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歷史上的三次鼠疫大流行共致死多少人
三次鼠疫奪走了一億多人的生命,鼠疫是由鼠疫桿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傳染病。臨床主要表現為高熱、淋巴結腫痛、出血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
歷史上首次鼠疫大流行發生於公元6世紀,起源於中東,流行中心在近東地中海沿岸。
公元542年經埃及南部塞得港沿陸海商路傳至北非、歐洲,幾乎殃及當時所有著名國家。這次流行持續了五六十年,極流行期每天死亡萬人,死亡總數近一億人。這次大流行導致了東羅馬帝國的衰落。
第二次大流行發生於公元14世紀,其起源眾說不一。
此次流行此起彼伏持續近三百年,遍及歐亞大陸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歐洲為甚。歐洲死亡兩千五百萬人,占當時歐洲人口的四分之一;義大利和英國死者達其人口的半數。據記載,當時倫敦的人行道上到處是腐爛發臭的死貓死狗,人們把它們當作傳播瘟疫的禍首打死了。
然而,沒有了貓,鼠疫的真正傳染源——老鼠,就越發橫行無忌了。到1665年8月,每周死亡達兩千人,一個月後竟達八千人。
直到幾個月後一場大火(史稱「倫敦大火災」),燒毀了倫敦的大部分建築,老鼠也銷聲匿跡,鼠疫流行隨之平息。這次鼠疫大流行在歷史上稱為「黑死病」。
第三次大流行始於19世紀末(1894年)。
它是突然暴發的,至20世紀30年代達最高峰,總共波及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的六十多個國家,死亡達千萬人以上。此次流行傳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區之廣,遠遠超過前兩次大流行。這次流行的特點是疫區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區,家養動物中也有流行。
(1)歷史上鼠疫致死多少人擴展閱讀
產生原因
鼠疫桿菌為短小的革蘭氏陰性球桿菌,新分離株以美蘭或姬姆薩染色,顯示兩端濃染,有莢膜(或稱封套)。在病灶標本中及初代培養時,呈卵圓形。
鼠疫桿菌對外界抵抗力強,在寒冷、潮濕的條件下,不易死亡,在-30℃仍能存活,於5-10℃條件下尚能生存。但它對一般消毒劑、殺菌劑的抵抗力不強。對鏈黴素、卡那黴素及四環素敏感。
傳播方式
由美國疾病防治中心主導,並對尚存野生動物瘟疫源所做的現代研究已證實,鼠疫的爆發大部分是突如其來的嚴重氣候變化而引起。降雨過多是造成鼠疫蔓延的最大原因,如果是旱災過後又降雨過度,更具爆發的可能性。
雨量過多時,植被生長將會增加,因此草食動物和昆蟲將會取得較多食物。嚙齒類動物亦會大量繁殖(包括那些帶有鼠疫桿菌,但對病菌免疫之老鼠),並遠遠超過其掠食者能捕食控制的數量。在爆炸性的大量繁衍過後,為了找到覓食的地盤,這些動物的活動范圍不得不更加擴大。
於是在數個月內,這些帶有鼠疫桿菌的野生動物就會向海浪一樣四處向外擴散。不久,這些動物就會和其他不帶鼠疫桿菌的嚙齒類動物接觸,並由跳蚤的吸血媒介作進一步跨物種傳染。
