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前列地爾與亞寶力舒能在一起用嗎
拼音:YUNCHENG 郵編 044000 區號 0359 車牌:晉M 別稱:鳳凰城 市樹 國槐 市花 月季 菊花 市政府駐地:河東街 2006年CCTV十佳魅力城市 http://ke..com/view/4723.htmlwtp=tt 運城市古稱河東,因「鹽運之城」而得名。是三國蜀漢名將關羽的故鄉,位於山西省西南部,北依呂梁山與臨汾市接壤,東峙中條山和晉城市毗鄰,西、南與陝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門峽市隔黃河相望。全市轄1區2市10縣、146個鄉鎮(辦事處)、3338個行政村。全市總人口500萬,其中鄉村人口351萬,佔71%。全市國土面積1.4萬平方公里,總耕地877.3萬畝,農業人口人均耕地2.15畝。 運城市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最早發祥地之一。距今約180萬年前,這里就有人類活動生息。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以及中國奴隸制社會第一個王朝——夏的都城均在這里。春秋時統屬晉國,晉獻公於公元前669年定都於絳(今絳縣)。韓、趙、魏三家分晉後,運城屬魏,當時,魏國的都城在安邑(今夏縣禹王城一帶)。秦始皇統一中國,設36郡,運城屬河東郡,治所安邑。以後兩千多年,建置頻繁,但一直慣稱這一地區為「河東」。新中國建立後,成立運城專署。1954年,運城、臨汾兩專區合並為晉南專區。1970年,晉南地區撤消,重設運城地區。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運城地區設運城市。 運城市地勢平坦,氣候溫和,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是傳統的農業大區。年平均降雨量525毫米,日照2350小時,氣溫13攝氏度,無霜期212天,農業生產條件較為優越。歷史上「嫘祖養蠶」、「後稷稼穡」、「舜耕歷山」等與農業有關的優美傳說均發生在這里。在四、五千年以前,河東先民已掌握了種植高粱的技術,開中國高粱栽培之先河。在三千多年前,已有勞動人民在黃河、汾河谷地建立了農業據點。春秋末期,這里的汾河谷地就因農業發達、人口聚集而興起了著名的城市絳州(今新絳)。新中國成立後,運城一直是山西省乃至全國的麥棉基地。13個縣(市、區)中有11個曾被列為山西省商品糧基地縣,其中六個被確定為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兩個被列為國家商品棉基地縣,一度被稱為「山西的烏克蘭」。近年來,堅持科技調產,形成了初具規模的果、畜、菜、糧、棉五大主導產業,糧經比例由過去的8:2調整為5:5。僅蘋果一項就達300多萬畝,成為全國優質果品基地之一。龍頭企業發展到232家,32家初具規模,帶動全市22萬農戶從事產業化經營。粟海、忠民、新絳蔬菜產業集團跨入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 編輯本段交通概況 公路方面,全市通車總里程達到14063.5公里,公路網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里99.2公里;全市高速公路達到315公里,北上太原、南下西安、東去鄭州都有高速公路直達,運城中心城市到各縣市一小時經濟圈已經形成。 鐵路方面,南(大)同蒲(州)鐵路北接太原,西南方向與隴海鐵路大動脈連接;侯(馬)西(安)鐵路是晉煤外運的大通道,目前正在進行擴能和電氣化改造;運城至河南三門峽鐵路已經列入「十一五」規劃。 航空方面,運城機場已經開通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重慶、太原 沈陽 昆明等9條航線,可以起降大型客機。一個多層次、立體化的交通網路已經形成。 目前即將完成4D國家干線級機場改造,可以起降大型客機。一個多層次、立體化的交通網路已經形成。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2005年,運城市轄1個市轄區(鹽湖)、10個縣(臨猗、萬榮、聞喜、稷山、新絳、絳縣、垣曲、夏縣、平陸、芮城),代管2個縣級市(永濟、河津)。 運城市 面積14106平方千米,人口500萬。 鹽湖區 面積1237平方千米,人口62萬。郵政編碼044000。區人民政府駐府東街。 永濟市 面積1221平方千米,人口43萬。郵政編碼044500。市人民政府駐城東街道。 河津市 面積593平方千米,人口36萬。郵政編碼043300。市人民政府駐城區街道。 芮城縣 面積1161平方千米,人口38萬。郵政編碼044600。縣人民政府駐古魏鎮。 臨猗縣 面積1350平方千米,人口53萬。郵政編碼044100。縣人民政府駐猗氏鎮。 萬榮縣 面積1037平方千米,人口42萬。郵政編碼044200。縣人民政府駐解店鎮。 新絳縣 面積600平方千米,人口32萬。郵政編碼043100。縣人民政府駐龍興鎮。 稷山縣 面積680平方千米,人口33萬。郵政編碼043200。縣人民政府駐稷峰鎮。 聞喜縣 面積1160平方千米,人口38萬。郵政編碼043800。縣人民政府駐桐城鎮。 夏 縣 面積1328平方千米,人口35萬。郵政編碼044400。縣人民政府駐瑤峰鎮。 絳 縣 面積968平方千米,人口27萬。郵政編碼043600。縣人民政府駐古絳鎮。 平陸縣 面積1151平方千米,人口25萬。郵政編碼044300。縣人民政府駐聖人澗鎮。 垣曲縣 面積1620平方千米,人口22萬。郵政編碼043700。縣人民政府駐新城鎮。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止到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5)》, 鹽湖區包括:姚孟辦、東城辦、西城辦、南城辦、北城辦、中城辦、安邑辦、大渠辦、解州鎮、龍居鎮、陶村鎮、泓芝驛鎮、北相鎮、三路里鎮、東郭鎮、席張鄉、金井鄉、王范鄉、馮村鄉、上郭鄉、上王鄉。 河津市包括:城區街道辦事處、小梁鄉、下化鄉、趙家莊鄉、陽村鄉、柴家鄉、僧樓鎮、樊村鎮、清澗街道辦事處、柴家鄉。永濟市包括:城東街道、城西街道、城北街道、虞鄉鎮、卿頭鎮、開張鎮、栲栳鎮、張營鄉、蒲州鎮、韓陽鎮。 芮城縣包括:古魏鎮、風陵渡鎮、陽城鎮、永樂鎮、大王鎮、南衛鎮(這個「衛」字是我簡化以後的,真正的「wei」字我的輸入法里沒有,但字的意思是石磨盤)、西陌鎮、陌南鎮、東壚鎮 臨猗縣包括:猗氏鎮、牛杜鎮,嵋陽鎮、楚候鄉、廟上鄉、七級鎮、臨晉鎮、東張鎮、角杯鄉、孫吉鎮、北辛鄉、耽子鎮、北景鄉、三管鎮。 萬榮縣包括:解店鎮、南張鄉、裴庄鄉、光華鄉、榮河鎮、萬泉鄉、高村鄉、賈村鄉、王顯鄉、通化鎮、西村鄉、皇甫鄉、漢薛鎮。 稷山縣包括:稷峰鎮、翟店鎮、西社鎮、清河鎮、化峪鎮、太陽鄉、蔡村鄉 垣曲縣包括:新城鎮、毛家鎮、皋落鄉、長直鄉、王茅鎮、解峪鄉、華峰鄉、古城鎮、歷山鎮、英言鄉、蒲掌鄉。 絳縣包括:古絳鎮、橫水鎮、南樊鎮、安峪鎮、大交鎮、磨里鎮、陳村鎮、衛庄鎮、郝庄鄉、冷口鄉 夏縣包括:瑤峰鎮、水頭鎮、禹王鄉、胡張鄉、裴介鎮、尉郭鄉、廟前鎮、埝掌鎮、南大里鄉、泗交鎮、祁家河鄉。 平陸縣包括:聖人澗鎮、部官鄉、坡底鄉、杜馬鄉、洪池鄉、三門鎮、張村鎮、張店鎮、曹川鎮、常樂鎮。 聞喜縣包括:桐城鎮、郭家莊鎮、裴社鄉、石門鄉、河底鎮、後宮鄉、侯村鄉、東鎮、禮元鎮、薛店鎮、畖地鎮、神柏鄉、陽隅鄉。 新絳縣包括:龍興鎮、澤掌鎮、北張鎮、三泉鎮、古交鎮、萬安鎮、橫橋鄉、陽王鎮。 編輯本段歷史人文 運城市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文物古跡源遠流長,光輝燦爛。相傳後稷教民稼穡於稷山,嫘祖教民養蠶於夏縣。舜建都蒲坂(今永濟),禹建都安邑(今夏縣)。重要文化遺址有芮城的西候度;垣曲的南海峪岩洞、同善鎮的「帝舜故里」遺存;夏縣的禹王城、東下馮、西陰;永濟的獨頭、堯王台;河津的西王村、北里村;絳縣的原窯河;平陸的七里坡等。重要文物古跡有芮城永樂宮,它不但建築別致,而且有著精美的元代巨幅壁畫,以其精湛的藝術魅力著稱於世。此外還有解州關帝廟;永濟普救寺鶯鶯塔、萬國寺;萬榮的飛雲樓,秋風樓,稷山的青龍寺;新絳的稷益廟等,都是運城的重要文物古跡。 運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自古以來,公候將相、學者志土,代不乏人。