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總結以下歷史知識。(先秦到隋唐)】
東北師大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叫《解題決策》建議你買來看看,都是你要的答案
⑵ 先秦時期的思想和文化的有關知識
先秦經歷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戰國等歷史階段。狹義的先秦史研專究的范圍,包屬含了中國從進入文明時代直到秦王朝建立這段時間,主要指夏、商、西周、春秋、戰國這幾個時期的歷史。著名學者黃摩崖先生將先秦比作中華文明的頭顱。
長達1800多年的歷史中,中國的祖先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文明,夏商時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銅器,都是人類文明的歷史標志。這一時期的大思想家孔子和其他諸子百家,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文化學術的繁榮。軍事家孫武的《孫子兵法》,至今仍被廣泛應用於軍事、經濟等領域。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詩人。戰國時期的《甘石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恆星表。在這個歷史階段中,中國從分散逐步走向統一。著名學者黃摩崖先生將這一時期視為中華文明的頭顱,帶有信仰、智慧等寓意[1]。先秦時期,學術思想自由,文化繁榮,產生了諸子百家,諸子如孔子、老子、韓非子、墨子等,百家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史稱「百家爭鳴」。
⑶ 求歷史先秦,秦漢時期的題目~~~
一、選擇題
1.有文字記載以前的人類歷史是( )
A石器時代 B.史前時代 C.氏族公社 D.早期智人
2.以下不屬於中國境內發現的早期智人階段的遺址的是( )
A.北京人 B.馬壩人 C.長陽人 D.丁村人
3.以下不屬於中國境內發現的晚期智人階段的遺址的是( )
A.山頂洞人 B.柳江人 C.河套人 D.大荔人
黃河、長江兩大流域,堪稱中華文明的兩大搖籃,是當時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據所學知識回答4~6題:
4.以下文化遺存不屬於黃河流域的是( )
A.仰韶文化 B龍山文化 C.紅山文化 D.大汶口文化
5.以下文化遺存不屬於長江流域的是(
A.良渚文化 B.馬家窯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青蓮崗文化
6.河姆渡文化最具特色的是( )
A.玉器 B.磨製骨器 C.人工取火 D.干欄式建築
7.在母系氏族社會時期,( )的發明是當時手工韭的巨大成就,是人類第一次改變了自然物本身所具有的性質,達到為人所用的目的
A.陶器 B石器 C.玉器 D.弓箭
8 20世紀20年代初,以( )為旗幟的疑古思潮興起,對於中國傳統文化開始反思
A.古史辯 B.迴向三代 C.近代科學 D大同小康
9.以下關於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轉變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B.婚姻形態相應轉變
C財產繼承製度改變 D.這一轉變是由經濟關系變化引起的
10.在我國遠古社會的傳說中,相傳( )品嘗百草,救民疾苦,發明了原始醫葯;「耕而作陶」,發明了原始制陶業;教人耕種,出現原始農業和原始文化
A.黃帝 B.伏羲 C.炎帝 D.唐堯
•2•
11.《韓非子》載:「上古之世,民食瓜果蚌蛤,腥臊惡臭,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懂得「鑽燧取火」的我國遠古居民相當於( )
A.元謀人 B.藍田人 C.北京人 D.山頂洞人
12.「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對這句話的正確理解或評價是( )
①世襲成為一種札制②奴隸制度確立③原始社會終結④是歷史的進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為研究我國5000多年前的建築史及其宗教意義,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實物數據的文化遺址是 ( )
A.屈家嶺文化 B.良渚文化 C.紅山文化 D半坡文化
二、名詞解釋
1.北京人 2.山頂洞人 3.良渚文化 4.仰韶文化 5.氏族公社
6.禪讓 7.河姆渡文化 8.紅山文化
答案解析
1.B【解析】此題在於考查對基本概念的掌握。選項A,人類以石器為主要的勞動工具,在考古學上稱為石器時代。選項B,有文字記載以前的人類歷史是史前時代,為正確答案。選項C,氏族,公社是原始社會的基本單位,以生產數據公有制為基礎、以血緣紐帶和血統世系相聯結的社會組織形式。選項D,考古學上的舊石器時代中期,人類學稱之為早期智人階段。
2.A【解析】考古學上的舊石器時代中期,人類學稱之為早期智人階段。選項A,北京人屬於舊石器時代早期,不屬於這個范圍。其它三個遺址皆在舊石器時代中期,是早期智人階段。
3.D【解析】考古學上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學稱之為晚期智人階段。選項D,大荔人屬於早期智人階段,不屬於這個范圍。
4.C【解析】C項紅山文化主要發現於燕山以北、大凌河與遼河上游流域,不在黃河流域之列。
5.B【解析】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因最先發現甘肅臨洮馬家窯而得名。
6.D【解析】河姆渡文化最具特色的是一種栽樁架板高於地面的干欄式建築,另外應注意在遺址中發現水井遺跡,是中國目前所知最早的水井遺跡。
7.A【解析】選項A,發明陶器符合題意。陶器的發明在當時意義重大,當時發明陶器與過定居生活有直接的關系,不僅滿足了人們的使用,有的還畫上了各種圖案與紋飾,還有一些類似文字的符號,引起吏學界關注。
8.A【解析】從清朝末期起,中國的知識分子接受西方文化的影響,顧頡剛先生挺出「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的觀點,開創「古史辯」派。
9 D
10.C【解析】此題旨在考查對於遠古傳說中的人物的記憶。炎帝,姜姓。因以火德王,敵稱炙帝。教人耕種,制定歷日,又被尊稱為神農氏。佚羲作八卦,教氏結網捕魚、打獵。黃帝,號軒轅氏,圖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考生一定要仔細地分清各個人物的主要事跡,這樣才不容易失分。
11.D【解析】本題首先旨在考查考生的文言文的基本功,即考生要概括出哪個年代是人工
•3•
取火的年代,這是回答本題的前提,然後再對照選項即可得知選項D符合題意,應選。
12.A【解析】這句話出自孔子的《禮記》禮運篇,說的是;現在的道義已經不再施行了,天下成為家天下,各自親近自己的親人.各自撫養自己的子女,食物物資歸自己所有,貴族的世襲製成為社會規范。其意思就是:在當時社會,世襲制已經取代禪讓製成為一種禮制,氏族制瓦解,私有制出現,原始社會終結,奴隸制度確立,人類開始進入文明時代,這是歷史的進步。
13.C
一、選擇題
l夏啟取得了對有扈氏的勝利,意味著夏王朝穩定了政權,站穩了腳跟的戰役是( )
A.鳴條之戰 B.甘之戰 C.牧野之戰 D泓之戰
