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唐朝歷史500字讀後感5篇
讀《唐朝那些事兒》有感(623字)
明朝是個好朝代,並不代表其他的不是。自《明朝那些事兒》出版以來,一直受到人們的熱捧,寫的就是好看!當然了,我也很喜歡。告訴你們,我就是個歷史迷,愛看任何歷史讀物。這不,最近一段時間,我又去新華書店掘了一本書,「冬雪心境」寫的,不錯,就叫《唐朝那些事兒》。
此書分兩卷,第一卷「大唐開國卷」,第二卷「太宗當政卷」。俺買了第二卷。太宗相信大家都知道,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此人風氣名譽不大好,這皇位竟然是殺親逼父得來的,無毒不丈夫!讓俺好糾結。不過這皇帝挺英明果斷的!這本書中,看李世民的治國之道:北征突厥、進兵西域、貞觀盛世、天可汗威名遠播……但是,那終其一生不能擺脫的玄武門陰影,最後導致李世民的覆滅。所以說,皇位不能搶啊!年輕時的李世民那個猛,可是中年、老年,他一日不如一日,迅速衰老。當他駕崩之日,李治登皇之時,誰最高興?長孫無忌。他是皇帝的親舅舅,現在又可以威風一時了。大唐,能否就此延續下去呢?自己去尋找答案吧!
我不得不提書中的幾件事:一、天可汗威名遠播。啥呢?就是說李世民封上天可汗時,一些西域國家開始巴結唐朝,而李世民卻明智地運用這一次機會殺死了仇敵。二、玄奘西行求法。玄奘就是唐僧,他真正西行沒有孫猴子、豬八戒等人保護,二是憑著毅力走完的。他偉大,他平凡,他一生都效力於佛教。
這本書寫得雖不及《明朝那些事兒》,但是依然很棒!一切歷史,都可以寫得很好看!
唐朝,多麼繁榮昌盛!努力吧!李治去繁衍你的後代吧!
真是精彩的歷史!同學們去看看啊!
唐朝那些事兒讀後感二:《唐朝那些事兒》讀後感(676字)
讀歷史,是一件有趣的事兒。
《唐朝那些事兒》講述了李淵的起兵到李世民去世的唐朝興衰史。李淵的賢明、李世民的英勇讓我記憶猶新。他們的成功,也引起我的深思。
李世民在我的心目中一直是個神話。他總能立於不敗之地,不論何時都能化險為夷。這似乎不是單方面的因素,是人性的必然。
他是一個無畏的將領。在追擊宋金剛的部隊時,他的軍隊疲勞至極,屬下的不滿、勸解絲毫動搖不了他的決心。「在前進的道路上,也許會有挫折,也許會有失落,但我堅信,最後的勝利一定會屬於我們!」讀到這段獨白,我突然明白了什麼——也許他們的軍隊不是真的無懈可擊,而是因為信念在支撐著他們!精神上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無論身處何方,只要心中有信念,便會無堅不摧!
他也幾度命懸一線。圍攻洛陽時,他差點被殺死,還好他的部下尉遲恭把敵人殺退,他才生還。尉遲恭在關鍵時刻表現出的忠勇,讓李世民刮目相看,也被後人所稱贊。可以想到,假如李世民在尉遲恭前來投奔時殺死了他,那麼現在他自己也早已成了刀下亡魂。個人的能力與才幹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朋友危機時的相救。在危難中的一隻援手,會改變人的命運;在無助時的一次幫助,無法用金錢衡量;在失落時的一句安慰,能讓心靈愉悅……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值得我們好好對待,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也需要別人幫一把!
這本書給我的啟迪還有很多:
勇往直前並不是一味地前進,適當的彎曲會使自己生存得更好。
常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提醒自己:自私會使人眾叛親離。
…………
歷史本身很精彩,現在發生的,曾經發生過,並終將繼續下去。我們能以一個局外人的角度去觀其興亡,分析他們的成敗,也用他們來警示自己。
唐朝那些事兒讀後感三:讀《唐朝那些事兒》有感(1090字)
晉陽起兵、東征西討,馬踏江淮兩岸,李唐王朝打遍天下無敵手。國泰民安、四方臣服,唐朝的輝煌空前絕後。那麼唐帝國成功的秘訣是什麼?唐帝國為什麼會如此輝煌呢?唐帝國又有怎樣的悲哀呢?唐帝國的偉大之處又在哪裡?讓我們細細品味那一段塵封的歷史,一起感悟唐朝的偉大和滄桑!
