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具體講述清朝歷史的書
清史古籍文獻很多:如《清實錄》《清史稿》《八旗通志初集》《欽定八旗通志》《清史列傳》《滿漢名臣傳》《清鑒易知錄》等。
研究性著作更是數量浩繁:如孟森《明清史講義》《明元清系通紀》等,王鍾翰《清史雜考》《清史新考》《清史續考》《清史余考》《清史補考》等,鄭天挺《探微集》《清史簡述》,蕭一山《清代全史》《清史大綱》,日本學者稻葉君山《清朝全史》,《細說清朝》黎東方 《正說清朝十二帝》閻崇年 《正說清朝三百年》林濤 ,可以自己選些感興趣的書來讀!
春秋戰國最好看《春史》,但這個不大好懂,可以看左丘明的《左傳》以及《國語》 《晏子春秋》《戰國策》.還有童書業的《春秋史》 楊寬的《戰國史》 ,《劍橋中國秦漢史》也不錯
⑵ 材料四講述的是清朝歷史上的哪一歷史事件為加強對西北地區的管轄,清朝前期政府採取
1:1684年設置台灣府2乾隆時,設置烏里雅蘇台將軍管轄漠北地區3清朝設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口客)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4達賴五世被順治帝封為「達賴喇嘛」班禪五世被康熙帝封為「班禪額爾德尼」雍正時,在拉薩設駐藏大臣乾隆創設「金瓶掣簽制」
⑶ 關於清朝歷史故事短點
清朝是中來國歷史上第二自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政權,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制國家,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44年入關,逐步統一全國。清朝前期,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基本上奠定了我國版圖,同時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1840年鴉片戰爭後進入近代,多遭列強入侵,主權嚴重喪失。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統治瓦解,從此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帝制。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清朝從後金建立開始算起,共有十二帝。
⑷ 有沒有一本講述清朝歷史的書呢
1.細說各朝系列之---《細說清朝》黎東方
2.《正說清朝十二帝》----閻崇年
3.《正說清朝三百年》---林濤
4.《清宮秘檔》 備註:1解釋一下『正說」二字 「正」是指舉史實來講,客觀公正 「說」是指用靈活,新穎的方式使們對歷史欣然生 趣 「 正說』可謂集合了「戲說」的靈活性和教科書的真實性為一體 2本人推薦《細說清朝》寫的確實不錯 3可以看一下余秋雨的書
補充:有些穿越小說,比如《夢回大清》、《步步驚心》等清穿文,上面對歷史的描述也是比較的詳細,既可以當歷史有可以當小說。。。
⑸ 中國清朝重大歷史事件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共傳十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大順攻佔明朝國都北京,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攝政王多爾袞率領清軍入關,同年順治帝遷都北京,從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統治者。
軍事上在隨後的二十餘年間平定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後又平定三藩之亂、統一鄭氏台灣,逐步掌控全國。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間,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在原有的體系框架下達到極致,改革最多,國力最強,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長迅速,疆域遼闊。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清朝統治者將新疆和西藏納入版圖,並在西南推行改土歸流政策。
