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廬山傳說的故事
傳說,在周武王時候,有一位方輔先生。同老子李耳一道,騎著白色驢子,入山煉丹專,二人也都「得道屬成仙」,山上只留下一座空廬。人們把這座「人去廬存」的山,稱為廬山。「成仙」的先生名輔,所以又稱為「輔山」。但是老子與武王並不同時,這同樣是神話故事。
⑵ 廬山的歷史文化
廬山不僅風景秀麗,而且文化內涵深厚,更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於一身。從司馬遷「南登廬山,觀禹所疏九江」,到陶淵明、昭明太子、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黃庭堅、陸游、朱熹、康有為、胡適、郭沫若等文壇巨匠1500餘位登臨廬山,留下4000餘首詩詞歌賦的文化名山的確立;陳運和的詩作《廬山》稱「三疊泉直瀉青史,五老峰聳立古詩,仙人洞深藏抱負龍首崖騰飛情思,含鄱口難吐感觸,蘆林湖匯聚現實,花徑走過歷代名士,天池閱盡蒼茫人世,白鹿體壯養於書院 東林綠蔭盡染佛寺」、「可見蔣介石殘留足跡,敬仰毛澤東居住舊址,匡廬奇秀甲天下,世紀巨著出自此」。
公元1180年,大哲學家朱熹振興了白鹿洞書院。他在此開創了中國講學式教育的先河。他以儒家傳統的政治倫理思想為支柱,繼往開來,建立了龐大的「理學」體系。自此,「理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主體思想,影響了中國七百年的歷史進程。 到上世紀初世界25個國家風格的廬山別墅群的興建;從胡先驌創建中國第一個亞熱帶山地植物園,到李四光「第四紀冰川」學說的創立。廬山植物園因有地形屏障,亞熱帶、南亞熱帶植物在此馴化生長良好。2009年,廬山植物園榮膺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最早的亞熱帶山地植物園。中國地質學家李四光提出第四紀期間廬山有冰川發育,引起國際學術界矚目。因而廬山又是自然科學研究的重要場所。 有一種傳說,早在商初,也有說在周威烈王時候,有一位匡俗先生,在廬山學道求仙。據說匡俗字君孝,有的書稱匡裕,字子孝,也有稱為匡續的。從中國傳統的名與字的聯義看,其名為裕,是較為合理的,俗字是誤傳,俗、續二字罔音,也是傳聞之悅。但普遍流傳的名字是稱他匡俗,匡裕很少有人知道了。為了方便,這里依照人們熟悉的稱呼。此外,還有稱匡俗為廬俗,這種傳說乃是因名山而臆想其人,以地名為氏,以氏為姓,倒還符合古代的慣例。至於他確切的姓氏,自然毋庸予以追究,要追究也無從著手。據說,匡俗在廬山尋道求仙的事跡,為朝廷所獲悉。於是,周天子屢次請他出山相助,匡俗也屢次迴避,潛入深山之中。後來,匡俗其人無影無蹤。有人說他成仙去了,這自然是無稽之談。後來人們美化這件事把匡俗求仙的地方稱為「神仙之廬」。並說廬山這一名稱,就是這樣出現的。因為「成仙」的人姓匡,所以又稱『匡山』,或稱為『匡廬』。到了宋朝,為了避宋太祖趙匡胤脫匡字的諱,而改稱『廬山』。
另一種傳說,在周武王時候,有一位方輔先生。同老子李耳一道, 騎著白色驢子,入山煉丹,二人也都「得道成仙」,山上只留下一座空廬。人們把這座「人去廬存」的山,稱為廬山。「成仙」的先生名輔,所以又稱為「輔山」。但是老子與武王並不同時,這同樣是神話故事。
第三種傳說,仍然是匡俗先生的故事,但時間較晚,情節也有些不同。說是匡俗的父親東野王,曾經同都陽令吳芮一道,輔佐劉邦平定天下,東野王不幸中途犧牲。朝廷為了表彰他的功勛,封東野王的兒子匡俗於鄔陽(鄔,音xiao,鄔陽為今都陽縣一部分),號越「廬君」。越廬君匡俗,有兄弟七人,愛好道術,都到都陽湖邊大山裡學道求仙。這座越廬君兄弟們學道求仙的山,被人們稱為「廬山」。 從20世紀中葉,廬山成為國民政府的「夏都」,到廬山作為政治名山地位的體現。
1895年起,廬山有英、俄、美、法等二十餘國建造的別墅群,廬山成了中外著名的避暑勝地。同時,廬山出現了大量的外國教堂、銀行、商店、學校、醫院,以及市政議會等,廬山成為西方文化影響中國腹地的獨特代表。
1937年夏,周恩來兩度上廬山,與蔣介石談判,提出了著名的《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促成了國共合作抗日,開辟了世界反法西斯主戰場之一的中國戰場。1937年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有關抗日戰爭的重要談話。
1959年7至8月,1961年8至9月,1970年8月至9月,中共中央在廬山舉行了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有著重大影響的三次會議。
