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助: 誰能提供一個高中歷史說課稿範文
-辛亥革命 說課稿http://www.wenwu8.com/news/news_33.html網站
一.教學目標(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熟悉辛亥革命的主要過程,記憶中華民國建立的時間,理解中華民國建立的歷史意義。
2.能夠結合史實從多方面論證辛亥革命的成功與歷史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
學生的自主探究,教師的引導和一定程度上的講授;情景再現,體會當時的歷史,反思歷史;發現問題,討論問題,論證某些歷史結論並發表自己的看法。
(三)情感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革命者奮不顧身的斗爭,體會他們的獻身精神,並對此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課堂教學類型:綜合課
三.教材分析
這節課的內容一向是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重點,它標志著中國歷史的一個偉大的轉折點。它是前幾課所講的列強加緊侵略中國造成的影響的擴大,以及承接上節課中人民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一個部分。本課不僅要完成辛亥革命背景、過程和結局的講授,還要使學生對辛亥革命的意義和教訓有一個總體的認識和評價。
n說學情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一的新生,高一的學生剛由初中升上來,一般都保留了初中生那種比較積極活躍的上課狀態,但相對與初中生而言,他們的理性思維能力有了提高。初中歷史教學的深度遠遠沒有高中新課標那麼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還沒有一定的系統性,對問題的認識還缺乏深度。所以,在教學中主要採用了再現當時的歷史,創設情境,主要用啟發式的談話法、討論法,分小組搶答等,配合老師的講解來達到教學目標,體現新課標的理念。
n說教法、學法
一.重難點及如何突破
按照新課標的要求,這節課的重點是辛亥革命的主要過程和歷史意義。難點是對辛亥革命成功與否的分析。
為突出這一重點,用播放一段視頻的形式讓學生對辛亥革命的簡單過程,特別是武昌起義的發生過程有一個感性的直觀的認識和了解,讓學生真實地體驗歷史。在學生觀看之前,提醒學生注意認真看,看完之後顯示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搶答問題,加深記憶。
對於難點,老師出示一道動腦筋的題目,即課後的活動建議題,讓學生按不同意見分成兩組自由討論,最後再總結。
二.教學手段
自製多媒體課件《辛亥革命》;視頻《辛亥革命》
三.教學方法
1、培養學生歷史學習的一些方法:粗讀、精讀,快速瀏覽,圈點劃批,提高歷史閱讀能力;材料分析、自主探究,課前分小組搜集資料,總結答案,課堂上發表意見。
2、通過情景再現,體會當時的歷史,反思歷史;
3、師生互動,探究互研,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討論問題,激發學生思考和討論的積極性,論證某些歷史結論並發表自己的看法。
4、閱讀材料(文字、圖片、影視等),以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並藉助形象思維以感知歷史。
5、用啟發式的談話法、講述法、講解法、分小組搶答、綱要圖示法、討論法和用漫畫導入的方法,針對學生的情況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幫學生開拓思維,使其對該課的線索有一個清晰的了解。
n說教學過程
u導入新課
顯示一幅漫畫:一個腐爛了有蟲子的蘋果,通過提問學生:造成蘋果腐爛的原因有哪些?再引入正題:如果把這個蘋果比喻成19世紀末的清政府,它的寓意上什麼?然後引導學生講甲午中日戰爭後中國各階層的反抗情況,從而導入本課。
u講授新課
一.背景(約14分鍾)
(一)清政府的內憂外患
通過剛才的這幅漫畫引入本課的背景,只簡單地講。結合後面講講預備立憲的騙局使立憲黨人絕望和分化。
(二)資產階級革命運動
通過閱讀課本,再通過啟發式的談話法,讓學生了解這段歷史,一起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引出下面的知識點。
1.組織領導:(1)興中會(2)中國同盟會
顯示一個表格,要求學生閱讀後,看誰能最迅速填此表格(關於同盟會成立的時間、地點、總理、宗旨、刊物)
2.思想論戰:革命派對改良派
用講解法點明兩派論戰的中心問題以及由論戰產生的影響。
3.武裝斗爭:(1)皖浙起義
(2)黃花崗起義
啟發學生回答兩次起義,顯示起義烈士或參加者的圖片,讓學生認識到烈士的這種精神,激發學生愛國的熱情。
二.爆發:武昌起義(1911.10.10)(約10分鍾)
1.概況
讓學生認真觀看一段《辛亥革命》的視頻,看後看誰腦筋轉得快,搶答老師的問題,加深認識。
2.結果:成立湖北軍政府
結合剛才的那段視頻,再強調黎元洪的上台和起義後湖北軍政府的一些情況強調政權組成對中國政局的影響。
