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計算的歷史內容是什麼

計算的歷史內容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1-03-12 00:17:05

① 上下5000年歷史是怎麼算出來的

實際上,將「龍山時代」(前—前2000年)視作「五帝時代」與炎黃、顓頊、帝嚳、堯、舜活動的時代 開始的。

將傳說中的「黃帝」的年代定在距今約5000年有什麼依據呢?司馬遷的《史記》不列三皇,而將炎、黃排在《五帝本紀》之首,但他並沒有明確黃帝的年代,甚至對顓頊、帝嚳、堯、舜都沒有紀年。這至少說明司馬遷是拿不準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的年代的。現在的文史工具書一般都把黃帝的年代定在公元前26世紀,即距今約4600年(最近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已改為距今約5000年,顯然與前述主流認識相關)。這個年代與辛亥革命有關。據《辭海》所附《辛亥革命時期所用黃帝紀元對照表》說明:「各紀年中,以《民報》所用年代為多數革命黨人所接受。武昌起義後湖北軍政府廣告,即以此為據,各省響應的文告亦多采此說。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時,通電各省,以黃帝紀元4609年為中華民國元年。」《民報》所用年代又據何而來呢?該報系孫中山1905年在東京建立同盟會後所創辦,因此宋健先生在《超越疑古走出迷茫》一文中說《民報》所用黃帝紀元大概是由當時在東京的史學家推算的[33]。史式教授說其來源為:盧景貴根據邵雍《皇極經世書》 稱堯元年為甲辰年,推定這一年為公元前2357年,再據晉代皇甫謐《帝王世紀》載黃帝在位100年、少昊金天氏84年、顓頊78年、帝嚳高辛氏70年、帝摯9年推算黃帝元年為前2698年。史式說,《皇極經世書》是一部術數書,邵雍是一位精通象數之學的哲學家,皇甫謐則是一位精通針灸之學的醫生,二人皆非史學家,所以「所謂『黃帝紀元』,不過是大膽地猜測估計而已,全無可信的根據。從黃帝紀元即公元前2698年算起,到今年一共是4704年,不足五千年而接近五千年,這就是『五千年』說的真正來源

② 計算器有什麼歷史

最早的計算工具誕生在中國。 中國古代最早採用的一種計算工具叫籌策,又被叫做算籌。這種回算籌多用答竹子製成,也有用木頭,獸骨充當材料的.約二百七十枚一束,放在布袋裡可隨身攜帶。 直到今天仍在使用的珠算盤,是中國古代計算工具領域中的另一項發明,明代時的珠算盤已經與現代的珠算盤幾乎相同。 17世紀初,西方國家的計算工具有了較大的發展,英國數學家納皮爾發明的"納皮爾算籌",英國牧師奧卻德發明了圓柱型對數計算尺,這種計算尺不僅能做加減乘除、乘方、開方運算,甚至可以計算三角函數,指數函數和對數函數,這些計算工具不僅帶動了計算器的發展,也為現代計算器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成為現代社會應用廣泛的計算工具。 1642年,年僅19歲的法國偉大科學家帕斯卡引用算盤的原理,發明了第一部機械式計算器,在他的計算器中有一些互相聯鎖的齒輪,一個轉過十位的齒輪會使另一個齒輪轉過一位,人們可以像撥電話號碼盤那樣,把數字撥進去,計算結果就會出現在另一個窗口中,但是只能做加減計算。1694年,萊布尼茲在德國將其改進成可以進行乘除的計算。此後,一直要到20世紀50年代末才有電子計算器的出現。

③ 如何計算歷史年代

千紀、世紀、年代問題



歷史學是一門以時、空為維度的科學。談及任何歷史事件、事物、人物等等,都要界定它的時間段落和空間范圍。歷史的空間范圍這里不去說它。歷史的時間段落則以年為本位度量單位。年也是社會生活的元單位。時間是運動的速度,空間是運動的范圍。年便是地球環繞太陽一周的時間。比年小的時間單位有季、月、旬、周、日、時、分等。地球斜著身子沿橢圓軌道繞太陽運
轉帶來了季節的變化。月最初是月亮環繞地球一周的時間,圓缺盈虛一次的周期。公歷的月由此發展而來,但已有所不同。日是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周又稱星期,最初與月相變化有關,恰為月亮圓缺一次1//4。以上的年、季、月、周、日都以天體運動為基準。旬、時分、秒的發明是為了精細地劃分時間段落和工作生活方便。時、分秒按照24進位和60進位嵌入日內,分秒不差。周
與年、月之間則不求除盡,讓它周而復始。如一年有52周多。這方面的匹配協調問題已解決得比較圓滿。

