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事件中西對比題

歷史事件中西對比題

發布時間:2021-03-10 21:45:20

A. 論文 比較中西方同一歷史事件政治文化區別

例如朝鮮戰爭,我們中國文化中有霸權思想,西方沒有。中國人認為,我們不稱霸,也不希望別國搞霸權主義。西方人不明白,什麼叫不稱霸?中國歷史上有春秋五霸,當時是五個國家在其他國家政治地位平等的情況下出現五個領袖國家,分別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這五個國家領導人有號令群雄的本領,自己國家強盛,同時也可以對別的國家指手畫腳,想打那個打哪個。而且春秋五霸基本上沒什麼道德感,憑的就是實力,所以別國對他們又恨又怕。中國人覺著自己不稱霸,就是自己是聖人治國,有實力但不強加於人,和別國交往都是平等的,特別是不幹涉別國內政。像美國這樣,別國打內仗,他跑過來參和,就是霸權主義,就是實力至上主義,而且美國動不動就說地緣政治,好像中國有兩個歷史上最著名的兩個法家,也是合縱連橫家一個是張儀,一個是蘇秦,這兩個人出了名的不講道德,純講政治,所以能力超強,人格鄙下,為中國人所不齒。簡直就是美國人的翻版。美國人的所做作為,就和春秋五霸蘇秦張儀一樣,就是霸權主義。美國人要弄懂中國的霸權思想得學多少中國歷史啊。所以美國人判斷朝鮮戰爭中國出不出兵就看情報,認為中國沒有出兵的理由,也沒什麼戰爭准備,中國看問題就不一樣了,你美國人弄朝鮮就是弄我中國,中國這叫唇亡齒寒,你搞霸權主義,全世界都有義務反對你,所以有條件要打,沒有條件也要打,因為我是站在正義的一邊,正義終將戰勝邪惡。中國人當時都不知道美軍不叫美軍,是聯合國軍,也就是現在的維和部隊。如果說正義是站在那邊,當時還真不好說。所以美國人弄不明白中國為什麼出兵,認為是在錯誤的時間和錯誤的地點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其實真正的錯誤,是不知道中國文化歷史。朝鮮歷來是中國屬國,大國保護弱國是大國拿弱國供奉的唯一原因。你打北朝鮮,先不說我們都是社會主義國家,就是踩中國地盤,就是打狗不看主人,所以中國有中國的地緣政治標准,但是我們從來都不說,這個標准就是藩屬關系。美國人並沒有想和中國人打,但是還是碰上了中國軍隊,就是從文化上對中國缺乏了解。中國當時要不打,是很沒面子的事,別人怎麼說中國沒事,毛主席他老人家怎麼咽得下這口氣。中國講氣節,氣順不過來就非打不可。這些事你從情報技術上怎麼分析?所以中西文化區別之間的鴻溝,遠比大家承認的要大。

B. 令人印象比較深刻的十件中外歷史大事

淝水之戰,影響系數5.5,淝水之戰前,前秦統一了北方大部,勢力空前強大,如果能夠穩扎穩打,江山鞏固,至到統一中國都是可能的,但是前秦的符堅在大好形勢下頭腦發熱了,不聽手下勸阻,執意要攻打南方的東晉,結果是大敗而回,前功盡棄,不僅沒打下東晉,自己手裡的江山全部葬送,北方重陷亂局,如果沒有淝水之戰,又一個大國將長久出現,北方的鮮卑入主原就不會發生了,淝水之戰讓這一切化為烏有。

赤壁之戰,影響系數6,赤壁之戰如果是曹魏取勝,曹氏統一天下就成為定局,國家會很快統一,人民開始安靜和平的生活,歷史將出現一個魏朝,也許會象漢唐一樣強盛,赤壁之戰曹操勝了,司馬氏就沒有了篡位條件,司馬懿篡位必須有實權,而司馬懿掌實權是在諸葛亮六齣岐山時,赤壁之戰曹勝了,就沒有諸葛亮六齣岐山之事了,三國兩晉南北朝四百年的戰亂就避免了,可惜,曹操沒有抓住歷史機遇,這才有了司馬氏一統天下的機會。

烽火戲諸侯,影響系數6.5,周幽王之烽火戲諸侯結束了西周統治,是周王朝走向沒落的開始,是奴隸制走向沒落的開始,此後王室的控制力削弱,諸侯開始崛起,奴隸制開始向封建制轉變,若沒有烽火戲諸侯,春秋戰國之局面將要推遲,商鞅變法也就不存在了。

商鞅變法,影響系數7,在春秋前期,中國與世界沒有什麼明顯區別,商鞅變法不僅為秦統一六國奠定基礎,更是中華之崛起的標志,是商鞅變法使中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領先於世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最發達的國家,中國崛起於商鞅變法不為過。

八王之亂,影響系數7.5,中國歷史上在八王之亂以前,抵抗外族侵略都比較成功的,外族大多臣服於中國,八王之亂以後就變了,八王之亂使西晉王朝快速衰落,北方胡人乘機而起,在中原地區興風作浪,漢人紛紛逃到南方,北方多為胡人控制,成為五胡亂中華的局面,八王之亂造成了中國四百年的長期戰亂。

七七事變,影響系數8,七七事變是中日力量的一次大轉變,七七事變前,日本的國力強於中國,日本在甲午戰爭後,把台灣琉球納入了版圖,控制了朝鮮,又在九一八事變後控制了東三省,實力得到極大提升,如果它穩一些,步子小一些,這些成果是能保全的,但是它貪得無厭,想要吞並全中國,征服全世界,這一次它失算了,不僅沒有吞並中國,以前的成果也吐了出來,七七事變成為中日國力的一次大轉變,由日強中弱變成了中強日弱,改變了歷史發展的走向。

李自成進北京,影響系數8.5,明朝後期,中國已經落後西方了,但落後並不多,迎頭趕上還是有可能了,那時資本主義的萌芽已經出現,明朝政府全力對付東北的後金,對商業活動的管理也放鬆了,當時西方殖民者已經到達東南亞,東南沿海的商業活動也是很發達的,商業活動能推動經濟發展,商業活動能促進交流,通過商業活動,接觸西方先進技術,以這種形勢發展一百年,中國不會落後於西方,後來中國的百年屈辱就會免去了,明朝的整體力量強於後金,後金想憑自己的力量打下明朝是不可能的,明朝內外交困,也打不了後金,這樣一種平衡局面是很有利於當時的工商業發展的,資本主義得到長足發展,實力強大了,中國就可能出現君主立憲制,明朝可能象英王室一樣了,明王朝得以延續,中國繼續成為東方大國,中華民族繼續強盛,但這種種可能都讓李自成化為烏有了,李自成做為農民真是眼光短淺,對天下大勢缺少清醒認識,不打北京,做為一個割據勢力,明朝也拿他沒辦法,他就可以安穩得過下去,但他以為自己很強大了,滅明也是必然的,不知道滅明之後會發生什麼事,更不知道抗清的重要性,把明朝將領逼到了清朝那邊,原本明朝既要抗清又要鎮壓農民起義的兩線做戰局面,演變成了明清合力打李自成的局面,由此清朝才有機會取明而代之,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割斷了中外交流,扼殺了工商業的發展,李自成進北京的實質作用就是幫清朝打天下,李自成進北京推翻了明朝,也把自己推上絕路,更使中國游離於世界發展大潮之外,被西方國家遠遠甩開了。