3.影響:各地響應,清朝統治瓦解
要求學生討論:如何看待「和平光復」?(討論法)
三.成果:(約10分鍾)
1.民國的建立和《臨時約法》
強調新課程標准中的重點:中華民國成立的時間。顯示成立時全國的形勢圖。(講述法)
顯示約法的一些內容,讓學生思考,再由老師說明其中體現出的原則。
[補充材料]
2.帝制終結(1912.2)
3.袁世凱奪取中華民國政權
通過顯示當時復雜情況和三方關系示意圖(綱要圖示法),分析袁世凱上台的原因。
四.歷史意義和經驗教訓(約5分鍾)
通過一道動腦筋題(即課後活動建議:有人說,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有人說,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的命運,是一次失敗的革命。你是怎麼看的?)讓學生分兩組自由討論,最後由老師總結,肯定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國,這是偉大的歷史進步。
u小結並點明重點。(約2分鍾)
這節課講了辛亥革命爆發的背景、過程和歷史意義等問題,重點是辛亥革命的大概過程。
u課堂練習(約3分鍾)
出示兩道中西方有關政治方面內容對比的選擇題,當場答題反饋,鞏固知識。
㈡ 高中歷史應該如何說課
一、什麼是「說課」 ——說課的含義是什麼?
所謂的「說課」:是教師按照說課的課題,以教育教學理論為指導,在認真備好課的基礎上,面對教研員、評委或同行教師及其他聽眾,主要用口頭語言和有關的輔助手段系統地闡述某一課題的教學設計及理論依據,然後由聽者一起就課程目標的達成,教學流程的安排,重點難點的把握及教學效果與質量的評價等方面進行預測與反思,共同研討進一步改進和優化教學設計的教學研究過程。
「說」——主要是指教師用各種信息語言和有關的輔助手段進行闡述,「課」——主要是指一節課的教學任務,一般以一節課為單位作為說課的特定的教學內容。
二、說課與備課、上課的關系
1、說課與備課的關系
(1)相同點 ——目的都是為上課服務——在主要內容上都是一致的
(2)不同點 ——內涵不同:在對教學問題的研究與反思方面,說課顯然要比備課更深入、透徹、細致。——對象不同:說課是預想中的「學生」。
——目的不同:說課的目的是為了幫助教師學會反思、改進和優化備課,它是以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和實現教師專業化發展為最終目的。
——要求不同:說課不僅要說出教什麼、怎麼教,還要說出為什麼要這樣教的教學設想及其理論依據。
2、說課與上課的關系
(1)要求不同:上課主要解決教什麼,怎樣教的問題。而說課不僅要解決教什麼、怎麼教,還要解答「為什麼這樣教」。
(2)對象不同:
(3)時間要求上不同:說課的時間一般為15-20分鍾,職稱評審時的說課時間一般為10分鍾。
(4)靈活性不同:說課一般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從以上我們可以知道,說課是介於「備課和上課」之間的一種集體教學研究活動,對於備課而言,它是一種教學改進和優化活動,對於上課而言,它是一種更為縝密的科學准備過程
三、說課的類型
常見的類型一般有以下幾種:
1、課前說課:它是一次預測性和預設性的說課活動。
2、課後說課:教師在上課之後向聽課者闡述自己教學得失的一種形式。
3、評比性說課——它是一種競賽性質的說課活動
4、示範性說課——它主要起到一種示範作用的說課方式
此外還有以下幾種形式:
研討性說課——有質疑答辯式、對話式、討論式、活動說課等等
主題性說課
匯報性說課——這是一種由教師向上級匯報自己教學情況的說課
指導性說課——是由水平較高的教師把自己對某一課題的處理辦法、依據說給中青年教師聽
評價性說課——是以全面評價教師為目的的一種說課
四、說課的內容
1、說教材——主要是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要求說課者在認真研讀課標和教材的基礎上,系統地闡述所選定的某一課題的教學內容在一個教學單元乃至整個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
2、 說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一般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去說。
3、說學情(學情分析)
學情包括:學生的年齡特徵、認知規律、學習方法及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等在內的總和。
4、說教學重點、難點及其確定的依據
什麼是重點——是指教材中集中體現教學目標、反映教材中心思想的那部分內容。從歷史學科來看,教學重點是指對歷史發展起著決定作用或重大影響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
什麼是難點——是指教材中頭緒較多或較抽象、艱深而教師又難發處理、學生難以掌握的知識點。——注意:在說重點、難點的時候,一定要說出確定的具體依據。
5、說教法
說教法,就是根據本課內容的特點、教學目標和學生學業情況,出選用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以及採用這些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教育理論依據
