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更改後的政治必修三第四單元知識框架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在我的書上是第四單元第九課,你文化生活的是人教版的嗎?如果是,我可以幫你
❷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第三、四單元復習提綱
因為字數的限制我沒法全放上了,如果你覺得這份資料是你要的,請聯系我(用網路Hi或者站內簡訊都行)
=================================================================
歷史必修三知識整理
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第1課 「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 、「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及評價
1、原因:
(1)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社會地位較低的士,受到各諸侯國統治者的重用。他們代表本階層或政治派別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張。
(2)政治和經濟大變動,導致教育和學術領域也發生變化。社會上形成一些以傳播文化、發展學術為宗旨的學者和思想流派。這些學者和思想流派,被稱為「諸子百家」。
(3)學派之間的互相詰難、批駁,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同時,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
2、評價:
「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
二、孔子和早期儒學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魯國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論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後人尊稱「至聖」。
2、早期儒學:
(1)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認為仁就是愛人,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要做到待人寬容,「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強調統治者要以德治民,愛惜民力,取信於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孔子首創私人講學,主張「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學派的兩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發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張實行「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在倫理觀上,孟子主張「性本善」。
荀子也主張統治者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並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著名論斷。
(3)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加以總結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學派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學體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認為世界萬物的本原是「道」。他強調一切要順應自然,提倡清靜無為、知足寡慾。他指出社會動盪的根源,在於人們的行為違背了自然,提出「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
(2)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學說。
2、法家:
法家學派的集大成者是戰國末期的韓非子。主張君主要以法治國,利用權術駕馭大臣,以絕對的權威來震懾臣民,提出了系統的法治理論。法家把君主的權力提高到極點,迎合了建立大一統專制國家的歷史發展趨勢。
第2課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一、 從「無為」到「有為」
(1)原因:秦末戰火頻繁,社會經濟破壞嚴重。
(2)目的:為了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統治者吸取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減輕田租、赦免自賣為奴婢者為庶人、讓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並免除一定的賦稅和徭役等。
(4)結果:經過六十多年的休養生息,漢朝的經濟實力逐漸恢復和增強,人民生活安定,社會繁榮,國力日盛。
(5)漢初面臨的社會問題:
內:諸侯國的勢力日益膨脹,土地兼並嚴重,割據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為患,邊關危機,威脅著西漢的穩定。
(6)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適應國家統一形勢的發展需要,積極有為的政治思想成為時代的需要。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董仲舒其人:
漢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漢武帝在位期間,董仲舒曾三次參加對策,闡發他的儒學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張:
(1)為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提出不在儒家六經范圍之內的各家學術都應罷黜。
(2)為了加強君權,董仲舒宣揚「君權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
(3) 董仲舒還提出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五種為人處世的道德標准,後人歸納為「三綱五常」。
三、儒學成為正
❸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單元一 中國古代思想寶庫
第1課 孔子與老子
課標要求
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落實課標
一、孔子(前551——前479年)
1、「仁」的思想:
①含義:「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最根本的含義是「愛人」,即體貼別人、關心別人、尊重別人,是美德的總合。②實現方法: 「忠恕」之道。「恕」是低的要求,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忠」是高的要求,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忠恕」的關鍵是自我修養。③對統治階級來講,「愛人」就要「為政以德」, 反對苛政嚴刑,實行仁政,體貼民情,愛惜民力。對普通人來講,要做君子,不當小人,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目標。而修仁的標準是「禮」。
2、「禮」的思想
①含義:孔子所講的禮是周禮,是西周建立的以宗法制和等級制度為核心的各種典章制度。從廣義上可以理解為社會准則和政治制度。②實踐方法:一是「正名」:面對春秋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各階層要貴賤有序,各守其份,以此恢復社會秩序。其二是「克己復禮」:每個人都要剋制自己,不能為所欲為,這實際上還是講自我修養。③仁與禮的關系:仁是美好的道德,禮是社會的規范;仁是內在自覺和自律,禮是外在約束和他律。孔子試圖以仁愛為根本,藉助倫理道德的作用,化解個人與他人、與家庭、與社會的種種矛盾,按照禮制,重新建立起充滿人情味的倫理關系,最終治國安民,使社會由亂變治。而把握仁與禮兩者關系的方法論就是「中庸」。
3、「中庸」的思想:
「中庸」是「執其兩端而用乎中」,既不過分,也不走極端,不偏不倚,謙和持中,恰到好處。中庸既是為人處事的方法論,也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
4、天命思想:
孔子主張理性,反對迷信,把探討和解決實際問題放到首位,而對「鬼神」則「敬而遠之」,這奠定了中國知識分子非宗教、非迷信的文化傳統。
5、孔子思想不被統治者重視的原因:
① 春秋戰國時代,社會分裂割據,缺乏一個實行禮制的強有力的中央政權;② 當時各諸侯國熱衷於兼並戰爭和改革古制,以圖自強,對孔子恢復周禮和仁政愛民的主張不符合他們的需要。
6、教育思想:①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等;②學習態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不恥下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等;③教學對象:有教無類;④教學方法:因材施教、舉一反三、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等。
7、孔子的教育地位:
①孔子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將畢生精力貢獻給教育事業的教育家,被後世稱為「第一位老師」、「萬世師表」;②創辦私學,廣收門徒:有教無類,打破學在官府的壟斷局面,擴大教育范圍,使學術下移等;③總結出一套很好的教學方法;④整理六經,保存了典籍,傳播了文化。
8、孔子的歷史地位
①孔子的思想在當時雖未受到重視,但經歷代學者發揚和統治者的改造,逐漸成為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傳統文化的主流,對我國的政治、倫理、文化和民族性格產生深淵遠影響;②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產生重要影響;③孔子本人被推崇為聖人,受到後人景仰。
二、老子
1、「道」的思想:「道」是老子哲學思想的核心,「道」既是自然的規律,又是世界的本原。在天命論盛行的春秋時期,這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2、辯證法思想:老子認為,世界是運動和變化的,事物都會向著它的對立面轉化:比如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下、前和後、生和死、貴和賤等等。
3、政治思想:①他認為世間萬物的發展都有規律,人們遵道而行,順其自然。所以主張「無為而治」、「無事取天下」、「治大國如烹小鮮」等;②面對春秋亂世,老子消極避世,知其不可為而不為。
4、老子的歷史地位:
①老子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探討宇宙本原的哲學家。②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對中國的哲學、論理學和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道德人格,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三、孔子與老子思想的主要區別
1、孔子的思想是積極入世,甚至「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體現的是一種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執著精神;而老子是「知其不可為而不為」,是避世思想,是一種看破規律、尊重規律的超脫精神;
2、孔子的思想主要研究社會人際關系,對「天道」避而不談;而老子思想則研究「天道」,用「道」來解釋宇宙的起源和演變;對現實社會則恰恰消極避之。
第2課 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課標要求
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與第1課相同)
落實課標
一、百家爭鳴出現的歷史條件
1、社會條件:春秋戰國時期面臨劇烈的社會大變革,舊的思想觀念受到沖擊,帶來思想的大解放,
2、物質基礎:鐵器和牛耕推動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促進了商業繁榮和城鎮興起;
3、階級條件:社會變革導致階級關系變動,不同階級的思想家分別對各種社會問題發表見解;
4、政治條件,王室衰微,諸侯紛爭,沒有一統的思想形態,各國基於爭霸戰爭和政治需要,紛紛網路人才,養士成風,寬松的局面為學術思想的自由發展創造了環境;
5、文化條件:私學興起,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壟斷教育局面,培養出大批知識分子,士人階層壯大、活躍。
6、科技條件:自然科學領域成就突出,人們認識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這為古代的唯物論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提供了思想素材。
7、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創造和夏商周文化發展的奠基作用。
二、孟子、荀子與儒家
1、孟子:①4個思想要點:仁政學說——思想核心;人性本善 ——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養浩然之氣和重義輕利的精神品格。②評價:孟子繼承發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尊為「亞聖」;《孟子》一書在唐代被當作經典,在南宋被列為四書,對傳統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
2、荀子:①4個思想要點:「明天人之分」與「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性惡論」;禮法並施與王霸兼用治國思想;民水君舟思想。②評價:綜合了儒家與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是戰國思想集大成者;在很長時期被視為儒家異端;對中國哲學具有深遠影響。
三.墨子和墨家
1、墨子的8點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尚力、上天、節用、節葬。
2、評價:墨子思想代表了下層勞動群眾,在戰國時期成為顯學;墨子思想曾被其他學派廣泛吸取徵引;戰國之後趨於沒落。
四.莊子和道家
1、3個思想要點:①哲學觀點:齊物(任何事物本質相同);②人生態度:逍遙(旁觀、超然,無所恃);③天人關系:不相勝(人必然順從自然)。
2、評價:①不僅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貢獻,在文學和美學方面也很有建樹;②他的寓言和散文蘊含哲理,具有神奇浪漫風格,對後世文風有深遠影響。
五.韓非和法家
1、5個思想要點:①法、術、勢相結合;②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③社會是不斷發展變化,今必勝古;④主張變法革新;⑤以法為本,主張法治。
2、影響:①韓非的主張符合社會發展潮流,反映了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為結束諸侯割據,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②法家思想與儒家思想互為表裡,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統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六.兵家
1、吳起:文德與武備兼重的戰略思想
2、孫臏:①強調把握戰爭規律,取得桂陵之戰勝利;②重視人的作用;③創造利己形勢;④著有《孫臏兵法》,軍事思想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
七、「百家爭鳴」的歷史影響
1、「百家爭鳴」 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有力的推動了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繁榮;
2、「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後世思想文化的基礎,共同構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則,道家構成了傳統哲學的基礎,法家變革的精神成為歷代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因而,百家爭鳴對當時和後來的社會歷史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斷作用。
第3課 漢代的思想大一統
課標要求
知道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史實.