從公元618年大唐開國到公元907年節度使朱溫廢除了大唐最後一位皇帝,唐朝共歷經了290個春秋。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國運亨通、萬國來朝。唐朝可以說是中國封建王朝的巔峰。
和人類歷史上所有偉大帝國的開頭一樣,唐朝的建立與統一天下並不容易。
在隋末眾多割據力量中為什麼李唐能夠打敗各路勁敵並創造了空前的輝煌,成為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的千古絕唱呢?
第一是良好的國策。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什麼資源最珍貴,人才最珍貴!在安史之亂之前,唐朝的皇帝大都知人善用、虛心納諫,可謂不拘一格降人才。
在唐朝貞觀初年,唐太宗李世民曾經向兩位名臣:魏徵和封德彝征詢治國的方針。封德彝的回答是「治亂世,用重典」,而魏徵的回答則是「以仁德治國」。唐太宗不愧是一代明君,他非常富有謀略和遠見,最終他採取了魏徵提出的治國方針。這不僅穩固了國家政權,還對之後唐朝的發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可以說「以仁德治國「的國策是大唐繁榮的一塊重要的基石。那為什麼唐太宗會採用魏徵的政策呢?
老百姓經歷了隋末的動盪和戰亂,生活已經非常艱苦,大多數人之所以犯罪都是為生活所迫,這時如果不寬以待人,非要強加嚴刑峻法的話只會讓百姓與朝廷結下仇怨,到最後很可能會激起民憤,逼著百姓造反,對雙方來說都是兩敗俱傷,有百害而無一利。治亂世,用重典是不得民心的,這樣做可能只會使得亂世更亂。自古以來,得民心者得天下。
而如果以仁德治國就能使雙方都好過,並使統治者受到民眾的愛戴。畢竟自古以來仁術才是最終級的王霸之術。這驗證了一句話:給別人留條路就是給自己留條路。
第二是皇帝良好的性格和個人素質與優越的大唐精神。
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縱觀整個中國歷史乃至整個世界歷史都充分的應證了這句話。在中國歷史上,不同時期的皇帝都有著不盡相同的性格。以下僅是個人觀點。
秦朝的兩位皇帝都十分嚴苛、殘暴,秦始皇更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暴君。漢朝的皇帝大多仁弱。宋朝的皇帝大多老成、迂腐。明朝的皇帝大多堅韌而偏激。而清朝皇帝則是開明而又閉塞。相比之下,唐朝皇帝的性格可能是最好的。他既不殘暴又不仁弱,既堅韌又不固執,既不迂腐又不沒有原則,開明、豁達、包容,既富有冒險精神,不畏艱險又做事勤懇,腳踏實地。這也是大唐精神優越的地方。
時過境遷,人們依然可以從一座座斷壁殘垣、一本本古典詩詞中體會和感悟唐朝的滄桑和偉大。
大唐盛世時魏徵直諫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不說話,她的沉默正是她的價值。善於反思的人或民族在歷史的興亡更替當中領悟中興的規則,使國家與民族以後的歷史朝良性發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納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開元盛世離不開對大隋煬帝的借鑒與批判的深入。歷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持久地困擾並困惑著後來人。無數的史書歷數當朝或前朝得失,一為記載一個國度的發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為後來的執政者和人民留存一個參照的完整線索。有時歷史正當被人所淡忘,聰明而執著的人跳出來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確橫向比照中外歷史以及對當國的縱線考察,發現歷史居然有驚人的相似
『貳』 急!誰幫我找一篇關於唐朝歷史的讀後感一百字左右的
《文化苦旅》讀後感 讀了《文化苦旅》這一本書,這本書的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但是,在那一處處古跡的的背後卻隱藏著人們不為人知的一面,而作者運其妙筆,,給我們的心靈寫下了「震撼」兩個大字…… 還記得新浪上這樣評價過余秋雨:余秋雨以歷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他憑借自己豐厚的文史知識功底,優美的文辭,引領讀者泛舟於千年文明長河之中。是的,他的這一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我們的腦海里。有人說,中國散文的天空星光燦爛,而《文化苦旅》是一條河系,其中每一顆星星都散發著一種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測的光暈。