上古時期就有舜耕歷山,禹鑿龍門,後稷稼穡,嫘祖養蠶,黃帝戰蚩尤等歷史傳說,春秋時富賈大商猗頓,漢代絳候周勃,三國名將關羽,隋未哲學家、教育家文中子王通,唐初「四傑」之首王勃,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唐玄宗寵妃楊玉環,大將薛仁貴、張守硅、宋代著名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等,皆為本市歷史名人。戊戌變法的六君子之一楊深季以及辛亥革命時期的張士秀、李岐山、景梅九等著名人士,在河東大地上都負有崇高聲譽。 編輯本段經濟 2007年,全市生產總值完成624.2億元,財政總收入完成86.4億元,經濟總量位居山西省第三位。在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大潮中,運城彰顯出五大優勢: 社會發展 全市負有盛名的十大農產品是:小麥、棉花、蘋果、稷山板棗、王過酥梨、絳縣山楂、蒲州柿子、臨晉醬玉瓜、萬榮大黃牛、黃河鯉魚,一批優質農產品已經打入首都和國際市場。 運城市是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山西省新興的工業基地。 這里有全國最大的無機鹽化工基地南風集團、裝備規模居世界第一的運城製版集團、亞洲最大的鋁工業基地山西鋁廠、全國第二大銅冶煉基地中條山有色金屬公司、鐵道部的龍頭企業永濟電機廠等大型企業。近年來,初步形成了具有區域特色的六大產業群體。即:鋁電材聯營、鋼鐵和鎂業等冶金產業群,日用化工、煤化工和醫葯產業群,機械及精密鑄造產業群,新型材料、玻璃器皿等亮點產業群,農副產品加工產業群,以旅遊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群。 培育了海鑫、陽光、通達、振興、忠民、粟海、龍門、南風、關鋁、製版、亞寶、豐喜等一批年產值達到10億元、30億元、50億元以上的大企業、大集團。海鑫、陽光、通達、振興、粟海、龍門等6家民營企業進入全國500強,海鑫集團成為全國民營企業最大納稅戶。鋼鐵總產量達到480萬噸;金屬鎂產量達到16萬噸,佔世界的25%、全國的50%、全省的80%;化工產品元明粉、硫酸鉀、洗衣粉的產量分別佔到國內市場的60%、50%、25%以上;電解鋁產量2005年將達到90萬噸,氧化鋁將突破200萬噸,成為全國最大的電解鋁生產基地,「神舟6號」火箭用的就是關鋁的電解鋁;以鎂鋁合金、磁性材料、精密鑄造、汽車零部件、納米材料為重點的高新技術企業已達30餘個。 運城市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城市化建設不斷推進。交通上,南同蒲鐵路縱貫南北,侯西鐵路橫亘東西,南同蒲鐵路侯馬至東鎮段復線建設已接近尾聲。境內有運(城)風(陵渡)高速公路、運(城)三(門峽)高速公路和侯(馬)運(城)高速公路,禹門口、風陵渡及三門峽三座黃河公路大橋聯結西北、西南和中原地區,與洛陽、鄭州和西安形成了縱橫交錯網路。全市公路里程8611公里,居全省第一,高速公路里程235公里,居全省第一;環中心城市高速網和通往各縣(市)的一小時經濟圈初步形成;率先在全省實現了村村通油路,93.3%的村通客車。特別是運城關公機場成功通航,直飛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等航線,架起了運城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空中通道,填補了黃河金三角地區的空中交通空白。中心城市建設上,改造了七大出入口,南風廣場正式對外開放,新區建設進展順利。水利上,全市擴建新建了尊村引黃、海鑫引水工程和禹門口提水樞紐等大型工程。完成了農村貧困地區的人畜飲水解困工程。電力上,全市建有電廠五座,初步形成了以500千伏、220千伏雙環網為主幹,以110千伏、35千伏覆蓋全市各主要鄉鎮的現代化大容量電網結構。通訊上,全市已實現市話交換程式控制化、無線通信移動化,固定電話、行動電話每百人擁有量全省領先。 運城市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九五」時期以來,全市經濟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長速度。撤地設市後,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實際,努力建設山西省的農業大市、工業大市、教育大市、旅遊大市,建設晉陝豫黃河金三角地區具有河東文化特色的工貿旅遊中心城市,主要經濟指標一直位居全省前列。2004年,全市GDP完成359.3億元,同比增長15.4%;財政總收入43.5億元,同比增長27.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2.2億元,同比增長29.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9.5億元,同比增長23.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50.6億元,同比增長21.1%;外貿進出口總額5.35億美元,同比增長48.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08元,同比增長10.3%;農民人均純收入2587.3元,同比增長11.5%。 編輯本段旅遊資源 運城市是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十分豐富。現存古跡200餘處,文物景點1600餘個,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5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處,國家級森林公園2處,元代壁畫寶庫芮城永樂宮、《西廂記》故事發生地永濟普救寺、中華四大名樓之一鸛雀樓、唐開元蒲津渡大鐵牛、華北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歷山原始森林及中華宰相第一村等。歷史上「黃帝戰蚩尤」、「嫘祖養蠶」、「後稷稼穡」、「舜耕歷山」、「禹鑿龍門」、以及曾顯赫揚名一時的文臣武將名人關羽、柳宗元、王通、王勃、王維、司馬光、薛仁貴、呂洞賓、楊貴妃、關漢卿等都在這里留下了許多典故與傳說。 運城是中國古文化的搖籃,文化藝術光輝燦爛,源遠流長。有多次出訪國外引起轟動的絳州鼓樂:有上下飛舞,左旋右轉的民間花鼓;有參加亞運會開幕式名揚海外的絳縣飛龍;有爬高滾球的文武獅子舞;有奇罕驚險的高蹺;有造型優美、巧奪天工的抬閣、背閣;有飛光流瑩、壯觀迷人的河津轉燈;有多次赴京演出的山西「四大梆子」之一蒲州梆子和深受觀眾喜愛的眉戶;有做工精巧、食色鮮艷的麵塑「河東花饃」;有獨具魅力、生動逼真的民間剪紙、刺綉;有在天寒地凍之時赤腳露背的永濟長旺「背冰」等等,使遊客大開眼界 編輯本段根祖文化 運城,古稱河東。這里,文化遺址薈萃,碑碣墓葬密集,文物景點星羅棋布,名勝古跡不可勝數,堪稱名副其實的華夏之祖,炎黃之根,中國之本。這里,蘊含著中華民族最深的根,最古的源,是聯系全球華人的歷史紐帶,是華夏文化基因的重要譜系依據。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這塊「中華民族的濫觴之地」有了越來越深刻、越來越一致的認識,那就是:二十年成就看深圳,一百年變遷看上海,一千年滄桑(元、明、清)看北京,三千年歷史(秦、漢、唐)看西安,五千年文明(堯、舜、禹)看運城。只有到了運城,才能最直觀地感知人類的始祖和起源。 編輯本段華夏十大根祖文化·曙猿篇 人們都知道,人是由猿進化而來的。但是,人和猿共同的始祖又源自何處呢?關於這個問題,世界考古學界有人說歐洲,有人說非洲,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然而,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在運城市垣曲縣發現的「曙猿化石」卻證明,運城,才是人類真正的故鄉。 曙猿是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類人猿。曙猿化石發現以前,由於人類化石不斷出土,人類搖籃說曾搖擺於各大洲。1856年和1907年,分別在德國發現的尼安德物人和海德堡人,使人類搖籃歐洲說風行於世。上世紀六十年代,考古人員在非洲發現了以埃及法尤姆人為代表的大量的早期高等靈長類動物化石後,非洲說又佔了上風。1994年至1997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運城市垣曲縣發現了眾多具有高等靈長類動物特徵的牙齒、頜骨等古生物化石。中國科學家與美國科學家聯手對這些化石進行精心考證和研究後,把這些化石命名為「世紀曙猿」化石,並證實這些化石生成於4000萬年前。