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南皮縣的歷史文化
南皮落子已抄有150餘年的歷史了,而楊襲八莊子的梅派落子則早在清雍正八年(1730)左右就開展了活動,落子的興盛期是在清末民初。起初,落子的表演形式,演員的增減,服裝頭飾的更換,要完全依據人物、內容的需要而定。隨著時代的發展,落子已成為同等數量的男女青年表演的集體舞。
南皮落子從內容上看,大都表現男女愛情和人民生活,並多在春節期間排練演出,表達人們辭舊迎新、慶祝豐收的喜悅心情。
南皮落子由於吸收了民間武術和古典戲劇的一些表演特色,所以表演時熱烈健壯、歡快豪爽。
『貳』 哈薩克族有多久的歷史
雖說哈抄薩克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襲漢代的烏孫、康居。但是「哈薩克」這個名稱名稱最早出現於15世紀初期。15世紀20年代,在蒙古金帳汗國東部出現了烏孜別克汗國, 以錫爾河下游為中心,北至托博爾河,東北至額爾齊斯河。1456年,汗國有兩個「蘇丹(部落首領)」-----吉來和扎尼別克,由於內訌向東逃入亦力把里(東察合台汗國)統屬地區,亦力把里汗將楚河、塔拉斯河流域西部七河地區讓給他們游牧,以增強自己的實力。這一部分脫離烏孜別克汗國的人被稱為哈薩克人,意為「避難者」或「脫離者」。哈薩克人隨後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哈薩克汗國。隨著汗國的壯大,周鄰民族的加入,到15世紀末,哈薩克民族最後形成。如此算來,「哈薩克」作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民族已經有近600年的歷史了。
『叄』 中國有多久的歷史
中國歷史是來指中國從中華文自明產生到現在的歷史。中國歷史悠久,自虞朝的姬軒轅(也稱公孫軒轅)時期算起約有5000年;從三皇五帝算起約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近4100年;從中國第一次大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算起約有2240年。
拓展資料:
中國史前時期炎黃二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始祖,人文初祖。炎帝更是被道教尊為神農大帝、五榖神農大帝。相傳黃帝曾問道於道教三清之首元始天尊座下闡教十二金仙的廣成子。
公元前21世紀,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從此結束了三皇五帝時期的禪讓制進入世襲制,由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
『肆』 請介紹一下滄州南皮縣的歷史拜託了各位 謝謝
南皮縣位於河北省東部,南運河畔。總面積794平方千米。南皮縣區位優勢明顯,北距北京250公里、天津l60公里,南距濟南200公里,東距天津港180公里、黃驊港80公里,西距石家莊220公里。 京滬鐵路、京滬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公路、鐵路、水運、空運發達,來則通,去則暢,是一片投資開發的熱土。 目錄[隱藏] * 1 概況 * 2 行政區劃 * 3 歷史沿革 * 4 旅遊資源 * 5 政府網站 南皮縣-概況 南皮縣 南皮縣位於河北省東南部,1992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對外開放縣。南皮縣轄六鎮三鄉,總面積790平方公里,待開發土地22萬畝,人口34萬。 南皮縣農業以盛產小麥、玉米、棉花、大豆而著稱,先後被國家列為糧、棉基地縣。林果生產跨入省市先進行列,鴨梨、蘋果、金絲小棗等干鮮果品蜚聲中外,年產超億斤。畜牧產品種類齊全,已形成規模優勢,大牲畜年存欄20.5萬頭,羊存欄14.7萬只,豬存欄12.7萬頭,家禽520萬只,肉類、禽蛋產量逐年遞增。露地蔬菜和設施蔬菜種植面積5萬畝,總產量10萬噸。 農業開發和建設正在大規模的進行。 南皮縣工業發展迅速,先後引進德國、義大利、瑞士等國家的先進設備,形成了機械、輕紡、化工、電子五金等行業為支柱,建材、塑料、工藝美術、食品和農副產品加工等行業為骨乾的門類較齊全的生產體系。棉紗、針織坯布及服裝、玻璃器皿、榨油機、五金電子元器件、氨基磺酸、冰片等多種產品銷往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並在國內外市場享有一定的盛譽。 南皮縣距首都北京234公里,天津148公里,天津新港185公里,西距省會石家莊195公里,地理位置優越。 南皮縣交通便利。京滬鐵路津浦段及京福公路(104國道)縱貫境西,省道海泊公路橫貫東西,並基本上實現了村村通油路。 電力依靠華北電網和冀南電網雙向供電,現有110KVA變電站一座,35KVA變電站七座,電容量充裕。 全縣實現了城鄉電話程式控制化,縣、鄉、村全部實現了電話國際國內長途直撥。 南皮縣擁有機械電子、化工、農機、林果等專業學會12個,會員501人,全縣科技人員3869人,其中高中職專業技術人員838人,與中國科學院等20多家科研單位建立了密切的協作關系,常設科研單位17個,具備了一定的人才、技術優勢。 南皮縣-行政區劃 南皮縣轄6個鎮、3個鄉:南皮鎮、馮家口鎮、寨子鎮、鮑官屯鎮、王寺鎮、烏馬營鎮、大浪淀鄉、劉八里鄉、潞灌鄉。 南皮縣 南皮縣 南皮縣-歷史沿革 南皮縣 南皮之名起於春秋。據《太平寰字記》記載,北方少數民族山戌攻打燕國,燕向齊國求救,齊桓公救燕北伐山戎至此,築城制皮革,稱為皮城(在今縣城東北5公里處),由於在它北面的章武有一座「北皮亭」,所以稱此城為「南皮」。它是滄州境內載入史籍最早的城邑。 南皮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境內就有了人類活動。唐虞夏商時期,天下分為十二州,南皮屬兗州地。商朝時,姜太公曾隱居此地垂釣。西周時,「文以附眾,武以威敵」的內史大臣尹吉甫就是南皮人,且死後葬於南皮。