落實課標
一、西漢初年的黃老之學
1、 原因:①西漢初年,社會經濟殘破,百廢待興,社會經濟需要恢復和發展;②西漢初年統治者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③黃老之學適應了當時的統治者的需要。
2、 內容:①是道家學說中黃帝和老子的學派,以早期道家理論為基礎,又兼采陰陽家、儒家、墨家、名家的思想;包括治身和治國兩個主要內容;②既尊重自然規律反對盲目行動,又主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③無為而治,與民休息。
3、 作用:使漢初政治寬松,社會迅速恢復發展。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 原因:
①漢朝面臨王國問題和匈奴威脅,道家無為思想不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②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統治者要求加強中央集權,開拓大一統事業;③儒家學說經過調整,整合出了一套為中央集權服務的新的理論體系,宣揚「有為」而治、積極進取,適應了社會需要。
2、董仲舒的思想:
①以《公羊春秋》為骨幹,融合陰陽、黃老、法家思想;②大一統思想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③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神化皇權,但人君要仿效天道實行仁政;④三綱五常學說;⑤針對土地兼並嚴重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現實,提出限田、薄賦、省役等主張
3、鞏固措施:
①漢武帝起用文學儒者數百人參政;②中央設太學、地方建立完備的教育系統,學習儒家經典,傳播儒家思想。
4、歷史影響:
①有利於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打擊地方割據勢力,更有利於政治和精神上控制百姓;②其宣揚的「天人感應」也有限制君主權力過度膨脹的目的;③是中國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學從此在政治上占據正統地位,儒學確立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③興辦學校,有利於教育的發展;④消極影響是禁錮了思想,扼殺了才智。
第4課 宋明理學
課標要求
列舉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說明宋明時期儒學的發展
落實課標
一、背景——三教合一
1、魏晉南北朝:佛、道傳播,儒學出現危機;
2、唐朝:調和之風興盛,「三教合一」彌漫各個領域;
3、儒學豐富、更新深受佛道影響。
二、程朱理學
1、概念:理學是宋代出現的新儒學體系,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產物,完成了更為理論化、思辯化的過程,既貫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運,又繼承孔孟正宗、服務於治理國家的學說,理或天理為其核心觀念。
2、代表:程顥、程頤、朱熹
3、主張:①世界觀:理,在世界是本原,在社會是儒家道德倫理,在個人是人性;②方法論:格物致知;
4、影響:①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元朝成為科舉考試內容;②明初程朱理學確定了在思想界的統治地位;③流傳到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地產生很大影響。
三、陸王心學
1、南宋陸九淵:
①世界觀:心是萬物淵源,「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②方法論:發明本心以求理,內心反省。
2、明朝王守仁:
①學術流弊導致道德淪喪和社會動盪,主張以心學代替理學;②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四、理學影響:
1、理學從哲學上發展了儒學,是宋明時期儒學主流,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會教化方面影響深遠
2、消極:用三綱五常維系專制統治,強調尊卑等級觀念,重男輕女,因循守舊,片面地重義輕利,壓制和扼殺人的自然欲求;
3、積極:重視主觀意志,注重氣節品德,講求自我節制、發奮立志,具有和諧意識、憂患意識、崇尚道德、強調力行,強調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其了積極作用。
第5課 明清之際的思想批判
課標要求
列舉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時期儒學思想的發展;
落實課標
一、歷史背景
1、政治: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強化,嚴重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封建社會漸趨衰落;
2、經濟:商品經濟迅猛發展,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3、文化:程朱理學走向極端,八股科舉使思想界出現陳腐習氣,士人試圖跳出四書五經窠臼,沖破傳統儒學束縛。
二、李贄主張
1、有《焚書》和《藏書》等多種著作;
2、鞭韃程朱理學,批判綱常倫理,反對絕對權威,人人都有權做出自己的判斷;
3、認為人皆有私,追求物質享受,尊重個性解放;
4、萬物的本原是陰陽二氣,根本否定天理,搖撼了理學的理論基礎。
三、經世致用
1、背景:
①明王朝內外交困,危機四伏;②士大夫面對危局,尋求改革方案,提倡以史為鑒,提倡研究與現實結合,形成經世致用思想。
2、代表:顧炎武、黃宗羲、顧炎開
3、主張:①為學應求務實,關乎國計民生,致力社會變革,並身體力行;②提出拯救時弊主張;③主張工商皆本(黃宗羲)。
4、影響:
①實事求是、博學考據的治學方法開清代考據學術之風;
②立足現實、學以致用的觀念為後世提供了思想源泉。
四、批判君主專制
1、主張:
①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君主專制是社會許多弊端的根源(黃宗羲);②區分亡國與亡天下(顧炎武);③提出限制君權的設想:倡導言論自由、建立監督機構、保證清正廉潔等;
2、影響:
①對君主專製造成強烈沖擊;②對後世民主思想具有深刻的啟蒙和啟迪作用。
五、整體認識
1、明末清初的思想批判是商品經濟發展、封建制度衰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反映;
2、批判思想繼承批判了傳統儒家思想,批判君主專制,抨擊綱常倫理;
3、提倡經世致用,追求個性解放,構建起富有時代特色的新思想體系,促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生機,開啟了近代思想啟蒙的先河,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但在當時沒有形成主流,影響有限。
第6課 中國古代的科技思想與實踐
課標要求
概述古代中國的科技成就成就,認識中國科技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
落實課標
一、天文學
1、天象觀測:
戰國《甘石星經》是我國最早的天文還著作,其中《石氏星表》是世界最早的星表;
2、天體測量:
①秦漢:發明渾儀;②東漢:張衡發明水運渾象儀,證明渾天說,其地圓見解比歐洲早1000年,發明測定地震方位的地動儀;③ 唐朝:僧一行與梁令瓚制黃道游儀,世界首次發現恆星位置變動;實測子午線;制水運渾象儀;④元朝:郭守敬制簡儀;測定黃道和赤道的交角值受到世界天文學推崇。
3、歷法:郭守敬編制《授時歷》是我國古代最精密的一部歷法。
4、中國古代的天文學領先的原因:
①滿足農業生產「授農以時「的需要;②為封建王朝統一天下提供「授命於天「的依據,宣示政權統治的合理性、合法性能;③朝廷集中人力對天文歷法乾地觀測和研究,取得顯著的成就。
二、數學
1、計算方法:
①春秋出現九九乘法口訣;②春秋時發明度量;③春秋戰國出現算籌
2、數學專著:
東漢《九章算術》總結周秦到漢代的數學成就(有面積、容積、正負、數加減、一元二次方程等世界最先進的成就),標志著解決實際問題為內容、以算籌為工具、以十制位計算的數學體系形成。
3、圓周率:
三國劉徽精確到3.1416;南朝祖沖之精確到七位,領先世界1000餘年。
4、數學思想:
明朱載育提出「理由數顯,數由理出」,以計算為基礎,構築韻律體系。
三、農學----四大農書
1、《齊民要術》:南北朝賈思勰,介紹北方生產經驗,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書;
2、《農桑輯要》:由元代大司農司主編,最早官修農書;
3、《農書》:
元朝王禎,綜合南北經驗,涉及農林牧副漁,附有《農器圖譜》(有水排、 木活字等記載)
4、《農政全書》:明代徐光啟總結歷代農業、手工業經驗,吸收西方自然科學知識創作,達到傳統農業科學頂峰。
四、醫學
1、《黃帝內經》:編於戰國,提出陰陽五行、臟象、經絡、形神、天人五大核心理論,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
2、《傷寒雜病論》:東漢張仲景撰寫,論述「望、聞、問、切」四診法,是臨床經典,張仲景被稱為醫聖。
3、《神農本草經》:東漢出現,較早的葯物學著作。
4、《本草綱目》:明李時珍著,創立世界最先進的分類法,體現了生物進化的思想。
五、四大發明
1、造紙:
西漢發明植物纖維紙;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魏晉成為主要書寫材料;
2、印刷:
最早有明確時間的印刷品是唐代《金剛經》;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13世紀中期傳到朝鮮,後從西域傳到歐洲。
3、火葯:
最早記載於唐孫思邈的《丹經》;唐末用於戰爭;五代和宋廣泛使用;14世紀阿拉伯人傳往歐洲。
4、指南針:
戰國司南;北宋航海;13世紀傳入西歐,促進地理大發現。
六、中國古代科技小結
1、主要特點:
①在內容上,實用性很強,對事物的發展規律探討不夠,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和學科體系;
②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採用傳統的典籍整理和經驗總結,具有較強的經驗性,缺少觀察實驗和歸納推理的研究方法;
③在應用上,主要服務於封建農業的需要,缺乏將科技有效地轉化為生產力的意識,缺乏進一步促進科技發展的動力。
2、 中國古代科技長期領先於世界的原因:
①經濟:封建生產關系的確立,促進了農耕經濟的迅速發展,為科技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②政治:國家統一,疆域遼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發展,統治者出於鞏固統治的需要,重視和支持科技發展; ③對外、民族:民族融合和對外開放促進了民族間、地區間的文化交流,吸取我國少數民族和外來的優秀文化;④古代教育的發展,為科技進步培養了大量人才;⑤人民:古代人民在與自然界長期斗爭中積累了豐富的知識經驗;⑥科學家:古代科學家們不懈的探索精神和個人努力。
內容太多,如果你確實想要,麻煩發QQ或郵箱過來吧。
❹ 政治必修二第三四單元知識框架總結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第三單元
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會:國家權力機關
1、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管理國家的權力
人民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選出人大代表,由他們組成各級國家權力機關,代表人民統一行使國家權力,決定全國和各級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務,並由權力機關產生行政、審判、檢察等機關,具體行使管理國家和社會的權力。
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1)性質: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2)地位:在我國國家機構中居於最高地位,其他國家機關都由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
(3)職權:最高立法權、決定權、任免權、監督權。(學習時,需要對四種權力的內容有基本了解)
(4)常設機構: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行使部分職權。)
3、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1)性質:地方國家權力機關
(2)作用:決定地方一切重大問題,並負責監督實施。
(二)人民代表
1、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人民代表是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
2、產生的方式與任期
(1)全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由下一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
(2)縣、自治縣、不設區的市、市轄區、鄉、民族鄉、鎮的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