當時這里氣候溫潤,湖泊交錯,山青水秀,樹高林密,很適宜古生物生存和繁衍。隨後,兩國科學家又聯合在2000年3月16日出版的英國權威科學期刊——《自然》雜志上發表研究論文,認為「世紀曙猿」是迄今為止地球上發現最早的、包括人類在內的高等靈長類動物的祖先,約生活在距今4500萬年至4000萬年之間的中始新世。這樣,中國就很可能是包括人類在內的高等靈長類動物的發祥地,垣曲則成為最早的人類發源地。對此,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考古學家賈蘭坡先生曾高度評價說:高等靈長類動物祖先的發現,「是中國20世紀考古生物學上又一極為重要的發現」,其意義「可與周口店北京猿人的發現相媲美」。它不僅表明曙猿是一個十分原始的靈長類家系的成員,而且有助於解決一個長期爭論的問題,即在靈長類動物家族中,類人猿動物的世系源自何處。2000年4月11日,《人民日報》以《人類遠祖起源於中國》為題,對「世紀曙猿」及其研究成果作了報道,指出:「專家認為,山西垣曲『世紀曙猿』的發現,推翻了『人類起源於非洲』的論斷,同時也把類人猿出現的時間向前推進了1000萬年。」 「世紀曙猿」使它的發現地——運城垣曲這塊古老的文化地域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引起了中國乃至全世界的關注。目前,垣曲縣投資1.2億元精心打造世界級品牌的「人類遠祖園」工程已經破土動工。它將依傍黃河小浪底庫區、歷山國家級森林公園等自然景觀,形成一個既有崇山峻嶺、峭岩絕壁,又有湖光山色、溶洞、森林與瀑布,集對外文化交流、旅遊觀光、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綜合園區,讓遠道而來的人們充分領略久遠深厚的黃河文化。園區竣工投入使用後,垣曲縣還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使其成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編輯本段華夏十大根祖文化·用火篇 火的使用,堪稱一項劃時代的創舉,大大加快了人類進化的步伐。人類用火,始於運城市芮城縣183萬年前的西侯度人。 原始社會時期,黃河大拐彎處的古河東地區(今運城市及臨汾市部分縣市),氣候溫潤,水草豐美,樹高林密,動物成群。那時,我們的祖先還不知道用火,在這里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一天,一場偶然的雷火,引燃了大片森林,成群的動物四散奔逃,有的喪生火海,有的逃往遠方。大火過後,倖存下來的先民們一時失去了食物來源,生存受到了嚴重威脅。無奈之下,他們只好在灰燼中尋找被火燒過的動物肉和植物果實藉以裹腹。然而他們卻驚喜地發現,被燒烤過的食物與以往所吃的食物截然不同,不僅味道鮮美,而且容易咀嚼。於是,他們開始留意保存火種。後來,先民們又從長期的實踐中觀察到,火雖然可怕,但可以燒熟食物,還能照明、驅寒,就有意識地採集火種,並嘗試使用火、吃熟食。這對人類體質和大腦的發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們的祖先正是從大自然的恩賜中才發現了火,認識了火,學到了用火和吃熟食的本領。他們從最初小心翼翼地保存自然火種,到若干萬年後發明鑽木取火、撞擊燧石取火,開創了中華民族取火用火的先河。1961年至1962年,考古學者在我市芮城縣西侯度文化遺址考察時,在約50餘米厚的更新世早期砂礫層中,發掘出了中國長鼻三趾馬、山西披毛犀、晉南麋鹿、納馬象等20餘種已絕種的古生物化石,其中呈灰、黑、灰綠色的哺乳動物筋骨、鹿角和馬牙,與北京人遺址中發掘的被燒過的動物骨頭和牙齒沒什麼兩樣。經過化驗證明,這些動物遺骨的確是被火燒過的,這就是聞名遐邇的「燒骨」。後經古地磁法測定,西侯度文化遺址距今至少在183萬年以上。因而學術界認為,西侯度人點燃了人類第一把文明聖火,開創了人類的用火史,當為「人類烹調之祖」。這一發現,把人類用火的時間向前推進了100多萬年,堪稱西侯度人對人類的巨大貢獻。 火,給人類帶來了熟食、光明和溫暖;用火,大大加快了原始人類進化的步伐;人工取火,則標志著人類第一次掌握了改變物質世界的強大力量,使人類文明產生了重大飛躍。正是由於發現和使用了火,我們的原始先民們才逐步具備了全天候的活動能力和頑強的生存能力。難怪《世界史》中評價說:「火是一切發現中最偉大的發現,它使人類能夠生存於不同的氣候中,造出眾多的食物並迫使自然力為人們工作」。這一評價可謂恰如其分。 火是一柄雙刃劍,既給人類帶來了福祉,卻也常常引發災難。用火之利,防火之害,遂成為人類一種永恆的追求。遠古時期的人們對火的敬畏逐漸衍生為對火神的崇拜。遠在氏族社會時期,就出現了專門祭祀火神的場所。當人類進入家庭生活階段後,爐灶之火便被演化成火神的象徵。時至今日,在運城及其他一些地方,人們還保留著每年臘月二十三日晚上祭祀灶神的習俗。 炎黃子孫們將中華聖火從遠古演繹到現在,從地面演繹到天空,演繹得淋漓盡致。可以說,人類文明的演進史就是一部照耀全球的火文化的發展史。 編輯本段華夏十大根祖文化·後土篇 在運城市萬榮縣境內黃(河)汾(河)交匯處,有一座祠廟,是專為祭祀後土聖母而建的,它就是被譽為「海內祠廟之祖」的後土祠。這里,蘊涵著中華民族最深的根,最古的源,是聯系全球華人的歷史紐帶,是華夏文化基因的重要譜系依據。 在中國遠古時期的母系氏族社會,氏族(部落)的首領稱為「後」。「後」是部落內一切重大事情的決策者、指揮者、領導者。而土者,地也。「地即母」(《後漢書·傀囂傳》),二者都是繁衍人類的。「後土」,就是母系氏族社會最高的女性君王。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學者研究認為,後土其實就是「女媧」。女媧,是中國遠古時期母系氏族社會一位很有名望的氏族部落首領。她置婚姻、育兒女(《風俗通義》),做笙簧、創舞樂(《世本·作篇》),使中華民族早在1萬年前左右,就初現文明曙光。可以說,她是大地的最高君主,是華夏民族的原始先祖。人們出於敬仰,就像對賴以生存的大地一樣對她頂禮膜拜,尊其為「後土娘娘」、「女媧娘娘」。 我國的用鹽史始於運城,運城鹽湖是我們祖先開發最早的鹽湖。 http://ke..com/view/4723.htmlwtp=tt
B. 運城盆地
運城盆地位於山西省南部,盆地北部為紫金山—峨嵋台地,東、南兩側為中條山環繞,西隔黃河與渭河盆地相望,包括聞喜縣、夏縣、鹽湖區、永濟市、臨猗縣及萬榮縣、絳縣部分地區,測區總面積6140.6km2。
一、自然地理條件
1.氣候
運城盆地屬暖溫帶大陸性半乾旱季風氣候區,一年四季分明,春季乾旱多風,夏季炎熱,秋季溫涼,雨量不均,盛行東南風,冬季雨雪稀少,乾燥寒冷,盛行西北風。年平均氣溫介於11.5~13.8℃,氣溫隨海拔增高而降低,南暖北涼。區內出現的極端最低氣溫為-24.6℃(絳縣),極端最高氣溫為42.8℃(鹽湖區),無霜期一般在188~203d。
區內年降水量大都在500~580mm之間,分布與盆地形態基本一致,山區一般為550~600mm,盆地內為497~540mm;東北部較大(530~580mm),西北部較小(510~520mm)。全區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22.19mm,最高值為581.9mm,出現在絳縣氣象站。沿涑水河一帶降雨量相對最小,為497~510mm,等值線封閉圈長軸方向近NEE向,與盆地走向一致。
降水量年內分配均勻,季節變化明顯,夏季(6~9月)降水量最多,佔全年總降水量的65%左右;12月至次年2月降水量最少,占年降水量的百分比小於10%。
區內蒸發量在山區較小,小於1750mm;平原區較大,為1800~2020mm;且南部大於北部。鹽湖區—永濟一帶蒸發量最大,為2014~2028mm。
2.水文
區內河流屬黃河流域涑水河水系,涑水河為區內幹流,全區大小河流近10條,其中河流長度大於50km的有3條,流域面積大於100km2的有5條。涑水河水系主要支流有洮水河、沙渠河、青龍河、姚暹渠和灣灣河,均為間歇性河流,具山地型和夏雨型特徵,年徑流集中於汛期,含沙量大,其餘時間乾涸斷流。
黃河是山西省與陝西省、河南省的界河,為本區最大的過境河流,在盆地西側流經長度70餘千米。據1950~1998年資料統計,其流量為809.82m3/s,含沙量31.8%,水位379.5m,最大流量21000m3/s(1967年8月11日),最小流量為52.0m3/s(1997年7月2日)。
涑水河發源於絳縣陳村峪,自北東向南西流經絳縣、聞喜、鹽湖、臨猗、永濟,在永濟泓道園以西匯入黃河,流長196km,流域面積5565km2。建有呂庄、上馬兩座中型水庫,幾乎攔蓄了上游的全部徑流,除汛期外,河道多數地段乾涸無水。據永濟張留庄水文站1956~2000年觀測資料,多年平均流量為0.54m3/s,最大洪峰流量為22.8m3/s(1965年),最小為0。