二里頭文化是我國考古史上的重大發現,具有重大的意義。根據所學知識,回答2~4題:
2.二里頭文化以及相關考古遺址的發現和研究,是幾年來史學界關注的一個熱點。二里頭文化的年代斷限是( )
A晚於河南龍山文化而早於二里崗期商文化
B.晚於二里崗期商文化而早於河南龍山文化
C.晚於洛達廟文化而早於二里崗期商文化
D.晚於洛達廟文化而早於河南龍山文化
3.二里頭文化在類型上可以分為( )
A.二里崗、二里頭 B.二里崗、東下馮
C.二里頭、東下馮 D.二里頭、洛達廟
4對於二里頭文化的發現的意義,下列選項表述最准確的是( )
A.確立了三皇五帝的信史地位和年代
B.確立了商王朝以及其之前的信史地位
C.確立夏王朝的信史地位以及使夏王朝的政治中心所在地明確起來
D.豐富了研究夏王朝的甲骨文材料
5.商王為最高統治者,自稱( )
•7•
A.餘一人 B.朕 C.寡人 D孤
6.文獻記載( )曾因協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命為司徒,以子為姓,反映出商部族很早就加人中原的華夏部落聯盟
A.簡 B.契 C.古亶父 D.湯
7.成湯滅夏是從討伐( )開始的,它是夏朝的盟國,在湯都毫地附近。它的首領因不祭祀,授人以口實,成湯遂滅之
A.桀 B.有扈氏 C.葛 D扶風氏
8.武丁繼位提拔( )為相,對內「修政行德」,對外四周進行了一系列戰爭,並取得了勝利。此時商朝達到了鼎盛
A.傅說 B.伊尹 C.比干 D.費仲
9.武王滅商以後將商王畿分成( ),把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都分別分封於此,對武庚和商人進行監視
A墉、衛、邶 B衛、邶、墉 5 C.衛、墉 、邶 D邶、墉、衛
西周的分封制相當發達,是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也是西周歷史的一個顯著特點。根據所學知識,回答10~13題;
10.西周建立之後,派遣同姓貴族和異姓貴族及歸順的異族首領到各地區,建立國家以藩屏護衛周室,( )分封諸侯的規模最大
A.周文王 B.周武王 C.周成王 D.周宣王
11.西周建立之後,派遣同姓貴族和異姓貴族及歸順的異族首領到各地區,建立國家以藩屏護衛周室,分別分在衛、魯、唐、燕的貴族是( )
A.康叔、伯禽、召公、叔虞 B.伯禽、叔虞、康叔、召公
C.召公、叔虞、康叔、伯禽 D.康叔、伯禽、叔虞、召公
12.在武王滅商和周公東征的過程中立有大功,或與周有世代同盟關系的異姓貴族也被分封去建立諸侯國家,繼續為周王室效力,下列國家:①齊②魯③燕④宋,屬於異姓諸侯國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④
13.周初分封的諸侯有一類是古代帝王的後代,下列國家:①焦②薊③陳④祝,屬於此類的是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⑦④ D.①②③
14.關於周幽王成為亡國之主,下列表述不正確的是( )
A.西周末年社會矛盾空前激化的結果 B.自然災難的影響
C.破壞了姬姜聯盟 D.任用榮夷公專利,衛巫監謗,激化矛盾
15.宗法制是西周又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與分封制密切相關,那麼宗法制的核心內容是( )
A.分封制 B.嫡長子繼承製
C.分級立宗制 D.大小宗子制
16.西周的官僚制度已經相當完備,官僚機構龐雜,職官名目繁多。周王室的官僚機構分為兩大系統,分別是( )
A.事務官、史官 B.尹、臣
C.卿事寮、太史寮 D.事務官、武官
17.西周的軍事力量遠比商代強大,周王室的常備軍隊有兩支,即西周金文中經常提到的( ),作為維護「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堅強後盾,是周天子行使王權的重要工具
A.西六師和成周八師 B.西八師和成周六師
C.成周八師和殷八師 D西六師和成周六師
18.關於商周農業發展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種植糧食作物「五穀」 B奴隸和庶民集體耕作
•8•
C.人們已懂得使用糞肥、草木灰和綠肥 D.主要勞動工具為青銅器
19.商朝號稱青銅時代,下列哪一項不符合當時的歷史情況?( )
A.商朝青銅器已廣泛用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
B商朝青銅業生產具有較高技術水準
C.商朝青銅器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D.商朝青銅製造是手工業生產的主要部門
20.下列符合西周時期社會經濟現象的是( )
①大量使用青銅農具②出現刺綉品③建立了郵驛傳遞制度④以貝作為貨幣 ⑤用漆工藝裝飾車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⑤
21.到商朝,青銅器鑄造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技術水準,成為當時手工業中最為重要的行業,下列哪一項不是商代的青銅器?( )
A.司母戊大方鼎 B.四羊方尊
C.獸面紋方鼎 D.大盂鼎
22.周人重視婚姻,對婚禮尤為講究。周代的婚禮有六項程序,即:①納征②問名③納采④請期⑤親迎⑥納吉,下列哪一選項順序排列准確?( )
A.①③⑤②④⑥ B.②④⑥①③⑤
C.③②⑥①④⑤ D.③①④⑤②⑥
23.基於人事決定天命的認識,周初統治者提出的治國思想是( )
A.博愛、篤學、慎思 B.愛民、大公、無私
C.明德、慎罰、保民 D.大同、小康、足民
24.( )概括了治理天下的九類大法:「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義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
A.《周易》 B.《易經》 C.《議禮》 D.《洪範》
25.我國傳世的第一部歷法相傳是( )
A.《殷歷》 B.《夏小正》 C.《周歷》 D.《太陽歷》
甲骨文的發現是19世紀20世紀之交中國考古學最重要的發現之一,為重新認識三代的歷史
與文化奠定了基礎,開辟了坦途,可稱之為中國文化史的里程碑。根據所學知識回答26~30題:
26.甲骨文的發現帶有一些偶然性,( )最先發現了甲骨文,這也成為了甲骨學史的開端
A.王國維 B.劉鶚 C.王懿榮 D.羅振玉
27.( )選拓龜板,印成( ),這成為甲骨文的第一部著錄之作,此後,甲骨學逐漸成為了新興起的國際性顯學
A.劉鶚《鐵雲藏龜》 B.張光直《商代文明》
C.王宇信《甲骨學通論》 D.郭沫若《甲骨文合集》
28.下列有關「甲骨文」的表述,不確切的是( )
A.在「殷墟」發現的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
B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發展而來的
C.研究甲骨文便於了解商朝社會情況
D.甲骨文的發現使商朝歷史有了確切紀年
29.金文是指( )
A.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 B鑄刻在金屬器上的文字
C.鑄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 D.鑄刻在黃金上的文字
9•
30.在甲骨文的研究流域,對甲骨文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被後人稱為「甲骨四堂」的四位學者是( )
A.王懿榮、劉鶚、董作賓、郭沫若 B.羅振玉、王國維、董作賓、郭沫若