最終確定了中國近代的版圖,積極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但是封建專制也推向了最高峰。中後期由於政治僵化、文化專制、閉關鎖國、思想禁錮、科技停滯等因素逐步落後於西方。
鴉片戰爭後多遭列強入侵,主權和領土嚴重喪失。也開始了近代化的探索,開啟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得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清朝後期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統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軍閥袁世凱逼清末帝溥儀遜位,隆裕太後接受優待條件,清帝頒布了退位詔書,清朝從此結束。清朝滅亡後復辟勢力一直存在,例如張勛復辟和偽滿洲國,二戰末期蘇聯紅軍出兵東北,偽滿洲國徹底滅亡。
清軍進軍江南的過程中,燒殺搶掠,激起江南人民的強烈反抗,特別是剃發令強制執行,各地燃起抗清的熊熊烈火。1659年,清軍佔領西南地區。並遷移湖廣人口填川,以補充勞動力的不足,視為歷史上的第二次「湖廣填四川」。
清廷制定的圈地和投充政策使人民放棄土地,增加更多流民。為此又制定嚴禁奴僕逃亡的逃人法,激化京畿地區的民族矛盾。後來清廷下令停止這些政策,並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並且正式開科取士,追尊崇禎帝與明朝忠臣。
李自成死後,大順軍余部與南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湖北巡撫堵胤錫聯明抗清。1647年大敗清軍於全州,次年幾乎收復湖南全境。江西金聲桓和在廣州李成棟先後反正,出現了第一次抗清斗爭的高潮。但永曆政權不能團結對敵,給了清軍以喘息之機。
1649—1650年,何騰蛟、瞿式耜先後犧牲。1652年,李定國率軍8萬東出廣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廣東,「兩蹶名王,天下震動」。劉文秀亦出擊四川,克復川南。東南沿海的張煌言等的抗清軍隊也發動攻勢,抗清斗爭再次出現高潮。
這時孫可望同李定國之間矛盾爆發,破壞了大好形勢。孫可望投清後,雲貴虛實盡為清軍所知。由於華南反清勢力較大,清帝冊封吳三桂、耿仲明與尚可喜為王以鎮守雲南、貴州、廣東與福建等地,史稱三藩。1658年,吳三桂率清軍攻入雲南,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滅亡。
⑹ 清朝歷史故事
清朝歷史故事:
1、康熙時期,智除鰲拜
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首輔索尼病故。七月初七,十四歲的康熙帝正式親政,在太和殿受賀,赦天下。但親政僅十天後,鰲拜即擅殺同為輔政大臣的蘇克薩哈,數天後與遏必隆一起進位一等公,實際政局並不受康熙帝直接掌控。
大臣商議鰲拜大罪三十條,請求誅其族,康熙帝念鰲拜功勞,赦死罪而拘禁,但誅殺了鰲拜的很多弟侄親隨及黨羽。僅存的另一輔政大臣遏必隆因為長期勾結鰲拜,被削去太師、一等公。康熙帝由此完全奪回朝廷大權,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
2、康熙時期,平定三藩與統一台灣
康熙帝於繼位之初,三藩勢力如吳三桂、耿精忠與尚之信等涵蓋全國之半,他們先後請求撤藩以試探清廷。當時部分大臣擔憂三藩叛變而反對,最後孝庄太皇太後與康熙帝無懼三藩而同意撤除。這使得三藩與陝西王輔臣、廣西孫延齡與台灣明鄭的鄭經聯合發動三藩之亂。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軍攻入雲南,繼承吳三桂之位的吳世璠在昆明自殺,三藩之亂平定。同年,鄭經之子鄭克塽繼位,明鄭因內亂不斷導致不少將領降清。清朝派明鄭降將施琅率領水師攻打台灣。施琅佔領澎湖,逼近東寧(今台灣台南),鄭克塽率領大臣降清,至此明鄭亡。