可見當時南皮與商、周王朝的關系。東周初。南皮境屬於齊國。周惠王十三年(公元前664年),齊侯割地給燕國,南皮為燕齊交界之地。春秋時期,山戎攻燕,齊乘援燕之機,又將南皮收回。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設南皮縣,屬巨鹿郡,為全國首批設縣之一。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設勃海郡,轄南皮。東漢延光元年(122年),勃海郡府遷到南皮。三國時,南皮屬魏國。晉代南皮先屬冀州勃海國治轄,西晉咸寧三年(227年)改勃海國為郡。太康十年(289 年)勃海郡並入清河國。太安元年(302年)又設勃海郡.郡府在南皮。二I匕魏登國元年改勃海郡為渤海郡。太安四年(458年],郡址由南皮遷到東光。東魏時.南皮縣城遷於現址。隋唐時約三百多年內.南皮曾幾次反復02歸冀州、景州管轄。五代時期,後周顯德二年(955年),南皮縣隸屬滄州。北宋時期,南皮縣屬河北東路滄州。熙寧六年(1073年),臨津(今山東寧津)縣並入,縣域擴大。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臨津鎮由南皮縣劃出。元朝時,南皮縣歸屬中書省河問府滄州管轄。明朝時南皮屬京師河問府滄州,下設九里。每髓轄十甲。清初,南皮設肓四路,二十個地方。管轄范圍:達368個村莊,面積有所擴大。宣統二年(1908年),縣以下設鄉,南皮轄6個鄉。中華民國2年(1913年),廢州府制,南皮縣隸屬直隸省渤海道,次年改稱津海道。民國17年 (1928年).陵道府制,南皮縣隸屬河北省民國25年(1936年)替,劃歸河北省第七督察區。l937年10月,日本侵略者佔領南皮,建立偽政權。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深入敵後,收復失地。l938年5月,建立南皮縣抗日民主政府,仍沿舊制,轄6侖區。縣政府初建時,褥中共冀魯邊區黨組織領導的 「國民革命軍別動總隊第三十一游擊支隊」行營領導。7月,改屬冀魯邊區軍政委員會領導。9月,改屬冀南區第六督察專員公署領導。1940年6月,建立鬲津縣,原贏皮縣二、三、四區劃歸鬲津縣。7月,南皮縣北半部一、五、六區與滄縣捷地鹼河以南,於橋至狼口公路以西區域合並,另建南皮縣,屬冀南第六專署,l941年3月改弱冀魯邊區一二爭署。1943年1月,撤銷鬲津縣,擴建南皮縣。l9—14年4月,南皮縣與東光(含吳橋)縣合並,建立東南縣。9 月,東光南部與吳橋地區劃出,南妻與東光北部地區重新組建東南縣.屬山東省渤海一專區。1945年1.2月.東南縣撤銷恢復南皮縣,屬山東省渤海一專署。 l949年8月山東省渤海一專署改稱滄南專區。l950年5月,撤銷滄南專區,南皮縣劃歸德州專區。l952年10月.劃歸河北省滄縣專區。1958年6 月,撤銷滄縣專區,改矚天津專區,12月,撤銷天津專區,改歸天津市轄,南皮縣域分別劃歸交河縣和寧津縣(宣惠河以南地區劃歸寧津縣)。1961年6月,設滄州專區,同時恢復南皮縣建制,縣人民政府駐泊鎮。l962年5月,泊鎮劃歸交河縣,再次調整南皮縣區劃,縣政府遷回南皮城。l970年,滄州專區改稱滄州地區,繼轄南皮縣。l984年2月,撤銷「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全縣改建為5鎮13鄉,即南皮鎮、王寺鎮、鮑官屯鎮、寨子鎮、店子鎮、雙廟鄉、劉八里鄉、湯庄鄉、蓮花池鄉、段六撥鄉、小集鄉、劉夫青鄉、常庄鄉、葉三撥鄉、烏馬營鄉、風翔鄉、董村鄉、潞灌鄉,轄312個行政村。1993年地市合並,南皮縣屬滄州市直轄。1995年,南皮縣在原轄5鎮13鄉的基礎上,並鄉擴鎮,全縣改建為6鎮3鄉,即南皮鎮、王寺鎮、鮑官屯鎮、寨子鎮、店子鎮、劉八里鄉、烏馬營鄉、潞灌鄉,大浪淀鄉。 南皮縣-旅遊資源 南皮石金剛 南皮縣 地理位置 :位於滄州南47公里的南皮縣城東北。 景點特色 :兩尊唐代雕刻的石金剛,東西相向而立,身披鎧甲,形如武將,怒目而視。東像雙手合十胸前,兩臂托鐧,西像兩手扶鐧杵地。 南皮烈士陵園位於縣城東,建於1956年秋,座北向南。陵園分東西兩院。西院為烈士瑩墓,設有正廳,園正中矗立早期革命家、「一大」時期的共產黨員張隱韜烈士的雕像,雕像北為烈士伺堂,堂內安放著烈士的牌位、遺物、遺像。詞堂北為烈士墓地。張隱韜烈士的衣冠就在這里。墓前有烈士生前戰友劉格平為其立的墓碑。東院為幹部骨灰堂。 莫州扁鵲廟 東光鐵佛寺 張宗禹墓 張宗禹墓介紹 : 境內南大港農場孔莊子村南有一土墓,傳為清捻軍首領張宗禹之墓。清同治六年1月,張宗禹率西捻軍部在西安東效十里坡高狀。8月,被李鴻章、左宗堂所部圍困於山東境內黃河、運河、徒駭河之間的狹長地帶。向經苦戰,不得突圍,於8月16日在濟陽玉林鎮被清軍放水沖淹而全軍覆沒。西捻軍敗後,張宗禹隻身潛入滄縣孔家莊(今南大港農場孔莊子),身著單衣,頭發披散,長寬臉,身材魁悟。白日在村內討吃,依門伸手發氣聲,夜宿於村民孫玉祥家東北場院小屋。操南方口音,村人稱「蠻子」。張宗禹晚年雄心猶在,但壯志難酬,心憂成疾去世。死後葬孔莊子村南墳地,頭沖西南。張宗禹有一子。現後裔均在故里。 釣魚台 我國有十大釣魚台,第一處就是位於南皮城西10公里的姜大公釣魚台。 商朝未年,紂王荒淫無道,要修建豪華的鹿台,工程浩大,勞民傷財。身為下大夫的姜太公呂尚直言諫阻,紂王大怒,下令緝拿太公。姜太公含憤逃離,隱居此地。這里河水漏瀑,蘆葦叢生,飛鳥棲息,姜太公在此釣魚度日。後來被周文王招賢,輔佐武王滅商,封為齊侯。此地即被稱作釣魚台。 明朝古槐 南皮城內西街菜市場南,有一明代古槐,高約6米,腰圍1.7米,樹干中空。近年加強管理,圍台支架,剪掉枯枝。枯樹新生,枝繁葉茂,生機盎然。 尹吉甫墓 尹吉甫墓位於南皮縣城西北5公里黃家窪村西南處,俗稱將軍墳。封土高1.9米,東西長5米,南北寬2.5米。曾有西周晚期青銅器「分伯吉父」盤出土,盤上有銘文 133字,記述了尹吉甫征北嚴猶和徵收南淮夷貢賦情況。清乾隆皇帝甫巡,曾命官員到墳前祭奠,並刻石立碑(現碑已毀)。今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皮城遺址 古皮城,在今縣城東北5公里處。春秋時期,齊桓公北伐山戎至此,為給軍馬修制皮革盔甲,築建涼皮亭,遂稱古皮城。秦朝時設縣郡於此,漢、魏時為渤海郡府。因屢遭戰亂,城毀人散,東魏時移縣城至現址,原城即廢。原址呈方形,東西長465米,南北寬426米,面積19.8萬平方米。城北殘牆高3至5米,厚20 米,東北角有高8.5米的「望海樓」遺址。四面有原城門殘口,寬27至38米。城內遍布各種花紋瓦片,並發現有鍋內托、銅箭游、唐三彩等。遺址南500米處有高大土丘數個,傳為假糧台,曹操攻袁譚所築。遺址西土丘為石崇宅,有綠珠樓遺址。再西為范丹居等。有很多美麗的傳說。