(3)各級人大代表任期五年。
3、人大代表的職責和權力
(1)職責: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憲法和法律賦予的各項職權行使管理國家的權力。在自己參加的生產、工作和社會活動中,協助憲法和法律的實施,與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系,聽取和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和要求,努力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並接受人民監督。
(2)權力:除審議各項議案、表決各項決定外,還享有提案權和質詢權
(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1、政體與國體的關系:
(1)政體的含義:政體是指國家政權機關的組織形式。
(2)政體與國體的關系:國體決定政體,政體反映國體。
2、我國政權的組織形式
(1)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組織和活動的最重要特點:實行民主集中制。
(2)民主集中制的表現
(3)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含義: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由人民選舉代表組成人民代表大會作為國家權力機關,統一管理國家社會事務的政治制度。
3、適合我國國情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基本內容:
①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
②人民在普選的基礎上選舉代表,組成人民代表大會作為國家的權力機關
③國家權力機關產生其他國家機關,依法行使各自的職權
④實行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和活動原則
(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越性
①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
②動員了全體人民投身於社會主義建設
③保證了國家機關高效運轉
④維護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
我國的政黨制度
(一)中國共產黨執政: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1、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執政地位的確立
(1)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
(2)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執政地位的確立是由它的性質和宗旨決定的。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須堅持以中國共產黨為領導核心
3、中國共產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
(1)中國共產黨不僅有歷史和法律賦予的執政資格,也具有與時俱進的執政能力。
(2)科學執政、民主執政和依法執政的含義。
(3)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相互關系。
(二)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1、確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1)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2)中國共產黨確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的意義: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3)「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4)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鍵在堅持與時俱進,核心在堅持黨的先進性。
2、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2)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國共產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
1、執政參政,特色鮮明
(1)我國除執政的共產黨外,還有八個民主黨派。
(2)我國民主黨派的性質。
是各自所聯系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一部分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政治聯盟,它們都是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治力量。
2、我國政黨制度的特點
(1)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是親密友黨。(「民主黨派的參政點」要記住)
(2)我國多黨合作的政治基礎是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3)多黨合作的基本方針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
(4)我國多黨合作的根本活動准則是遵守憲法和法律。
(5)我國多黨合作的重要機構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首先,人民政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也是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組織,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
其次,團結和民主是人民政協的兩大主題。
再次,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是人民政協的職能。
3、適合國情優勢顯著
(1)我國政黨制度的優越性。
①有利於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②有利於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
③有利於推動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實現。
(2)我國不能照搬西方的多黨制。
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一)我國處理民族問題的基本原則:平等、團結、共同繁榮
1、我國民族和民族關系的基本概況
(1)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我國有56個民族,除漢族外,其他55個民族,由於人口較少,習慣上被稱為少數民族。我國所有民族統稱為中華民族。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是我國重要的國情之一。
(2)我國民族關系的根本性變化。
①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各民族陸續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鏟除了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的階級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
②我國的民族關系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但由於歷史形成和遺留下來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等發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差距,卻依然存在,且不可能在短期內消除。
2、處理民族問題的基本原則
(1)民族平等原則:把握含義、依據和重要性。
(2)民族團結原則:把握含義、依據和重要性。
(3)各民族共同繁榮原則:含義、依據和重要性。
(4)民族原則之間的關系:三者相互聯系,不可分割。
(以上內容是教材的重點,將在重點解析中詳細說明)
3、鞏固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1)我國新型民族關系建立的原因
①國家性質決定: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了,各族人民都是國家的主人,這是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的前提條件。
②我國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基本原則,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處理民族關系。
③我國憲法和法律為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提供了法律保障。
④團結統一是中華民族代代傳承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
(2)如何鞏固發展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
①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為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提供了法律保障。
②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基本原則,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提供製度保障。
③弘揚團結統一的民族精神,自覺履行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義務,同各種危害民族關系思想和行為作斗爭。
(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適合國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1、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1)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含義。
(2)民族自治地方的設置與自治機關。
我國民族自治地方分為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旗)三級。
民族自治地方設立自治機關,自治機關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我國自治機關在行使一般國家機關職權的同時,享有和行使自治權。
(3)自治權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內容
①自治權是自治機關根據本地方實際情況貫徹執行國家法律、政策,自主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內部事務的權力。
②我國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賦予自治機關的自治權,主要有:立法自治權、變通執行權、經濟自治權、文化管理自治權、其他自治權等。
2、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必然性
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
①有利於維護國家的統一和安全;②有利於保障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③有利於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④有利於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發展
(三)我國的宗教政策
1、全面理解我國的宗教政策
(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國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務
(3)宗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
(4)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2、以科學態度對待宗教
(1)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勵人們信仰宗教,而是要以科學態度對待宗教。
(2)宗教有它自身的發展規律,不能簡單的用行政力量去消滅或發展宗教,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遵循宗教發展規律,科學處理宗教問題。
