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放牛娃朱元璋 開創的大明朝,有哪些重大的歷史事件
朱元璋建明]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於應天(今南京)即皇帝位,定國號為「大明」,建元洪武,立馬氏為皇後,朱標為太子,設官分職。至此,明王朝正式建立。
[建文改制]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閏五月初十,明太祖朱元璋去世。朱元漳在位31年,死時刀歲,同月十六日葬於孝陵,溢號高皇帝,廟號太祖。同日,皇太孫朱允文即帝位,以第二年(公元1399年)為建文元年。
[靖難之役]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當建文帝准備肖U奪燕王時,燕王朱棣便舉兵反叛。明建文四年(公元 1402年)六月,燕軍攻入京城,燕王朱棣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文皇帝,改元永樂。
[遷都北京]
北京宮殿、郊廟的大規模營建開始於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歷經四年完成。永樂十九年(公元 1421年)正月初一遷都基本完成,十一日大祀南郊,十五日大赦天下。從此,北京就成了明王朝的都城。
[鄭和下西洋]
明成祖朱棣即位後,為了鞏固海內,耀威異邦,撫剿逃亡海外的臣民,獲取異國珍寶奇貨,從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六月起派鄭和幾次下西洋。
[永樂北征]
永樂年間,明成祖五次率兵親征,打擊居於漠北的蒙古貴族對內地的侵擾和破壞,這就是明成祖遠征漠北之戰。
[永樂大帝去世]
明永樂二十二年(公元 1424年)同年七月十八日,成祖回師至榆木川(今內蒙烏珠穆沁東南)時,因病去世。
[仁宣之治]
朱棣去世後,太子朱高熾即帝位,改元洪熙,是為仁宗。
朱高熾經歷了坎坷的道路才得以繼承大統。他生於洪武十一年(公元 1378年),為朱棣的嫡長子,洪武二十八年(公元 1395年)被明太祖朱元漳冊封為燕世子。宣德元年(公元 1426年)八月初一,朱高煦乘北京地震之機,在樂安(今山東廣饒東北)舉兵造反。明宣宗親率大軍征伐,很快將其擊潰,並把他囚禁入獄,後殺之。
[明英宗即位]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初三,明宣宗朱瞻基去世,大學士楊士奇、楊榮等擁朱祁鎮為帝,即為英宗。
[土木堡之變]
正統十四年(公元 1449年七月,也先分東、西、中三路大軍攻打中原,北疆告急。
[於謙保衛北京]
也先大兵逼近北京城,勢不可
擋,明朝廷惶惶不安,有大臣提出南迂都城。兵部侍郎於謙極力反對遷都,要求堅守京師,並詔令各地武裝力量勤王救駕。隨後,調河南、山東等地軍隊進京防衛,於謙主持調通州倉庫的糧食入京,京師兵
精糧足,人心稍安。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十月初六,也先挾持英宗入犯北京,京城告急,北京保衛戰開始。
[奪門之變]
也先率領瓦刺軍在北京城下慘遭失敗後,賊野心勃勃地企圖卷土重來。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也先又開始與明朝展開激戰,都被明朝軍隊挫敗。軍事上的屢次敗退導致也先進犯明朝的實力大大減弱,加上明朝已另立皇帝,挾持英宗已失去了當初的意義。也先於是改變對明朝的策略,送回英宗,與明朝議和。
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八月十五日,英宗返回北京,做了太上皇。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朱祁鎮正式復位,改年號為天順。朱祁鎮命徐有貞掌管機務,第二天加封其為兵部尚書,將於謙、王文等逮捕入獄,全部殺害。二十一日,明英宗宣布改景泰八年為天順元年,封石亨為忠國公。朱祁鎮復辟帝位終於成功。歷史上稱這件事為「奪門之變」。
[明憲宗即位]
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正月初七,明英宗朱祁鎮去世,時年38歲。天順八年正月二十一日,長子朱見深即帝位,是為明憲宗。大赦天下,以翌年為成化元年。
