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開平碉樓有多少年歷史
開平碉樓位於廣東省開平市,是中國鄉土建築的一個特殊類型,是一種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築。 根據現存實證,開平碉樓最遲在明代後期(16世紀)已經產生,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展成為表現中國華僑歷史、社會形態與文化傳統的一種獨具特色的群體建築形象。這一類建築群規模宏大、品類繁多,造型別致,分布在開平市的鄉村。 其特色是中西合壁的民居,有古希臘、古羅馬及伊斯蘭等風格多種。 自明朝( 1368 — 1644 年)以來,開平因位於新會、台山、恩平、新興四縣之間,為「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會治安混亂;加上河流多,每遇台風暴雨,洪澇災害頻發,當地民眾被迫在村中修建碉樓以求自保。 2001年06月25日,開平碉樓作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⑵ 開平的古代歷史
夏商、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國
⑶ 開平歷史悠久嗎
真正成為開平縣的歷史是三百多年
開平,明置開平縣,因縣治在開平屯而得名。隸屬於內廣東省江門市容管轄,地處五邑僑鄉中部,總面積約1659平方公里,人口約68萬(2004年統計),下轄2個街道和13個鎮,共有2個市集貿區,分別為三埠及長沙兩條街道,面積約108平方公里,人口約21萬。
因原開平縣三埠鎮被潭江分割為長沙、新昌和荻海三個區域,與武漢三鎮有相似之處,故有「小武漢」之稱。開平是中國著名的僑鄉,旅居海外華僑及香港、澳門、台灣胞,約有75萬人,均分布在68個國家和地區。
⑷ 唐山開平歷史
據《灤州志》記載:夏、商、西周時,開平屬孤竹國地,春秋為山戎地,戰國時屬燕國地,秦為遼西郡地,西漢時屬幽州地,東漢、魏晉時皆屬遼西郡地,北齊時屬肥如縣地,隋朝時為盧龍地,唐朝在這里設置石城縣至遼金時代,元為義豐縣,明改為開平中屯衛,屬灤州、灤縣、豐潤,至清、民國年間,開平鎮也由此得名。
⑸ 廣東省開平市的歷史及概況
開平地處五邑僑鄉中部,總面積約1659平方公里,人口約68萬(2004年統計數字),轄2個街道和13個鎮。共有2個市區,分別為三埠及長沙兩條街道,面積約108平方公里,人口約21萬。因原開平縣縣城三埠鎮被潭江分割為長沙、新昌和荻海三個區域,與武漢三鎮有相似之處,故有「小武漢」之稱。開平是全國著名的僑鄉,旅居海外華僑及香港、澳門、台灣胞,約有75萬人,均分布在68個國家和地區。開平市屬南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區,年均氣溫21.5度,年降雨量1700-2400毫米,是旅遊度假勝地。開平市的名勝古跡游覽景點有開平碉樓 、立 園 、赤坎歐陸風情街、 南樓紀念公園 、梁金山風景旅遊區、孔雀湖旅遊區、 開元塔公園 、風采堂 、旅遊購物街、 加拿大村、 周文雍陳鐵軍烈士陵園等。 【土特產】樓崗狗肉、 馬岡鵝、水口白菜、潭碧冬瓜、水口腐乳、金雞番葛、金山火蒜、金山靈芝、陂頭桂味荔枝、等。 交通 開平市水陸交通方便,開陽高速,325國道橫貫全境地,全市通車水泥公路800多公里,市區通各農村鎮的道路全部水化。