戊戌變法,影響系數9,清人入主中原,造成了中國全面落後的局面,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也就成了必然,第二次鴉片戰爭也拉開了中國學習西方的朝流,洋務運動開始興起,但洋務運動只是在技術上學西方,到甲午戰爭後,洋務運動走到了盡頭,使有識之士認識到,僅從技術上學習是不夠的,要使國家強大,必須從制度上改變,戊戌變法就應運而生了,假如戊戌變法成功了,清朝與英王室相似了,一個新興帝國將在東方誕生,中國由此而走向強大,清皇族能夠更長久的享受榮華寶貴,中國百年屈辱將縮短一半,光緒將成為與秦始皇唐太宗齊名的千古一帝,辛丑條約免去了,外蒙古不會獨立,抗日戰爭不會發生。這只是設想而已,戊戌變法以失敗而告終,中國陷入更深的苦難之中,清朝的滅亡也就註定了。辛亥革命只是表面上推翻了清王朝,中國的實質並沒有改變,大批清朝官員改頭換面,成了民國官員,換湯不換葯,仍舊是清朝官員統治著中國,袁世凱及其北洋政府長期把持著中國的政權,北伐戰爭的目的就是消滅北洋勢力的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直到二九年,張學良投靠南京政府,才是辛亥革命的成功之日。辛亥革命沒有讓人民脫離苦難,沒有讓國家富強,沒有推動社會進步,自由,平等,博愛,一個也沒實現,倒是丟了外蒙古,辛亥革命的作用微乎其微。戊戌變法是自上而下的變革,如能成功,其影響是極深遠的,辛亥革命是一群散兵游勇在瞎折騰,對上沒有改變官僚體系,對下沒有喚醒民眾,於中國只是換了一件外衣。戊戌變法的作用要遠大於辛亥革命,光緒有機會成為一個有作為的皇帝,有機會將中國重新帶入盛世,光緒沒運氣,康熙的處境也很艱難,但康熙有一個全力支持他的太皇太後,康熙成功了,光緒很不幸的遇上了史上最大的敗家子慈禧,慈禧扼殺了戊戌變法,把清朝,把中華民族推向了深淵,中國再次與富強失之交臂。

安史之亂,影響系數9.5,安史之亂是唐朝的分界線,盛世唐朝由此轉入衰落,安史之亂不僅是唐朝的轉折點,更是中國的轉折點,還是世界的轉折點,
安史之亂前,唐朝還是個強大的中央帝國,四周國家都臣服於中國。那時候唐朝是世界的核心,科技文化都是領先於世界,以正常發展,中國還會繼續領先於世界,但是安史之亂把一切都破壞了。

安史之亂前,中國是一個國力強大,經濟繁榮的國家,安史之亂後就完全變了,長年戰爭摧毀了經濟體系,安史之亂前,中國人口五千多萬,之後銳減到一千七百萬,三分之二的人口亡於戰亂,安史之亂前,經濟發達,豐衣足食,之後就是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還不止於此,安史之亂前是一個統一穩固的中央政府,之後中央大權旁落,蕃鎮割據成了大問題,於別的朝代不同,唐朝初期並沒有削蕃問題,而是出現在中期,這是唐朝的特殊之處,唐朝的削蕃是最不成功的,直到滅亡,也沒有完成削蕃。

安史之亂極大的削弱了唐朝國力,蕃鎮割據又極大的消耗了唐朝國力,唐朝自身都難保了,更顧不上周圍屬國了,周圍小國紛紛發展起來,契丹由此發展起來,成為強大的北方國家,而唐後期的狀態與春秋戰國相差無幾,一個翻版的春秋戰國,與春秋戰國還有很大的區別,春秋戰國時各國都在變法,推動了社會進步,春秋戰國時,北方各國在防禦北方的匈奴的戰爭中還是很成功的,沒有讓匈奴佔到便宜,唐後期就不同了,屢受外敵進犯,疲於應付,文化上也沒有任何進步可言。

直到宋朝才恢復了統一,這個統一還不是完全的統一,幽雲十六州還在契丹手裡,這時實質上是另一個南北朝,依然是北強南弱的局面,宋朝對外屢戰屢敗,無法抑制北方民族的崛起,這才有了成吉思汗出現。

安史之亂是中國衰落的開始,中國從此走上了下坡路,至今都沒有緩過來,安史之亂對中國影響極其巨大。

蒙古西征,影響系數10,安史之亂使中國走了下坡路,蒙古西征則推動了西方國家的發展,兩宋時代,中國軍事上軟弱,經濟技術還是很發達的,四大發明有三個是在宋朝出現的,宋朝是中國經濟的頂峰,技術大大領先於世界,若沒有蒙古西征,技術領先還會繼續保持下去。西晉的八王之亂造中國四百年的長期戰亂,安史之亂也造成五百年的亂局,直到明朝才結束,八王之亂與安史之亂有一個明顯區別,就是蒙古西征,八王之亂後四百年,中國重新恢復統一和強大,安史之亂後,中國一路下跌,永別了天朝大國,造成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蒙古西征。蒙古西征准確地說,應該叫第一次世界大戰,其規模和強度都是世界級的,對世界的歷史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西征前,歐洲是落後地區,經濟技術都無法與東方相比,是蒙古西征,把東方的先進技術傳到了西方,西方從此開始了上升期,文藝復興,遠洋航行,資產階級革命風起雲涌,美洲大陸的發現,殖民地的擴張,使歐洲成為世界的主宰,而中國此時卻越來越保守,越來越封閉,蒙古西征改變了全世界的格局,成就了令天西方的強盛。蒙古西征促成東西方發展的易位,東方衰落了,西方崛起了,明清兩朝政治家都沒有發現這個重大變化,沉浸在天朝大國的美夢中不想醒來,直到鴉片戰爭,才被西方的槍炮驚醒,但為時已晚。

蝴蝶效應在蒙古西征恰如其分的反映出來,花刺子模國殺害蒙古商隊,從而引發了蒙古西征,影響了全球的歷史發展。蒙古西征是世界歷史最重大的轉折點,原先孤立的小國局面被打破,全球一體化開始了,由此推動的西方崛起,隨後的全球殖民運動,再沒有一片地區能逃脫,中國,非洲,美洲都是蒙古西征的間接受害者,黑奴,華工,印地安人滅絕,都根源於蒙古西征。老子的小國寡民確實很有道理,民族交流的第一步就是戰爭,交流就是交戰流血的簡稱,交流一詞實大太妙了。

