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九年級歷史下冊第九課知識點

九年級歷史下冊第九課知識點

發布時間:2021-03-10 17:28:56

❶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歷史第九課知識要點,列成表格

一、伯利克里改革(九上P14)
1、時間:公元前五世紀後半期
2、改革者:伯利克里
3、主要內容:擴大公民的權利;鼓勵學術研究、重視教育、發展文藝;
4、作用:使雅典達到全盛,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到古代世界的頂峰。
二、日本「大化改新」(九上P24-25)
1、時間:7世紀中期
2、改革者:孝德天皇
3、主要內容:
①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國家,以才選官
②經濟方面:把很多貴族土地收歸國有,部民轉化為國家公民,國家定期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
4、影響:它是日本從奴隸社會走向封建社會過度的標志。
三、文藝復興(九上P58-59-60)
1、時間:14世紀—17世紀上半葉
2、最先興起的國家:義大利
3、中心思潮:人文主義
4、實質:新興的資產階級文化
5、早期代表:
代表人物 國別 主要作品及其成就
但丁 義大利 創作長詩《神曲》,率先批評教會
達•芬奇 義大利 創作名畫《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等
莎士比亞 英國 創作劇本《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等
6、作用: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四、新航路的開辟(九上P61-62)
1、主要原因:歐洲商品經濟日益發展和擴大;西歐國家對東方財富的強烈渴望;奧斯曼帝國對東亞商路的控制。
2、客觀條件:指南針的應用;地圓學說的深入人心;航海技術的發展。
3、開辟的過程
航 海 家 哥倫布 迪亞士 達•伽馬 麥哲倫
開辟新航路 發現美洲新大陸 進入印度洋 到達印度 環球航行
4、影響: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促進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開辟了歐洲人殖民擴張活動的道路;造成了亞非拉國家和地區的殖民災禍。
5、比較哥倫布等人的航海與中國鄭和的遠航,有什麼不同?(提示學生從規模、目的、性質、影響等方面分析比較)
航海家 規模 目的 性質 影響
鄭和 船多
人多 宣揚國威加強聯系 友好交往義舉 促進國家友好和經濟文化交流
哥倫布等 船少
人少 開拓市場掠奪財富 殖民擴張活動 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促進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造成殖民災禍
五、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0—1688):(九上P67-68-69)
1、根本原因:斯圖亞特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嚴重阻礙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2、克倫威爾: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代表人物,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克倫威爾率領的議會軍隊打敗了國王軍隊,取得了最後勝利。1649 年,在英國建立了共和國,年就任「護國主」,實行有利於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軍事獨裁統治。1658年克倫威爾去世。
3、1688年宮廷政變:(P69)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聯合發動宮廷政變,推翻了專制統治,另立國王。標志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結束。
4、《權利法案》(P69)①時間:1689 ②目的:限制王權
③作用:為限制王權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國王不能濫用權利,為所欲為。
④意義:標志著英國建立起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專政。
5、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P69)
通過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確立了英國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是人類歷史上資本主義制度對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勝利,為英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掃清了道路,揭開了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序幕,推動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六、美國的誕生或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九上72-76)
1、根本原因:英國殖民統治嚴重阻礙北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2、來剋星頓槍聲:1775年4月,標志北美獨立戰爭開始。
3、華盛頓:美國獨立戰爭的領導人,出生在弗吉尼亞一個種植園主家庭,一直反對英國的殖民侵略。獨立戰爭爆發後,華盛頓被任命為大陸軍總是司令,並領導美國人民進行了艱苦卓越的斗爭,直至勝利。1787年憲法制定後,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並連任第二屆,退休後回到自己的農庄,1799年12月14日去世。
4、《獨立宣言》: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發表,宣告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獨立,標志美國誕生。
5、薩拉托加大捷:1777年,美國獨立戰爭的轉折點。
6、《1787年憲法》:1787年美國制定,規定美國為聯邦制國家,實行總統制,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享有行政權;國會和最高法院分別掌握國家的立法權和司法大權。華盛頓當選為第一屆總統。
7、性質:具有資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的性質
8、意義:美國獨立戰爭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的獨立,確立 了比較民主的資產階級政治體制,為美國資本主義發展掃除了障礙,推動了歐洲和拉美革命的開展。
七、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帝國(九上P78-81)
1、根本原因:封建波旁王朝的專制統治嚴重阻礙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2、《人權宣言》:制憲會議發表。它宣稱人們生來是自由,權利平等,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體現反對君主專制和封建等級制度思想。打擊了法國封建專制和封建等級制度,推動了革命的發展。
3、法國大革命的影響:
①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封建統治;
②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
③對世界歷史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4、法蘭西第一帝國:1804年拿破崙建立,又稱拿破崙帝國。
5、《法典》:法蘭西第一帝國建立後,為了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拿破崙頒布了《法典》(包括《民法典》、《商法典》、和《刑法典》)
6、拿破崙戰爭:
①拿破崙的早期戰爭是為了打退歐洲的反法同盟對法國的干涉,具有正義的民族解放性質;後期乘勝擴大法國的疆域,控制了歐洲很多地方,則是非正義的侵略戰爭。
②拿破崙把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帶到了法軍所到之處,打擊了歐洲的封建勢力,鞏固了資產階級統治,具有積極意義。但是,拿破崙戰爭也損害了被侵略國家人民的利益,激起當地人民的反抗。
③拿破崙的失敗表明,在當時的歐洲大陸,封建勢力遠遠大於資產階級勢力。