二、地質、地貌
1.地貌
運城盆地是山西地塹系西南端的一個斷陷盆地。盆地南、東、北三面環山,為一半封閉型山間盆地,東西長約110km,南北寬約56km,呈NEE-SWW向狹長簸箕狀,西臨黃河,與關中盆地隔河相望。
盆地周邊:南部、東北部為中條山,山勢高峻,主要山峰白石山、唐王山、五老峰、雪花山等高程為1260~1990m,是運城盆地和三門峽盆地的分水嶺;中條山北坡陡峻,山麓高程350~550m。北部,自東向西,紫金山、稷王山、孤山、大小嶷山呈島狀隆起,展布於黃土台塬之上,高程1100~1400m,構成汾河與涑水河、澮河與涑水河的分水嶺。山前黃土台塬發育,東北有絳縣的鳳凰塬,西北為峨嵋台地,塬面平坦開闊,微向盆地中心傾斜,塬面高程450~700m,南緣受斷層影響,與涑水河平原以陡坎為界。西部栲栳塬,塬面自西北向東南盆地中心傾斜,與沖湖積平原以陡坎為界,高程400m左右。
盆地中部:東北端為鳴條崗,呈NE-SW走向,從聞喜後宮塬向鹽湖區北畔南村傾沒,長47km,寬5~6km,高程500m左右,比沖湖區平原高60~100m,北陡南緩。西南端為運城沖湖積平原,鳴條崗南、北分別為青龍河與涑水河河谷平原,與運城沖湖積平原相連,總稱涑水河沖湖積平原,高程340~450m。中條山前發育串珠狀湖沼,有鴨嘴池、硝池、伍姓湖和運城鹽湖。
2.構造
運城盆地為新生代斷陷盆地,北靠孤山-稷王山-紫金山背斜,南鄰中條山背斜。中條山前大斷裂和峨嵋台地南緣-紫金山南斷裂組成了運城盆地邊緣的基本架構,不僅控制著斷陷盆地的沉積建造,而且控制著斷陷盆地的邊界及內部次級構造單元的輪廓。上述兩大斷裂活動,使地塹內部產生次一級隆起和斷陷,隆起形成崗地、低台塬,斷陷則構成平原區。
(1)盆地邊緣大斷裂(FⅠ-1)
此即中條山前斷裂帶,該斷裂帶規模、斷距較大,屬活動斷裂,構成盆地東部和南部邊界。斷裂從永濟首陽向東北穿過鹽湖區、夏縣、聞喜後宮,在蔡村-隘口次級斷層與絳縣中條山前大斷裂相連,為一典型的鏟式正斷裂。斷層總體走向為NEE—NE向,區內長度約180km,由1~2條斷層組成,寬800~1000m;傾向NNW—NW;斷層傾角上部為60°~70°,斷距1000~5000m(據物探資料推測)。
(2)峨嵋台地南緣-紫金山南側斷裂(FⅡ-1)
該斷裂是運城盆地北部邊緣斷裂,為活動正斷層,使峨嵋台地持續抬升,將臨汾和運城盆地分開。斷裂西起臨猗東張西側黃河岸邊,向東穿過鹽湖區上王莊、聞喜嶺-紫金山南側,總體走向亦為NEE—NE向,延伸長度為130km,三路里—文典一帶為峨嵋台地前二級斷裂,長度約45km,傾向SSE—SE,傾角55°~45°。斷距在聞喜嶺較小,為150~500m,其餘地段為500~1000m。
(3)蔡村-隘口斷裂(FⅢ-1)
自聞喜蔡村穿過焦山西側黃蘆庄,向西北伸入侯馬隘口,走向近NW,延伸長度20km,傾向近SW,東北側為上升盤,推測斷距為100~300m。斷層上升盤,黃蘆庄東側焦山一帶有寒武系鮞狀灰岩出露,焦山西側坡腳下則有焦山泉水出露;西北段阜底-隘口斷裂屬紫金山西側古汾河地塹東側斷裂。
(4)文典-衛家莊斷裂(FⅢ-2)
斷裂是紫金山西側古汾河地塹西側斷裂,南起聞喜文典,經禮元西側,向北伸入侯馬至衛家莊,全長約13km,走向亦為近NW向,西盤上升,推測斷距為100~150m。
(5)沙渠河斷裂(FⅢ-3)
該斷裂自東南店頭堡向西北伸至柴庄,兩端分別與鳴條崗兩側斷裂相交,延伸長7km,走向NW,傾向NE,東盤下降,推測斷距為50m左右。斷層東、西兩側下更新統上部地層不連續,東側為較厚層沖洪相砂礫卵石,西側為以薄層湖積為主的中細砂。
(6)鳴條崗兩側斷裂(FⅢ-4,5,6)
物探資料反映鳴條崗兩側基底存在斷裂,斷裂走向NE,傾向凹陷一側。西北側為王范-侯村斷裂(FⅢ-4),全長近50km;東南側為陶村-埝掌斷裂(FⅢ-5),全長約30km。推測兩側斷距均為150~200m,活動幅度由NE向SW降低。
(7)栲栳塬斷裂(FⅢ-7)
位於永濟、臨猗的栲栳塬東南側,走向NE,傾向SE,東南盤下降,推測斷距30~50m,從蒲州向NE延伸至白堂,與峨嵋台地前緣斷層相接。
(8)黃河谷地東側斷裂(FⅢ-8)
斷裂沿黃河谷地東側孫吉鎮西穿過蒲州鎮,延伸至中條山西南端,走向NNE,長度近65km,傾向NWW,推測斷距100~830m,南、北兩段斷距較大。沿斷裂有7處泉水出露,呈NE20°線狀分布。見圖3-4-1。
3.地層
太古宙、元古宙變質岩系組成中條山脈主體,古生代地層展布於中條山西南段和東北側局部地段、紫金山東側及稷王山一帶。新生代地層主要分布於涑水盆地、峨嵋台地及黃河階地區。
(1)古近系
區內僅出露始新統至漸新統,為平陸群大安組(E2-3Pd),分布於永濟市首陽鹹水溝一帶,岩性以紫紅色泥岩和灰白色砂岩為主,有底礫岩為標志層,與下伏地層呈角度不整合接觸,厚108m,在峨嵋台地缺失。
(2)新近系
中新統(N1):僅在永濟市首陽一帶零星出露,為一套鈣質膠結淺灰色礫岩,厚18m,與下伏地層呈角度不整合接觸。在臨猗白堂埋深1005.94m,厚306.75m,未見底,岩性以棕黃色砂質泥岩為主夾較多礫石層,上部夾灰質泥岩與灰質粉砂岩,在峨嵋台地缺失。
圖3-4-1 運城斷陷盆地地質構造略圖(據廉輝民等,2005)
上新統(N2):分布於運城盆地深部及盆地邊緣地帶,與下伏地層呈角度不整合接觸,下部為灰黃—灰褐色砂層、砂礫或礫石層,棕黃—棕紅色或紫褐色粘土、粉砂質粘土互層(局部含石膏晶體),具水平層理,常見多層厚度不等的灰綠色粉砂、粘土層;上部以深紅色或深棕紅色粘土及少量粉砂質粘土為主,近山前夾砂礫石透鏡體,局部含星散狀或層狀鈣結核。在盆地中心,夾粉細砂層,局部含石膏晶體。揭露厚度0~860m。
在峨嵋台塬區,上新統下部為灰褐、棕紅色泥礫岩、泥岩夾灰黃、灰白色砂礫岩等,上部多為磚紅色粘土,有時為棕褐、褐紅、豬肝色粘土。該層底板埋深210~455m,厚8~214m。
(3)第四系
本區第四系廣泛分布,盆地中心堆積最厚,可達690m以上,成因類型多樣,岩性復雜,出露齊全。沖積物、湖積物沿河流兩岸呈條帶狀展布,而洪積、洪坡積物則多分布在盆地四周及低山區、山前傾斜平原、黃土丘陵及黃土台塬區。見圖3-4-2。
下更新統(Q1):廣泛分布於運城盆地之中,與下伏地層呈角度不整合接觸,底板埋深300~600m,揭露厚度144~495m。岩性相變明顯,盆地邊緣沉積以洪積相為主,岩性為棕黃、灰黃色亞砂土、亞粘土夾含土砂礫卵石地層;盆地中部,沉積以湖積相為主,河流相次之,岩性為灰綠、灰黑、褐黃、瓦藍色粘土、亞粘土夾砂層(局部含小礫石)。整個地層下粗上細,膠結程度不一。
圖3-4-2 涑水盆地剖面示意圖(據廉輝民等,2005)
中更新統(Q2):盆地中廣泛分布,出露在盆地邊緣的沖溝內。盆地邊緣為洪積、沖洪積相的含土砂礫卵石夾紅黃、灰黃色亞砂土、亞粘土。盆地中部,以湖相為主,河流相沉積主要為褐黃色、磚灰色亞粘土、淤泥質亞粘土、薄層亞砂土互層夾砂層;下部顆粒稍粗,局部含石膏、蚌殼碎片和鈣質結核。鹽湖北岸,自南向北,含石膏砂層由厚變薄、由粗變細,含易溶鹽總量由高變低。台塬、丘陵溝壑區,多為洪積、坡洪積相的褐黃、紅黃色亞砂土、亞粘土,含鈣質結核夾數層褐色或棕紅色古土壤層(屬離石黃土),底部為薄層砂,局部含礫卵石,一般厚120~220m。在峨嵋台塬、台塬前緣及紫金山南側丘陵溝壑區,以坡洪積相為主,局部為河湖相沉積(隘口—禮元一帶),下部以灰黃、褐黃色為主,上部為以紅黃色為主的亞砂土、亞粘土,含鈣質結核,夾數層褐色或棕紅色古土壤層(屬離石黃土),底部一般為薄層細粉砂、細中砂。山前局部低凹地段含卵礫石。
上更新統(Q3):廣泛分布於整個涑水盆地。在涑水河谷平原以河流相沉積為主,底部為透鏡狀的砂礫石或砂層,中、上部為淺黃色亞粘土、亞砂土。鹽湖一帶為湖相沉積物,底部有粉細砂,中、上部主要為灰黑、灰色淤泥質亞粘土,富含石鹽、白鈉鎂礬、芒硝等鹽類礦產。在平原區的其餘地段,則以黃色亞粘土、亞砂土為主,局部底部有薄層砂。底板埋深30~65m,厚20~40m。
全新統(Q4):主要為近代河流、湖沼相及坡洪積相沉積。盆地中部涑水平原區,以河流相沉積為主,具二元結構,下部為淺黃色中粗砂、砂礫石和淺黃色細粉砂;上部為淺黃色亞砂土,局部夾薄層砂。在鹽湖一帶為湖沼沉積物,底部為淺黃色亞砂土、細砂、灰黑色粘土,中、上部為淤泥質灰黑色亞粘土,富含鹽類,局部含石膏晶體;在三婁寺—永濟一帶的平原區,以淺黃色亞粘土、亞砂土為主。厚度一般為10~20m。
山前傾斜平原區,仍以洪積、坡積相堆積為主,岩性以亞砂土為主,含少量小礫石,在山前較大峪口處,其沖洪積物切入上更新統的洪積扇中,岩性為含土砂礫卵石。厚度一般為5~15m。
綜上所述,運城盆地第四系,山前以洪積相為主,盆地中心以河湖相沉積為主,丘陵地帶以黃土沉積為主,台塬區為湖積相-洪積相的沉積;從盆地邊緣到中心,下更新統灰綠色地層由薄變厚,層數由少變多,含石膏、鹽類成分由低變高;各時代地層均為平行不整合接觸,具有下粗上細的沉積規律。
三、盆地發展史