選擇教學方法的依據——依據教學原則、依據教學目標、依據教學 內容、依據學生特點、依據教師特點。——注意:在說教法的時候,一定要說出確定的具體依據。
6、說學法
——所謂的學習方法是完成學習任務的手段和途徑。說學法就是說出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並要說出其理論依據。
7、說教學程序(教學流程)
教學程序就是教一課時或一課書的教學活動的進程,說教學程序就是要說教學過程的各個步驟的教學設計。並要注意說出每個教學步驟的時間安排。
——導入新課、新授課過程、課堂小結、作業布雷等。
——可採用列表的形式。
8、說板書設計
——主要是說板書設計的構思(整體結構)及其與教學內容的邏輯關系。在一般的說課中,我們只要說出板書設計的方式及內容。
——在我們歷史課堂教學中,常用的板書設計一般有以下幾種:
——要點式板書、結構式板書、圖示式板書、表格式板書、年表式板書、地理方位式板書、對比式板書、等等。
另:說多媒體的運用
一般不單獨列一條來說,只是貫穿在說教學過程中,通過展示課件或用口頭語言進行說明等體現出來。
——競賽性說課一般要求實際展示,職稱評審時說課一般只要求用口頭語言進行說明。
五、開展說課活動時應注意的問題
1、認真寫好說課稿
——寫好說課稿,是說課成功的一半,甚至是一大半。
——寫好說課稿,有一定的規范格式:首先要寫導語,如:「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某某課題,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接下來就寫說課的幾項重要內容人,如:說教材,說教學目標,說學情分析,說重、難點及依據,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等等。
2、充滿激情,親切自然——讓評委感到說者說好課的決心與自信心,從而引起情感上的共嗚。
3、時間要把握好——給你多少時間說多少時間,需要你對說課的內容加以錘煉,既要說得完,又要說的全。
六、說課的評價
總之,到目前為止,說課還被普遍認為是一項非常好的教學研究形式,是提高教師業務水平和素質的一項有效的措施,是交流教學經驗,提高教學能力的方便途徑,是展示老師業務水平和教學藝術的窗口中,也是綜合考核教師駕馭教材能力的一種較為科學的測評手段,因此,目前為止,「是任何其他教研活動都替代不了的一種很好的教研活動」
㈢ 速求高中歷史必修3 第三課 宋明理學 教案
宋明理學
含義、形成:
理學是宋代出現的新的儒學體系,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產物,儒學從佛道之中汲取有益內容,完成了更為理論化、思辨化的過程,成為新興的儒學。
代表及起主張:
一、程朱理學:程顥、程頤、朱熹
1、北宋二程的思想
(1)天理是萬物的本原,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先有理而後有物(理學的核心思想)
(2)把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系起來,認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3)發揮了孔子「仁」的學說,認為仁是與萬物俱生的。
2、南宋朱熹的思想
(1)地位:理學的集大成者,是繼孔孟之後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儒學思想家。
(2)主張:(著作《四書章句集注》後為科舉教科書)
①「理氣論」:理與氣渾然一體,不可分離,且先有理後有氣
②「心性論」:人應該克制自己的感情,讓道德理性支配指導自己的行為。
二、王陽明的心學:明朝
(1)地位:把理學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號稱心學。
(2)特點:更多地吸收了佛教禪宗思想。
(3)主張:
①宣揚「心即理也」「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認為人心是世界萬物的本源,是一種主觀唯心論的宇宙觀。
②提出「致良知」的學說。認為「良知」是人的善性,進一步發揮了儒家「仁」的思想。
影響:(1)理學是宋明時期的儒學主流,經過幾百年的發展,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備受推崇,影響極為深遠,成為南宋以後長期居於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有力地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用綱常名教維系專制統治,壓抑、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產生了消極影響。(2)理學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品德,講求以理統情、自我節制、發奮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感和凸顯人性的庄嚴,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到了積極作用。
自己打出來的,累死了~~~希望對你有用吧!