八、「蒸汽時代」的到來(九上P88-90)
1、珍妮機:18 世紀60年代,織布工哈格里夫斯發明了一種稱為「珍妮機」的手搖紡紗機。珍妮機的發明標志著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始。
2、瓦特與蒸汽機:1785年以後,瓦特改進的蒸汽機首先在紡織部門投入使用。改良蒸汽機的出現標志著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
3、汽船:美國人富爾頓製造。
4、火車的誕生:英國工程師史蒂芬孫發明了火車機車。1825 年,這列名為「旅行者號」的機車在英國試車成功.
5、工業革命完成:19 世紀上半期
6、工業革命的影響:
工業革命創造了巨大生產力,使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工業革命以後,資本主義最終戰勝了封建主義,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進、東方落後的局面。
九、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九上P107-108)
1、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
馬克思主義理論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組成部分。
2、《共產黨宣言》
①時間:1848 年
②起草人:馬克思、恩格斯(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的綱領)
③作用:《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從此,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國際工人運動進人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十、美國南北戰爭或美國內戰(1861-1865)(九上P111-114)
1、根本原因:南北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北方資本主義經濟和南方種植園經濟)即奴隸制的存廢問題。
2、林肯:林肯一生的主要活動就是領導了南北戰爭,頒布了《解放黑人奴 隸宣言》和《宅地法》,解放了黑人奴隸,為廢除奴隸制而獻身。林肯為維護國家統一和解放黑人奴隸做出了重大貢獻,為美國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是美國歷史上的著名總統。
3、《解放黑人奴隸宣言》1862年頒布。規定從1863年元旦起,廢除叛亂各州的奴隸制,並允許奴隸作為自由人參加北方軍隊。宣言的發表,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廣大黑人歡慶解放,踴躍報名參軍,北方軍隊因此獲得雄厚的兵源。
4、性質: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5、影響:經過這場戰爭,美國廢除了奴隸制度,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大障礙。為以後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十一、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九上P117-118)
1、時間 :1861年
2、沙皇: 亞歷山大二世
3、性質 :是沙皇自上而下實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4、影響:①農奴制的廢除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
②改革雖然留下了大量封建殘余,但加快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③是俄國近代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
十二、日本明治維新(九上P118-120)
1、內容:①政治方面:「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
②經濟方面:允許土地買賣,引進西方技術,鼓勵發展近代工業。
③社會生活方面:提倡「文明開化」,即向歐美學習,努力發展教育。
2、性質: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3、意義:①使日本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逐步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
②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命運,是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
③日本強大後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十三、人類邁入「電氣時代」(九上P124-127)
1、「電氣時代」的到來:19世紀70年代,人類歷史進人了「電氣時代」。
2、「發明大王」愛迪生:1879年研製成功耐用碳絲燈泡。
「天才是1%的靈感加99%的汗水。」
3、汽車:德國人卡爾•本茨在1885年試制汽車成功,被稱為「汽車之父」。汽車的大量使用,增強了人們的生產能力,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擴大了人們的活動范田,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4、飛機:1903年12月美國的萊特兄弟製成飛機,並試飛成功。
十四、兩大軍事侵略集團(九上P131-134)
1、 形成時間:19世紀末20世紀初
2、 形成原因: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發展不平衡
3、 「三國同盟」由德國、義大利、奧匈帝國組成;
4、 「三國協約」由英國、法國、俄國組成。
5、 形成後果:兩大軍事集團展開瘋狂的擴軍備戰,世界大戰一觸即發。
十五、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
1、 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發展不平衡
2、 戰爭的性質:帝國主義國家的掠奪戰爭
3、 導火線:1914年的薩拉熱窩事件
4、戰爭的結束:1918年11月,德國投降,一戰結束。
5、戰爭的影響:
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規模空前。戰場由最初的歐洲擴大到非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先後有三十多個國家捲入戰爭。
②這場帝國主義戰爭給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參戰各國共死傷二干多萬人,其中被戰爭、飢俄、疾病等奪去生命的人超過一千萬。
十六、啟蒙思想家伏爾泰(九上P138)
1、18世紀的法國
2、主張:反對封建專制制度,主張開明的君主執政,強調資產階級的自由和平等。
十七、啟蒙思想的影響(九上P139)
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為新興的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貴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進了歐洲的社會進步。許多啟蒙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紹到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促進了這些國家的思想解放。
十八、牛頓力學理論體系(九上P139)
1、英國科學家牛頓是近代自然科學的奠基人之一。
2、牛頓在天文學上的主要貢獻是在17世紀下半期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3、在數學上主要的貢獻是微積分的創建;
4、在力學上,牛頓建立了完整的力學理論休系。其中,力學三定律,也稱「牛頓三定律」,對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影響最大。
十九、達爾文與「進化論」(九上P140)
1、英國科學家達爾文 2、著作:《物種起源》
3、思想:他提出了「進化論」思想。指出自然界是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法則中發展的。
4、作用:這部著作的問世,第一次把生物學建立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上,推翻了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物種起源》的出版,在歐洲乃至整個世界沉重打擊了神權統治的根基。
二十、愛因斯坦與相對論(九上P140)
1、出生在德國的科學家,是20世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2、一生中最重要的貢獻:20世紀初提出的相對論。
3、作用:相對論的創立推動了整個物理學理論的革命,為原子彈的發明和原子能的應用提供了理論基礎,從此打開了原子時代的大門。

