢藏語系,語言學家按照譜系分類法劃分的一組語群,但是劃分的形式很多。在中國,漢藏語系一般分為四個語族,即漢語(有人為是語族)、壯侗語族、苗瑤語族和藏緬語族,共計約250種語言,主要分布在中國、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印度、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等亞洲各地。按使用人數計算,是僅次於印歐語系的第二大語系。關於漢藏語系的分類和歸屬問題,學界爭論不休:西方學者一般認為苗瑤語族和壯侗語族不屬於漢藏語系,中國大陸的學者一般把這些語言劃入漢藏語系。漢語與藏緬語語言有發生學關系。最早提出漢語、藏語、緬甸語之間有同源關系而和其他亞洲語言不同的是德國學者朱利葉斯·克拉普羅特。他在1823年發表的書中首先提出這個假設,但後來他的著作被淡忘了,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學者們才重新重視他的研究。雖然沒有人否認藏緬語和漢語有發生學關系,但是漢藏語系的譜系樹的結構有待進一步研究,很多學者認為根本沒有「藏緬語族」這個語族,因為漢語在漢藏譜系樹的地位可能比較接近藏語,反而漢語和緬甸語或者羌語的關系沒有那麼密切。漢藏語系中各語言的一些類型學的特點:很多是孤立語;有聲調;單音節詞根佔多數;有量詞;以虛詞和語序作為表達語法意義的主要手段。但是,大部分語言學家認為,原始漢藏語的語音和語法和現代嘉絨語相似:沒有明確的聲調系統,有復輔音,有復雜的動詞形態。法國學者奧德里庫爾(Haudricourt)早在1954年發現漢語的聲調是後期的,戰國時的漢語沒有聲調,到了南北朝韻尾-s和喉塞音分別演變成去聲和上聲。上古漢語也有復雜的形態,例如:使動的s-前綴:登(端母登韻)上古漢語,增(精母登韻)。嘉絨語和藏語里存在著同樣的s-使動前綴。按照歷史語言學的定論,聲調的有無、語序(動詞、主語和賓語的相對位置)、音節結構等類型特徵無法支持或者否認語言同源關系的假設,因為這些特徵容易擴散到不同的語系。惟有共同的形態成分(前綴、後綴、中綴、母音交替等)和基本詞彙才能證明這種關系。

『伍』 可以整理下歷史上西藏與漢族的關系嘛(比如開始建交,金城公主入藏,西藏解放什麼的)

整理下歷史上西藏與漢族的關系嗎?比如開始煎餃,金晨公主入藏的是文臣,唐朝的文成公主入藏,促進了漢藏的文化交流。

『陸』 發生在漢藏之友好關系的史實是什麼

1、文成公主和親,下嫁松贊干布
2、金城公主和親,下嫁贊普尺帶珠丹
3、長慶會盟

『柒』 漢人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1)漢人血統基本上屬於亞洲蒙古利亞人,而影響漢人血統的主要是四大民族:

1、古漢人,即秦漢時代漢人,屬漢藏語系;韃靼人,主要包括匈奴人、契丹人,屬阿爾泰語系;東胡,主要有鮮卑人,屬通古斯語系;

2、古越人。從相貌、體質上看,古漢人方臉,面貌中正;

3、韃靼人圓臉,面龐較大、粗放;東胡人長臉或瓜子臉,前額大,鰓及下巴較窄,小眼;

4、古越人膚色稍黑,眼球突出,體毛少。

(2)由於現在漢人經過幾千年的多民族融和,體質上已無非常明顯的單民族特點。但漢人屬於蒙古人種,故蒙古人種特徵鮮明。

蒙古人種的體質特徵是:膚色在世界所有人種中居中,頭發直而硬,體毛和胡須少,鼻寬度中等,鼻樑較低,臉平扁,唇厚適中,眼瞼多有內眥褶;頭骨上表現的特徵是鼻尖點指數中等,眼眶較高,面骨平扁,顴骨突出。