C.羅振玉、王國維、董作賓、王懿榮 D.劉鶚、羅振玉、郭沫若、王國維
31.關於井田,最具權威性的最早的追述者是( )
A.孔子 B.孟子 C.苟子 D.曾子
32.在商周時期,特別是西周時期,國野制是當時非常重要的制度,對此表述不正確的是( )
A.國野之分在商朝可能只有粗略的萌芽,形成較為普遍的制度是在周初分封以後
B.國人是以周部族為主體的統治部落成員,屬於周代社會的統治階層
C.野人是被統治階層的主體,亦稱庶人,主要是被征服地區的傳統居民
D國、野區分在戰國時期開始出現破壞的跡象,逐漸演變為新興專制政權下的編戶齊民
33.傳說中商的祖先是( )
A.契 B禹 C.季歷 D古公亶父
34.明確提出「地圖」的概念是在( )
A.夏 B.商 C.周 D.春秋
答案解析
1.B【解析】本題旨在考查考生對於基本歷史史實的掌握。有扈氏起兵反抗夏,與啟的軍隊大戰於甘,《尚書•甘誓》是中國最早的一篇可靠文獻,記栽甘之戰開始前夏啟的誓師詞。選項A,鳴條之戰是商滅夏的戰役;選項C,牧野之戰是周滅商的戰役;選項D,是公元前638年宋伐鄭,楚救鄭攻宋,發生泓之戰。
2.A【解析】本題旨在考查二里頭文化的時代斷限。一方面,考查考生對於基本史實的掌握,另一方面,還是考查考生的歷史時間概念。
3.C【解析】本題考查對於二里頭文化的類型的劃分。二里頭文化分為兩個類型,一個是以二里頭遺址為代表的「二里頭類型」,一個是以東下馮遺址為代表的「東下馮類型」。
4.C【解析】本題旨在考查對二里頭文化發現意義的准確表述。二里頭文化以及相關考古遺址的發現和研究,不僅使夏王朝的政治中心所在地明確起來,還確定了它的起始和終止年代。至
此,可以說,夏王朝的信史地位不可動搖。
5.A【解析】本題旨在考查商周時期政治制度的基拳內容。
6.B【解析】本題旨在對於商的起源的考查,也是基礎知識。有娥氏之女簡狄吞玄鳥而生契,契曾協助禹治水,符合題意,故選。湯建立商王朝,並未協助大禹治水,古公童父是周族先祖。
7.D【解析】本題旨在考查考生的基本史實掌握能力。商湯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是樹立了討有罪、為民除害的形象,湯伐葛是為「匹夫匹婦復仇」,首先伐葛。
8.A
9.D【解析】三監在西周歷史上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知識點,與其後的三監之亂、周公東征聯系密切。對於三人封地的考查,也是對於基本史實掌握能力的考查。
10. C【解析】周代的分封諸侯始於武王,在周公東征之後開始大規模地分封諸侯,分封的地區遍及周朝的全部疆土。這種趨勢一直延續到西周末年。周公旦東征正是成王剛繼住之時,符合題意,敵選。
11.D【解析】武王幼弟康叔封於衛,都朝歌;周公之子伯禽封於魯,都奄;成王之弟叔虞封於唐,都翼;同姓責旋召公封於燕,都薊。
12.D【解析】本題旨在考查基本的歷史概括能力。世代與姬姓周族通婚的姜姓部族首領呂尚被封於齊,都營丘;商貴族微子啟封於宋,以承商祀,都商丘。魯國是周公之子伯禽封於此,都奄,這是同姓貴族;召公封於燕,都薊,也是同姓貴族。
13.A【解析】本題是對周初諸侯國分封形式的考查。武王為了追思先聖王,乃封神農氏之後於焦,黃帝之後於祝,帝堯之後於薊,帝舜之後於陳。這類封國一般都比較小,有的只是象徵性的,在西周政治生活中作用不大。
14.D【解析】本題是對西周滅亡原因的考查。選項D是周厲王而不是用幽王統治時期的
•11•
事件,故選。
15.B【解析】本題旨在對先秦時期各項基本制度的考查,理解這幾項制度的內涵即可得出答案。
16.C【解析】本題是對西周官制的考查。它的兩大系統分別是卿事寮和太史寮,卿事寮即是卿士寮,主管三事和四方,太史寮掌管冊命、制祿、圖籍、祭祀、占卜、禮制、時令、天文、歷法等。故正確選項是C。
17.A【解析】本題是對西周軍制的考查。兩支常備軍分別是「成周八師」和「西六師」,西六師駐扎在都城鎬京宿衛宗周,成周八師也稱「殷八師」,駐扎在成周洛邑,以震懾被強行遷移到洛邑的殷移民。
18.D【解析】本題是對商周農業的考查。商代的農業生產工具石器最多,骨器和蚌器比較常見,木器偶有發現,而青銅農器已開始使用,故選項D不正確,青銅農器並不是主要的生產工具。
19.A【解析】本題是對商代農業生產工具的考查。商代的農業生產工具石器最多,骨器和蚌器比較常見,木器偶有發現,而青銅農器已開始使用。題干中的「商代號稱青銅時代」起到了干擾考生的作用,做題時一定要注意分析題干,排除干擾。
20 A
21.D【解析】本題旨在考查商代的青銅器製造。1939年在殷墟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是中國古代青銅文化頂峰時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就目前所知在古代世界上也是僅有的;善面紋方鼎出土於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四羊方尊是我國現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大孟鼎是西周康王時期的著名青銅器,為西周青銅器中所少有。
22.C【解析】周代的婚禮有六項程序:納采、問名、納吉、蚋征、請期、親迎,稱為「六禮」,包括從議婚到完婚的完整程序,對後世的影響很大,在以後的2000多年裡婚禮儀式基本上都是按照「六禮」的程序框架進行的,只是繁簡程度不盡相同而已。
23.C【解析】本題考查周初的天命轉移思想對於周初統治者的影響。周初統治者把現實的人間政治當做天命轉移的根據,強調的還是人事。基於人事決定天命的認識,周初統治者提出了
「明德」、「慎罰」、「保民」的治國思想。
24.D【解析】《洪範》是《尚書》中的一篇。據說是殷遺臣箕子向周武王陳述的。《洪範》的內容概括為「洪範九疇」,就是治理天下的尢類大法。
25.B【解析】本題考查商周時期的天文歷法。我國傳世的第一部歷法是出於夏代的《夏小正》,它記錄了每個月的氣候、物候,以及人們在該月中所應從事的生產和生活活動。因此,它可以說是一部自然歷的歷法。
26.C
27.A【解析】劉鶚字鐵雲,王懿榮的好友,參與了甲骨文的判識工作。1903年,劉鶚選拓1058片龜板,印成《鐵雲藏龜》一書,這是甲骨文的第一部著錄之作,此後甲骨學逐漸成為了新興起的國際性顯學。
28.D【解析】本題是對甲骨文的表述的考查。選項D甲骨文的發現使商朝歷史有了確切紀年,表述不正確,我國歷史上有了確切紀年的開始,公認的是公元前841年「共和行政「。
29.A【解析】本題是對全文的考查。全文是鑄造或刻鑿在青銅器上的銘文,人們往往以青銅禮器中的鍾鼎來概括整個青銅器,所以它也被稱為「鍾鼎文」。
30.B【解析】本題旨在考查考生對於甲骨文領域的著名學者的了解,這也是把握學術動態的基本能力。甲骨四堂是指對甲骨學作出重大貢獻的四位中國學者,因為他們的名號中都包含了堂字。他們是:羅振玉,號雪堂,王國維,晚號觀堂,董作賓,字彥堂,郭沫若,號鼎堂。人稱「甲骨四堂」,羅董郭王。
31.B【解析】對於井田制的了解天多來自於《孟子•滕文公上》的記載或延伸。
•12•
32.D【解析】本題旨在考查考生對於商用時期國野制的掌握。選項A、B、C均表述正確國、野之分在春秋時開始出現破壞的跡象,選項D表述不正確,故選之。
33.A【解析】本題旨在考查先秦時期各朝代有關其始祖起源。
34.C【解析】周代不僅提出了明確的「地理」的概念,而且已經開始使用地圖。
⑷ 我想了解先秦時期的歷史
公元前世紀 ~公元前221年)先秦是指原始社會到戰國時期這段歷史。原始社會經過原始的群居生活到氏族公社的出現。進入階級社會後,經歷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戰國等歷史階段。先秦是中國歷史上自原始社會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歷史階段。