在史學界和社會生活方面,比年更大的度量單位有年代、世紀、千紀、萬年等,其中前三者比較常用。但在它們與年的匹配協調中,問題尚未完全解決。其原因在於它們並不是以天體運動或別的什麼運動為基準,而是人為規定,約定俗成。於是可以這樣約定,也可以那樣俗成。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全社會的參予和認同。



現在通用的公歷紀年已有一千幾百年的歷史。4世紀的希臘人、基督教史家攸西比烏斯(Eusebius,260-340)採用了統一的綜合編年法。6世紀的西班牙神學家伊西多爾(Isidore,560-636)在攸氏的基礎上提出了基督紀年法,即現行的公歷,它的起點是公元1年(A、D、I)。這個紀年及其起點也是主觀規定,習慣成自然的,並沒以運動或自然界的某一重大事件為基準。8世紀時英國教會史家比德(Bede,673-735)首先按公元紀年推算公元前的年數,依次定為公元前1年,公元前2年(……Ⅲ、Ⅱ、Ⅰ B、C)等等。比德的推算沒有在公元前後之間定出一個公元零的[當時歐洲通用的羅馬數字無零(0)的形式],為後來的分歧和爭議埋下了病根。比德以後基督紀年法隨基督教勢力的擴展而得到越來越
廣泛的使用,我國也在辛亥革命後改行公元紀年。

16世紀時,為了將紀年序列劃分為比年大比千年小的年數段,採用了「世紀」一詞來表示100年的年數段。最早的應用是教會史家編纂的教會史《馬格德堡世紀》。基督教自來有千年王國、千的慶典的教義和說法。現代我國史學界引進後往往模仿世紀譯成「千紀」,其中有代表性、影響最大的是三聯書店出版的蘇聯科學院的鴻篇巨制《世界通史》十卷二十冊。也有的學者把幾千紀稱為「第幾千年紀」。我覺得那樣就比前者多了兩個字,沒「幾千紀」好。因為語言詞彙的發展規律便是在准確豐富的基礎上力求簡扼。

20世紀又出現了「年代」一詞,指十年這個時段。但「80年代」英語說eighties,「20世紀70年代」一般簡寫成1970s或1970』s,余類推。俄語則另有寫法……至此便形成了十年為一年代
,十個年代為一世紀,十個世紀為一千紀的三年進位序列和比年大的三大時間度量單位。

從數學上講,世紀的紀年有從0至99和從1至100兩種演算法。公元前的世紀既可以從公元前1年至前100年為前1世紀,前101年至前200年為前2世紀;也可以從公元前1年至前99年為前1世紀,前100年至前199年為前2世紀……

不過公元前的事比較遙遠,相對不太重要,分歧爭議也不大,這里也就不去談這兩種劃分法的利弊得失了。我想,公元前的世紀不妨可統一為公元前1年至前100年為前1世紀,公元前101年至前200年為前2世紀,余類推。如果硬要更精確,也可以把公元前200年、100年這樣的年份稱為公元前3、2世紀之交的一年,前2、1世紀之交的一年。需要注意的是,公元前某世紀上半葉、下半葉的時段恰與公元後相反。例如公元前12世紀上半葉指公元前1200年至前1149年,公元前1世紀下半葉指公元前50年至前1年。

在世界古代史中,公元前幾千紀的初期、上半期、中期、下半期、晚期的廉潔比較普遍。公元前一千紀指公元前1年至前1000年,公元前二(兩)千紀指公元前1001年至前2000年,余類推。當然也可以把前3000年、前2000年這樣的年份作為兩個千紀相交的一年。我想公元前20、19兩個世紀似可視為公元前兩千紀初期;公元前20-16五個世紀應統一視為公元前二千紀上半期;公元前17-13五個世紀似可視為公元前兩千紀中期;公元前15-11五個世紀應統一視為前兩千紀下半期;公元前12、11兩個世紀似可視為公元前兩千紀晚期。



公元後的事情離現實較近,紀年逐漸細致化。千紀雖在世界史中也有時用到,但總的說來用得較少。常用的是世紀和年代。世紀本有從1到100和從0到99兩種計演算法,它們各有利弊,各有道理。這主要是個約定俗成,習慣成自然的問題。加上無公元零年,事情就有點復雜。我想公元後的世紀就姑且定為從0到99為一個世紀。這樣可避免1800年、1900年、2000年等年份無法納入某個年代的麻煩。因為一個年份應屬於某個年代,一個年代應屬於某個世紀。年不應跨年代、跨世紀。如果把公元後的世紀定為從1到100,則2001年便是21世紀的開端,而1990-1999年又已統一為20世紀90年代,那樣2000年便無年代可歸屬。把世紀定為從0到99還適應了許多人想早點跨入下個世紀下個千紀的願望。因為21世紀還是公元三千紀的第一個世紀。當然這樣一來公元1世紀便只能是從公元1年到99年。作為一個特例,公元1世紀便只有99年,留下了一點遺憾。以此類推,公元1800年至1899年為19世紀,1900年至1999年為20世紀,2000年至2099年為21世紀。21世紀和22世紀構成公元3千紀初期。

