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歷史上真正的康熙是什麼樣的人
如想全面了解,建議你看看《康熙自畫像》這本書,美國歷史學家所寫,相對客觀,即不給他歌功頌德,又不胡亂抹黑。
這里提一點,就是他對這個國家的意義。
康熙最主要的貢獻,在於解決北方邊患。當時北方兩大對手:俄國、准噶爾蒙古。康熙將俄國擋在外興安嶺以北,並將准噶爾擊退,趕到天山一帶,使中國控制喀爾喀蒙古(外蒙古)。有人說他簽的《尼布楚條約》是賣國,這太過苛刻了。那裡本是蒙古人地盤,不是滿族人活動區域,更是連漢人的鳥毛都沒有,當地人也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俄國人在拚命爭,清朝也再爭,最後兩家瓜分。俄國控制了雅庫特蒙古,清朝保住整個黑龍江流域。樓上說他丟領土,你咋就沒看到他爭來多少呢?
對付准噶爾,是他另一大貢獻,因為一方面藉此機會控制外蒙古各部,第一次也是最徹底的一次使蒙古各部臣服,從此蒙古人再也沒有南下入寇。
康熙沒活到准噶爾滅亡那一天,但是他把擊垮准噶爾作為基本國策,交給他的兒孫去完成。因為自從跟俄國人打過交道後,康熙就認識到俄國人的危害性,說百年之後,其必為中國之禍。因此盡最大努力防範俄國。在當時,俄國在中亞已經開始擴張,下一個對手就是准噶爾,如果不能搶在俄國人動手前,先吞並准噶爾,將國防第一線推進到中亞,那麼以俄國人的手段,准噶爾遲早會被其吞並,到時候俄國的哥薩克騎兵就會出現在陝甘一帶,那對中國的安全將是一個巨大威脅。經過雍正、乾隆的努力,准噶爾最終被清朝吞並,中國的疆域也推進至中亞,今天我們的地圖上也才出現「新疆」。
『貳』 精彩發現:歷史上康熙真的微服私訪過嗎
事實上,康熙皇帝作為專制君主,是不可能深入民間接近群眾的,他的微服私訪故事於史無證,不過屬於後世的戲說而已。 雖然康熙皇帝未必有過微服私訪,但他確實是中國歷史上到地方上巡察社會與了解民情最多的皇帝之一。《聖祖仁皇帝聖訓》設有「省方」類目,記載康熙皇帝有關巡幸的一些諭旨,表明康熙皇帝的行政特色。省方,就是視察四方。翻開《清聖祖實錄》,有關康熙皇帝巡幸的記載連篇累牘。他東巡山東,西巡陝西,北巡塞外,南巡江浙,京畿之地更是頻繁巡視之地。巍峨泰山、名勝孔府、壯麗五台、蒼莽草原、清秀水鄉都留下了康熙皇帝的足跡,不過他的巡視主要不是為了遊玩,而是出於政務的考慮,從這個角度看,康熙巡幸是勤政的反映。 我們還是看看康熙皇帝巡視地方的一些具體情形,以了解康熙巡幸的歷史面貌。康熙皇帝最有代表性的巡視是六次南巡。南巡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黃淮沖決為患」的問題,親歷河道,尋求治河方案,考察治河工程;同時周知吏治,觀覽民情。南巡主要走水路運河,御舟自京而下,途徑直隸(今河北)、山東、江浙,最遠到達蘇杭。 康熙皇帝十分注意巡幸,盡量避免騷擾百姓。他要求凡巡幸一切需用之物,皆從節儉,巡幸需用草豆木炭食物,概勿令地方官派取民間,擾害百姓,由衙門照時價采買供給。巡幸時常帶負責監察的科道官,稽查強行買賣擾害百姓者。要求地方文武大小官員不許與扈從官員以戚友送禮,對於饋送收受人員,「以軍法從事」,其扈從大小官員及隨往僕役,如有橫行生事擾民者,一並從重治罪。還到處張貼安民告示,聲明發現地方官私征,定行從重治罪。要求凡經過地方,百姓須各安生業,照常生活,不得遷移遠避,反滋擾累。