美洲印第安人面部不象亞洲的蒙古人種那樣扁,鼻子的突出度也稍大。上門齒舌面的鏟形結構也是黃種人的顯著特徵之一。

(7)歷史上漢藏關系的主要特點是什麼擴展閱讀:

特點:

1, 體形:肩寬,軀干長,四肢較短。

2, 體高:平均在1。67米以上。

3, 牙齒:常有箕形門齒。(就是牙齒形狀是鏟形齒。其特徵是門齒外側邊緣象口腔內的方向捲起,橫截面如「┕┙」狀。漢族人中出現頻率超過98%)

4, 蒙古斑:即所謂的「胎記」,在嬰兒期至5歲時常出現。(就是身上有黑色或者青色的痣斑。是指新生兒的骶部和臀部皮膚出現色素聚集,呈現出灰藍色斑塊。在漢族中,該特徵的出現頻率達到94%。一般會自然消失,但有的個體會保存終生)。

漢族在中國分布的特點是東密西疏,據1990年的統計,中國10.39億漢族人口約佔全國總人口的91.92%,其中漢族人口占當地總人口的比例,江蘇、浙江分別為99.77%、99.49%,而新疆、西藏則分別為37.58%和2.05%。

漢族的人口如果從其族源夏民族算起開始約有200餘萬人,歷經夏、商、周三代,到戰國盛時已有2000萬人左右了。在漢族形成的兩漢之時,漢族人口已達5000餘萬人,到唐代前期達到8000萬至9000萬人之間,到北宋大觀年間達10441萬餘人。

元代以後,在中國統一的大趨勢下,漢族人口這個雪球越滾越大。明萬曆二十八年(1601)人口達1.5億。及至清道光三十年(1851年)則達4億以上,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其人口約6億,到20世紀末已達10億以上。

在地域上則從黃河、長江流域向南發展到珠江流域抵台灣島和海南島,向東北發展到黑龍江流域,向西北發展到天山南北,向西南發展到雲貴高原和青藏高原。

民系

一般而言,同一個民系的人生活在相同或相近的區域,有著相同的區域認同。區域認同往往成為民系的名字,典型的例子如潮州民系。在漢族諸民系中,客家民系是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漢族民系。

對漢族人而言,炎黃認同是民族的精神傳統的標志物和代表物之一。類似的,對於民族之下的民系而言,在同一個民系裡的人,往往對某一特定的事物有著強烈的認同感,認為這一事物代表了自己所屬民系的某些特性和精神傳統。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炎黃子孫。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雲:「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

無論是在政治、軍事、哲學、文學、史學、藝術等諸多方面,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漢族都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業績。

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漢族宗教的主要傳統觀念。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漢族歷來以勤勞、富於創造精神著稱。漢族歷史上的經濟是以農業為主,兼營家庭副業,是一種典型的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漢族的農業生產在歷史上素來發達,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細作著稱於世,漢族的手工業也有相當高的發展水平。

而隨著中國歷史的變遷,以及外族入侵和躲避戰亂等因素,漢族也發生了大規模遷移,一直在從中原地區向南遷移。客家人繼承了當時中原漢人的文化傳統,比如說古語,風俗習慣也有歷史痕跡。

漢族還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截止2009年,漢族人口約為13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19%,分布於世界各地。

在中國大陸,漢族占總人口的92%;在台灣,漢族占總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門,漢族分別占總人口的95%和97%。 除中國兩岸三地外,漢族在東南亞、北美洲和西歐也有較多分布。

『捌』 漢藏關系屬於中國社會史嗎

屬於。青藏高原幅員遼闊、山高路險,尤其是在古代,交通極為不便,因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區域藏文化。

藏文史籍記載「上阿里三圍,中衛藏四如,下朵康六崗」的「博曲卡松」(意為藏地三部的劃分方法,詳見參考辭典),劃分的依據就是藏地的地形特徵和自然條件。以方言區的不同,元代開始劃分為「衛藏、康巴和安多」三域,且有「法域衛藏、馬域安多、人域康巴」之說,通俗地講,就是「衛藏的宗教、康巴的人、安多的馬」。