(3)宗教信仰自由是憲法賦予公民的民主權利,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利於加強信教群眾與不信教群眾的團結,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3、弘揚科學精神
(1)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學的社會風尚。
(2)中學生要弘揚科學精神,樹立科學世界觀,承擔起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光榮歷史使命。
第四單元
走進國際社會
(一)國際社會的成員:主權國家和國際組織
1、國際社會的構成
國際社會是由主權國家和國際組織構成的。
2、主權國家的地位和國際組織的作用
(1)主權國家是當代國際社會最基本的成員,是國際關系的主要參加者。
(2)主權國家按照不同的性質分為三種類型
社會主義國家,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發展中國家。中國是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
(3)主權國家和地區的區別:國家不同於地區,國家擁有主權,而地區沒有,如台灣就是我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不是一個國家,也不擁有主權。
(4)主權國家的基本要素
人口、領土、政權和主權是構成主權國家的基本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權。
(5)主權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權利和義務
①主權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基本權利:獨立權、平等權、自衛權、管轄權
②主權國家的基本義務:在當代國際社會中,主權國家也都應履行不侵犯別國,不幹涉他國內政,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等義務。
3、國際組織
(1)含義:在當代國際社會中,一些國家、地區或民間團體,出於各種特定目的,通過簽訂條約或協議的方式,建立了有一定規章制度的團體,這就是國際組織。國際組織的主要機構、職權、活動程序以及成員單位的權利與義務,都以正式條約或協議為依據。
(2)分類:依據不同的標准,國際組織可分為不同類型。其中有政府間的和非政府間的,有世界性的和區域性的。
(3)作用:
①各個國際組織宗旨不同,職能各異,性質和作用也不相同,對每個國際組織的作用要做具體分析。
②許多政府間的國際組織在國際社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促進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的交流與合作;協調國際政治、經濟關系;調節國際爭端,緩解國家間的矛盾,維護世界和平等等。
4、活躍在聯合國舞台上的中國
(1)聯合國是世界性、政府間的國際組織
(2)聯合國的宗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促進國際合作與發展。
(3)聯合國的原則:主要有各會員國主權平等,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不得對其他國家進行武力威脅或使用武力,不幹涉任何國家的內政等。
(4)聯合國的作用: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實行人道主義援助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
(5)中國與聯合國:
①中國作為聯合國的創始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一貫遵循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支持按聯合國憲章精神所進行的各項工作,支持聯合國的改革,積極參加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有利於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活動,在世界裁減軍隊、環境保護、保障人權和解決地區沖突等一系列全球性問題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對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了貢獻。
②中國在聯合國中的地位和作用表明,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
(二)國際關系及其決定因素:國家利益
1、國際關系的內容和形式
2、國際關系的決定因素
(1)國家利益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
(2)國家力量是影響國際關系的重要因素
3、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
(1)維護我國國家利益是我國對外活動的基本依據
(2)我國國家利益的主要內容
(3)堅定地維護我國國家利益,同時維護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
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一)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
1、和平問題
(1)含義:和平問題是指維護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戰爭的問題
(2)和平成為時代的主流
(3)當今世界仍很不安寧
2、發展問題
(1)含義:發展問題是指世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問題
(2)追求發展成為時代的主流
(3)世界經濟形勢依然嚴峻
3、和平與發展的關系
和平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和平的基礎,二者相輔相成。在和平中求發展,以發展促進和平,這是人類社會走向美好未來的重要保證。
4、建立國際新秩序
(1)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存在是解決世界和平與發展問題的主要障礙
(2)建立國際新秩序
①建立國際新秩序是解決和平與發展問題的有效途徑
②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主要內容
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就是要保障各國享有主權平等和內政不受干涉的權利,保障各國享有平等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保障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享有平等的發展權利,保障各個民族和各種文明共同發展的權利。
③中國致力於建立國際新秩序(了解中國關於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基本主張)
(二)世界多極化的發展趨勢與當代國際競爭
1、當今國際形勢的一個突出特點是:世界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
(1)世界正形成若干個政治經濟力量中心
美國、歐盟、俄羅斯、中國、日本等大國和國際組織在國際社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廣大發展中國家是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主力軍,是我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同盟軍。
(2)世界多極化進程中的國際競爭
①伴隨著世界多極化進程,國際競爭越來越激烈。
②多極化進程的意義
世界走向多極化,是時代進步的要求,符合各國人民的利益。由於世界多極化建立在多種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的基礎上,因而有利於世界和平與發展。
2、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1)國際競爭及其實質
當前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
(2)加快發展,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
①發展才是硬道理。大力加快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增強國家實力,這是我國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②應對國際競爭的主要措施:當前,我們要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跨越式發展,尤其要著力於發展科學技術和提高國民素質,增強綜合國力,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
(三)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
1、我國外交政策的制定
(1)外交政策含義
(2)我國外交政策的依據
我國的國家性質和國家利益決定了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我國外交政策的主要內容
(1)基本目標:維護我國的獨立和主權,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2)基本立場:獨立自主
(3)基本准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3、我國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作出的貢獻
(1)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積極因素和堅定力量,是促進世界發展的重要力量,對國際事務發揮著重要影響。
(2)中國堅定走和平發展道路。
❺ 高中歷史必修3 前四個單元的知識點整理。急求急求!!
第一塊: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一)知道諸子百家,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和重要意義。
百家爭鳴:諸子各家,按照本階級(層)或本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社會、對萬事萬物作出解釋。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互相辯難,爭相發表自己的見解。歷經春秋--戰國--秦--至西漢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結束。儒、墨、法諸家,側重於政治道德,老、庄則側重於對宇宙本體及其發展規律的探索。
百家爭鳴的歷史背景:(社會大動盪是根本原因)
①春秋戰國時期經濟迅速發展,為學術文化繁榮提供物質條件。
②社會大變革和各國紛爭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會環境。
③私學的興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識、身分自由的思想家。
百家爭鳴意義:對後世文學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和道德准則(禮);
道家學說:構成了2000多年傳統思想的哲學基礎(道、辯證法);
法家思想:變革成為歷代改革圖治的思想武器;
它們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諸子百家代表及其思想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莊子
墨家——墨子 法家——韓非子 兵家:孫臏與《孫臏兵法》
【一】儒家思想的形成
儒家,以孔子為尊,經典六經等,政治上:仁禮,注重倫理道德的學派。
1.孔子學說: 春秋晚期魯國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整理《詩》《書》《禮》《易》《樂》和《春秋》後稱為「六經」, 思想體現於其弟子著的《論語》。
Ⅰ孔子思想①政治學說( 「仁」、「禮」是其思想核心):A、「仁」:仁者愛人,遵循「忠恕」之道,構建和諧社會;B、「禮」:「克己復禮」,「正名」,恢復西周時的等級名分制度(體現其保守一面)C、「為政以德」: 體貼民情愛惜民力,反對苛政、任意刑殺。
②天道觀(哲學觀點): 「敬鬼神而遠之」,解決人世間的實際問題放在優先位置,體現以人為本思想。
③教育思想:教育原則:「有教無類」;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啟發法;學習方法:「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Ⅱ如何評價孔子的思想?代表沒落奴隸主貴族利益;目的:調整人際關系,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有助於調解社會人際關系,促進社會穩定。在階級社會里是無法實現的.