特別是要注意的是,在計算跨公元前後的時段問題時,要減去一年即沒有的公元零年,不可疏忽。例如,1989年我國曾隆重紀念孔子誕辰2540周年。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1989+551=2540。但因無公元零年;得減去一年。所以本應在1990年紀念孔子誕辰2540周年。



本世紀以來生活節奏進一步加快,因而出現了「年代」。它指一個世紀的1/10,表示10年這個年數段。從數學上講,年代的紀年也有從0到9和從1到10兩種計演算法。《辭海》1970年版「世紀」條說,亦有主張1971-1980年為20世紀70年代者;1989年版說亦有主張1981-1990年為20世紀80年代者。我覺得年代應統一為從0
到9。例如20世紀20年代指1920年至1929年,20世紀90年代指1990年至1999年。如此劃分的原因在於,這樣一來,「幾」十年代中的每一年在十位上都有這個「幾」,比較方便。例如1970-1979年為70年代,其中的每一年在十位上都有七。還有,這樣外語也便於縮寫,如將80年代簡寫為1980s等。如果年代從1到10,英、俄
語等未見得能縮寫。因為那樣的劃分最後一年要進為1990。不過20年代以前的兩個年代尚無統一名稱或叫法(這也旁證了「年代」啟用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先不必忙著去補稱它們,本世紀初的兩個十年卻迫切需要定名。我認為,2010年至2019年應稱為21世紀「二十年代」。這樣與二十年代、三十年代的叫法吻合、協調。一十年代的每一年在十位上都有個「-」(10-19)。2000年至2009年的年代稱謂要費斟酌一些。漢語和外語都可以說「某世紀第一個十年」(the first clecade of a certain century)。但這樣說又不簡扼,難以被全社會普遍接受並流行開來。當然外語的局面簡寫形式仍可為2000s或2000』 s,不進外語的簡寫與口說不求一致,前已述及。如操英語的民族現在也在The Zips
、The Naughts、The Zilches、The Oh-Ohs之間徘徊。漢語的書面形式和口頭表述則應一致。我想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可稱為零十年代、頭十年代、初十年代、元十年代等。在上述幾個選擇中,我認為零十年代最為科學,具有前途。一因其中每一年在十位上都有零(00-09),二因它與一十年代、二十年代等匹配。三因
(在數軸上)1以前的(自然)數是0。當然,最初叫零十年代有點拗口,不大習慣。但在生活中零作為詞素其使用已較為廣泛,漸為人們接受了。例如零點等於午夜24點,現在人們更愛說零點正(整)、零點15分,而不大愛說24點正(整)、24點15分。氣溫表上的零度人們則只能說零度,並在此基礎上說零上幾度,零下幾度。這樣的話,本世紀初的第一、第二個十年也就可以簡稱
為20世紀零十年代、一十年代了。自然,如果群眾更樂意接受頭十年代、初十年代、元十年代的廉潔也未嘗不可。不覺 有一個簡寫問題。二十年代、三十年代等的書面形式現在也可以並經常用阿拉伯數字簡寫為20年代、30年代等。以此類推 ,我們也可將一十年代、零十年代簡寫為10年代、00年代;但仍讀作用中文書寫的年代,而不讀作零零年代、一零年代。

④ 你,如何計算歷史年代。紀年法,紀年法是什麼

公元紀年 公元是「公歷紀元」的簡稱,是國際通行的紀年體系。以傳說中耶穌基督的生年為公歷元年(相當於中國西漢平帝元年)。 公元常以 A.D.(拉丁文 Anno Domini 的縮寫,意為「主的生年」)表示,公元前則以 B.C.(英文 Before Christ 的縮寫,意為「基督以前」)表示。

⑤ 中華五千年歷史從什麼時候開始計算

中國歷史自來黃帝王朝的源姬軒轅(也說公孫軒轅)北京直立人的頭骨化石和復原像時期算起,至今已有約5000年的歷史了。

近代考古發現了3350多年前(公元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約4000年前至5000年前的陶文、約5000年前至7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

(5)計算的歷史內容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的原始社會,起自大約170萬年前的元謀人,原始社會經歷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兩個時期。氏族公社又經歷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兩個階段。