拉薩以西的高原大部叫「衛藏」,分為「衛」(前藏)、「藏」(後藏)、阿里,即今日的拉薩、山南、日喀則和阿里。衛藏地區是藏地政治、經濟、宗教文化中心。拉薩的布達拉宮、大昭寺、小昭寺聞名全藏,是舉行盛大法會、高僧輩出的地方;另有後藏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前藏山南的桑耶寺等諸多主要寺廟,宗教興盛,因而被稱為「法域」。

「衛藏」是吐蕃民族的本土,是藏族的最基本成分。地理位置上,衛藏以雅魯藏布江流域為中心,區內藏北、藏南以岡底斯山脈和念青唐古拉山脈南麓大斷裂帶為界。河谷與盆地相間,平均海拔約4000米,土地肥沃、雨量充沛,適於農作物生長,是孕育藏文明的搖籃。

橫斷山區的四川省甘孜、阿壩、西藏的昌都以及雲南迪慶地區叫作「康巴」。康巴最有名的是康巴人:康定的漢子丹巴的女子。康巴男人恩怨分明,彪悍神勇,崇尚橫刀立馬;康巴女人們,卻是難以言狀的嫵媚。因而康巴被稱為「人域」。在藏語里,「康」是邊地的意思,「康」作為地域概念,其范圍大致是今四川的甘孜藏族自治州、涼山州木里藏族自治縣、西藏的昌都地區、青海的果洛、玉樹兩個藏族自治州以及雲南的迪慶藏族自治州。在康區的藏族人被稱為「康巴」。對於康巴人的先祖,有多種說法。普遍認為是西羌的後裔,但在西方認為,康巴人是亞歷山大大帝東征留下的雅利安人後裔。因為勇武善戰,多俠客和「夾巴」(強盜),康巴漢子被稱為「藏族的哥薩克人」;因善於經商,多名商巨賈,康巴漢子又被稱為「藏族的猶太人」;因自由不羈,又被稱為「藏族人中的吉普賽人」。