1959~1961年,毛澤東寫了《登廬山》等兩首專為贊頌廬山的雄偉秀麗和歷史文化的壯麗詩篇。 廬山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名勝古跡遍布。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名人志士在此留下了浩如煙海的丹青墨跡和膾炙人口的篇章.毛澤東寫的「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的呂洞賓修仙而居的仙人洞,均是詩景交融、名揚四海的絕境。唐寅《廬山圖》中的觀音橋,周敦頤寫出《愛蓮說》的愛蓮池。歌詠廬山的詩詞歌賦有4000餘首。東晉詩人謝靈運的《登廬山絕頂望諸嶠》、南朝詩人鮑照的《望石門》等,是中國最早的山水詩之一,廬山並成為中國山水詩的策源地之一。詩人陶淵明一生以廬山為背景進行創作,他所開創的田園詩風,影響了他以後的整個中國詩壇。唐代詩人李白,五次游歷廬山,為廬山留下《廬山遙寄盧侍御虛舟等14首詩歌,他的《望廬山瀑布》同廬山瀑布千古長流,在中國華大地及海外華人社會中家喻戶曉,成為中國古代詩歌的極品。宋代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流傳廣泛,影響深遠,「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成為充滿辯證哲理的名句。
陶淵明以廬山康王谷作為文化背景,創作的《桃花源記》,洋溢著「烏托邦」式的理想主義光燦。南朝時的《廬山二女》,以廬山為活動舞台,成為中國早期志怪小說的名篇。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詩,造就了一處名勝——花徑;他在廬山築有「廬山草堂」,所撰的《廬山草堂記》,是記述中國古代山水園林的名作。朱熹訂立的《白鹿洞書院學規》,成為中國封建教育的准則和規范,同時也影響了中國歷史文化的進程。
廬山的山水畫也在廬山的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東晉畫家顧愷之創作的《廬山圖》,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第一幅獨立存在的山水畫,從此歷代丹青大師以廬山為載體,以這一藝術形式對廬山賦予美感境界的表述。中國畫在理論上的第一次突破,亦是顧愷之的「傳神說」,然而這是受到東晉高僧慧遠在廬山闡發的「形盡神不滅論」哲學思想影響的結果。廬山東林寺蓮社「十八高賢」之一的宗炳,他所撰的《畫山水序》,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第一篇中國山水畫論,他所闡述的山水「暢神說」,打破了「君子此德」的美學觀,表現了一個新的美學思潮的興起。
文人墨客對廬山抒情寫意,濃墨重彩,使廬山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內涵。科學家們對廬山進行科學探求,揭示其美的真諦。現代地質學家李四光,以廬山第四紀地質地貌為研究對象,發表了《冰期之廬山》等一系列研究著作,從而開創了第四紀冰川學說,又由此而引發中外學者對廬山第四紀冰川的學術論爭,從而演奏出一部中國第四紀地質學的世紀交響曲。 世界文化景觀——廬山的宗教文化則引人入勝。廬山宗教文化的獨特性則在於「一山藏六教,走遍天下找不到」,包括佛教、道教、基督教(新教)、天主教、東正教、伊斯蘭教。宗教文化在廬山文化中尤為重要。
廬山「道釋同尊」。天師張道陵,一度在廬山修練;道教禪師之一的陸修靜,在廬山建簡寂觀,編撰藏道經1200卷,奠定了「道藏」基礎,並創立了道教靈寶派。公元四世紀,高僧慧遠在廬山建東林寺,首創觀像念佛的凈土法門,開創中國化佛教,代表佛教中國化的大趨勢;禪師竺道生在廬山精舍,開創「頓悟說」。公元1886年,基督教傳入廬山;公元1914年,天主教開始在廬山傳播;公元1925年,穆斯林在廬山建起了宗教活動聖所。「廬山到處是浮圖」的題詠正是對廬山千餘年來宗教形象的概括,至今,廬山仍存有:東林寺、西林寺、黃龍寺、諾娜塔寺院、仙人洞道院、基督教堂、清真寺、文殊塔等具有較高文物價值和觀賞價值的宗教建築。 從公元四世紀至十三世紀,廬山宗教興盛,寺廟、道觀一度多至500處。1942年,世界佛教聯合大會在廬山召開。本世紀初,二十餘國的基督教教會匯集廬山。至今,廬山仍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及教派的寺廟、道觀、教堂多座。 