㈣ 您能也給我發一份高中歷史試講的講稿和教案嗎謝謝您了
歷史必修一第24課 《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
本課教材主要介紹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蘇兩極格局的形成以及對世界歷史所產生的影響。學習本課有利於學生從宏觀上把握二戰後世界國際關系的發展走向,培養學生維護世界和平、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高尚品質。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美、蘇「冷戰」的措施及表現
難點:「冷戰」狀態下的美蘇關系及對國際局勢的影響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兩極格局的形成及對世界國際關系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採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歸納、討論分析等方法完成本課教學。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國家利益決定國家的外交走向。
二、說學情
高中學生的歷史知識儲備和認知水平仍然有限,所以老師仍需採取深入淺出、形象生動的方法進行因勢利導,不斷啟發,點撥和矯正。
三、說教法、學法:
課程標准規定, 要使學生「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的歷史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根據上述新課改理念,設計如下教學方法:
(1)多媒體輔助的導談法:增加課容量,同時把繁雜的問題簡易化。
(2)引導討論法: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觀察學習法: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歷史文物、歷史遺跡等,發現它們的特點、所反映的歷史內容,為學生的思維力、想像力的發展打下基礎。
(4)實踐學習法:學生通過社會調查和情景模仿的途徑來學習歷史。
四、教學流程
環節一: 情景導入
利用一組照片,形象體現二戰後國際形勢的變化和各國力量對比的變化,分析美蘇兩國由戰時同盟變為戰後對立的原因。(一類反映美蘇兩國的朋友關系,一類反映美蘇兩國的對立情況)
環節二: 閱讀思考
適當補充原始材料,引導學生分析冷戰的原因,培養學生處理原始材料的能力。
過程中注意重點抓住美蘇冷戰「針鋒相對」的特點,由學生自主學習,尋找具體斗爭表現。
環節三:歸納分析,觀察感悟
利用課件,通過問題、圖片和影視資料,幫助學生進行學習。
重點分析「冷戰」對戰後國際關系的影響,解決本課難點。
環節四: 課堂小結
環節五 :教學評價
及時的、適當的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專注度、參與度、思維度。
同時在教學過程的各個階段,注意結合高考典型例題引導學生進行課堂練習。
㈤ 求問嚴鳳成:高中歷史有效教學中如何進行正確的學情分析
高中歷史有效教學中如何進行正確的學情分析 學情分析從內容上說包括學生的學習准備分析,即學生在學習新課程時在認知、情感、態度方面的適應性,或學生在知識、技能、認識能力、學習動機以及策略方法等方面的實際情況;從層次上說,包括對學生的心理、生理特徵和學習特點的普遍性的分析,還要對學生個體特點分析。本文主要就目前歷史教學中如何進行正確的學情分析略作探討。第一,提高對學情分析必要性的認識。首先,在理念上教師應更多地考慮如何在教學設計中強化學生學習准備的了解心理生理特點的分析,「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孔子語),從而實施促進學生獲得發展和學習體驗的正確策略。其次,要不斷加強教育學和心理學理論的學習,具備扎實的教育心理學的知識功底,掌握正確的分析方法,在分析的層次上,既能從學生的普遍的心理特徵來思考,又能考慮到個別學生的心理差異,了解學生在知識、技能、認識能力、學習動機以及策略方法等方面的實際情況,以便按照課程標准,確定具體的教學目標,為不同狀態和水平的學生提供適合他們的最佳的教學安排。還要關注到歷史學科的特殊和心理學問題,通過實地考察和實物呈現等直觀方式來設計教學,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表象。最後,教師還要學習和掌握跨學科的學科知識,了解學生歷史學科以外的學習內容,讓其他學科的知識為歷史學習提供幫助。這樣既便利了歷史學習,也可以幫助學生構建起更完整的知識體系。要在教科研活動中加強對學情分析方法和策略的研究,在備課組教學研討中,不僅要注重教材分析、教法研討,也要加強對學情的分析與研究。第二,要掌握學情分析的途徑。從學生歷史學科以外的其他學科中了解相關背景知識。因為歷史這門課牽涉到的學科很多,如地理中的地圖知識,對歷史學習的幫助就特別大;還有語文的許多課文都有一定的背景,文史若能互通,對這兩門課的學習都有幫助。我們歷史教師要經常關心地理、語文等學科相關知識,與其他學科教師交流來獲得這方面的信息,幫助學生構建起更完整的知識。如以「必修三」文化模塊「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化」為例,教學指導應根據知識自身的特點、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課程標准對掌握層次的要求,採取不通的教學方法。「文學上的成就」部分屬於識記層次的知識,要相信學生,引導學生主動運用知識遷移的能力,聯系語文課本的相關知識來有條理地記憶。