弘治中興]
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八月,憲宗朱見深去世。九月六日,明憲宗第三子朱佑樘即皇帝位,是為明孝宗,大赦天下,以第二年為弘治元年,廟號孝宗。
[武宗亂政]
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五月,明孝宗朱佑幢去世,其長子朱厚照即帝位,以第二年為正德元年,大赦天下,是為武宗。
[寧王謀反]
朱袁壕於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嗣寧王,早已心蓄異謀,不安王位,加之術士的教唆,野心逐漸增長。先後行賄劉謹,拉攏兵部尚書陸完,向權臣獻金獻寶,又投朱厚照(武宗)所好,貢上特別奇巧的四時燈數百個。
朱袁壕為實現其篡位的願望,竟想出以
子入嗣的辦法,拜託錢寧、減賢等設法使其子「司香太廟」。可是,就在這個時候,朱厚照近臣江彬、張忠與錢寧、臧賢相互傾軋;張忠多次向朱厚照稱贊朱袁壕既賢且勤,意思是說武宗反而不賢不勤。朱厚照即下旨收寧王護衛,歸還所奪民田。朱袁壕知道這一消息,干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六月十四日自立為帝,且以致仕都御史李士實、舉人劉養正為左右丞相,參政王綸為兵部尚書總督軍務大元帥職,糾集兵馬10萬,准備出鄙陽湖,下九江、南康等地,攻下南京後正式即皇帝位。
康戌之變]
嚴嵩當權之際,邊患嚴重。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六月,蒙古俺答率軍犯大同。
[嚴嵩遭貶]
嘉靖四十一年(公元 1562年)五月,明世宗勒令內間首輔嚴嵩辭官,其子嚴世藩被捕入獄。
[盪平倭寇]
明代倭患早在洪武二年便已開始。
[張居正改革]
大學土張居正(公元1525~1582年),湖廣江陵縣沖湖北江陵人,字叔大,號太岳。嘉靖二十六年(公元
1547年)進士,歷任編修、禮部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吏部左侍郎兼東間大學士、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等職,是明代著名政治家。
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七月,他與宦官馮保的私交很好,兩人共同輔助幼年明神宗執掌朝政。神宗即位只過了一個月,大學士張居正即利用宦官馮保將高拱排擠掉,代之為首輔,並推薦禮部尚書呂調陽兼文淵間人學士,參顱機務。至此,張居正、馮保兩人執掌明王朝政權。
萬曆三大征]
萬曆三大征是中國明代萬曆年間平息叛亂的寧夏之役、播州之役和支援朝鮮抗擊日本侵略的朝鮮之役的統稱。
[寧遠大捷]
天啟六年(公元
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率兵13萬攻明,連續攻克錦州、松山、大小凌河、杏山、連山和塔山七城,繼而圍攻寧遠,致書袁崇煥要他投降。當時袁崇煥官任寧前參政,在大兵壓境、外無援兵的危急關頭,袁崇煥大氣凜然,毫不害怕。他和總兵滿桂、副將朱梅、參將祖大壽等集將士赦血誓師,堅守寧遠。
[李自成起義]
李自成於崇幀十七年(公元
1644年)春節,正式宣布建國。將西安改名為西京,國號「大順」,建元「永昌」。
崇幀帝自縊煤山]
崇幀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大順軍隊十北京城下會師。十七日,李自成親率大軍環攻九門。十八日,大順軍將士架雲梯奮力攻城,越牆而人,攻破外城。與此同時,明太監曹化淳獻彰義門出降。
[南明政權的抗清斗爭]
南明政權的抗清斗爭是發生在清初(1644-1662年)的一件影響重大的事件。
滿族是由我國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女真族發展來的。明朝初年,他們分散居住在黑龍江兩岸和松花江、牡丹江、綏芬河流域。16世紀80年代起,女真族的傑出首領努爾哈赤用了30多年的時間,基本上統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他建立後金國(後來改國號為清),他就是歷史上所說的清太祖。努爾哈赤和他的兒子皇太極(即清太宗)逐步統一了我國東北地區,並屢次侵入長城以南地區。