由黃祖模所導演的1980年所拍攝上映的以該山為背景主題的電影《廬山戀》,是一部以廬山為背景的愛情,時尚,風光片,也是「文革」結束後我國首部以愛情為主的電影。影片很好的展示了廬山的風光,而且造就了男女主角張瑜和郭凱敏的躥紅以及著名的被譽為「中國銀幕第一吻」的經典一吻,而其中女主角張瑜在該片當中所換的43套服裝更為經典,為此在廬山上還專門修了一座電影院,名為廬山戀電影院,從80年代至今,該電影院迄今為止35年來一直堅持全年365天,天天24小時常年不斷重復放映該片,迄今為止從未間斷,為此還被列入了吉尼斯世界紀錄,稱其為在世界上「在同一個影院常年堅持重復放映次數最多的影片」。《廬山戀》和廬山戀電影院也成為了廬山的一個新的象徵和廬山的新地標性景觀。
⑶ 廬山的歷史
哈哈,我就是九江的
美麗的廬山,是世界級名山。她地處江西省北部,風景區總面積302平方公里,山體面積282平方公里,最高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東偎鄱陽湖,南靠南昌滕王閣,西鄰京九大通脈,北枕滔滔長江。大江、大湖、大山渾然一體,雄奇險秀,剛柔並濟,形成了世所罕見的壯麗景觀。"春如夢、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更構成一幅充滿魅力的立體天然山水畫。歷史造就此山,文化孕育此山,名人喜愛此山,世人贊美此山。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和數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蘊育了廬山無比豐厚的內涵,使她不僅風光秀麗,更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於一身。從司馬遷"南登廬山",到陶淵明、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黃庭堅、陸游、朱熹、康有為、胡適、郭沫若等1500餘位文壇巨匠登臨廬山,留下4000餘首詩詞歌賦的文化名山的確立;從慧遠始建東林寺,開創"凈土法門",到集佛、道、天主、基督、伊斯蘭教於一身的宗教聖地的形成;從朱熹重建白鹿洞書院弘揚"理學",到教育豐碑的構建;從"借得名山避世嘩"的隱居之廬,到上世紀初世界25個國家風格的廬山別墅群的興建;從胡先驌創建中國第一個亞熱帶山地植物園,到李四光"第四紀冰川"學說的創立;從上世紀中葉,廬山成為國民政府的"夏都",到廬山作為政治名山地位的確立……廬山的歷史遺跡,代表了中國歷史發展的大趨勢,處處閃爍著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光華,充分展示了廬山極高的歷史、文化、科學和美學價值。她是千古名山,得全國人民厚愛及世界的肯定,獲一系列殊榮:乃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區、全國風景名勝區先進單位、中國首批4A級旅遊區、全國文明風景區、全國衛生山、全國安全山、中華十大名山之一、世界遺產地--我國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景觀,我國首批世界地質公園。外國人到廬山,驚喜、贊語不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專家們登山後恰如其分地評說「廬山的歷史遺跡以其獨特的方式,融匯在具有突出價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極高美學價值的、與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緊密相聯的文化景觀。」我們說,廬山是秀外慧中。祖國山河處處美,打個比方,如同一群美麗的少女,那廬山猶如婀娜多姿、披肩長發、帶著金絲邊眼鏡、具有研究生底蘊的少女,亭亭玉立在如詩如畫的含鄱口上。"匡廬奇秀甲天下山"、"廬山天下戀",但令人神往的更是她深厚的文化內涵。這里每一滴水、每一棵樹、每一幢房,如一首詩、一幅畫、一本書。廬山,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廬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山。
「蒼潤高逸,秀出東南」的廬山,自古以來深受眾多的文學家、藝術家的表睞,並成為隱逸之士、高僧名道的依託,政客、名流的活動舞台,從而為廬山帶來了濃濃的文化色彩,並使廬山深藏文化的底蘊。