蒙古西征對南宋並沒有直接壞處,蒙古滅金到滅宋相差了五十年,這絕不是南宋抵抗的結果,而是西征使蒙古無暇顧及南宋了,南宋雖然地區小了很多,經濟水平依然很高,五十年時間,南宋加強戰備,堅決抵抗蒙古進攻,還是有充足的時間和條件的,但南宋統治集團,對國事不聞不問,縱情於聲色犬馬,對天賜良機任其消失,其滅亡就成了必然。南宋的GDP在當時可是全球第一,遠高於蒙古,這又能如何,還不是被蒙古給滅掉了。

C. 初中歷史的復習資料要有橫向對比的,就是在一個時間點中外發生的事

世界歷史九年級考綱知識點
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考綱知識點
一、伯利克里改革(九上P14)
1、時間:公元前五世紀後半期
2、改革者:伯利克里
3、主要內容:擴大公民的權利;鼓勵學術研究、重視教育、發展文藝;
4、作用:使雅典達到全盛,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到古代世界的頂峰。
二、日本「大化改新」(九上P24-25)
1、時間:7世紀中期
2、改革者:孝德天皇
3、主要內容:
①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國家,以才選官
②經濟方面:把很多貴族土地收歸國有,部民轉化為國家公民,國家定期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
4、影響:它是日本從奴隸社會走向封建社會過度的標志。
三、文藝復興(九上P58-59-60)
1、時間:14世紀—17世紀上半葉
2、最先興起的國家:義大利
3、中心思潮:人文主義
4、實質:新興的資產階級文化
5、早期代表:
代表人物 國別 主要作品及其成就
但丁 義大利 創作長詩《神曲》,率先批評教會
達•芬奇 義大利 創作名畫《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等
莎士比亞 英國 創作劇本《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等
6、作用: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四、新航路的開辟(九上P61-62)
1、主要原因:歐洲商品經濟日益發展和擴大;西歐國家對東方財富的強烈渴望;奧斯曼帝國對東亞商路的控制。
2、客觀條件:指南針的應用;地圓學說的深入人心;航海技術的發展。
3、開辟的過程
航 海 家 哥倫布 迪亞士 達•伽馬 麥哲倫
開辟新航路 發現美洲新大陸 進入印度洋 到達印度 環球航行
4、影響: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促進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開辟了歐洲人殖民擴張活動的道路;造成了亞非拉國家和地區的殖民災禍。
5、比較哥倫布等人的航海與中國鄭和的遠航,有什麼不同?(提示學生從規模、目的、性質、影響等方面分析比較)
航海家 規模 目的 性質 影響
鄭和 船多
人多 宣揚國威加強聯系 友好交往義舉 促進國家友好和經濟文化交流
哥倫布等 船少
人少 開拓市場掠奪財富 殖民擴張活動 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促進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造成殖民災禍
五、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0—1688):(九上P67-68-69)
1、根本原因:斯圖亞特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嚴重阻礙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2、克倫威爾: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代表人物,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克倫威爾率領的議會軍隊打敗了國王軍隊,取得了最後勝利。1649 年,在英國建立了共和國,年就任「護國主」,實行有利於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軍事獨裁統治。1658年克倫威爾去世。
3、1688年宮廷政變:(P69)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聯合發動宮廷政變,推翻了專制統治,另立國王。標志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結束。
4、《權利法案》(P69)①時間:1689 ②目的:限制王權
③作用:為限制王權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國王不能濫用權利,為所欲為。
④意義:標志著英國建立起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專政。
5、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P69)
通過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確立了英國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是人類歷史上資本主義制度對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勝利,為英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掃清了道路,揭開了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序幕,推動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六、美國的誕生或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九上72-76)
1、根本原因:英國殖民統治嚴重阻礙北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2、來剋星頓槍聲:1775年4月,標志北美獨立戰爭開始。
3、華盛頓:美國獨立戰爭的領導人,出生在弗吉尼亞一個種植園主家庭,一直反對英國的殖民侵略。獨立戰爭爆發後,華盛頓被任命為大陸軍總是司令,並領導美國人民進行了艱苦卓越的斗爭,直至勝利。1787年憲法制定後,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並連任第二屆,退休後回到自己的農庄,1799年12月14日去世。
4、《獨立宣言》: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發表,宣告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獨立,標志美國誕生。
5、薩拉托加大捷:1777年,美國獨立戰爭的轉折點。
6、《1787年憲法》:1787年美國制定,規定美國為聯邦制國家,實行總統制,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享有行政權;國會和最高法院分別掌握國家的立法權和司法大權。華盛頓當選為第一屆總統。
7、性質:具有資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的性質
8、意義:美國獨立戰爭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的獨立,確立 了比較民主的資產階級政治體制,為美國資本主義發展掃除了障礙,推動了歐洲和拉美革命的開展。
七、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帝國(九上P78-81)
1、根本原因:封建波旁王朝的專制統治嚴重阻礙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2、《人權宣言》:制憲會議發表。它宣稱人們生來是自由,權利平等,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體現反對君主專制和封建等級制度思想。打擊了法國封建專制和封建等級制度,推動了革命的發展。
3、法國大革命的影響:
①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封建統治;
②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
③對世界歷史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4、法蘭西第一帝國:1804年拿破崙建立,又稱拿破崙帝國。
5、《法典》:法蘭西第一帝國建立後,為了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拿破崙頒布了《法典》(包括《民法典》、《商法典》、和《刑法典》)
6、拿破崙戰爭:
①拿破崙的早期戰爭是為了打退歐洲的反法同盟對法國的干涉,具有正義的民族解放性質;後期乘勝擴大法國的疆域,控制了歐洲很多地方,則是非正義的侵略戰爭。
②拿破崙把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帶到了法軍所到之處,打擊了歐洲的封建勢力,鞏固了資產階級統治,具有積極意義。但是,拿破崙戰爭也損害了被侵略國家人民的利益,激起當地人民的反抗。
③拿破崙的失敗表明,在當時的歐洲大陸,封建勢力遠遠大於資產階級勢力。