教師的講授、點撥集中到理解層面的「時代背景與文學流派的關系」上,對此知識點,運用知識遷移和問題引導,在引導學生回顧中國古今文學發展歷程和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對文學影響的基礎上,設問:這些現象反映了什麼哲學原理?19世紀以來社會政治、經濟有何發展?這些發展對文學有何影響?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再次重申「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決定一定時期的文化」的原理。教師能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作充分了解與分析,善於將學生學到的其他學科的背景知識為其所用,同時能抓住學生感興趣的事件和人物為突破口來設計教學活動,由點及面,層層展開,不僅讓學生學到了知識,而且初步掌握了一些學習方法,培養了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養成記錄、積累學生學習問題的習慣。可以從學生的作業或練習中發現問題,並將學生中經常出現的問題加以記錄和梳理,以備再次學習相關內容時作參考。找到學生容易出現錯誤的原因,是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習效率的關鍵所在,因為學生作業中的問題往往最能反映出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教師要認真梳理這些「原生態」的第一手學情資料,為以後的教學提供借鑒。學生容易出現的問題,我們注意積累,以此作為教學中制定對策的依據,教學就更富有了針對性。虛心傾聽學生意見,了解學生的真實感覺和要求,徵求學生的學習意願。關注學生課堂的表情反映,把話語權交給學生,經常關注學生「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對高年級學生進行調查,了解他們在學習相關知識的感受,以便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因為高一級的學生從心理到知識背景與現在學生比較接近,他們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可能與即將要學習某個知識點的學生比較接近,所以他們的學習感受可能對對教師的教學有更大的啟發,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找到教學的切入點。總之,教師只有尊重學生「現有發展水平」與「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正處於形成狀態的心理機能和活動水平,把問題設在學生智力的「最近發展區」內,設計出「走在學生發展前面」的教學,才能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那才是良好的教學,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
㈥ 高中歷史教案如何填寫學情分析
不好寫
而且需要進行調查
㈦ 我要一份 高二歷史的 教育方面的調查報告 3000字左右
一、調研的基本情況
(一)、目的和內容
長期以來,在歷史課程改革的研究中,研究者比較注意教育理論和教學過程、教學目標、教學評價。這
種研究強調教學的標准化,往往忽略了對學生學習主體的研究,忽略了學習主體學生對課程的認知對
於教學計劃實施的影響。根據新的認知主義教學觀,學習主題對所學課程的評價認知是他們發展學習
潛能的重要因素,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學歷史教學改革要把學生對歷史課的認知和評價作為一個重要的
研究參考。
這次調研的內容主要為高中學生對歷史課程學習興趣的自我評價,喜歡(不喜歡)學習歷史課程的自我
歸因,對現行歷史教科書的內容、章節結構與文字表述的認可程度和期望,對歷史教師的教學內容處理
能力、組織課堂教學的方式,對歷史課程考評方式的滿意度與期望,以及對學習歷史課程的 價值和意
義的認知等幾個方面;調研同時還涉及在各類歷史學習內容中學生的主要興趣點,目前學生學習歷史真
實的主要方式,以及所具有的歷史思維能力等方面。
(二)調研方法
此次調研的對象為九中文科班學生,隨意調研。發放試卷25份,收回25份。女生7人(占總數的%)、女
生18人(占總數的%)。
二、調研的主要結果
(一)、學生的學習興趣方面
1、與其他課程相比,學生對歷史課的學習興趣不低。在文科的學習學生中,把歷史學科列為第一位的
共有7人、第二的共有8人、第三的共有3人。這部分學生的比例共占%,超過了調研的半數以上,說明學
生對歷史課還是有相當大的興趣。另外在問到「你是否喜歡學習歷史課程」時,有22人表示喜歡學習歷
史課程,1人不喜歡學習歷史課程,2人表示說不上喜歡,也說不上不喜歡。
進一步分析,喜歡學習歷史課與不喜歡學習歷史課的學生中13人表示本身就對歷史感興趣。10人表示歷
史教師講課很精彩。2人無表態。這說明學習的興趣對學生非常重要。
2、學生喜歡或者不喜歡學習歷史課的動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在於學生自身對歷史學習是否感興趣。
在表示喜歡學習歷史的同學中,有56%的學生認為喜歡學習歷史課的動因是因為自身對歷史就感興趣,
有近44%的學生認為歷史教師的可講得精彩。
調研還進一步發現,學生是否喜歡學習歷史課與價值對其學習歷史課的要求有很強的相關性。在表示喜
歡學習歷史課的同學中,有60%的家長要求孩子學好歷史以「作家歷史知識,提高人文素養,」有40%的
學生家長要求孩子考個好分數就行了。這說明家庭的期望對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有重要的影響。