元謀人是已知的中國境內最早的人類。北京人是原始人群時期的典型。山頂洞人已經過著母系氏族公社的生活。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氏族和黃河流域的半坡氏族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榮時期。

19世紀中期,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確立了共和政體。袁世凱死後,中國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

後經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終於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又經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1978年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經濟快速發展,2011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歷史

⑥ 有關於數學計算的歷史的小故事

這是一個生產數學家和物理學家的部落,有著十幾位優秀的科學家都擁有這個令人驕傲的姓氏。

John Bernoulli在1696年把最速降線問題在一個叫做《教師學報》的雜志上面提出,公開挑戰主要是針對他的哥哥Jacobi.Bernoulli,這兩個人在學術讓一直相互不忿,據說當年John求懸鏈線的方程,熬了一夜就搞定了,Jacobi做了一年還認為懸鏈線應該是拋物線,實在是很沒面子。那個雜志好像是Leibniz搞得,很牛,歐洲的牛人們都來做這個東西。到最後,Jhon收的了5份答案,有他自己的,Leibniz的,還有一個L.Hospital侯爵的(我們比較喜歡的那個L.Hospital法則好像是他僱人做的,是個有錢人)然後是他哥哥Jacobi的,最後一份是蓋著英國郵戳的,必然是Newton的,John自己說「我從它的利爪上認出了這頭獅子.」據說當年Newton從造幣廠回去,看到了Bernoulli的題,感覺渾身不爽,熬夜到凌晨4點,就搞定了。這么多解答當中,John的應該是最漂亮的,類比了Fermat原理,用光學一下做了出來。但是從影響來說,Jacobi的做法真正體現了變分思想。

Bernoulli一家在歐洲享有盛譽,有一個傳說,講的是Daniel Bernoulli(他是John Bernoulli的兒子)有一次正在做穿過歐洲的旅行,他與一個陌生人聊天,他很謙虛的自我介紹:「我是Daniel Bernoullis。"那個人當時就怒了,說:「我是還是Issac

Newton呢。」Daniel從此之後在很多的場合深情的回憶起這一次經歷把他當作他曾經聽過的最衷心的贊揚。

John &: Jacobi這兩個Bernoulli人,都算不出來自然數倒數的平方和這個級數,Euler從他老師John那裡知道的,並且給出了π2/6這個正確的答案。

法國有一個哲學家,叫做Denis Diderot,中文的名字叫做狄德羅,是個無神論者,這個讓葉卡捷琳娜女皇不爽,於是他請Euler來教育一下Diderot,其實Euler本來是弄神學的,他老爸就是的,後來是好幾個叫Bernoulli的去勸他父親,才讓Euler做數學了。Euler邀請Diderot來了皇宮,他這次的工作是證明上帝的存在性,然後,在眾人面前說:「先生,( a + bn ) / n = x, 因此上帝存在;請回答!」Diderot自然不懂代數,於是被羞辱,顯然他面對的是歐洲最偉大的數學家,他不得不離開聖彼得堡,回到了巴黎……

四色定理

證明是一個偶像,數學家在這個偶像前折磨自己。 ——A.Eddington

1.

一次拓撲課,Minkowski向學生們自負的宣稱:「這個定理沒有證明的最要的原因是至今

只有一些三流的數學家在這上面花過時間。下面我就來證明它。」…….這節課結束的時

候,沒有證完,到下一次課的時候,Minkowski繼續證明,一直幾個星期過去了……一個

陰霾的早上,Minkowski跨入教室,那時候,恰好一道閃電劃過長空,雷聲震耳,Minkowski很嚴肅的說:「上天被我的驕傲激怒了,我的證明是不完全的……。

2.

1942年的時候,Lefschetz去Havard做了個報告,Birkhoff是他的好朋友,講座結束之後,就問他最近在Princeton有沒有什麼有意思的東西。Lefschetz說有一個人剛剛證明了四色猜想。Birkhoff嚴重的不相信,說要是這是真的,就用手和膝蓋,直接爬到Princeton的Fine Hall去。

做數論的人 (1)

從實用的觀點來判斷,我的數學生涯的價值等於零。 ——Hardy

1.

Lev Landau這位俄國最偉大的物理學家驚嘆道:「為什麼素數要相加呢?素數是用來相乘而不是相加的。」據說這是Landau看了Goldbach(哥德巴赫)猜想之後的感覺。術業有專攻呀......

2.

Graham說:「我知道一數論學家,他僅在素數的日子和妻子同房:在月初,這是挺不錯的,2,3,5,7;但是到月終的日子就顯得難過了,先是素數變稀,19,23,然後是一個大的間隙,一下子就蹦到了29,……」

3.