❷ 九年級下冊歷史每節課的知識點

http://wenku..com/link?url=3RoZvGeQI_03Qn0JSQBf1v-Ao6lyiSpp_70otcLyQ-

❸ 九年級下人教版歷史1~9課復習提綱

第1課 俄國十月革命
課程標准:簡述俄國1917年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的概況,了解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及其重大意義。
一、沙皇專制統治的崩潰——二月革命:
⒈時間:1917年3月(俄歷二月)。⒉地點:俄國首都彼得格勒。
⒊結果: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⒋性質:屬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性質。
二、十月革命的勝利:
⒈概況: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列寧親自領導彼得格勒武裝起義,攻佔冬宮,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取得勝利。隨後成立了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列寧為主席),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
⒉意義:俄國十月革命沖破了世界帝國主義陣線,創建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它不僅激勵著各國無產階級的斗爭,而且鼓舞了被壓迫民族的解放斗爭。它的勝利推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全世界的傳播,並向各國人民展示了一條嶄新的尋求解放的道路。十月革命是世界現代史的開端。

第2課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課程標准:了解列寧在社會主義建設方面所做的探索; 概述二三十年代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成就和經濟政治體制上存在的嚴重弊端。
一、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⒈「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施:
⑴目的:為了平定國內武裝叛亂和戰勝協約國的武裝干涉。
⑵時間:1918年開始。
⑶內容:①實行余糧收集制,強制徵收農民的余糧;②把大中小企業收歸國有;③取消自由貿易,實行糧食和日用品配給制。
⑷作用:在集中財力、物力戰勝敵人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⒉新經濟政策的實行:
⑴背景:1920年底,蘇俄粉碎了國內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進攻,轉入和平建設後,遇到了新的困難和危機。列寧從實際出發,放棄用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設想,認為必須改變經濟政策。
⑵時間:1921年開始。
⑶內容:①農業方面,用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農民交稅後可自由處理自己的糧食。②工業方面,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某些中小企業。③商業方面,取消實物配給制,恢復商品買賣。
⑷作用: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大大提高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鞏固了工農聯盟,穩定了蘇維埃政權。
用新經濟政策代替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體現了列寧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方面實事求是、勇於創新的精神。
⒊蘇聯的成立:1922年底,一些蘇維埃共和國在自願平等的基礎上成立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
二、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
⒈社會主義工業化方針的確定:1925年,聯共(布)確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從1928年開始,蘇聯有計劃地進行經濟建設。
⒉工業國的建成:到1937年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時,蘇聯已從落後的農業國變成強大的工業國,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⒊農業集體化方針的實行:1927年,蘇聯實行農業集體化的方針,把個體小農經濟改造成為大規模的集體農庄。經過幾年努力,蘇聯的農業集體化基本完成,並初步實現了農業機械化。
三、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斯大林模式:
1、形成標志:1936年,蘇聯新憲法的頒布。(新憲法的頒布宣告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基本制度的建立,也標志著斯大林創建的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形成。)
2、嚴重弊端:①經濟上忽視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要求,否定市場機制的作用,造成經濟效益低下;經濟計劃統得過死,妨礙了地方和企業積極性的發揮。②政治上,權力過於集中,民主法制被忽視,權力越來越集中到個人手裡,最後形成了個人的高度集權。

第3課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課程標准:了解凡爾賽和約、九國公約的基本內容
一、巴黎和會和《凡爾賽和約》
⒈1919年1月,協約國集團在巴黎近郊的凡爾賽宮召開巴黎和會,討論對戰敗國(最主要是德國)的處置問題---對戰後的世界做出安排。(分贓會議)
⒉《凡爾賽和約》
1919年6月,協約國集團同德國簽訂《凡爾賽和約》,主要內容有:①領土方面: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法國;②殖民地方面:德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分贓會議」);③軍事方面:德國取消義務兵役制,陸軍總數不得超過10萬,萊茵河東岸50千米內,德國不得設防;④賠款:德國須支付大量賠款。
⒊凡爾賽體系的建立
①構成:《凡爾賽和約》連同協約國同奧地利、保加利亞、匈牙利和土耳其簽訂的和約,構成「凡爾賽體系」。
②影響: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和非洲統治的新秩序。
二、華盛頓會議和《九國公約》
⒈召開目的:協調帝國主義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的關系(美、日矛盾激化)
⒉召開時間:1921—1922年 操縱國:主要是美國(受惠最大)
⒊《九國公約》:⑴內容:尊重中國的主權與獨立及領土完整;建立並維護各國在中國的商務實業「機會均等」原則;不得在中國謀取有損於其他國家公民的特權。⑵影響:《九國公約》名義上尊重中國的獨立和領土主權完整,但核心內容是確立在華「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原則。它打破了日本對中國的獨占,從而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此外,在華盛頓會議上美、英、日、法簽訂了《四國條約》;美、英、法、日、意簽訂了《五國海軍條約》。
三、「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華盛頓會議建立了帝國主義列強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華盛頓體系。由凡爾塞體系和華盛頓體系構成的帝國主義國際關系新格局,史稱「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國際聯盟是這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體系的實質是建立帝國主義重新分割世界維護戰勝國利益和維持戰後和平的新體系。