公元1644年3月,正當清軍要打進山海關時,李自成攻進北京。不久,明將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清軍在山海關打敗李自成的起義軍以後,乘勝向北京進軍。1644年5月,清軍進佔北京。
與此同時,明朝在南京的一些文臣武將,決計擁立朱家王室的藩王,重建明王朝。就在這年五月,他們在南京擁立福王朱由崧做皇帝,年號弘光,建立了南明的第一個政權。
[鄭成功收復台灣]
明朝末年,由於政治腐敗,武備廢弛,台灣、澎湖的防衛力量逐漸削弱,給外敵窺伺造成可乘之機。公元1644年,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推翻了明朝統治。1646年,清軍佔領福建。1662年2月,荷蘭殖民者被迫在投降書上簽了字。荷蘭在台灣的所謂「總督」科業特和他的殘兵敗將狼狽地從台灣撤走。被荷蘭殖民者侵佔了38年的台灣,終於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鄭成功驅逐荷蘭侵略者的偉大斗爭,終於取得了勝利。
Ⅱ 朱元璋對外交往的歷史事件是什麼
朱元璋推行海禁的制度導致中國走向貧弱
朱元璋並不是不知道沿海一帶居民以海洋為生計的事實,為徹底消除海禁的隱患,他強制實行移民政策,於洪武二十年逼迫浙江舟山島城區和鎮外兩里以外的居民和其他46座山(島)的居民徙遷內陸。在執行這一政策過程中,其罔顧百姓財產、性命的野蠻性隨處可見,比如硬性規定遷移以三日為期,島上居民一時難以在規定時限內籌集到那麼多船隻,只好「編門戶、床簀為筏」,淹死者很多。明初在沿海負責軍事的是信國公湯和,他移民時則規定:「午前遷者為民,午後遷者為軍!」
尤堪慨嘆的是,「明祖定製,片板不許下海」,朱元璋的這些思想和措施都被立為「祖訓」,要後世子孫奉行不渝。在朱元璋身後,海禁在一段時間內有所松動,但始終未予廢除。
明初的海禁,是中國前進的一個重大挫折。
在明代以前,中國歷代王朝並未實行過海禁,特別是宋元時期的海外貿易發展到了很高的程度。據史學家考證,宋代與5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宋王朝疆域狹小,又兵額龐大,單靠農業稅無法維持巨額財政支出,逼得宋朝政府將目光投到商業和海外貿易上,宋高宗就說:「市舶之利,頗助國用,宜循舊法,以招徠遠人,阜通貨賄。」因此宋王朝採取了一系列保護和招徠外國海商的措施。到了元朝,統治者更是採用重商主義政策,鼓勵海外貿易和對外出口(在特定時期也曾禁止私人出海貿易,為時甚短),其市舶管理和征稅制度愈加完備,再加上中外海商「其往來互市,各從所欲」,所以元代的海外貿易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海外貿易所帶來的收入在國家財政收入中佔了很大的比例,成為元王朝的「軍國之所資」。因為積極發展海外貿易,中國的艦船製造技術也走在了世界前列。元末陳友諒攻擊朱元璋部隊占據的南昌城,陳的大船上下三層,高與城齊,每層都有走馬棚,整船可載軍士三千人,住在上下層的人互相聽不見說話,這些真讓人印象深刻。
回首這段歷史,正如當代學者晁中辰所說:「如果宋元時期這種海外貿易的勢頭得以保持並發展下去的話,中國歷史的面貌將會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種樣子。可惜的是,這種勢頭在明代發生了逆轉,從而對中國歷史進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實行海禁,對內易,對外難,為了安撫和籠絡其他國家,於是又有了「朝貢貿易」,即允許其他國家以官方名義帶一點商品過來,然後在中國換一點東西回去。來華的人員、時間、所帶的商品品種和數量都有非常嚴格的限制,這其實已經不是什麼貿易了,因為其本身全無經濟意義,尤其從經濟價值上分析,中國完全是「虧本買賣」,別人「朝貢」的東西值不了多少錢,而我們的「賞賜」卻格外豐厚,這就是所謂的「厚往薄來」。用朱元璋的話說,那些不知禮儀的小國既然萬里迢迢地來進貢,誠心表示傾慕,那麼我們在賞賜的問題上就不要斤斤計較,「以示朝廷懷柔之意」。而到了洪武二十七年,晚年朱元璋以「海外諸夷多詐」為由,將這種沒有商業價值、純出政治目的的「朝貢貿易」叫停,只允許周邊兩三個小國照常「入貢」。對外交流的大門就此徹底關上了。
關起門來就安全了嗎?朱元璋為什麼要實行海禁?