傳說遠古的先王炎帝於黃帝大戰,黃帝勝,並建立了「中國」,然後經過三皇五帝,從大約公元前5700年開始到大約公元前2100年的約3600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中,國王的產生均採用「禪讓制」,最後到了堯帝,堯帝禪帝位於舜,舜帝在老後又禪帝位於禹,禹死後,禹之子啟建立夏王朝,結束了「禪讓制」,從此,「夏」成為中國第一個傳說中的朝代。傳說夏朝時有「兩萬諸侯」。
四百餘年後(即約公元前1600年),最後一個王桀王暴虐無道,成湯革夏,立商朝。商時,青銅器工藝非常發達,甲骨文文字也十分成熟。所以,夏商時期(約公元前2100年到約公元前1100年)(也有稱商代或商周時代)又稱為「青銅時代」。傳說商代有「三千諸侯」。
約前1046年,黃河上游周武王伐紂,牧野之戰取勝後建西周,定都鎬京,疆域逐步擴大。在周朝初期,約有「八百諸侯」。前841年「國人暴動」,反抗周厲王暴政,此後實行六卿合議,史稱「共和行政」,這是中國歷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前770年,在西北游牧部落犬戎的侵襲下,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此後,隨著周王朝勢力衰落,分封諸侯形成了眾多諸侯國,相互爭戰,著名的先後有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這被稱為春秋戰國。最後,在戰國時期,周朝被秦國所滅。這一時期,學術思想自由,文化繁榮,產生了諸子百家,諸子如孔子、老子、韓非子、墨子等,百家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刑名等,史稱「百家爭鳴」。
⑸ 先秦文化的知識有那些
1、歌謠神話
遠古時期民族的歌謠和神話傳說,在古籍中時有記載。
神話是遠古時代的先民,對其所接觸的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幻想出來的具有藝術意味的解釋和描述的集體口頭創作。中國神話大多保存在《山海經》、《楚辭》、《莊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獻中,以《山海經》最有神話學價值,是我國古代保存神話資料最多的著作。
2、詩經
《詩經》現存305篇,分《風》、《雅》、《頌》三部分。
《風》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徵人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常用復沓的手法來反復詠嘆,一首詩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幾個字不同,表現了民歌的特色。
3、歷史散文
歷史散文是史官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漸進產生並成熟起來的。以《尚書》和《春秋》為代表。《尚書》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在中國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義。孔子編著的《春秋》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斷代史,是編年體史書之祖,其體例和「筆法」對後世散文都產生了經典式的影響。
4、諸子散文
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覺醒的背景下和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中形成並繁榮起來的。
5、楚辭
戰國時期出現的楚辭,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特殊的意義。「楚辭」是指以具有楚國地方特色的樂調、語言、名物而創作的詩賦。
西漢末年,劉向輯錄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編成《楚辭》一書。它和《詩經》共同構成中國詩歌史的源頭。南方楚國文化特殊的美學特質,以及屈原不同尋常的政治經歷和卓異的個性品質,造就了光輝燦爛的楚辭文學,並使屈原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詩人。
(5)先秦歷史知識擴展閱讀
原始社會至夏代的歌謠和神話傳說都是口耳相傳,屬於口頭文學,被保存在後世的著述之中。雖然在流傳的過程中多有篡改,或加上了流傳時代的烙印。
但就其內容的本質而言,與原始社會的其他文化藝術有驚人的相似相通之處,是中國文學的萌芽。正如許多動物的坯胎和植物的萌芽從外表上難以分辨種類一樣,文學的坯胎和萌芽也還沒有獨立成形。
一百餘年前殷墟甲骨卜辭的出土,揭示了中國最早的文字之謎。數以萬計刻有成形漢字的龜甲獸骨片為研究殷商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提供了確鑿的文獻資料,其中不乏文學的坯胎萌芽,有些卜辭文學特徵相當明顯。
甲骨卜辭是商王盤庚遷都至殷到商紂王覆亡共273年之間的遺物,甲骨文字已有成熟的系統,說明盤庚遷殷之前已有文字,中國古代的書面文學肇始於殷商時代。
稍晚於甲骨卜辭的文字是鍾鼎銘文。鍾鼎銘文發現很早,西漢就有出土,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敘》中說:「郡國亦往往於山川得鼎彝,其銘即前代之古文」。
宋代記載古器物刻辭的著述中已有不少「三代古器」。殷商時代的鍾鼎銘文字數極少,西周的鍾鼎銘文字數漸多,最長的接近500字,並形成一定的結構模式,形成了名符其實的「文章」。
⑹ 求關於秦朝歷史的一些知識
貼吧里找到,樓主可以搜索:秦朝皇宮禮儀 試試。
一、立容: 賈子曰:固頤正視,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閑二寸,端面攝纓。端股整足,體不搖肘,曰經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肅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參考文物,經立時正身、平視,兩手相合,掩在袖子里。手從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著、拄著東西也行(古人是很通融的^_^)。注意:中國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筆挺,所以手臂要柔軟,切忌僵直——這樣漢服才會順勢鋪成柔和的曲線,展示出華夏之美。 我們常見夫子行叉手禮的像——但這個動作應當是配合磬折來表達敬意的——也就是說,腰應當同時彎曲大概三十度。當然,處於藝術上的考慮,畫家還是畫成了直身。 應用:竊以為經立是漢服同道必須注意的,對師長應當共立。鑒於現在人不行大禮,我們可以根據情況增減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頭示敬是必須的。 二、坐容: 賈子曰:坐以經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視平衡曰經坐,微俯視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視不出尋常之內曰肅坐,廢首低肘曰卑坐。 