Ⅲ孔子思想影響:
1)孔子學說經歷代學者發揚和統治者的改造,逐漸成為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主流。
2)孔子的學說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響。
3)孔子心目中的聖人是堯舜禹,而他為中國思想文化(整理典籍,文化傳承)、政治、教育(開創私學,文化下移)、民族精神(中庸、和同、積極向上、樂觀)等方面做出的重大貢獻,使得後來的人們推崇他為聖人。
2.孟子戰國儒家思想大師,思想體現於其弟子著的《孟子》。(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
Ⅰ孟子:①政治上,仁政思想(核心):以德服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 。②人性問題上,人性本善。
③倡導先義後利的浩然正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3、荀子。戰國儒學大師。
Ⅰ荀子思想①天道觀上,主張「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即人能認識自然規律,並按自然規律辦事。②人性問題上,他主張性惡論。所以②政治上,禮法並用。
Ⅱ荀子思想的影響:荀子從儒家到法家的過渡,他的弟子韓非、李斯發展了他的政治思想,成為法家的代表人物。
第二塊: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的演變
1.儒家思想的形成——先秦時期 2.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董仲舒新儒學
3.宋明儒學的發展——宋明理學 4.明清儒學繼續與變異——李、黃、顧、王的思想
【二】儒學獨尊地位的確立——漢代
1、歷史背景:1)漢武帝時經濟得到恢復發展,黃老之學不適應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2)經過董仲舒改造後的新儒學適應了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2.董仲舒主張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發展儒家思想: ①.「天人感應」學說: 「君權神授」和仁政, 有利於鞏固國家的統一,有限制君主權力過度膨脹的目的。 ②倫理道德,提出「三綱五常」
3.評價:儒學在政治上占統治地位,有利於鞏固中央集權和打擊地方割據勢力。從而確立了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三】宋明儒學的發展——程朱理學
1.概念解析:以「理」或「天理」為核心的儒學新體系,因此被稱為 「理學」。包括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
2.理學形成的歷史背景: 1)社會的動盪不安,使得魏晉南北朝以來,佛教、道教迅速傳播,儒學信仰出現危機感。2)三教相互滲透,出現「三教合一」的潮流。3)為了振興儒教,唐宋儒家學者不斷探索,深受佛老思想影響,儒學不斷豐富。
3.程朱理學:代表北宋的程顥、程頤,南宋的朱熹為集大成者。
①.世界觀:「理」,是世界的本源,它體現在社會是儒家倫理道德;體現在人身上是人性。
②方法論: 「格物致知」。
③ 「存天理,滅人慾」。 ————屬於客觀唯心主義哲學
4.陸王心學:代表南宋的陸九淵,明朝王陽明是心學的集大成者。
陸九淵①世界觀:心是天地萬物的淵源,「心即理也」。 ②方法論進行內心的反省以求理。
陽明心學 :「致良知」,克服私慾, 回復良知。 ———屬於主觀唯心主義哲學
5.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異同:
Ⅰ共同點:
1、內容:都是儒學的表現形式,都繼承了孔孟「仁」、「禮」的思想,核心思想都是都是「理」。
2.實質:以儒家的綱常倫紀來約束社會,維護專制統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3、影響:都有助於統治者維護專制統治,都壓制、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
Ⅱ不同點:1、對理的具體認識不同:
程朱理學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理」;陸王心學認為世界本原是內在的「心」,認為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徑不同:
程朱理學主張 「格物致知」;陸王心學提出,內心反省,克服私慾,回復良知就能成為聖賢。
宋明理學的影響
1、消極: 用三綱五常維系封建專制制度,壓抑、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
2、積極: 塑造中華民族性格特徵: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道德;自我節制、發奮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凸顯人性的庄嚴。
【四】清時期儒學思想的發展——批判思想
1.批判思想產生的背景
1)政治——專制統治腐朽,農民起義風起雲涌;
2)經濟——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緩慢發展(根源);
3)社會風尚:發生巨大變化,人們競相逐利;
4思想——八股取士,因循死板,。
2.李贄《藏書》《焚書》,思想內容:
1、否認孔孟之道,反對絕對思想權威,提倡思想自由。
2、痛斥程朱理學的虛偽,反對「存天理,滅人慾」,認可追求物質利益。
3.批判男尊女卑封建禮教,倡男女平等。
4、提出「萬物皆生於兩」,從根本上否定「三綱五常」的「天理」,動搖「存天理,滅人慾」的理論基礎。
思想影響:具有鮮明的反封建色彩,沖擊迂腐的綱常名教,推動了人們思想的解放,有利於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產生。
3.三大思想家
Ⅰ三大思想家的思想
顧炎武:《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學術思想,治學務實,學以致用,反對空談;政治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經濟上,經世致用。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學術思想,「天下為主,君為客」; 政治上,君主專制是天下大害;經濟上,工商皆本。
王夫之:《讀通鑒論》;學術思想,唯物主義;經濟上,振興工商業。
Ⅱ總結:黃宗羲、顧炎武、王夫子的進步思想:
(1)政治上:反對君主專制,限制君主,提倡「人民為主」。
(2)經濟上:重視手工業、商業發展,強調經世致用。
(3)思想學術上:批判繼承傳統儒學,構建時代特色新思想體系, 唯物思想。
Ⅲ對三大思想家思想的評價
1.繼承了晚明進步的思想傳統,反對民族壓迫和封建專制主義,重視手工業、商業,批判繼承傳統儒學,構築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思想體系,這些主張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歷史進步性。
2. 局限性:資本主義萌芽力量弱小,無法撼動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總結】儒家思想的發展歷程:
第一階段:前秦儒家思想,儒學的勃興 第二階段:董仲舒的改造,成為正統思想
第三階段:程朱理學,新的儒學體系 第四階段:對儒學批判繼承,構建時代特色新思想
一、中國古代主要的科技成就
成就 時間 代表人物 著作或成就 地位
天文學成就 戰國 甘德 石申 《甘石星經 》 中國現存最早的天文學著作
東漢 張衡 水運渾象儀、地動儀 地球是圓的,早歐洲1000年
唐代 僧一行 黃道游儀、測量子午線、水運渾象儀 首次發現恆星位置變化;第一次測子午線長度
元朝 郭守敬 簡儀、天體測量、《授時歷》 中國古代最精確的歷法
數學成就 春秋 九九乘法表、度量衡、 算籌
元代 珠算
漢 《周髀算經》 勾股定理早歐洲500年
《九章算術》 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
南朝 祖沖之 圓周率小數點後7位 領先世界1000年
農學 南北朝 賈思勰 《 齊民要術 》 第一部完整的農書
元代 王禎 《 農書 》 生產工具改革、重要影響
明代 徐光啟 《農政全書 》 中國近代科學先驅
醫學成就 至西漢 《黃帝內經》 中醫理論基礎
東漢 張仲景 《傷寒雜病論》 醫聖
華佗 麻沸散、五禽戲 最早的麻醉葯和保健操
明代 李時珍 《本草綱目》 古代醫學最高成就
手工業 明代 宋應星 《天工開物》 17世紀工藝網路全書
四大發明 造紙術 西漢 植物纖維紙 12世紀傳入歐洲
東漢蔡倫 改進造紙術
印刷術 唐代 雕版印刷術
宋代畢生 泥活字印刷術 13世紀傳入歐洲
火葯 唐代 製成火葯、用於軍事 13、14世紀傳入歐洲
宋元 軍事上廣泛使用
指南針 戰國 司南
北宋 指南針,應用於航海業 13世紀傳入歐洲
3、魏晉南北朝繪畫藝術的發展:文人畫興起
背景:漢末以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流離,文人覺醒,知識分子專業畫家也登上了歷史舞台,文人畫產生。
成就:顧愷之提出「以形寫神」的口號,注重人的精神氣質,使繪畫藝術從實踐到理論都得到了很大發展,他的名作,《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張僧繇繪畫的水平,從成語畫龍點睛中可見一斑。
4、唐代的繪畫:雍容華貴的盛唐氣象。
背景:國家統一,國勢強盛,經濟繁榮,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空前興盛,文化全面輝煌,博大精深。
成就:人物畫,吳道子,閻立本。山水畫,吳道子,他用的筆法來表現衣褶,有飄動之勢,人稱「吳帶當風」。《天王送子圖》是他的代表作;閻立本 《歷代帝王圖卷》,《步輦圖》。
5、宋代的繪畫:文人畫發展。背景:「重文輕武」的國策,理學對個人修養的注重,文人山水畫高度成熟,成為主流。
成就:北宋文人山水畫體現了國家統一之後的開闊心態;南宋文人山水畫表露對南宋偏安一隅的寫景照,代表有馬遠《山徑春行圖》,夏圭:《山水十二景》。
宋代風俗畫。背景:商業的興盛,城市的繁榮,市民階層的擴大,民間文化繁榮。成就:題材相當廣泛,市井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所涉及,最有名的要數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6、明清時期:文人畫追求個性,不拘成法。背景: 時代的變化,社會的動盪:商品經濟的繁榮和資本主義萌芽的興起和發展,傳統社會秩序的松動和價值觀念的變異,明清交際的社會動盪。成就:朱耷, 有八大山人別號,他的最高成就是花鳥畫。 反映出八大山人孤傲、冷峻的性格特點。清代鄭板橋時常以梅蘭竹自比,表現他對現實的反抗心情。
明清小說木刻版畫,民間年畫、門畫,布貼畫、剪紙。
7、中國畫的特點
宮廷畫、民間畫注重寫實;文人畫不求形似,注重寫意,個人主觀性情的抒發。
第三部分古代文學
中國文學的主要成就,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是最具代表性的。