記得採納啊
『伍』 南皮古城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南皮南皮之名起於春秋,相傳,「南皮」這個名字起源於春秋時期的齊桓公,也就是回人們所熟悉的答公子小白。據說,當年他曾帥兵北伐山戎,,在這個地方冶煉軍士盔甲上用的皮革。因為同時在離此向北100餘里的章武縣(現在黃驊市境內有遺址),有個「北皮」。所以,也便有了「南皮」這個名字。
南皮是滄州地區最早建城的地方。它最早在秦王嬴政統一天下的第一年(公元前221年),就已建縣。距今2000多年了。
詳細請參考:http://tieba..com/f?kz=853506168
『陸』 誰知道南皮有哪些名勝,怎麼個起源啊
南皮風貌
(一)地理位置和行政區劃
南皮縣位於冀東南部邊緣,縣境位於北緯37050'一38011'、東徑116032'一117002'之間。東西42公里,南北30公里,總面積789.9平方公里,東與鹽山、孟村兩縣接壤,西與泊頭交界,南毗東光,北接滄縣。縣城距首都北京234公里,西距省會石家莊市195公里,北距滄州市35公里、距天津147.5公里。京滬鐵路津浦段並京福公路(104國道)縱貫境西,省道、縣路通鄉達鎮。西靠南運河,南圍漳衛新河,宣惠河流貫中南部,大浪淀橫卧境北。
1995年底,南皮縣轄6鎮:南皮、王寺、鮑官屯、烏馬營、寨子、馮家口;3鄉:潞灌、劉八里、大浪淀。共312個行政村。
(二)地層
南皮新生界時代地層可分出老第三系和新第三系及之上的第四系。老第三系的古新統,地層組成物多為紫紅色泥岩、棕紅色砂岩、沙礫岩,厚度為200米左右。此地層是南皮縣主要生成和儲藏石油的岩系,也是南皮縣唯一的含礦產的岩層。第四系主要為沖積、湖積和海陸交互分布,沉積厚度為450米左右,自下而上分為下更新統、中更新統、上更新統和全新統四段。此系是直接影響南皮縣成土母質、形成土壤及其地下含水質地的關鍵一層。
歷史上南皮有過三次海侵,對南皮地層尤其是地表土壤影響很大。在距今4萬年到2萬年之間曾一度淪為大海,海水停留時間為2萬年左右,此間沉積了一層厚20米左右的海相地層,南皮縣地下水以40米到60米段最咸,正與這次海侵有關。這次「滄西海進」海浸西界達范縣以西。在距今8500年到5500年之間,南皮縣再次被海水淹沒,海水停留時間3000年,海相沉積地層分布15一36米,其西界達獻縣、河間、任丘一線,稱為「獻縣海進」。在距今5000年到3500年間,又發生了第三次海侵,海水停留1500年,海相地層分布厚度5一7米。這一海相層在運河以東表現明顯,稱為「滄東海進」。自此以後,海水退出南皮縣,達今日之渤海岸。
(三)地貌
南皮縣境屬黃河和海河兩大水系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坡降度為六千分之一到二萬分之一,海拔高度多在6一13米之間。最高處為寨子鎮黑龍村南,海拔15.5米,最低處為大浪淀鄉年澇窪,海拔只有5.6米。歷史上黃河在境內多次改道,形成東南部高上,中部低窪,西部高,坡、窪交錯的地貌。土壤以潮土面積最大,占總土地面積的99.56%,表層多為輕壤質和中壤質,鹽土類占總面積的0.44%。全縣土地共118.48萬畝。其中耕地71.31萬畝。
(四)氣侯
南皮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侯,其特徵為春旱多風,夏熱集雨,秋爽常晴,冬寒乾燥。冬夏長而春秋短,溫度適中,日照充足,雨熱同季。年平均氣溫12.3℃,1月最冷,7月最熱,平均氣溫各為一4.3℃和26.6℃,年日照總時數2938.6小時,總輻射133.6千卡/平方厘米。全年無霜期184天左右,每年終霜最早4月2日,最晚4月26日,初霜最早10月9日,最晚10月30日。降水年際變化大,季節分配不均,年平均降水量568.O毫米,夏季降水占年降水總量的75.3%,春季佔10.2%,秋季佔12%,冬季佔2.5%,冬春多屬乾旱。
(五)水系
三河入境,溝渠相連,是南皮水系主要特點。三河是南運河、漳衛新河、宣惠河。溝渠主要有:大浪淀排水渠、鳳翔干溝、寨子干溝、董村干溝、一至五號干溝、四港新河、肖圈乾渠及新鳳翔干溝等。
南運河是京杭大運河的一部分,為歷代槽運要道。位於縣境西部,呈南北走向,為南皮、泊頭界河,是南皮主要行洪河道之一。流經縣內的河段是:從劉八里鄉十二里口村入境,至後七里口村入泊頭市境;向北復在常庄鄉後滿庄入境,至店子鎮北口村入滄縣境。境內堤長21.8公里,河床寬55一60米,堤頂高程15.5一18.58米,堤頂寬5一10米,設計流量300立方米/秒。
漳衛新河,原稱昂津河,又稱四女寺減河。西起山東武城縣衛河東岸四女寺村,於山東無律縣二道溝以下入渤海。南皮段位於縣境東南部,是南皮縣與山東樂陵、寧津兩縣的界河。自寨子鎮肖橋村西入境,經寨子、鳳翔南部邊境,在金庄東入鹽山境。境內全程13.4公里,堤頂高程17.25一19.85米,堤頂寬8米,平均河寬129米,河底高程7.0一5.3米。設計流量3500立方米/秒,最大排水量5000立方米/秒。
宣惠河,古名覆釜河,上游起於吳橋縣王指揮庄,今河道於乾隆十一年(1746年)開挖,橫貫縣境中部,由劉八里鄉小吳家村入境,於潞灌鄉張宅村入鹽山境。境內全程26。6公里,堤頂高程9.64一11.06米,堤頂寬15一25米,河寬59米,深4米左右。河底高程5.3一2.5米。設計流量332立方米/秒,最大排水量336立方米/秒。排洪五年一遇。