八、「蒸汽時代」的到來(九上P88-90)
1、珍妮機:18 世紀60年代,織布工哈格里夫斯發明了一種稱為「珍妮機」的手搖紡紗機。珍妮機的發明標志著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始。
2、瓦特與蒸汽機:1785年以後,瓦特改進的蒸汽機首先在紡織部門投入使用。改良蒸汽機的出現標志著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
3、汽船:美國人富爾頓製造。
4、火車的誕生:英國工程師史蒂芬孫發明了火車機車。1825 年,這列名為「旅行者號」的機車在英國試車成功.
5、工業革命完成:19 世紀上半期
6、工業革命的影響:
工業革命創造了巨大生產力,使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工業革命以後,資本主義最終戰勝了封建主義,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進、東方落後的局面。
九、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九上P107-108)
1、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
馬克思主義理論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組成部分。
2、《共產黨宣言》
①時間:1848 年
②起草人:馬克思、恩格斯(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的綱領)
③作用:《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從此,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國際工人運動進人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十、美國南北戰爭或美國內戰(1861-1865)(九上P111-114)
1、根本原因:南北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北方資本主義經濟和南方種植園經濟)即奴隸制的存廢問題。
2、林肯:林肯一生的主要活動就是領導了南北戰爭,頒布了《解放黑人奴 隸宣言》和《宅地法》,解放了黑人奴隸,為廢除奴隸制而獻身。林肯為維護國家統一和解放黑人奴隸做出了重大貢獻,為美國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是美國歷史上的著名總統。
3、《解放黑人奴隸宣言》1862年頒布。規定從1863年元旦起,廢除叛亂各州的奴隸制,並允許奴隸作為自由人參加北方軍隊。宣言的發表,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廣大黑人歡慶解放,踴躍報名參軍,北方軍隊因此獲得雄厚的兵源。
4、性質: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5、影響:經過這場戰爭,美國廢除了奴隸制度,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大障礙。為以後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十一、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九上P117-118)
1、時間 :1861年
2、沙皇: 亞歷山大二世
3、性質 :是沙皇自上而下實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4、影響:①農奴制的廢除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
②改革雖然留下了大量封建殘余,但加快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③是俄國近代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
十二、日本明治維新(九上P118-120)
1、內容:①政治方面:「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
②經濟方面:允許土地買賣,引進西方技術,鼓勵發展近代工業。
③社會生活方面:提倡「文明開化」,即向歐美學習,努力發展教育。
2、性質: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3、意義:①使日本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逐步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
②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命運,是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
③日本強大後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十三、人類邁入「電氣時代」(九上P124-127)
1、「電氣時代」的到來:19世紀70年代,人類歷史進人了「電氣時代」。
2、「發明大王」愛迪生:1879年研製成功耐用碳絲燈泡。
「天才是1%的靈感加99%的汗水。」
3、汽車:德國人卡爾•本茨在1885年試制汽車成功,被稱為「汽車之父」。汽車的大量使用,增強了人們的生產能力,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擴大了人們的活動范田,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4、飛機:1903年12月美國的萊特兄弟製成飛機,並試飛成功。
十四、兩大軍事侵略集團(九上P131-134)
1、 形成時間:19世紀末20世紀初
2、 形成原因: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發展不平衡
3、 「三國同盟」由德國、義大利、奧匈帝國組成;
4、 「三國協約」由英國、法國、俄國組成。
5、 形成後果:兩大軍事集團展開瘋狂的擴軍備戰,世界大戰一觸即發。
十五、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
1、 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發展不平衡
2、 戰爭的性質:帝國主義國家的掠奪戰爭
3、 導火線:1914年的薩拉熱窩事件
4、戰爭的結束:1918年11月,德國投降,一戰結束。
5、戰爭的影響:
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規模空前。戰場由最初的歐洲擴大到非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先後有三十多個國家捲入戰爭。
②這場帝國主義戰爭給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參戰各國共死傷二干多萬人,其中被戰爭、飢俄、疾病等奪去生命的人超過一千萬。
十六、啟蒙思想家伏爾泰(九上P138)
1、18世紀的法國
2、主張:反對封建專制制度,主張開明的君主執政,強調資產階級的自由和平等。
十七、啟蒙思想的影響(九上P139)
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為新興的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貴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進了歐洲的社會進步。許多啟蒙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紹到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促進了這些國家的思想解放。
十八、牛頓力學理論體系(九上P139)
1、英國科學家牛頓是近代自然科學的奠基人之一。
2、牛頓在天文學上的主要貢獻是在17世紀下半期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3、在數學上主要的貢獻是微積分的創建;
4、在力學上,牛頓建立了完整的力學理論休系。其中,力學三定律,也稱「牛頓三定律」,對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影響最大。
十九、達爾文與「進化論」(九上P140)
1、英國科學家達爾文 2、著作:《物種起源》
3、思想:他提出了「進化論」思想。指出自然界是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法則中發展的。
4、作用:這部著作的問世,第一次把生物學建立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上,推翻了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物種起源》的出版,在歐洲乃至整個世界沉重打擊了神權統治的根基。
二十、愛因斯坦與相對論(九上P140)
1、出生在德國的科學家,是20世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2、一生中最重要的貢獻:20世紀初提出的相對論。
3、作用:相對論的創立推動了整個物理學理論的革命,為原子彈的發明和原子能的應用提供了理論基礎,從此打開了原子時代的大門。
十月革命---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
1、建立政權:建立以列寧為首的第一個工農蘇維埃政府
2、鞏固新政權的措施:
將銀行、鐵路和大工業等收歸國有,實行工人對企業的監督;沒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經農民耕種;簽訂《布列斯特和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3、遷都:1918年從彼得格勒遷到莫斯科
4、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目的:抗擊國內外反革命勢力的進攻和武裝干涉。
作用:取得了平息國內反革命叛亂和粉碎外國勢力的武裝干涉和進攻的勝利。
5、十月革命的意義:
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由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國家,沖破了世界帝國主義陣線,對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被除數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是一個巨大的鼓舞和支持,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
一、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
1919年1月---6月,協約國集團在巴黎召開會議,同戰敗的德國、奧地利、匈牙利等國分別簽訂和約,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的統治新秩序;1921年—1922年,華盛頓會議召開,先後簽訂了《四國條約》《五國海軍條約》《九國公約》,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新秩序。這樣,通過兩次會議,最終確立了帝國主義戰後國際關系的新格局,即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這是一個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體系。