康熙皇帝巡視也注意減少隨從人員,輕裝南下,巡視堤堰,沿途皆設營幄,不御屋廬。康熙皇帝說自己「便道至浙江觀風問俗,簡約儀從,鹵簿不設,扈從者僅三百餘人」。據此可知簡約情形下他的巡視隊伍規模。巡幸駐蹕之處,他說也未有超過三日的,擔心扈從人眾,恐多留一日即滋百姓一日之擾。可見他注意節制,盡量少給百姓找麻煩。 盡管如此,地方官害怕接駕不周,同時也想借機斂錢,還是有擾害百姓之事的。康熙皇帝就曾說:各省不肖官員借口修理行宮,供備器物,並建造御書碑亭等項名色,動用正項錢糧。說是捐俸償還,並不償補,及至虧空數多,復加倍私派科斂肥己,以致給百姓帶來沉重負擔。種種弊端,不可勝指。巡倖免不了加重百姓的經濟負擔。 康熙皇帝認為:「百姓足則國家充裕,若期比屋豐盈,必以蠲租減賦,除其雜派為先。」同時他為了減輕巡幸沿途百姓的負擔,經常蠲免沿途地區的地丁錢糧。如第二次南巡,將江南全省積年民欠一應地丁錢糧、屯粱蘆課、米麥豆雜稅二百二十餘萬概與蠲除。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皇帝第三次南巡,看見淮揚一路既困潦災,所過州縣耕獲、市場不及以前二十三年(1684年)、二十八年(1689年)第一、二次南巡時,認為:「此皆由地方有司奉行不善,不能使實惠及民」,因此「亟思拯恤,截留漕糧,寬免積欠」。採取切實措施減輕百姓負擔。他也認識到,蠲免錢糧原為百姓小民,然而田畝多歸縉紳豪富之家,小民所獲甚微,無田窮民未必均沾實惠,約計人民有恆業者十之三四,余皆賃地出租,所余之糧僅能度日。於是要求地主也要給佃戶適當免收地租,調整主佃及其與國家的關系。 由於康熙皇帝大量蠲免錢糧,民間有建立碑亭稱頌的,康熙皇帝擔心此舉各地仿效,未免致損民力,下令停止建造。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南巡駐蹕蘇州府城內,正逢生日萬壽節,官民奏進各種食物。康熙皇帝以「因閱視河工,巡訪風俗而來,非為誕辰也」,謝絕禮物。 康熙皇帝還以江南浙江為人文萃集之地,入學名額應酌量加增,又於府學分大中小各增五名,以示獎勵人才之意,也有同江南知識分子聯絡感情作用。 清朝常有百姓攔截官輿告狀之事發生,皇帝的輿轎被攔阻,勢必影響巡視進展,也不利於安全。於是還嚴禁軍民懷奸挾詐,希逞私憤,善於駐蹕處所告訐;倘有妄控,除所告事不與准理外,仍嚴加治罪。從這一點看,康熙皇帝是不會喜歡進行微服私訪的。 但是,康熙皇帝巡幸也不是不見百姓。他到了揚州一帶,因不嚴警蹕,百姓男女老幼奔走雜沓,瞻望恐後,高岸水次,甚至有傾跌之虞。於是要求百姓:「止於夾道跪迎,毋得紊亂追趨,致有諸患。」康熙皇帝巡視山東時,所經城邑百姓扶老攜幼,夾道歡迎,康熙皇帝詢問道路旁的百姓收成情況,得知「連歲順成,民生稍得安業」。一般來說,南巡多由舟行,官民群集兩岸迎駕,由陸路西巡,經過郡邑官民無不扶老攜幼,歡騰道旁。康熙皇帝令在乘輿左右備咨地方利弊,據說大家都暢所欲言。康熙皇帝曾巡幸至德州,見有一二災民流移道路,於是詢問疾苦,表示關心。 康熙皇帝自稱通過到處巡幸,因此風俗民情無不洞悉。巡視南方時注意米價的變動和市場供求關系,防止米價上漲;關心全國各地納稅交銀而加征的錢糧火耗數量,反對官員加重火耗;了解到江浙人喜好爭訟,告誡改變風尚;認為江南人習尚奢靡,家無儲蓄,山西商人多在當地經商,勤儉生活,故多富饒,倡導移風易俗。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皇帝對大臣說:「朕巡幸七省,畿輔秦晉民俗豐裕,江浙則較三十八年時更勝,山東近因水旱大異疇昔,河南百姓生計甚艱,此二省之民深歷朕懷。」