由於Fermat大定理的名聲,在New York的地鐵車站出現了亂塗在牆上的話:x^n + y^n = z^n 沒有解對此我已經發現了一種真正美妙的證明,可惜我現在沒時間寫出來,因為我的火車正在開來。

4.

Hilbert曾有一個學生,給了他一篇論文來證明Riemann猜想,盡管其中有個無法挽回的錯誤,Hilbert還是被深深地吸引了。第二年,這個學生不知道怎麼回事死了,Hilbert要求在葬禮上做一個演說。那天,風雨瑟瑟,這個學生的家屬們哀不勝收。Hilbert開始致詞,首先指出,這樣的天才這么早離開我們實在是痛惜呀,眾人同感,哭得越來越凶。接下來,Hilbert說,盡管這個人的證明有錯,但是如果按照這條路走,應該有可能證明Riemann猜想,再接下來,Hilbert繼續熱烈的冒雨講道:「事實上,讓我們考慮一個單變數的復函數.....」眾人皆倒。

5.

有一個人叫做Paul Wolfskehl,大學讀過數學,痴狂的迷戀一個漂亮的女孩子,令他沮喪的是他被無數次被拒絕。感到無所依靠,於是定下了自殺的日子,決定在午夜鍾聲響起的時候,告別這個世界,再也不理會塵世間的事。Wolfskehl在剩下的日子裡依然努力的工作,當然不是數學,而是一些商業的東西,最後一天,他寫了遺囑,並且給他所有的朋友親戚寫了信。由於他的效率比較高的緣故,在午夜之前,他就搞定了所有的事情,剩下的幾個小時,他就跑到了圖書館,隨便翻起了數學書。很快,被Kummer解釋Cauchy等前人做Fermat大定理為什麼不行的一篇論文吸引住了。那是一篇偉大的論文,適合要自殺的數學家最後的時刻閱讀。Wolfskehl竟然發現了Kummer的一個bug,一直到黎明的時候,他做出了這個證明。他自己狂驕傲不止,於是一切皆成煙雲……這樣他重新立了遺囑,把他財產的一大部分設為一個獎,講給第一個證明Fermat定理的人10萬馬克……這就是Wolfskehl獎的來歷。
伊薩克·巴羅(1630-1677年)是英國著名的數學家,曾任劍橋大學數學教授,對幾何學頗有建樹。他還是位名教士,著有大量久負盛名的佈道文。他為人謙和可親,然而卻與當時的國王查理二世的寵臣羅切斯特伯爵結下了難解之仇,只要遇到一起,終免不了舌戰。

據說,羅切斯特曾將巴羅教士譏為「一座發霉的神學院」。

某日,巴羅為國王作祈禱後與羅切斯特狹路相逢。

羅切斯特向巴羅深深地鞠了一躬後,語帶譏諷地說:「博士,請您幫我繫上鞋帶。」

巴羅答道:「我請您躺到地上去,爵爺。」

「博士,我請您到地獄的中心去。」

「爵爺,我請您站在我對面。」

「博士,我請您到地獄的最深層去。」

「不敢,爵爺,這樣高雅的宮殿應留給您這樣有身分的人啊!」說完,巴羅聳聳肩走開了。

碑文的奧秘

古希臘亞歷山大里亞的著名數學家丟番圖,人們只知道他是公元3世紀的人,其年齡和生平史籍上都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是,在他的墓碑上可以得知一二,而且它告訴人們,他終年是84歲。

丟番圖的墓碑是這樣的:

丟番圖長眠於此,倘若你懂得碑文的奧秘,它會告訴你丟番圖的壽命。諸神賜予他的生命的1/6是童年,再過了生命的1/12,他長出了胡須,其後丟番圖結了婚,不過還不曾有孩子,這樣又度過了一生的1/7,再過5年,他獲得了頭生子,然而他的愛子竟然早逝,只活了丟番圖壽命的一半,喪子以後,他在數學研究中尋求慰藉,又度過了4年,終於也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數學家的遺囑

阿拉伯數學家花拉子密的遺囑,當時他的妻子正懷著他們的第一胎小孩。「如果我親愛的妻子幫我生個兒子,我的兒子將繼承三分之二的遺產,我的妻子將得三分之一;如果是生女的,我的妻子將繼承三分之二的遺產,我的女兒將得三分之一。」。

而不幸的是,在孩子出生前,這位數學家就去世了。之後,發生的事更困擾大家,他的妻子幫他生了一對龍鳳胎,而問題就發生在他的遺囑內容。

如何遵照數學家的遺囑,將遺產分給他的妻子、兒子、女兒呢?