大浪淀,是河北省25大淀泊之一,原名蔡家窪。分東西兩淀,形似葫蘆,總面積100平方公里。南皮佔西淀大部,面積26平方公里。大浪淀位於縣境北部,馬四撥村東為距縣城最近點,距離7公里。大浪淀地勢低窪,歷史上汛期洪水傾入,積水滔滔,白浪翻滾,遂名大浪淀。大浪淀歷代治理不當,紛爭不止。解放後,對大浪淀治理引向深入,現已修建成為風景優美的大浪淀水庫。
(六)人口與民族
數量:1949年,全縣46668戶,總人口21443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658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全縣54134戶,總人口226678人,非農業人口4622人,與1949年比,15年總人口增長5.71%,非農業人口增長178%。1982年,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全縣66584戶,總人口298806人,與第二次人口普查相比,18年人口增長31.8%。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全縣77755戶,總人口315724人,與第三次人口普查比,8年總人口增長了10.01%。
分布:全縣總人口分布不均。南皮鎮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工商業相對發達,人口集中。其次是縣境東南部,宜農墾,自古遷居此地脊居多,人口稠密。中部、北部低窪鹽鹼,人口則顯稀疏。1986年,城關鎮每平方公里600人,鳳翔鄉每平方公里482人,烏馬營鄉每平方公里203人。 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人口的地區分布情況如下:南皮鎮25793人,店子鎮20584人,王寺鎮19198人,鮑官屯鎮15351人,寨子鎮25239人,雙廟鄉14724人,劉八里鄉8837人,湯庄鄉12900人,常庄鄉18165人,葉三撥鄉15664人,烏馬營鄉12173人,蓮花池鄉11570人,段六撥鄉13221人,小集鄉14826人,劉夫青鄉17442人,鳳翔鄉20858人,董村鄉22862人,潞灌鄉26317人。
民族:縣內居民,多為漢族,占總人口99%以上。1964年,全縣總人口中,漢族225546人,占總人數的99.5%,回族1120人,滿族10人,其它民族之人,合計占總人口的0.5%。 1982年全縣總人口中的漢族297322人,回族1455人,滿族23人,苗族5人,朝鮮族:人,藏族之人,漢族占總人口的99.5%,回族佔0.48%,其它少數民族佔0.02%。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全縣居民中除漢族外,還有回族、滿族、藏族、苗族、朝鮮族、蒙古族、壯族、哈尼族、彝族、布依族、瑤族、白族、傣族、僳僳族、納西族、土族、達斡爾族、塔塔爾族等,共20個民族。其中,漢族313799人,佔99.39%,回族佔0.25%,滿族佔0.06%,其它民族合計佔全縣總人口的0.19%。
文物古跡
<一>古跡
1.釣魚台
我國有十大釣魚台,第一處就是位於南皮城西10公里的姜大公釣魚台。
商朝未年,紂王荒淫無道,要修建豪華的鹿台,工程浩大,勞民傷財。身為下大夫的姜太公呂尚直言諫阻,紂王大怒,下令緝拿太公。姜太公含憤逃離,隱居此地。這里河水漏瀑,蘆葦叢生,飛鳥棲息,姜太公在此釣魚度日。後來被周文王招賢,輔佐武王滅商,封為齊侯。此地即被稱作釣魚台。
2、古皮城遺址
古皮城,在今縣城東北5公里處。春秋時期,齊桓公北伐山戎至此,為給軍馬修制皮革盔甲,築建涼皮亭,遂稱古皮城。秦朝時設縣郡於此,漢、魏時為渤海郡府。因屢遭戰亂,城毀人散,東魏時移縣城至現址,原城即廢。原址呈方形,東西長465米,南北寬426米,面積19.8萬平方米。城北殘牆高3至5米,厚20米,東北角有高8.5米的「望海樓」遺址。四面有原城門殘口,寬27至38米。城內遍布各種花紋瓦片,並發現有鍋內托、銅箭游、唐三彩等。遺址南500米處有高大土丘數個,傳為假糧台,曹操攻袁譚所築。遺址西土丘為石崇宅,有綠珠樓遺址。再西為范丹居等。有很多美麗的傳說。
3.尹吉甫墓
位於南皮縣城西北5公里黃家窪村西南處,俗稱將軍墳。封土高1.9米,東西長5米,南北寬2.5米。曾有西周晚期青銅器「分伯吉父」盤出土,盤上有銘文133字,記述了尹吉甫征北嚴猶和徵收南淮夷貢賦情況。清乾隆皇帝甫巡,曾命官員到墳前祭奠,並刻石立碑(現碑已毀)。今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古河殘堤
在縣境東南部有古河殘堤一道,西南由東光縣抵橋婉蜒東北,經董村、蘆莊子、龍堂,過鹽山縣的漳壁,盂村縣的羅瞳,述跡東北,直至河濱。此堤高丈余不等,寬窄各異,象一條巨龍,彎曲回環,巍然壯觀,堪稱一勝景。農民稱之為城堤、大堤崖、防水堤。舊滄縣、鹽山縣志稱為齊堤(齊國擋水築的堤),鹽山縣列為八景之一。舊《南皮縣志》則謂之古黃河堤。近年有人考證為浮河堤。
5.明朝古槐
南皮城內西街菜市場南,有一明代古槐,高約6米,腰圍1.7米,樹干中空。近年加強管理,圍台支架,剪掉枯枝。枯樹新生,枝繁葉茂,生機盎然。
(二)文物
1.石金剛
在縣城東北角有兩尊威武雄壯的石金剛,每尊皆由一塊青石雕成,連座高2.96米。東西相向而立,身披鎧甲,怒目而視。東者雙手合十,胸前托銅;西者兩手扶鋼,銅尖觸地。石雕為唐代作品,雕工精緻,造型雄偉,為古石雕藝術之珍品,是河北省重點保護文物。
2.慈禧書匾額
樟木質料,長2.46米,寬0.95米,厚0.07米,四周浮雕皤龍紋飾,正中陰刻「樞衡介祉」四個鑾金大字。正中上方鐫有「慈德皇太後御筆之寶」朱印。此匾系慈禧題贈張之萬匾額,贊揚他集權力福氣於一身,曾懸狀元府正堂。現存縣文保所。
3.張隱韜烈士日記
縣檔案館保存有張隱韜烈士日記兩冊,均系豎訂線裝,毛筆豎寫,保存完好。一冊記載烈士1923年8月至1924年3月的革命活動及人黃埔軍校的經過。另一冊記載1924年6月到9月在黃埔軍校的學習經過。兩本日記共約5萬余字,記錄了烈士為了革命事業奔走於北京、天津、張家口、滄州、南皮等地的情況;寫了北洋軍閥政府的腐敗及國共兩黨的斗爭;記載了他與我黨早期革命家毛澤東、鄧中夏、羅章龍、王盡美、何盂雄等人的革命活動與交往;也記載了他與孫中山、張繼、蔣介石、汪精衛、戴季陶、胡漢民等人的交往及他們的一些活動。