山水文化,是人們以自然山水為素材而創造的精神成果。山水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在認識、改造客觀世界和自身的過程中辟出的一片壯麗天地,亦是構成中華民族形象的重要精神支柱。
廬山山水文化,是中國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是中國山水文化的歷史縮影。廬山的自然,是詩化的自然,亦是「人化」的自然。自東晉以來,詩人們以其豪邁激情、生花妙筆,歌詠廬山的詩詞歌賦有4000餘首。東晉詩人謝靈運的「登廬山絕頂望諸嶠》、南朝詩人鮑照的《望石門》等,是中國最早的山水詩之一,廬山並成為中國山水詩的策源地之一。詩人陶淵明一生以廬山為背景進行創作,他所開創的田園詩風,影響了他以後的整個中國詩壇。唐代詩人李白,五次游歷廬山,為廬山留下了《廬山遙寄盧侍御虛舟》等14首詩歌,他的《望廬山瀑布水》同廬山瀑布千古長流,在中國華大地及海外華人社會中家喻戶曉,成為中國古代詩歌的極品。宋代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流傳廣泛,影響深遠,「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成為充滿辯證哲理的名句……
廬山風景,是以山水景觀為依託,滲透著人文景觀的綜合體。廬山,通過詩人、書畫家、文學家、哲學家們的心靈審視,創造出眾多散發著特別濃郁人文氛圍的歷史遺跡。正如一位新加坡學者所評論的那樣:「如果說泰山的歷史景觀是帝王創造的,廬山的歷史景觀則是文人創造的。」
陶淵明以廬山康王谷作為文化背景,創作的《桃花源記》,洋溢著「烏托邦」式的理想主義光燦。南朝時的《廬山二女》,以廬山為活動舞台,成為中國早期志怪小說的名篇。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詩,造就了一處名勝——花徑;他在廬山築有「廬山草堂」,所撰的《廬山草堂記》,是記述中國古代山水園林的名作。寧代理學家朱熹復興白鹿洞書院,並使其成為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首,由此宋明理學在這里千秋耕耘,並真切地記錄了這一具有深刻特徵的文化現象的過程和歷史。朱熹訂立的《白鹿洞書院學規》,成為中國封建教育的准則和規范,同時也影響了中國歷史文化的進程。
山水詩、山水畫是中國山水文化中兩大華項,山水詩在廬山大放光采,山水畫亦在廬山一展風流,閃爍出耀人的輝光。東晉畫家顧愷之創作的《廬山圖》,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第一幅獨立存在的山水畫,從此歷代丹青大師以廬山為載體,以這一藝術形式對廬山賦予美感境界的表述。中國畫在理論上的第一次突破,亦是顧愷之的「傳神說」,然而這是受到東亞高僧慧遠在廬山闡發的「形盡神不滅論」哲學思想影響的結果。廬山東林寺蓮社「十八高賢」之一的宗炳,他所撰的《畫山水序》,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第一篇中國山水畫論,他所闡述的山水「暢神說」,打破了「君子此德」的美學觀,表現了一個新的美學思潮的興起。
文人墨客對廬山抒情寫意,濃墨重彩,使廬山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內涵。科學家們對廬山進行科學探求,揭示其美的真諦。現代地質學家李四光,以廬山第四紀地質地貌為研究對象,發表了《冰期之廬山》等一系列研究著作,從而開創了中國第四紀冰川學說,又由此而引發中外學者對廬山第四紀冰川的學術論爭,從而演奏出一部中國第四紀地質學的世紀交響曲……
廬山,這座世界名山,最鮮明的特徵是她的文化。文化,是廬山的精魂所在。
http://www.jiangxiok.com/web/ztjj/2003-12/1070338770.html
http://herich.51.net/html/mingshan/lushan/
現在廬山的保護情況還是不錯的,地方領導比較重視,要知道九江很大一部分收入就來自廬山旅遊,所以對廬山的重視也很多,我認為廬山文化保護的還是比較好,如果說破壞可能就是索道吧
保存廬山文化是我們九江人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一定保護好廬山美麗的風景文化,主要就是在發展的同時注意保護好古跡,加大投入,實行景區遊客總量控制,加強宣傳等等
在當今全球化的北京下,文化的保護問題不僅是廬山,也是全國面臨的的嚴峻問題,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
