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汪姓名起源、歷史及現況
論知名度,汪精衛恐怕更出名。但他是大漢奸,並不光彩。有人宜揚不留芳百世,也要遺臭萬年,只要出名就行,看來絕不可取。朋友,你選汪倫太妙了。他又聰明又可愛。他很喜歡李白的詩,但怎樣才能令李白來一敘呢?他告訴李白自己家鄉有十里桃花,萬家酒店,這樣的風景對於游慣山水的李白來說,真是極大的誘惑。聽到汪倫這樣說,李白就急不及待去找汪倫。哪知去到那酒店不見一家,桃花嘛更是一片花瓣都看不到。原來汪倫所指的是村外十里有個桃花渡口,萬家酒店只是間客棧名稱,李白大誇汪倫聰明。以詩相贈: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講起汪姓起源,不能望文生義,以為汪姓始祖一定居住在海邊,打漁為生。查經據典,從孔子的《國語》中可知,汪姓始祖是「守封禺之山者也」。封山禺山在現在浙江武康縣境內,是商朝時汪芒氏國所在地。汪芒氏國是少數民族長狄的國家,國人先是以國名復姓汪芒,後來簡化為汪。可能有的汪姓人家不接受這種說法,自己的祖先是少數民族。那麼汪姓還有一種傳說起源:周文王第四個兒子姬旦又稱周公,周公曾被周武王封往魯國做國王。但周公實為棟梁之材,周武王需他在朝中協助,那樣周公就讓他的兒子伯禽到魯國去做國王了!到了春秋時期,伯禽的子孫中有個阿滿被封到一個叫汪邑的地方,阿滿的子孫有人就以地為姓,姓汪了。汪邑在山東省內,與浙江相去十萬八千里了!此汪是否彼汪,就無從考究了!不過,其他姓氏的來源更復雜,但後世子孫自己認定一個始祖就堅信不疑。比如李姓人家有尊李耳為先祖的,而李白崇拜飛將軍李廣,就自衰地說「我本隴西人,先為邊關將」。蘿卜青菜各有所愛。汪姓子孫當然有權利自己選擇認為合理的傳說。
Ⅱ 問問姓「汪」的歷史,家譜,有什麼歷史名人
汪姓由來
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後。汪芒氏又稱汪罔氏,是防風所改,防風是夏朝諸侯之一。夏朝國君禹召集群神到會稽山,防風氏因為晚到,而被禹殺頭。進入商朝,防風氏的後代就改為單字汪氏。氏子孫即是商代汪罔氏後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諸侯,所以汪氏的淵源可謂悠久異常,距今大約有四千年的歷史;同時汪氏也必是貴胄之後。商、周後的春秋時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孫出現。魯國國君成公的支庶兒子被封到汪邑,其後世子孫有的就以邑為氏而姓了汪。這一支汪氏,出自姬姓,是黃帝的直系子孫。還有一支是翁氏分化出來的。據史料記載,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六姓,六子處休分姓汪。這兄弟六人同列為進士,地位非常顯貴,歷史上有「六桂聯芳」之譽。
由來: 汪芒後的汪芒國子孫,用原來國名作為姓氏,就是汪芒姓,後省文作為汪姓。汪姓還有一支出自春秋時的魯國,是用邑作為姓。魯國有個童子汪奇,同齊國軍隊戰在朗而死。在唐代以來前中原已有汪姓的聚居點。到了宋代,汪姓已發展成為全國著姓之一,他被為黟(現在的安徽黟縣)、歙(現在的安徽歙縣)、婺源(現在屬於江西)等地。宋代以後,南方的廣東、廣西、貴州等省都已經有汪姓的居民。自從清康熙年間開始。閩、粵汪姓陸續有人移居到台灣,此後又有遠播海外者。見於史籍的汪姓人,主要出自隋代以後,以清代為最多,唐代有涇縣人汪倫,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之句,元代有航海家汪元亨,明代有戲曲家汪道昆,書畫家汪士慎,為「揚州八怪」之一,還有太平天國將領汪海洋,京劇演員、劇作家汪笑儂,近現代有曾於是1940年任偽國民政府主席的大漢奸汪精衛,在當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國大姓中,汪姓居於第57位。