第4課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和羅斯福新政
課程標准:簡述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
以「工業復興法」為例,評價羅斯福新政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作用。
一、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
1924-1929年世界資本主義處於相對穩定時期,經濟的恢復和較快,美國尤為突出。
⒈首先爆發的國家:美國,然後迅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⒉經濟危機的特點:①持續時間長;②波及范圍廣;③破壞性大
⒊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影響:嚴重的經濟危機引起政治危機,資本主義世界各國的工農運動高漲,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爭奪及帝國主義與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間的矛盾更趨激烈和尖銳。
⒋為擺脫經濟危機各國資產階級紛紛尋找出路:美國實施「羅斯福新政」;德國和日本走上法西斯化道路。
二、羅斯福新政(1933年開始)
⒈原因:經濟危機沖擊了美國資本主義制度。
⒉目的:力圖用國家干預經濟的辦法,使經濟盡快復甦(為了消除經濟危機)。
⒊新政的主要內容:①改革銀行制度,恢復銀行信用;②整頓農業。限制主要農產品的生產,銷毀過剩的農產品,由政府給農場主補償;③興建公共工程,增加就業機會,提高生產和消費能力;④調整工業(是中心措施),通過《工業復興法》,防止出現因盲目競爭引起的生產過剩,加強了政府對工業生產的調節與控制。
⒋特點(手段):國家加強對經濟的調節與控制 (「新」的地方)
⒌評價羅斯福新政(作用、影響):①羅斯福新政增強了國家對社會經濟的調控能力;②重振了美國經濟,穩定了社會秩序;③維護了美國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09中考已考)
⒍新政的實質:是一種不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因而不可能徹底消除經濟危機。

第5課 德、意、日的法西斯化
課程標准:通過國會縱火案和反猶暴行等事例,揭露德意日的法西斯暴行。
一、義大利法西斯專政的建立
1922年10月,法西斯黨徒墨索里尼在義大利建立法西斯專政。
二、德國納粹黨上台
⒈背景:在世界經濟危機中,德國是歐洲地區遭受打擊最嚴重的國家,經濟蕭條,社會動盪。
⒉開始建立:1933年,納粹黨頭目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逐漸集總統和總理大權於一身,稱為國家元首。
⒊希特勒建立法西斯恐怖獨裁統治:①製造「國會縱火案」,大肆鎮壓德國共產黨和其他進步力量。②推行種族滅絕政策,瘋狂迫害、屠殺猶太人(約600萬)。③嚴密控制思想和文化教育;④推行國民經濟軍事化,大肆擴軍備戰;⑤撕毀《凡爾塞和約》,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進軍萊茵非軍事區。德國成為歐洲戰爭的策源地。
三、日本法西斯化
⒈受經濟危機的沉重打擊,日本國內矛盾激化。以軍部為核心的法西斯勢力迅速抬頭。在軍部的推動下,1931年日本發動侵略中國的九一八事變,不到半年就佔領了整個東北。
⒉1936年,受軍部控制的新內閣上台,日本成為亞洲戰爭的策源地。1937年日本製造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第6課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與擴大
課程標准:以慕尼黑會議為例,說明綏靖政策的實質和惡劣影響。簡述德國進攻波蘭和蘇聯、日本偷襲珍珠港等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和逐步擴大的主要事件。通過聯合國家宣言和雅爾塔會議等史實,了解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及其作用。
一、慕尼黑陰謀
⒈慕尼黑陰謀: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首腦在慕尼黑舉行會議,強行把蘇台德區割讓給德國。
⒉綏靖政策的影響:英、法等國推行綏靖政策助長了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氣焰,慕尼黑會議後不到半年,德國進一步吞並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⒊綏靖政策的實質:以犧牲弱小國家的利益為代價,取得與德意侵略者的妥協,維護其自身的利益。
二、二戰的全面爆發
1、時間:1939年9月 2、標志:德軍突襲波蘭,英法被迫對德宣戰
三、二戰的擴大
⒈德國進攻蘇聯