⑷ 廬山的人文歷史
廬山風景秀麗,文化內涵深厚,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於一身。從司馬遷「南登廬山,觀禹所疏九江」。
到陶淵明、昭明太子、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黃庭堅、陸游、朱熹、康有為、胡適、郭沫若等文壇巨匠1500餘位登臨廬山,留下4000餘首詩詞歌賦的文化名山的確立。
陳運和的詩作《廬山》稱「三疊泉直瀉青史,五老峰聳立古詩,仙人洞深藏抱負龍首崖騰飛情思,含鄱口難吐感觸,蘆林湖匯聚現實,花徑走過歷代名士,天池閱盡蒼茫人世。
白鹿體壯養於書院東林綠蔭盡染佛寺」、「可見蔣介石殘留足跡,敬仰毛澤東居住舊址,匡廬奇秀甲天下,世紀巨著出自此」。
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大哲學家朱熹振興了白鹿洞書院。他在此開創了中國講學式教育的先河。他以儒家傳統的政治倫理思想為支柱,繼往開來,建立了龐大的「理學」體系。
自此,「理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主體思想,影響了中國七百年的歷史進程。到上世紀初世界25個國家風格的廬山別墅群的興建。
從胡先驌創建中國第一個亞熱帶山地植物園,到李四光「第四紀冰川」學說的創立。廬山植物園因有地形屏障,亞熱帶、南亞熱帶植物在此馴化生長良好。
2009年,廬山植物園榮膺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最早的亞熱帶山地植物園。中國地質學家李四光提出第四紀期間廬山有冰川發育,引起國際學術界矚目。因而廬山又是自然科學研究的重要場所。
(4)廬山書院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廬山山水文化,是中國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是中國山水文化的歷史縮影。廬山的自然,是詩化的自然,亦是「人化」的自然。
自東晉以來,詩人們以其豪邁激情、生花妙筆,歌詠廬山的詩詞歌賦有4000餘首。東晉詩人謝靈運的「登廬山絕頂望諸嶠》、南朝詩人鮑照的《望石門》等。
是中國最早的山水詩之一,廬山並成為中國山水詩的策源地之一。詩人陶淵明一生以廬山為背景進行創作,他所開創的田園詩風,影響了他以後的整個中國詩壇。
唐代詩人李白,五次游歷廬山,為廬山留下了《廬山遙寄盧侍御虛舟》等14首詩歌,他的《望廬山瀑布水》同廬山瀑布千古長流,在中國華大地及海外華人社會中家喻戶曉。
成為中國古代詩歌的極品。宋代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流傳廣泛,影響深遠,「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成為充滿辯證哲理的名句……
廬山風景,是以山水景觀為依託,滲透著人文景觀的綜合體。廬山,通過詩人、書畫家、文學家、哲學家們的心靈審視,創造出眾多散發著特別濃郁人文氛圍的歷史遺跡。
正如一位新加坡學者所評論的那樣:「如果說泰山的歷史景觀是帝王創造的,廬山的歷史景觀則是文人創造的。」
陶淵明以廬山康王谷作為文化背景,創作的《桃花源記》,洋溢著「烏托邦」式的理想主義光燦。南朝時的《廬山二女》,以廬山為活動舞台,成為中國早期志怪小說的名篇。
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詩,造就了一處名勝——花徑;他在廬山築有「廬山草堂」,所撰的《廬山草堂記》,是記述中國古代山水園林的名作。
寧代理學家朱熹復興白鹿洞書院,並使其成為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首,由此宋明理學在這里千秋耕耘,並真切地記錄了這一具有深刻特徵的文化現象的過程和歷史。
朱熹訂立的《白鹿洞書院學規》,成為中國封建教育的准則和規范,同時也影響了中國歷史文化的進程。
山水詩、山水畫是中國山水文化中兩大華項,山水詩在廬山大放光采,山水畫亦在廬山一展風流,閃爍出耀人的輝光。
東晉畫家顧愷之創作的《廬山圖》,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第一幅獨立存在的山水畫,從此歷代丹青大師以廬山為載體,以這一藝術形式對廬山賦予美感境界的表述。
中國畫在理論上的第一次突破,亦是顧愷之的「傳神說」,然而這是受到東亞高僧慧遠在廬山闡發的「形盡神不滅論」哲學思想影響的結果。廬山東林寺蓮社「十八高賢」之一的宗炳。