三埠港列為國家一級口岸,有客、貨輪直抵香港、廣州各沿海各地,其中2艘往返香港的豪華客輪,5小時可達目的地,計程車200輛,公交車線路1—10、13路。全市實現了城鄉電話程式控制化。 礦產資源 開平市礦產資源豐富,有鐵、錳、銅、錫、金、鈾、獨居石、鋰雲母、煤、耐火石、鉀長石等33種。農業以水稻為主,是廣東18個重點產糧區之一。 名人 司徒美堂 :旅美華僑僑領,洪門「大佬」,中國致公黨創始人。抗日戰爭期間因組織華僑捐款著稱。 梁湘 :廣東省委常委,深圳市委第一書記,市委書記、市長(成立經濟特區的第一位書記、市長);海南省省委副書記、 海南省第一任省長。 關海東 :中華民國廣東省政府秘書長。 利國偉 :香港著名財政金融家、社會活動家、教育家、世界經濟著名人士,恆生銀行前董事長。 關德興 :香港著名粵劇演員、電影演員、粵劇編劇家及武術家。 紅線女 :著名粵劇藝術家 關智斌:香港藝人 小肥(徐智勇):香港藝人 黃淑儀:香港資深藝人 側田(本名羅定偉):香港歌手 張紋嘉(本名張維恩)香港藝人,香港女子跳舞歌唱組合Hotcha成員 十大佳餚 1.開平燒肉 色澤金黃,入口爽脆而不膩,有獨特的醬香味。 2.金鰻起舞 用鰻魚燒烤而成,色澤金黃,味道濃郁,香氣四溢,行以游龍,宛然而行,動感十足。 3.家鄉豆腐角 採用本地豆腐為原料,精工製作,營養十分豐富,外形美觀,似孔雀開屏,色鮮味濃,回味幽長。 4.回味豬手 選用肥瘦適中的原只豬手,配與多種名貴中葯精心泡製,皮爽肉滑,齒頰留香,令人回味無窮。 5.五山五香肉 特選農家飼養肉狗,製法獨特,肉質爽滑,味道濃郁,芳香撲鼻。 6.番薯芋頭煮芥菜 選用新鮮番薯、荔芋和芥菜調烹而成,口感清爽、新鮮,解膩開胃,是一綠色健康食品。 7.沙姜切雞 精選本地上等閹雞,配與頂級上湯精心烹制,皮脆、肉滑、雞味香濃。 8.秘制白切乳羊 精選乳羊,秘法製作,肉鮮、皮脆,入口清香、爽滑。不含膽固醇,對人體有多種補益功能。 9.芋仔炆馬岡鵝 選用本地芋仔與遠近聞名的馬岡鵝,經獨特烹制,味道鮮美,有健脾益元、開胃消食之功效。 10.潭碧白玉伴圓魚 選用蒼城潭碧地道冬瓜及圓魚,原汁原味,肉滑香醇,有滋補養顏之功效。 開平特產 廣合腐乳:開平廣合腐乳採用優質黃豆為主要原料,再配以各種傳統輔料腌制而成,既是家庭佐餐佳品,也是茶樓、酒家、飯店烹調的絕好配料,具有色澤金黃、鹹淡適口、鮮香嫩滑,入口即化等特點。產品曾多次獲國家金獎,遍銷全國各地,並出口至美國、英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金山火蒜:金山火蒜於清光緒年間首先在水口書廈的青龍里種植,後逐漸流 傳到寺前、新屋、金山大面積種植,成為開平主要出口農產品,由於在金山碼頭大量出口,所以稱為「金山火蒜」。特點為肉質瓷白、厚實、含油量高,味道濃郁,膠質豐富,切面為珠樣脈狀體。 水口白菜:水口白菜是開平市水口鎮著名傳統特優產品,已有300 多年歷史,其特點是:矮腳、莖肥、菜葉呈匙羹狀, 莖白葉色深綠,形似花瓶、葉綠素、維生素含量豐 富,清甜爽口。水口白菜乾除內銷外,還出口港澳及東南亞等地。 水口白菜是是在變異的白菜中通過篩選、提純,自留種子繁育的。一年四季均可種植,生長周期短,適應 性廣、抗逆性強,易種易管,產量較高。 陂頭桂味荔枝:陂頭桂味荔枝產於馬岡鎮陂頭嘴村,為加拿大華僑吳文璽於1915年由增 城移植。特點為果肉厚脆,有桂花香味,近果肩有墨綠色斑塊,故稱為鴨頭綠桂味。不少華僑,港、澳同胞都喜好組團到陂頭嘴啖荔枝,陂頭嘴桂味荔枝在省、港、澳一帶均享有盛名。 聯竹果蔗:聯竹果蔗產於沙岡街道辦事處聯竹,是開平著名特產。聯竹一帶地臨潭江,土質肥沃。