參考文物,漢代的經坐(這在古人就叫坐,現在為了區分,專稱雅坐)是膝蓋並緊,臀部坐在腳跟上,腳背貼地,雙手放在膝蓋上,目視前方。對於胡坐,道理一樣,端正,兩腿不得叉開,雙手放在膝蓋上。雙手可以握拳,沖前方;也可收攏抱在腹部。 應用:隨著漢文化的復興,會有越來越多的場合需要雅坐。若在這種正規場合,您只能通過稍稍上下膝蓋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勞。當然,對於友人聚會等生活場景,大家箕距(臀部著地,兩腿叉開)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盤腿)都行。 三、行禮: 1、正規揖禮:左手壓右手(女子右手壓左手),手藏在袖子里,舉手加額,鞠躬九十度,然後起身,同時手隨著再次齊眉,然後手放下。 2、一般揖禮:直立,兩臂合攏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兩臂自額頭下移至胸,同時上身鞠躬四十五度。正規場合,對朋友。 3、拱手:類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動。 4、頷首致意。 5、正規拜禮:直立,舉手加額如揖禮,鞠躬九十度,然後直身(這段叫鞠躬),同時手隨著再次齊眉。然後雙膝同時著地,緩緩下拜,手掌著地,額頭貼手掌上(這叫拜),然後直起上身,同時手隨著齊眉(這叫興)——然後根據禮節,平身或再拜……平身時,兩手齊眉,起身,直立後手放下。 6、一般拜禮(用於雅坐時):抬起臀部,直起上身,膝蓋支撐身體,然後拜手(手至地,頭貼手)或叩頭(頭扣地)或稽首(時間長)或頓首(時間短)。 7、女子行禮:本著平等的精神,不要求女子特殊行禮。但處於忍讓的風度——女子行禮兩手合攏放胸前,微屈膝,微低頭即可;若拜禮,上身直,膝著地,攏手下垂,頭微低,即可。 應用:5用於一般用於祭祀,或非常敬重的場合。6用於雅坐時。1到4,應當作為漢服時的日常行禮,依據具體情況——對方受尊敬的程度,和具體場合容許你表現禮節的程度……現在人缺少禮儀觀念,不必過分要求,但拱手應當能做到。如果在與人交談的時候又有人來,當注意問候時要根據身邊人的情況,決定行禮的程度。 四、迎賓: 古人迎賓講究衣冠嚴整,所以如果主客在門口不期而遇,那麼主人會裝作不認識,不理不睬地把門關上,等換上衣服再開門迎賓。迎賓時,主人立在門右(其實就是主人在東,客人在西——如果在外面迎接客人就更是如此),客人走門左。迎客進門以後,為客人指路,每到拐角,要說「請」,客人答「請」,要為客人開門、掀簾子……主人請客人上座(就是做到右邊的椅子上),客人請辭——最終看情況決定坐次。 今天這一切都不必要了。由於現在建築布局多樣,所以不可能主位客位分清楚,但主人引路,客人後主人行,是應當把握的精神。 五、宴請: 東道先說「請」,客人辭讓,東道固請,同時拿筷子就可以了,不必過分謙讓。 喝茶、飲酒時,用左手的大袖擋住杯子,以求雅觀。 總之,原則是:心安則行之,可以行則行之——其他不強求。
⑺ 先秦時期歷史大事件和先秦時期重要任務整理!誰來幫幫我啊!!
單元一 先秦時期
【歷史線索和階段特徵】
1、基本線索
本單元從距今170萬年起至公元前221年秦朝統一前,包括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及封建社會初步形成時期。
(1)原始社會(略)
(2)奴隸社會:自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①夏(約自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由禹建立,至桀亡,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是我國歷史上奴隸制確立時期。
②商(約自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由湯建立至紂亡。商具有高度的奴隸制文明,是奴隸制的發展時期。
③西周(約自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由周武王建立,至周幽王亡。創立了完備的政治經濟制度,是疆域空前的奴隸制國家,是奴隸制社會的鼎盛時期。
④春秋(自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生產力發展,周王室衰微,大國爭霸,民族融合加強,思想文化領域活躍,是奴隸制瓦解和封建生產關系萌芽時期。
(3)戰國(自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封建制度形成時期。兼並戰爭激烈,形成了局部統一。新興地主階級運用政治力量,推行變法,確立了封建生產關系,社會經濟迅速發展,民族融合加強,思想文化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高峰。
2、基本特徵
(1)奴隸社會的基本特徵:①奴隸制社會經歷了夏(形成)、商(發展)、西周(鼎盛)、春秋(解體)四個階段;②政治制度方面,夏建立了奴隸制國家,商強化了國家機器。西周實行分封制,春秋時爭霸戰爭和鐵器、牛耕的出現,使奴隸社會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基礎走向瓦解,春秋爭霸客觀上加快了統一步伐,促進了民族融合;③文化光輝燦爛。
(2)春秋戰國時期的基本特徵:奴隸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
政治:①周王室衰微,權力下移,政權逐步掌握在新興地主階級手中,他們利用政權力量,進行自上而下的變法、改革,各國政治體制發生了根本變化。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逐步建立起來 ②大國爭霸,戰爭頻繁,社會由分裂走向統一。③民族融合加速,華夏族逐步形成。
經濟:①井田制逐漸崩潰,封建制生產關系萌生並逐步取代了奴隸制生產關系。②生產力大發展:鐵器和牛耕的使用;手工業技術取得重大創新。③開始實行"重農抑商"政策。
文化:①思想流派紛呈,百家爭鳴。②科學技術世界領先。③文學藝術光輝燦爛。
【主幹知識整合】
1、社會政治的變動和發展
(1)原始社會(略)
(2)夏、商、西周和春秋時期,實行的都是君主為核心的王權專制和分封貴族為主的政體。
①夏啟以王位世襲製取代了禪讓制,夏王朝建立了武裝,設置了官職、監獄,制定了刑法,國家機構完備,奴隸制國家完全形成。
②商代奴隸制國家機器及政治制度進一步完備。後期社會矛盾尖銳,炮烙之刑表明了奴隸制度的殘酷性。
③西周奴隸制度完備,經濟上實行井田制,政治上實行分封制,維護著中央與地方、統治階級內部的關系和秩序。主要事件有武王伐紂、牧野之戰、"國人暴動"。
④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失去天下共主地位,奴隸制統治秩序受到破壞,出現春秋五霸爭雄的局面。主要事件有葵丘會盟、城濮之戰、管仲改革。
(3)封建社會形成時期--戰國:爭霸戰爭不斷,政治格局變化無常,諸侯國數目減少;新的國家賦稅制度和法律,促使土地私有制逐步確立;通過各國變法,分封制逐漸被郡縣制所取代,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權被廢除,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度得到加強,新的封建制度終於確立起來。主要事件有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長平之戰、商鞅變法。
2、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
(1)原始社會經濟(略)