主要有這樣兩種說法:防禦倭寇的需要,加之後來發現宰相胡惟庸通倭,企圖里應外合造反,所以決心禁海;「自恃中國是天朝上國,無所不有,不需要外國商品」的自大心理。
關於第一種說法,當代歷史學家們早已用史實雄辯地證明,「倭寇」的首領及基本成員其實大部分是中國人,即海上走私貿易商人。而商人之所以要冒險到運用武力和強大的國家機器對抗,要害在於朝廷的海禁政策斷送了他們的財源,也就是說,是海禁釀就了大規模的海盜集團,而並非海盜的肆虐催生了海禁政策。至於胡惟庸通倭雲雲,那隻是朱元璋的欲加之罪罷了,說這是他實行海禁的原因更是荒唐,因為早在胡惟庸案發之前,朱元璋就已經在進行海禁了。
關於第二種說法,我疑心論者是對清朝皇帝對外交往過程的表現印象太深,因此在這里產生了錯覺,以為朱元璋也是一個「天朝上國,無所不有」的自大狂。
按我對史料的了解,以我個人的看法,與其說朱元璋在對外交往,尤其是與海洋國家打交道中,有一種自大的狂妄心理,毋寧說他多的倒是對海洋的深深恐懼。
朱元璋出身田野,後來一步登天,盡管他的位置發生了變化,但其身份意識卻還是牢不可破的;他的言行表明,雖然穿上了龍袍,可他仍然不過是一個「小農」,一個帝國深宮里的小農。
長久在內陸生活的人,初見浩翰的海洋,都會有一種眩暈感。而對一個企圖控制他人的統治者來說,其心理就愈加微妙。海洋在他眼裡,太不可測了,如果在此之前,他還對自己擁有的力量信心滿滿,現在他卻陷入了迷茫。就朱元璋個人而言,還有一些現實的因素,在加深他這種沮喪的感覺。元末朱元璋削平群雄,瀕海的一支力量—方國珍部雖然多數投降了他,但還有部分則揚帆海上,繼續與他為敵。對陸地上的負隅頑抗者,朱元璋可以窮追猛打除惡務盡,可是面對海洋,他卻只有望洋興嘆,海洋讓他既惱怒又恐懼。在明朝之前,元朝大軍遠征日本,因突起的颶風幾乎全軍覆沒,也使朱元璋印象深刻。所以,盡管日本國王曾經多次在外交文書中使用挑釁性語言,他還是一忍再忍,並作為祖訓,一再告誡子孫不要對海外用兵。
海洋既然無法掌控,怎麼辦呢?朱元璋的辦法是,一方面加強海防,另一方面關起門來,自顧自地經營原有的「一畝三分地」。在他眼裡,只有這樣,他的家天下才是安全的,他的臣民才是能夠被他完全控制的。
Ⅲ 朱元璋的一生大事件
看我的明朝大事記的記載!
1328年 (元天歷元年) 太祖朱元璋出生
1352年 (元至正十二年) 太祖朱元璋起義
1360年 (元至正二十年) 成祖朱棣出生
1365年 (元至正二十五年) 楊士奇出生
1368年 (元至正二十八年) 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建國大明,年號洪武
1368年 洪武元年
1368年 洪武元年,明朝開始修建明長城
1369年 洪武二年,倭寇侵略山東沿岸,倭寇之憂從此而起
1369年 洪武二年,大將常遇春在北伐時暴病而亡,享年39歲
1370年 洪武三年,定科舉法
1370年 洪武三年,《水滸傳》作者施耐庵逝世,享年74歲
1371年 洪武四年,鄭和出生
1371年 洪武四年,楊榮出生
1372年 洪武五年,楊溥出生
1373年 洪武六年,頒布《大明律》
1377年 洪武十年,惠帝朱允炆出生
1378年 洪武十一年,仁宗朱高熾出生
1380年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入獄,同年處死,至此廢止丞相制
1381年 洪武十四年,徐達修築山海關
1381年 洪武十四年,行里甲制
1381年 洪武十四年,宋濂逝世,享年71歲
1382年 洪武十五年,皇後馬秀英逝世,享年51歲
1384年 洪武十七年,再定科舉取士制
1385年 洪武十八年,畫家王蒙逝世,享年77歲
1385年 洪武十八年,開國大將徐達逝世,享年53歲
1387年 洪武二十年,《魚鱗圖冊》問世
1392年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逝世,享年37歲
1398年 洪武三十一年,於謙出生