跳蚤吸血的跨物種傳染
跳蚤雖然鼠疫是人畜共通的傳染疾病,然主要的病菌媒介並非是老鼠本身,而是毫不起眼的跳蚤。嚙齒類動物對鼠疫大多有免疫力,然寄生在它們身上的跳蚤則不然。跳蚤會死於鼠疫。不過諷刺的是,鼠疫的散播過程,其實是整個死亡過程本身。
跳蚤吸食嚙齒類動物身上的帶有鼠疫桿菌的血液後,其消化管部分會被一種由繁殖中的病菌與血塊混合的東西所阻塞。病蚤乃開始肌腸轆轆而變得飢不擇食,以致凡是會移動的生物──不論是否為平時的宿主類生物,他幾乎都會往上跳吸食血液。
但由於腸道被堵住無法消化的關系,病蚤除了無法止飢外,更會在吸血的同時吐出帶有鼠疫桿菌的血液,因而將鼠疫桿菌傳播至被吸血的宿主。最後病蚤會迅速地從一個宿主跳到另一個宿主,無所不螫,在執行一個不可能滿足的任務之後,進一步把鼠疫傳播開來。
所有的鼠疫,包括淋巴腺病不明顯的病例,皆可引起敗血性鼠疫,經由血液感染身體各部位,若病菌侵入肺部造成肺炎後,更會造成次發性肺鼠疫。感染者會把富含病菌的痰與飛沫傳播,進一步擴大鼠疫病情,並造成局部地區的爆發或毀滅性的大流行。
1894年,中國華南爆發鼠疫,並傳播至香港。兩名細菌學家,法國人亞歷山大·葉赫森(Alexandre Yersin)及日人北里柴三郎分別在香港的病人身上分離出引致鼠疫的細菌。
由於北里柴三郎的發現後來被發現有錯誤,現時一般認為葉赫森是首名發現鼠疫桿菌的科學家。1967年,鼠疫桿菌的學名改為 Yersinia pestis以紀念葉赫森。
1898年,法國科學家席蒙(Paul Louis Simond)在印度孟買首次證明鼠及跳蚤是鼠疫的傳播者。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人類歷史上三次鼠疫大流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三次鼠疫大流行
Ⅱ 歷史上歐洲的黑死病死了多少人
在十四世紀中期,歐洲受到一場具毀滅性影響的瘟疫侵襲,即一般人所稱的黑死病。它從中亞地區向西擴散,並在1346年出現在黑海地區。它同時向西南方向傳播到地中海,然後就在北太平洋沿岸流行,並傳至波羅的海。約在1348年,黑死病在西班牙流行,到了1349年,就已經傳到英國和愛爾蘭,1351年到瑞典,1353年到波羅的海地區的國家和俄羅斯。只有路途遙遠和人口疏落的地區才未受傷害。根據今天的估算,當時在歐洲、中東、北非和印度地區,大約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之間的人口因而死亡。
黑死病是歷史上最為神秘的疾病。從1348年到1352年,它把歐洲變成了死亡陷阱,這條毀滅之路斷送了歐洲三分之一的人口,總計約2500萬人!在今後300年間,黑死病不斷造訪歐洲和亞洲的城鎮,威脅著那些劫後餘生的人們。盡管准確統計歐洲的死亡數字已經不可能,但是許多城鎮留下的記錄卻見證了驚人的損失:1467年,俄羅斯死亡127000人,1348年德國編年史學家呂貝克記載死亡了90000人,最高一天的死亡數字高達1500人!在維也納,每天都有500-700人因此喪命,根據俄羅斯摩棱斯克的記載,1386年只有5人倖存!