Ⅲ 汪氏的起源、及現況。
姓起姓於安徽的汪芒氏的汪姓和山東以邑為姓的汪姓,是我國早期歷史上汪姓在南北方繁衍的中心地帶。其中北方的山西省境內發展成了一大望族。東漢末年,汪文和遷居新安(今安徽歙縣),發展成為新安一帶望族,唐代汪華封越國公。世居今安徽歙縣,家族甚旺。宋代以後,汪姓迅速繁衍起來,成為我國南方的一個典型大姓。
汪氏起源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後。汪芒氏又稱汪罔氏,是防風所改,防風是夏朝諸侯之一。夏朝國君禹召集群神到會稽山,防風氏因為晚到,而被禹殺頭。進入商朝,防風氏的後代就改為單字汪氏。汪氏子孫即是商代汪罔氏後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諸侯,所以汪氏的淵源可謂悠久異常,距今大約有四千年的歷史;同時汪氏也必是貴胄之後。
商、周後的春秋時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孫出現。魯國國君成公的支庶兒子被封到汪邑,其後世子孫就以邑為氏而姓了汪。這一支汪氏,出自姬姓,是黃帝的直系子孫。 197年漢龍驤將軍汪文和避亂渡江南遷,孫策授其為會稽令,遂居於歙縣,為徽州汪氏一世祖。其十四世孫汪華生有九子,後裔在境內分布最廣,故人稱"黟歙之人,十姓九汪,皆華之後"。歙、黟為汪華長子建和第八子俊之後;婺源、休寧、祁門為汪華第七子爽之後;績溪為汪華第九子獻之後,構成徽州汪氏放射形分布。屯溪靖陽節等古徽節令盛會中所抬神像中的汪公、二相公、九相公等,便是汪華及其第二子、第九子。古徽州歷史上的汪氏名人主要有宋宰相汪伯彥,元末明初理學家汪克寬,明醫學家汪機、戲曲作家汪道昆,清畫家汪士慎、數學家汪萊,民國國務總理汪大燮、畫家汪采白等 還有一支是翁氏分化出來的。據史料記載,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六姓,六子處休分姓汪。這兄弟六人同列為進士,地位非常顯貴,歷史上有「六桂聯芳」之譽。
Ⅳ 「汪」姓的來歷,第一個姓「汪」的叫什麼名字,汪姓家族的名人都有哪些
「汪」姓的來歷: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後。汪芒氏又稱汪罔氏,是防風所改,防風是夏朝諸侯之一。夏朝國君禹召集群神到會稽山,防風氏因為晚到,而被禹殺頭。進入商朝,防風氏的後代就改為單字汪氏。氏子孫即是商代汪罔氏後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諸侯,所以汪氏的淵源可謂悠久異常,距今大約有四千年的歷史;同時汪氏也必是貴胄之後。商、周後的春秋時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孫出現。魯國國君成公的支庶兒子被封到汪邑,其後世子孫有的就以邑為氏而姓了汪。這一支汪氏,出自姬姓,是黃帝的直系子孫。還有一支是翁氏分化出來的。據史料記載,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六姓,六子處休分姓汪。這兄弟六人同列為進士,地位非常顯貴,歷史上有「六桂聯芳」之譽。
第一個姓「汪」的叫什麼名字:這個不知- -、
汪姓家族的名人都有哪些? 歷史名人見於史籍的汪姓名人,主要出自隋代以後,以清代為最多。唐代有涇縣人汪倫,大詩人李白游涇縣桃花潭時,他熱情招侍,李白因賦《贈汪倫》詩,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詩句。南宋有文學家汪藻,詩人汪元量,宰相汪伯彥。元代有航海家汪大淵,曾經兩下東西洋,游蹤廣遠。元末清初有散曲家汪元亨。明代有戲曲家汪道昆、汪延訥。