3、雍正時期,內部革新
雍正帝獲得隆科多的協助繼位,賴年羹堯平定青海亂事以穩固政局,然而後來因故賜死年羹堯、幽禁隆科多。雍正帝在位時期,針對康熙時期的弊端採取補救措施,以延續康雍乾盛世。他設置軍機處加強皇權,廢殺與他對立的王公並削弱親王勢力。
4、雍正時期,對外政策
對外方面,雍正初年青海親王羅卜藏丹津意圖復興和碩特汗國而亂,年羹堯與岳鍾琪等人平定。為此雍正帝佔領部分西康地區,又在西寧與拉薩分置辦事大臣與駐藏大臣以管理青藏地區。聽從鄂爾泰建議推行改土歸流,廢除具自治性質的土司,以地方官管理少數民族。
5、嘉道時期,民變不斷
終嘉慶一朝,貪污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倒更加嚴重。這時期還爆發了白蓮教、天理教等農民抗爭,社會沖突激化,鴉片流入中國、八旗的生計問題、錢糧的虧空、河道漕運的難題,清朝國勢日非。清朝傾全部的軍事、財政力量,全力平定叛亂。
1、乾隆時期,「平定西北」:
對外方面,乾隆十年(1745年)准噶爾汗噶爾丹策零去世,國內諸子爭位。乾隆帝乘機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派降將阿睦爾撒納為引導,以定北將軍班第率軍平定準噶爾,攻下伊犁。而後阿睦爾撒納想要成為新一代准噶爾之主,由於沒有獲得乾隆帝支持而叛變。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帝再命兆惠西征,兆惠率輕軍渡沙漠圍攻葉爾羌(今新疆莎車),反被包圍於黑水營。隔年清將富德率軍解圍,兆惠與富德最終攻滅大小和卓,並讓帕米爾高原以西的中亞各國成為藩屬國。
2、參考文獻:皇太極改國號為「清」、明明已歸順,吳三桂為何又在突然間背叛李自成、康熙簡介,大清朝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生平、《清朝皇帝傳略》之努爾哈赤。
⑺ 清朝的歷史大事記
清朝(1616年、1636年或1644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君主制王朝,也是最後一個征服王朝。統治者為建州女真的愛新覺羅氏。
1616年努爾哈赤在今中國東北地區建國稱汗,國號金,史稱後金,定都赫圖阿拉(即興京,今遼寧新賓)。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並稱帝。1644年李自成建國順,滅明朝。同年,清軍藉由吳三桂引領入關以打敗李自成,隨後多爾袞迎順治帝遷都北京,清朝入主中原。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建立龐大的領土與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然而清廷推行文字獄與尊崇滿族與旗人的政策讓部分學者不認同此為盛世。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使清朝由中國的世界變成列強環視的中國。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強入侵的同時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傳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擊,並使列強瓜分中國。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的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雖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許多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同年宣統帝於2月12日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建立開始算起,共有十二帝,歷時296年,自入關並遷都北京以來,共歷十帝,歷時268年。
