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武寧路和武寧縣的命名含義及由來
武寧正式建縣始於唐長安四年(公元704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八十年。建縣前,曾為艾、海昏、建昌、西安等縣屬地,分並析合,較為頻繁。
武寧縣位於江西省西北部,地處湘鄂贛三省邊陲要沖,距南昌80公里,武漢200公里,長沙280公里。全縣總面積3506.60平方公里,轄8鎮11鄉,1個街道辦和一個開發區,總人口37.6萬。
武寧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武寧在商代(約公元前16-11世紀)為艾侯領地,故有古艾之稱,正式建縣於唐長安四年(公元704年),距今已有1300年的歷史。歷代詩人名士如柳渾、蘇軾、黃庭堅、周濂溪、盛文郁等曾在這里為官、游覽、隱居,留下許多膾灸人口的詩篇、佳話,形成一處處富有傳奇色彩的人文景觀
上海普陀區武寧路的命名與武寧縣無任何關聯,上海的地名多為外省市的市縣名。
⑵ 江西武寧縣這個城市怎麼樣
江西武寧縣是中國最美小城。
武寧位於江西省西北部,修河中游,地處湘鄂贛三省邊陲要沖,轄19個鄉鎮、1個街道和1個工業開發區,總人口為40餘萬人,國土面積3507平方公里,屬江西省第四大縣。
武寧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武寧北部為綿延起伏的幕阜山脈,南部為崇山峻嶺的九嶺山脈,七百里修江從中自西向東貫穿全境。
「兩山一水」的天然屏障,不僅使武寧自古擁有「魚米之鄉」的美譽,更是在武寧境內形成了奇峰深谷,高峽平湖,怪石嶙峋,洞天地府,飛瀑流泉的壯麗景觀,造就了武寧的鍾靈毓秀,2007年溫家寶總理前來視察,欣然命筆:山水武寧。
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有山有水,山環水繞的武寧城先後獲得「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全國平安縣」、「全國文明縣城」等一系列榮譽稱號,並成功入選「中國最美小城」50佳。
(2)武寧歷史多久擴展閱讀:
武寧產業興旺、特色鮮明。
依託豐富的山水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武寧緊緊圍繞「始終堅持生態立縣,全面推進綠色崛起」的發展理念,大力推進「三區」(園區、城區、景區)互動,著力構建「五大生態」(綠色經濟生態、優美自然生態、養生宜居生態、和諧人文生態、清明政治生態)。
全力打造「三個示範」(綠色生態示範縣、全域旅遊示範縣、城鎮建設示範縣),綠色光電、綠色食品、大健康、礦產品精深加工等新型工業、突出休閑養生的生態旅遊業、突出綠色安全的生態農業等等呈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旅遊業已初步形成湖島觀光、山嶽避暑、峽谷漂流、溫泉洗浴、溶洞探險、宗教朝覲、農庄體驗及休閑娛樂等八大類產品體系,是全省首批旅遊綜合改革試點縣、全省旅遊產業園區縣。
⑶ 武寧縣紅色歷史事件
中文名稱
武寧縣
外文名稱
Wuning County
行政區類別
縣
所屬地區
江西省九江市
下轄地區
新寧鎮等19個鄉鎮
政府駐地
新寧鎮人民路88號
⑷ 武寧縣的歷史沿革
武寧正式建縣始於東漢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建縣前,曾為艾、海昏、建昌、西安等縣屬地,分並析合,較為頻仍。武寧在商代(約公元前16-11世紀)為艾侯領地,艾曾先後為吳、越、楚的屬地。
秦統一全國(公元前221年),推行郡縣制,分全國為三十六郡,在淮南設九江郡,管轄范圍達到江西地區。艾屬九江郡。