一. 《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間的305篇詩歌,分為《風》、《雅》、《頌》三類。風,是諸侯國的民歌,《關 雎》、《碩 鼠》是名篇,風的內容,有的揭露、諷刺統治者的剝削和壓迫,有的反映了人民反抗精神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有的反映生產勞動情況,有的是戀愛情歌;雅,是宮廷的宴飲歌;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四言為主,重章疊句結構,成熟的詩歌形式,是我國現實主義文學傳統的源頭。
二、楚辭
楚辭是戰國時期屈原(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位詩人)吸收南方民歌精華,採用出國方言,創造的新的詩歌體裁,不同於《詩經》的四言體,採用靈活的句式。《離騷》是屈原「楚辭」的代表作,抒發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感。世人稱「楚辭」為「騷體詩」,並與《詩經》並稱「風騷」。
三. 漢賦
漢朝政治統一,經濟發展,廣築宮室,田獵巡遊之風盛行,一種專事鋪陳詞藻,文采華麗的韻體散文。代表作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漢賦表現出大一統時代恢弘的文化氣度。
四、唐詩——詩歌的黃金時期。
1.詩歌在唐極盛原因?唐朝開放與繁榮的社會環境,科舉考試中以詩賦為主促進詩歌繁榮。
2.成就:1)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傑。
2)盛唐:①邊塞戰爭頻繁,使一部分仕途失意的文人,把立功邊塞當作求助功名的新出路。大漠風光,金戈鐵馬構成邊塞詩雄渾蒼涼的藝術境界。王昌齡,是盛唐邊塞詩的代表性詩人。
②孟浩然、王維,田園派代表,將自然的美與心境的美融為一體,體現了超世俗的平和心境。
③詩仙李白,是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放盪不羈,蔑視權貴。 李白的非凡氣魄充分體現了盛唐張揚個性、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④詩聖杜甫,是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開元盛世轉向分裂衰微的歷史過程,記錄了人民的情感痕跡,所以又被被稱作詩史。
3)中唐白居易, 白居易以詩代言,為民請命,因此創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在對黑暗現實的猛烈批判中寄託了自己匡時濟世的政治抱負。
五、宋詞,詞的句子長短不齊,能配樂演唱,更便於抒發感情。是宋代文學的靈魂,與唐詩並稱「雙絕」。
1、宋詞繁榮的原因:兩宋城市手工業、商業經濟的繁榮,是宋詞興盛的物質基礎。市民階層的擴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豐富的文化娛樂生活兩宋社會矛盾尖銳,文學家用詞更能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
2、成就:1)婉約派:風格委婉含蓄,細膩感人。代表:北宋的柳永和兩宋之際的李清照。柳永《雨霖鈴》,李清照的《聲聲慢》,《如夢令》是名作。
2)豪放派:風格豪放激憤,氣勢雄偉。代表:北宋蘇軾、南宋的辛棄疾和陸游。蘇軾是豪放派的開創者,名作有《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辛棄疾的代表作有《菩薩蠻.書 江西造口壁》,《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表達了渴望收復中原和壯志未酬的悲憤感情。陸游的詞思想內容與辛棄疾相似,表達了堅決抗金、反對議和、統一祖國的強烈愛國主義思想。
六、元散曲。元代時期,文人吸取了宋金民歌的營養而創造的新題詩。元雜劇與元散曲合稱為元曲。元散曲的內容,大多抒寫漢族知識分子在元蒙統治者重壓下的愁苦郁悶,更有把寫散曲作為逃避現實的工具者。深刻暴露統治者的罪惡和社會的極端黑暗。
四、明清小說
1、唐傳奇:唐朝出現了講唱故事,標志著中國小說逐漸成熟。
2、宋代話本,說書人所用的底本。1)興起的原因:宋代手工業,商業經濟的繁榮發展,市民階層興起,城市市民階層對於文化娛樂的要求不斷提高,坊市制度的崩潰。2)內容:有佛經故事,歷史故事等,大部分以城市現實生活為題材,塑造了小市民形象,反映了他們的心聲。代表作《碾玉觀音》、《錯斬崔寧》。
3.明清小說。1)繁榮的原因: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的壯大,對通俗文化的需求量增大,印刷術的空前發達。
2)成就:明清小說數量繁多,體裁多樣,表現手法豐富,在反映社會生活的深度和廣度,人物性格的塑造、細節的描繪、語言的運用等各個方面,都大大超過了前代。
3)意義:充分顯示小說的社會作用和文學價值,是古典文學瑰寶,對後世文學產生深遠影響。
第四部分、梨園春秋
1、中國古代戲曲的源——儺戲。古代驅除疫鬼的儀式,原始時代:流行的帶有巫術色彩的儀式活動,先秦時期:為國家禮儀吸取,漢唐興盛。
2、中國古代戲曲的形成——宋代南戲。產生背景:商業和城市的發展;坊市的限制廢弛,出現了許多集市和娛樂場所;各種通俗文化發展,流行區域:浙江溫州和福建泉州、福州一帶,由民間藝人或下層知識分子創作;在民間流行;貼近百姓生活;揭露社會黑暗、表達勞動人民願望和要求。
3、中國古代戲曲的成熟——元雜劇。繁榮的原因:城市經濟繁榮,市民階層壯大;知識分子處於社會底層,他們對現實的不滿宣洩在戲劇中,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四大家」,即關漢卿,鄭光祖,白樸,馬致遠和王實甫;《竇娥冤》《西廂記》
4、中國古代戲曲的繁盛——京劇。產生背景:北京是文化中心,四大徽班進京;博採眾長、兼容並蓄,融進了北京的語匯。同治、光緒年間出現第一個繁盛期。藝術特徵:綜合性;寫意性;有生、旦、凈、丑四大行當。
第五部分對中國古代文化發展不同階段的認識
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或者如我們所說的一切文化都是以政治、經濟等為基礎的。每一時期的文學、藝術都是以當時現實生活為源泉的,是以那個時代經濟和政治為基礎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文化的形式和內容都在不斷的演變;反過來,文化成果無不體現著各個歷史階段的時代特徵。
1新石器時代 :結繩記事,倉頡造字傳說;契書;岩畫、陶畫;儺。
2夏商西周:甲骨文、金文、籀zhòu文;詩經(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儺成為了國家祭祀和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
3春秋戰國:戰國時期,封建經濟發展,社會處於大變革時期,學在官府被打破,士大夫階層崛起,思想活躍,由此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繁榮。
各國有文字,文字混亂;帛畫;詩經(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楚辭。
4秦漢:國家統一,經濟發展,國力強盛,對外交流頻繁。秦始皇統一文字——小篆;秦印,篆為基礎;隸書;漢印,具有隸書風格。大一統氣象的漢賦;帛畫。
5魏晉南北朝:國家分裂,戰爭不斷,佛教盛行,統治黑暗。士人階層崛起,對社會危機反思,書法、繪畫成為他們表達意境,神韻的理想形式,而且書寫,繪畫的工具得到改進,便於技巧的創新。草書、行書、楷書逐步成熟,晉人書法崇尚瀟灑自然的風韻,文人畫興起,以形寫神,注重氣韻。
6隋唐:國家統一,國勢強盛,經濟繁榮,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空前興盛,文化全面輝煌,博大精深。特別是唐朝文化顯露盛唐氣象。楷書完善,規范法度;草書狂放不羈。繪畫雍容華貴。盛唐詩壇流派紛呈,達到詩歌的頂峰,然而唐後期的衰落和政治黑暗,產生了表達人民痛苦,揭露統治階級罪惡的作品,如杜甫、白居易的詩作。商業發展和城市繁榮,市民階層數量不斷增加,唐傳奇出現。
7兩宋:「重文輕武」的國策,文人階層不斷壯大,理學對個人修養的注重,書法融入個人意境,追求個性,忽視法度。文人山水畫高度成熟,更為注重意境,兩宋矛盾尖銳,詞更便於表達感情,婉轉細膩的婉約派,氣勢宏偉的豪放派。北宋的文人文藝作品表達統一後開闊心態,而南宋多表達對祖國山河分裂悲痛。
商業城市發展,市民階層興起,社會生活豐富多彩,風俗畫的題村相當廣泛,市民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所涉及。坊市制度的崩潰,出現很多市民娛樂場所——「瓦舍」和「勾欄」 ,產生南戲;說書流行,形成話本。
8元:城市經濟繁榮和市民階層的壯大,知識分子處於社會底層。知識分子們的愁苦,反抗,逃避現實通過元雜劇與元散曲(合稱為元曲)表達。
9明清:封建制度漸趨衰落,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商品經濟的繁榮和資本主義萌芽的興起和發展,市民階層的壯大,對通俗文化的需求量增大,印刷術的空前發。明朝書法個性化創造;篆刻明代與書法、繪畫合為一體;繪畫風格奇特,不拘成法。明清小說繁榮,從而出現了揭露封建制度腐朽黑暗,贊揚商人聰明才智的小說;木刻版畫流行。
人文精神含義: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詞應該是「humanism」通常譯作人文主義、人本主義。狹義是指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思潮,廣義則指公元前5世紀歐洲始於古希臘的一種文化傳統。簡單地說,就是關心人,尤其是關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價值,尤其是尊重人作為精神存在的價值。
本單元的主線是人文主義的發展歷程,西方奴隸制時代人文精神萌芽——希臘思想家們(智者學派,蘇格拉底等)的思想;14至17世紀人文主義的興起和發展——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所體現的思想;17至18世紀人文主義思想的進一步弘揚——啟蒙運動;而科學理性的發展仍然是人文主義弘揚的結果。
一:古希臘奴隸制時代的人文精神——人文主義的產生
(一)自然哲學時期:希臘最早的哲學是自然哲學,即對於自然界本身的探討和解釋,與人生沒有關系(特點)。
(二)人本主義和系統哲學時期:討論的中心集中到人類社會政治倫理方面來,「人」成為研究的中心。代表是智者學派、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
1.智者學派——強調人的決定作用
1)背景①自然哲學的產生,是希臘人開始具有自主意識的體現。
②民主政治的高度發展; ③奴隸制經濟進一步繁榮;
2)主要觀點——普羅塔哥拉
①人是萬物的尺度。A正義、善德、真理等價值標准跟人的需要和興趣有關B世間沒有客觀的批判標准和永恆的真理C強調人作為認識事物的主體意義。
②重點是認識社會,提倡懷疑精神,反對迷信,強調人的價值、人的決定作用
3)評價「智者學派觀點」:構成古希臘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強調人的主體意識,樹立了人的尊嚴;但是過分強調個人主觀的感受。
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被稱為古希臘三大哲學家。
2.蘇格拉底——強調人的知識和道德修養