『玖』 漢藏語系

特徵
由於漢藏語系語言的歷史比較尚未全面、深入進行,因而對其特點的認識主要在現狀方面。通過語言比較可以看出,不同語言間不僅在現狀上有許多共同的特點,而且還存在著許多共同的發展規律。
編輯本段發音
固定聲調
每個音節有固定的聲調是漢藏語系語言在語音上的重要特點。聲調能區別詞彙意義。如漢語的xan35(寒),xan51(漢)。在有些語言里,聲調還能區別語法意義。如彝語涼山話的單數人稱代詞用聲調表示格的區別:嬜a33(我,主格)──嬜a55(我,屬格)──嬜a31(我,賓格)。水語用聲調區別詞類,如k?amp;#91;m55(鍋蓋,名詞)──k?amp;#91;m35(蓋,動詞)。聲調同聲母、韻母的關系很密切。三者在發展過程中互相影響、互為條件。聲調因聲母清濁而分陰陽,這一規律在整個語系中具有普遍性。從中古漢語到現代各方言的四聲,普遍經歷了分陰陽的過程。例如,古四聲在溫州話和潮州話里都分陰陽兩類,共有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等8個調。壯侗語族的聲調一般也依四聲八類的系統發展,數目都在8個上下。例如壯語武鳴話有6個舒聲調、2個促聲調,與漢語的四聲各分陰陽的8個調相當。苗瑤語族也存在這種分化。古苗瑤語有4個調,後來由於聲母的清濁各分陰陽。如苗語凱里話的聲調就是由古四聲分化為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等8個調。藏緬語族的許多語言也有因清濁分聲調的現象,清濁對立造成聲調的分化,往往是清聲母使聲調變高,濁聲母使聲調變低。如藏語拉薩話分高低兩類調,其分化與清濁聲母有關,高調來源於清聲母,低調來源於濁聲母。壯語武鳴話中平、上、去、入的陰調類調值是24、55、35、55(35為長母音),陽調類調值是31、42、33、33,也是陰類高,陽類低。此外,聲母的送氣與不送氣、單輔音與復輔音的聲母、母音的長短、母音的松緊、韻尾的有無等特點,也能影響聲調的變化。許多語言的聲調,因韻母是否帶塞音韻尾而分舒促,舒聲調一般都比促聲調多。如壯侗語族和苗瑤語族通常有5~6個舒聲調,但促聲調則以兩個為多,有些地方還因母音長短而分為4個。總的看來,漢藏語系語言的聲調發展不平衡。從調值來看,數量上最少的只有兩個(如普米語),最多的有12個(如苗語宗地話)。漢語方言有3~10個,苗瑤語族有4~12個,壯侗語族有6~10個。相對說來,藏緬語族的聲調最少,有2~4個,還有的語言或方言沒有聲調(如珞巴語和藏語安多方言)。漢語、壯侗語族、苗瑤語族之間聲調的特點比較按近,都是四聲八類系統,聲調對應關系也比較明顯。
母音分長短
漢藏語系許多語言的母音分長短,以壯侗語族為最普遍。漢語的粵方言,苗瑤語族的勉語、藏緬語族的藏語、珞巴語、獨龍語等也有這種對立。漢語、壯侗語族、苗瑤語族長短母音的對立大多出現在帶韻尾的主要母音上。例如廣州話的 kai55 (雞)和ka:i55(街),水語的tap55(肝)和ta:p55(挑),勉語大坪江話的nau231(舅父)和 na:u231(老鼠)。就多數語言情況而言,主要母音是長的,韻尾則短,主要母音是短的,韻尾則相對地略長。所以,就整個音節來說,長母音韻母和短母音韻母的音節長短大致相等。母音單獨作韻母時,長短不對立,一般念長音。藏緬語族不帶韻尾的單母音韻母也分長短,長母音韻母和短母音韻母的長短不同。如珞巴語米林話的o嬜o(五)和o嬜o(魚)。在長短母音的分布上,有的語言配對整齊。如黎語保定話有 a、e、i、o、 u、嚕6個母音,帶韻尾時各分長短。而有的語言長短的對立只出現在個別母音上。如水語三洞話有 i、e、a、o、u、?amp;#91;、徲7個母音,單獨作韻母時只有長音,帶韻尾時只有母音 a分長短,其餘都讀長音。長短往往影響其他語音特徵的變化。一種是長短往往伴隨母音舌位上的某些差別:長母音比短母音舌位低的如勉語興安話的a:,實際音值為【u:】,a為【奃】,la:i31(籮筐)讀【lu:i31】,lai31 (菜)讀【l奃i31】(廣州話「街」、「雞」二詞中主要母音的實際音值也是這種情況)。