中生代燕山期強烈的區域構造運動,奠定了山西陸台以NNE向為主、雁行排列的構造單元基礎架構。
古近紀,受喜馬拉雅運動的影響,燕山期壓性、逆沖斷裂構造轉換為張性正斷裂,盆地西南部鹽湖區—永濟一帶的斷塊,沿中條山前斷裂帶及峨嵋台地南緣斷裂大幅陷落,接受了以泥岩、砂岩為主夾泥灰岩、砂礫岩等的湖相沉積。
古近紀末至新近紀初,區域構造運動強烈,區內發生強烈的剪切拉張作用,運城盆地整體大幅度沉陷,其中盆地中部幅度最大。
新近紀早期,盆地湖泊范圍擴大,運城古湖與侯馬古湖連成一片。盆地邊緣接受粗粒沉積。峨嵋台地開始抬升,河湖相沉積厚度比南、北兩側要薄。
新近紀中新世時期,中條山、紫金山-稷王-孤山隆起持續抬升,盆地西南部鹽湖區—永濟一帶的斷塊陷落幅度變小,沉陷速度減緩,湖盆面積相對縮小,隆起帶古近系遭剝蝕,在鹽湖區—永濟一帶的凹陷區繼續接受了中新世以棕紅、棕黃色泥岩、砂質泥岩為主夾砂岩和礫石的湖相沉積。
新近紀晚期,氣候向乾冷方向發展,湖泊范圍縮小,湖水咸化,厚層紅色粘土中含石膏等鹽類礦物,峨嵋台地緩慢抬升並沉積了薄層紅粘土。
早更新世早期,中條山山前斷裂構造活動強烈,將中條山和上新世的山前高台地連在一起抬升,而運城盆地連同峨嵋台地則大幅度沉降,全盆地被湖水淹沒;盆地內沉積了以灰綠、灰黑色為主的粘土、粉砂粘土湖相地層;在鹽湖—永濟凹陷區沉積最厚,往東北部漸薄,峨嵋台地最薄。
早更新世中、晚期,峨嵋台地持續抬升,僅在高水位時期暫被湖水淹沒,運城古湖與侯馬古湖通過河流相連,台地上分布有3條主要的河流相沉積帶,由北向南穿越峨嵋台地匯入運城古湖;在盆地中部,自下而上,可分為中細砂夾灰褐、瓦藍色粘土、亞砂土-亞粘土、亞砂土夾薄層砂-粘土的沉積地層,在鹽湖區—永濟凹陷中心則出現鹽類沉積。
中更新世早期,中條山地區進一步抬升,台地前緣斷層活動使峨嵋台地隆升,只有隘口—禮元一線的古河道繼續溝通台地兩側的湖盆;運城盆地內部河流分布與早更新世末期相近,堆積了一套河湖相沉積物。
中更新世中期,運城古湖發生一次短期的擴張,隨後又迅速縮小。鳴條崗地區再次強烈抬升,使隘口—禮元一線的古河道南遷,從沙流村一帶流過鳴條崗地注入運城古湖。
中更新世晚期,峨嵋台地大幅度抬升,形成台地,運城盆地與汾河流域分離;涑水河形成,沿襲古汾河河谷注入運城湖泊。這一時期,氣候變得乾冷,沖洪積的規模減小,湖泊萎縮,代之以風積黃土(離石黃土)大范圍沉積。
晚更新世,氣候乾旱,盆地周邊持續抬升,運城古湖的面積急劇縮小,湖相地層主要集中在中條山前的現代湖泊區,形成以灰綠色為主、具水平層理的粉砂粘土層,蒸發濃縮作用強烈,鹽類沉積廣泛;涑水河沿襲古汾河部分古道繞過鳴條崗地區向西遷移;中條山前洪積扇發育,平原區沖積相地層廣泛堆積,其他地區則接受馬蘭黃土堆積。
全新世,盆地與邊緣山地的地形差異擴大,中條山前較大溝谷口繼續發育規模較小的洪積扇,並嵌入晚更新世的洪積扇中;盆地內湖泊進一步縮小,沿安邑—永濟一線,幾個小湖呈串珠狀分布,自東向西,分別為苦池、鹽池、硝池、伍姓湖,其中以鹽池規模較大。
四、含水系統結構特徵
運城盆地是一個典型的半封閉型盆地,含水系統結構受地質構造和古沉積環境控制。早、中更新世,運城盆地與臨汾盆地相通,為一巨大的湖盆,沉積了巨厚的河湖相沉積。早更新世晚期,兩個盆地才相互獨立,新構造運動使運城盆地內出現峨嵋台地、栲栳塬、黃土丘陵、山前傾斜平原和沖湖積平原等地貌單元。這些地貌單元上部大都有馬蘭黃土覆蓋,下部地層為早、中更新世河湖相沉積,構成承壓含水岩組。
峨嵋台地,高出河床100~300m,台地屬寬緩的背斜,軸部為變質岩、寒武紀石灰岩及岩漿岩,為運城盆地與臨汾盆地的分水嶺;上部為黃土覆蓋,下更新統含水層底板埋深252~320m,從盆地邊緣向台地前緣變淺。含水層地下水埋深為82~234m,單層厚1.5~31m,多為10m左右,共2~8層,總厚12.3~78m。見圖3-4-3。
圖3-4-3 峨嵋台地剖面示意圖(據廉輝民等,2005)
栲栳塬,頂部為馬蘭黃土,中更新統含水組底板埋深142~165m,以中細砂為主,部分為粗砂,砂層總厚46~100m,一般為50~80m,由西到東、從北至南逐漸增厚。地下水位埋深為28.0~58.0m,含水層為1~3層,單層厚度薄者為5.0m,厚者超過40m,一般為20m左右。下更新統含水岩組,以中細砂、細砂為主,部分為粗砂、粉細砂,底板埋深475~497m,單層厚3.0~27.0m,有13~18層。見圖3-4-4。
圖3-4-4 栲栳塬剖面示意圖(據廉輝民等,2005)
總的來說,運城盆地內早、中更新世河湖相沉積廣為分布,構成重要的承壓含水岩組。
五、地下水系統
1.基岩裂隙含水系統
主要分布在中條山和稷王山、孤山一帶,出露地層為太古宇涑水雜岩,元古宇中條群變質岩系,新元古界長城系大理岩、石英岩和花崗閃長岩等。在中條山西南段,風化殼深度一般為30~40m,地下水徑流模數為3.66L/s·km2,單泉流量一般為0.3~1.0L/s;稷王山、孤山及中條山區,地下水徑流模數為1.25L/s·km2。含水介質透水性極弱,水量貧乏。
2.岩溶含水系統
分布在中條山、紫金山、稷王山等地。寒武系、奧陶系石灰岩多以單斜構造上覆於前古生代變質岩系之上。含水層為寒武系中統灰岩、鮞狀灰岩、白雲岩,寒武繫上統白雲岩夾竹葉狀灰岩,奧陶系下統灰岩、白雲質灰岩、燧石白雲岩、白雲岩,裂隙溶洞較發育,單井涌水量為1.9~3.2m3/h·m,為中等富水。中條山中段,含水層為前寒武系大理岩,地表常見岩溶現象,溶洞大者在0.1~2m之間,斷層裂隙發育,含水介質透水性中等,單井涌水量為0.15~2.9m3/h·m,為中等富水。中條山的西南段及中段,含水層為前寒武系的白雲岩、硅質灰岩及大理岩,地表裂隙及岩溶比較發育,泉水流量一般為0.1~1.83L/s,含水介質透水性極弱,水量貧乏。
3.第四系孔隙含水系統
(1)潛水-微承壓水
盆地淺層含水岩組由全新統、上更新統組成,主要分布在山前傾斜平原、沖湖積平原、黃河階地,呈東窄西寬的狹長條帶狀,由1~3層含水層組成。山前、河谷及黃河階地,岩性由砂礫石、中粗砂組成,至下游洪積扇邊緣或沖湖積平原區變為粉細砂,局部為中砂。含水岩組底板埋深為20~55m不等,一般為25~40m。含水層總厚度一般為6~20m,個別可超過30m。含水岩組底板埋深、含水層厚度變化很有規律,從河谷上游至下游,兩側至中心,底板埋深增大,含水層厚度增大。
黃河低階地區,青龍河河谷區以及涑水河谷的中部,馮村至廟上一帶為強富水區,單位涌水量為10~30m3/h·m;黃河低階地後緣,中條山前傾斜平原的大部分地區,涑水河谷上游以及沖湖積平原區為中等富水區,單位涌水量為5~10m3/h·m;其他廣大地區為弱富水區,單位涌水量小於5m3/h·m。由於地下水的大量開采,山前傾斜平原的個別地區及涑水河中游地下水位埋深均大於30m。
(2)承壓水
除基岩山區外,承壓水分布遍及整個盆地。含水層為中更新統(Q2)及下更新統(Q1)上段沖洪積、沖湖積地層。頂板埋深一般為40~190m,底板埋深一般為160~250m,含水層厚度變化較大,為3~12m。自盆地邊緣向盆地中部,含水層底板埋深及厚度分別加深、增厚,含水層粒徑有逐漸變細的趨勢,由砂礫石變為粉細砂。峨嵋台塬比其他黃土丘陵含水岩組底板埋深大、砂層厚。盆地南部、中部以及沿涑水河谷兩側富水性強,單位涌水量一般為5~10m3/h·m,個別地方單位涌水量達10~30m3/h·m;其他大部分地區富水性中等,單位涌水量為1~5m3/h·m。在峨嵋台塬北部以及紫金山前富水性較差,單位涌水量小於1m3/h·m。水位埋深,在中條山山前以及涑水河谷上游相對較淺,一般小於50m;峨嵋台地的水位埋深較深,一般大於100m;其他廣大地區的水位埋深一般為50~100m。
(3)深部承壓水
深部承壓水分布遍及整個盆地。含水岩組為下更新統(Q1)沖洪積、沖湖積及新近系(N)上段地層。地下水的賦存條件、分布規律與上覆含水岩組基本一致。砂層厚度從北東向南西、從北至南逐漸增厚,粒徑變細。中條山山前局部地段洪積扇發育,砂層厚度也較大,至湖盆邊緣厚度減薄。含水岩組底板埋深為230~500m,含水層以粉細砂為主,湖盆邊緣略粗,為中細砂,局部有薄層粗砂。
六、水化學特徵
運城盆地內地貌和水文地質單元呈NE向展布,北部為山前傾斜平原,中間為涑水河沖積平原,南部中條山北麓前緣為湖積平原,並有鹽湖發育。盆地內水化學分帶明顯受地貌和水文地質結構控制。
1.潛水-微承壓水
盆地北緣沖洪積平原潛水水化學類型為HCO3型,分布在盆地北部的鳴條崗兩側,呈NE走向;中部沖湖積平原為HCO3·SO4型、HCO3·Cl型和SO4·HCO3型;南部湖積平原為SO4·Cl型和Cl·SO4型。地下水自上游山前傾斜平原向沖湖積平原徑流,最後匯集於鹽湖,水質類型由HCO3型→HCO3·SO4型→HCO3·Cl型→SO4·Cl型→Cl·SO4型,礦化度逐漸增高,一般從0.25g/L增至10g/L,鹽湖一帶大於10g/L,水化學分帶明顯,呈帶狀分布。
2.承壓水