(2)奴隸社會經濟(略)
(3)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經濟
鐵器時代的到來和牛耕普及,標志著生產力水平的顯著提高。封建制的確立、新的剝削方式和新的土地所有制的出現、勞動者人身地位的提高,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水利灌溉事業的進步,也促進了農業的發展。鑄鐵柔化處理技術、金銀錯新技術和夾佇技術、手工業工藝專著《考工記》的出現等,標志著手工業技術的發展。一批政治、商業中心進一步發展,社會生活也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色。
3、民族融合的加強
先秦時期是中華民族形成的奠基時期。春秋戰國時期,中原王朝同周邊地區、各少數民族的關系都有了發展,在頻繁的戰爭和經濟文化交往中,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快,經濟文化聯系加強。這些為後來秦朝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4、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文化的發展
①由於生產力的發展,社會政治、經濟的劇變,人們觀念的變革,出現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和文化發展高峰。②思想領域出現諸子百家,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百家爭鳴新氣象。③出現了一系列的開創性文學成就,《詩經》和諸子散文、屈原及《離騷》是其代表。④繪畫和音樂成為獨立的藝術形式。⑤科技成就突出,天文學、物理學、醫學尤其引人注目。
【規律方法點悟】
1、春秋戰國時期是歷史巨變和社會轉型時期,要特別注意分析社會轉型的表現和原因,能以個例說明這一歷史現象。同時要注意與中國歷史上的歷次社會轉型和世界史上的社會轉型聯系。
2、掌握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表現和原因,要總結其發展規律,如:工具革新、生產技術進步、統治政策、水利建設、社會轉型、人民的勞動等。
3、改革是社會進步的主要因素之一,正確認識以商鞅變法為代表的戰國變法運動的原因、內容和影響,有助於加深對不同時期、不同區域、不同性質的社會改革的認識。
4、根據政治、經濟與思想文化的關系,分析百家爭鳴及其他文化現象產生的原因,注意中國古代人本主義思想的起源與發展。
5、強化以下幾個方面的認識:認識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形態轉變的根本原因;認識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系,以及生產關系的變革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規律;思想文化方面的成就是一定歷史時期政治經濟的必然反映。
單元二 封建大一統時期--秦漢
【歷史線索和階段特徵】
1、基本線索
本單元包括秦和兩漢的統治,從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主要包括秦漢的政治經濟制度、邊疆各族的發展和民族關系、對外關系、文化成就與特點等內容。秦漢時期開創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經濟制度,是我國的第一個封建大一統時期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奠基時期。
2、基本特徵
總體特徵:封建社會初步發展。
(1)政治上:①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確立並得以鞏固。刺史制度、察舉制、郡縣制和封國制不斷發展;②封建制度的弊端開始顯露:外戚宦官專權問題、豪強地主問題、土地兼並問題等;③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形成並不斷發展,國家版圖大大開拓;④對外交往初步發展。
(2)經濟上:①封建經濟初步發展;②秦朝統一度量衡、貨幣,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③兩漢實行休養生息政策;④經濟發展主要是在北方的黃河流域;⑤對外貿易頻繁,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開通。
(3)文化上:①秦漢文化具有突出的特點②科技成就突出,出現了許多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③統治者加強了思想控制:秦始皇"焚書坑儒"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④外來思想文化(佛教和與之相關的文學藝術)開始傳人中國;⑤與"君權神授"等迷信思想相對,產生了唯物主義思想;⑥史學、文學、雕塑和繪畫成就突出。
【主幹知識整合】
1、政治發展
(1)完成統一
秦朝結束了諸侯爭雄局面,完成全國的統一,採取了鞏固統一的措施。
(2)封建統治思想的確立
秦始皇將法家思想作為基本統治思想。漢武帝適應"大一統"的需要,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將儒家思想作為統治思想。從此,儒家思想成為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
(3)政治制度
作為封建社會的奠基時代,秦漢開創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政治制度。
①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和發展
A、戰國時期,韓非子提倡"以法為本",主張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B、秦建立:在中央設立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實行郡縣制,建立了一整套官制和地方行政制度。
C、西漢初,"漢承秦制",沿襲了秦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地方上實行郡縣制和郡國並行制,漢武帝解決了王國問題,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D、東漢初,加強監察制度,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
②秦漢時期其他開創性制度
A、為加強對地方的監察,漢武帝時創立刺史制度;東漢時,刺史制度進一步發展,州成為最高地方行政區域。
B、漢朝實行的察舉制,是重要的選官制度。
C、兩漢實行的編戶制度,既是封建國家管理百姓的制度,也是賦役制度。
(4)農民起義
主要有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和漢末黃巾大起義。起義爆發的原因:一是封建徭役繁重,土地兼並嚴重;二是封建統治殘暴;三是政治黑暗。陳勝、吳廣起義以反對秦的暴政為號召,打擊了封建統治,迫使新王朝建立後對封建生產關系做某些調整。
2、社會經濟(略)
3、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