(二)、對歷史教科書、歷史教師的教學、歷史課的考試方式的評價和期望方面
1、總體上說,多數學生對教科書持基本滿意的態度,但對篇章結構安排的滿意度相對大於對內容可讀
性的滿意度。
調研表明,關於教科書的篇章結構的安排,有68%學生認為比較合理,28%的學生認為不夠合理,4%的學
生認為很不合理。
對於教科書的內容,52%的學生認為比較豐富,40%的學生認為不太豐富,8%的學生認為很不豐富。
關於教科書的文字表述,有44%的學生認為可讀性比較強,24%的學生認為可讀性不太強,24%的學生認
為可讀性很強,8%的學生認為可讀性不強。
2、多數學生對於歷史教師的教學情況的評價認可滿意。有72%的學生認為教師在教學內容的處理上,生
動形象,有趣味性。24%的學生認為很一般,談不上趣味性,但也不是特別枯燥,4%的學生認為照本宣
科,比較枯燥。
對於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方式,由60%的學生認為教師講述為主,有課堂提問,但沒有討論課。36%的學
生認為教師講述為主,有課堂提問,也有課堂討論。
對於教師在課堂上所補充的教科書之外的歷史知識,有68%的學生認為介紹過得比較多,32%的學生認為
介紹過,但不多。
對於歷史教師在歷史教學中使用歷史圖片、地圖、錄音、錄像等教輔工具80%的學生認為偶爾使用。20%
的學生認為基本不使用。
另外還有80%的學生認為學校對於學生學習歷史課比較重視。只有12%的學生認為學校不太重視,4%的學
生認為學校不重視。
進一步分析,學生對教師教學水平和教學方式的評價與學生學習歷史課的方式與效果存在一定的聯系。
調查表明,有52%的學生認為目前自己學習歷史的主要方式是以理解歷史事件的因果聯系為主,48%的學
生認為目前自己學習歷史的方式是以背誦記憶史實為主。因而72%的學生對老師教科書上的內容或歷史
教師講授的內容有過疑問。對於歷史課的教學內容,60%的學生認為應該由教師進行生動的講述,學生
認真聽講。24%的學生認為應該由教師與學生以討論問題的方式進行教學,16%的學生認為應該教師在書
上劃重點,學生背熟這些重點。
3、多數學生對現有的歷史課的評價方式,絕大多數學生(84%)認為現在的考試方式能夠部分反映學生
掌握歷史知識的程度。能夠全面反映或根本不能反映的只是各佔4%。
與此相關的是,學生最希望的歷史課的評價方式是「試卷考試與其他方式相結合」,持這種看法的學生
的比例高達52%。另外12%的學生認為應該寫歷史小論文,24%的學生認為應該搞討論、調查、製作等各
種活動。調研表明最希望試卷考試方式的只有9%。
(三)對於學習歷史課的價值和意義評價方面
1、學生普遍認為現在的歷史課程與現實結合得不夠緊。有56%的學生認為現在的歷史課程與現實結合得
不夠緊,44%的學生認為歷史課程與現實結合得比較緊,12%的學生認為歷史課程與現實結合的比較緊。
2、多數學生認為學習歷史課程對於綜合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調研表明,有36%的學生認為學習歷
史課程對於提高理解、分析、運用等思維能力很有幫助,48%的學生認為認為學習歷史課程對於提高理
解、分析、運用等思維能力比較有幫助,8%學生認為學習歷史課程對於提高理解、分析、運用等思維能
力沒有什麼幫助。
對於學習歷史課程對於提高口頭或書面語言文字表達能力,44%認為很有幫助,32%的學生認為比較有幫
助,8%的學生認為沒什麼特別的幫助。
對於學習歷史課程對於學習政治或者地理或者語文等學科,56%的學生認為很有幫助,32%的學生認為比
較有幫助,只有9%的學生認為沒什麼幫助。
3、多數學生認可歷史課在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方面具有的意義,但也有相當多的學生認為
學習歷史對於處理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作用不大。調研顯示有60%學生認為學習歷史對於樹立正確的世界
觀和人生觀是「必需」的。32%的學生認為學習歷史對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是有作用的,但不
是必需的。也各有4%的學生認為無關重要,或沒有考慮。
有72%的學生認為學習歷史對於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起很大的作用,20%的學生認為學習歷史對於培
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比較有作用,只有8%的學生認為作用不大。基本上沒有作用的沒有。
有36%的學生認為學習歷史課程對於以後從事社會工作(除了從事歷史教學和研究工作之外)用處分非
常大,44%的學生認為比較有用,20%的學生認為用處不大。
有9%的學生認為學習歷史課程對於處理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人際關系等)非常有用,52%的學生認
為學習歷史課程對於處理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人際關系等)比較有用,28%的學生學生認為學習歷
史課程對於處理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人際關系等)沒有多大的用處,8%的學生認為沒有有用。
與以上學生對歷史課的價值和意義的評價相關的是,有84%的學生認為高中階段「必須開設歷史課」,
只有9%的學生認為可以開設,但不是必需的。
三、調研後的反思
1、學生自身對歷史課程學習的興趣非常重要,教師的精彩講解也非常的重要,在歷史課的教學中再加
強趣味性同時要多採用一些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盡可能給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學習空間。