蘇格拉底西方文化史上的聖人,思想被保留在柏拉圖的《對話錄》中。
1)主要觀點:
①認識你自己,認為哲學的追求要重點探討人自身;
②知識即美德,強調知識的作用,認為人必須具有知識,才能達到善,無知是一切罪惡的首要根源。他把道德和知識合二為一,認為道德行為必須以知識為基礎,最高的知識就是對「善」這個概念的認識。
2)蘇格拉底與智者學派相比,在對人,特別是對知識的看法上有何進步?智者學派強調人的主體作用,認為人的主觀感受就是知識。蘇格拉底進一步強調人的道德,強調知識在人的道德中的作用,認為人必須有知識,才能達到善,人道德和知識是合二為一的,道德行為必須以知識為基礎,最高的知識就是對「善」的認識。
3.亞里斯多德——強調人對真理的不斷追求
1)主要觀點:
①自然界是客觀的、真實的存在,人們的認識來自對客觀世界的感覺,沒有感覺就沒有知識 。
②強調獨立思考,強調對真理的不斷追求。
• 2)影響:使人文精神進一步發展,即強調獨立思考,強調對真理的不斷追求;他還是邏輯學的創始人, 他是古代世界最博學的網路全書式的學者,為現代眾多科學門類奠定了基礎,並且使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他把理性發展到頂峰。
❻ 求歷史必修二第三,四,五,六單元的單元知識結構圖
第三單元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一、近代民族工業興起
1、鴉片戰爭後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鴉片戰爭前自給自足為特徵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鴉片戰爭後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2、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的標志:鴉片戰爭後中國手工棉紡織業的衰敗
3、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
①背景: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瓦解了中國的自然經濟,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提供了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
②時間:19世紀七十年代左右
③地點:上海、廣東、天津等東南沿海地區
④代表企業:方舉贊在上海創辦的發昌機器廠,陳啟沅在廣東南海開設的繼昌隆繅絲廠
⑤特點:①資金少、規模小;②技術力量薄弱;③行業、地域分布不均勻。
4、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19世紀末20世紀初(甲午戰爭後)
①原因: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原因:為解決財政危機,擴大稅源)
實業救國的熱潮;
②著名的實業家:張謇(在江蘇南通創大生紗廠)、榮宗敬和榮德生、周學熙
二、民國發展的黃金時代(1912—1919年,民國初年)
1、原因:①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②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統治,為民族工業的發展掃清了一些障礙,
③中華民國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和熱情,
④民國政府鼓勵發展實業,
⑤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的影響。
2、表現:紡織業、麵粉業等輕工業發展最快(紡織業第一,麵粉業第二)
3、影響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因素
(1)阻礙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環境(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這是阻礙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2)推動因素:①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在給中華民族帶來沉重災難的同時,也分解著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②由於時代潮流的沖擊和鞏固統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國歷屆政府都鼓勵興辦實業;
③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特別是抵制洋貨、提倡國貨運動;④實業家的實業救國的思潮。
第四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一、50年代至70年代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
1、社會主義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內容:①農業(農業生產合作社) ②手工業 ③資本主義工商業
(2)意義: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在中國基本確立
2、中共八大的正確決策(1956)
(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基本建立
(2)主要矛盾:是人民對於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落後的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3、「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
4、文革」對經濟的嚴重破壞(1966-1976)
5、50-70年代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
①實事求是,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生產力的矛盾;
②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③保持必要的政治穩定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
④發展經濟要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辦事,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⑤生產關系的調整要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
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12月)(內容與意義見必修一綱要)
2、改革:從農村到城市
(1)經濟體制改革含義: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系列環節,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實質上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
(2)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①前提——堅持土地等生產資料公有制; ②特點——包產到戶; ③安徽、四川率先進行;
3、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我國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對外開放格局(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
4、1992年「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五單元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一、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
1、近代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背景與原因:
①中國近代工業的產生和發展
②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③政治變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動
④一些傳統習俗不適合近代社會的發展趨勢
2、物質生活的變化(衣食住的變化)
①衣:鴉片戰爭後,西式服飾傳入中國。中國傳統的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並行不悖,中國出現服飾改良產生中西合璧的產物——中山裝和旗袍
②食:鴉片戰爭後,西餐在通商口岸流行,成為上層社會的一種時尚
③住:北京四合院為中國傳統住宅,鴉片戰爭後,西式建築在租界地區出現,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一些買辦、資本家和達官顯貴紛紛仿造花園式洋房。
3、社會習俗的變化:辛亥革命對禮儀的革新意義重大,體現了民主共和精神
①交際禮儀的變化——用鞠躬、握手代替跪拜、作揖等禮節,用同志、先生等稱呼代替大人、老爺等稱呼,顯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②婚俗禮儀的變化——倡導婚姻自由是新式婚俗的基本內容;但這一習俗的變化主要發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識層及官宦人家。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進步
1、鐵路:1881年,清政府修築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鐵路,是中國人修築的第一條鐵路,標志著中國鐵路的誕生
2、近代郵政:第二次鴉片戰爭後,1866年,海關開始試辦郵政
3、電訊:1877年,福建巡撫丁日昌在台灣架設了中國近代第一條電報線
4、近代中國出現了哪些新式交通工具?(火車、輪船、汽車、飛機、電車等)
5、近代交通和通訊起步的原因:工業革命成果的擴展,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被迫對外開放,國人外改變落後面貌和挽救民族危亡而做出努力,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
6、近代新式交通工具與傳統交通工具比較,有何進步之處?
①牽引動力的變化:由人力、畜力、風力轉向機械力(以蒸汽機、內燃機、電力為動力);
②速度更快;③運力更大;④費用更低廉;⑤更有利於國計民生。
7、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現對中國社會產生了什麼影響?