二、巴黎和會
1、召開時間:1919年1月—6月
2、召開的目的:締結和約、如何分臟
3、操縱國:美國、英國、法國
4、中心問題:如何處置戰敗後的德國
5、《凡爾賽和約》(對德和約)內容:領土方面:法國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政治方面:德國承認奧地利、波蘭、捷克的獨立,殖民地方面:德國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最能體現分臟的特點),經濟方面:德國和向協約國支付巨額賠款。
6、中國問題:和約無視中國人民的權益,規定德國在山東的全部權益由日本繼承。-------中國爆發五四愛國運動。
7、和會處理問題的原則:根據戰後實力的對比和犧牲弱小民族的利益。
三、華盛頓會議
1、召開目的:協調遠東、太平洋地區的關系(美、日矛盾激化)
2、召開的時間:1921—1922年
3、操縱國:美國
4、中心議題:限制海軍軍備以及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問題
5、《九國公約》的內容:名義上尊重中的獨立和領土完整,但同時又宣布在中國實行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原則。
《九國公約》的實質:是保證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控制,使中國回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中國重新變為列強的半殖民地。
經濟危機和羅斯福新政
一、經濟危機
1、爆發的時間:1929年—1933年
2、首先爆發的國家:美國
3、導致經濟危機的主要原因: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生產的盲目擴大,人民購買力低下這一矛盾導致。
4、經濟危機的特點: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破壞性大
5、經濟危機的影響: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下降三分之一以上,國際貿易減少了三分之二以上,失業人數達到3000萬人以上,引發嚴重的政治危機。
6、影響最大的國家:美國、德國
7、為擺脫經濟危機各國走的道路:美國「羅斯福新政」;德國和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
二、羅斯福新政
1、實行的目的:為了盡快擺脫經濟危機
2、實行的時間:1933年
3、新政的特點:國家干預經濟
4、新政的中心:產業復興法
5、新政的前提:不改變資本主義制度
6、主要內容:財政方面:政府大力整頓銀行,恢復銀行信用;工業方面:實行產業復興法,籌劃大規模的公共工程的興建,刺激消費和生產;農業方面:縮減農業產量,補償農民的損失,復興農業。
7、對新政的評價:羅斯福新政使美國經濟得以擺脫危機並逐漸復甦,為資本主義國家干預經濟生活提供了範例。但由於產生危機的根源依然存在,它不能化解資本主義社會的根本矛盾,也無法使美國避免新的危機。
8、新政的實質:是一種不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
9新政的局限性:沒有消除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源
10、新政的「新」:國家加強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
德國進攻波蘭與大戰爆發
1939年9月1日德軍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戰爭的擴大和轉折
一、大戰的擴大
1、蘇德戰爭爆發(巴巴羅薩計劃)
(1)爆發的時間:1941年6月22日
(2)爆發的標志:德軍突襲蘇聯(蘇聯衛國戰爭爆發)
(3)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擴大
(4)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是德軍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敗。
2、太平洋戰爭爆發
(1)時間:1941年12月7日
(2)標志: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
(3)影響:大戰達到最大規模
附:大東亞共榮圈----1940年近衛文麿提出,實質是建立一個日本殖民大帝國
二、《聯合國家宣言》的發表---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
1、目的:徹底打敗法西斯
2、時間:1942年1月
3、簽署地點:華盛頓
4、內容:各國保證以全部的軍事和經濟資源,團結一致,徹底打敗法西斯軸心國及其追隨者。
5、意義: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壯大了反法西斯國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鬥志,加速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三、大戰的轉折---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
1、時間:1942年7月---1943年2月
2、影響:是蘇德戰爭的轉折點,也是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一、三大國際會議
1、開羅會議
(1)時間:1943年冬
(2)參加國:美、中、英
(3)內容:發表《開羅宣言》(日本侵佔中的領土東北、台灣、澎湖列島等必須歸還中國)。
2、德黑蘭會議
(1)時間:1943年冬
(2)參加國:美、英、蘇
(3)內容:通過三國在對德作戰中一致行動和戰後合作的宣言,決定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
3、雅爾塔會議
(1)時間:1945年2月
(2)參加國:美、英、蘇
(3)內容:徹底消滅德國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戰後德國由盟國軍隊分區佔領,實現德國民主化;成立聯合國;蘇聯對日作戰。
(4)影響:雅爾塔會議實際上劃分了戰後世界的勢力范圍;戰後出現的世界兩極格局,主要是通過雅爾塔會議確立的;通過了建立「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聯合國。
二、諾曼底登陸
1944年6月6日,美英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開辟了打擊德國的第二戰場。
三、德國和日本投降
1、德國投降:1945年5月8日德國簽署無條件投降書,歐洲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蘇聯紅軍首先攻入柏林)。
2、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1945年9月2日正式簽字。第二世界大戰結束。
3、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意義: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世界范圍的反法西斯的正義戰爭(性質),挽救了人類文明,避免了歷史倒退,奠定了世界和平的基礎,促進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
西方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
一、西歐的振興與歐洲共同體的建立
1、聯邦德國的經濟增長迅速,成為西歐實力最強的經濟大國
2、1967年歐共體成立
二、日本成為經濟大國
20世紀80年代後期,日本成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蘇聯解體
1、蘇聯的領導人: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
2、戈爾巴喬夫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取代科學社會主義
3、1991年8月19日發生「八一九」事件----蘇共中央解散
4、1991年12月戈爾巴喬夫將權力交給葉利欽,蘇聯正式解體。
5、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影響:使社會主義力量遭到重大挫折,標志著二戰後由美蘇主導的世界兩極格局的崩潰。
亞洲經濟的迅速發展
1、韓國在20世紀60年代---70年代「啟動經濟開發戰略」創造「驚人的漢江之奇」。
2、新加坡在20世紀80年代成為東南亞第一個「較發達的發展中國家」,以「神奇的港口之國」著稱。
經濟全球化的趨向
一、經濟全球化趨向的形成
1、形成的原因:(1)現代高科技發展迅猛,信息化、知識化速度加快,使生產力得到迅速提高,市場經濟席捲全球,出現跨國公司;(2)資本流動、資源配置、經濟貿易及經營管理等經濟活動沖破了國與國之間的界限,從而出現了經濟全球化的趨向。
2、形成的表現:(1)世界貿易組織、歐洲聯盟、亞太經合組織、北美自由貿易區等國際和區域性經濟組織相繼建立;(2)國際貿易大幅增長,國際巨額資本流動加速;(3)各國經濟越來越成為一個整體,同消共漲。
二、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1、經濟全球化的十六字景象:強國主導,受益不均;相互依存,相互競爭。
2、經濟全球化的影響:(1)使各國、各地區之間經濟聯系更加緊密,世界經濟越來越成為一個整體;(2)發達國家推進與各國的經濟技術合作,在世界范圍內獲得了更大的銷售、投資和勞動力市場;(3)廣大發展中國家也可從中獲得獎金、技術和管理經驗,以提升本國經濟技術發展水平;(4)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既是機遇又是挑戰;(5)容易加劇不公平的國際競爭,使各國從全球化中受益不均,甚至形成強國更富,窮國更窮的局面。
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1、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的出現: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美功對峙和爭霸的兩極格局的崩潰,出現「一超多強」(一個超級大國---美國,多強:歐盟、日本、中國、俄羅斯)的局面,世界格局向多極化發展。
2、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的影響:有利於削弱和抑制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利於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3、當今世界的主題:和平與發展
4、現代世界尋求合作的原因:面臨全人類關心的反恐、能源、環保和防止核擴散等重大國際問題上,任何一國都不可能單獨解決,必須由各大國共同協商、合作並尋求國際社會的支持。
計算機網路技術
1、1946年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在美國誕生;
2、計算機網路是電子信息時代的產物,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核心技術,是信息社會到來的主要標志。