革命紀念地
烈士陵園
南皮烈士陵園位於縣城東,建於1956年秋,座北向南。陵園分東西兩院。西院為烈士瑩墓,設有正廳,園正中矗立早期革命家、「一大」時期的共產黨員張隱韜烈士的雕像,雕像北為烈士伺堂,堂內安放著烈士的牌位、遺物、遺像。詞堂北為烈士墓地。張隱韜烈士的衣冠就在這里。墓前有烈士生前戰友劉格平為其立的墓碑。東院為幹部骨灰堂。
陵園前為公路,西為溝渠,四周綠樹環繞,院內鮮花點綴,環境幽靜,庄嚴肅穆。
南皮之最
1、南皮最早的城邑是春秋時期建築的皮城(俗稱舊北城),它也是滄州見於史籍最早的城邑。
2、甫皮最早設縣是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3、第一名狀元是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及第的張之萬。
4、南皮境內最早出現的鐵路是宣統二年(1910年)修的津浦鐵路。
5、最早的師范學校是在宣統二年(1910年)創辦的師范傳習所,校址在縣城清風書院。
6、第一名中共黨員是張隱韜,1922年初在天津入黨。
7、第一個中共黨支部是1927年3月由劉格平在馬村縣立第三高級小學建立的。
8、第一任中共南皮縣委書記是1938年6月任職的張白水。
9、最早的中共黨校是1947年12月建立的「縣學」,它是從黨員積極分子中培養幹部的一所學校,為南皮黨校之始。
10、中共南皮縣第一次黨代會是在1952年12月召開的。首次按民主程序選舉產生了中國共產黨南皮縣委員會。
11、第一個農業社是1952年冬鳳翔鄉後康村農民張傑新辦起的農業社。
12、第一個全國農業勞動模範是後康村張傑新,1957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
13、南皮縣最早使用電話的時間是1930年秋,當時只限城內。
14、第一個工廠是1930年在縣城北街開設的織布廠。
15、南皮最早用電時間是在1949年,寨子利華油棉廠利用直流發電機組發電。
16、第一台收音機是1950年山東省文教廳配發給南皮縣文教科的直流電子管式收音機。
17、第一眼鐵管井是1968年8月在城關東街打成的337. 32米深的深機井。
18、南皮最早有運輸汽車是在1968年,由縣馬車運輸隊購進的兩輛汽車。
19、第一條柏油路是1969年改建的海(海興片臼(泊頭)路;最長的地方柏油路是小(小集)寨(寨子)路,全長33公里。
20、第一台電視機是1971年縣文化館購置的北京牌825一1型14寸黑白電視機。
21、最大的石油產區是原段六撥鄉。
22、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是冀港彩色膠袋有限公司。
23、第一個省級先進基層黨校是原常庄鄉黨校。
24、第一個省級文明單位是交通局。
軼事掌故
1.石金剛傳奇
傳說,遠古時代洪水泛濫,在水中有兩尊石金剛和一尊鐵菩薩不知從何而來,順流而下,石金剛口呼「南皮!南皮」,鐵菩薩口呼「東光,東光」。石金剛到南皮境內,鐵菩薩到東光境內,果然隱沒不見。
不知過了多少年,要興建興化寺,在寺前坑中取土時,挖出兩個石雕金剛。眾人想把它們放在山門外用來鎮寺,但是用什麼方法也不能搬動。在這時,來了一個腳穿草鞋、腰系麻繩的小和尚,嘴裡念著「心誠則靈,天地感動,不用金銀,只用包子兩蒸籠」。人們都覺得奇怪,小和尚又說:「阿彌陀佛,佛祖慈悲,法力無邊,等我吃完兩籠包子,把它倆背上來吧!」大家半信半疑,拿來兩籠包子。小和尚吃完,解下腰中麻繩,套住石金剛,把它們背起來放在山門兩旁,眾人大吃一驚,小和尚卻不知去向。
這是一個美麗的傳說,其實「小和尚」就是南皮人民智慧的化身。
2.大浪淀的傳說
在南皮東北方,有兩片大窪地。很多年以前,它夏秋水汪汪,春冬白茫茫,四季為害,給當地人民帶來數不盡的災難。這就是大浪淀。提起它的來歷,還有一段神話般的傳說。
相傳在很久以前,東海龍王的兩個太子經常到滄州一帶陸地上玩耍。他們一來,總要呼風喚雨,攪得海水咆嘯,淹沒莊稼,沖毀農田。他倆玩過之後,蠻好的莊稼地變成了一片汪洋,使人民流離失所。這哥倆更愛在南皮東北方癟戲,攪得泥沙翻滾,濁浪滔天,遮沒日月。久之便攪出了兩個大淀,後人稱之為大浪淀。
玉皇大帝知道這哥倆的劣跡後,便派鎮海吼來降服他們。鎮海吼與兩個龍太子大戰於大浪淀,經過七七四十九天,大敗龍太子。龍太子帶傷向東海逃竄,因傷勢嚴重,雙雙斃命於東海岸邊。其屍化為兩座山,這就是漳衛河畔的大山和小山。
從此後,滄州一帶再無海患,莊稼豐收,人民殷富,地方太平。人們為銘記鎮海吼的功勞,特用精鐵鑄其身於大浪淀北岸,以示永鎮邪惡。因其形如獅,人們俗稱之為鐵獅子。
傳說總歸是傳說。多少年來,方圓幾十里的大浪淀的確給周圍人民帶來無數災難。欣喜的是,現在滄州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要讓大浪淀為民興利,把它修成一座大型水庫,成為滄州人民工農業生產和生活用水的潔凈水源。再在堤圍上栽樹,庫區植荷種葦,庫內養魚。現在的大浪淀,已成為魚躍水面,荷花飄香,綠樹成行的華北小江南。
3.假糧台
從前,古皮城周圍有許多高大土丘,約有32座,現在還有殘跡十幾座,相傳是曹操攻打袁譚所築的假糧台。
205年,袁譚從山東敗走南皮,曹操率兵圍攻。袁譚依仗城內糧草充足,固守不戰,企圖等曹軍糧盡不戰自退。曹軍久攻不下,軍中糧草見絕,曹操心如火焚,偶然間發現了齊桓公當年建築的「射雉台」遺址,形狀酷似糧台,深受啟發,於是命令軍士連夜挖土築台,並用葦席蓋好。袁譚以為曹操真的兵精糧足,心驚膽怯,鬥志全無。曹軍趁機攻城,大敗袁軍,袁譚被殺,
葬於李保民村東。
4.浮瓜沉李
浮瓜沉李,語出魏武帝曹操長子曹丕《與朝哥令吳質書》,「五月十八日丕曰:……每念昔日南皮之游,誠不可忘。妙思六經,逍遙百氏;……馳騖北場,旅舍南館,浮甘瓜於清泉,沉朱李於寒水。」最後兩句被後人引縮為「浮瓜沉李。」