1398年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朱元璋逝世,享年70歲。其次孫朱允炆繼位,改元建文
Ⅳ 關於歷史朱元璋
朱元璋傳奇故事 鳳凰占穴,是說朱元璋埋葬父母的故事,它在鳳陽一帶流傳了六百多年。元朝末年的一天,鳳陽上空突然飛來一隻彩鳳,盤旋兩圈之後,便向西南方向飛去,降落在一片荒灘之上。消息傳開,人們紛紛趕到那裡觀看。且說此時,府官巡視路過這里,見有隻鳳凰沖著自己落下,心想,鳳凰是種神鳥,象徵吉祥,如能捉住它,獻給皇上,真是做官不貪財,富貴天上來!想到這,頓時眉飛色舞,十分高興,一縱身撲上去。那鳳凰低首長鳴一聲,展開雙翅,騰空而起,飛進彩雲里去了。圍觀的人們見鳳凰飛走,便一鬨而散。而府官卻兩手一動不動地按在鳳凰落下的地方,大聲叫喊衙役:「你們快拿鍬來挖,鳳凰不落無寶之地,這里一定有寶!」說著自己先挖了起來,衙役們找來鍬掀,從上午挖到傍晚,結果一無所獲。府官只好揮袖而去,留下一個又大又深的土坑。不久,朱元璋的父母相繼去世。當時,他還是孩子,父母是個佃戶,一生窮困,死去連一個葬身之地都沒有。朱元璋和他二哥用秫秸卷好二老屍體,放在獨輪車上,去荒灘埋葬。剛到鳳凰降落、府官打坑的地方,突然烏雲密布,狂風怒號,雷電交加,傾盆大雨倒將下來,不料屍體滑進坑中,兩人便到一棵大樹下避雨去了。不一會兒,風停雨止,兩人走進一看,大吃一驚,土坑不僅被暴雨沖平,還被狂風捲成一個高大的土堆,人們都說這是天意,是老天給埋葬起來的。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多次考慮啟墳改葬,親自到鳳陽選擇地勢,後因人奏諫,說他之所以得了天下,是因為「鳳凰點穴」的「寶地」被他父母占著了。如若改葬,破了「風水寶地」一來使先人在裡面魂魄不安,二來會對大明江山不利。朱元璋信了這話,於是命令在原基地培土厚封,修建陵寢,這就成了現在的明皇陵 埋葬了父母和大哥以後,朱元璋就和二哥分別了,二哥年紀比較大,所以要離家到別的地方去謀生了。朱元璋孤苦伶仃一個人,幾乎活不下去了。好心的鄰居汪媽媽看他可憐,就給附近寺廟的住持送了點禮,勸他們收下朱元璋,她要讓朱元璋去當和尚,圖個溫飽。對於朱元璋來說,當和尚是個走投無路的選擇。一開始,朱元璋也不是什麼胸懷大志的人。關於朱元璋為什麼去當和尚,也有一些傳說或附會。傳說,朱元璋出生後,不知為什麼,一直不會吃東西。一天,淳皇(指朱元璋的父親)在求醫回來的路上,看到一個相貌奇偉的和尚坐於門側。不料,和尚忽然發話問他道:「施主您去哪兒呀?」淳皇說:「我新生了一個兒子,但是不會吃飯。」和尚說:「這不礙事!到今晚子時(夜晚23點至凌晨1點),他自然就能吃東西了。」淳皇感謝了和尚後,說要是真如他所說,就把孩子許為他的徒弟。淳皇說罷進門要取茶招待和尚,出來卻發現他不知到哪兒去了。到半夜的時候,和尚的話應驗了,朱元璋會吃東西了。還有一種傳說,說在朱元璋還是嬰兒時,經常鬧病。家裡人為了讓孩子好養活,就依當地風俗將孩子舍入寺廟,等孩子長大了,就讓他當和尚。等到朱元璋長大的時候,朱元璋的父親允許讓兒子當和尚去,但是孩子的娘卻不幹了,事情因此拖延了下來,朱元璋他因此沒有早早進入佛門。天有不測風雲,後來村子裡鬧起了瘟疫,無奈之下,朱元璋請求二哥同意在家鄉的於皇寺拜僧人高彬為師,鄰人汪文幫助他完成了出家的儀式。這兩條材料都出自《天潢玉牒》。朱元璋進的這家寺廟當年叫做於(wū)皇寺,後來改名皇覺寺。朱元璋當了皇帝後,於洪武十六年(1383年)在離原址東北十五里處重建皇覺寺,並改名為大龍興寺。那年月,要想當個有飯吃的和尚,也不是容易的事。當災荒同樣威脅到寺廟時,和尚們也沒飯吃了——「居未兩月,寺主封倉。各為生計,雲水飄」。朱元璋在寺里不過待了五十天,做了不到兩個月的「行童」,什麼都還沒弄明白,就為生計所迫而離開寺廟,四處雲遊了,其時是元至正四年(1344年),朱元璋才十七歲。風霜雨雪,夜月驚魂,莽莽天地,身如飄蓬。荒山古寺成了他的棲身之地,他只得靠別人的施捨勉強維持生命。作為一個遊方僧,朱元璋形同乞丐,可以說是歷盡艱辛。朱元璋「南歷金、斗,西抵光、息,北至穎州」,走遍了淮西、豫南的山山水水,就這樣一下子過了三年多。