清代有醫學家汪昂,著有《醫方集解》、《湯頭歌訣》等,非常實用,流傳很廣,對普及醫學有所貢獻;有散文家汪琬;有書畫家汪士慎,善於寫詩,精通篆刻和隸書,工畫花卉,尤其擅於畫梅,筆墨清勁,對後世影響較大,是"揚州八怪"之一;有軍機大臣汪由敦,以辦理公文敏捷干練而著稱,也善於書法;有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汪中,早年因曾經助書商販書,所以遍讀經史百家和天文歷算,所作《哀鹽船文》被杭世駿所嘆賞,從此文名大顯。他尤其致力於西洋數學,曾經自製儀器多種,測繪黃河新舊海口地勢。他還曾為墨子荀子翻案被統治者視為"明教之罪人"。有女作家汪端,編著有詩集《明十三家詩選》、小說《元明佚史》。還有太平天國將領汪海洋,京劇演員、劇作家汪笑儂。有早期話劇活動家、演員、劇作家汪優游;著名詩人汪國真,網路詩人汪艾若(愛若干)。 汪精衛:字兆銘,清末著名革命義士,曾有「引導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豪言壯語,民國日軍侵華時期,搖身一變而成為最大的漢奸頭子,後死於日本。而汪精衛也成為漢奸賣國賊的現代同義語。據說其後代就是當代的上海國師汪某人。
Ⅳ 汪姓在古代有哪些名人
見於史籍的汪姓名人,主要出自隋代以後,以清代為最多。唐代有涇縣人汪倫,大詩人李白游涇縣桃花潭時,他熱情招侍,李白因賦《贈汪倫》詩,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詩句。南宋有文學家汪藻,詩人汪元量,宰相汪伯彥。元代有航海家汪大淵,曾經兩下東西洋,游蹤廣遠。元末清初有散曲家汪元亨。明代有戲曲家汪道昆、汪延訥。
清代有醫學家汪昂,著有《醫方集解》、《湯頭歌訣》等,非常實用,流傳很廣,對普及醫學有所貢獻;有散文家汪琬;有書畫家汪士慎,善於寫詩,精通篆刻和隸書,工畫花卉,尤其擅於畫梅,筆墨清勁,對後世影響較大,是「揚州八怪」之一,有軍機大臣汪由敦,以辦理公文敏捷干練而著稱,也善於書法。
有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汪中,早年因曾經助書商販書,所以遍讀經史百家和天文歷算,所作《哀鹽船文》被杭世駿所嘆賞,從此文名大顯。他尤其致力於西洋數學,曾經自製儀器多種,測繪黃河新舊海口地勢。他還曾為墨子荀子翻案被統治者視為「明教之罪人」。
有女作家汪端,編著有詩集《明十三家詩選》、小說《元明佚史》。還有太平天國將領汪海洋,京劇演員、劇作家汪笑儂。有早期話劇活動家、演員、劇作家汪優游;著名詩人汪國真,網路詩人汪艾若(愛若干)。 汪精衛:字兆銘,清末著名革命義士,曾有「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豪言壯語,民國日軍侵華時期,搖身一變而成為最大的漢奸頭子,後死於日本。
Ⅵ 歷史上姓汪的名人都有哪些
1、汪文和,字國輔,一字君睦,東漢歙縣人。建安中,以龍驤將軍為會稽令,遷始新令,開渠引水,為民景仰。後避地新安,子孫遂為新安望族。
2、汪華(公元587年—649年),被徽學大師葉顯恩教授稱為「古徽州第一偉人」,字國輔,歙州歙縣登源人。隋末大亂毅然起兵奪歙、宣、杭、睦、婺、饒六州,保六州免遭兵刃,得割據之實,為政寬宏,政清人和,且盡力調和土著與移民之間矛盾,史稱「鎮靜地方,保境安民」,使六州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唐官拜歙州都督、越國公。
3、汪藻(1079~1154)北宋末、南宋初文學家。字彥章,號浮溪,又號龍溪,饒州德興(今屬江西)人。汪谷之子。
4、汪伯彥(1071~1144),祁門(今屬安徽)人。少穎異,嗜詩書,文學有聲。邑建英才館,聘為師,其二甥秦檜皆從之學。
5、汪倫:唐代有涇縣人,大詩人李白游涇縣桃花潭時,他熱情招侍,李白因賦《贈汪倫》。
拓展資料:
汪姓起姓於安徽的汪芒氏的汪姓和山東以邑為姓的汪姓,是我國早期歷史上汪姓在南北方繁衍的中心地帶。其中北方的山西省境內發展成了一大望族。