D. 中國和國外歷史事件對比表

彼得(1672——1725)與康熙(1654——1722)是同一時代的兩個有作為的君主,他們有

很多相似的地方。

背景

俄羅斯,皈依了東正教,娶了拜占庭的末代公主做皇後,拜占庭滅亡後俄羅斯便自命為羅馬帝國的繼承者,繼承權來自拜占庭的末代公主,以及東正教。彼得得到了凱撒的稱號(沙皇即凱撒的俄羅斯發音)

清朝入主中原,就自命繼承了中華帝國,康熙得到了皇帝的稱號。

好學

彼得親自到荷蘭、德國等西歐國家學習。康熙也學習過西方科技文虎。

從好學程度而言,彼得更令人欽佩,他親自到西歐去學習,還親自實踐(如從事造船),還同牛頓交流科學問題。不過總體而言兩人都是好學的君主。

平定國內反叛勢力

彼得平定近衛軍暴動,康熙擒殺了鰲拜,平定了三藩之亂。這方面,康熙做的事情要比彼得多。

開疆拓土

彼得打敗瑞典取得聖彼得堡這樣的入海口,康熙征服台灣。彼得向西方,向南方主動出擊,獲得不少土地。康熙擊敗了西邊的准格爾。

鐵血變革

彼得強迫俄國人剃鬍子,穿西歐的禮服。康熙強迫漢人剃發易服。

俄羅斯,清朝在彼得和康熙的手裡都處於強盛時期,兩個國家在雅克薩發生了碰撞。這一次,康熙贏得了戰爭,彼得贏得了實惠。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說,兩個人都是有能力有作為的君主。

E. 中西方的歷史事件有哪些需要掌握的

歷史書後面一般有大事年表,要多看幾遍。歷史歸根到底是要記憶的,記憶是基礎,然專後才是能力。

你們現在應屬該是第一輪復習,跟隨老師走,鞏固基礎知識。平時做題,做完之後,翻翻書,把做錯的想明白。慢慢來,自然會熟練地。 歷史三本必修,二本選修,你一下子也記不住。

F. 求初中歷史中歷史事件對比的題目及答案

(14-16世紀) 文藝復興運動
▲14—16世紀,歐洲許多知識分子(藝術家、思想家、科學家)以復興古羅馬、古希臘文明為載體加以創新,興起一股反對封建教會(文藝復興者的共同點)、追求個性解放和思想自由(主要思想:人文主義)的風潮,這一運動被稱為「文藝復興」,它最早興起於義大利 。文藝復興是資產階級叩響近代社會大門的思想解放運動。
▲被譽為文藝復興先驅的是但丁,他的代表作是《神曲》(詩歌),被認為是歐洲從中世紀向近代社會過渡的標志。
▲達•芬奇是文藝復興期間義大利最著名的畫家(藝術家),也是科學家,他在藝術上最傑出的代表作品有《最後的晚餐》(取材於《聖經》中的故事)和《蒙娜麗莎》。
▲莎士比亞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著名的文學家,他在戲劇方面的代表作品有:《麥克白》、《哈姆雷特》、《李爾王》、《奧賽羅》(四大悲劇)
▲作品取材:歷史傳說或根據已有的劇本改編,但又有創新
作品特點:人物性格鮮明、使英語文學創作達到嶄新的階段。

(17-18世紀)啟蒙思想運動
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原義「發光」)是17-18世紀西歐在文藝復興之後又一次推進民主和科學的思想解放和社會改革運動,以理性主義為核心(主要思想),開創於英國,蓬勃於法國,實踐於美國,擴大到整個世界 。
代表人物:
伏爾泰——反教會、反專制、倡導君主立憲,法國啟蒙運動的開拓者和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
孟德斯鳩——發展了洛克分權學說、明確提出三權分立原則、《論法的精神》
盧梭——發展「社會契約論」、提出「人民主權」說、提出人人都有革命的權利

(18世紀60年代開始)第一次工業革命
▲1765年,哈格里夫斯成功地製造出能同時紡出多根棉紗的紡紗機——「珍妮紡紗機」,標志著工業革命的開始(從紡織業開始),把人類的「手」從直接勞動中解放出來。
▲1783年,瓦特成功地改進了蒸汽機,並把蒸汽機和工作機連接起來,使工作機獲得強大而持久的動力,這一發明和應用徹底改變了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面貌,把人類帶進了「蒸汽時代」。
▲第一次工業革命後出現的新交通工具有蒸汽汽船和英國的史蒂芬孫發明的蒸汽機車(火車)。火車在交通運輸業中的應用,使人類邁進了火車時代,迅速擴大了人類的活動范圍。
第一次工業革命(從英國開始):「蒸汽時代」(能源)、 火車時代(交通運輸)、棉花時代(材料),以蒸汽機的發明與應用為核心。

(19世紀中後期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以「電」為核心的革命,電被廣泛的應用到家庭生活、工業生產、交通運輸、信息傳遞等方面,人類社會從蒸汽時代進入了電氣時代。
▲電力的應用,引發了一系列改變人們生產和生活條件的發明與創造。其中,美國科學家愛迪生(發明大王)的成就最突出,他發明了電燈、留聲機、蠟紙、油印機等,對提高人類生活質量起了重要的作用。
▲從20世紀初開始,電成為西方國家生產和生活不可或缺的能源。在家庭生活中,電的使用方便了人類的生活;在工業生產中,促使其他工業部門快速的發展,特別是鋼鐵工業的發展。
▲1885年德國最著名的工程師卡爾•本茨在別人研究的基礎上,成功地設計並製造了世界上第一輛使用汽油內燃機的汽車。
▲1913年美國工程師亨利•福特首先在汽車生產中使用流水線裝配工藝,此工藝的運用降低了生產成本,汽車進入普通家庭。
▲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成功地製造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架由機械提供動力的飛行器(飛機)。
▲汽車和飛機的發明,縮短了人們之間的距離,擴大了人們的活動范圍,改變了人類的社會面貌和生活方式,使人類聯系加強。
▲第二次工業革命(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同時進行):「電氣時代」(能源)、 汽車時代(交通運輸)、鋼鐵時代(材料)。

G. 中外歷史從古至今同一時期重大事件比較

14C~17C 歐洲資本主義萌芽:新航路開辟、文藝復興運動

中國封建社會由盛而衰:明朝的封建專制統治、中後期資本主義萌芽、具有民主色彩的早期反封建思想出現。

15C:1405年~1433年 鄭和七下西洋 1421年 明成祖遷都北京

1488年 迪亞士到達非洲好望角 1497年~1498年達·伽馬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西海岸

1492年哥倫布美洲航行

16C:1519年~1522年 麥哲倫環球航行 1553年 葡萄牙殖民者強租澳門

1581年 明朝一條鞭法 16C末英打敗西班牙,建立海上霸主

17C:1607年英國人開始在美洲拓殖

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

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1644年清軍入關,明朝滅亡

1649年英王查理一世被處死;英國宣布為共和國

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166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 1669年清(康熙)「更名田」

1684年清設台灣府,隸屬福建省 1685、1686年中俄雅克薩之戰

1688年英「光榮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結束

1689年《權利法案》,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 ; 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