與潛水相似,水化學類型分帶明顯。從山前傾斜平原→涑水河沖積平原→沖湖積平原→鹽湖,沿地下水徑流方向,水質逐漸變差,水化學類型變化規律為HCO型→HCO3·SO4型→SO4·HCO3型→SO4·Cl型-Cl·SO4型,礦化度逐漸增高,從0.2g/L增至5.1g/L以上。HCO3型水分布面積較潛水廣。在垂直方向,承壓水水質較潛水好,礦化度略低。
七、地下水循環
1.基岩裂隙含水系統
地下水補給主要是大氣降水入滲,個別地區也接受地表水的入滲補給,徑流途徑很短,沿溝谷底部多以泉的形式排泄。
2.岩溶含水系統
主要分為稷王山、中條山和紫金山3個補、徑、排岩溶水系統。大氣降水入滲補給是岩溶水的主要補給來源。以稷王山為中心岩溶水向西北、西南方向徑流,另一部分通過稷王山西側導水斷裂向南徑流。吳王泉是稷王山岩溶地下水由北東向南西徑流的主要排泄點。中條山和紫金山岩溶水接受大氣降水入滲補給,向盆地深部徑流。岩溶水主要排泄方式是泉排,另人工開采和側向徑流也是岩溶水主要的排泄方式。
3.第四系孔隙水系統
(1)潛水-微承壓水
潛水-微承壓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補給,以及側向補給和地表水滲漏、灌溉水回滲補給。
鳴條崗北東,地下水由鳳凰塬、峨嵋台塬、鳴條崗分別向涑水河、沙渠河、青龍河谷徑流。鳴條崗以南,大部分淺層地下水以片流形式從四周向鹽湖徑流,並匯入鹽湖。潛水-微承壓水主要以蒸發和人工開采方式排泄。
(2)承壓水
承壓水在峨嵋台塬、栲栳塬、鳳凰塬、鳴條崗、黃土丘陵區等地接受大氣降水補給、灌溉回滲補給。峨嵋台塬地,有許多切穿第四系的斷裂,它們與基底構造線一致或相近,地表裂縫寬度為40~300mm不等,長幾十米至數百米。雨季,地表片流沿地裂縫很快漏失,直接補給深部承壓水。
承壓水,自峨嵋台塬、鳳凰塬、栲栳塬、中條山山前傾斜平原向沖湖積平原區域降落漏斗中心徑流。主要排泄途徑是開采,僅在峨嵋台塬和栲栳塬西部有少量地下水向黃河排泄。
八、地下水資源
運城盆地多年平均補給資源量為4.828×108m3/a。其中,多年平均大氣降水補給量為3.367×108m3,地表水的滲漏補給量(包括河流、渠道、田間滲漏)為0.327×108m3/a,側向補給量為1.1342×108m3/a。
枯水年(P=75%),總補給資源量為4.265×108m3/a,其中大氣降水補給量為2.804×108m3/a。
C. 運城市臨猗縣孫集鎮蔡村小學期末考試成績單
目前沒有明確數據
希望能幫到你,如果你的問題解決了,麻煩點一下採納,謝
D. 誰給我詳細介紹一下運城
給你一個地址吧:http://ke..com/view/4723.htm
運城市轄1個市轄區(鹽湖)、10個縣(臨猗、萬榮、聞喜、稷山、新絳、絳縣、垣曲、夏縣、平陸、芮城),代管2個縣級市(永濟、河津)。
運城市面積14106平方千米,人口500萬。
鹽湖區面積1237平方千米,人口62萬。郵政編碼044000。區人民政府駐府東街。
永濟市面積1221平方千米,人口43萬。郵政編碼044500。市人民政府駐城東街道。
河津市面積593平方千米,人口36萬。郵政編碼043300。市人民政府駐城區街道。
芮城縣面積1161平方千米,人口38萬。郵政編碼044600。縣人民政府駐古魏鎮。
臨猗縣面積1350平方千米,人口53萬。郵政編碼044100。縣人民政府駐猗氏鎮。
萬榮縣面積1037平方千米,人口42萬。郵政編碼044200。縣人民政府駐解店鎮。
新絳縣面積600平方千米,人口32萬。郵政編碼043100。縣人民政府駐龍興鎮。
稷山縣面積680平方千米,人口33萬。郵政編碼043200。縣人民政府駐稷峰鎮。
聞喜縣面積1160平方千米,人口38萬。郵政編碼043800。縣人民政府駐桐城鎮。
夏縣面積1328平方千米,人口35萬。郵政編碼044400。縣人民政府駐瑤峰鎮。
絳縣面積968平方千米,人口27萬。郵政編碼043600。縣人民政府駐古絳鎮。
平陸縣面積1151平方千米,人口25萬。郵政編碼044300。縣人民政府駐聖人澗鎮。
垣曲縣面積1620平方千米,人口22萬。郵政編碼043700。縣人民政府駐新城鎮。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止到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5)》,鹽湖區包括:姚孟辦、東城辦、西城辦、南城辦、北城辦、中城辦、安邑辦、大渠辦、解州鎮、龍居鎮、陶村鎮、泓芝驛鎮、北相鎮、三路里鎮、東郭鎮、席張鄉、金井鄉、王范鄉、馮村鄉、上郭鄉、上王鄉。河津市包括:城區街道辦事處、小梁鄉、下化鄉、趙家莊鄉、陽村鄉、柴家鄉、僧樓鎮、樊村鎮、清澗街道辦事處、柴家鄉。永濟市包括:城東街道、城西街道、城北街道、虞鄉鎮、卿頭鎮、開張鎮、栲栳鎮、張營鄉、蒲州鎮、韓陽鎮。芮城縣包括:古魏鎮、風陵渡鎮、陽城鎮、永樂鎮、大王鎮、南衛鎮(這個「衛」字是我簡化以後的,真正的「wei」字我的輸入法里沒有,但字的意思是石磨盤)、西陌鎮、陌南鎮、東壚鎮臨猗縣包括:猗氏鎮、牛杜鎮,嵋陽鎮、楚候鄉、廟上鄉、七級鎮、臨晉鎮、東張鎮、角杯鄉、孫吉鎮、北辛鄉、耽子鎮、北景鄉、三管鎮。萬榮縣包括:解店鎮、南張鄉、裴庄鄉、光華鄉、榮河鎮、萬泉鄉、高村鄉、賈村鄉、王顯鄉、通化鎮、西村鄉、皇甫鄉、漢薛鎮。稷山縣包括:稷峰鎮、翟店鎮、西社鎮、清河鎮、化峪鎮、太陽鄉、蔡村鄉垣曲縣包括:新城鎮、毛家鎮、皋落鄉、長直鄉、王茅鎮、解峪鄉、華峰鄉、古城鎮、歷山鎮、英言鄉、蒲掌鄉。絳縣包括:古絳鎮、橫水鎮、南樊鎮、安峪鎮、大交鎮、磨里鎮、陳村鎮、衛庄鎮、郝庄鄉、冷口鄉夏縣包括:瑤峰鎮、水頭鎮、禹王鄉、胡張鄉、裴介鎮、尉郭鄉、廟前鎮、埝掌鎮、南大里鄉、泗交鎮、祁家河鄉。平陸縣包括:聖人澗鎮、部官鄉、坡底鄉、杜馬鄉、洪池鄉、三門鎮、張村鎮、張店鎮、曹川鎮、常樂鎮。聞喜縣包括:桐城鎮、郭家莊鎮、裴社鄉、石門鄉、河底鎮、後宮鄉、侯村鄉、東鎮、禮元鎮、薛店鎮、畖地鎮、神柏鄉、陽隅鄉。新絳縣包括:龍興鎮、澤掌鎮、北張鎮、三泉鎮、古交鎮、萬安鎮、橫橋鄉、陽王鎮。
E. 運城現在所在地屬於戰國初期哪國A 趙國B魏國C韓國D秦國
運城網路名片
運城行政地圖運城市因「鹽運之城」而得名。是三國蜀漢名將關羽的故鄉,位於晉、陝、豫三省交界處,黃河金三角經濟圈黃金位置,北依呂梁山與臨汾市接壤,東峙中條山和晉城市毗鄰,西、南與陝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門峽市隔黃河相望。全市轄1區2市10縣、146個鄉鎮(辦事處)、3338個行政村。全市鄉村人口351萬,佔71%。全市總耕地877.3萬畝,農業人口人均耕地2.15畝。是2006年CCTV十佳魅力城市。
中文名稱: 運城
外文名稱: Yuncheng City
別名: 河東(或是鳳凰城)
行政區類別: 地級市
所屬地區: 中國華北
下轄地區: 鹽湖區、永濟市等
電話區號: 0359
郵政區碼: 044000
地理位置: 山西省西南部
面積: 14106平方公里
人口: 500萬人
方言: 中原官話【又叫晉(西)南語】
著名景點: 芮城永樂宮、鸛雀樓等
機場: 運城關公機場
火車站: 運城站
車牌代碼: 晉M
設市: 1983年
市樹: 國槐
市花: 月季和菊花
目錄
交通概況
行政區劃
歷史人文
經濟發展
醫療教育(市區)醫院
旅遊資源
根祖文化
華夏十大根祖文化·曙猿篇
華夏十大根祖文化·用火篇
華夏十大根祖文化·後土篇
華夏十大根祖文化·軍事篇
華夏十大根祖文化·食鹽篇
華夏十大根祖文化·蠶桑篇
華夏十大根祖文化·都市篇
華夏十大根祖文化·農耕篇
運城市交通路線市內公交
交通概況
行政區劃
歷史人文
經濟發展
醫療教育(市區) 醫院
旅遊資源
根祖文化
華夏十大根祖文化·曙猿篇
華夏十大根祖文化·用火篇華夏十大根祖文化·後土篇華夏十大根祖文化·軍事篇華夏十大根祖文化·食鹽篇華夏十大根祖文化·蠶桑篇華夏十大根祖文化·都市篇華夏十大根祖文化·農耕篇運城市交通路線
市內公交展開 運城行政地圖