(1)民族關系有了新發展,通過戰爭與和好、開拓與發展,解決了中原王朝與周邊民族的關系,加強了民族融合。
(2)秦朝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奠基時期,統一又加強了對東南和南方越族地區的統治,北擊匈奴取得河套地區,並修築了長城。秦重視邊疆地區開發。
(3)兩漢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時期,北方的匈奴、南方的越族、西南少數民族和西域諸國等與中原有不同形式的交往和聯系。兩漢與匈奴關系:實力弱時用和親等政策,實力強時實行軍事進攻。張騫、班超等人通西域,使中原與西域聯系日益密切。西域都護的設置,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此外還在西南地區設置郡縣,加強管理。
(4)漢朝開始了積極的對外交往,與周邊國家經濟文化關系密切。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日益擴展,並突破了東亞范圍,開始走向世界,遠及歐洲和非洲。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開通,與安息、大秦等建立了直接往來關系。
5、文化成就
(1)秦漢是中國古代文化的大發展時期,是先秦文化成就的總結和升華,為後世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2)文化特點:①統一和多樣化有機結合;②中外文化交流頻繁;③水平居世界前列;④氣勢恢宏。
(3)科學成就突出:天文歷法方面,漢武帝時制訂的"太初歷"是中國第一部較完整的歷書,西漢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被世界公認是最早記錄;東漢張衡對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學解釋,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地動儀;《九章算術》中的許多重要成就在當時世界上是最先進的;出現了《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等大批醫著和張仲景、華佗等名醫;兩漢時,造紙術的發明,是我國成為世界文明古國的重要標志之一。
(4)哲學與宗教發展:①西漢時,董仲舒的新儒學取得統治地位。②東漢時,唯物思想得以弘揚,代表成就是王充及其著作《論衡》。③古代宗教基本形成新格局:佛教傳入,漢明帝重佛;道教產生,《太平經》是其主要經典。
(5)史學、文學藝術的巨大成就:①《史記》《漢書》等奠定了中國古代史書編寫的典範。②賦和樂府詩成就突出。③雕塑成就輝煌,繪畫藝術豐富多彩,秦始皇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規律方法點悟】
1、秦漢時期是中國進入封建社會的第一次發展高峰,也是中國封建政治、經濟制度奠基的時代,還是中外文化交融、民族關系發展和科技文化輝煌的時代。復習時要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這條主線來引導學生把握單元時代特徵,概括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關系方面的變化及特點,提高概括、比較、歸納、認識問題的能力。
2、從學以致用的思想出發,學習歷史是為現實服務的。因此,學習本單元歷史要注意總結秦亡漢興的經驗和教訓,服務當今社會的發展。另外,秦朝是我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在後來的歷史發展中,雖多次出現分裂,但統一是歷史的主流,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我國最終實現祖國的統一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
3、對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復習首先應講清其含義、特點,從地方權力集中於中央、中央權力集中於皇帝這一特徵進行把握。要全面、客觀地評價這一制度,特別是在封建社會形成時期,它對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方面,積極作用是主要的,負面影響是次要的。
4、把握這一時期民族關系的特點:用正確的民族觀來理解秦漢與匈奴的關系,其中既有戰爭方式,又有和平方式,特別要注意和平方式的採用及其產生的影響(如昭君出塞)。要明確:和是主流,特別要把握戰則兩損,和則兩利;各民族之間的戰爭只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分,無侵略反侵略之屬性。
5、對我國對外關系的認識:我國古代的對外關系是從兩漢開始的,兩漢同日本、朝鮮、中亞、西亞、南亞及歐洲都發生聯系。特別是"海上絲綢之路"屬新增加內容,應引起重視。
6、領會秦漢文化的文化特點,總結秦漢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如造紙術、渾天儀、地動儀、麻沸散等。注意取得成就的條件,如國家統一、社會經濟的發展、各民族間聯系的加強、對外交往的擴大等。
⑻ 先秦歷史問題
您好,對於你的問題我想說:(我的學生也問過我相同的問題)
1.請你翻翻歷專史年代表、中國史屬、中國史大綱等書目,周朝以前(共和以前)都沒有確切紀年的,那些約多少,只是農民群眾們口耳相傳留下來的,三人成虎,歷經的年代久了,也就失去了一些真實性。
2.聯合國承認中國的第一個朝代是:商朝,而認為夏朝是傳說中的朝代,雖然我們國家出土了許多文物,但是不夠充分證明這個朝代的存在。
3.司馬遷編史記的時候,也只是「打聽」著三皇五帝的傳說然後加以加工成篇,不足為全信,但有些部分是可信的。所以,司馬光編資治通鑒的時候只從戰國開寫。
4.倉頡造字只是傳說,根本不可信,可以當他有文字的意識了
⑼ 求先秦歷史知識總結,分條答:政治.經濟.文化.思想.。謝了!
先秦時代的諸子百家 在商代和西周時代,中國的政治文化已經開始形成,武王伐紂時說「牡雞無晨,牡雞之臣,唯家之索。」 ,伯夷、叔齊事件,都為當時政治文化的體現。然而當時的政治文化發展尚未成熟,各種思想激烈碰撞。各地部落的普遍現實存在和分封制的施行,加之政治軍事兼並的不斷發生,各國尋求治國之法,使得在東周時期各地各國學者們持有大相徑庭的各種思想。交相辯難,百家爭鳴。這是中國政治文化迅速發展並趨於成熟的時代。就中國的實際政治文化發展而言,百家之中對後世影響巨大的主要是儒家、法家、道家三派。 1)儒家思想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倡仁義孝悌,一方面,他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維護禮制進而維護等級制度,維護君主的地位;另一方面,又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提出了君主的義務和責任;又說「危邦不入,亂邦不居」,「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強調作為民眾的獨立人格。 孔子之後的孟子更將民眾提到了高於君和社稷的地位,孟子曾說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一方面,儒家維護等級制度和君權,另一方面,他們主張君臣履行各自的義務和權利,任何一方都不該要求對方無條件的服從和妥協。