百多年前,這里的鄉民培植出一種外形修長,蔗節肥大,皮色淺黃的甘蔗品種,稱為臘蔗。後因這種甘蔗極具水果鮮甜味道,又有清涼不上火的特點,所以被俗稱為「果蔗」。果蔗一般每年2至3月份種,12月份收成,現聯竹一帶的村民幾乎家家有蔗田,每戶都要種植1—2畝果蔗。 金雞番葛:原名土瓜,又名沙葛,因產干金雞鎮而得名,是開平名土特產。金雞番葛自1891年起即有種植的歷史,具有皮薄、色白、甜脆、汁足、口感滑爽等特點,既可生食也可熟食,以熟食味道最佳。金雞番葛每年都會引來大量客商前來采購,其中以添田村和高西村一帶產量最豐,且品質也較為出眾。 龍勝楊桃:龍勝甜橘1969年即開始種植,特點為皮薄色好,香甜核少,富含維生素和果酸,品種有陽山橘、十月橘、年橘。而楊桃、番石榴、石番果則均引種台灣,其中楊桃果大肉嫩,清甜可口;番石榴原名芭手又稱芭苯,清甜爽脆,品種有世紀芭、四季芭、珍珠芭、水晶芭、無子芭等;石番果則為飲料上的佐料,也可鮮食,果肉金黃且有一股清香。 嘉士利餅干:由開平市嘉士利餅業公司生產,其中多個餅干係列被評為全國優質產品。如鴛鴦夾心餅1994年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營養早餐餅、「B」字餅、花式威化餅等獲1994年全省輕工業優秀「四新」產品獎,鮮蔥梳打餅1997年獲部優質產品獎。現嘉士利餅干遠銷美國、加拿大、中東及香港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全國同行中名列前茅。 味極鮮醬油:味極鮮醬油是由味事達(集團)調味品有限公司生產,曾於1991年獲得「部優」產品獎,1994年又被評為全國食品行業名牌產品。該品選用優質黃豆和麵粉為主要原料,經傳統工藝並結合現代加工方法精製而成,其色澤光亮紅潤,豉香鮮美濃郁,並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 鑫鑫香蛋品:由開平市鑫鑫香蛋業公司生產,旗下的皮蛋、鹹蛋等蛋類製品,選用本地優質鮮蛋源,從傳統工藝中融入了現代化技術,因而成為了當今綠色菜譜的優秀選擇。 東山蜂蜜:產於東山鎮,該鎮山林面積廣,蜜源豐富,是釀造蜂蜜的絕佳之地。其所產的蜂蜜以在冬季釀成的「掃管仔」質量最好,且產量頗豐。現鎮內專事養蜂的專業戶就有近300家,佔全鎮所有農戶的9%左右。由於東山蜂蜜品質優良,因此深得廣大華僑和港澳同胞喜愛,他們常常專程前往東山采購。 馬岡鵝:廣東省地方優良鵝種之一。種源於開平市馬岡鎮,故名「馬岡鵝」,特點是:體型適中,頭、嘴、腳皆烏黑色,羽毛灰黑色,頭大頸粗、胸寬、腳高,皮薄,肉紋纖細,肉質好,脂肪適中,味道鮮美。另外,馬岡鵝抗病力強,粗食早熟、易長,產蛋較多,暢銷國內外。 潭碧冬瓜:產於蒼城鎮的潭碧冬瓜,已有200多年的種植歷史。潭碧冬瓜的特點是:比一般冬瓜稍小,單瓜重約3千克,肉厚瓤少,肉質堅實,清甜爽脆,耐貯藏,久貯不失水,不霉爛,有清暑解熱之功效。
⑹ 開平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歷史故事
血 濺 光 周 樓
光周樓,位於塘口鎮里村村委會角龍里,隱於山野綠蔭間,始建於民國十一年(1922年)。該樓高五層,樓體堅固,樓身較寬,頂部為城堡式,抗日戰爭期間曾一度成為國民黨軍"挺五縱隊"司令周漢鈴的指揮所及家屬的避難所。該樓的累累痕跡彷彿在細說一個悲愴的故事。