吳質,三國時魏國文學家,曾寓居南皮。曹丕傾慕其文才,曾率其文學集團如建安七子等與吳質閑游。一次乘船沿當時的大清河到南皮,彈笳設棋,吟詩作歌。他們常到南皮城北「射雉台」,游賞射獵,後人稱為「燕友台」。那時,南皮古城西南百步有一古井,相傳為黃帝穿鑿,伯益所修,井水清澈甘冽,故名寒冰井。曹丕等人休息時,將甘瓜、朱李擲井中,取出後食之,倍加清涼可口,法暑解熱,不亦樂乎。曹丕難忘這段生活,表諸文字,為後人留下這段佳話。
『柒』 中國到底有多久的歷史從最原始到現在一共有多少年
從開始有文字記載的中國歷史一共是3715年,
從《史記》記載的來看應該是4732年。專
從元謀人屬(原始人)開始算起應該是170萬年。
商朝約是公元前1700年建立的,那麼距今就是1700+2015也就是3715年這是中國有文字開始記錄事情的歷史,商朝前面還有夏朝、三皇五帝、上古神話時代、
司馬遷的史記是從三皇五帝開始記載的,黃帝出生是在公元前2717年,那麼距今就是2717+2015也就是4732年的歷史。
三皇五帝之前還有大量歷史存在、如果從最早先的元謀人開始算起的話,那麼中國歷史在距今170萬年前就開始了。
『捌』 南皮縣,縣名的來歷
南皮之名起於春秋。據《太平寰宇記》記載,北方少數民族山戎攻打燕國,燕向齊國求救,齊桓公救燕山伐山戎至此,築城制皮革,稱為皮城(在今縣城東北5公里處),由於在它北面的章武有一座「北皮亭」,所以稱此城為「南皮」。它是滄州境內載入史籍最早的城邑。
南皮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境內就有了人類活動。唐虞夏商時期,天下分為十二州,南皮屬兗州地。商朝時,姜太公曾隱居此地垂釣。西周時,「文以附眾,武以威敵」的內史大臣尹吉甫就是南皮人,且死後葬於南皮,可見當時南皮與商、周王朝的關系。東周初,南皮境屬齊國。周惠王十三年(公元前664年),齊侯割地給燕國,南皮為燕齊交界之地。春秋時期,山戎攻燕,齊乘援燕之機,又將南皮收回。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設南皮縣,屬巨鹿郡,為全國首批設縣之一。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設勃海郡,轄南皮。東漢延光元年(122年),勃海郡府遷到南皮。三國時,南皮屬魏國。晉代南皮先屬冀州勃海國治轄,西晉咸寧三年(227年)改勃海國為郡。太康十年(289年)勃海郡並入清河國。太安元年(302年)又設勃海郡,郡府在南皮。北魏登國元年改勃海郡為渤海郡。太安四年(458年),郡址由南皮遷到東光。東魏時,南皮縣城遷於現址。隋唐時約三百多年內,南皮曾幾次反復歸冀州、景州管轄。五代時期,後周顯德二年(955年),南皮縣隸屬滄州。北宋時期,南皮縣屬河北東路滄州。熙寧六年(1037年),臨津(今山東寧津)縣並入,縣域擴大。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臨津鎮由南皮縣劃出。元朝時,南皮縣歸屬中書省河間府滄州管轄。明朝時南皮屬京師河間府滄州,下設九里,每里轄十甲。清初,南皮設有四路,二十個地方,管轄范圍達368個村莊,面積有所擴大。宣統二年(1908年),縣以下設鄉,南皮轄6個鄉,中華民國2年(1913年),廢州府制,南皮縣隸屬直隸省渤海道,次年改稱津海道。民國17年(1928年),廢道府制,南皮縣隸屬河北省。民國25年(1936年)春,劃歸河北省第七督察區。1937年10月,日本侵略者佔領南皮,建立偽政權。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深入敵後,收復失地,1938年5月,建立南皮縣抗日民主政府,仍沒舊制,轄6個區。縣政府初建時,屬中共冀魯邊區黨組織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別動總隊第三十一游擊支隊」行營領導。7月,改屬冀魯邊區軍政委員會領導。9月,改屬冀南區第六督察專員公署領導。1940年6月,建立鬲津縣,原南皮縣二、三、四區劃歸鬲津縣。7月,南皮縣北半部一、五、六區與滄縣捷地鹼河以南。於橋至狼口公路以西區域合並,另建南皮縣,屬冀南第六專署,1941年3月改屬冀魯邊區一專署。1943年1月,撤銷鬲津縣,擴建南皮縣。1944年4月,南皮縣與東光(含吳橋)縣合並,建立東南縣。9月,東光南部與吳橋地區劃出,南皮與東光北部地區重新組建東南縣,屬山東省渤海一專區。1945年12月,東南縣撤銷恢復南皮縣,屬山東省渤海一專署。1949年8月,山東省渤海一專署改稱滄南專區。1950年5月,撤銷滄南專區,南皮縣劃歸德州專區。1952年10月,劃歸河北省滄縣專區。1958年6月,撤銷滄縣專區,改屬天津專區,12月,撤銷天津專區,改歸天津市轄,南皮縣域分別劃歸交河縣和寧津縣(宣惠河以南地區劃歸寧津縣)。1961年6月,設滄州專區,同時恢復南皮縣建制,縣人民政府駐泊鎮。1962年5月,泊鎮劃歸交河縣,再次調整南皮縣區劃,縣政府遷回南皮城。1970年,滄州專區改稱滄州地區,繼轄南皮縣。1984年2月,撤銷「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全縣改建為5鎮13鄉,即南皮鎮、王寺鎮、鮑官屯鎮、寨子鎮、店子鎮、雙廟鄉、劉八里鄉、湯庄鄉、蓮花池鄉、段六撥鄉、小集鄉、劉夫青鄉、常庄鄉、葉三撥鄉、烏馬營鄉、鳳翔鄉、董村鄉、潞灌鄉,轄312個行政村。1993年地市合並,南皮縣屬滄州市直轄。1995年,南皮縣在原轄5鎮13鄉的基礎上,並鄉擴鎮,全縣改建為6鎮3鄉,即南皮鎮、王寺鎮、寨子鎮、鮑官屯鎮、店子鎮、烏馬營鎮、潞灌鄉、劉八里鄉、大浪淀鄉。
『玖』 古代河北南皮今指那個地兒
歷史沿革
南皮之名起於春秋。據《太平寰宇記》記載,北方少數民族山戎攻打燕國,燕向齊國求救,齊桓公救燕山伐山戎至此,築城制皮革,稱為皮城(在今縣城東北5公里處),由於在它北面的章武有一座「北皮亭」,所以稱此城為「南皮」。它是滄州境內載入史籍最早的城邑。