這時,朱元璋已經二十歲出頭了。這三年中,他拓寬了視野,增加了人生經驗,磨礪了在逆境中生存的本領。但朱元璋畢竟懷念家鄉,於是又回到了皇覺寺。《皇朝本紀》上說:「(朱元璋)復入皇覺寺,始知立志勤學。」在外面游歷了三年的朱元璋回到皇覺寺後,開始發奮讀書,伴隨青燈黃卷,早功晚課,讀書誦佛。在這期間,朱元璋「立志勤學」,除佛經外,也廣泛接觸了各類書籍。幾年寺廟生活內學到的東西,成了他書本知識的主要來源。盡管那時候的朱元璋不過是個普通的和尚,但他在寺中的生活也還是被神化了:他住在寺廟里的時候,他的房間在晚上遠遠看去,常常會發出紅光,等到人走近了,那紅光又沒有了,大夥兒對此都感到很驚訝。這說的是他第一次入寺頭兩個月的事。等他從外地雲游歸寺,情況就更玄了。有一天,一個紅衣道士出現在寺廟的西北方向,他說:「這寺中有好人。」就是說,這間寺廟將來要出大貴人。又傳說,有一天,朱元璋在掃地,掃到佛像腳下的時候,他嫌伸出的佛腳礙事,就隨口說了句:「縮回去!」不料,佛像的腳真的乖乖「縮」回去了。還有一次,老鼠把佛像前的香燭吃了,朱元璋很生氣,心想你這個佛怎麼什麼事都不管啊?因此大筆一揮,在佛像背上批上五個大字:「發去三千里。」到了晚上,寺廟里的其他僧人都做了一個夢,夢見廟里的佛要走了,他們奇怪地問:「您為什麼走啊?」佛說:「當世主遣發三千里矣。」第二天早上,眾僧人發現佛像背後有字,就追問是誰乾的。朱元璋說:「哈哈,那是我開的玩笑,那我現在把他放了他。」果然,到晚上的時候,眾僧人又夢見那個佛前來道謝。佛早已知道朱元璋是「當世主」了。朱元璋在寺中,一轉眼又過了三年,如果沒有意外發生,朱元璋這個和尚也許會繼續做下去。以他的聰明勤奮,他可能會成為一個精通佛經的高僧,傳經佈道,終老一生。但是,到了至正十一年(1351年),他的人生發生了巨大的轉折,他眼前展現了一片新的天地。鬼使神差,一個隱藏在草莽中的英雄,從此踏上了他的創業之路。朱元璋投軍的目的原是為了活命,但當他馳騁在沙場上時,發現自己並不是弱者,自己不僅可以統領千軍萬馬,也可以掌握自己乃至許多人的命運。那麼,他又是怎樣走上這條成功之路的呢? 但是朱元璋的出生地在明朝的各種傳說中逐漸發生了歧異,形成了一種朱元璋生於泗州盱眙縣的說法——二郎廟(也有說是土地廟的)、紅羅障、躍龍岡等地名都可以一一在盱眙找到。看來,不論是濠州鍾離還是泗州盱眙,都想爭得這份「龍興之地」的光榮。 有一首叫《鳳陽花鼓》的安徽民歌流傳特別廣,歌中唱道: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這歌詞是說,朱皇帝生在鳳陽。那麼,朱元璋到底是生在濠州鍾離,還是生在泗州盱眙呢?原來,在元朝,安豐路的濠州下轄鍾離、定遠、懷遠三縣,泗州則屬於懷安路,泗州下轄五縣:臨淮、虹縣、五河、盱眙、天長。當時鍾離、盱眙分屬兩州,不會混淆。到了明朝,情況發生了變化,因為鍾離出了皇帝,朱元璋要提高鍾離的地位,於是就將鍾離升為鳳陽府(洪武七年,即1374年),而鳳陽府下轄五州十三縣,包括鳳陽縣、臨淮縣、懷遠縣、定遠縣、五河縣及虹縣等縣,所轄五州中就有泗州,其下為盱眙、天長二縣。這樣,在明朝,無論是濠州鍾離,還是泗州盱眙,都屬於鳳陽府。那麼,說鳳陽出了朱皇帝,無論是生在盱眙還是生在鍾離,都沒出鳳陽府,都沒說錯。但是,這里有一個疑問,至今無法解釋。按朱元璋自己的說法,其父朱五四死時是六十四歲,朱元璋當時是十七歲,那麼,朱元璋出生時其父就是四十七歲。但朱元璋又說他父親是五十歲時來到鍾離東鄉的,那麼,他在朱元璋出生時就還沒有來到鍾離東鄉,朱元璋的出生地也就不是那兒。相反,如果確實像前面提到的幾本書所記載的那樣,朱元璋生於鍾離東鄉,那麼,朱五四遷到這里時就不是五十歲,而應當是在他四十七歲以前。究竟是朱元璋的記憶有問題,還是史官記載有誤,已經難以考察了。貧窮之家,生計維艱,顛沛流離,遷徙不定,記錯了時間地點,或許是可能的。但是,既然朱元璋的哥哥重六、重七都不是生在盱眙的,朱元璋就更不可能是在盱眙出生的了。