長母音比短母音舌位高的如壯語隆安話的u:,實際音值為【u:】, u為【戅】, 堭u:n35 (錐)讀【堭u:n35】,kun22(裙)讀【k戅n22】。其次,長母音往往還帶有母音性的過渡音,其舌位一般比主要母音低。如黎語黑土話的o:都帶過渡音奃,o:m讀【o:奃m】。廣東中山話的o:也帶過渡音?amp;#91;,o:t讀【o:?amp;#91;t】。另一種更普遍的現象是母音的長短影響聲調。如布依語興義話的第7調,長母音韻調值是13,短母音韻調值是35。例如:za:p13(挑)和zap35(小豬籠)。壯語廣南語的入聲有4個調,是長短對立消失後分化而成的。漢語廣州話的入聲分陰入、中入、陽入3類;中入從陰入中分化而出,條件是母音的長短:中入是長母音,陰入是短母音。從發展上看,大多數語言的長短對立有逐漸消失的趨勢,所以在有些語言里長短的配對已不整齊。如侗語北部方言的母音長短對立已消失,只有一個短母音?amp;#91;;南部方言的一些短母音韻已合並於長母音韻,長母音韻比短母音韻多。
清濁對立
許多語言的聲母有清濁對立,並存在共同的發展趨勢。如漢語的吳方言,壯侗語族的壯語、水語、毛南語、黎語,苗瑤語族的勉語,藏緬語族的嘉戎語、彝語、哈尼語、傈僳語、拉祜語等。在多數語言里,清濁對立主要出現在塞音、塞擦音、擦音上。塞音、塞擦音的清濁對立大多隻出現在不送氣音上。有些語言,如苗語、緬甸語、彝語、阿昌語、勉語、拉珈語等的鼻音、邊音(或其中一個)也分清濁。如阿昌語隴川話的mu妱55(潑)和怰u妱55(弄潑), 拀婖31(豹子)和 拀婖31(褲子)。此外,有些語言除了純濁音聲母(如 b、d、ɡ等)外,還有一套帶鼻冠音的濁聲母(如mb、nd、嬜ɡ等)。如納西語的be55(雞冠)和mbe33(雪),dy31(地)和ndy33(慢)。水語的兩套濁聲母是帶鼻冠音的濁聲母同帶喉塞音的濁聲母的對立,如mba33(靠攏)和妱ba33(蝴蝶),水語的鼻音有3套: 濁鼻音、清鼻音、帶喉塞音的鼻音。如ma31(舌頭)、怰a24(狗)、 妱ma24(青菜)。聲母的清濁同聲調的關系最密切,同送氣不送氣、母音的松緊等還有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清濁由對立到不對立,是漢藏語系語言共同的發展趨勢。就塞音、塞擦音、擦音而言,一般是濁音清化;就鼻音、邊音而言,一般是清音濁化。清濁對立往往引起聲調的分化。 漢藏語系語言的輔音韻尾常見的有-m、-n、-嬜、-p、-t、-k、-妱等7個(發音只有成阻,無除阻)。有個別的語言還有-r、-徲、-s等延續音韻尾。如門巴語(錯那)的嶃ar(東)、 nis(七),門巴語(墨脫)的嬜ul(銀)。個別的語言或方言還有復輔音韻尾。如羌語麻窩話有 -st、-zd、-rb、-εp、-xs、-γl、-惒z等22個復輔音韻尾。韻尾的發展很不平衡,但存在從繁到簡的趨勢。一般是:塞音韻尾由部分合並(如p並於t)和轉化(如k變為妱)到全部轉化為-妱,然後-妱又脫落;鼻音韻尾與塞音韻尾發音部位相同的,往往平行發展(如p並於t則m並於n),然後轉化為母音的鼻化,直至鼻化成分進一步消失。中古漢語有-p、-t、-k、-m、-n、-嬜等韻尾。到了現代方言,有的全部保留(如粵方言),有的局部消失了(如吳方言)。藏語的發展也經歷過這個過程。7世紀的藏語有-b、 -d、-ɡ、-m、-n、-嬜等韻尾,到了現代方言,有的地方完全保留下來,如阿力克話仍有-p、-t、-k、-m 、-n、-嬜等韻尾;有的地方已丟失了一部分,如拉薩話保留了-m、-p、-妱3個韻尾,-t轉化為-妱,-n、-嬜轉化為母音的鼻化。有的地方塞音韻尾都轉化為-妱,鼻音韻尾都轉化為母音的鼻化,如德格話。緬甸語也經歷了多種塞音韻尾轉化為-妱、多種鼻音韻尾轉化為母音鼻化的過程。彝語支語言的大多數地區,輔音韻尾和鼻音韻尾都已消失。苗瑤語族也存在韻尾簡化、脫落的趨勢。如中國境內的苗語一般已無塞音韻尾,鼻音韻尾也只保留了一個(在後母音後讀-嬜,在前母音後讀-n)。在苗語石門坎話里,韻尾已全部脫落。