①蘇德戰爭爆發的時間:1941年6月22日②爆發的標志:德軍突襲蘇聯(蘇聯衛國戰爭開始)③重大戰役:莫斯科保衛戰它的勝利粉碎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是德軍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敗。
⒉日本偷襲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在太平洋上最大的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擴大。(最大規模)
四、《聯合國家宣言》的發表→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
⒈背景:德、意、日不斷擴大侵略,全世界受法西斯侵略和威脅的國家需要聯合起來對付共同的敵人。⒉目的:徹底打敗法西斯
⒊時間:1942年1月 參加國:美中蘇英等26國 地點:華盛頓
⒋內容:簽字各國保證全力對法西斯國家作戰,決不單獨同敵人停戰議和。
⒌意義: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建立使戰爭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成為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最後勝利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第7課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轉折和勝利
課程標准:簡述斯大林格勒戰役、諾曼底登陸和攻克柏林戰役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作用。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
⒈1942年夏,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取得中途島戰役的勝利,成為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
⒉1942年,英軍在北非戰場上取得阿拉曼戰役的勝利,使德、意法西斯喪失了在北非戰場的主動權。
⒊1942年7月-1943年2月,蘇軍取得的勝利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斯大林格勒戰役成為蘇德戰爭的轉折點,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二、諾曼底登陸戰
1944年6月,
艾森豪威爾指揮美英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開辟歐洲第二戰場,使法西斯德國陷入盟軍的兩面夾擊之中,加速了德國法西斯的滅亡。
三、重大會議
⒈為了盡快擊潰德國法西斯,1943年冬,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在伊朗德黑蘭舉行會議,確定了對德作戰方針,決定1944年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
⒉1945年2月,在法西斯德國敗局已定的形勢下,蘇、美、英三國首腦在蘇聯的雅爾塔舉行會議。會議制定了最後擊敗德國的計劃,決定戰後德國由蘇、美、英等國分區佔領,蘇聯在歐戰結束後三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討論組建聯合國。
四、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
⒈柏林戰役 1945年5月8日 蘇軍攻克德國首都柏林,德國戰敗投降。歐洲戰事結束。
⒉日本投降
⑴促使日本法西斯投降的因素:①美國先後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一顆原子彈;②蘇聯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和朝鮮,消滅了日本關東軍;③中國及亞洲其他國家的抗日武裝開展全面反攻。
⑵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簽訂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損失最慘重的一次戰爭。
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性質和影響
①性質: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②影響:它摧毀了法西斯勢力,削弱了除美國以外的其他帝國主義國家,有利於民族解放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大戰期間先進科學技術的出現,為戰後新科技革命的興起奠定了基礎。戰爭教育了世界人民,追求和平、反對戰爭成為人們的普遍願望。
⒋兩次世界大戰的啟示:
①加強友好合作,團結互助;②遏制霸權主義、恐怖主義;③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促進世界經濟的共同繁榮,促進人類文明的共同進步;④和平來之不易,世界大戰的悲劇不能重演。