這是他巡視地方得到的民生印象,非端居宮中的帝王可比。康熙皇帝評價說:江浙山東等處地方官,因他不時巡幸,各加勉力,操守皆優,山陝官員則劣甚。並說他恨貪污之吏,更過於搞分裂反叛的噶爾丹,此後澄清吏治,如策劃平息噶爾丹就好了。 巡視使康熙皇帝了解到一些民間具體情況,對於行政決策起到了好的作用。如他針對各省督撫上奏編審人丁數目,並未將增加之數全部上報。於是說他凡巡幸地方,所至詢問一戶或有五六丁止一人交納錢糧,或有九丁十丁亦止二三人交納錢糧,其他人並無差徭,共享安樂。西南平定以來,人口日增,土地開墾耕種,生齒實繁。為掌握人丁的實數,決定從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起滋生人丁永不加賦。 康熙皇帝巡視地方也不耽誤工作。如康熙二十三年首次南巡,規定奏章俱三日一送行在(「行在」是指皇帝所在的地方,本指京都。後泛指皇帝所到之處。),有時內閣送來的時間晚了,他要批閱到深夜。 康熙皇帝以頻繁的巡視地方,關心民生,處理政務,給人們留下了「勤政愛民」的良好形象,為以後的皇帝樹立了榜樣。至於康熙皇帝微服私訪民間的故事,也只是後來者根據他六次南巡的史實編造出來的罷了!
『叄』 歷史真實的康熙帝是個怎樣的人
歷史上真實的 康熙一生勤政。「勤政實為君之大本,怠荒實亡國之病源」。清朝的皇帝,從天命汗到光緒帝(除同治帝外)都是勤政的
『肆』 電視劇《康熙王朝》是按照真實歷史來拍的嗎
在進入電視劇《康熙王朝》之前,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歷史上的康熙。康熙帝8歲即位,69歲去世,在位長達61年,除去親政前的7年,其執政也達54年。在位時間之久,堪稱中國歷代皇帝之最。他不僅是清代,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幾個賢明君主之一。他治國首重治黃,根治水患,整修大運河,暢通增運,獎勵墾荒,鐲免錢糧,增丁不加賦,經濟空前繁榮;倡導文教,注重教育,組織學者整理典籍,編幕圖書。他以傑出的才能,巨大的勇氣,開創了一個盛世的新時代,把中國封建社會推進到新的發展高峰。在他的統治下,堅持國家的統一,反對分裂;對外反侵略,捍衛國家主權;推行民族聯合的政策,實現了國家與民族的「大一統」,把一個歷經50多年戰亂、殘破而分裂的中國,重新凝聚成一個多民族的「大一統」的國家。康熙對於清朝來說,確實是具有豐功偉略,有自己的思想與見解。
康熙皇帝的輝煌一生成就了《康熙王朝》成功的基本背景,這樣一部反映偉大帝王的電視劇,首先就已經有了奪人眼球的吸引力。《康熙王朝》也確實成為了一個經典。但就是這個經典的歷史正劇,偏偏在歷史知識上錯誤百出。可以說它每一集都有不止一處的歷史硬傷,整部四十六集的電視劇中歷史錯誤更是多如牛毛。
『伍』 康熙真的是千古一帝么請告訴我真實的清朝歷史,不要那些辮子戲裡面被扭曲和粉飾過的。