①加強了各地的聯系;②促進了經濟的發展;③促進了知識的傳播和信息的交流;④有利於自然經濟的進一步解體;⑤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⑥轉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⑦使人們的生活多姿多彩;⑧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歷史進程。
三、大眾傳播媒體的發展
1、報紙:
①從維新運動時起,報紙成為宣傳政治綱領和開展政治斗爭的武器。戊戌變法期間的《時務報》、辛亥革命時期的《民報》等發揮著製造輿論、喚起民眾的重大啟蒙作用。
②報刊業發展對近代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報道時事信息,傳播知識,宣傳教育,開啟民智,輿論監督,宣傳政治綱領,推動社會政治運動發展,提供休閑和娛樂,促進科學知識普及,開闊了人們的視野,對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2、電影:①19世紀末,電影傳入中國。②1931年攝制的《歌女紅牡丹》是中國第一部有聲影片。
3、電視:1958年,北京電視台開始試播,這是中國第一家電視台
4、互聯網:中國1993年正式接入互聯網,由於政府大力支持,互聯網發展極其迅猛
第六單元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
一、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原因:①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生產的社會化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產和消費的矛盾激化
2、爆發:1929年,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股票市場大崩潰為先導,出現瘋狂的股票拋售風
3、表現:股市崩潰、銀行倒閉、企業破產、失業劇增、生產下降
4、特點:時間長、范圍廣、破壞性強
二、羅斯福新政
1、歷史背景:①1929—1933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打擊美國;
②胡佛政府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無法解決危機;
③羅斯福1933年就任美國總統。
2、內容:
措施內容目的
①整頓銀行業,克服金融危機《緊急銀行法》恢復銀行信用
②加強工業計劃指導《工業復興法》防止盲目競爭
③調整農業政策《農業調整法》穩定農產品價格
④舉辦救濟和公共工程《聯邦緊急救濟法》增加就業、刺激消費、穩定社會
⑤保護勞工權利《全國勞工關系法》
《公平勞動標准法》緩和勞資矛盾
⑥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法》穩定社會,早日擺脫危機
3、特點: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干預。
4、羅斯福新政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的作用:
①它是美國資產階級為了克服經濟危機,在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進行的調整,不可能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因而也就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的經濟計劃危機。國家的干預容易導致通貨膨脹和其它的社會經濟矛盾,
②新政在當時自由放任的經濟形態下,採取新的國家干預經濟的做法,緩解了經濟危機所帶來的問題,使得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鞏固了資本主義的統治。二戰後,其它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相繼的校仿美國新政的做法進行了經濟的調整和改革,使資本主義國家進入第二個「黃金時代」。
三、二戰後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表現和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1、二戰後美國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①變化:政府運用財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產和消費,干預資本主義的再生產
②表現:①國家加強對經濟的干預——凱恩斯主義的運用
②社會再分配的調節——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
③產業結構的調整——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
2、當代資本主義各國(美、英、法、德、日)經濟發展的共同特徵:政府幹預經濟
❼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四單元知識體系
有兩種,選一下吧。。
(1)第四單元 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
學習本單元,要把握兩條基本線索:從鴉片戰爭開始。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一步步的加深,中國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伴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中國各階層勢力進行了一系列的抗爭,中華民族奮起。五個重點:鴉片戰爭及第二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中日甲午戰爭及八國聯軍侵華;辛亥革命;五四愛國運動。理解兩個觀點:落後就要挨打;中國人民堅貞不屈,最終勝利一定屬於中國。
第13課 鴉片戰爭
知識結構:
一、鴉片戰爭
1.原因:1840年6月,英國以虎門銷煙為借口發動戰爭,目的是打開中國市場
2.經過:1842年,中國戰敗,簽訂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3.影響:使中國領土、主權不完整;中國被迫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產品銷售市場、原料產地;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年,英法為了擴大在華利益聯合發動戰爭,中國被迫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三、清政府的變化
1.權力結構:設總理衙門、總稅務司、同文館。
2.思想:官員出現了林則徐、魏源等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新思潮;奕欣、張之洞等人發起的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洋務運動。
第14課太平天國運動
知識結構:
一、 運動的興起
1. 背景:人禍(外國侵略者及清政府給人民造成極大痛苦)、天災(自然災害)
2. 准備: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會)
3. 開始:1851年金田起義
二、 太平天國的全盛時期
全盛時期的事件:
1. 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權與清政府對峙)
2. 北伐西征(軍事全盛)
3. 《天朝田畝制度》
目的:建立四同社會
評價:進步性(表達了農民群眾的理想追求——要求廢除封建(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的強烈願望);局限性(沒有真正實行過,因為一沒有安定的環境,
最主要是絕對平均主義,違背了歷史發展規律,是空想,根本無法實施)。
三、 天國的衰敗
1.天京變亂(由盛轉衰)
2.重建領導核心
3.天京陷落(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4.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是一次反清(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戰爭。
⑴它掃盪了王朝秩序,沖擊了舊綱常名教,動搖了清朝統治的政治基礎;⑵它表達了農民群眾的理想追求,提出了近代中國第一個具有發展資本主義性質的社會改革方案《資政新篇》;(3)沉重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勢力。
第15課 從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
知識結構:
一、中日甲午戰爭和民族危機的加深
1.戰爭爆發的原因
2.爆發及經過
3.影響
4.民族危機的加深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各階層都以自己的方式開展救亡愛國的運動,有清政府的軍事改革、愛國知識分子的維新變法運動、資產階級革命派發起辛亥革命、農民階級的義和團運動
二、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
1.義和團運動(興起的原因: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民族危機嚴重。影響:)
2.八國聯軍侵華(時間、目的、影響)
第16課 辛亥革命
知識結構:
一、 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1. 興起的背景
2. 興中會的成立與同盟會的建立
3. 革命派與立憲派的論戰
4. 發動武裝起義
二、武昌起義及其對全國的影響
1.武昌首義和湖北軍政府的建立
2.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
三、民國的建立和帝制的終結
1.中華民國的建立和《臨時約法》的頒布
2.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成果
3.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第17課 五四運動
知識結構:
一、運動爆發的原因(國際、國內)及導火線
二、過程(兩階段,前後期的主力運動中心)
三、意義(五四精神
(2)第四單元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課 鴉片戰爭
1、1840年6月,英軍艦隊侵入廣東海面挑釁,鴉片戰爭爆發。
2、1841年初英軍強佔香港島,威逼廣州。
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條約內容有: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中國海關收取英商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由雙方商定等。
3、1856年,英軍進攻廣州,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
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別與英法簽訂《天津條約》
條約規定: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沿海沿江十處通商口岸;賠償英法巨額白銀;允許外國人到中國內地旅遊、經商和傳教;外國軍艦和商船可在長江各口暗通航等。
不久,英法火燒圓明園。
1860年=清政府被迫分別與英法簽訂《北京條約》。
條約規定:承認《天津條約》有效;增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對英法賠款各增至800萬兩白銀。
4、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第11課 太平天國運動
1、《天朝田畝制度》:1853年太平天國頒布。
1原則:「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無處不均勻」;
2規定:以戶為單位,不論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分土地;每戶留足口糧,其餘歸國庫;
3太平天國想通過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核心思想),無人不飽暖(目的)」的理想社會。
2、《天朝田畝制度》的意義:
積極意義:反映了農民要求獲得土地的強烈願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斗爭思想結晶。
消極意義:體現的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嚴重脫離實際,根本無法實現。
3、《資政新篇》:1859年太平天國頒布的。是先進的中國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設想,但由於當時形勢未能實行。最終,太平天國運動失敗了。
第12課 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
1、1895年4月,清政府與日本簽訂屈辱的《馬關條約》。
條約規定:割遼東半島、台灣及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二億兩白銀;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國通商口岸投資設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受內地稅。
2、《馬關條約》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3、《辛丑條約》:1901年9月,清政府與侵略者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條約規定:清政府賠償各國白銀共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合計9.8億兩,以關稅和鹽稅作抵押;在北京東交民巷設立「使館界」,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各國駐兵保護;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的戰略要地;懲辦義和團運功中參加反帝斗爭的官員,永遠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參加反帝性質的組織;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上。
4、《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境地。
5、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中國清政府腐敗無能,避戰求和,不敢依靠人民群眾;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國勢強盛,對華戰爭蓄謀已久。
第13課 辛亥革命
1、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團體興中會。
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成立,它是近代中國第一個統一的資產階級政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
2、中華民國成立:
1912年,孫中山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部約法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特別規定實行責任內閣制度,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3、辛亥革命意義:偉大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清王朝,結束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客觀打擊帝國主義勢力,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第14課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
1、五四運動(1919年)是一次不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封建的革命運動。
五四運動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五四運動的口號是「外爭國權,內懲國賊」。
2、中國共產黨成立於1921年。
3、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標志是國民黨一大召開。
第15課 國共的十年對峙
1、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其意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2、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是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
3、長征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1935年1月),成為黨史上一個生死攸關轉折點。
第16課 抗日戰爭
1、抗戰初期,國民黨在正面戰場組織的四大會戰是淞滬、太原、徐州、武漢。作用是遲滯了日本侵略。
2、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中國勝利。中國勝利的原因是:
1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2堅持全民族抗戰;
3日本發動的是侵略戰爭,國際上失道寡助;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反法西斯國家和人民互相支持。
3、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
1是中國人民100多來年第一次取得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完全勝利;
2它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重要組成部分,做出重大貢獻;
4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第17課 解放戰爭
1、1945年10月10日《雙十協定》:和平建國堅決避免內戰,召開政協會議保證人民權利。
2、三大戰役:遼沈戰役(1948年9月)、淮海戰役(1949年1月)、平津戰役(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
3、宣告統治中國22 年的國民黨政權結束的事件是解放軍佔領南京。
4、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
1標志著中國一百多年的屈辱和分裂的歷史從此結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獨立、統一的新中國即將誕生;
2具有世界意義的偉大勝利;
3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壯大立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爭的士氣;
3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勝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勝利
❽ 歷史必修三知識框架 記住是框架 不是知識點
保證全是框架啊 優點是較為簡潔 嗯...有一些太簡潔,你適當補充一下就行了。不過全部要點裡面都有了,還算全吧。望採納!
專題一
❾ 人教版歷史必修三分單元列知識框架(前三單元)
我是高三的,單元列知識框架 每專題最後一面那個 專題學習小結與測評 就不錯,不過你自己列一遍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