有人稱他是本世紀最後一位大師級的散文作家,是開一代散文新風的第一位詩人。但也有人說他的作品是 "文化散文衰敗的標本" 。我想我認為是1和2我最贊同了吧,因為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展現給我們的是那一處處古跡中的給我們的教誨,讓我們銘記在心……《文化苦旅》這本書在告訴我們中國古代歷史的同時,告訴了我們更深一層的道理,就拿道士塔的第二節來說吧,文章是這樣寫的:真不知道一個堂堂佛教聖地,怎麼會讓一個道士來看管。中國的文官都到哪裡去了,他們滔滔的奏摺怎麼從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其時已是20世紀初年,歐美的藝術家正在醞釀著新世紀的突破。羅丹正在他的工作室里雕塑,雷諾阿、德加、塞尚已處於創作晚期,馬奈早就展出過他的《草地上的午餐》。他們中有人已向東方藝術家投來羨慕的眼光,而敦煌藝術,正在王道士手上。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歡到洞窟里轉轉,就像一個老農,看看他的宅院。他對洞窟里的壁畫有點不滿,暗乎乎的,看著有點眼花。亮堂一點多好呢,他找了兩個幫手, 拎來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裝上一個長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開始他的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顏六色還隱隱顯現,農民做事就講個認真,他再細細刷上第二遍。這兒空氣乾燥,一會兒石灰已經干透。什麼也沒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凈白。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順便打聽了一下石灰的市價。他算來算去,覺得暫時沒有必要把更多的洞窟刷白,就刷這幾個吧,他達觀地放下了刷把。當幾面洞壁全都刷白,中座的雕塑就顯得過分惹眼。在一個乾乾凈凈的農舍里,她們婀娜的體態過於招搖,她們柔柔的淺笑有點尷尬。道士想起了自己的身份,一個道士,何不在這里搞上幾個天師、靈官菩薩?他吩咐幫手去借幾個鐵錘,讓原先幾座雕塑委曲一下。事情幹得不賴,才幾下,婀娜的體態變成碎片,柔美的淺笑變成了泥巴。聽說鄰村有幾個泥匠,請了來,拌點泥,開始堆塑他的天師和靈官。泥匠說從沒干過這種活計,道士安慰道,不妨,有那點意思就成。於是,像頑童堆造雪人,這里是鼻子,這里是手腳,總算也能穩穩坐住。行了,再拿石灰,把他們刷白。畫一雙眼,還有鬍子,像模象樣。道士吐了一口氣,謝過幾個泥匠,再作下一步籌劃。今天我走進這幾個洞窟,對著慘白的牆壁、慘白的怪像,腦中也是一片慘白。我幾乎不會言動,眼前直晃動著那些刷把和鐵錘。「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見王道士轉過臉來,滿眼迷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閑人何必喧嘩?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聲求他:「請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麼呢?我腦中依然一片慘白。 是的,在這篇文章中寫了作者對於那位道士做法的不滿,在文章中,他喊了「住手!」有寫道:「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聲求他:『請等一等,等一等……』」是阿,為什麼作者會這樣?他不忍心,不忍心那位道士毀掉那一個個婀娜多姿的雕像,那是歷史,歷史!歷史為什麼會被一個道士的手中毀掉?就那樣,一下子得毀掉了,不忍心,不忍心那般美麗的雕像不見了,在道士的手下,一下子變得灰飛煙滅,不給我們現在的世人觀看的餘地,一個道士,在金錢和權力的促使之下,變得如此的殘忍,做得如此得發狂,我相信,不只我和余秋雨先生感到無比的惋惜,相信,在讀《文化苦旅》的每一位讀者也會感到深深的嘆息和心痛吧……野趣,這就是為什麼《文化苦旅》這本書的「苦」字意義的所在了吧!《文化苦旅》讓我領悟到了「苦」字的意義所在,更讓我學會了惋惜,更學會了如何不讓惋惜存在…… 「報紙上說我寫書寫得輕松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累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後總得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這,野趣也就是我想說的了吧!