話說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上半年,抗日戰爭已進入最後反攻的階段,日軍節節敗退。為了順利撤退,打開廣東南路干線,是年6月1日,江門、新會的日軍發動了一次"應懲之戰",大舉進犯五邑、兩陽各大小城鎮。國民黨挺進第五縱隊在司令周漢鈴的率領下,展開"反應懲之戰",採用化整為零、逐個擊破的作戰辦法,重創日軍。
為了迫使周漢鈴放下武器,6月10日,日軍輕騎100多人圍攻周漢鈴家族聚居的地方--角龍里光周樓。
日軍在村子對面山頭挖一條戰壕,架起兩門鋼炮,瞄準光周樓。隨著日軍頭目的一聲令下,兩門鋼炮一齊向光周樓轟擊。第一發炮彈落在村前塘邊,第二發炮彈擊中四樓,欄桿破毀。此時,樓內周漢鈴最寵愛的太太、3個兒子(大兒子大牛、二兒子二牛、三兒子三牛)及馬弁5人全躲於樓的底層,大家都安然無恙。
炮聲過後,光周樓一片死寂。日軍見無人反擊,便一步一步逼近光周樓。經過一番觀察,日軍以為樓內無人,便放鬆了警惕,放下槍炮,坐在樓下的空地休息。周漢鈴的馬弁周錦輝悄悄上樓,向日軍投下一枚手榴彈,日軍驚得四處逃竄。可惜這枚手榴彈是啞彈,發揮不了作用。驚慌過後,日軍迅速將碉樓包圍,與光周樓內的人交火。周漢鈴三兒子三牛從槍眼觀察日軍動靜時,被日兵瞄準射擊。一發子彈穿過其眼部從後腦射出。周三牛當場死去。
周錦輝見日軍人多勢眾,決定往縣城蒼城搬救兵。他將白旗伸出窗外,假裝投降,然後突然打開大門,沖了出去。雖然突出了重圍,但已身受重傷。經過艱難的跋涉,他終於到達蒼江河邊。此時的他已精疲力竭,加上流血過多,感到頭暈目眩。但他強忍著,鳧水渡河。到對岸後,他眼前一黑,再也沒有醒來。
再說光周樓周圍的日軍,見光周樓久攻不下,便進行勸降,而樓內的人卻不為所動。此時,日軍頭目惱羞成怒,竟然不顧國際公法,下令日兵在村子對面山頭重新架起鋼炮,裝入毒氣彈,向光周樓轟擊。一枚毒氣彈擊穿樓頂,落入樓中。樓內周漢鈴的太太及大兒子周大牛、二兒子周二牛被毒氣熏得臉上起了很多大泡,強忍難耐之下,只好棄樓投降。
日軍抓住周漢鈴的太太及兩個兒子後,威脅周漢鈴放下武器,但周漢鈴不受日軍的威迫利誘,與日軍激戰一日兩夜,日軍傷亡慘重,終不得逞。日軍企圖從陸路北進與死守華中的10萬大軍會師的計劃終被打破。後經多方周旋,周漢鈴的太太及兩個兒子終被放回。
⑺ 開平碉樓的歷史
開平碉樓,位於廣東省江門市下轄的開平市境內,是中國鄉土建築的一個特殊類型,是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築,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臘、古羅馬及伊斯蘭等風格多種。
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2007年6月28日,「開平碉樓與古村落」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項目在紐西蘭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得通過,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5處世界遺產,中國由此誕生了首個華僑文化的世界遺產項目。
按建築材料不同可分為鋼筋水泥樓、青磚樓、泥樓、石樓等。
碉樓 (15張)
鋼筋水泥樓
鋼筋水泥樓多建於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是華僑吸收世界各國建築不同特點設計建造的。整座碉樓的用料全部用水泥、砂、石子和鋼筋建成,建成之後,極為堅固耐用,但由於當時的建築材料靠國外進口,造價較高,為節省材料,也有的在內面的樓層用木閣組成。
