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且君嘗為晉君賜 為是什麼意思
為:是給予的意思。
「且君嘗為晉君賜」意思是:而且您曾經給予晉惠公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護送晉惠公回國)。
出自春秋文學家左丘明的《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
節選原文:
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
譯文:
您為什麼要滅掉鄭國而給鄰邦晉國增加土地呢?鄰國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饒恕了鄭國,並且把它做為東邊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缺少的東西,對您也沒有什麼害處。
而且您曾經給予晉惠公恩惠,(晉惠公)答應把焦、瑕兩地給您。可是,晉惠公早晨渡過河去,晚上就築城來防備您,這是您知道的。晉國,哪裡有滿足的時候呢?
(1)君嘗為晉軍賜矣的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魯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2年),晉國和楚國大戰於城濮,結果楚國大敗,晉國的霸業完成。在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協助楚國一起攻打晉國,而且晉文公年輕時流亡到鄭國,受到冷遇,所以文公把新仇舊怨加到一塊,於兩年後聯合秦國討伐鄭國。
鄭伯聞訊後,派燭之武面見秦穆公,勸他退兵。燭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晉兩國的矛盾表現出處處為秦國利益著想的樣子,分析當時的形勢,抓住利害關系,說明保存鄭國對秦國有利,滅掉鄭國對秦國不利的道理,終於說動秦國退兵。晉軍失去盟軍支持後,也被迫撤離了鄭國。此文即是記敘了這一歷史事件。
作品賞析
文章首段開篇就造成一種緊張的氣氛:秦晉兩大國聯合起來圍攻鄭國,戰爭如箭在弦上,一觸即發,為下文燭之武臨危受命埋下伏筆。並埋下兩處伏筆:鄭無禮於晉,與秦無關;晉、秦不在一處。
第二段寫燭之武臨危受命。他在鄭伯一番誠意和透徹的分析下,拋開個人感傷和利益,承擔起關系國生死存亡的重任,體現燭之武的深明大義。其中,佚之狐舉賢和燭之武先「辭」後「許」,行文波瀾起伏,頗具戲劇性。
第三段是全文的主體,也是說退秦師的關鍵。
分四個層次:一是燭之武站在秦國的立場上說話,引起對方好感;二是說明亡鄭只對晉國有利,「亡鄭」、「陪鄰」、「舍鄭」,皆對秦國有害無益;三是陳述保存鄭國,對秦國有好處;四是從秦、晉兩國的歷史關系,舊事重提,觸及秦伯的恨處,說明晉國過河拆橋、忘恩負義,並分析晉國貪得無厭,後必「闕秦」。
燭之武的說秦之詞,句句令人毛骨悚然,具有撼人的邏輯力量,從而使秦穆公意識到晉強會危秦,於是與鄭國訂立了盟約,乃至幫助鄭國。
第四段敘述晉師撤離鄭國,同時體現一代霸主晉文公的政治遠見。此段行文又一張一弛,先是「子犯請擊之」,令氣氛陡然又緊;文公「未可」,又松;直到「亦去之」,讀者的心才安然放穩。
2. 《左傳》中「且君嘗為晉君賜矣」指的是什麼歷史事件
指的是「秦立晉君」
公元前651年這一年,晉獻工卒,晉國陷入內亂。晉國大夫里克殺了晉獻工的庶子夷齊、卓子。並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後又派人迎接獻工次子夷吾。夷吾採納了大臣呂省,卻芮的意見,厚禮賄賂秦國,答應割讓晉河以東之地予秦。於是秦穆公擁立夷吾為君,即晉惠公。這就是課文中所言「且君嘗為晉君賜矣」。「君」即秦穆公,「晉君」即晉惠公,「賜」則指「秦立晉君」之事。
3. 且君嘗為 晉軍賜矣,許君軍焦、瑕,朝濟而夕且叛焉,君之所知也,翻意成漢語
你可以試試看,晉軍乾的,許先生的軍隊急躁,不太好,你知道的
4. 燭之武退秦師中,且君嘗為晉君賜矣的」矣「是什麼意思
判斷句式。 斷句為:且 君 嘗為 晉君 賜 矣 「為」當「被」的意思講。全句翻譯成現代漢語即:況且君主(您)曾經被晉國國君施以恩惠。 補充:如果當作「接受」講,全句的意思就是:況且君主曾接接受過晉國國君的恩惠。這會讓被說服者感覺到這不是游說,而是「要挾」。
希望能解決您的問題。
5. 君嘗為晉軍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的理解,為什麼對秦國有害
晉王曾答應給秦 焦、瑕兩地,但是答應完後卻立馬在這些地方修築防禦工事,這說明了晉王毀約。
6. 且君嘗為晉是軍賜矣,許軍焦瑕,的解釋
況且晉國國君 曾經許諾給你好處 許諾將焦霞 贈送給你
7. 且君嘗為晉賜矣 翻譯
出自《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而且(秦伯)您曾經對晉惠公有恩惠啊!
為:對……
8. 《燭之武退秦師》中「且君嘗為晉君賜矣」是什麼句式。為賜為什麼說是施恩,「為」字怎麼講
判斷句式。 斷句為:且 君 嘗為 晉君 賜 矣 「為」當「被」的意思講。全句翻譯成現代漢語即:況且君主(您)曾經被晉國國君施以恩惠。 補充:如果當作「接受」講,全句的意思就是:況且君主曾接接受過晉國國君的恩惠。這會讓被說服者感覺到這不是游說,而是「要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