18C:1712年(康熙50年)「茲生人丁,永不加賦」 1727年(雍正)設置駐藏大臣

1757年(乾隆)平定準噶(gǎ)爾貴族叛亂,統一天山南北;平定天山南路大小和卓叛亂

1762年(乾隆)清朝設伊犁將軍

1765年「珍妮紡紗機」發明,工業革命開始

1771年(乾隆)漠西蒙古土爾扈特部回歸

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美獨立戰爭導火線

1775年「萊剋星頓的槍聲 」——北美獨立戰爭開始

1776年7月6日 《獨立宣言》發表 ;亞當·斯密發表《國富論》

1781年北美英軍投降 1783年 英承認北美獨立 ,獨立戰爭結束

1785年 瓦特改良蒸汽機

1787年美通過1787年憲法,確立共和政體

1789年美聯邦政府成立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法大革命開始

1791~1804年法屬海地革命

1791年法國立憲派頒布1791年憲法

1792年8月巴黎人民第二次起義,立憲派下台,吉倫特派掌權

1792年9月 瓦爾密大捷 ;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

1793年5~6月巴黎人民第三次起義,推翻吉倫特派統治,雅各賓派掌權

1794年7月法國熱月政變,法國大革命高潮結束

1799年拿破倫發動「霧月政變」上台

19C:1804~1814法蘭西第一帝國 ;拿破倫頒布《民法典》

1804年海地獨立

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汽船 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遜發明蒸汽機車

1825年英國爆發第一次經濟危機

1831年和1834年兩次里昂工人起義 1836~1848年英國憲章運動

1840~1842年鴉片戰爭 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

1843年《南京條約》附件簽訂 ;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

1844年中法《黃埔條約》 中美《望廈條約》 ; 德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

1847年共產主義者同盟大會在倫敦召開,馬、恩受邀參加,並為同盟起草綱領

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發表,馬克思主義誕生

19C40~50年代中國無產階級產生

1848~1852年伊朗巴布教徒起義 1851~1864年中國太平天國運動

1856~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年秋天京變亂

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義

1857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世界性經濟危機 ; 1857年英法聯軍成立聯軍委員會

1858年《天津條約》(4列強) ;中俄《璦琿條約》

1859年洪仁玕《資政新篇》

1860年《北京條約》簽訂(3個);19C60年代早期維新思想產生;19C60~90年代洋務運動

1861~1865年美國內戰 ;1861年俄國亞里三大二世廢除農奴制改革

1862年俾斯麥出任普魯士宰相

1863年美噶底斯堡戰役,南北戰爭轉折點

1864年第一國際成立 ;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簽訂;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867諾貝爾發明炸葯 ; 1868~1873年日本明治維新

19C60~70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19C70第二次科技革命,世界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美國人貝爾發明有線電話 ; 俄國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台

19C70~80內燃機產生 ;19C90柴油機創製成功 ; 義大利人馬可尼發明無線電報成功

1882年三國同盟建立 ; 1883年馬克思去世; 1885年日本工業革命出現高潮; 19C80年代中期洋務派初步建成三支海軍

1892年法俄簽訂軍事協定

1894年興中會成立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 1895年公車上書;《馬關條約》簽訂

1898年戊戌變法 ; 義和團運動興起,提出「扶清滅洋」口號

1899年袁世凱在山東鎮壓義和團;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

20C:1900年6月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905年~1908年印度民族起義(第2次) 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

1906年劉道一領導萍瀏醴起義

1907年英法俄三國協約形成

1911年武昌起義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 頒布《臨時約法》

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宣布退位,清朝結束

1912年3月袁世凱在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失敗

1913年二次革命 1914年~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條」 護國運動 新文化運動興起

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十月革命 護法運動(不考)

1918年李大釗發表《布爾么維主義的勝利》

1918年~1921年俄國新經濟政策

1919年巴黎和會召開 中國五四運動

1920年國際聯盟成立

1921年中共「一大」; 1922年中共「二大」 ;1923年中共「三大」

1921~1927年蘇聯新經濟政策 ;1921~1922年華盛頓會議召開

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 1924~1927年國民革命運動(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

1924年5月黃埔軍校成立

1925年五卅運動 1925年12月聯共(布)十四大通過社會主義工業化總方針

1926年7月~1927上半年北伐戰爭

1927年初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到武漢 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

4月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6月日本東方會議

7月汪精衛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8月南昌起義 八七會議

9月湘贛邊秋收起義 12月聯共(布)十五大,確立農業集體化方針

1928年4月井岡山會師 1928~1941年蘇聯實施了前三個五年計劃

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930年12月~1931年秋國民黨發動前三次反革命圍剿

1931年春毛澤東制定農村土地革命路線 9月「九一八事變」

冬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

1932年偽滿洲國成立 1932年底宋慶齡等在上海中國民權保障同盟

1933年初羅斯福就任美國第32任總統 ;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

1933年春蔣介石發動第四次反革命「圍剿」 10月第五次反革命「圍剿」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紅軍長征

1935年 遵義會議 ; 華北事變;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 一二.九運動

1936~1939年西班牙內戰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 8月八·一三事變,日本進攻上海

1937年秋中共洛川會議,制定全面抗戰路線 ; 8月淞滬會戰;太原會戰 ; 平型關大捷

9月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 12月南京大屠殺

1937年德意日軸心國集團形成

1938年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 9月慕尼黑陰謀 10月抗戰進入相持階段

1939年初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政策走向反動 1939年9月1日二戰全面爆發

1940年5月棗宜會戰,張自忠殉國 1940年下半年中共發動百團大戰

1941年初皖南事變 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 8月《大西洋憲章》發表

1941年10月~1942年初莫斯科保衛戰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2年初《聯合國家宣言》發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6月中途島海戰

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二戰」轉折點

1942年10月北非阿拉曼戰役 ; 1942年延安整風運動 1

1943年9月義大利投降 11月開羅會議 、 德黑蘭會議

1943年 國民政府廢除治外法權 1944年6月諾曼底登陸,歐洲第二戰場開辟

1945年初雅爾塔會議 ; 春中共「七大」召開 ; 5月德國投降

8月~10月重慶談判 ; 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9月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 10月聯合國成立

1945年11月~1946年10月紐倫堡審判

1946年初重慶政治協商會議 ;夏全面內戰爆發 ; 蘇聯建成原子能反應堆

1946年5月~1948年11月東京審判

1947年美國發動「冷戰 」,杜魯門主義出台

1947年6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戰略反攻開始

1948年9月~1949年1月三大戰役 1948年9月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成立

1949年「北約」成立 蘇聯爆炸第一顆原子彈

1949年春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召開

4月23日解放南京 9月中國人民政協會議在北平召開 10月1日開國大典

1950年夏《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頒布

1950年10月~1953年夏抗美援朝 ; 1950年10月鎮壓反革命運動

1951年開始「三反」「五反」運動 ;美國結束對日本軍事佔領

1952年底國民經濟基本得到恢復和發展

1953年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過度時期總路線;斯大林去世

1953年~1956年三大改造 1953年~1957年一五計劃提前超額完成

1954年秋第一屆全國人大召開,制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954年日內瓦國際會議

