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人類群星閃耀時為什麼稱歷史為「真正的詩人和戲劇家」
顯示比小說更離奇的感覺吧,蘇聯解體時候不就是大家都覺得這真是那個戲劇家都寫不出來的劇情啊,歷史才是最強戲劇家,詩人也是,司馬遷只是把歷史記載下來,就是無韻之離騷了,荷馬史詩也...額,那個藝術加工比較大...
❷ 為什麼大多數歷史學家比普通人主觀傾向性更
搞研究的都這樣,總要把自己研究的那一塊捧得很高很高。
比如李約瑟,研究中國古代科技,說中國在古代全方位領先全世界幾千年,吹的我們中國人都不好意思了。
❸ 文學比歷史更真實"這句話是誰說的
真實是文學的靈魂,真實是指作者本身以及作者的文學作品。作者在著作文學作品是所處的時代的真實反映,他反映了當下的時代真實和歷史的真實。由於它的真實,說出了當時的那些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的血與淚的人生與亡國之恨!
而歷史往往會被某些慾望的權利者所利用,來輔助起其存在的合理性。在權利者的干預下,歷史和當時社會狀況被篡改,(如好人變壞人,壞事變好事等)記述歷史的真實就受到影響。
文學家雖然只局限與個人情感來抒發個人的愛憎情仇,用文章或詩歌來表達他所處時代的真實,也試圖用文學的方式留下當時所發生的事,還原真像。文學做品主要以情感的暢快抒發來表達,雖然文學家各自藝術表達上有明顯的區別,還是與當代歷史的背景有著不法割捨的關系的。 比起被篡改過的歷史來說,才會有人說:文學比歷史真實。
看了好多內容總結出這些,希望對你能有幫助!
❹ 為什麼說『文學比歷史真實』
真實是文學的靈魂,真實是指作者本身以及作者的文學作品。作者在著作文學作品是所處的時代的真實反映,他反映了當下的時代真實和歷史的真實。由於它的真實,說出了當時的那些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的血與淚的人生與亡國之恨!
而歷史往往會被某些慾望的權利者所利用,來輔助起其存在的合理性。在權利者的干預下,歷史和當時社會狀況被篡改,(如好人變壞人,壞事變好事等)記述歷史的真實就受到影響。
文學家雖然只局限與個人情感來抒發個人的愛憎情仇,用文章或詩歌來表達他所處時代的真實,也試圖用文學的方式留下當時所發生的事,還原真像。文學做品主要以情感的暢快抒發來表達,雖然文學家各自藝術表達上有明顯的區別,還是與當代歷史的背景有著不法割捨的關系的。 比起被篡改過的歷史來說,才會有人說:文學比歷史真實。
看了好多內容總結出這些,希望對你能有幫助!
❺ 寫詩這種活動比寫歷史更富於哲學意味這句話什麼意
寫詩這種活動比寫歷史更富於哲學意味,更被嚴肅地對待,因為詩所描述的事帶有普遍性,而歷史則敘述個別的事.所謂『有普遍性的事』,指某一種人,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會說的話,會做的事,詩要首先追求這個目的,然後才給人起名字;至於『個別的事』則是指亞爾西巴德所做的事或所遭遇的事.」這里包含著對柏拉圖反理性的批判,也包含著對詩的哲學的理解.亞里士多德認為歷史所寫的是個別的業已發生的事,而詩所寫的事可能發生的事,即合乎可然律或必然律帶有普遍性的事.認為詩比歷史更有必然性或普遍性,更能顯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因此有更高的真實性.
❻ 為啥《二十四史》的作者許多不但是史學家,還是文學家
自古文史不分家。實際上司馬遷,班固都是史學家,只不過因為寫史的文筆太好了,也成了文學家。另外社會風氣影響。歐陽修那個時代,是個人就會詩詞,寫史的人皆有文筆,同時成為文學家也很正常。就好像很多物理學家同樣是數學家。
不過能將寫史的文采寫的冠絕古今,司馬遷一人而已。其他人終究有所偏重。歐陽修還是文學家,二十四史也只有前幾史比較有名
❼ 歷史學家為什麼要研究別國歷史,好好研究自己國家的不就得了
世界的歷史是由X,Y,Z軸所組成的:X橫軸,國與國之間歷史比較;Y縱軸,國之古今比較;Z軸則是立體軸,不同時間,空間之間的比較
研究不同國家,不同時間段的歷史,對比之間的異同,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大有好處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日本人對於中國的歷史,可以說研究的非常透徹,以至於很多國內的史學家文學家寫歷史類書籍,還會用到日本史學家的評述----比如閻教授寫的明亡清興,就引用過日本史學家的評論。
因此可以看出:第一,研究外國歷史,有利於研究別的國家。世界是一個有團結也有競爭的世界,競爭需要知己知彼,研究外國歷史有利於知曉對手,研究自己的歷史有利於知己,對比則有利於抽絲剝繭,尋找優劣。
第二,研究外國歷史,可以反向研究自己。事實上,很多歷史的尋找,只從正史或野史里尋找,未必是真實的--比如三國歷史,蜀漢是沒有史官的,魏延謀反的歷史案件無從考證,尤其是後來蜀漢是否為魏延平反(很多史料證明魏延謀反實際上是一場窩里斗而已)更無定數。而且歷史是由官方所寫,很多時候會掩蓋一些對帝國不利的東西,然而,在國內無法流傳的,在國外則得到記載--一些中國的歷史事件還原,很大程度得益於當時旅居中國的外國人所撰寫的見聞錄。
第三,歷史的教訓。只研究自己,會導致盲目自大或盲目鼻塞,明清時期的閉關鎖國,使得中國的世界地位不斷降低,最終導致1840年以後的百年沉淪。只有開放,去研究別人,才可以更開闊眼界,有利於民族文化發展和國家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