『叄』 唐朝大歷史 讀後感600
我還讀了一本書,叫《隋唐演義》,這本書主要講述唐高祖李淵和隋煬帝李廣展開的一場驚天動地的殊死決戰。\r\n唐高祖有四個兒子:大兒子叫李建成(殷王),二兒子叫李元吉(齊王),三兒子叫李世民(秦王),四兒子叫李元霸(趙王)。他們有個恩公叫秦瓊,他為唐朝立下了無數汗馬功勞,他為人厚道,並且英勇善戰。秦瓊和程咬金、尉遲恭等等大將是秦王手下的頭領。當時,隋煬帝夢見洪水淹了他的國家,醒來之後,想到李洪名字中有個洪字,所以把李洪給殺了,因此,他很痛恨姓李的官員。李淵因此帶著兒子逃掉了,李廣派追兵追,此時,秦瓊前來幫忙,把追兵趕跑了。此後,秦瓊就成了恩公。\r\n最後,唐朝滅掉了隋朝,並且,仁道的秦王李世民繼位當了皇上,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年年風調雨順,天下的老百姓們全都安居樂業,歷史上稱作\\「貞觀之治」。\r\n我覺得這本書很好看,而且還很學到很多好詞好句,不愧是十大名著之一。
『肆』 關於唐朝歷史的觀後感300字
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共二十一位皇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稱為李唐。
公元618年李淵在長安(今西安)稱帝建立唐朝。626年,唐太宗繼位後開創貞觀之治,其後唐高宗承貞觀之遺風開創永徽之治,之後武則天一度以周代唐,神龍革命後恢復大唐國號。唐玄宗即位後勵精圖治,開創了經濟繁榮、四夷賓服、萬邦來朝的開元盛世,天寶末,全國人口達八千萬上下。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導致國力漸衰,歷經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大中之治後國勢復振,末期爆發黃巢起義破壞了唐朝統治根基,907年朱溫篡唐,唐朝覆亡,中國進入五代十國。
唐朝是版圖最大的中原王朝,亦是唯一未修建長城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唐代國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現代中國疆界范圍。唐朝自攻滅東突厥、薛延陀後,天子被塞北各族尊為天可汗,並藉由羈縻制度控制突厥、回鶻、鐵勒、契丹、靺鞨、室韋等等民族,還征調漠北地區的突厥士兵攻打西突厥、高句麗,且讓南詔、新羅、渤海國、日本等國學習自身的文化與政治體制。
唐代科技、文化、經濟、藝術具有多元化特點,在詩、書、畫各方面涌現了大量名家,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顏筋柳骨的顏真卿、柳公權,畫聖吳道子、李思訓,音樂家李龜年等。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海內外各國民族進行交流學習,形成開放的國際文化。
唐朝是世界上最強盛的帝國,國力遠超同時阿拉伯帝國,聲譽遠揚海外,與亞歐國家均有往來。唐朝以後海外多稱中國人為唐人。
『伍』 中華上下五千年唐朝讀後感150字
唐朝是歷史中最重要偉大的時期,和漢朝並列,所以有漢族和唐人街兩個詞,可見兩個朝代是最有影響力的~~
唐朝和漢朝都是延續兩次大統一之後的王朝(秦朝:華夏中原形式上的統一,隋朝:新的鮮卑游牧融合進入華夏體系),秦朝和隋朝為兩個盛世做出了巨大貢獻~~唐朝獲了隋的果實
由於融合了鮮卑的游牧民族鐵血特性,唐朝是歷史中比較強硬的政府,能在短時間對突厥稱臣之後,迅速出擊擊潰對手,而漢朝則等待了很久~~~唐朝的直接影響是正統華夏文明最遠的,深入到了伊朗邊緣地帶,這是其他任何正統華夏王朝(元和清不算正統華夏)沒有做到的~~~
由於帶有民族融合特色,唐朝是歷史上對邊遠民族最寬松的王朝,大力的對落後民族建立分封制度,節度使,讓國土面積迅速擴大~~~但與此同時落後民族在獲取了先進文明之後,又對唐朝進行了反噬~~安史之亂就是邊遠民族的叛亂~~唐王朝寬松的游牧兄弟情節,為日後華夏文明的隕落埋下了禍根~
唐朝是極端的王朝,盛極而衰,前期的唐王朝可以說是當時地球上最強勢的文明,但是安史之亂之後,龐大的帝國迅速衰落,雖然又延續了百年,但都只能說是苟延殘喘~~
唐王朝的成,在於新型的民族融合體系,敗也在於肆意的扶持民族兄弟,在東方儒家治國和游牧鐵血征服這兩個矛盾點中,唐朝並沒有做到很好~~~歷史中做到最好的是滿 清,對內放大了儒家的順從愚 民、隱藏了鐵血征服,對外擴張時又一直保留鋒利的牙齒
總之,唐朝是一個矛盾的王朝,強盛和衰弱是如此迅速的進行切換,或許是第二次民族融合還在進行中的一種陣痛,直到宋朝才算真正的將文明的光輝發揮到了極致
『陸』 隋唐故事的讀後感 600
隋文帝得來天下,是相當容易的。隋文帝楊堅和父親楊忠,兩代仕周,在北周位尊權重。周靜帝繼位的時候,僅僅八歲,楊堅輕而易舉取而代之,自己當了皇帝。古代的歷史學家曾經這樣長嘆:「古來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楊堅取周而代之之後,對於北周王室採取斬盡殺絕的恐怖手段,從而在北部中國建立了隋王朝。接著隋文帝在北部中國穩定之後,以強大的武力平陳,結束了從西晉末年以來中國近三百多年的分裂歷史,統一了中國。平陳的過程,是武力殺伐的過程,陳室君臣,都有臣服之意,因而隋文帝採取了懷柔的政策,讓南方有了較快的發展。