孔子主張以「仁政」治國,反對過分剝削壓迫,提出了富民、惠民的主張。先秦儒家並不主張禁慾,而是推己及人。「禮」是儒家思想推行的工具。 儒家思想強調維護內部制度和社會的穩定,因此在競爭角逐激烈的春秋戰國時代並不能得以特別的任用。但是人們如果因此就認為儒家在先秦至秦代地位尚低,確是有失公允的。儒家在戰國時代,已經遍布七雄諸國。到了秦朝,秦始皇要坑殺方士、術士時,公子扶蘇就以其中有些人畢竟是儒生為理由,為他們辯護;而秦朝朝堂之上也有儒生為臣。這些都說明秦朝是並不特別排斥儒生的。所謂「坑儒」,其實是坑殺包括一些儒生在內的方士、術士。一旦統一,維護政權統一就成了當務之急,儒家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統治者的思想骨幹之一。歷史的經驗表明,在外部政治環境穩定的前提下,儒家思想對國家制度和社會的穩定作用是顯著的、驚人的。 2)道家的政治文化 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道家並不像其他學派一樣奔走諸侯之間,尋求任用。因為他們的政治思想本身就是主張無為而治的。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道家的自然哲學是其治國之道的理論基礎。「道」即「自然」是永恆常在的、無所為的,天地萬物都因「道」而生成,那麼「道」又是「無不為」的。作為國家統治者,如果能夠謹守「道」而勿失,百姓就可以自生自化,安寧質朴地生活。與老子同為道家代表人物的楊朱認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人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道家的政治主張是「無為而治」,然而「無為而治」並不是消極怠慢而無所作為。道家學派的思想,對後世一些新朝代建立時順應人民的普遍政策期望,制定百廢待興、休養生息的政策是有很大的影響的。「大軍之後,必有凶年」,道家對戰爭等劇烈的社會動盪,十分反感。他們進而認為,好的政府,是人民安居樂業,而不知管理者之管理的政府。使人們處處能感覺到管理者的痕跡,進而認為高質量的生活是拜管理者所賜的看法道家並不認同。在西漢初年,統治者大都以道家思想作為主要管理思想,我們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對一個飽經戰亂的國家所能起到巨大積極作用。 3)法家政治文化理論 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吳起、商鞅、韓非子等人。他們主張以法治代替禮治,法律統一,不分親疏。但事實上法家這種「法治」與現在的法治大相徑庭。因為在戰國時代,由於各國以貴族世襲,貴族擁有特權,並把持國家政治,這造成了君權旁落和政治腐敗。法家在這種環境下通過提高君權,反對貴族特權而被君主所賞用。在法家理論中,君主同時具有立法和司法權力。而君主制定的法律為民眾遵守的同時,統治者也使用一些手段來對屬下進行考核和考驗,甚至動用一些「術」,目的是使權力顯得高不可攀、神秘莫測,使人畏君,從而戰戰兢兢。這也是後世君權被一再抬高的理論源頭之一。而且統治者雖然是法律的制定者,但並不受到法律的約束。 先秦法家也受到儒家的影響,比如吳起就主張國之安危「在德不在險」。法家和儒家,對後世影響很深。有人說「陽儒暗法」,不是沒有道理的。比如隋文帝雖然尊崇儒教,卻曾經派自己的手下以一些物品為誘餌賄賂官員,然後對這些不知是計的官員予以重罰,這其實是對「術」的一種使用。儒家是維護舊有的君權與貴族制度,法家則是抬高君權,壓抑貴族的權力。 4)先秦其他學派思想 除了儒、道、法三家以外,先秦還有陰陽家、名家等其學派。如陰陽家的代表人物鄒衍提出的五德思想,是後世帝王統治國家的重要理由理論根據。每個朝代,都會宣揚五行中的一「德」,以五德相剋相生之理,確定其統治的合法性。再如名家的代表人物是公孫龍、惠施,名家研究名辯之學,啟迪各派圍繞「名」和「實」的問題反復辯難討論,成為中國政治文化的源流之一。 應該說,先秦諸子百家的思想雖成為後世政治文化發展的基座,但後人並不再像先秦這樣競相創造流派,而是以先秦各流派為基礎,雜糅其他外來思想,或者相互融會貫通,進一步發展;或者借先秦流派的名與理論,闡述自己觀點。 2先秦平民政治與士風的形成 先秦時代,失勢貴族、布衣平民通過游說宣傳自己政治觀點和主張這個辦法來影響政治的例子很多。君主通過採納這些人的意見和政治理論,或提高君權的實力以更好地控制國家,或提高國家的實力以稱霸。而一些貴族也迎合這個潮流,大量收養門客,增強自己的實力,以便更容易地操縱政局,維護自己的利益。 這種參與政治的形態,我們可以稱為「門客政治」。平民百姓大肆議論政治,而一躍成為官僚乃至貴族的門客政治形態,在中國政治文化的歷史上絕無僅有。沒落貴族、平民百姓均用這種方式以圖任用。這種風氣在戰國時代最為盛行。 到了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時代,等級制度變得並不森嚴。個人的尊嚴和自由人格得到時人重視,「士風」盛行於人際交往、政治活動之中。士風具體體現在:一、重視個人尊嚴;二、個人尊嚴要靠個人道德來承托和維持;三、個人道德要靠他人的認同來達到。 西方人普遍認為個人尊嚴是神所賦予,而中國人的個人尊嚴,則是通過眾人的認可來取得的。春秋戰國之士人,為了「士」的精神,可以拋棄生命,去做必死之事。「士為知己者死」,「士可殺不可辱」等成為了士人的信條,以「忠」、「信」作為個人准則。士風對中國造成的影響,延續千年而不變。人們相對於對自我人格的認同,更傾向於使他人認同自我。表現在政治文化上,經常會傾向於忽略事件的過程與結果,不惜損失利益和退讓或者進而以過激手段以求得到對方的尊重。士風傳承千年,成為中國政治文化極重要的一部分,在各個時代,它的內涵,也有很大變化,但都不會離開以嚴守個人道德與價值觀的方式,維護個人尊嚴、個人意志。
⑽ 先秦時期是什麼時候
先秦(舊石器時期--公元前221年)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歷史時代,是指舊石器時代到戰國時代,經歷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戰國等歷史階段。
狹義的先秦史研究的范圍,包含了中國從進入文明時代直到秦王朝建立這段時間,主要指夏、商、西周、春秋、戰國這幾個時期的歷史。著名學者黃摩崖先生將先秦比作中華文明的頭顱。
(10)先秦歷史知識擴展閱讀:
先秦歷史
從遠古時期盤古開天闢地後的第一位君主天皇氏,然後經過三皇五帝,再到夏、商、周這段時期。傳說從大約公元前5700年開始到大約公元前2100年的約3600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中,國王的產生均採用「禪讓制」,最後到了堯帝。
堯帝禪帝位於舜,舜帝在老後又禪帝位於禹,禹死後,禹之子啟建立夏王朝,結束了「禪讓制」,從此,「夏」成為中國第一個朝代。夏朝時有「兩萬諸侯」。四百餘年後(即約公元前1600年),最後一個王——夏桀暴虐無道,商湯革夏,立商朝。
商時,青銅器工藝非常發達,甲骨文文字也十分成熟。所以,夏商時期(約公元前2100年到約公元前1100年)(也有稱商代或商周時代)又稱為「青銅時代」。
傳說商代有「三千諸侯」。約前1046年,黃河上游周武王伐紂,牧野之戰取勝後建西周,定都鎬京,疆域逐步擴大。在周朝初期,約有「八百諸侯」。前841年「國人暴動」,反抗周厲王暴政,此後實行六卿合議,史稱「共和行政」,這是中國歷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前770年,在西北游牧部落犬戎的侵襲下,周平王遷都雒邑,史稱東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