我們拋開民族歧視,從他的功勞看哪一點能和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比。第一除鰲拜,這只不過是滿族內部最高權利的斗爭,能算歷史功績嗎。第二平三番,以全國之力打一個地方藩王,還打了8年,要不是吳三桂早死,他還不一定贏,這份功績比得上三個月就平定吳楚七國之亂的漢景帝嗎。第三打准格爾,動用全國大軍兩次,第一次用全國大軍沒打贏個蒙古部落,要不是准格爾死在了女人的肚皮上,第二次他也懸。平定少數民族他能和漢武帝比嗎。第四尼布楚條約在我看來就是中國第一份喪權辱國的條約,俄國那時在遠東不過幾千兵力,你看康熙打的那仗我都不好意思說了,東北又是你滿清老家,轉手之間就是十萬大軍,跟他簽什麼,大炮的射程就是疆域,只要揮軍向北一指立刻開疆數千里。第五收台,又是在人家鄭經死後收,這也能算他的才能以全國打一個島,隨便換了誰都行。不過他的運氣非常的好,他的對手吳三桂准格爾鄭經都是在和他角力半路中死去,狗屎運,就他這五條功績也配稱千古一帝,敢和秦皇漢武比,這個人也十分自大 狂傲,連秦皇漢武都沒有稱個聖,漢武帝都沒把自己放到和孔子一樣的地位,他康麻子竟然敢稱聖祖。我只能說句不要臉。但話又說回來他並不是一無是處,但是和秦皇漢武比他差的很遠連唐宗宋祖也比不上,只能說不是個無為之君,比那些碌碌無為之輩有功績,但如果把他放到他當時那個時代的世界中,毫無疑問他們滿清12酋長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
『陸』 我想知道關於康熙的真正歷史
清朝的康熙皇帝玄燁(1661--1772在位)酷愛書法,他說:「人果專心於一藝一技,則心不外馳,於身有益。朕所及明季之與我之耆舊,善於書法者俱長壽,而身強健。復有能畫的漢人或造器物匠役,其巧絕於人者,皆壽至七八十,身體強健,畫作如常,由是觀之,凡人心志有所專,即是養身之道。」 玄燁主張「志有所專,即是養生之道」,過去有人認為勤奮、刻苦會損害身心健康,影響長壽,其實這樣是不對的。玄燁認為書法家為寫好字,在揮毫之前,總要「收視厭聽,絕慮凝神,盡量做到心正氣和,其效果對於身心健康大有好處。」他還舉例說,古代長壽的書法家大有人在,如書寫「九成宮」的唐代書法家歐陽洵,終年八十五歲;寫「天子廟堂碑」的虞世南,活到了八十九歲;寫「玄秘塔」的柳公權,八十八歲才去世。可見玄燁的這一論斷,確實是經過一番考證的。 現代科學研究證明:人的大腦緊張的工作開始得越早,持續的時間越長,人衰老的速度反而會越慢。所以,人要想衰老得慢,就必須保持腦力和體力的活動。然而現在的中老年退休後工作量和運動量都較小的情況下,不僅需要四肢肌肉筋骨運動,同時也需要大腦的思維運動,這兩者的具全是延年長壽必不可少的。而書法正是這兩者的結合,所以說書法可以令人長壽是有其科學依據的。 而康熙皇帝級夠從書法家長壽的現象中,觀察到書法可以令人長壽的奧妙所在,這不得不令人信服且佩服。 數學解方程時,人們總會碰到"元"、"次"、"根(解)"。不過,你知道題目中的數學術語"元"、"次"、"根(解)"(當然只是指漢語譯名)是誰創造的?說來你也許不信,是清朝的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是一個抱負遠大、好學上進的君主,他曾拜比利時的南懷仁等傳教士為師,學習天文、數學、地理,還學拉丁文。康熙大帝雖然聰穎過人,但是聽外籍教師講課並不輕松。因為南懷仁等人的漢語和滿語水平有限,日常會話還能夠勉強對付著,而要將嚴謹而高深的科學知識表達出來就顯得力不從心了。而當時課本多是外文,即使中譯本也是半通不通的。這樣,學習中就必然有許多精力被消耗在語言溝通上,進度不快。 不過,康熙學習很刻苦,也很有耐心。一遍聽不懂,就請老師再講一遍,直至真正弄懂為止。南懷仁在講方程時句子冗長,吐音又很不清楚,康熙的腦子常常被搞得暈暈糊糊的。