東漢末年,汪文和遷居新安(今安徽歙縣),發展成為新安一帶望族,唐代汪華封越國公。世居今安徽歙縣,家族甚旺。宋代以後,汪姓迅速繁衍起來,成為我國南方的一個典型大姓。
參考資料:汪姓_網路
Ⅶ 汪姓的來源和歷史
源流一:出自夏王朝時期古諸侯汪罔之後裔,屬於以國名為氏。汪罔,古國名,汪罔國後為楚國滅之,國人避之於安徽歙縣,改稱汪氏。汪罔氏又名防風氏,是天下汪姓的始祖。
源流二:源於突厥族,出自唐朝時期 西突厥 汪古部,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汪古部,為唐朝時期西域沙陀突厥的一個部落,在唐朝滅西突厥後,該部大部分歸附唐王朝,以部名文化上漢化改姓氏,稱汪氏。 女真人進入中原地區後,受到漢文化的影響,開始將女真語姓改為漢字姓,這其中就有將古里申氏、汪古氏等改為漢」族汪姓的。
源流三: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君主成公姬黑肱次子姬汪後裔,屬於以國名為氏。汪芒國,取自姬姓魯國汪氏二世祖汪挺次子汪芒之名,這在除改姓汪氏外的所有汪氏宗譜中都能得到印證,後訛為夏、商時期的汪罔國名。
Ⅷ 汪氏是怎樣來的歷史上有汪過嗎汪在百家姓中排第幾位
歷史上應該沒有汪國這個人..不過在九十年代初,詩壇曾經為一個人熱鬧過一段時間,名字叫做汪國真。
汪國真,祖籍廈門,生於1956年6月22日,北京。他中學畢業以後進入北京第三光學儀器廠當工人,1982年畢業於暨南大學中文系。在學校時,喜讀、寫詩歌,1985年起將業余時間集中於詩歌創作,期間一首打油詩《學校一天》刊登在中國青年報上。。汪國真自稱其創作得益於四個人:李商隱、李清照、普希金、狄金森(美國)。追求普的抒情、狄的凝煉、李的警策、清的清麗。畢業後,分配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後任《中國文藝年鑒》編輯部副主任。1990年開始,汪國真擔任《遼寧青年》、《中國青年》、《女友》的專欄撰稿人。
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後。汪芒氏又稱汪罔氏,是防風所改,防風是夏朝諸侯之一。夏朝國君禹召集群神到會稽山,防風氏因為晚到,而被禹殺頭。進入商朝,防風氏的後代就改為單字汪氏。汪氏子孫即是商代汪罔氏後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諸侯,所以汪氏的淵源可謂悠久異常,距今大約有四千年的歷史;同時汪氏也必是貴胄之後。
商、周後的春秋時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孫出現。魯國國君成公的支庶兒子被封到汪邑,其後世子孫有的就以邑為氏而姓了汪。這一支汪氏,出自姬姓,是黃帝的直系子孫。
Ⅸ 汪姓 的來歷 和淵源~~~歷史
一、出自汪芒氏 商時有汪芒國,國君為防風氏,漆姓,守封禺之山。《古今姓氏書辨證》說汪姓「出自古諸侯汪芒氏後裔」,《通志·氏族略》也說:「商代有汪芒(又作汪罔)國,其人以國為氏。」相傳汪芒是巨人之國。防風氏身高三丈。當時大禹在會稽召集天下諸侯,防風氏遲到了,結果被大禹處死。國人後來遷居湖州的山裡,稱汪芒氏。戰國時楚國滅越,汪芒氏也被攻破,後來逃到安徽南部的歙縣一帶,改姓汪氏,即安徽汪姓。 二、出自姬姓 是周公之子伯禽之後。春秋時,魯成公的庶子滿因食邑於汪(在今山東省境內),其後人以邑為姓,即山東汪氏。清人張澍《姓氏尋源》說:「汪氏之先出魯成公支子,食采於汪,因以為氏。」魯國為春秋戰國時期周王朝之同姓封國,周族的始祖為後稷,傳說是因姜螈踩了巨人的足跡而生,始姓姬。周武王克商後建立了西周,為了便於統治這廣大的新疆土,必須建立屬國以擁護王室,於是採取了分封制。武王、周公、成王先後分封了71個諸侯國,其中有其兄弟15人,同姓14人,周王室子孫一般都得到封地,做了大小諸侯。