Ⅲ 鼠疫的死亡率是多少
鼠疫通常有腺型、肺型和敗血症型三種。病原體可借飛沫傳播,也可通過直接接觸受染動物或被病獸咬傷而感染。人普遍易感,病後可獲持久免疫。鼠疫傳染性強、死亡率高,未經治療的腺鼠疫病死率達50%至70%,敗血症型接近100%。
人類歷史上曾有過數次毀滅性的鼠疫大流行。首次大流行發生於公元6世紀,疫情持續了五六十年,流行高峰期每天死亡萬人,死亡總數近一億人。
第二次大流行發生於公元14世紀,持續近300年。這次大流行僅在歐洲就造成2500萬人死亡,占當時歐洲人口的四分之一;義大利和英國死者達其人口的半數。據記載,當時倫敦的人行道上到處是腐爛發臭的死貓死狗,人們把它們當作傳播瘟疫的禍首打死了。然而,沒有了貓,鼠疫的真正傳染源——老鼠,就越發橫行無忌。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始於1860年,至20世紀30年代達最高峰,總共波及60多個國家,死亡達千萬人以上。
Ⅳ 歷史上三次鼠疫大流行共死了多少人
歷史上的三次鼠疫大流行共致死一億三千五百萬人左右。鼠疫是一種危害嚴重的烈性傳染病,曾被稱為黑死病,各型鼠疫患者如果不及時治療均會引起死亡。
1、第一次鼠疫大流行
從6世紀中葉開始至8世紀消失,在歐亞奪走上億條生命。疫情起源於埃及的西奈半島,542年開始在君士坦丁堡爆發。當時的君士坦丁堡是全世界范圍內人口最多的城市,很多來自亞洲、非洲、歐洲的商隊、船隊在此聚集。因疫情爆發適逢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故此次瘟疫被後人稱為「查士丁尼瘟疫」。
其影響范圍隨地中海而向西延展,使眾多地中海岸的國家和地區飽受疾病折磨之苦,因此有時又稱其為「地中海瘟疫」。但是在那時,人們不知道這是鼠疫。
2、第二次鼠疫
從14世紀中葉開始,持續近300年,歐洲大陸喪失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歐洲人普遍認為傳染源是蒙古人帶來的。1348年疫情又傳到法國、西班牙和英國,1348年~1350年再東傳至德國和斯堪的納維亞,最後在1351年傳到俄羅斯西北部。此後,在十五、十六世紀黑死病多次再次侵襲歐洲。
此次鼠疫流行前後此起彼伏持續近300年,遍及歐亞大陸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歐洲為甚。歐洲死亡兩千五百萬人,占當時歐洲人口的四分之一;義大利和英國死者達其人口的半數。
到1665年8月,每周死亡達兩千人,一個月後竟達八千人。直到幾個月後一場大火,燒毀了倫敦的大部分建築,老鼠也銷聲匿跡,鼠疫流行隨之平息。這次鼠疫大流行在歷史上稱為「黑死病」。整個歐洲大陸因此喪失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
3、第三次鼠疫大流行
從19世紀末期開始,20世紀30年代以後結束,全世界因鼠疫死亡達千萬人以上。
從中國南部、孟買開始,最後匯聚於當時的北滿地區。其後有山西鼠疫,東北第二次鼠疫,以及歐亞非其他地區的鼠疫,直到20世紀30年代以後才銷聲匿跡。這次疫情總共波及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的六十多個國家,全世界因鼠疫死亡達千萬人以上。
此次疫情流行傳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區之廣,遠遠超過前兩次大流行。這次流行的特點是疫區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區,家養動物中也有流行。
(4)歷史上鼠疫致死多少人擴展閱讀:
鼠疫的症狀體征
1、輕型:有不規則低熱,全身症狀輕微,局部淋巴結腫痛,偶可化膿,無出血現象,多見於流行初、末期或預防接種者。