他所撰的《畫山水序》,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第一篇中國山水畫論,他所闡述的山水「暢神說」,打破了「君子此德」的美學觀,表現了一個新的美學思潮的興起。
⑸ 廬山有什麼相關的故事和傳說
1. 傳說一,在周武王時候,有一位萬輔先生。同老子李耳一道, 騎著白色驢子,入山煉丹,二人也都「得道成仙」,山上只留下一座空廬。人們把這座「人去廬存」的山,稱為廬山。「成仙」的先生名輔,所以又稱為輔山。
2. 傳說二,早在周初(大約公元前十七十六世紀),有一位匡俗先生,在廬山學道求仙。周天子屢次請他出山相助,匡俗也屢次迴避,潛入深山之中。後來,匡俗其人無影無蹤。人們美化這件事把匡俗求仙的地方稱為「神仙之廬」。
(5)廬山書院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1. 匡俗,據周景式《廬山記》記載,字子孝,西周威烈王時(公元前四世紀)人。 "生而神靈"。威烈王幕其才學,屢派使者征請輔佐朝廷,固辭不就,躲避到廬山深谷老林中,求仙學道, "時人敬事之"。
2. 匡俗為殷周之際人。慧遠《廬山記》中謂匡俗為殷周之際人,與奚道仙人同游廬山,隱居此地。成仙後"唯廬獨存",故將他住處冠之姓氏,叫做"匡廬'或廬",山因名"廬山",或渭越廬君兄弟七人棄官學道山中, "故世謂之廬山"。
⑹ 書院產生的歷史背景是怎樣的
唐末至五代期間,戰亂頻繁,官學衰敗,許多讀書人避居山林,遂模彷彿教禪林講經制度創立書院,形成了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教育組織形式。
書院是實施藏書、教學與研究三結合的高等教育機構。書院制度萌芽於唐,完備與宋,廢止於清,前後千餘年的歷史,對中國封建社會教育與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北宋時,以講學為主的書院日漸增多。南宋時隨理學的發展,書院逐漸成為學派活動的場所。宋代最著名的有四大書院:河南商丘的應天府書院、湖南長沙的嶽麓書院、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河南登封的嵩陽書院。
(6)廬山書院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對外交流
書院走向世界起始於明代。正統四年(1439)也即朝鮮世宗二十一年,朝鮮李氏王朝君臣借鑒中國宋代的書院制度發展其教育事業,實為書院輸出的重要標志。
書院是中國士人的文化組織,唐宋以來,它為中國的教育、學術、藏書、出版、建築等文化事業的發展,對民俗風情的培植、思維習慣及倫常概念的養成等都作出過重大貢獻。
而隨著中國文化的向外傳播,書院制度也被移植到國外,為傳播中華文明,並促進這一文明與當地文化的結合,進而推進世界文明的向前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⑺ 廬山的歷史
在晚白堊紀在古鄱陽湖形成的同時,形成了廬山斷塊山的雛形,至古近紀、新近紀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中,才形成了雄偉峻峭的廬山斷塊山。
300萬年之後的第四紀大冰期來臨之時,廬山曾產生過4次冰期,此種海洋性山麓冰川的刨蝕作用特別強烈,在高大的斷塊山基礎上,形成了一系列冰蝕地貌景觀,刃脊、冰斗、冰窖、U形谷、角峰等。
1萬年以來的冰後期,由於廬山雨量充沛,水系發育,在流水強烈侵蝕作用下,對斷塊山構造地貌及冰蝕地貌進行著強烈改造,形成了一系列獨特的流水地貌景觀,斷層崖,冰川刃脊變成了險峻的奇峰巉岩,U谷形成新的峰谷與峽谷,懸崖峭壁林立,異常雄偉壯觀,為大量瀑布形成奠定了基礎。
文化價值
廬山不僅風景秀麗,而且文化內涵深厚,更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於一身。從司馬遷「南登廬山,觀禹所疏九江」,到陶淵明、昭明太子、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黃庭堅、陸游、朱熹、康有為、胡適、郭沫若等文壇巨匠1500餘位登臨廬山,留下4000餘首詩詞歌賦的文化名山的確立;陳運和的詩作《廬山》稱「三疊泉直瀉青史,五老峰聳立古詩,仙人洞深藏抱負龍首崖騰飛情思,含鄱口難吐感觸,蘆林湖匯聚現實,花徑走過歷代名士,天池閱盡蒼茫人世,白鹿體壯養於書院 東林綠蔭盡染佛寺」、「可見蔣介石殘留足跡,敬仰毛澤東居住舊址,匡廬奇秀甲天下,世紀巨著出自此」。