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然而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提升了行政效率,皇帝也能充分掌權。清朝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成千上萬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軍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最大可達1300萬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40萬平方公里左右,是中國歷史疆域最大的朝代之一。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然因重農思維,商業仍未發展出資本主義。
皇太極改「金」為「清」的原因,未有史料明確記載。可能為掩蓋女真曾臣服於明朝的歷史,以鼓舞士氣,進攻明朝;「清」之國號,或雲是金的諧音,而且滿人尚青,加水字邊以符合五德終始說,用水免去朱明之「火」。
1樓
順治二年(1654年)
六月中旬,清軍南下江南,佔領常州。
順治十五年
夏五月二十七日,暴風拔木,驟雨經旬,田禾淹沒,鄉民食觀音土。
康熙十八年(1679年)
旱、疫,大飢。米價昂貴,民食草根樹皮,餓殍載道。
康熙二十二年
修成《武進縣志》44卷,翌年刻。
康熙二十三年
十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八日,康熙南巡經常州。
康熙二十八年
二月初二日,康熙再次南巡經常州。
康熙三十一年
修成《武進縣續志》。
康熙三十八年
康熙與太後南巡過常州。
康熙四十二年
康熙又南巡過常州,並賜常州知府秦邦英、武進知縣劉喬齡御書唐句。
康熙五十五年
大旱,北鄉榆樹皮刮盡。
雍正四年(1726年)
析武進置陽湖縣。
是年,錢名世受年羹堯案株連,罷翰林院侍講職,押回常州。雍正書「名教罪人」四字,制匾掛其門首。更令在朝各官,作詩文筆伐,由錢名世刊刻進呈、散發。
雍正五年
疏浚孟瀆及德勝新河。造犁船四,領混江龍四具(犁船為清淤工具,混江龍為治河刷掃河底泥沙的工具)。
雍正十二年
武進、陽湖兩縣,以鄉建立社倉,積谷防荒。儲糧為鄉民自籌。
乾隆十六年(1751年)
二月十八日,乾隆帝與皇太後南巡駐奔牛,過常州進天寧寺拈香。
乾隆二十年
大旱,赤地無苗。八月隕霜殺谷。米價至每石四千,麥三千。大飢,榆樹皮等剝食一盡,以烏土充飢。
乾隆二十二年
二月十六日,乾隆帝與皇太後南巡過常州,入城至萬壽亭登舟。
乾隆二十七年
二月十九日,乾隆帝與皇太後南巡過常州,由毗陵驛入城至萬壽亭登舟。
乾隆三十年
修成《武進縣志》、《陽湖縣志》。
乾隆四十五年
二月,乾隆帝南巡過常州,三月,召試行宮。
乾隆四十九年
二月,乾隆帝南巡過常州,召試行宮。
乾隆五十年
春不雨,夏大旱,籽粒無收。米價每石三千,麥二千。
乾隆五十五年
十二月,大雪十日,平地積雪丈余,月余乃消。
嘉慶十九年(1814年)
元旦,黑氣滿天。大西北風,黑沙竟日。春夏不雨,五月塘河乾涸,赤地無苗,地生白毛,長者五六寸。
道光二年(1822年)
安徽歙縣人江成倪在湖塘橋開設裕泰隆當鋪。
道光二十二年
《武進陽湖合志》修纂成。
咸豐十年(1860年)
四月初六日,太平軍克常州。
同治元年(1862年)
太平天國護王陳坤書調常州,主持軍務。
同治二年
五月十三日,太平軍克武進西南地主團練巢穴森庄塘。
十二月,清軍進犯常州東門、北門,陳坤書率太平軍反擊,擊傷清將劉銘傳,清軍死傷甚眾。
同治三年
一月,清軍奪占奔牛,圍攻常州。四月初六常州陷,護王陳坤書被俘,不屈就義。
同治六年
邑紳惲禹九、惲季申所營濟豐當鋪開業。
同治十一年
薛昂千於西門外開設鼎泰元冶坊,生產犁頭、井罐、鐵鍋等,暢銷蘇、浙、閩、鄂等十餘省市。
同治年間(1862-1874年)
縣城內甘棠橋北始設蔣懋大銀樓。
光緒元年(1875年)
新塘、迎春二鄉,野豬為害,官吏率眾捕盡。
光緒二年
五月,陽湖、江陰錯壤之蘆岐地區,天雨紅粟。
光緒三年
秋,大風拔木,冬暴寒,樹凍死。
光緒四年
五月初八日,武進、陽湖飛蝗遍境,趙倩圩內蝗食禾盡。
是年,武進創辦繭行,歸上海建業總公司管轄。
光緒五年
城區開設長年醫局。
是年《武進陽湖縣志》編成。
光緒六年
七月初六日,孟城名醫馬培之進京為慈禧治病。
是年,奔牛鎮創設金台書院,翌年開課。
光緒七年
孟河營添設天平洲汛,守兵35名。
2 清朝武進歷史大事記
六月(甲戌),陽湖、無錫降雪,戚墅堰達寸許。
光緒九年
縣城西郊故址復建毗陵驛。