復輔音聲母
漢藏語系一部分語言還保留有復輔音聲母。復輔音以二合的為多,還有少量三合的。二合復輔音主要有4種類型:①鼻音加其他輔音(前後輔音的發音部位大多數相同)。如彝語涼山話的mbu33(飽),納西語的nd婖33〔上(去)〕,苗語高坡話的nto15(布)。②喉塞音加其他輔音。如拉珈語的妱ba:n13(村子),水語三洞話的妱na33(臉),布依語佯僙話的妱va31(傻)。③塞音(或鼻音)加邊音(或顫音,或濁擦音)。如壯語貴縣話的prak55(菜), mra13(野果),苗語高坡話的pla24(五),獨龍語的ɡla35(掉),仫佬語的pγa42(山)。④擦音加其他輔音。如羌語桃坪話的xt媆55(蛋),羌語麻窩話的st?amp;#91;(七),藏語道孚話的zɡo(門),藏語阿力克話的γlo(肺)。三合復輔音如拉珈語的妱bla213(摸)、僜語格曼話的 嬜khlo嬜35(翅膀)、嘉戎語的∫kra(細篩子)。復輔音以藏緬語族語言為最豐富,有上述①、③、④3種類型;其次是苗瑤語族,有上述①、②、③3種類型;壯侗語族只有上述②、③兩種類型。其發展有簡化、脫落的趨勢。以藏語為例,7世紀的藏語有豐富的復輔音,不僅有二合的,還有三合、四合的,但發展到現在,有的方言(如安多方言)還保存較多的復輔音(最多的有90個左右),有的方言(如衛藏方言)很多地方已無復輔音。其變化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脫落部分輔音,如藏文的 dɡu(九),bsad(殺),拉薩話讀【ku12】、【sε妱54】;一是復輔音合並為單輔音,如藏文的ɡru(船)、druɡ(六),拉薩話讀 【堮hu12】、【堮hu妱12】。現代漢語除個別地區外,大都無復輔音。一些學者認為,上古漢語有豐富的復輔音。 藏緬語族有些語言,如彝語、哈尼語、傈僳語、拉祜語、白語、景頗語、載瓦語等,母音分松緊兩類。其作用主要是區別詞彙意義,有些語言還能區別語法意義。如載瓦語:kjo21(聽)—kjo21(使聽),mju21(浮)—mju21(使浮)。松緊的差別常常還伴隨著聲調、舌位等方面的一些差別。如緊母音音節的調值比松母音音節略高,緊母音的舌位比松母音略低。有的緊母音後還帶有喉塞音。松緊對立的來源,一種是由於塞音韻尾的脫落,即帶塞音韻尾的母音,韻尾脫落後轉為緊母音,與原來不帶韻尾的松母音形成對立,如彝語支諸語言。一種是由聲母的清濁轉化而成,濁變松,清變緊,如景頗語、載瓦語。有的語言,緊母音存在松化的趨勢,如哈尼語的碧卡方言、豪白方言。
編輯本段語法
漢藏語系各語言以詞序和虛詞為表達語法意義的重要手段。詞序比較固定。虛詞種類較多,在句中表示各種不同的語法意義。漢藏語系語言詞類上的一個特點是有量詞。量詞的作用主要表示事物的單位和動作行為的量。此外,許多語言的量詞還兼表事物的類別、形狀、性別、級別等特徵。漢藏語系語言有詞的重疊形式,在許多語言里具有共同的特點,表現在重疊的范圍、作用、形式等方面。漢藏語系語言廣泛運用各種助詞來表達復雜的語法意義。首先,各語言有多種表示句子成分結構關系的助詞。其次,各語言還有一批表示不同句式和語氣的助詞,一般都用於句子末尾。 漢藏語系語言廣泛運用各種助詞來表達復雜的語法意義。首先,各語言有多種表示句子成分結構關系的助詞。其中有表示限制、補充關系的,有指明主語、賓語、主動者、被動者的,有用在表示處所、時間、工具等狀語後面的,等等。這類助詞使某些語序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如景頗語的形容詞定語加助詞後能夠移至中心語之前,賓語加助詞後能移至主語前。