廬山的山水畫也在廬山的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東晉畫家顧愷之創作的《廬山圖》,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第一幅獨立存在的山水畫,從此歷代丹青大師以廬山為載體,以這一藝術形式對廬山賦予美感境界的表述。
廬山「道釋同尊」。天師張道陵,一度在廬山修練;道教禪師之一的陸修靜,在廬山建簡寂觀,編撰藏道經1200卷,奠定了「道藏」基礎,並創立了道教靈寶派。公元四世紀,高僧慧遠在廬山建東林寺,首創觀像念佛的凈土法門,開創中國化佛教,代表佛教中國化的大趨勢;禪師竺道生在廬山精舍,開創「頓悟說」。公元1886年,基督教傳入廬山;公元1914年,天主教開始在廬山傳播;公元1925年,穆斯林在廬山建起了宗教活動聖所。「廬山到處是浮圖」的題詠正是對廬山千餘年來宗教形象的概括,至今,廬山仍存有:東林寺、西林寺、黃龍寺、諾娜塔寺院、仙人洞道院、基督教堂、清真寺、文文殊塔等具有較高文物價值和觀賞價值的宗教建築。
⑻ 歷史上的四大書院
中國古代四大書院是指應天書院(今河南商丘睢陽區南湖畔)、嶽麓書院(今湖南長沙嶽麓山)、嵩陽書院(今河南鄭州登封嵩山)、白鹿洞書院(今江西九江廬山)。
1、應天書院
應天書院起源之早,規模之大,持續之久,人才之多,居古代四大書院之首。所以,《宋史》記載:「宋朝興學,始於商丘」。1998年國家郵電部在商丘舉辦了四大書院郵票首發儀式。
應天府書院即應天書院、睢陽書院,其前身為南都學舍,為五代後晉時的商丘人楊愨創辦,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國家4A級風景區商丘古城南湖畔,為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
2、嶽麓書院
嶽麓書院位於湖南長沙南嶽七十二峰最末一峰的嶽麓山腳,是中國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書院。現為長沙市文化旅遊主要景點之一。
嶽麓書院佔地面積21000平方米,現存建築大部分為明清遺物,主體建築有頭門、二門、講堂、半學齋、教學齋、百泉軒、御書樓、湘水校經堂、文廟等,分為講學、藏書、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連接,合為整體,完整地展現了中國古代建築氣勢恢宏的壯闊景象。
3、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區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極峰,面對雙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陽而得名嵩陽書院。書院的建制,古樸雅緻,大方不俗。
嵩陽書院,是中州教育史上的一顆明珠,中國古代的高等學府。據記載,先後在嵩陽書院講學的有范仲淹、司馬光、程顥、程頤、楊時、朱熹、李綱、范純仁等二十四人,司馬光的巨著《資治通鑒》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陽書院和崇福宮完成的。
4、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為宋代四大書院之首,且有「海內書院第一之稱」。書院「始於唐、盛於宋,沿於明清」,至今已有1000多年。
館內藏品反映了廬山歷史文化的輝煌,有當地出土和及從外地搜集的古代青銅器和歷代陶瓷,有唐宋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柳公權、米芾、黃庭堅等在廬山的手書碑拓,有明清著名書畫家唐寅、鄭板橋、朱耷(八大山人)的字畫卷軸等。
(8)廬山書院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1、宋初四大書院說:
石鼓書院,金山書院,嶽麓書院,徂徠書院。
此說法沒有爭議。此為宋末馬端臨《文獻通考》中《學校考》的宋朝四大書院說法,范成大《驂鸞錄》和清代全祖望均贊同。
2、南宋四大書院說:
麗澤書院,象山書院,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
此說法沒有爭議。清代全祖望《鮚琦亭集外編》卷四十五為據。
2、北宋六大書院說:
應天書院,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石鼓書院,茅山書院。