2、歷史教科書在內容結構、章節安排、文字表述上還需要進一步進行處理與改進,適應學生的思維水
平與能力。
3、歷史教學的對學生的評價機制需要改革,方式需要多樣,要讓學生能把自己的個性充分的展示出
來。
4、要加強對歷史學習上困難學生的輔導,努力培養他們對歷史學習的興趣。
5、要學會在一個階段或學期過後,進行及時的自主的有關學情的調研活動,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
題,及時地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加強教師對自身教學的反思,進而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
性,從而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
總而言之,這次教學調研活動,我的收獲較大。
㈧ 怎樣寫高中歷史說課搞
高中歷史說課稿模板:《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一、說教材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是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的第二單元第六課,本課內容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義大利的資本主義萌芽、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本課的學習是在「西方人文主義思想額起源」一課的基礎上展開的,同時也為下節課「啟蒙運動」的學習做好鋪墊。因此本課在第二單元里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深入學習了解西方人文主義內涵及其發展的關鍵,這兩大運動影響深遠,並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當今歐美的政治、文化生活,因此本課內容十分重要。
二、說學情
學情是設計教法的依據之一,經過高一一年的學習,高二學生對於歷史事物具備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比較能力,同時也具備了一定的自覺性、獨立性和創造性。因此,對於他們除了仍要加強以上這些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知道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中的基礎知識,「文學三傑」和「藝術三傑」的名字及主要作品。
2.理解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背景與性質。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對圖片的欣賞分析來提煉觀點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比分析、課堂討論形式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對歷史人物評價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欣賞比較文藝復興的作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審美品味;通過對馬丁·路德事跡的講述,體會其敢於創新,不畏強權的精神品格。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中主要人物的作品及其思想,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興起的原因。
【難點】
理解文藝復興的實質,認識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的人文主義內涵。
五、說教學方法
情景式教學法、問題式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我採用播放圖片的方式對本課進行導入
展示圖片:中世紀《寶座上的聖母》圖和16世紀義大利拉斐爾作品《草地上的聖母》圖。請學生從人物表情、背景、畫面風格等角度對這兩幅圖畫進行對比分析,找出不同點,然後我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概括補充,點出其中的變化是「人性的解放」。然後提問:是什麼導致了這樣的變化?人性的解放又給當時的社會帶來哪些影響?帶著這些疑問進入教學過程的第二個步驟,新課講授。
【設計意圖】採用圖片對比分析的方式導入新課,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學生通過對兩幅畫風迥異的聖母圖的對比欣賞,初步感受到了人文主義的魅力,由此順利進入本課的第一目教學。
環節二:新課教學
在新課教學環節,我充分利用本課涉及歷史人物及成就眾多的特點,為了激發學生興趣,增加學生參與度,我採用了大量的圖片輔助教學,並適時播放相關視頻,深化對課程內容的理解認識,寓教於樂,提高課堂效率。
(一)義大利資本主義的萌芽
我會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1—2分鍾左右的義大利宣傳片,讓學生感受義大利文明古都的魅力及威尼斯、佛羅倫薩城市的繁榮。然後告知學生早在14世紀,義大利就成為了歐洲資本主義的孕育地,引導學生在結合教材P27頁地內容和視頻材料的基礎上回答「義大利為什麼最早產生了資本主義?」這一問題,我會從經濟、政治、地理位置方面進行提示,讓學生概括總結自己的觀點。