周公的長子伯禽被封為魯侯,建都曲阜(今山東西南部),魯國第21位君主是魯成公,成公庶子(舊稱妾所生的孩子)姬滿的封地在汪,其後代便以邑名「汪」為姓。關於汪姓為魯成公之後,清代學者汪琬《堯峰文鈔》卷一《汪姓緣起考》中記述了其神奇經歷:「吾汪當從姬姓裔為正。又按舊譜,魯成公庶子生而有文在其手,左水右王,故名曰汪。其後子孫遂氏之。……吾汪氏之得姓,當從食采為正。蓋始則以采地為氏,繼則以氏為姓也。」就是說魯成公庶子生下來時,左、右手上分別寫有「水」、「王」二字,因此取名為汪,其後子孫以汪為氏,繼而以氏為姓。安徽《祁門縣志·氏族考》記載得更富傳奇色彩:「汪氏得姓始於潁川侯,姓姬名汪,魯成公黑肱之次子也。始母夫人姒氏,夢游汶 (今山東汶上縣,春秋時為魯國中都邑),觀彩虹亘天,心知其祥,覺而有孕,孕二十五月而生子,握手三月乃開,左(手)有水紋,右(手)有王紋,合成汪字,遂以名之為魯上大夫采邑,潁川因以為姓。」 三、少數民族汪姓 《遼史》、《金史》、《元史》以及《李朝實錄》等書中,都記載有不少女真姓,多為多音節的姓,女真人進入中原地區後,受到漢文化的影響,開始將女真語姓改為漢字姓,這其中就有將古里申氏、汪古氏等改為漢」族汪姓的。《續通志·氏族略》載:元時翁觀,即汪古,亦作黃摑、雍古部人以汪為氏。元代汪世顯家族就是汪古部落之汪姓。 滿族汪姓 《清朝通志·氏族略》載:汪,清滿洲人姓,世居沈陽。劉慶華《滿族姓氏錄》稱:清滿洲八旗瓜爾佳氏、完顏氏等均有改姓汪的。今河北隆化縣滿族有汪姓。 土族汪姓 明洪武四年(1371年),南木哥率部歸附明朝,因功授指揮僉事。南木哥子叫汪失去加,取汪失去加之首字為姓,稱汪土司。由此,其後裔及所部民眾以汪為姓。 瑤族汪姓 古代明朝宦官汪直就是瑤族人。 另外,在土家族、回族、錫伯族、東鄉族等少數民族中亦有汪姓。 四、翁姓改姓 翁姓避亂改姓是這一歷史時期汪姓的又一來源。翁姓也是姬姓的一個分支,據《元和姓纂》記載,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孫受封於翁山(今浙江省定海縣東,一說在廣東省翁源縣東),其後以邑名「翁」為姓。唐德宗時期,翁氏有一個支脈何公由中原入莆,卜居莆陽興福里(今莆田北高竹庄),為入莆始祖。傳入第五世,生下翁乾度。翁乾度在五代後晉天福年間(936年)官拜郎中,娶妻陳氏,生六子。長子處厚,字伯起,宋太祖建隆元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員外郎;次子處恭,字伯虔,宋太宗雍熙二年進士,官拜泉州法曹;三子處易,字伯簡,宋太祖建隆元年與長兄同榜進士,官至劍南少尉;四子處朴,字伯惇,宋太祖開寶六年進士,官都曹長判官;五子處廉,字伯約,宋太祖開寶六年與四兄同榜進士,官至大理司直、監察御史;六子處休,字伯容,宋雍熙二年與二兄同榜進士,官拜朝散郎,韶州通判。翁氏六子齊榮,當時被譽為「滿朝翁六桂聯芳」,遂傳為佳話。 ================================================================================================================== 汪姓遷徙史 起姓於安徽的汪芒氏的汪姓和山東以邑為姓的汪姓,是我國早期歷史上汪姓在南北方繁衍的中心地帶。其中北方的山西省境內發展成了一大望族。東漢末年,汪文和遷居新安(今安徽歙縣),發展成為新安一帶望族,唐代汪華封越國公。世居今安徽歙縣,家族甚旺。宋代以後,汪姓迅速繁衍起來,成為我國南方的一個典型大姓。 遷入台灣 汪姓族人早在宋代就已登上了台灣島,《台灣通志·人民志》關於台灣開發的一節中提到: 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汪大猷知泉州時,所轄領地靠海,海中有「沙洲數萬畝,號平湖(今澎湖)」,經常被周圍島上的夷人上岸來搶掠東西,殺擄人口。為防止騷擾,起初,每年遇有南風起時,汪大猷便派兵守衛防備,但是反復如此兵士疲憊,耗費軍資,還是防不勝防。