怎樣才能讓老師講得好懂呢?一陣冥思苦想後,一個妙法突然冒出來。他向南懷仁建議,將未知數翻譯為"元",最高次數翻譯為"次"(限整式方程),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翻譯為"根"或"解"……南懷仁用筆認真地記了下來,隨即用這些新創術語換下自己原先使用的繁瑣詞語:"求二'元'一'次'方程的'根(解)'……果然掃除了很多障礙,提高數學效率。南懷仁驚疑地盯著康熙,愣怔了一會兒,突然按照西方最親切的禮節一下子將康熙緊緊抱住:"我讀書和教書幾十年,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還從來沒見過一個像您這樣肯動腦筋的人!" 在清朝皇帝的御膳譜里,除了山珍海味和各種精細食品外,還有一種粗糧:玉米粥。在德齡著的《清宮瑣記》中,就記載著慈禧太後愛吃玉米粥的事。那麼,玉米粥是怎麼進皇家食譜的呢? 相傳,康熙皇帝一次帶著侍從到灤平的長山峪一帶打獵。眼看太陽要落山了,康熙皇帝正要往回走,忽然發現一隻梅花鹿,他急忙快馬加鞭,緊追不舍。這時,天色漸黑,侍從也不知哪裡去了。康熙累得氣喘吁吁,肚子也餓得咕咕叫,只好策馬往回走。走了一會兒,突然見前面有燈光,近前一看,原來是一家農舍。康熙勒住了馬,從窗子里看到一個白發老人和幾個兒子正要吃飯。飯桌上擺著熱氣騰騰、焦黃焦黃的玉米面干糧和香噴噴的玉米粥,還有野兔肉燉蘑菇、燒金針菇和一大盤冷盤。香味一陣一陣撲鼻而來,真是饞人。康熙這時更覺肚子餓了,他下馬走進農舍,向一家人施禮說:「我是過路的,因為天晚了,肚子也餓了,想借一餐,一定多付銀兩。」山裡人直爽好客,一聽說遠來的客人,立刻讓到上座。康熙略略客氣幾句,就和這一家人吃了起來。康熙覺得從來沒有吃過這樣香美的飯菜。但是他最愛吃的還是玉米粥,又粘乎,又爽口,樣子也好看,就像珍珠粒一樣。康熙一連吃了三碗。這家人見他實實在在,也很高興。 康熙吃完飯,問道:「這么好吃的飯菜是誰燒的,一定是個巧媳婦吧?」老人說:「不是,我家沒女兒,只有三個兒子。大兒子上山打獵,二兒子上山砍柴,三兒子在家種菜做飯。這飯菜就是三兒子做的。」康熙看見三兒子長得眉清目秀,也很喜歡。正在這時,皇帝的侍從在外邊看到皇帝的御馬,找了進來。這家人這才知道來客是皇帝,惶恐萬分,趕緊磕頭。康熙笑著說:「看你們一家快快樂樂享太平,朕很高興!」他吩咐賞銀百兩,才乘馬而去。 過了幾天,康熙想起了好吃的玉米粥,派人找到老漢的三兒子,讓他在御膳房裡專做玉米粥。從此,玉米粥便寫進了御膳房的食譜。 康熙的母親對書法頗有研究,尤其喜歡當時書法大家趙涵的一些字帖,便讓康熙學習。康熙也樂此不疲,學習一個時期後康熙覺得差不多了,便試著上街寫字。一天,他以秀才的身份去周至縣城私訪,在大街上鋪開紙張,揮筆寫到:「鶯歸燕去長悄然,春往秋來不知年」。 因疏忽把悄然的「然」字丟了上邊的一點,盡管如此他依然喜出望外,自言自語道:「聽說周至有個趙涵字寫得不錯,諸位看我的字與趙涵比誰居其上?」 話音剛落,一位老者提筆在那個「然」字上添了一點,這一點點得不偏不倚,恰到好處。康熙見狀驚問:「請問老先生尊諱?」人群中有人搭話:「他就是我們周至的趙涵!」聽說是趙涵,康熙立即請他到酒家,席間便請教起書法來。趙涵也不客氣,從運筆到布局,從揣摩到腹稿,講得頭頭是道。康熙聽了如醉如痴,不住地稱奇:「先生造詣頗深,教誨之言當為師訓。」分手時,康熙道出了自己的身份,並請趙涵進京稱臣。