光緒十年
是年,太湖營調領炮船,增設額外外委一弁,駐西邨。
光緒十二年
設縣醫學正科一員,從九品,駐縣府辦理衛生行政事宜。
光緒十四年
《武陽志余》編成刊印。
光緒十七年
五月,陽湖縣民眾憤洋人跋扈,焚燒教堂。
光緒十八年
十二月奇寒,河湖全凍,為數十年未見。
光緒二十四年
旱荒,糧價昂貴,搶米風潮迭起。
光緒二十五年
四月初一日中午,武進西鄉大興橋鎮一帶地殼震動,轟轟如雷,房屋什物皆覺動搖,約一小時。
光緒二十七年
冬,孟河、德勝河、澡江河大浚,次年七月工竣。
是年,孟河縐獲巴拿馬賽會金牌獎
光緒二十八年
縣城開設常州招商分局,太昌輪首開常溧班。
是年,雪堰橋創辦雪堰三等小學堂,設蒙養學堂。
光緒二十九年
四月十四日,城區召開不纏足會議。
光緒三十年
六月十四日,疏浚縣境運河告竣。
是年,假縣城鐵市巷民居始建圖書館。
光緒三十一年
武進、陽湖籌建商會,定名常州商務局,翌年六月正式成立。
光緒三十二年
三月,日商錦隆洋行,在城區非法設置內河駁運儲存處,專司稽查。地方士紳稟常鎮道諭飭日商撤去。
夏,芙蓉圩始用內燃機戽水排澇。
是年,城區創建晉裕布廠。盧錦堂、惲次遠等創辦和慎銀公司,為縣第一家商辦銀行。
是年,創辦粹化女學,設初小、高小、師范預科、簡易師范科各一班。翌年改稱粹化女子師范學校。
光緒三十三年
十一月十五日,由常州知府許星璧、士紳惲祖祁等人籌資創辦之常州府中學堂開學,並附設師范科一班。
是年,武進飢民到米店搶米。
是年,屠元博等人為謀地方教育之發展,組織「武進縣教育會」。
光緒三十四年
四月初一日,滬寧鐵路舉行通車儀式。該路經縣城北橫貫過境。
宣統元年(1909年)
閏二月,江蘇咨議局成立。武進、陽湖兩縣朱稚竹、孟昭常、孟森、錢以振(琳叔)、於定一、庄殿華等六人被選為省議員。
宣統二年
武進、陽湖兩縣為劃分市鄉建制,實行自治,組織人口調查,鄉民疑徵兵增稅而反對。
是年,農村災歉,由盛宣懷等出面截留漕糧,並由旅外及在鄉各紳捐輸,開辦平糶。
是年,江蘇省咨議局常駐議員朱稚竹,發起組織武陽縣農會(系各地鄉紳組織),會長屠寄。
宣統三年
5月12日,城內玉帶橋幻仙影戲社,首映黑白無聲電影。
9月27日,縣議事會成立。
11月6日,縣城遍掛白旗,響應武昌起義。7日夜,惲祖祁率江防營兵圍同盟會人活動場所之常州府中學堂(今省常中),天明始撤。
11月9日,常軍政分府成立,何健任司令。武進、陽湖兩縣合並為武進縣,成立縣民政署,屠寄為民政長。
11月12日,軍政分府機關報《新民日報》創刊。
12月20日,孫中山從上海乘火車赴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途經常州,下車向歡迎群眾招手致意。
是年,縣城徐記昌米行用引擎及鐵機碾米,工效較人工提高20倍。
是年,毗陵驛站裁撤,歸並郵政。武進縣民政署創辦電話,專與軍、警、政、商機構通話。
光緒八年
⑻ 請問下清朝有哪些重大的歷史事件
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為由起兵造反,立國號金,拉開了化家為國的大幕;內
薩爾滸之戰,此戰役是明容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明清興亡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
皇太極繼位將國號由金改為大清;
多爾袞率清兵入關;
順治殘酷推行民族政策「剃發易服」以及在江南地區製造大屠殺;
康熙除鰲拜、平三藩、收復台灣、兩次廢立太子;
雍正平西北、推行攤丁入畝、改土歸流,設立軍機處;
乾隆平大小和卓、准噶爾、大小金川等「十全武功」統一新疆,編撰《四庫全書》,英使馬嘎爾尼出使清朝;
嘉慶抄沒和珅,天理教攻紫禁城;
道光任命林則徐禁煙、虎門銷煙、簽訂《南京條約》;
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國、英法聯軍攻北京、咸豐出逃承德、火燒圓明園;
辛酉政變、兩宮垂簾聽政、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滅太平天國、捻軍、同治中興;
甲午海戰、戊戌變法、八國聯軍攻北京、辛丑條約、光緒被困瀛台;
武昌起義、宣統退位。
⑼ 求一些有趣的清朝歷史故事