關於朱元璋的出生,各種版本的神化傳說已經讓人目不暇接,那麼,自然而然地,關於朱家為什麼會生出這樣一個貴人來,又有這樣的傳說——泗州有一個楊家墩,墩下有土窩。有一天,朱元璋的祖父在農作之餘,躺在裡面休息。這時,有兩個道士經過這里,其中一個師傅指著朱元璋的祖父卧的地方說:「如果一個人死後埋葬在這里,他的後代就會出天子。」另一個道士——是前面說話的道士的徒弟——問道:「為什麼呢?」那道士回答說:「此地氣暖。不信你拿枯枝栽種在這里,十天之內一定會長出樹葉來。」這時,朱元璋的祖父突然從土窩里站起來,道士看見他很驚訝,於是問道:「剛才你聽見我說的話了嗎?」朱元璋的祖父假裝耳聾,又是擺手,又是搖頭,表示自己什麼都不知道。於是,道士在那裡插了一段枯枝就離開了。朱元璋的祖父把道士的話記在心裡,一天天地等候著枯枝生葉。十天過去了,那枯枝果然長出葉來。但是朱元璋的祖父很有心計,他不願讓別人知道這里是塊風水寶地,於是就把長出樹葉的枯枝拔去,又另外插了一段枯枝。又過了十天,兩個道士再次來到土窩處,徒弟發現了插在地上的枯枝,詫異地問道:「為什麼不生樹葉呀?」師傅指著朱元璋的祖父說:「一定是被這個人拔去了。」朱元璋的祖父看見瞞不住,就承認了。道士說:「你有福,死以後應當埋葬於此,你家將會出天子。」因此,朱元璋的祖父死後就被埋葬在那裡。下葬時,讓人驚奇的事發生了:扒開的土自己壅起,成為墳堆。這個楊家墩方圓丈許,現在還可以找到,至今不生草木,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親自去看看。根據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朱元璋小時候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不過,一些關於他的傳說也太神了——朱家在朱元璋出生後十年,又遷到了鍾離之西鄉,後又遷到太平鄉縣孤庄村。關於朱元璋少年時的事兒,也有一些逸聞:朱元璋小時候跟許多窮人家的孩子一樣,靠替人放牛過活。有一次,嘴實在太饞了,就把東家的牛犢給殺了,然後大夥兒一起把小牛煮熟吃了。吃完以後怎麼辦呢,朱元璋想了個辦法:他把吃剩的牛尾巴插進地里,騙東家說:「地開裂了,小牛陷進去了!」東家跑過去拽住牛尾巴,結果牛尾巴真的往地里鑽了,東家見狀,無可奈何地相信了朱元璋的話,沒讓他賠償牛犢。朱元璋跟放牛的小夥伴們在一起的時候,常常玩拜皇帝的游戲。他們拿車輻板做皇冠,拿破的木板做笏,拿籃子做龍椅。然後,大夥兒輪流做「皇帝」,坐上「龍椅」的人接受其他人的「朝拜」。不過,奇怪的是,當其他人坐上籃子的時候,都坐不穩,沒幾下就摔下來了,而朱元璋坐上去的時候卻穩穩當當的。大夥兒見狀,就服了朱元璋,就一起拿著「笏」參拜他。從此以後,朱元璋在放牛娃中儼然成了小首領。雖然這些傳說不免有附會或神化的地方,但還是可以看出朱元璋小時候要比一般孩子聰明、頑皮。
Ⅳ 朱元璋的故事
相傳,朱元璋在皇覺寺當小行童掃地時,被伽藍神絆了一下,就打了回伽藍神幾掃帚。還有一次,老答和尚見大殿上的蠟燭讓老鼠咬壞了,就當眾訓斥了朱元璋。
朱元璋心想,伽藍神連自己面前的東西都管不住,還怎麼管殿宇呢?更害得自己受罵,越想越氣。於是,朱元璋就找管筆,在伽藍神的背後寫了「發配三千里」幾個字。這些都反映了朱元璋不甘於受壓迫的性格。
(5)朱元璋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個人成就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於政事,建樹頗多,特別是創設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業,促成明朝前期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的局面,還影響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權的政治統治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漸趨完備。