趙涵聽說是皇上駕到,嚇得連連叩頭:「萬歲明鑒,恕小人無禮!」 康熙私訪回京,想試試母親對書法的眼力,就把在周至大街上寫的字拿給她看。母親拿起字來端詳了一會兒,說:「康熙學字數十年,只有一點像趙涵。」並把趙涵添上的一點指給康熙。康熙聽後對母親更加敬重,從此也堅定了他學習趙涵書法的決心。 電視劇中,有孝庄給順治下毒的情節,順治的歸宿也以出家告終。事實上,順治死於天花。死亡時間為順治十八年六月初八。 在教育兒子方面,至少在順治婚姻問題上,孝庄並不是一個成功者。也許正因為如此,她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年幼的皇孫身上,要求玄燁舉手投足、一言一行都要符合帝王規范。玄燁出痘痊癒後,孝庄就讓他「入書房讀書」,還讓皇孫隨從「站班當差」,同大臣一起參加各種跪拜禮儀。 玄燁當上少年天子後,孝庄常給他講「得眾則得國」的道理。一次,祖母當著王公大臣的面問康熙的志向,他不假思索,按照祖母平日的教誨回答說:「惟願天下安寧,百姓安居樂業,共享太平之福而已」,這一回答著實令在場的官員稱贊不已。 隨著鰲拜專權問題的日益嚴重,康熙在祖母的支持和策劃下,開始實施擒鰲拜的計劃。當鰲拜到內廷覲見康熙時,內侍將一個折腿椅子請他坐。康熙命賜茶,內侍用一隻經沸水煮過的碗盛茶,鰲拜接茶時因炙手難耐,茶碗猝然墜地,鰲拜屈身拾碗,身後的內侍趁勢將他撲倒。《清史稿》記載說:太後不幹預朝政,朝廷每有大政,康熙「多告而後行」,委婉說出了孝庄在康熙朝前期的舉足輕重的作用。 康熙八歲喪父,十歲喪母,因此對祖母有特殊的依戀。一次,孝庄去五台山禮佛,康熙備下八人抬暖轎一乘。因考慮到轎夫行走山路不便,孝庄堅持乘車上山。康熙暗中令轎夫隨車後行。由於山路顛簸,乘車實在不穩,孝庄面露難色。這時康熙命轎前行,來到祖母面前。孝庄大為感動,撫著孫兒的背贊嘆說:「車轎細事,且道途之間,汝誠意無不懇到,實為大孝。」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庄在75歲高齡時病倒。康熙衣不解帶,睡不安榻,晝夜守在祖母身邊達一個多月之久。 宮中神秘侍女——蘇麻喇姑 歷史上,蘇麻喇姑確有其人。蘇麻喇姑是蒙古族人,出生在科爾沁部一個牧民之家。確切的生年不知,但從她作為孝庄的陪嫁侍女來推算,蘇麻喇姑應該比康熙大40歲左右,應是玄燁的祖母輩。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正式稱帝,改國號為大清,並冊封五宮後妃,孝庄被封為西永福宮庄妃。也就在這一年,蘇麻喇姑作為大清的「女秀才」,受命制定滿族衣冠服飾。這說明她具有相當的文化素養,對滿、蒙、漢服飾有精深造詣。 早年的草原生活和後來的塞外經歷,使蘇麻喇姑練就了不凡的馬上功夫。她常常騎馬外出,為孝庄辦理各種事情,是孝庄身邊最得力的侍女。 康熙在宮外避痘的幾年間,蘇麻喇姑確實擔當了教育玄燁的重任。《嘯亭雜錄.蘇麻喇姑》中記載,玄燁幼時,「賴其訓迪,手教國書」。從現存的硃批檔案中可見,玄燁的滿文寫得相當好,而康熙的這一成就,正是蘇麻喇姑手把手教育的結果。 康熙即位時虛齡只有8歲,但從他的身體發育和心理年齡上看,無疑是早熟的。也許正因如此,康熙才在祖母孝庄的旨意下,於康熙四年七月娶四輔臣之首的索尼的孫女赫舍里氏為皇後。這時康熙只有11歲。再看此時的蘇麻喇姑,至少應在50歲左右,與康熙不可能有其他曖昧關系。而她愛慕漢人伍次友等等,更屬子虛烏有。 蘇麻喇姑平生有些「怪癬」,《嘯亭雜錄》說她一年中從不洗一次澡,只有除夕那一天,用極少的水對身體進行擦洗,然後將「穢水自飲」,據說這是「為懺悔」。至於「懺悔」的是什麼,就不得而知了。 蘇麻喇姑死於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被「葬以嬪禮」安葬在孝庄的昭西陵側。