青磚樓
青磚碉樓包括內泥外青磚、內水泥外青磚和青磚砌築3種。內泥外青磚。這種碉樓,實際上就是上面說的泥磚樓,不過,它在泥牆外表鑲上一層青磚,這樣,不但美觀,而且可以延長碉樓的使用壽命。內水泥外青磚。這種碉樓的牆,表面看上去是青磚建築,其實是里、外青磚包皮,中間用少量鋼筋和水泥,使樓較為堅固,但又比全部用鋼筋水泥省錢,且保持美觀的特點。青磚樓。全部用青磚砌成,比較經濟、美觀、耐用,適應南方雨水
開平碉樓
多的特點。
泥樓
泥樓包括泥磚樓和黃泥夯築樓兩種。泥磚樓是將泥做成一個個泥磚曬干後用作建築材料。為了延長泥磚的使用壽命,工匠們在建築泥樓時,往往在泥磚牆外面,抹上一層灰沙或水泥,用以防禦雨水沖刷,從而起到保護和加固的作用。黃泥夯築的碉樓是用黃泥、石灰、砂、紅糖按比例混合拌成作為原料,然後用兩塊大木板夯築成牆。這樣夯築而成的黃泥牆,一般有1尺多厚,其堅固程度可與鋼筋水泥牆相比。
石樓
石樓用山石或鵝卵石作建築材料,外形粗糙,矮小,卻堅固耐用,這種碉樓數量極少,主要分布在大沙等山區[2] 。
按使用功能分
按功能不同可分為眾樓、居樓、更樓等,其中居樓最多。
開平碉樓
眾樓
眾樓建在村後,由全村人家或若干戶人家集資共同興建,每戶分房一間,為臨時躲避土匪或洪水使用。其造型封閉、簡單,外部的裝飾少防衛性強。在三類碉樓中,眾樓出現最早,現存473座,約占開平碉樓的26﹪。
居樓
居樓也多建在村後,由富有人家獨資建造,它很好地結合了碉樓的防衛和居住兩大功能,樓體高大,空間較為開敞,生活設施比較完善,起居方便。居樓的造型比較多樣,美觀大方,外部裝飾性強,在滿足防禦功能的基礎上,追求建築的形式美,往往成為村落的標志。居樓數量最多,現存1149座,在開平碉樓中約佔62%。
更樓
更樓主要建在村口或村外山崗、河岸,高聳挺立,視野開闊,多配有探照燈和報警器,便於提前發現匪情,向各村預警,是周邊村落聯防需要的產物。更樓出現時間最晚,現存221座,約占開平碉樓的12%。
⑻ 開平的歷史沿革
其一:
古鎮開平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非常久遠的年代,它真正的興起卻是在明代屯兵和移民之後,迎來了史無前例的發展。造物賦予它銜接東北、華北的要塞位置,還有地下的寶貴資源,然而人的到來才讓它的價值被挖掘和體現,尤其是山西、山東的移民帶來的燒制陶瓷的技術,讓這塊沉睡的土地有了自己的形象標簽,從此生生不息,在每一頁歷史上都留下了軌跡。古鎮走到今天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雖然已擁有驕人的工業文明業績,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卻是它血脈中最有溫度的存在,把根留住是古鎮永遠的課題。
開平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明朝以後成為京東軍事、經濟重鎮,清朝在這里開設了武備學堂,19世紀末葉,古城開平以豐富的煤炭資源聞名於世,20世紀末又以「河北第一村」、「中國鄉鎮之星」享譽大江南北,開平的古廟會、花會極富民俗特色,有濃郁的冀東風味,開平大集更以商品齊全、數量大、成交營業額高而著稱,成為京東重要集鎮之一。
一條陡河貫穿全境,土地肥沃,盛產水稻、小麥、大豆、玉米;礦藏豐富,煤炭、礬土、石灰石使工業生產飛速發展,位於燕山余脈風山南麓冀東平原上的開平地理位置優越,距離天津港、秦皇島港、京唐港均為100公里,距唐山市中心區僅9.5公里。