於是親自登島,造屋200間,派遣將領兵士分別駐守,夷人不敢再來侵犯。此事《宋史·汪大猷傳》中也有記載,汪大猷當是汪姓入台第一人。元代航海家汪大淵也曾自泉州渡海峽登島,在其《島夷志略》一書中,對澎湖 (台灣)的地理環境、社會狀態作了詳細的記述。而汪姓定居台灣在清代,始遷者多為與台灣隔海相望的福建、廣東人。台北三垂 鎮《汪氏族譜》稱其來自福建,「汪姓起家新安(即歙縣),後自歙縣徙婺源,自婺源徙休寧(今安徽休寧縣),而後入閩,居泉州之天馬山」。後由閩入台。 康熙四十至五十年 (1701—1711),汪仰瞻入墾竹北——堡苦令腳 (今新竹市古賢里);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汪玉潤居台灣府,是年中武舉; 雍正七年(1729年),泉州人汪東文開墾於翠竹北——堡舊港庄(今新竹市); 雍正七年(1729年),廣東人汪淇楚開墾於竹北二堡紅毛港(今新竹縣紅毛鄉);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廣東人汪復隆開墾於今苗栗縣卓蘭鄉;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汪春源居今台南市,是年中舉人。 經過二三百年的繁衍,如今的汪姓已發展成為台灣較大的姓氏之一,1954年台灣文獻委員會對台灣姓氏進行了一次調查,在當時台灣的737種姓氏、828804、戶居民中,汪姓有1259戶,按戶數的多少排列,居第 74位。在分縣統計資料中,汪姓人在台北有205戶,新竹5l戶,苗栗8戶,台中l戶,南投79戶,彰化176戶,嘉義171戶,台南76戶,屏東5戶,花蓮6戶。以城市統計台北市104戶,基隆市160戶,陽明市38戶,台中89戶,台南80戶。其中以台北縣和基隆市為最集中地。 遷入港澳 香港、澳門與內地地緣鄰近,為內地居民的遷入提供了方便,這兩地的汪姓族人中的一些人還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如香港德昌電機控股有限公司主席汪穗中,籍貫上海,公司主要經營、產銷各種微型發動機,是世界三大微型發動機製造商之一,1996年擁有財富3億美元。香港太平協和集團公司主席兼董事總經理汪世忠,祖籍廣東東莞,生於台灣,與兄長汪世昌、汪世華共持有70%多的太平協和公司及美國協和集團股份。1979年被派往香港成立太平協和公司,經營液晶體顯示表及手錶元件貿易。後又到深圳設廠,其生產的天霸表、海霸表曾在大陸十分暢銷。另外,還經營零售百華、物業發展和電訊服務,其中零售百貨以中國大陸市場為主,目前,在北京、上海、沈陽、西安、寧波等地均設有商 場,估計資產約3億美元。 徙居海外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政治腐敗,內戰不斷,水旱頻仍,廣大人民在水深火熱中度日,而在此時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尤其是海外殖民地的開拓和開發,資本主義市場對於勞動力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的人民紛紛遷往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泰國、菲律賓等地謀生,這其中不乏汪姓族人。移居海外汪姓族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在當地紮下了根,有的還做出了較大成績,如泰國的汪東發,祖籍廣東揭陽縣,為泰國兩儀糖業集團董事長。兩儀集團是泰國最大的糖業集團之一,約占市場的15%—Z0%。除了糖業之外,兩儀集團還經營金融業、房地產業、製造業及采礦業等,1996年時家族財富已達10億美元。如今,汪姓族人的足跡已經遍及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