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秦滅,改九江郡為淮南國,封英布為淮南王,艾屬淮南。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以秦郡太大,增加郡治,在江西境內設豫章郡,艾屬該郡。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由艾轄地分設海昏,同屬豫章郡十八縣中之二縣。艾為今修水、銅鼓,海昏為今永修、安義、奉新、靖安、武寧。海昏城初設奉新,後移今永修縣境內,已沉沒於鄱陽湖。
王莽篡漢,稱新莽(公元9年)。艾改為治瀚,海昏改為宜生。漢光武復國(公元25年)仍復原名。
漢和帝永元十六年(公元104年)從海昏分設建昌。
漢獻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三國鼎立,江西屬吳。增設郡縣,從海昏、建昌劃出另立西安縣,縣治在高城鄉之西安里(即今石渡新峰)。豫章郡轄縣十六,艾、海昏、建昌、西安為其中四縣。
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西安改名豫寧。南朝陳武帝永定三年(公元559年),於豫寧縣立豫寧郡,轄縣五:艾、永修、建昌、新吳(即今奉新)、豫寧。隋統一全國後,行政區劃又有大的改變。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文帝下令並省郡縣,撤銷豫寧郡,將永修、豫寧、新吳、艾四縣合並為建昌縣,屬洪州總管府。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洪州改為豫章郡,建昌屬之。
唐代繼承隋的制度,同時有新的發展。唐初,全國劃十道,江西地區屬江南道。733年劃為十五道,江西分為東西兩道,江南西道簡稱江西,管轄八州三十七縣,建昌屬之。武後長安四年(公元704年),分建昌設武寧縣,縣城仍在西安里,武寧縣名自此始。睿宗景雲元年(公元710年),改武寧復為豫寧,縣城由西安里遷新縣(今石渡新華)。玄宗天寶四年(公元745年),縣城由新縣遷玉枕山前(即老縣城古艾鎮)。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因避代宗諱(代宗名李豫),豫寧復名武寧。德宗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分武寧八鄉(高、崇、奉、武、仁、西、安、太)設分寧縣(即今修水、銅鼓縣)。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年),武寧縣南朱家山以南至鐵門檻一部分劃出,與建昌、奉新兩縣各劃出之地設靖安縣,均屬江南西路管轄。
宋代(公元960—1279年),江西地區的州縣分別屬於江南東路和江南西路管轄,縣的設置基本穩定。武寧屬洪州,洪州屬江南西路管轄。
元代實行行省制,江西稱「江西行中書省」,省下屬為「路」,武寧原隆興路。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隆興改為龍興。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武寧置寧州,俠武寧、分寧兩縣。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分寧改稱寧州,武寧屬龍興路。
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廢行中書省,初改「江西都衛」,後改「指揮使司」。洪武九年(1376年)稱「布政使司」,改路為府。龍興路初為洪都府,翌年為南昌府,武寧屬南昌府管轄。
清代(公元1644—1911年)承襲明代建制,後改布政使司為省,武寧仍屬南昌府管轄。