例如:k╤31tho嬜31(寨子)k╤31掵i31(小),「小寨子」也能說k╤31掵i31(小)ai33(助詞)k╤31th嬜o嬜31(寨子),嬜ai33(我)∫i33(他)phe妱55(助詞)mu31(見)ju33(過)s╤33嬜ai33(句尾詞):「我見過他了」,也能說∫i33(他)phe妱55(助詞)嬜ai33(我)mu31(見)ju33(過)s╤33嬜ai33(句尾詞)。其次,各語言還有一批表示不同句式和語氣的助詞(語氣詞),一般都用於句子末尾。例如漢語有"了"、「嗎」、「吧」等等。傣語(德宏方言)有h嚕35(嗎)、li35(呢)、p婖55(吧)、l婖53(嘛)、la55(啦)等。布努語有ni12(嗎)、lo22(啊)、抰e231(吧)、ma21(嘛)等。 漢藏語系語言詞類上的一個特點是有量詞。除藏緬語族有些語言(如藏語、景頗語等)量詞還不太發達外,一般都有豐富的量詞。量詞的作用主要是表示事物的單位和動作行為的量。此外,許多語言的量詞還兼表事物的類別、形狀、性別、級別等特徵。如阿昌語隴川話有表示事物類別和形狀的量詞: 尶u妱55(個)用於人;tu31(頭、只)用於動物;堭e嬜55(棵)用於植物;lum31(個)用於圓形、塊狀、方形等物品;墭au31(根)用於長條形硬物;kh墭?amp;#91;嬜31(根)用於長條形軟物。壯語武鳴話有表示性別的量詞:tak42(個)用於男青少年;ko嬜24(個)用於中年男子;ta33(個)用於青少年女性;me33(個)用於中年女子。還有通過母音變化來表示級別的: je:p33表"小撮",ja:p33表「大撮」;γe:k42表「小條」,γa:k42表「大條」。在壯侗、 苗瑤語族裡,量詞還具有標志名詞的冠詞性作用,有些名詞在使用時往往要在前面加量詞。如苗語黔東話的tε11(個)nε55(人)意為「人」,lε33(個)堭ε35(房子)意為 「房子」。在廣州話里,量詞也可以起冠詞作用,例如:「條棍呢?"(那根棍子在哪兒?)從來源上看,量詞大多來自名詞、動詞,如漢語的「碗、口、瓶、桌、背、挑、捆」等。藏緬語族有些語言,名詞稱量時用其自身形式當量詞(雙音節詞多數取後一音節,少數取前一音節)。如哈尼語綠春話:mja33(眼睛)慯hi31(一)mjаa33(只)意為「一隻眼睛」,l婖55扷婖55(橋)慯hi31(一)扷婖55(座):意為「一座橋」。量詞從少到多,從簡單到復雜是漢藏語系語言共同的發展趨勢。 漢藏語系語言有詞的重疊形式,在許多語言里具有共同的特點,表現在重疊的范圍、作用、形式等方面。比較普遍的是形容詞、量詞的重疊。形容詞重疊大多表示性質、狀態的程度。如阿昌語隴川話的na55(紅)和na55na55〔紅紅(的)〕,lum31(圓)和lum31 lum31〔圓圓(的)〕;勉語大坪江話的恄je52(重)和恄je52恄je52〔重重(的)〕, pε12(白)和pε12pε12〔白白(的)〕。通常重疊表示程度的提高,但也有例外,在漢語廣州話里可以表示程度的降低(必帶詞尾-tei35),如pak pak tei(有點兒白的)。量詞重疊表示「每」的意思。如壯語武鳴話的pou42(個)和pou42 pou42(每個),pai31(次)和pai31pai31(每次)。在許多語言中,名詞、代詞、動詞也能重疊。景頗語重疊名詞表示多數,如 phun55(樹)和phun55phun55(有些樹),k╤31tho嬜31(寨子)和 k╤31tho嬜31tho嬜31(有些寨子)。載瓦語重疊疑問代詞表示多數,如o55(誰)—o55o55〔哪些(人)〕,xai21(什麼)—xai21xai21(一些什麼)。彝語涼山話的人稱代詞重疊後構成反身代詞,如嬜a33(我)— 嬜a55嬜a55(我自己)。嬜o31(我們)—嬜o31嬜o44(我們自己)。漢語動詞重疊表示"做一做",如「走走」、「打打」、"商量商量"。納西語動詞重疊表示「相互」,如la55(打—la55la33(打架),堭ha55(咬)— 堭ha55堭ha55(互相咬)。彝語涼山話動詞重疊表示疑問。如 la33(來)-la33la33(來嗎?),bo33(去)—bo33bo33(去嗎?)。 漢藏語系語言關系圖