『柒』 義大利有本書,揭露了康熙的什麼面目,可謂和昏君如出一轍
揭露康熙是一個好色帝王,根本就是勤政愛民的帝王代表,跟那些吃喝玩樂的昏君就沒有兩樣了。
歷史上記載的康熙
根據歷史上記載,康熙是千古一帝,很少帝王可以比得上他,因為康熙每天不是上班幹活,就是看書,也不好色,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每天對自己要求都非常嚴格,不給自己一絲放鬆都機會。
所以我們從馬國賢的記載可以得知,康熙到了晚年,根本就無心政事,整天吃喝玩樂,放縱自己,導致官場腐敗,國家啥錢都沒有,好在雍正上台,勤勤懇懇上班幹活,不然大清王朝都撐不了100多年了。
『捌』 敢寫真實明史的人,都被康熙殺了,清朝到底篡改了多少
第一,朱元璋嗜殺成性、血洗功臣被人罵,正德皇帝不作為被人罵,萬曆三十年不上朝被人罵,那麼事實真是這樣嗎?這中間會不會有被誇大的嫌疑,有人故意引導後世去罵他們?
第二,明末農民起義軍四起,張獻忠,李自成,高迎祥,羅汝才,賀一龍等十三家領袖代表,他們帶著「正義」的光環一路披荊斬棘,似乎有足夠充足的理由將大明江山瓜分。這些人物的鮮明,則更加反襯出了明廷的腐朽黑暗。
帶著這兩點疑問,我們一起穿越回到清初愛新覺羅皇室為朱家人編纂史書的時候,當你了解了那時發生的悲劇和慘案,你就會得到問題的答案。
在此之前,我們先普及一下清朝史書編纂工作的幾個突出特點。
其一,《明史》從頭到尾都由滿清皇帝終審定稿。也就是說,《明史》中的每一個字都是由清朝統治者審核過的,內容只要保證都對滿清有利,那麼至於歷史事實如何,就不那麼重要了。
其二,史官修史的獨立性在清朝已經完全喪失。歷朝歷代的史書編寫人員在保證忠於前朝遺留史料的前提下,都擁有極高的原創度,而滿清的史官們則不然,他們編寫史書的來源是皇帝,聽命於取悅者,而不是歷史。
其三,滿清修纂完《明史》後毀棄了大量的明朝史料。這一點是最讓人憤怒且心疼的,按理說你編你的,原來的沒礙著你什麼事,為什麼要毀棄呢?很顯然,為了不讓後世發現兩種書相差太遠,只能選擇銷毀其中一個。
好了,上面就是滿清修史的全套路!不僅如此,滿清不僅嚴格限定自己編寫的標准,他們還嚴令禁止民間私自修史,然而往往就是這些來自於民間的開放環境下的書籍,才是真實的歷史。
雖然清朝禁止了這件事,但依然有很多文人願意去尊重歷史,對於這類人,統治者抑或是獨裁者的做法就是:殺!
其中最著名的一案就是庄廷鑨《明史》案。此案發生在康熙朝,起因是庄廷鑨從原明廷大學士朱國禎手中買到了明史遺稿,所以就召集了多位文人學士開始修編,誰知被康熙帝得知,遂下令大肆捕殺這批人。
此案牽扯之廣,前所未有。因為不僅是編書之人被殺被剮,還包括作序的、校對的、印刷的、賣書的,甚至買書的都被一一論處。其中有些已入土之人,都被刨出來大卸了三十六塊。
諸如此類的命案數不勝數,大多發生在康熙朝,只要寫了真實明史的人,下場都很慘。因此我們才能得出結論,滿清的確是可能篡改了大量的歷史,至於那些被深深掩蓋的真相,恐怕就要永遠塵封在車輪之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