南皮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境內就有了人類活動。唐虞夏商時期,天下分為十二州,南皮屬兗州地。商朝時,姜太公曾隱居此地垂釣。西周時,「文以附眾,武以威敵」的內史大臣尹吉甫就是南皮人,且死後葬於南皮,可見當時南皮與商、周王朝的關系。東周初,南皮境屬齊國。周惠王十三年(公元前664年),齊侯割地給燕國,南皮為燕齊交界之地。春秋時期,山戎攻燕,齊乘援燕之機,又將南皮收回。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設南皮縣,屬巨鹿郡,為全國首批設縣之一。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設勃海郡,轄南皮。東漢延光元年(122年),勃海郡府遷到南皮。三國時,南皮屬魏國。晉代南皮先屬冀州勃海國治轄,西晉咸寧三年(227年)改勃海國為郡。太康十年(289年)勃海郡並入清河國。太安元年(302年)又設勃海郡,郡府在南皮。北魏登國元年改勃海郡為渤海郡。太安四年(458年),郡址由南皮遷到東光。東魏時,南皮縣城遷於現址。隋唐時約三百多年內,南皮曾幾次反復歸冀州、景州管轄。五代時期,後周顯德二年(955年),南皮縣隸屬滄州。北宋時期,南皮縣屬河北東路滄州。熙寧六年(1037年),臨津(今山東寧津)縣並入,縣域擴大。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臨津鎮由南皮縣劃出。元朝時,南皮縣歸屬中書省河間府滄州管轄。明朝時南皮屬京師河間府滄州,下設九里,每里轄十甲。清初,南皮設有四路,二十個地方,管轄范圍達368個村莊,面積有所擴大。宣統二年(1908年),縣以下設鄉,南皮轄6個鄉,中華民國2年(1913年),廢州府制,南皮縣隸屬直隸省渤海道,次年改稱津海道。民國17年(1928年),廢道府制,南皮縣隸屬河北省。民國25年(1936年)春,劃歸河北省第七督察區。1937年10月,日本侵略者佔領南皮,建立偽政權。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深入敵後,收復失地,1938年5月,建立南皮縣抗日民主政府,仍沒舊制,轄6個區。縣政府初建時,屬中共冀魯邊區黨組織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別動總隊第三十一游擊支隊」行營領導。7月,改屬冀魯邊區軍政委員會領導。9月,改屬冀南區第六督察專員公署領導。1940年6月,建立鬲津縣,原南皮縣二、三、四區劃歸鬲津縣。7月,南皮縣北半部一、五、六區與滄縣捷地鹼河以南。於橋至狼口公路以西區域合並,另建南皮縣,屬冀南第六專署,1941年3月改屬冀魯邊區一專署。1943年1月,撤銷鬲津縣,擴建南皮縣。1944年4月,南皮縣與東光(含吳橋)縣合並,建立東南縣。9月,東光南部與吳橋地區劃出,南皮與東光北部地區重新組建東南縣,屬山東省渤海一專區。1945年12月,東南縣撤銷恢復南皮縣,屬山東省渤海一專署。1949年8月,山東省渤海一專署改稱滄南專區。1950年5月,撤銷滄南專區,南皮縣劃歸德州專區。1952年10月,劃歸河北省滄縣專區。1958年6月,撤銷滄縣專區,改屬天津專區,12月,撤銷天津專區,改歸天津市轄,南皮縣域分別劃歸交河縣和寧津縣(宣惠河以南地區劃歸寧津縣)。1961年6月,設滄州專區,同時恢復南皮縣建制,縣人民政府駐泊鎮。1962年5月,泊鎮劃歸交河縣,再次調整南皮縣區劃,縣政府遷回南皮城。1970年,滄州專區改稱滄州地區,繼轄南皮縣。1984年2月,撤銷「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全縣改建為5鎮13鄉,即南皮鎮、王寺鎮、鮑官屯鎮、寨子鎮、店子鎮、雙廟鄉、劉八里鄉、湯庄鄉、蓮花池鄉、段六撥鄉、小集鄉、劉夫青鄉、常庄鄉、葉三撥鄉、烏馬營鄉、鳳翔鄉、董村鄉、潞灌鄉,轄312個行政村。1993年地市合並,南皮縣屬滄州市直轄。1995年,南皮縣在原轄5鎮13鄉的基礎上,並鄉擴鎮,全縣改建為6鎮3鄉,即南皮鎮、王寺鎮、寨子鎮、鮑官屯鎮、店子鎮、烏馬營鎮、潞灌鄉、劉八里鄉、大浪淀鄉。
『拾』 泊頭有多少年的歷史
泊頭是河北省滄州市是下轄的縣級市,泊頭始建於東漢,因運河槽運興起而得名。是環渤海地區重要的工業城市。泊頭市面積為1006.5平方公里,市城區面積29平方公里。
1993年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列為環渤海開發開放地區,1998年被河北省政府批准為省級綜合改革試驗縣(市)。
泊頭是著名的中國鑄造名城、中國汽車沖壓模具製造基地、中國鴨梨第一鄉。
泊頭歷史悠久,始建於東漢,初興於隋唐,建鎮於金代,自古就是大運河畔一顆璀璨的明珠。泊頭自古為兵家所爭之地,市境東為運河,西有驛路,運河兩岸,輪舶輻輳,商賈雲集,為津南第一大商埠。漢代河間獻王劉德曾在境內嚴家鋪築日華宮,集毛萇等碩儒研學著書,文化底蘊深厚、淵源流長。始建於明代永樂二年的泊頭清真寺,規模宏偉,風格獨特,馳名中外,是華北地區最大的木質結構清真寺,2001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12年,時為中國最大的化工企業——泊頭永華火柴公司建成,「泊頭火柴」從此揚名海內外。河北泊頭職業學院坐落在泊頭市區內,其前身省立泊頭第九師范學校於1925年創立,系河北省東南部知名學府。
金大定七年(1167)析樂壽置交河縣。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建新橋驛,俗稱泊關驛,後又設泊頭鎮。1946年析交河縣置泊頭市。此後屢有變易。 1983年5月交河縣並入。泊頭
泊頭