第9課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美國經濟
課標:概述戰後美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09中考已考)
戰後美國經濟的發展依據其特點可分作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戰後至五六十年代):空前發展,經濟實力急劇膨脹,成為經濟超級大國。
第二階段(20世紀70年代):經濟發展速度放慢,開始出現貿易逆差,並不斷擴大。由最大的債權國變成最大的債務國,經濟霸主的地位發生動搖。
第三階段(20世紀80至90年代):經濟高速增長,率先進入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的知識經濟時代。

❹ 九年級下冊歷史知識

湖北省秭歸縣新灘中學九年級下冊歷史復習知識要點
湖北省秭歸縣新灘中學 譚復根
第一單元 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1、1917年3月,俄國「二月革命」,(結果)推翻了沙皇的專制統治,出現了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
2、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列寧領導,指揮中心在斯莫爾尼宮,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工人士兵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列寧當選為主席。
3、十月革命的意義:(教材第5頁)。
4、蘇聯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經濟上:① 列寧領導,1921年實施新經濟政策;② 斯大林領導,1928-1937年,第一、二個五年計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
政治上:1922年底(12月)成立蘇聯。
法制上:1936年通過新憲法,宣布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標志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斯大林模式)形成。
第二單元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世界
1、1919年1-6月,巴黎和會,三巨頭(法克里孟梭、英勞合•喬治、美威爾遜),簽定對德問題的《凡爾賽和約》,實質:帝國主義的分贓會議。
2、《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原在中國山東的全部權益由日本繼承,引發「五四運動」。
3、對德《凡爾賽和約》與對奧、保、匈、土的和約,構成「凡爾賽體系」,確立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統治的新秩序。
4、1920年1月,國際聯盟成立,美國未加入,英法操縱。
5、東亞、太平洋地區,日美矛盾尤為激烈,1921-1922年,九國代表召開華盛頓會議,1922年簽署關於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核心:遵守各國在中國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實質:打破日本獨霸中國的局面,為美國在中國的擴張提供了方便。結果:與「凡爾賽體系」一起構成帝國主義對世界的統治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6、1929-1933年經濟危機,首先在美國爆發,然後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特點:①范圍廣,②時間長,③破壞性大。
7、1933年,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實施「羅斯福新政」。
目的:是在資本主義制度內部進行調整,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開創國家干預經濟先例),消除經濟危機。
中心措施:國家對工業的調整,《國家工業復興法》
意義:P23。
危機根源:是資本主義制度。只要這種制度存在,危機就不可避免。
8、1933年,德國希特勒上台,德國法西斯建立,世界大戰歐洲策源地形成。
9、恐怖措施:①:「國會縱火案,②解散一切工會③焚毀大量進步書籍④反猶狂潮。
10、義大利: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專政(最早,危機之前)
11、1936年2月,日本軍部法西斯專政建立,世界大戰亞洲策源地形成。
第三單元 第二次世界大戰
1、20世紀30年代,西方大國推行綏靖政策,1938年9月,慕尼黑陰謀把綏清政策推向頂峰。影響:P35。
2、1939年9月1日,德軍突襲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40年四、五月,德軍佔領了包括法國在內的西歐和北歐許多國家,英國也遭轟炸。