『柒』 關於唐朝歷史的讀後感400字,急
既然讀後感是由讀產生感,那麼在文章里就要敘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實,有時還要敘述自己聯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話,讀後感中少不了「敘」。但是它不同於記敘文中「敘」的要求。記敘文中的「敘」講究具體、形象、生動,而讀後感中的「敘」卻講究簡單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學寫讀後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敘述不簡要,實際上變成復述了。這主要是因為作者還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點,所以才簡明不了。簡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簡還要明。
『捌』 唐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000字
《唐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讀歷史,是一件有趣的事兒。
《唐朝那些事兒》講述了李淵的起兵到李世民去世的唐朝興衰史。李淵的賢明、李世民的英勇讓我記憶猶新。他們的成功,也引起我的深思。
李世民在我的心目中一直是個神話。他總能立於不敗之地,不論何時都能化險為夷。這似乎不是單方面的因素,是人性的必然。
他是一個無畏的將領。在追擊宋金剛的部隊時,他的軍隊疲勞至極,屬下的不滿、勸解絲毫動搖不了他的決心。「在前進的道路上,也許會有挫折,也許會有失落,但我堅信,最後的勝利一定會屬於我們!」讀到這段獨白,我突然明白了什麼——也許他們的軍隊不是真的無懈可擊,而是因為信念在支撐著他們!精神上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無論身處何方,只要心中有信念,便會無堅不摧!
他也幾度命懸一線。圍攻洛陽時,他差點被殺死,還好他的部下尉遲恭把敵人殺退,他才生還。尉遲恭在關鍵時刻表現出的忠勇,讓李世民刮目相看,也被後人所稱贊。可以想到,假如李世民在尉遲恭前來投奔時殺死了他,那麼現在他自己也早已成了刀下亡魂。個人的能力與才幹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朋友危機時的相救。在危難中的一隻援手,會改變人的命運;在無助時的一次幫助,無法用金錢衡量;在失落時的一句安慰,能讓心靈愉悅……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值得我們好好對待,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也需要別人幫一把!
這本書給我的啟迪還有很多:
勇往直前並不是一味地前進,適當的彎曲會使自己生存得更好。
常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提醒自己:自私會使人眾叛親離。
…………
歷史本身很精彩,現在發生的,曾經發生過,並終將繼續下去。我們能以一個局外人的角度去觀其興亡,分析他們的成敗,也用他們來警示自己。
『玖』 中華上下五千年之唐朝讀後感
~~~~讀後感??寫完給我分啊,在做任務~~~
唐朝是歷史中最重要偉大的時期,和漢朝並列,所以有漢族和唐人街兩個詞,可見兩個朝代是最有影響力的~~
唐朝和漢朝都是延續兩次大統一之後的王朝(秦朝:華夏中原形式上的統一,隋朝:新的鮮卑游牧融合進入華夏體系),秦朝和隋朝為兩個盛世做出了巨大貢獻~~唐朝獲了隋的果實
由於融合了鮮卑的游牧民族鐵血特性,唐朝是歷史中比較強硬的政府,能在短時間對突厥稱臣之後,迅速出擊擊潰對手,而漢朝則等待了很久~~~唐朝的直接影響是正統華夏文明最遠的,深入到了伊朗邊緣地帶,這是其他任何正統華夏王朝(元和清不算正統華夏)沒有做到的~~~
由於帶有民族融合特色,唐朝是歷史上對邊遠民族最寬松的王朝,大力的對落後民族建立分封制度,節度使,讓國土面積迅速擴大~~~但與此同時落後民族在獲取了先進文明之後,又對唐朝進行了反噬~~安史之亂就是邊遠民族的叛亂~~唐王朝寬松的游牧兄弟情節,為日後華夏文明的隕落埋下了禍根~
唐朝是極端的王朝,盛極而衰,前期的唐王朝可以說是當時地球上最強勢的文明,但是安史之亂之後,龐大的帝國迅速衰落,雖然又延續了百年,但都只能說是苟延殘喘~~
唐王朝的成,在於新型的民族融合體系,敗也在於肆意的扶持民族兄弟,在東方儒家治國和游牧鐵血征服這兩個矛盾點中,唐朝並沒有做到很好~~~歷史中做到最好的是滿 清,對內放大了儒家的順從愚 民、隱藏了鐵血征服,對外擴張時又一直保留鋒利的牙齒
總之,唐朝是一個矛盾的王朝,強盛和衰弱是如此迅速的進行切換,或許是第二次民族融合還在進行中的一種陣痛,直到宋朝才算真正的將文明的光輝發揮到了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