(中華民國時期盛朗西、陳登原《中國書院制度》)
3、北宋八大書院說:
應天書院,嶽麓書院,嵩陽書院,白鹿洞書院,石鼓書院,茅山書院,龍門書院,徂徠書院。
(南宋詩人范成大推舉,民國陳登原《國史舊聞》)
⑼ 廬山白鹿洞書院的名稱由來、文化遺產和自然景觀是什麼啊
白鹿洞書院在唐代時原為李渤兄弟隱居讀書處。李渤養有一隻白鹿,終日相隨,故人稱白鹿先生。後來李渤就任江州(今九江)刺史,舊地重遊,於此修建亭台樓閣,疏引山泉,種植花木,成為一處游覽勝地。由於這里山峰迴合,形如一洞,故取名為白鹿洞。至五代南唐升元年間,曾在此建立「廬山國學」,這算是白鹿洞書院的前身。宋代初年,經擴充改建為書院,並正式定名為「白鹿洞書院」。當時有士子數十百人,與嶽麓、睢陽、石鼓等,並稱為天下四大書院。正如《白鹿洞志》所記:「白鹿洞者,唐李渤讀書處也。貞元中,渤與涉隱廬山,蓄一白鹿甚馴,嘗隨之,人稱白鹿先生。寶歷中,渤為江州刺史,就今書院地創台榭,引流植花,·遂以白鹿名洞。......南唐升元中,即其地聚徒建學,……號曰廬山國學。宋初置書院,與睢陽、石鼓、嶽麓三書院並名天下。"這里所記的,就是白鹿洞書院的簡單歷史。 但不久即廢。白鹿洞書院累經興廢。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戰爭頻繁,烽火連天,書院遭到毀壞。至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著名的哲學家朱熹出任南康太守(治所在今九江星子縣地),他親至書院廢址踏勘考察後非常滿意地說:「觀其四面山水,清邃環合,無市井之喧,有泉石之勝,真群居講學、遁跡著書之所。「經朱熹的竭力倡導,才又重建了白鹿洞書院。朱熹在南康知州任上三年,為興復白鹿洞書院殫精竭慮,不遺餘力。他曾親訂洞規,置田建屋,延請名師,充實圖書;且又親臨講課,與學生質疑問難。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著名哲學家陸象山也來到白鹿洞書院講學,朱熹、陸象山又有「白鹿洞之會」,書院也因之而聞名天下。
建築體均座北朝南,石木或磚木結構,屋頂均為人 字形硬山頂,頗具清雅淡泊之氣。白鹿洞書院座落在貫道溪旁,有欞星門、泮池、禮聖門、禮聖殿、朱子祠、白鹿洞、御書閣等主要建築。 其中禮聖殿是書院中等級最高的建築物,歇山重檐、翼角高翅,迴廊環繞,但與一般文廟大成殿有所不同,而是青瓦粉牆,使這座恢弘、庄嚴的殿堂,又顯出幾分清幽和肅穆,與四周坡屋面、硬山造帶有民間風格的建築和諧、協調。在禮聖殿的石牆上,嵌有石碑和孔子畫像石刻。
禮聖殿東側的朱子祠是為紀念朱熹而建。朱子祠後有一石洞,內有一頭石雕的白鹿。據《白鹿洞志》記載:「初,鹿洞有名無洞。嘉靖甲午(即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知府王溱乃辟講修堂後山,為之築台於上。知府何岩鑿石鹿於洞中。」白鹿洞原是以山峰環合似洞而得名;現有的石洞和石鹿,則是明代嘉靖年間修鑿的。
在朱子祠之東廂,設有碑廊,內嵌宋至明清古碑一百二十餘塊,這是建國後為保存文物古跡而新建的。在這些古代碑刻中,有朱烹的手書真跡,也有署為紫霞真人的明代狀元羅洪先的《游白鹿洞歌》。這些名跡,筆鋒莊重遒勁,運筆嬌若游龍;它既是彌足珍貴的書法藝術品,又是具有研究價值的重要歷史資料。
在朱子祠前,與禮聖殿並列的是一座兩層樓閣,即「御書閣」。它是清代康熙皇帝賜給書院匾額及古書後, 由南康知府周燦請建的。閣前有桂樹兩株,相傳是朱熹手植;但也有人說是清代建造「御書閣」時種植的。這里古樹濃蔭,陽光穿過樹隙在地面上灑下斑駁的小光圈,風吹樹動,光影搖晃,有如微波盪漾的湖水,顯得環境清幽,風景宜人。
在欞星門西北隅,不僅有曲徑通幽、山石林泉之美,而且還有「釣磯石」、「漱石」、「鹿眠場」、「流杯池」諸勝跡。在漱石和流杯池上,均因有朱熹手書「漱石」、「流杯池」石刻而得名。「鹿眠場」,相傳唐代李渤飼養的白鹿就睡在這里。而釣磯石上,也刻有朱熹的手書「釣台」二字。據說當年朱熹常在此垂釣,實際上這里水淺泉碧流急,很少有魚,故明代劉世揚又在石上加刻「意不在魚」四字,可謂中的之妙語。
白鹿洞書院擁有山林三千畝,保存了廬山的原始森林和原生植被,有千年古松18株,有柳杉、水杉、紫荊、紅楓、銀杏、廣玉蘭、珍珠黃楊、紅葉繼木等受國家保護的珍稀植物。山上林木蔥蘢,山下流水潺潺,這是白鹿洞書院擁有的一份自然遺產。白鹿洞書院融於大自然之中,占盡了自然風光之美。
白鹿洞書院環境優美,風光如畫,門前貫道溪上的拱橋和橋頭磯上的小亭與碧水青山相映生輝,成為古道來書院的前奏,成為書院的標志和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