中華民國成立(公元1912年),廢府,武寧直屬江西省都督府。民國3年(公元1914年),江西省設巡按使,下設四道,武寧屬潯陽道,道尹公署設九江。民國15年(公元1926年),國民革命軍克復江西,廢道,武寧直屬省轄。民國21年(公元1932年),江西一度設區、縣黨政軍委員會,區委駐修水,武寧屬之。不久,劃全省為十三行政區,區設行政長官,武寧屬第二行政區(轄縣六:武寧、永修、靖安、奉新、修水、銅鼓),行政長官駐武寧。民國24年(公元1935年)4月24日,縮改全省八行政區,區設行政督察專員,武寧屬第一行政督察區(轄縣:武寧、永修、靖安、奉新、修水、銅鼓、安義、南昌、進賢、新建),行政督察員駐武寧 。民國26年(公元1937年),復設湘鄂贛邊區特別區政治局四處,其中九宮山區於6月1日成立,局長駐武寧,翌年6月1日撤銷。民國28年(公元1939年)3月,江西省會南昌淪陷,贛北各縣為日軍盤踞,全省劃為十一行政督察區,武寧屬第一行政督察區(轄縣三:武寧、修水、銅鼓),專署駐銅鼓。民國31年(公元1942年)8月,全省改劃為九個行政督察區,武寧屬第九行政行政督察區(轄縣:武寧、瑞昌、九江、德安、星子、永修、靖安、奉新、安義),專署駐武寧。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公元1949年10月1日),武寧設武寧縣人民政府,屬九江專區。公元1955年3月,縣人民政府改稱縣人民委員會。公元1968年6月,成立縣革命委員會。公元1981年3月,成立縣人民政府。
1993年1月3日,撤銷石門樓鄉、魯溪鄉、船灘鄉、泉口鄉,設立石門樓鎮、魯溪鎮、船灘鎮、泉口鎮(贛民字[1993]3號批復)。
1997年2月3日,武寧縣縣農科所改制,與從黃塅鎮劃入的花棚、茶坪、石梘、武安、源口、彭術、桐林行政村和實驗場組建南市鄉。轄8個鎮、16個鄉。
2002年1月11日,撤銷伊山鄉,劃歸宋溪鄉;撤銷南嶽鄉,劃歸船灘鎮。2002年7月16日,撤銷宋溪鄉,設立宋溪鎮。2002年底,武寧縣面積3507平方千米,人口34.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5萬人。轄9個鎮、13個鄉,9個居委會、254個行政村。縣政府駐新寧鎮。
2003年10月10日,撤銷黃塅鎮、嚴陽鄉、南市鄉,成建制劃歸新寧鎮管轄。2003年底,轄8鎮11鄉。
2013年,武寧縣調整行政區劃,將新寧鎮分設為豫寧街道辦事處和新寧鎮。
⑸ 江西有多少年的歷史
翻開歷史,明清以前,江西從來都是全國最繁華的地方。首先,南昌之名就是「南方昌盛之地的意思」。
江西最昌盛的時候應該是唐宋:初唐四傑之一王勃的《滕王閣序》中寫到「豫章(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鬥牛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彩星馳,台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範,襜帷暫住。十旬休假,勝友如雲;千里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清霜,王將軍之武庫。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可見當時南昌確實昌盛。
唐宋八大家中有三人是江西人:王安石、曾鞏、歐陽修。宋朝時江西出了兩位著名的宰相:一是變法的王安石,二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
明朝時江西人在科舉考試中更是了得:以吉安來說,吉安歷史上共出了18個科舉狀元。建文二年,吉安府包攬了那一屆的狀元,榜眼,探花。他們分別是胡廣、王艮和李貫。科舉前三名同出一地,這在中國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此時候,吉安府天下誰人不知,誰人不曉。永樂二年科舉,又一次破天荒,吉安府包攬全國前七名!從此,天下讀書人聞吉安府色變,當真個是威震天下!明朝可以說是吉安的教育界,思想界成就最高的朝代。那時「隔河兩帝相,十里五狀元」,甚至「一門五進士」都並不少見。明朝的吉安,共出過12名狀元、11名榜眼、10探花,並且有10位帝輔、22位尚書。明成祖朱棣創設的內閣中,七個內閣成員(和現在的中央常委一樣),解縉、胡廣、楊士奇、金幼孜四人同屬吉安。其中解縉是《永樂大典》主編。楊士奇更是為四朝帝輔,稱他為仁宣盛世的第一功臣一點都不為過。而正德年間的的江西吉安府廬陵縣知縣,正是大名鼎鼎的心學創始人王陽明!
所以江西自古便很繁華的。(自己是吉安人,所以拿吉安說了點)
另外說點題外的,江西既然自古繁華,為什麼現在不見得怎麼樣了?