不是洗澡堂

德國女數學家愛米·諾德,雖已獲得博士學位,但無開課「資格」,因為她需要另寫論文後,教授才會討論是否授予她講師資格。

當時,著名數學家希爾伯特十分欣賞愛米的才能,他到處奔走,要求批准她為哥廷根大學的第一名女講師,但在教授會上還是出現了爭論。

一位教授激動地說:「怎麼能讓女人當講師呢?如果讓她當講師,以後她就要成為教授,甚至進大學評議會。難道能允許一個女人進入大學最高學術機構嗎?」

另一位教授說:「當我們的戰士從戰場回到課堂,發現自己拜倒在女人腳下讀書,會作何感想呢?」

希爾伯特站起來,堅定地批駁道:「先生們,候選人的性別絕不應成為反對她當講師的理由。大學評議會畢竟不是洗澡堂!」

終生只能單身

德國傑出的自然學家亞歷山大·洪堡德在喀山拜訪俄國非歐幾何學的創建者羅巴切夫斯基時,他問數學家:「為什麼您只研究數學呢?據說您對礦物學造詣很深,您對植物學也很精通。」

什麼您只研究數學呢?據說您對礦物學造詣很深,您對植物學也很精通。」

「是的,我很喜歡植物學,」羅巴切夫斯基回答說,「將來等我結了婚,我一定搞一個溫室……」

「那您就趕快結婚吧。」

「可是恰恰與願望相反,植物學和礦物學的業余愛好使我終生只能是單身漢了。」

蝴蝶效應

氣象學家Lorenz提出一篇論文,名叫「一隻蝴蝶拍一下翅膀會不會在Taxas州引起龍卷風?」論述某系統如果初期條件差一點點,結果會很不穩定,他把這種現象戲稱做「蝴蝶效應」。就像我們投擲骰子兩次,無論我們如何刻意去投擲,兩次的物理現象和投出的點數也不一定是相同的。Lorenz為何要寫這篇論文呢?

這故事發生在1961年的某個冬天,他如往常一般在辦公室操作氣象電腦。平時,他只需要將溫度、濕度、壓力等氣象數據輸入,電腦就會依據三個內建的微分方程式,計算出下一刻可能的氣象數據,因此模擬出氣象變化圖。

這一天,Lorenz想更進一步了解某段紀錄的後續變化,他把某時刻的氣象數據重新輸入電腦,讓電腦計算出更多的後續結果。當時,電腦處理數據資料的數度不快,在結果出來之前,足夠他喝杯咖啡並和友人閑聊一陣。在一小時後,結果出來了,不過令他目瞪口呆。結果和原資訊兩相比較,初期數據還差不多,越到後期,數據差異就越大了,就像是不同的兩筆資訊。而問題並不出在電腦,問題是他輸入的數據差了0.000127,而這些微的差異卻造成天壤之別。所以長期的准確預測天氣是不可能的。

韓信點兵

韓信點兵又稱為中國剩餘定理,相傳漢高祖劉邦問大將軍韓信統御兵士多少,韓信答說,每3人一列餘1人、5人一列餘2人、7人一列餘4人、13人一列餘6人……。劉邦茫然而不知其數。

我們先考慮下列的問題:假設兵不滿一萬,每5人一列、9人一列、13人一列、17人一列都剩3人,則兵有多少?

首先我們先求5、9、13、17之最小公倍數9945(註:因為5、9、13、17為兩兩互質的整數,故其最小公倍數為這些數的積),然後再加3,得9948(人)。

中國有一本數學古書「孫子算經」也有類似的問題:「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二,五五數之,剩三,七七數之,剩二,問物幾何?」
答曰:「二十三」
術曰:「三三數之剩二,置一百四十,五五數之剩三,置六十三,七七數之剩二,置三十,並之,得二百三十三,以二百一十減之,即得。凡三三數之剩一,則置七十,五五數之剩一,則置二十一,七七數之剩一,則置十五,即得。」
孫子算經的作者及確實著作年代均不可考。不過根據考證,著作年代不會在晉朝之後,以這個考證來說上面這種問題的解法,中國人發現得比西方早,所以這個問題的推廣及其解法,被稱為中國剩餘定理。中國剩餘定理(Chinese Remainder Theorem)在近代抽象代數學中佔有一席非常重要的地位