2、腺型最多見,常發生於流行初期。急起寒戰、高熱、頭痛、乏力、全身酸痛偶有惡心、嘔吐、煩躁不安、皮膚淤斑、出血。發病時即可見蚤叮咬處引流區淋巴結腫痛,發展迅速,第2~4天達高峰。腹股溝淋巴結最常受累,其次為腋下、頸部及頜下。
3、肺型可原發或繼發於腺型,多見於流行高峰。肺鼠疫發展迅猛,急起高熱,全身中毒症狀明顯,發病數小時後出現胸痛、咳嗽、咳痰,痰由少量迅速轉為大量鮮紅色血痰。呼吸困難與發紺迅速加重。肺部可以聞及濕性啰音,呼吸音減低,體征與症狀常不相稱。未經及時搶救者多於2~3天內死於心力衰竭、休克。臨終前高度發紺,皮膚常呈黑紫色,故有黑死病之稱。
4、敗血症可原發或繼發。原發者發展極速,全身毒血症症狀、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及出血現象嚴重。迅速進入神志不清、譫妄或昏迷、搶救不及時常於24小時至3天內死亡。
Ⅳ 歷史上都有哪些疫情造成的死亡人數較大的
十四世紀四五十年代,對於歐洲來說,是一個極為悲慘的時期。從1347至1353年,席捲整個歐洲的被專稱之為「屬黑死病」的鼠疫大瘟疫,奪走了2500萬 歐洲人的性命,占當時歐洲總人口的1/3。而發生在20世紀,堪稱人類史上最為慘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因戰爭而死去的總人數為其人口的5%。足以看出這場瘟疫給歐洲人民帶來的災難。這場瘟疫在很多文獻中被記作「黑死病」。
Ⅵ 歷史上歐洲的黑死病死了多少人
「黑死病」在十四世紀恣虐歐洲大地,引發了著名的歐洲中世紀大瘟疫,這是中世紀歐洲最黑暗的時刻,歐洲文明差一點被摧毀。
一、「黑死病」其實就是鼠疫
黑死病能在歐洲恣虐數十年,造成數千萬人的死亡,後果如此嚴重主要是這幾個方面造成的。
其一:當時歐洲各國即使是主要城市也是非常臟亂的,老鼠、跳蚤隨處可見,而這些都是鼠疫的載體和傳播媒介,當時的衛生條件基本上人人身上都是有跳蚤的。
其二:黑死病就是鼠疫,但是當時絕大部分歐洲人並不這樣認為,尤其是教會認為瘟疫是上帝的懲罰,反而藉此大搞宗教屠殺,亂上加亂。
其三:由於對黑死病缺乏認識,歐洲人普遍認為洗澡會帶來瘟疫,結果瘟疫的整個過程中,人們都不鼓勵洗澡,結果全身都是細菌和跳蚤,對防治瘟疫起到了副作用。
其四:醫療的落後讓當時流行的治療方法反而進一步加劇了瘟疫的蔓延,比如芳香療法是黑死病時期的一種最流行療法,尿液和糞便也是醫生建議的治療方法。為了避免犯虛榮心的罪過,人們被勸阻不洗澡和換衣服。
其五:當時歐洲國家眾多,互有戰爭,交戰雙方經常故意向敵方軍隊、土地散播瘟疫,這讓本就慘烈的大瘟疫雪上加霜。
四、大瘟疫是如何結束的?
黑死病導致的歐洲大瘟疫造成了至少三分之一的人口損失,但是黑死病的最終結束與其說是瘟疫被消滅,不如說是巨量的生存條件惡劣的人口的消失讓瘟疫傳播速度最終變緩,人類歷史上那些慘烈的瘟疫一般在造成三分之一以上人口損失後就基本開始穩定了,畢竟大批的死者被焚燒,無數村莊連人煙都沒有了,活下來的人大都免疫力強身體自身產生了抗體。
五、鼠疫的發現和防治
導致黑死病的鼠疫桿菌直到1894年才被發現,而經由鼠類、蚤類傳染的途徑也遲至1898年方大白於天下。14世紀的歐洲人對鼠疫這種烈性傳染病,肯定是很難防治的。
鼠疫在世界歷史上曾有多次大流行,我國在解放前也曾發生多次流行,目前已基本絕跡,只有極個別的病歷。
我們普通人要在生活中多運動,吃些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增強免疫力。避開傳染源。不要到疫區旅遊或活動,避免接觸嚙齒類動物,如鼠類、旱獺等;嚴禁打獵、剝食動物,避免處理不明死因的動物。跳蚤叮咬是腺鼠疫的重要傳播途徑,生活中可使用驅蟲劑驅趕跳蚤。若近期去過疫區或接觸了鼠疫患者,事後應隔離觀察9天,若出現發熱、咳嗽等症狀,應立即就診。
Ⅶ 人類歷史上哪次疾病蔓延造成的死亡人數最多死亡了多少人