運城市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最早發祥地之一。距今約180萬年前,這里就有人類活動生息。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以及中國奴隸制社會第一個王朝——夏的都城均在這里。春秋時統屬晉國,晉獻公於公元前669年定都於絳(今絳縣)。韓、趙、魏三家分晉後,運城屬魏,當時,魏國的都城在安邑(今夏縣禹王城一帶)。秦始皇統一中國,設36郡,運城屬河東郡,治所安邑。以後兩千多年,建置頻繁,但一直慣稱這一地區為「河東」。新中國建立後,成立運城專署。1954年,運城、臨汾兩專區合並為晉南專區。1970年,晉南地區撤消,重設運城地區。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運城地區設運城市。? 運城市地勢平坦,氣候溫和,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是傳統的農業大區。年平均降雨量525毫米,日照2350小時,氣溫13攝氏度,無霜期212天,農業生產條件較為優越。歷史上「嫘祖養蠶」、「後稷稼穡」、「舜耕歷山」等與農業有關的優美傳說均發生在這里。在四、五千年以前,河東先民已掌握了種植高粱的技術,開中國高粱栽培之先河。在三千多年前,已有勞動人民在黃河、汾河谷地建立了農業據點。春秋末期,這里的汾河谷地就因農業發達、人口聚集而興起了著名的城市絳州(今新絳)。新中國成立後,運城一直是山西省乃至全國的麥棉、花生基地。13個縣(市、區)中有11個曾被列為山西省商品糧基地縣,其中六個被確定為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兩個被列為國家商品棉基地縣,一度被稱為「山西的烏克蘭」。近年來,堅持科技調產,形成了初具規模的果、畜、菜、糧、棉五大主導產業,糧經比例由過去的8:2調整為5:5。僅蘋果一項就達300多萬畝,成為全國優質果品基地之一。運城英才網是山西運城最大型、最專業的人才招聘網路媒體。現已擁有了12萬份以上有效的、專業的人才資料庫,為超過10000多家企業會員提供了高效的人才招聘服務,成為企業招聘優秀人才的有效工具,給企業的人才招聘帶來了根本性的變化。龍頭企業發展到232家,32家初具規模,帶動全市22萬農戶從事產業化經營。新絳、粟海、忠民、存寶花生米產業集團跨入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
編輯本段交通概況
運城市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公路方面,高速公路四通八達。全市高速公路覆蓋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居全省第一。大(同)運(城)、運(城)風(陵渡)、運(城)三(門峽)、東(鎮)濟(源)等幾條高速公路連華北、接中原、達西北。通車總里程達到14063.5公里,公路網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里99.2公里;全市高速公路達到315公里,佔全省的四分之一。北上太原、南下西安、東去鄭州都有高速公路直達,運城中心城市到各縣市一小時經濟圈已經形成。 鐵路方面,南(大)同蒲(州)鐵路北接太原,西南方向與隴海鐵路大動脈連接;侯(馬)西(安)鐵路是晉煤外運的大通道,目前正在進行擴能和電氣化改造;大西客專運城段已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預計將在2014年完成建設;運城至河南三門峽鐵路已經列入「十一五」規劃。 航空方面,截止到2008年12月28日,運城關公機場(簡稱「運城機場」)年客流量達到301070人次,首次突破30萬人次大關。運城機場2005年2月7日通航以來,客流量增長迅速,由最初的5.4萬人次增長到2007年的近21萬人次,在全國民用機場排位由94名上升至2007年的77名,在山西排名第二。經過擴建後,飛行區等級達到4D,跑道長3000米、寬60米,站坪面積4.4萬平方米。一個多層次、立體化的交通網路已經形成。 運城機場充分發揮運城市黃河金三角地區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運城機場一班人發揚「求實、創新、發展」的企業精神,堅持「安全第一、優質服務」的經營理念,大膽探索適合運城機場特有的運營模式,積極開拓市場。目前,運城機場現開通運城至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重慶、沈陽、昆明、三亞、武漢、太原等13條航線,其中北京每天3班。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2005年,運城市轄1個市轄區(鹽湖)、10個縣(臨猗、萬榮、聞喜、稷山、新絳、絳縣、垣曲、夏縣、平陸、芮城),代管2個縣級市(永濟、河津)。 運城市 面積14106平方千米,人口550萬。 鹽湖區 面積1237平方千米,人口62萬。郵政編碼044000。區人民政府駐府東街。 永濟市 面積1221平方千米,人口43萬。郵政編碼044500。市人民政府駐城東街道。 河津市 面積593平方千米,人口36萬。郵政編碼043300。市人民政府駐城區街道。 芮城縣 面積1161平方千米,人口38萬。郵政編碼044600。縣人民政府駐古魏鎮。 臨猗縣 面積1350平方千米,人口53萬。郵政編碼044100。縣人民政府駐猗氏鎮。 萬榮縣 面積1037平方千米,人口42萬。郵政編碼044200。縣人民政府駐解店鎮。 新絳縣 面積600平方千米,人口32萬。郵政編碼043100。縣人民政府駐龍興鎮。 稷山縣 面積680平方千米,人口33萬。郵政編碼043200。縣人民政府駐稷峰鎮。 聞喜縣 面積1160平方千米,人口38萬。郵政編碼043800。縣人民政府駐桐城鎮。 夏 縣 面積1328平方千米,人口35萬。郵政編碼044400。縣人民政府駐瑤峰鎮。 絳 縣 面積968平方千米,人口27萬。郵政編碼043600。縣人民政府駐古絳鎮。 平陸縣 面積1151平方千米,人口25萬。郵政編碼044300。縣人民政府駐聖人澗鎮。 垣曲縣 面積1620平方千米,人口22萬。郵政編碼043700。縣人民政府駐新城鎮。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止到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5)》 鹽湖區包括:姚孟辦、東城辦、西城辦、南城辦、北城辦、中城辦、安邑辦、大渠辦、解州鎮、龍居鎮、陶村鎮、泓芝驛鎮、北相鎮、三路里鎮、東郭鎮、席張鄉、金井鄉、王范鄉、馮村鄉、上郭鄉、上王鄉。 河津市包括:城區街道辦事處、小梁鄉、下化鄉、趙家莊鄉、陽村鄉、柴家鄉、僧樓鎮、樊村鎮、清澗街道辦事處。 永濟市包括:城東街道、城西街道、城北街道、虞鄉鎮、卿頭鎮、開張鎮、栲栳鎮、張營鄉、蒲州鎮、韓陽鎮。 芮城縣包括:古魏鎮、風陵渡鎮、陽城鎮、永樂鎮、大王鎮、南衛鎮(這個「衛」字是我簡化以後的,真正的「wei」字我的輸入法里沒有,但字的意思是石磨盤)、西陌鎮、陌南鎮、東壚鎮 臨猗縣包括:猗氏鎮、牛杜鎮,嵋陽鎮、楚候鄉、廟上鄉、七級鎮、臨晉鎮、東張鎮、角杯鄉、孫吉鎮、北辛鄉、耽子鎮、北景鄉、三管鎮。 萬榮縣包括:解店鎮、南張鄉、裴庄鄉、光華鄉、榮河鎮、萬泉鄉、高村鄉、賈村鄉、王顯鄉、通化鎮、西村鄉、皇甫鄉、漢薛鎮。 稷山縣包括:稷峰鎮、翟店鎮、西社鎮、清河鎮、化峪鎮、太陽鄉、蔡村鄉 垣曲縣包括:新城鎮、毛家鎮、皋落鄉、長直鄉、王茅鎮、解峪鄉、華峰鄉、古城鎮、歷山鎮、英言鄉、蒲掌鄉。 絳縣包括:古絳鎮、橫水鎮、南樊鎮、安峪鎮、大交鎮、磨里鎮、陳村鎮、衛庄鎮、郝庄鄉、冷口鄉。 夏縣包括:瑤峰鎮、水頭鎮、禹王鄉、胡張鄉、裴介鎮、尉郭鄉、廟前鎮、埝掌鎮、南大里鄉、泗交鎮、祁家河鄉。 平陸縣包括:聖人澗鎮、部官鄉、坡底鄉、杜馬鄉、洪池鄉、三門鎮、張村鎮、張店鎮、曹川鎮、常樂鎮。 聞喜縣包括:桐城鎮、郭家莊鎮、裴社鄉、石門鄉、河底鎮、後宮鄉、侯村鄉、東鎮、禮元鎮、薛店鎮、畖地鎮、神柏鄉、陽隅鄉。 新絳縣包括:龍興鎮、澤掌鎮、北張鎮、三泉鎮、古交鎮、萬安鎮、橫橋鄉、陽王鎮。
編輯本段歷史人文
運城市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文物古跡源遠流長,光輝燦爛。相傳後稷教民稼穡於稷山,嫘祖教民養蠶於夏縣。舜建都蒲坂(今永濟),禹建都安邑(今夏縣)。重要文化遺址有芮城的西候度;垣曲的南海峪岩洞、同善鎮的「帝舜故里」遺存;夏縣的禹王城、東下馮、西陰;永濟的獨頭、堯王台;河津的西王村、北里村;絳縣的原窯河;平陸的七里坡等。重要文物古跡有芮城永樂宮,它不但建築別致,而且有著精美的元代巨幅壁畫,以其精湛的藝術魅力著稱於世。此外還有解州關帝廟;永濟普救寺鶯鶯塔、萬固寺;萬榮的飛雲樓,秋風樓,稷山的青龍寺;新絳的稷益廟等,都是運城的重要文物古跡。 運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自古以來,公候將相、學者志土,代不乏人。上古時期就有舜耕歷山,禹鑿龍門,後稷稼穡,嫘祖養蠶,黃帝戰蚩尤等歷史傳說,春秋時富賈大商猗頓,漢代絳候周勃,三國名將關羽,隋未哲學家、教育家文中子王通,唐初「四傑」之首王勃,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唐玄宗寵妃楊玉環,大將薛仁貴、張守硅、宋代著名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等,皆為本市歷史名人。戊戌變法的六君子之一楊深秀以及辛亥革命時期的張士秀、李岐山、景梅九等著名人士,在河東大地上都負有崇高聲譽。