資本主義的萌芽必然給社會帶來很多的影響,我會採用講述法向學生介紹當時中世紀的黑暗,從而讓學生發現新興資產階級和宗教神學之間存在的矛盾以及他們為維護自己利益而採取的反抗——文藝復興運動由此開始。
這樣就進入第二目文藝復興的教學了。
(二)文藝復興
1.文藝復興運動興起的背景
在第一目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對當時義大利的政治經濟環境有所了解。因此在本目中側重從文化角度分析文藝復興產生的原因。我會讓學生自主閱讀教材P27頁第2段的內容,並通過展示義大利地圖和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等圖片來提示學生,請同學們以學生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後總結出文藝復興的背景,我會用板書進行總結。
【設計意圖】採用小組討論的方式,有助於讓學生更加全面的了解一個歷史現象,有助於學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思想,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2. 「文藝復興的內容」
對於這一部分的內容,我將採用表格歸納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在閱讀了解教材後,完成一張表格,指出重點掌握「文學三傑」,對「美術三傑」和其他方面了解即可。
在文藝復興的內容方面,對人文主義精神的理解和把握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由於人文主義精神的抽象性,學生難於理解其中的內涵。因此,我會通過播放—講解法對《神曲》、《十日談》、《歌集》三部作品進行詳細介紹和分析,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作品中蘊含的批判教會腐敗和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質享受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再次完成表格,歸納出人文主義的內涵。
【設計意圖】用表格的形式可以使學習內容簡潔化,讓學生更直觀的了解掌握學習重點。在此過程中,也能夠培養學生歸納觀點的綜合能力。
在學生全面了解文藝復興的北京和內容後,教師向學生提問:「文藝復興運動倡導者的階級屬性和主張分別是什麼?」通過對此問題的回答,可以讓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最後得出「文藝復興是反映歐洲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從而解決了「文藝復興的實質」這一教學難點。
3.文藝復興的影響
老師請同學們回顧之前學習的知識並結合PPT課件中出示的資料,思考文藝復興的影響。教師適時的從經濟、思想、文化、政治等方面給予提示。最後由學生自主回答教師板書補充。
(三)宗教改革
教師利用學思之窗:「談談文藝復興時期思想家對宗教持什麼態度」提問學生來引入第三目宗教改革的教學
【設計意圖】這一問題的回答說明了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對宗教抱有和解的態度,體現出妥協性,因此這就為16世紀德意志宗教改革的爆發埋下了伏筆。
1.宗教改革爆發的原因
通過文藝復興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分析背景的能力。因此我要求學生根據教材內容及教師補充的材料說出宗教改革爆發的原因,指導學生區分出「教會兜售贖罪券」只是導火索,不是根本原因。
《九十五條論綱》包含著馬丁路德的主要觀點,也是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因此我會通過知識擴展讓學生對《九十五條論綱》有所了解,讓學生思考重要條目的意思,總結出馬丁·路德「因信稱義」等主要觀點,我會用提綱式板書馬丁·路德的觀點,清晰明了的展示宗教改革的內容,便於學生記憶。
2.宗教改革的擴展
根據課標的要求,對於宗教改革的擴展,學生了解各國的基本情況即可,不需要做過多的解釋。
3.宗教改革的影響
教師出示一些對於宗教改革評價的材料,讓學生結合材料和教材能容,思考宗教改革的影響。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板書補充即可。
環節三:鞏固提高
因為課文對於新教中加爾文教和英國國教的描述較少,所以我會出示一些關於加爾文教和英國國教的知識,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宗教改革的內容。然後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思考討論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區別。
【設計意圖】小組討論的學習方法,有助於鍛煉學生交流、合作學習能力,激發學生表達自己思想的積極性。
環節四:小結作業
在小結環節,我用課堂問答的方式帶領學生按照「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兩部分,分別從原因、內容及影響等方面進行回顧。
最後我設置了探究思考題「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對歐洲歷史發展進程的影響?」這一題目聯系了整節課的知識點,可以對學生所學的知識加以整合鞏固,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簡潔、直觀、清晰、系統,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