1955年萬隆會議 ;「華約」成立 ;我國開始實行義務兵役制

1956年蘇共「二十大 」; 中共八大 ; 波蘭波茲南事件 ; 匈牙利事件

1957年整風運動和反右派斗爭擴大化

1958年「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1959年「反右傾」斗爭 1959年~1961年三年經濟困難

1960年「八字」方針提出 ;1962年七千人大會

1965年冬姚文元《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文革導火線

1966年~1976年「文革」十年

1967年「一月革命」 「二月逆流」 歐共體誕生

1971年9月九一三事變,林彪革命集團覆滅;10月二十六屆聯大恢復中國在聯合國合法權利

1972年中日建交 中美關系正常化

1975年鄧小平提出全面整頓思想 ;1976年四五運動(1919年五四運動)

1977年高考制度得到恢復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

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徹底否定「文革」

1982年黨的「十二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1984年當的六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一國兩制」偉大構想。

1985年戈爾巴喬夫當選蘇共中央總書記 中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1987年黨的「十三大」召開,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及其基本路線

1989年東歐劇變開始 1990年三大區域經濟集團形成

1991年12月蘇聯解體

1992年黨的「十四大」召開,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

1995年元旦WTO正式運轉

1997年黨的「十五大」,提出要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

1997年香港回歸 ;東南亞金融危機 ;培養克隆羊「多利」成功

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H. 歷史比較類客觀題從哪些方面考慮

歷史選擇題大解析—比較型選擇題題型解讀
比較型選擇題是把具有可比性的歷史事件或同一歷史現象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讓考生通過分析、比較,歸納出其相同點或不同點。有對歷史事件或現象的表面問題進行比較的,更多的是對歷史事件或現象的本質問題進行分析比較的。此類題在題干中一般都有「相同點」「不同點」「共同」「相似」等標志性詞語,有些題也有反映程度性的詞語,如「最大的不同點」「最根本的不同」「本質上的相似之處」等。
比較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同學們的分析、歸納和比較能力。比較型選擇題從試題形式上可分為類比和對比兩種,類比是將同一類性質的事件、人物和觀點進行比較,主要是程度性比較,如「最早」「最主要」等;對比是將不同性質的事件或歷史現象進行比較,主要考查這些歷史事件在性質、影響等方面的不同。
同學們在做比較型選擇題時要注意如下幾個方面:一、比較型選擇題涉及到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或現象,所以在做題時要對各個事件進行分析、歸納和概括,找出它們的共性和個性。二、比較型選擇題都是對教材內容的重新整合,所以備選項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沒有的,因此同學們在做題時要注意辨別這些備選項表述的正誤,這是對學生較高層次的能力要求。三、同學們在做此類題時要善於運用歷史理論進行分析判斷。經常用的基本理論有共性和個性關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與普遍性的原理,量變與質變的原理。對歷史事件的分析要從同中找異,從異中求同。四、同學們一方面要注意全面准確地掌握歷史知識,在學習過程中將一些相近的事、人或觀點進行分析比較,培養自己的分析比較能力,另一方面在解題時要找准比較角度,結合史實分析其共同點和不同點。解答比較型選擇題最常用的是排除法。


[例1](04·江蘇)以下關於國際聯盟和聯合國的表述,正確的是
A.都是帝國主義戰爭的產物
B.總部都設在美國
C.都曾經受到大國操縱
D.都一貫致力於維護世界和平
[解題思路]國際聯盟和聯合國分別是兩次世界大戰的產物,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所以A是錯誤的。聯合國總部設在美國紐約,但國際聯盟總部設在日內瓦,所以B也是錯誤的。國際聯盟是維護一戰後帝國主義統治世界的秩序,因此根本不是維護世界和平的;聯合國在成立之初也是由美國操縱的,並且發動了侵朝戰爭等,所以最初也不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因此D也應排除。國際聯盟被英法控制,而聯合國在成立之初被美國控制。
[答案]C
[點撥]此題主要考查了同學們的分析比較能力,從其背景、概況以及影響等方面進行比較,同時要注意此類題的備選項所提示的比較角度。
[例2](03·上海)以下與18世紀英國學者亞當·斯密的經濟學觀點最接近的見解是
A.「從字義通經義,從經義通義理」
B.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
C.「大賈富民」是「國之司命」
D.「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解題思路]亞當·斯密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代表人物,其經濟學觀點主要是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由貿易。而備選項中A、B、D三項都不屬於經濟學方面的主張。
[答案]C
[點撥]此題是一道比較型選擇題和材料型選擇題相結合的試題,此題的特點是將備選項同題干內容進行比較。
[例3]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①都體現了實事求是的精神②都明確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任務③都提出了實行改革開放④這兩個會議有一定的繼承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題思路]這兩次會議都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進行了科學分析,因此體現了實事求是的精神,都提出了黨的中心任務是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有關內容實際上是繼承和發展了中共八大的有關決議,因此二者之間有一定的繼承性。但八大上沒有提出改革開放。
[答案]A
[點撥]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我黨歷史上的重要會議,它們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指明了方向,所以同學們在復習時要特別注意。
[例4]第二次工業革命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最大的不同之處是
A.先進國家幾乎同時進行
B.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提高
C.生產關系發生質的變化
D.科學與技術結合得特別緊密
[解題思路]兩次工業革命都沒有使生產關系發生質的變化,同時都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所以B、C兩項不是其不同之處。第二次工業革命雖然是在幾個國家同時進行,但這不是其最大的不同之處。第一次工業革命時,科學與技術沒有真正地結合,第二次工業革命是以科技的發展為基礎,科學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所以這是其最大的不同之處。
[答案]D
[點撥]此題是類比型選擇題,同時又是一道程度型選擇題,同學們在做此題時既要注意找出它們的不同點,同時又要注意是「最大」的。

I. 歷史比較類題目從哪些方面考慮

比較型選擇題時要注意如下幾個方面:一、比較型選擇題涉及到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或現象,所以在做題時要對各個事件進行分析、歸納和概括,找出它們的共性和個性。
二、比較型選擇題都是對教材內容的重新整合,所以備選項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沒有的,因此在做題時要注意辨別這些備選項表述的正誤,這是對學生較高層次的能力要求。
三、在做此類題時要善於運用歷史理論進行分析判斷。經常用的基本理論有共性和個性關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與普遍性的原理,量變與質變的原理。對歷史事件的分析要從同中找異,從異中求同。
四、一方面要注意全面准確地掌握歷史知識,在學習過程中將一些相近的事、人或觀點進行分析比較,培養自己的分析比較能力,另一方面在解題時要找准比較角度,結合史實分析其共同點和不同點。

J. 求八年級到九年級 中外對比 歷史事件的相同點 急

資本主義萌芽產生...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台,1689年(權利法案)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

閱讀全文

與歷史事件中西對比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