據《灤州志》記載:夏、商、西周時,開平屬孤竹國地,春秋為山戎地,戰國時屬燕國地,秦為遼西郡地,西漢時屬幽州地,東漢、魏晉時皆屬遼西郡地,北齊時屬肥如縣地,隋朝時為盧龍地,唐朝在這里設置石城縣至遼金時代,元為義豐縣,明改為開平中屯衛,屬灤州、灤縣、豐潤,至清、民國年間,開平鎮也由此得名。開平鎮是進出山海關、出入京津的交通要道,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屯兵築壘,抵禦外患,護衛京師,歷史上曾是重要的軍事要塞。明永樂元年(1403年),高陽王高煦備邊義豐縣舊址。永樂三年開平中屯衛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縣)遷至此地,建立開平鎮,駐軍屯紮,成為明朝北方軍事重鎮。明成祖朱棣曾兩次親臨開平巡視勞軍並駐蹕開平。明成祖在位22年中一直把大同、興和、開平當作重要防線,派多名侯、伯鎮守開平。自建立中屯衛後,五千多名士卒遷來,原為土城堡的開平因城小人多而擁擠不堪。明成化四年(1468年)土城堡被改建為磚石城堡,並疏浚水道,架設橋梁,開挖了護城河,成為利居住、便防守的堅固、整齊的城鎮。城周的轄區屯田墾荒,許多稱為「營」、「屯」的村莊大部分是這個年代建立起來的。
開平中屯衛建制前後,明王朝不斷從山東、山西等人口稠密的地區向這一帶移民,屯兵和移民帶來了開平政治、經濟的繁榮和發展。守軍將領、官宦之家和商賈富戶不斷在開平城修建官府衙門、宅第及商業門市大院。明朝中葉,開平已成為京東頗具規模、很有影響的軍事、經濟重鎮。
明朝曾把開平城作為軍糧軍草的貯備地。據《畿輔通制》記載:「開平城,在豐潤縣東南四十里,明萬曆年築,以貯糧」。開平的集日為貯糧創造了集散的條件。舊《灤縣志》記載:「明成化三年開平興集,每月農歷逢五排十為集日,由鎮內商號劃分糧食、柳編、農具、牲畜、木料、土產、山貨、百貨等市場,並確定市場價格。」至建國前夕,歷經五百餘年未變,只是受政局影響,有時興旺,有時蕭條。集日促進了商品的生產,一些手工業作坊相繼開業。據考證,省優產品「雙王」牌開平刀的祖先,就是500多年前由山東來開平落戶的。糧油、食品肉類加工、釀造業開始興起,山西人開設的「公升泉」、「公順泉」是開平最早的兩家酒燒鍋。
明嘉靖年間,皇家開始允許開采開平的地下煤炭。小煤窯的開采帶來陶瓷和燒石炭業的發展,17世紀末,開平大缸在東西缸窯生產。18世紀末、19世紀初開平地區的開采業、陶瓷業、石灰燒窯業已初具規模,農耕也得到發展,開平鎮成為年納糧萬石、捐銀萬兩的重鎮。
19世紀中葉,清朝在開平開設了「開平礦務局」,在喬屯、林西先後鑿井開採煤炭,開平鎮的經濟全面發展,達到鼎盛時期。《灤縣志》載,光緒四年(1878年)開平煤礦開辦後,八方人士雲集,鎮內商業興旺發達,經商者達50餘家。其中大商戶有「公合興」、「凱威」、「德昌棧」等八大糧庄;「福盛興」等22家百貨店;「惠豐號」等4家金銀首飾樓,釀酒、醬醋釀造、食品加工等手工業作坊40餘家,還有石油洋貨店「義發祥」。以「孫家錢庄」為主體的四家大錢庄和他們開的「隆來」、「隆記」兩家當鋪是鎮上最早的金融信貸機構。鎮上開設了六家醫葯店,「德生堂」於明初洪武年間開設。一些長者聽他們的長輩回憶,清末明初,小鎮的商業主要匯聚在開平東西大街,釀酒業最為興盛,大街小巷都飄著酒香。當鋪的生意也十分紅火,「隆來號」當鋪什麼都當,小到鐮刀斧頭,貴到古玩珍奇,沒有不收的物件。