清朝末年一段歷史秘聞作者:佚名 來源:不詳 發布時間:2007-4-11 20:50:38 發布人:lsy1chj2wdh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坐落在故宮西門,沿著紅牆一溜兒黃瓦灰磚的樓房,高不高,低不低,與故宮氣勢恢宏的樓台殿宇極不相稱。檔案館的工作人員熱情地為我拿來了一袋袋布滿塵埃的檔案。我找的都是本世紀初的外務檔。
當我將一袋卷宗攤在閱覽室里寬大的台案上時,一封被厚而結實的淡黃色信封小心翼翼包裹著的信從檔案袋裡滑了出來,信封正面用法文寫著收信人的名字。我盯視著那兩行被歲月長久浸泡而黯然失去原有色澤的藍黑墨水字跡,細細辨識著,赫然發現,收信人是光緒皇帝。我懷著極大的好奇心想抽出信來看個究竟。雖然我不懂法語,但連蒙帶猜,興許能看出個大概。然而,接下來的事讓我驚呆了,我根本無法將信從信封里抽出來,因為時至今日,這封信的封口仍被死死地粘著。
游歷中國廣東一帶
從中文檔案中推測,這封信來自比利時,是比利時國王雷歐頗勒得二世(LEOPOLD II)給光緒皇帝寫的一封國書。據史料記載,早在1863年,比利時國王曾游歷中國廣東一帶,當時中國大臣殷勤款待,厚禮有加。但此信並非是1863年寫的,那時光緒還沒出生呢。此信是1906年6月2日寫的,於1906年8月3日由比利時駐中國公使交給了中國外務部。根據中國的外交檔案記載的情況推測,這是比利時國王對中國政府考察團所帶中國國書的回函。這使我想起了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這一歷史事件。長期以來,史書對此事件隻字不提,就像歷史上從未發生過一般。
我仔細檢查了一番信的封口。顯然,當年信被裝入信封之後先用膠封口,然後於信封背後的封口中間加封紅漆,紅漆上再蓋帶有皇冠圖形的國印。加封的紅印只在上部略有剝落,其餘完好無缺。
一封1906年的信,時隔近一個世紀!我不由得拍案叫奇。一封外國首腦的國書,至今未被拆開過,此事實在荒唐!我曾想建議檔案館的工作人員將其拆開,但很快便打消了這一念頭。九十多年前發生的這件荒唐之事,雖屬荒唐可笑,卻是中國走向世界歷程中無法避免的小插曲。它已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近代歷史文物。
「五大臣出洋考察」事
我又急著翻找其他的檔案資料,終於又看到不少外國文字。有英文、德文、義大利文、法文等等。有的信紙分明印著燙金的皇冠,或是蓋著總統的大印。都是出自一些國家元首的國書。收信人當然是中國的皇帝光緒。
大丹國大君主致大清國的皇帝書
大皇帝此次所派禮部尚書戴鴻慈、閩浙總督端方膺此重差,該二員籌措均甚妥洽。恭表大皇帝宸情無不盡致。
…………
大皇帝福壽無疆
皇基永固
哥本哈根
1907年2月7日
丹麥國王的信中所提到的戴鴻慈、端方膺此重任,是指出洋考察的五大臣中的兩位,他們率一路考察團重點考察了德國、俄國等13個歐洲國家。另外一路是親王載澤率領,重點考察了日本、美國、英國、法國。
大加贊許
1906年7月19日,當戴端考察團在返國途中,在義大利輪船的甲板上東望台灣,西望廈門之時,義大利國王愛馬努埃拉三世(EMANUEL III)正坐在拉戈呢威宮里,在帶金邊的宮廷御紙上,給中國皇帝光緒手書一封熱情友好的國書,對中國考察團的考察大加贊許。此時此刻,他也許又想起了中國大文豪蘇東坡的《赤壁賦》。
大清國大皇帝陛下
大皇帝與朕及我國夙稱格外友誼敦崇。今特派湖南巡撫端方、戶部右侍郎戴鴻慈前來我國考察政治,足徵友睦之新據。朕時盼兩大臣既能詳明考察我國法律、政治,定能一面俾中意交涉日見親洽,一面於大皇帝之國極有利益也。……
西歷一千九百零六年七月十九日
大皇帝之至好良友威德禮佑哀瑪納維利御筆
這封信的原件是用鋼筆手寫而成,字跡非常漂亮。信寫在淡黃色的宮廷御紙上。另有一封翻譯件,便是上面引述的,不知是誰翻譯的,朗讀給光緒聽肯定老得打磕巴兒。
為中國政府考察團考察的事,羅斯福總統也給光緒皇帝寫了一份熱情洋溢的信。美國總統的國書只是原文,我沒找到當年的翻譯文。文中的大概意思是:美國總統羅斯福致中國皇帝
尊貴的好朋友:
我高興地從您所派遣的大臣戴鴻慈、端方的手中接過了您的信。您讓您的訪問團來到美國考察學習我們國家的政治體系。您的訪問團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友好的印象。我感到非常高興。您的訪問團把貴國的友好情誼帶到了美國,我們也請考察團將美國人民的友好情誼帶到中國去。
我非常樂意迎接這些先生們,會精心安排他們去考察一些地方和部門,以便他們能順利完成他們的使命。我將提供給您的考察團一個方便而有效的計劃。
祝您一切安好!希望您給中國帶來和平與幸福!