黑死來病(Black Death或Black Plague醫學稱之bubonic Plague)是人類歷自史上最嚴重的瘟疫之一。通常認為,1346年,在蒙古軍隊進攻黑海港口城市卡法(又譯克法,現烏克蘭城市費奧多西亞)時,用拋石機將患鼠疫而死的人的屍體拋進城內,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細菌戰。當時被稱為「黑死病」,它從中亞地區向西擴散,並在1346年出現在黑海地區。它同時向西南方向傳播到地中海,然後就在北太平洋沿岸流行,並傳至波羅的海。約在1348年,黑死病在西班牙流行,到了1349年,就已經傳到英國和愛爾蘭,1351年到瑞典,1353年到波羅的海地區的國家和俄羅斯。只有路途遙遠和人口疏落的地區才未受傷害。根據今天的估算,當時在歐洲、中東、北非和印度地區,大約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之間的人口因而死亡。 這場瘟疫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約7500萬人死亡,其中2500萬為歐洲人。
Ⅷ 黑死病一共死了多少人
歷史上的三次鼠疫大流行共致死一億三千五百萬人左右。鼠疫是一種危害嚴重的烈性傳染病,曾被稱為黑死病,各型鼠疫患者如果不及時治療均會引起死亡。
1、第一次鼠疫大流行
從6世紀中葉開始至8世紀消失,在歐亞奪走上億條生命。疫情起源於埃及的西奈半島,542年開始在君士坦丁堡爆發。當時的君士坦丁堡是全世界范圍內人口最多的城市,很多來自亞洲、非洲、歐洲的商隊、船隊在此聚集。因疫情爆發適逢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故此次瘟疫被後人稱為「查士丁尼瘟疫」。
其影響范圍隨地中海而向西延展,使眾多地中海岸的國家和地區飽受疾病折磨之苦,因此有時又稱其為「地中海瘟疫」。但是在那時,人們不知道這是鼠疫。
2、第二次鼠疫
從14世紀中葉開始,持續近300年,歐洲大陸喪失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歐洲人普遍認為傳染源是蒙古人帶來的。1348年疫情又傳到法國、西班牙和英國,1348年~1350年再東傳至德國和斯堪的納維亞,最後在1351年傳到俄羅斯西北部。此後,在十五、十六世紀黑死病多次再次侵襲歐洲。
此次鼠疫流行前後此起彼伏持續近300年,遍及歐亞大陸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歐洲為甚。歐洲死亡兩千五百萬人,占當時歐洲人口的四分之一;義大利和英國死者達其人口的半數。
到1665年8月,每周死亡達兩千人,一個月後竟達八千人。直到幾個月後一場大火,燒毀了倫敦的大部分建築,老鼠也銷聲匿跡,鼠疫流行隨之平息。這次鼠疫大流行在歷史上稱為「黑死病」。整個歐洲大陸因此喪失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
3、第三次鼠疫大流行
從19世紀末期開始,20世紀30年代以後結束,全世界因鼠疫死亡達千萬人以上。
從中國南部、孟買開始,最後匯聚於當時的北滿地區。其後有山西鼠疫,東北第二次鼠疫,以及歐亞非其他地區的鼠疫,直到20世紀30年代以後才銷聲匿跡。這次疫情總共波及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的六十多個國家,全世界因鼠疫死亡達千萬人以上。
此次疫情流行傳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區之廣,遠遠超過前兩次大流行。這次流行的特點是疫區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區,家養動物中也有流行。
(8)歷史上鼠疫致死多少人擴展閱讀:
鼠疫的症狀體征
1、輕型:有不規則低熱,全身症狀輕微,局部淋巴結腫痛,偶可化膿,無出血現象,多見於流行初、末期或預防接種者。
2、腺型最多見,常發生於流行初期。急起寒戰、高熱、頭痛、乏力、全身酸痛偶有惡心、嘔吐、煩躁不安、皮膚淤斑、出血。發病時即可見蚤叮咬處引流區淋巴結腫痛,發展迅速,第2~4天達高峰。腹股溝淋巴結最常受累,其次為腋下、頸部及頜下。