江西一省為全國貢獻了多少文人,為中國的社會科學作出的貢獻恐怕連山東都要退避的,沒有江西就沒有古典文學,哲學的高度繁榮,長征路上三個亡靈中就有一個興國人,而興國只是江西的一個縣。
「 京廣線的一次選擇就讓湖南湖北繁榮了上百年,直到最近十年,南昌才找回了南方昌盛之地的浮華舊夢。這不僅僅是一種氣度,更是一種包容。江西沒有錯,但是江西卻當作後娘的孩子養了將近50年。翻開歷史,明清以前,江西從來都是全國最繁華的地方,說明江西人缺乏的不是人和,而是一種環境。 」
⑹ 江西省九江市武寧縣什麼年代發過瘟疫
江西省九江市武寧縣什麼年代發生過瘟疫?這個的話我個人也不是很了解,應該是很長久的一段歷史,這個的話你可以去當地一些老人那裡去問問看,當然也是可以查一下當地的一個歷史。
⑺ 武寧縣人民醫院的歷史沿革
1932年,在小九宮設立紅軍招待所,又稱紅軍醫院,1932年11月小九宮被國民黨攻陷,紅軍招待所隨之解散停辦。1933年(民國22年),縣立醫院即於此成立,1937年元月縣立醫院改為縣衛生院,行政上均由縣政府管轄,業務上受省衛生處的指導和監督,院長和醫務人員任免,經費預算的核定,均由省衛生處統籌辦理。
1937年1月,縣衛生院定為丙級衛生院,其任務是具體辦理全縣衛生行政事務,開展防疫醫療、管理環境衛生等。抗戰時期兼承擔空襲救護等任務。院址設在古艾鎮文昌宮。抗日戰爭爆發後,省衛生處於1939年2月25日將縣衛生院劃改為游擊縣份衛生院。
1939年3月28日武寧失陷,縣衛生院隨縣政府輾轉於本縣農村,先後遷駐黃塅磨源壟、莆田的玉絲坑、船灘的野雞坑、清江的大田、禮溪老街、石門樓的銀爐及荷塅等地,至1945年抗戰勝利,縣衛生院才隨縣政府由石門樓遷移至古艾鎮棗子樹下太平行宮內,直到1949年5月武寧縣城解放。縣衛生院及其前身在近20年歷程中,共經歷了由江西省衛生處任命的幾位院長。首任院長是武寧縣當時很有名望的中醫鄢青錢;第二任郭覺淹,原國民黨三十六旅軍醫;第三任雷震雲,畢業於江西醫專;第四任錢崇武;第五任黃君森;第六任肖天斌;第七任林炯;第八位代理院長羅福標,國民黨少校軍醫,解放後留任我縣醫務所(縣人民醫院前身)第一任所長,為創辦醫務所做出了一定貢獻。 1949年5月30日,成立武寧縣醫務所。1952年2月,縣醫務所改名為武寧縣衛生院,1954年7月在老縣城古艾鎮人民公園左側縣武裝部下方的曹婆洞籌建醫院,1956年勝利竣工。1959年3月,縣衛生院升格為縣人民醫院。1970年元月,縣人民醫院改稱為武寧縣人民醫院革命委員會。1970年10月,住院部遷至黃塅公社月田崗上,翌年7月,老縣城門診部搬遷至南市嶺上新縣址,1974年12月住院部從黃塅公社月田崗上搬到新縣城新院址。1978年10月撤銷武寧縣人民醫院革命委員會,復稱武寧縣人民醫院至今。1996月9月12日,中央衛生部授予武寧縣人民醫院「二級甲等醫院」稱號。
2012年12月29日整體搬遷至新大樓。
⑻ 武寧縣的介紹
武寧縣,江西省九江市轄縣。位於江西省西北部、湘鄂贛邊界區域,修河中游,總面積3506.6平方公里,居全省第四,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於東漢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正式建縣,距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東北與瑞昌市交壤,東靠德安縣、永修縣,南與靖安縣接壤,西和湖北省通山縣、陽新縣相連。公元前704年正式建縣,歷代詩人名士如柳渾、蘇軾、黃庭堅、周濂溪、盛文郁等曾在這里為官、游覽、隱居。
⑼ 歷史上獲得「武寧」這個謚號的武臣有哪些只要明清的就可以。生平就不麻煩你們了,但名字千萬要全。
好像只有徐達謚號「武寧」。其他的是有「武」字的
⑽ 武寧到底有多少人多少面積
武寧縣位於江西省西北部,九江市轄縣。地處湘鄂贛三省邊陲要沖,距南昌130公里,武漢260公里,長沙310公里。全縣總面積3506.60平方公里,轄8鎮11鄉,1個街道辦和1個開發區,總人口37.6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