1941年6月蘇德戰爭開始。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美國基地珍珠港(珍珠港事件)。戰爭規模擴大。
3、1942年1月1日,26國代表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標志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建立。
1945年2月,美、英、蘇首腦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雅爾塔會議,內容:P39—40。
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1944年6月6日,美、英盟軍諾曼底登陸,開辟歐洲第二戰場,與蘇軍東西夾擊。
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歐洲戰爭結束。
1945年9月2日,日本簽署投降書,二戰結束。日投降根本原因:中國等亞洲各國人民對日本侵略者展開猛烈進攻。蘇聯對日作戰是履行雅爾塔會議的承諾。
第四單元 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變化
1、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經濟持續發展,繁榮景象
原因:P48。①占據廣闊的國際市場;②大力發展科技教育,利用高新技術成果;③政府採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
2、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地位下降。
原因:經濟發展中的弊端暴露;1974-1975年由中東提高石油價格引起的經濟危機。
20世紀80年代以後,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負債國。
3、20世紀90年代,美國進入新經濟時代,新經濟的主要特徵是信息化和全球化。
4、20世紀50-70年代,西歐經濟持續繁榮。
原因:①美國援助(馬歇爾計劃);②重視教育,勞動力素質高;③採用最先進的科技成果;④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
5、20世紀60年代,「歐洲共同體」組織成立。
1993年,「歐盟」成立,至今有27個成員國,使用單一貨幣——歐元。是世界最大的經濟體。
6、日本成為僅次美國的第二號經濟大國。
原因:①戰後美國在日本推行非軍事化政策;②50年代,美國出於戰略需要扶持日本;③日本政府制定了適當的經濟政策,引進最新的科學技術成就,發展教育和科學技術。80年代中期以後,日本實行「科技立國」政策。
第五單元 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和演變
1、 赫魯曉夫改革:1953-1964年(被迫下台)。全盤否定斯大林。結果:並未根本改變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
2、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首先進行經濟改革,未取得成果,後轉向政治方面,主要表現:由一黨制轉向多黨制,國家權利分散。直接導致蘇聯解體。
1991年8月19日的「八•一九事件」是蘇聯解體的催化劑。
1991年底蘇聯解體,俄羅斯領導人葉利欽控制了全局。
2、 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大都按照斯大林模式進行經濟建設;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改革最為突出的是匈牙利。
3、 4、東歐劇變:
原因:20世紀80年代,經濟困難(根本原因)導致社會危機;蘇聯放鬆控制。
時間:1989年下半年開始,一年之內
表現:各國黨喪失政權;社會制度發生變化;國家名稱變化:南斯拉夫一分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為二,民主德國與聯邦德國合並實現國家統一。
第六單元 亞非拉國家的獨立與振興
1、 二戰後,印度民族獨立運動高漲,領導人:尼赫魯。
2、 2、1947年,英國被迫同意印度獨立,但決定印巴分治(1950年印度共和國成立,1956年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成立),造成印巴之間矛盾沖突不斷。
3、 1952年,以納賽爾為首的革命力量武裝起義,贏得埃及真正獨立。1956年埃及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
4、 1960年非洲有17個國家獨立,被稱為「非洲獨立年」。
5、 1990年3月,納米比亞獨立,標志歐洲殖民者奴役非洲長達五個世紀歷史的結束,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系最終崩潰。
6、 1959年,卡斯特羅領導古巴革命,走上社會主義道路。
7、 1999年底,巴拿馬人民終於從美國手中收回巴拿馬運河主權。