3、肺型可原發或繼發於腺型,多見於流行高峰。肺鼠疫發展迅猛,急起高熱,全身中毒症狀明顯,發病數小時後出現胸痛、咳嗽、咳痰,痰由少量迅速轉為大量鮮紅色血痰。呼吸困難與發紺迅速加重。肺部可以聞及濕性啰音,呼吸音減低,體征與症狀常不相稱。未經及時搶救者多於2~3天內死於心力衰竭、休克。臨終前高度發紺,皮膚常呈黑紫色,故有黑死病之稱。
4、敗血症可原發或繼發。原發者發展極速,全身毒血症症狀、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及出血現象嚴重。迅速進入神志不清、譫妄或昏迷、搶救不及時常於24小時至3天內死亡。
Ⅸ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全世界范圍內的死亡人數.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全世界范圍內的死亡人數達千萬人以上。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從19世紀末期開始,從中國南部、孟買開始,最後匯聚於當時的北滿地區。
這次疫情總共波及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的六十多個國家,全世界因鼠疫死亡達千萬人以上。此次疫情流行傳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區之廣,遠遠超過前兩次大流行。這次流行的特點是疫區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區,家養動物中也有流行。
一、鼠疫的症狀體征
1、輕型:有不規則低熱,全身症狀輕微,局部淋巴結腫痛,偶可化膿,無出血現象,多見於流行初、末期或預防接種者。
2、腺型最多見,常發生於流行初期。急起寒戰、高熱、頭痛、乏力、全身酸痛偶有惡心、嘔吐、煩躁不安、皮膚淤斑、出血。發病時即可見蚤叮咬處引流區淋巴結腫痛,發展迅速,第2~4天達高峰。腹股溝淋巴結最常受累,其次為腋下、頸部及頜下。
3、肺型可原發或繼發於腺型,多見於流行高峰。肺鼠疫發展迅猛,急起高熱,全身中毒症狀明顯,發病數小時後出現胸痛、咳嗽、咳痰,痰由少量迅速轉為大量鮮紅色血痰。呼吸困難與發紺迅速加重。肺部可以聞及濕性啰音,呼吸音減低,體征與症狀常不相稱。
4、敗血症可原發或繼發。原發者發展極速,全身毒血症症狀、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及出血現象嚴重。迅速進入神志不清、譫妄或昏迷、搶救不及時常於24小時至3天內死亡。
二、鼠疫的特點
1、鼠疫的潛伏期短,發病快:鼠疫菌通過淋巴結、肺或血液等不同途徑侵入人體,會表現為不同病型,淋巴腺鼠疫、肺炎鼠疫和敗血症鼠疫3個基本型最險惡。其潛伏期很短,多數為2~3天,肺型甚至僅潛伏數小時便發病。
2、人對鼠疫普遍高度易感,無年齡、性別差異。除了已接種疫苗或曾患鼠疫而治癒者,無分男女老少,身體壯弱,遇鼠疫菌都高度容易感染鼠疫。
3、鼠疫桿菌的宿主眾多,傳播途徑廣泛。鼠疫桿菌的主要儲存者是鼠類(嚙齒動物);疫源地內一些食肉類(狐、鼬)、食蟲類(鼩鼱)、有蹄類和鳥類等野生動物,以及貓、狗、羊、驢、駱駝等家畜,可因直接或間接接觸疫鼠而感染,並且都能威脅人類。
(9)歷史上鼠疫致死多少人擴展閱讀:
鼠疫的防護
1、減少疫區活動范圍
避免到疫區旅遊或活動,避免接觸嚙齒動物(如:鼠類、旱獺);
2、避免與患有鼠疫的病人密切接觸
與可能感染肺鼠疫的病人接觸時,盡量和病人保持1米以上的接觸距離,並戴口罩,勤洗手;
3、採取必要的防跳蚤叮咬措施
使用驅蟲制劑,常用驅蚊劑一般都可以驅趕跳蚤;
4、如果曾去過疫區,應持續2周自測體溫
如果突然出現發熱、寒戰、淋巴結疼痛、咳嗽、咳血或出血等任一症狀,應當立即就醫並告知醫生疫區旅行史,早期抗生素治療效果較好。