據史料記載:市境春秋時大部屬晉國,東部(今運河以東部分)屬齊國。戰國時隸趙國。秦統一後,置郡縣,市境屬趙國鉅鹿郡。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在浮陽縣(今滄縣舊州)治,置渤海郡,在今獻縣河城街置河間郡,市境東部屬幽州渤海郡,西部屬冀州河間郡。文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78年)河間郡改置河間國,市境西部即改屬河間國。漢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置建成縣於今市內齊橋鎮,置成平縣於今齊橋鎮大付村附近,置樂城縣於今獻縣河城街,市境分為三縣屬地。建成,成平屬幽州渤海郡,樂城屬冀州河間國。王莽代漢,將樂城改為陸信,不久復故。東漢初年,全國合並郡縣,省建成入成平,改隸冀州河間國,市境分屬成平、樂城二縣。桓帝時,樂城一度改為樂陵,三國時復故。同時,將河間國改為河間郡,隸於冀州。晉時改為河間國,並改樂成為樂城,與成平均屬其轄。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分定州、冀州置贏州,轄河間、章武諸郡。延昌二年(公元513年),徙成平縣治於景城故城,改隸章武郡,樂城仍屬河間郡。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罷郡,以州直接統縣,變三級地方行政區劃為二級制,河間、章武郡廢。成平,樂城改隸瀛州。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隋文帝於長蘆置景州。
同年,置弓高縣,設治於今市境後城子,隸於觀州。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成平為景城,並改隸景州。仁壽初年(公元601年),改樂城為樂壽,仍隸瀛州。今市境東南部隸於弓高,東北及中西部地區分別隸於景城,樂壽。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廢州復郡,樂壽、景城改隸河間郡,弓高改隸於平原郡。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景城改隸於滄州。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觀州,治弓高,弓高縣改隸觀州。同時,改河間郡為瀛州。樂壽、景城改隸於瀛州。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景城又復隸於滄州。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廢觀州,弓高改隸於滄州。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瀛州為河間郡,滄州為景城郡,樂壽改隸河間郡景城,弓高改隸景城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河間郡、景城郡復稱瀛州,滄州。樂壽復隸瀛景城,弓高復隸於滄州。
大歷七年(公元772年),景城改隸於瀛州。大歷中後期樂壽曾先後兩次改隸深州。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省弓高入東光。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調整政區合並州縣。景城省入樂壽,屬河北東路河間郡,景城降為鎮。是年,在石家圈(今西交河村)立鎮。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廢鎮立縣,名交河,隸屬河間路獻州,另置新橋鎮於運河西岸,屬交河縣。據《嘉靖河間府志》 ,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合並江北州縣,交河並入樂壽,未幾復故。屬中書省河間路獻州。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河間路為河間府。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徙縣治於今交河鎮,仍稱交河縣,屬河間府獻州。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因獻州降為縣而改隸河間府。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再次合並州縣,交河縣省入獻縣。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復置,屬京師河間府,清代屬直隸河間府。民國2年(公元1913年)北洋政府決定撤府留縣,同時設置行政監察道,交河縣隸直隸省渤海道。民國3年(公元1914年)渤海道改為津海道。民國17年(公元1928年),交河縣隸屬河北省。民國26年(公元1937年),交河縣劃歸河北省第八督察區。
抗日戰爭爆發後,市境國民黨政權自行瓦解。日寇操縱漢奸建立偽交河縣政府,先駐泊頭,後移交河,屬偽河北省政府。1938年,共產黨領導的交河縣抗日民主政權縣佐公署在市境西部毛家營成立,屬冀中區第一專區。1940年冀中區析交河縣、獻縣置獻交聯合縣。交河縣、獻交縣同屬冀中八專區。1944年又析交河縣東北部,滄縣西部與青縣組成青滄交聯合縣也屬冀中八專區。抗戰勝利後的1945年10月,撤銷獻交縣。次年1月,撤銷青滄交縣,恢復原政區,仍屬冀中八專區。1946年5月,泊頭解放,冀中區決定:將泊頭城區由交河、南皮兩縣析出,設立泊頭市,直隸冀中區。同年10月,重建獻交、青滄交聯合縣,仍屬冀中八專區。1949年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後,設置滄縣專區、三縣一市均改屬滄縣專區。1949年9月至10月撤銷兩聯合縣和泊頭市,恢復原交河縣,並改泊頭市為泊頭鎮(縣級),同隸於滄縣專區。1953年11月政務院決定復置泊頭市,直屬河北省,由滄縣專區代管。1956年復歸滄縣專區。1958年4月,泊頭市及交河縣改屬天津專區。12月,泊頭市,交河縣、東光縣、阜城縣、南皮縣四縣一市合並為交河縣,泊頭改為鎮,為縣政府駐地。是月,天津專區撤銷而改隸天津市。1961年滄縣專區恢復,交河縣還屬。7月,南皮、東光恢復建制,泊鎮劃歸南皮。1962年5月,恢復阜城縣,又將泊鎮劃歸交河縣轄。1982年12月,國務院決定恢復泊頭市,隸於滄州專區,1983年5月,交河縣撤銷,其政區並入泊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