8、 「一戰」後英國獲得巴勒斯坦地區「委任統治權」,英國支持猶太復國主義運動。
9、 二戰後,聯合國大會通過巴勒斯坦地區「分治」的決議。
1948年猶太人國家以色列建立,阿拉伯國家抵制以色列建立,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
10、 中東地區動盪不定的原因:①中東地區的核心問題是巴勒斯坦問題;②中東地區地理位置和戰略位置極為重要,石油資源極為豐富,是列強必爭之地;③歷史、宗教、種族等因素,使矛盾更加復雜化。
11、 20世紀90年代初,中東和平出現轉機,為中東和平作出重大貢獻的有巴解組織領導人阿拉法特和兩位以色列領導人(拉賓、佩雷斯)。
第七單元 戰後世界格局的演變
1、「冷戰政策」的含義:P84 本質:遏制共產主義。
2、1946年3月,英國首相丘吉爾的「鐵幕演說」是美蘇冷戰的信號;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出台,標志美蘇冷戰開始。
3、冷戰的表現:
經濟上:美國推行「馬歇爾計劃」
軍事上:1949年5月,美國建立「北約」組織;蘇聯於1955年5月建立「華約」組織,標志美蘇兩極格局形成。
4、 美蘇爭霸三個階段: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占優勢;事件: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
20世紀七十年代,美蘇爭霸高潮;事件:1973年越南戰爭結束,1972年尼克松訪華,1979年12月蘇聯出兵佔領阿富汗。
20世紀八十年代,有所緩和,事件:1989年蘇聯從阿富汗撤軍。
5、1991年底,蘇聯解體,標志美蘇兩極格局結束。
6、兩極格局結束後,世界政治格局朝著多極化發展,目前是「一超多強」(一超指美國,多強指歐盟、日本、中國、俄羅斯等國家和國家聯盟)。
7、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經濟實力。
8、20世紀50-80年代,美蘇爭霸嚴重威脅世界和平,冷戰結束後,威脅世界和平的因素有:地區沖突、民族矛盾、宗教紛爭;霸權主義直接威脅世界和平。科索沃戰爭就是其中一例。
9、1999年3月-6月的科索沃戰爭是美國霸權主義的表現,是對世界多極化的挑戰;說明: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將是長期的、曲折的斗爭過程;聯合國的主導地位受到嚴重挑戰。
10、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原因:P95。
11、經濟全球化的表現:①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增長;②跨國公司的影響增大(扮演重要角色);③1995年1月世界貿易組織成立。
12、經濟全球化的影響:①促進了經濟的發展;②各國經濟相互依存、相互競爭。
13、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①利:引進先進技術,參與國際競爭,發展本國經濟是良好機遇;②弊:科技水平和經濟實力相對較弱,在國際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跨國公司把技術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業轉到發展中國家;國際金融風險對經濟的影響進一步加大。
14、中國應對經濟全球化:①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②制定防範風險的有效措施;③引進國外的投資和技術,學習先進的經濟管理經驗;④2001年11月,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第八單元 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
1、 第三次科技革命:
時間:20世紀四五十年代;
標志:原子能、計算機、航天技術、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等領域的重大突破;
起源:美國; 核心;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
特點:P104
影響:①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空前發展;②引起世界經濟結構和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③世界各國都大力發展高科技;④推動世界經濟格局多極化。
2、 文學:美國,德萊賽,《美國的悲劇》;
法國,羅曼•羅蘭,《約翰•克里斯朵夫》
法國,貝克特,《等待戈多》
3、 美術:西班牙,畢加索,《格爾尼卡》
西班牙,達利,《記憶的永恆》
4、 音樂:爵士樂,源於非洲音樂;特點:即興演奏。
搖滾樂,源於美國。
5、 電影:電影誕生日:1895年12月28日,路易•盧米埃爾在巴黎大咖啡館首次把影片放映在銀幕上供許多人觀看。
美國電影的代名詞:好萊塢

閱讀全文

與九年級歷史下冊第九課知識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