編輯本段語匯
除藏緬語族有些語言(如嘉戎語、景頗語等)有較多的多音節單純詞外,漢藏語系大多數語言的詞主要由單音節的單純詞和多音節的復合片語成。中國境內由於使用漢語的人口多,分布廣,所以漢語以外的漢藏語系語言都普遍借用漢語詞。對於漢藏語系各語言的同源詞,即原始漢藏語詞根,學者們已經進行了不少探索,有一些新的進展。
編輯本段語言特點
漢藏語系,語言學家按照譜系分類法劃分的一組語群,但是劃分的形式很多。在中國,漢藏語系一般分為四個語族,即漢語族、壯侗語族(或稱侗台語族、侗泰語族、台語族)、苗瑤語族和藏緬語族,共計約250種語言,主要分布在中國、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印度、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等亞洲各地。按使用人數計算,是僅次於印歐語系的第二大語系。關於漢藏語系的分類和歸屬問題,學界爭論不休:西方學者一般認為苗瑤語族和壯侗語族不屬於漢藏語系,中國大陸的學者一般把這些語言劃入漢藏語系。法國學者沙加爾還提出漢藏語系和南島語系有發生學關系,這個理論得到中國著名語言學家邢公畹的贊同。 最早提出漢語、藏語、緬甸語之間有同源關系而和其他亞洲語言不同的是德國學者Julius Klaproth。他在1823年發表的書中首先提出這個假設,但後來他的著作被淡忘了,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學者們才重新重視他的研究。 雖然沒有人否認藏緬語和漢語有發生學關系,但是漢藏語系的譜系樹的結構有待進一步研究,目前很多學者認為根本沒有「藏緬語」這個語族,因為漢語在漢藏譜系樹的地位可能比較接近藏語,反而漢語和緬甸語或者羌語的關系沒有那麼密切。漢藏語系中各語言的一些類型學的特點: ——很多是孤立語; ——有聲調; ——單音節詞根佔多數; ——有量詞; ——以虛詞和語序作為表達語法意義的主要手段。 但是,大部分語言學家認為,原始漢藏語的語音和語法和嘉絨語相似:沒有明確的聲調系統,有復輔音,有復雜的動詞形態。法國學者奧德里庫爾(Haudricourt)早在1954年發現漢語的聲調是後期的,戰國時的漢語沒有聲調,到了南北朝韻尾-s和喉塞音分別演變成去聲和上聲。上古漢語也有復雜的形態,例如:使動的s-前綴:登(端母登韻)上古漢語——təəŋ,增(精母登韻) ——s-təəŋ。嘉絨語和藏語里存在著同樣的s-使動前綴。 按照歷史語言學的定論,聲調的有無、語序(動詞、主語和賓語的相對位置)、音節結構等類型特徵無法支持或者否認語言同源關系的假設,因為這些特徵容易擴散到不同的語系。惟有共同的形態成分(前綴、後綴、中綴、母音交替等)和基本詞彙才能證明這種關系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漢藏關系的主要特點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