⑦ 計算器的歷史

說起計算器,值得我們驕傲的是,最早的計算工具誕生在中國.
中國古代最早採用的一種計算工具叫籌策,又被叫做算籌.這種算籌多用竹子製成,也有用木頭,獸骨充當材料的.約二百七十枚一束,放在布袋裡可隨身攜帶.
直到今天仍在使用的珠算盤,是中國古代計算工具領域中的另一項發明,明代時的珠算盤已經與現代的珠算盤幾乎相同.
17世紀初,西方國家的計算工具有了較大的發展,英國數學家納皮爾發明的"納皮爾算籌",英國牧師奧卻德發明了圓柱型對數計算尺,這種計算尺不僅能做加減乘除、乘方、開方運算,甚至可以計算三角函數,指數函數和對數函數,這些計算工具不僅帶動了計算器的發展,也為現代計算器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成為現代社會應用廣泛的計算工具.
1642年,年僅19歲的法國偉大科學家帕斯卡引用算盤的原理,發明了第一部機械式計算器,在他的計算器中有一些互相聯鎖的齒輪,一個轉過十位的齒輪會使另一個齒輪轉過一位,人們可以像撥電話號碼盤那樣,把數字撥進去,計算結果就會出現在另一個窗口中,但是只能做加減計算。1694年,萊布尼茲在德國將其改進成可以進行乘除的計算。此後,一直要到1950年代末才有電子計算器的出現。
世界的第一個計算器
幫助做計算的第一個儀器是這個算盤。 這有木製床向前走電線或者瘦的木製棍描述號。 它被在公元前3000年在巴比倫發展。
第一個計算機在1642年被在法國發明並且能自動加減數字。
在僅僅19的年輕的年齡科學家布勒斯帕建造了它。 數目被通過車輪裝入計算器。 這些在計算器裡面轉動齒輪。 他們那時移動與號碼一起撥結果在一套窗子內表現。
布勒斯帕是一位數學家,物理學家和神學家。 十幾歲時他學習數學,與皮埃爾·德·費馬合作,他為計算binominal 擴大的系數發明三角形。 他也在易流動的機制里取得發現,特別是在一種流體里的壓力處處相等。 在31歲的時候有一次神秘的經驗並且從那時起他獻身於宗教。
it鈥時間以來正常工作,但是只能加減計算器。 也能乘以並且分的第一個機器被德國科學家萊布尼茨發明,在1694年。

⑧ 計算(關於歷史的)

從夏朝起到清朝滅亡,統一的時間大約多少年(2875年)
從夏朝起到清朝滅亡,分裂版的時間大約多少年(1013年)

手工分權列各朝,計算中國歷史紀年表從夏朝起到清朝滅亡的統一與分裂時間,約等於數。以上,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⑨ 計算科學的內涵和外延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要想學好計算機科學,我們認為首先要對計算機科學研究的內涵與外延至少有一個概要性的了解。對於剛剛入學的計算機系學生以及雖然學習了很長時間的計算機,但是還是覺得很迷茫的學生來說,究竟計算機科學研究的是什麼大部分人可能還不清楚,本文著力論述計算機科學的研究范疇,以對同學們有所啟發。