編輯本段經濟發展網路地圖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最新數據為准。
F. 臨猗縣有多少個鄉每個鄉又都有哪些村 有知道的說下啊
臨猗縣轄8個鎮、5個鄉:猗氏鎮、嵋陽鎮、臨晉鎮、七級鎮、東張鎮、孫吉鎮、三管鎮、耽子鎮、楚侯鄉、廟上鄉、角杯鄉、北辛鄉、北景鄉;牛杜工貿區、卓里工貿區、閆家莊工貿區。
猗氏鎮
轄:王村、興教坊村、崇相西村、貴戚坊村、里寺村、翟村、關原村、楊原村、西荊陽村、南家莊村、百里店村、陳范屯村、東西屯村、黃斗景村、小楊村、大楊村、高家垛村、上里村、西張岳村、孫家卓村、陳家莊村、馬營村等。
嵋陽鎮
轄:嵋陽村、祁任村、祁任庄村、西智光村、南智光村、任柳村、西祁村、東祈村、曹家營村、邸家營村、下朝村、上朝村、衛村、張家營村、閣頭村、西任上村、令狐營村、白堂村、東堡村等。
臨晉鎮
轄:前胡村、太平庄村、西窯村、永樂屯村、張包村、張留村、下豆氏村、考早村、馮家卓村、過凡村、黑順村、南連村、石家卓村、景家卓村、北大村、南大村、北月村、泉杜村、代村、許庄村、高運村、趙窯村、坑東村、坑西村、臨晉村、西關村、樊家卓村、雲沖村等。
七級鎮
轄:張家卓村、北古城村、中和庄村、山東庄村、解村、王肖村、永德庄村、七級村、留尚村、土牌村、辛馮村、孝子村、皮士村、東程村、西程村、樊橋村、樊橋屯村、吳村、南王村、北王村、小張村、靳家營村、文家營村、鮑家營村、麻家卓村、南永德村、太和庄村、辛卓村、柳枝村、北永村、令助村等。
東張鎮
轄:街東村、街西村、西堡里村、夏里村、夾馬口村、西儀村、新城庄村、興善村、張仙村、楊杏村、馮留村、太豐村、積善村、社興村、東萊庄村、至樊村、白里營村、西寺後村、樊哲村、蘆底村、王家營村、紅旗村、新民庄村、峪南村等。
孫吉鎮
轄:孫吉村、楊林村、辛聖村、程樊村、王顯村、西趙村、張家村、郝家村、鐵北村、衛陽村、南辛村、上元村、月高村、高村、三甲村、王午村、回龍村、西里村、北胡村、南胡村、賈寺村、東里村、丁村、大王村、小王村、引村、賈村、蔡村、蔡高村、興隆村、天興村、南周村、煙村、薛公村、周家村、北程村、安昌村、北百底村、北趙村、南百底村、南樊村、南趙村、屈村、師家村、楊董村等。
三管鎮
轄:三管村、向陽庄村、梁家莊村、新莊村、陸喜營村、東姚村、西姚村、師家莊村、王薛庄村、黃家莊村、李家卓村、王家卓村等。
耽子鎮
轄:堡里村、北暢村、北張村、耽子村、耽子庄村、東賈村、高堆村、後土營村、靳家卓村、柳村、柳家卓村、莫道池村、孫遠庄村、陶唐村、西窯里村、周家窯村、南暢村、潘家莊村、上王村、孫遠村等。
楚候鄉
轄:楚候村、王鑒村、百俊村、孫里村、黃儀南村、太侯村、董家莊村、南楊姚村、仁里村、張蒿村、趙家卓村、李漢村、北陽姚村、申村、南嶽村、高頭村、南村、東朝村、東三里村、西三里村、郭村等。
廟上鄉
轄:北貫村、好義村、南貫村、牌首村、山東庄村、白鹿村、北姚村、城東村、城西村、程村、東盛庄村、關仁村、吉令村、廟上村、南杜村、南姚村、渠下村、水頭村、王上庄村、張庄村、新安庄村、新城堡村、薛家莊村、站東堡村、胥村等。
角杯鄉
轄:潘西庄村、西辛村、張家營村、西張吳村、小樊村、元上村、張郭村、柴家莊村、東昝村、豆氏庄村、樊家營村、過卓村、吉家營村、角杯村、浪店村、潘後村、清池村、上豆氏村、石彪村、吳王村、西齊永村、西張村、西周吳村、楊范村、姚卓村、周吳村、東齊永村、古今屯村、宏土村、浪池村、潘西村等。
北辛鄉
轄:北馬村、北辛村、北楊村、北昝村、道場村、丁庄村、東卓村、甘露園村、樂善村、嶺後村、泥坡村、泥坡兒村、平宜村、婆兒庄村、陶唐庄村、王申村、小陳村、姚村、姚村莊村、義堂村、宅子村、張家坡村、趙村、卓逸村、左家莊村等。
北景鄉
轄:北景村、北里村、東里村、東張白村、景村、南景村、齊村、石家莊村、西里村、西張白村、張村堡村、張村、大閆村、翟庄村、東閆村、高家莊村、賈庄村、焦家營村、景庄村、羅村、馬家窯村、南庄村、尉庄村、小閆村等。
牛杜工貿區
轄:牛杜村、鎮西村、東荊陽村、西水南村、香落村、何家莊村、王景村、姚村、鐵匠營村、王寮村、慈陽村、官莊村、裴家營村、上庄村、下庄村、太范村、老堡村、楊中村、田村、楊妃村、楊家莊村、景滑村等。
卓里工貿區
轄:卓里村、福壽屯村、席家窯村、寺後村、霍村、武村、東屯村、西屯村等。
閆家莊工貿區
轄:北大陳村、北嶺村、貝支村、陳建庄村、陳庄村、峰仙村、建義庄村、李家莊村、南大陳村、南佃村、南薛村、上庄村、太和庄村、西陳翟村、張庄村、閆家莊村等。
G. 山西省各地區名
截至2018年,山西省共轄11個地級市,省會太原市居山西省中部,其餘10個市從北到南分別是:大同、朔州、忻州、陽泉、呂梁、晉中、長治、晉城、臨汾、運城。
1、太原市
山西省會,位於山西省中央腹地。太原古稱晉陽,簡稱並(州)。自春秋晉定公十五年(前497年)趙簡子築晉陽城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總面積6959平方千米,轄6區3縣1市:小店區、迎澤區、杏花嶺區、尖草坪區、萬柏林區、晉源區、清徐縣、陽曲縣、婁煩縣、古交市。
2、大同市
位於山西省最北端。境內建築於北魏時期的雲岡石窟是國內最大的石窟群之一,為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同九龍壁是建築最早、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龍壁。轄4區6縣:新榮區、平城區、雲岡區、雲州區、陽高縣、天鎮縣、廣靈縣、靈丘縣、渾源縣、左雲縣。
3、朔州市
位於山西省西北部。境內名勝古跡眾多,有世界上最古老最高大的千年木塔應縣佛宮寺釋迦塔,有集中體現金代建築藝術成就的朔城區崇福寺,邊塞文化是朔州文化的一大特色。總面積10662平方千米,轄2區3縣1市:朔城區、平魯區、山陰縣、應縣、右玉縣、懷仁市。
4、忻州市
位於山西省北中部。境內五台山是5A級景區。總面積25180平方千米,轄1區12縣1市:忻府區、定襄縣、五台縣、代縣、繁峙縣、寧武縣、靜樂縣、神池縣、五寨縣、岢嵐縣、河曲縣、保德縣、偏關縣、原平市。
5、陽泉市
位於山西省中部東側。境內有萬里長城第九關、唐代平陽公主駐守的娘子關,有冠山書院、女作家石評梅故居、中山國古長城等。總面積4451平方千米,轄3區2縣:城區、礦區、郊區、平定縣、盂縣。
6、呂梁市
位於山西省中部西側。名人有一代女皇武則天,宋朝名將狄青,清代天下廉吏第一於成龍,諍臣名相孫家淦,革命英雄劉胡蘭。總面積21143平方千米,轄1區10縣2市:離石區、文水縣、交城縣、興縣、臨縣、柳林縣、石樓縣、嵐縣、方山縣、中陽縣、交口縣、孝義市、汾陽市。
7、晉中市
位於山西省中東部。境內有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有喬家、王家、常家等晉商巨賈大院,有被譽為「中國彩塑藝術館」的平遙雙林寺。總面積16408平方千米,轄1區9縣1市:榆次區、榆社縣、左權縣、和順縣、昔陽縣、壽陽縣、太谷縣、祁縣、平遙縣、靈石縣、介休市。
8、長治市
位於山西省東南部。精衛填海、女媧補天、後羿射日、愚公移山等傳說均發端於長治,被譽為「中國神話的故鄉」。總面積13864平方千米,轄4區8縣:潞州區、上黨區、屯留區、潞城區、襄垣縣、平順縣、黎城縣、壺關縣、長子縣、武鄉縣、沁縣、沁源縣。
9、晉城市
位於山西省東南端。擁有古文化遺址63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6處。尤其是現存宋、金時期基本保存完好的木結構古建築46處。總面積9484平方千米,轄1區4縣1市:城區、沁水縣、陽城縣、陵川縣、澤州縣、高平市。
10、臨汾市
位於山西省西南部。10萬年前人類誕生之源在臨汾,5000年華夏文明之宗在臨汾,600年大槐樹移民之根在臨汾,元代以前地上文物資源佔山西的30%。
總面積20589平方千米,轄1區14縣2市:堯都區、曲沃縣、翼城縣、襄汾縣、洪洞縣、古縣、安澤縣、浮山縣、吉縣、鄉寧縣、大寧縣、隰縣、永和縣、蒲縣、汾西縣、侯馬市、霍州市。
11、運城市
位於山西省西南端。是關公故里,境內聞喜裴氏家族曾出過59位宰相、59位大將軍,史稱「將相接武、公侯一門」。總面積14106平方千米,轄1區10縣2市:鹽湖區、臨猗縣、萬榮縣、聞喜縣、稷山縣、新絳縣、絳縣、垣曲縣、夏縣、平陸縣、芮城縣、永濟市、河津市。
(7)山西省臨猗縣蔡村歷史多少年擴展閱讀:
山西省行政區劃中的一些地理知識:
1、山西省11個地級市中,轄區最大的是忻州市,最小的是陽泉市;
2、117個縣級行政單位中,轄區面積最大的是呂梁興縣、忻州原平市、朔州平魯區,最小的是臨汾曲沃縣、臨汾侯馬市、陽泉礦區。
3、山西省共轄1398個鎮、鄉、街道(564個鎮、632個鄉、202個街道),建制村28079個。
H. 山西省臨猗縣孫吉鎮蔡高村2O2O年二百畝以上小麥有補貼嗎
具體需要參考國家的農業補貼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