每逢集日,各方商客雲集開平城,一時車水馬龍,川流不息,一派繁榮景象。鄰近的遷安、遵化、豐潤、灤縣、樂亭以及口外的糧油、木材、木炭、核桃、栗子、花生、鮮貨、條編及腌制的水產品大量進入開平集市出售。開平集市很下貨,貨到即銷,特別是糧食幾乎沒有剩市的,晚清《詠開平》一詩中就有「黃登歲晚千倉粟,綠長霜前一架瓜」,「千倉粟」並非泛指農家的富庶,實指開平在灤州一帶燒鍋極盛、糧鋪最多,糧食的消費吞吐量最大,因此位列京東四大集鎮之首,有「拉不敗的建昌營,填不滿的開平城」之說。
1888年開平鐵路通車後,大量農副產品通過開平運往天津、北京、東北各地,開平商貿迅速發展,古城開平成為灤州以西、天津以東地帶的政治、經濟中心。
其二:□李樹生
從明清之際至鴉片戰爭前(公元十六世紀末至1840)這一時期,是我國封建專制制度的沒落時期,在封建經濟自給自足的基礎上,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明朝中後期,商品經濟空前發展,在江南一些經濟發達的城鎮,出現了稀疏的資本主義萌芽。位於北方的軍事、經濟重鎮開平,也顯露了微弱的資本主義萌芽。
明代成化三年至四年(1467至1468),官府將開平原來的土城堡改為磚石城堡。城池的堅固,安定的社會秩序,人口的不斷增加,使居民消費不斷增長,為開平的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也為資本主義萌芽培育了土壤。
明代初期,政府曾兩次組織大規模的移民來開平。現在的214個村莊中,明代建制的達147個,佔75%。這些來自山西、山東、江西、江蘇、浙江、安徽及河北南部的移民,建村舍修道路,墾荒造田,飼養六畜,給農村經濟帶來生機。官府為了鼓勵農民發展生產,一方面給移民分置田地,組織墾荒造田;一方面招撫流散的土著居民,回原籍耕種原有土地。據《永平府志》記載,當時皇家復業原籍的流民「特免差役三年」,又「新墾荒地免徵賦稅三年」。永樂元年,除駐軍外,「屯田278頃,納糧3348石,穀草660束」。移民墾荒,駐軍屯田,很快在廣袤農村出現了「村落相望,雞犬之聲相聞」的景象,戰亂後的農村經濟得到復甦。
手工作坊發展。開平地處燕山余脈南麓平原,北部和西部丘陵區的煤炭、礬土、高嶺土、石灰石等礦產資源豐富。明代中後期,開平城北3公里處的山樑上,土法開采小煤窯、小礬土井、小石頭坑已初具規模,從而促進了陶瓷手工作坊和土法燒制石灰業的發展。來自山東棗林庄及山西介休等地的移民,帶來了燒制缸盆技術,自此境內有了燒窯業。因燒窯作坊多而得地名的東缸窯和西缸窯一帶,以饅頭窯燒制瓷器的陶瓷廠多達六、七十家。明嘉靖年間就有缸盆問世,產品主要是大缸、口盆、飯盆、飯碗等粗瓷。釀造業發達,有開平公升泉、公順泉等八大酒燒鍋,真可謂「酒旗林立,市井飄香」。擁有永泰等九家醬園,榨油作坊多處。鐵匠爐頗多,山東移民中的鐵匠世家王家的刀具、霍家的小農具,每日里叮當叮當生產不停。
商品經濟活躍。在開平城內四條大街和城外三條大街上,商賈雲集,店鋪林立。有公和興、永和興、天順樓等八大糧庄,秋收後集中收購農民糧食,常年供應市民。有福盛興等經營布匹、綾羅綢緞的布莊;有春茂永、天興隆等經營日用百貨的商店20多家;有包銷「美孚」、「德士古」石油洋貨的義發祥、德昌源等雜貨店;有惠豐號、尹家銀匠鋪等四家首飾樓;有孫家錢庄,隆來、隆記當鋪;有德生堂、同仁堂等六家中葯鋪,有仁德、多仁醫院,還有4家中西醫結合的診所。總之,各種營銷店鋪門類齊全。