Ⅹ l歷史上三次鼠疫大流行共死了多少人
歷史上的三次鼠疫大流行共致死一億三千五百萬人左右。鼠疫是一種危害嚴重的烈性傳染病,曾被稱為黑死病,各型鼠疫患者如果不及時治療均會引起死亡。
1、第一次鼠疫大流行
從6世紀中葉開始至8世紀消失,在歐亞奪走上億條生命。疫情起源於埃及的西奈半島,542年開始在君士坦丁堡爆發。當時的君士坦丁堡是全世界范圍內人口最多的城市,很多來自亞洲、非洲、歐洲的商隊、船隊在此聚集。因疫情爆發適逢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故此次瘟疫被後人稱為「查士丁尼瘟疫」。
其影響范圍隨地中海而向西延展,使眾多地中海岸的國家和地區飽受疾病折磨之苦,因此有時又稱其為「地中海瘟疫」。但是在那時,人們不知道這是鼠疫。
2、第二次鼠疫
從14世紀中葉開始,持續近300年,歐洲大陸喪失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歐洲人普遍認為傳染源是蒙古人帶來的。1348年疫情又傳到法國、西班牙和英國,1348年~1350年再東傳至德國和斯堪的納維亞,最後在1351年傳到俄羅斯西北部。此後,在十五、十六世紀黑死病多次再次侵襲歐洲。
此次鼠疫流行前後此起彼伏持續近300年,遍及歐亞大陸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歐洲為甚。歐洲死亡兩千五百萬人,占當時歐洲人口的四分之一;義大利和英國死者達其人口的半數。
到1665年8月,每周死亡達兩千人,一個月後竟達八千人。直到幾個月後一場大火,燒毀了倫敦的大部分建築,老鼠也銷聲匿跡,鼠疫流行隨之平息。這次鼠疫大流行在歷史上稱為「黑死病」。整個歐洲大陸因此喪失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
3、第三次鼠疫大流行
從19世紀末期開始,20世紀30年代以後結束,全世界因鼠疫死亡達千萬人以上。
從中國南部、孟買開始,最後匯聚於當時的北滿地區。其後有山西鼠疫,東北第二次鼠疫,以及歐亞非其他地區的鼠疫,直到20世紀30年代以後才銷聲匿跡。這次疫情總共波及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的六十多個國家,全世界因鼠疫死亡達千萬人以上。
此次疫情流行傳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區之廣,遠遠超過前兩次大流行。這次流行的特點是疫區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區,家養動物中也有流行。
(10)歷史上鼠疫致死多少人擴展閱讀:
鼠疫的症狀體征
1、輕型:有不規則低熱,全身症狀輕微,局部淋巴結腫痛,偶可化膿,無出血現象,多見於流行初、末期或預防接種者。
2、腺型最多見,常發生於流行初期。急起寒戰、高熱、頭痛、乏力、全身酸痛偶有惡心、嘔吐、煩躁不安、皮膚淤斑、出血。發病時即可見蚤叮咬處引流區淋巴結腫痛,發展迅速,第2~4天達高峰。腹股溝淋巴結最常受累,其次為腋下、頸部及頜下。
3、肺型可原發或繼發於腺型,多見於流行高峰。肺鼠疫發展迅猛,急起高熱,全身中毒症狀明顯,發病數小時後出現胸痛、咳嗽、咳痰,痰由少量迅速轉為大量鮮紅色血痰。呼吸困難與發紺迅速加重。肺部可以聞及濕性啰音,呼吸音減低,體征與症狀常不相稱。未經及時搶救者多於2~3天內死於心力衰竭、休克。臨終前高度發紺,皮膚常呈黑紫色,故有黑死病之稱。
4、敗血症可原發或繼發。原發者發展極速,全身毒血症症狀、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及出血現象嚴重。迅速進入神志不清、譫妄或昏迷、搶救不及時常於24小時至3天內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