朱元璋胸懷韜略,深謀遠慮,善於駕馭戰爭,掌握主動權。注重招賢納士,廣采眾議,嚴格治軍,完善軍制,練兵育將,強調將領要識、謀、仁、勇兼備。主張寓兵於農,且耕且戰,保持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
Ⅵ 朱元璋的歷史經歷是什麼
朱元璋的歷史經歷是這樣的:
1、朱元璋1328生在濠州一個普通農民的家庭,17歲那年,家鄉流行瘟疫,他的父母及兄長都在這場災難中死去,青年朱元璋只得出家當和尚,以求溫飽;
2、誰知和尚也並不好當,不久後的飢荒使得他不得不離開寺院外出化緣。這次外出可以說對朱元璋的一生影響非常大,不僅鍛煉了他的意志,身體,同時也使他初步接觸了一些反元的思想;
3、 回到家鄉後不久,由小時的玩伴湯和介紹,朱元璋參加了郭子興的紅巾軍;
4、由於他的睿智與勇敢,很快成為了郭子興的心腹,並取了郭子興的義女馬氏為妻;
5、在郭子興部下期間,朱元璋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並掌握了一隻真正屬於自己的隊伍,這使得在郭子興死後,朱元璋很輕易地就打敗了郭子興的兒子,取得了對這只隊伍的控制權;
6、 朱元璋並不滿足以得的地盤,他要大占宏圖就要有穩定的根據地,這樣南京(集慶)就走入了他的視線。1356年,朱元璋攻佔集慶,並改名應天府,自稱吳國公;
7、同時採納朱升的建議「高築牆、廣積良、緩稱王」大力發展生產,為今後的更大的戰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8、 接下來他在南京外圍大敗陳友亮,鄱陽湖血戰徹底擊潰比自己強大的陳友亮軍團,消滅浙江的張士誠,沈殺韓林兒,派徐達、常遇春北伐,逐個消滅了各個勢力。
9、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國號大明。同年將元順帝趕出北京。
Ⅶ 朱元璋一生的歷史故事是
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即明太祖(1368年—1398年在位),字國瑞, 原名重八, 後取名興宗,濠州鍾離人(今安徽鳳陽),明朝開國皇帝。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覺寺, 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 1356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同年,攻佔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為號召,北伐中原,結束蒙元在中國的統治,丟失四百年的燕雲十六州也被收回。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 年號洪武。後先平定西南、西北、東北等地,最終統一中國。
朱元璋在位期間對各個方面都進行了改革,政治上廢丞相,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 嚴懲貪官和不法勛貴 ;軍事上實施衛所制度,北伐殘元;經濟上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興修水利,解放奴婢,減免稅負,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 ;文化上緊抓教育,興科舉,建立國子監培養人才 ;對外加強海外交流,恢復中華宗主國地位 。經過洪武朝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歲,廟號太祖,謚號高皇帝,葬明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