開平於明成化四年(1468)興集,農歷逢五排十的集期。每逢集日,來自四面八方的客商雲集市場,關外的木材,口外的騾馬,遵化、遷西、遷安的干鮮果品,冀東各縣的糧食,沿海的魚蝦海貨,從針織百貨到煙酒茶糖,各類商品應有盡有。開平集以商品種類齊全,數量大,成交額高而著稱,成為京東重要集鎮之一,素有「填不滿的開平城」之說。與此同時,服務業獲得較大發展,一些傳統風味小吃誕生,開平麻花、開平酥糖、油酥燒餅、譚家餃子、趙家切糕、孫家熏肉等風行一時。西門外的翟家大車店、南門外的王家客店,澡堂子、理發店、飯館等也應運而生。
僱傭勞動出現。開平的店鋪和手工作坊,以家庭成員經營者有之,以僱傭勞動力經營者也有之,少則雇上兩、三個人,多者僱工十幾個、二十幾個人。被僱傭者以長期的居多,東家給固定的薪水,吃住在作坊,供給一日三餐。也有短期。還有臨時工,被僱傭者每天清晨聚集在街頭巷口等待僱傭。僱傭勞動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特徵之一。
融資渠道增加。古時開平的小手工業者都有擴大生產規模的願望,缸窯新明瓷廠由一個廠擴張到一、二、三、四廠。在籌措資金的方式上,不再局限於拆借,有股份制經營的,如「三合益(三合一的諧音)瓷廠」,「六和盛(六家合資)瓷廠」。也有以技術入股的,東缸窯秦庄秦氏家族出資建窯,常家出技術建立窯場,始稱陶成局。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萌芽狀態的資本主義工商業謀求發展的要求,也反映了新興市民階層的思想傾向。
⑼ 開平碉樓什麼時候開始建造大約有多少年的歷史了建樓的目的是什麼
平碉樓約產生於明代後期(16世紀
有五百年的歷史。
目的:防禦
開平碉樓為多層建築遠遠高於一般的民居,便於居高臨下地防禦;碉樓的牆體比普通的民居厚實堅固,不怕匪盜鑿牆或火攻;碉樓的窗戶比民居開口小,都有鐵柵和窗扇,外設鐵板窗門。碉樓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出懸挑的全封閉或半封閉的角堡(俗稱「燕子窩」),角堡內開設了向前和向下的射擊孔,可以居高臨下地還擊進村之敵;同時,碉樓各層牆上開設有射擊孔,增加了樓內居民的攻擊點。
⑽ 開平的由來是怎樣的
明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境內蒼步(今蒼城當時屬恩平縣長居都)一帶,盜賊復熾,搶掠從南路過往新興、肇慶的客商。廣東提督(省級武官)殷正茂命令嶺西兵備僉事(武官名)李材(江西省豐城人)率兵剿盜,李材揮兵剿平了蒼步一帶盜群,為了此地能夠長治久安,發動民工及兵丁從山上運來石頭,築成石垣,並圍以竹木,外挖深塹為池塘,建成一屯,以便屯兵為營,扼守這一要地。屯建成後,為紀念李材剿平蒼步一帶匪患,便命名為"開平屯",取"開通敉平"之義("開通"是指閉塞的地方開發通達的意思;"敉(音米)平"是使時局安寧太平的意思)。但民間由於習慣稱此地為蒼步,城屯建成命名後,人們便簡稱為蒼城。
到清順治六年(南明永曆三年,公元1649年)明桂王在廣東肇慶建立南明的小王朝。這年二月間,本地鄉紳張巨麟、張朝鼎、許熙祥、戚元吉等前往肇慶朝見明桂王,聯呈訴說在明癸末年(公元1643年)開平建縣有案,未及施行,力請現今施行立縣,以符民望。於是南明桂王批准立縣,確定以原開平屯的"開平"二字為縣名。三月,開平市正式建制,明桂王派出伍士昌為開平市第一任縣令。縣令伍士昌到任之初,借倉步大戶宅院為臨時縣署視事,並著手與新會、恩平、新興三縣劃定縣界、交接戶口清冊等,同時籌建縣治,將原開平屯改建,擴大為開平市城,建造新縣衙、學宮等等。縣城建成後,由於出自歷史原因,稱新縣城為蒼城或開平市城兼而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