您的好朋友
手捧這些來自西方各國的國書和外交文件,我的眼前浮現出了中國政府考察團千里迢迢「西天取經」的景象來。雖然用不著「你牽著馬,我挑著擔」,一路上伏妖降怪,闖渡難關,但畢竟充滿了傳奇色彩。試想,就在幾十年前,這些文明的國度還被中國人視為野蠻人的部落,不屑與之交往,曾幾何時,卻浩浩盪盪、堂而皇之地赴西洋各國考察學習來了。
人們印象中的光緒皇帝有著柔弱、窩囊的性格,然而,細想一下,有哪一朝如同光緒那樣,敢於進行政治體制的改革,又有哪一朝向歐美國家派出如此龐大的考察團,考察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呢?
如果我們從更為廣闊、更為深遠的歷史背景來檢視近代中國所走過的道路,我以為,近代中國在面臨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危機時,經歷了兩次翻天覆地的歷史大轉變。一個是在咸豐末年,所謂的「天朝王國」全面崩潰,誕生了一個民族國家。一個是在光緒末年,結束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體制,試圖向一個民主的君主立憲政體轉變。
另外,就這段歷史的研究狀況而言,筆者也確實感觸良多。在這段歷史中,活著一些我認為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意義非同尋常的人物和事件,而這些人物和事件本該早已記錄在歷史的教科書中。可近一個世紀過去了,遺憾的是,長期以來,在眾多的有關中國近代歷史的著作中,很少提到這次考察。我看到德國一本著名的世界編年史畫冊,其中1906年卷,厚厚一本,僅收了一張中國人吸食鴉片的照片,文字說明講的是1906年9月20日光緒發表通告,在十年內禁絕鴉片。報道雖是正面報道,但給人的印象是當時中國的問題只是吸食鴉片。可就在這一年,中國考察團在德國停留了近兩個月,考察了德國十幾個城市,考察了德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德國文化部派人陪同中國政府考察團考察德國,拍攝了兩套相片,一套是中國考察團在德國考察時拍攝的照片,以及與德國各部官員在一起合影的照片。一套是被考察團考察的有關城市和單位的照片和文字介紹。筆者已知的就有六本相冊。為什麼不能從中選用哪怕是一張呢?為了考察團更深入更准確地理解德國各方面的情況,德國政府好幾個部委為考察團提供了八份詳細的報告。為什麼不能將當時的情況做一客觀的介紹呢?當我在德國國家檔案館里打開那幾只布滿塵埃的黑色檔案箱時,我想,恐怕很少有人翻閱過有關當年中國考察團的檔案吧。
然而,以上並不能全責怪西方人的偏見。長期以來,國人自己不重視自己的這段歷史,從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一跳而過。其間中國究竟做了些什麼,沒人關心。中國近代史學界所表現的畸輕畸重,忽風忽雨,同樣的事件和人物,五六十年代說的,六七十年代說的,和八九十年代說的,差距竟然如此之大,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