談到計算機的歷史中對計算機科學方向性的確定最應當提的就是美國計算機協會,1946年,美國在華盛頓哥倫比亞大學成立了美國計算機協會ACM(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他們對計算機學科的發展做出了前瞻性的預測:將計算機學科的發展方向分為三個部分:
[一]計算機基礎問題的研究:
(1)計算理論: (theory of computation)
計算理論是關於計算和計算機械的數學理論。
主要內容包括:
1.演算法(algorithm):解題過程的精確描述
2.演算法學(algorithmics):系統的研究演算法的設計,分析與驗證的學科
3.計算復雜性理論(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theory):用數學方法研究各類問題的計算復雜性學科。
4.可計算性理論(computability theory):研究計算的一般性質的數學理論。
5.自動機理論(automata theory):以研究離散數字系統的功能和結構以及兩者之關系為主要 內容的數學理論。
6.形式語言理論:用數學方法研究自然語言和人工語言的語法理論。
(2)計算幾何學 :(Computational geometry)
研究幾何外形信息的計算機表示,分析和綜合的新興邊緣學科,它是計算機輔 助幾何設計(CAGD)的數學基礎。
主要內容如:
1.貝塞爾曲線和曲面 2.B樣條曲線和曲面 3.孔斯曲面
(3)並行計算問題 : (parallel computation)
所謂並行計算就是 「同時執行」多個計算問題
他的延伸學科有:
並行編譯程序(parallel zing compilers)
並行程序設計語言(parallel programming language )
並行處理系統(parallel processing system)
並行資料庫(parallel database)
並行演算法(parallel algorithm)
(4)形式化方法(formal method)
建立在嚴格數學基礎上的軟體開發方法。軟體開發的全過程中,從需求分析,規約,設計,編程,系統集成,測試,文檔生成,直至維護各個階段,凡是採用嚴格的數學語言,具有精確的數學語義的方法,都稱為形式化方法。
(5)程序設計語言理論: (Theory of programming language)
研究書寫計算機程序語言的學科。
主要內容:研究語法,語義,語用以及程序設計語言的優劣。
(6)人工智慧:
我國人工智慧創始人之一,北京科技大學塗序彥教授對人工智慧這樣定義:人工智慧是模仿、延伸和擴展人與自然的智能的技術科學。在美國人工智慧官方教育網站上對人工智慧作了如下定義: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r AI for short, is a combination of computer science, physiology, and philosophy. AI is a broad topic, consisting of different fields, from machine vision to expert systems. The element that the fields of AI have in common is the creation of machines that can "think".
研究的問題:
(1)符號主義: (符號學派)
符號計算與程序設計基礎
知識表達方法 :知識與思維,產生式規則,語意網路,一階謂詞邏輯
問題求解方法:搜索策略,啟發式搜尋,搜尋演算法
問題規約方法
謂詞演算:歸結原理,歸結過程
專家系統:建立專家系統的方法及工具
(2)聯接主義(神經網路學派)
神經網路學派通過研究模擬生命神經組織的工作狀況,力求突破人工智慧的一些前沿問題。1988年美國權威機構指出:資料庫,網路發展呈直線上升, 神經網路可能是解決人工智慧的唯一途徑。
[二]系統:
(7)體系結構:
眾所周知計算機界的摩爾定律:計算機硬體性能每18個月翻一番,現在基本上還可以保持這個速度,高計算機體系結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我們國內只有清華,國防科大,哈工大搞這方面的工作。
目前的新型計算機有:光計算機,量子計算機 ,生物計算機。
(8)網路與通訊:
目前美國已經鋪遍了第二代英特爾網,用於遠程教學,遠程診斷(如機械診斷)我國第二代Inter網上的協同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評估由北航軟體所負責單位,關於具體的研究內容我們在今後的文章會涉及。
(9)面向對象:(OOA,OOD,OOP)
設計類及由類構造程序的方法與過程,用計算機對象模擬現實世界對象。
(10)約束程序設計:
含有變數的關系表達式稱為約束。
(11)軟體工程:
應用計算機科學,數學及管理科學等原理,開發軟體的工程學科
CMM劃分將軟體工程的等級劃分為0—9級,中國的軟體設計處於3級
(12)軟體質量控制:
軟體質量:反映軟體系統或軟體產品滿足明確或隱含需求能力的特性總和。
(13)實時系統與嵌入式系統 :
實時系統:時間標准完全等於系統原模型的系統。
嵌入式系統:作為一個信息處理部件嵌入到其他系統當中的系統。
(14)資料庫系統( Database System)
簡稱 DBS.DBS是實現有組織地、動態地存儲大量相關的結構化數據,方 便各類用戶 使用資料庫的計算機軟體/硬體資源的集合。
即採用了資料庫技術的計算機系統。
(15)大規模計算中的I/O
在大規模計算中實現計算機主機與外圍設備進行信息交換的技術。
[三]計算機應用:
(16)科學與工程計算:
這個范圍很廣,簡單說說就有: 生物信息處理 ,天氣預報等等
(17)電子商務與數字化圖書館
(18)人機交互: 三維虛擬現實:應用方面比較突出的比如說外科手術
(19)計算機教育:用於教學,培養計算機人才
關於未來的計算機究竟向何方向發展,我們不妨了解一下,中國科學院前不久對中國計算機科學發展趨勢作出了如下論斷: 概括起來即是:MMOON
即:超大規模計算機+多媒體處理能力+開放式的系統結構+面向對象+網路上的計算將會創造一個人機和諧的計算環境。
下面再談談計算科學研究的主線,看看對大家有沒有一定的啟發:從最底層往上談起

應用層:

移動計算與全球定位 計算機自動控制 計算機輔助製造 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
機器人學 計算可視化與虛擬現實 數據與信息檢索 計算機創作 計算機網路應用軟體
科學計算 多媒體信息系統 計算機輔助設計 信息管理與決策系統 自然語言處理
模式識別與圖像處理技術 計算機圖形學 計算幾何 人工智慧與知識工程
數據表示與存儲 網路與開放系統互連標准 軟體測試技術 人機工程學(人機界面)

計算科學專業基礎層:

軟體開發方法學:軟體工程技術,程序設計方法學,軟體開發工具和環境,軟體開發規范
編碼理論 密碼學 計算機體系結構 程序理論

閱讀全文

與計算的歷史內容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