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學家王鐸

歷史學家王鐸

發布時間:2021-03-09 17:22:05

❶ 王鐸唐詩的翻譯

京口送別王四誼
江上楓林秋,江中秋水流。
清晨惜分袂,秋日尚同舟。
落潮洗魚浦,傾荷枕驛樓。
明年菊花熟,洛東泛觴游。

❷ 王鐸故居的王鐸簡介

王鐸故居位於中州名鎮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會盟鎮老城村,是明清大書法家王鐸的宅第。王鐸明天啟2年中進士,官至明禮部尚書,清加太子太保職位,遂建官邸。後因歷史變遷,戰爭紛攏,其故居毀於戰火,為了弘揚王鐸書法藝術,陳列其書法手跡、碑刻、拓片和展示明清建築藝術,於1998年11月動工,按王鐸故居原貌修復重建,歷時一年完峻。修復後的王鐸故居,主要包括故居和宅居園林,佔地面積180餘畝,建築面積5000餘平方米。
1592年生,1652年逝世,河南孟津人。 明末清初書家。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嵩樵、十樵。明天啟進士,累官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入清,官至禮部尚書。卒謚文安。工真、行、草書,得力於鍾繇、王獻之、顏真卿、米芾,筆力雄健,長於布局。梁評其「書得執筆法,學米南宮,蒼老勁健,全以力勝。」清姜紹書《無聲詩史》稱具「行草書宗山陰父子(王羲之、王獻之),正書出鍾元常,雖模範鍾、王,亦能自出胸臆。」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風。當時書壇流行董其昌書風,王鐸與黃道周、倪元璐、傅山等人提倡取法高古,於時風中另樹一幟。近世對日本國書風有極大影響。存世書跡較多,刻有《擬山園帖》、《琅華館帖》。《清史稿》卷七十九有傳。《王維五言詩卷》,書於崇楨十六年(1643),綾本,楷書、草書。凡32行,其中楷書13行,草書19行,每行字數不一。縱21厘米,橫165.5厘米。故宮博物院藏。在書法上王鐸是一位各體皆能、風格多樣的書法全才。無論是偉岸遒勁的大楷、高古樸厚的小楷書,還是他那飛騰跳躑的行草書,在晚明書壇上都應說是一流的。正書在王鐸作品中不多見,源於唐人而能自出胸襟。此詩卷前半部分,無論是字的大小、結體、字畫、字距,皆給人一種奇特的感受。詩卷後半部分的行草在王鐸作品中則不乏見,章法變化豐富,行筆能縱能斂,整體感強,結體欹正莫測,點畫錯綜復雜,線條枯實互應,故其成就被人給予很高評價。
王鐸於明崇禎元年在賻嶸山北麓,建林苑別墅擬山園。擬山園集林苑建築之巧,亭台樓榭,曲徑迴廊,奇花異草,布置精巧,匠心獨具。園內種植有王鐸喜愛的竹子、梧桐、梅花、藤蘿等。他還親自為各處景觀命名。擬山園名冠當時,馳譽中州,盛名盛久不衰。

❸ 歷史上有叫這個鐸字的人有多少

多鐸,清初的豫親王
鄭振鐸,中國作家,翻譯家
王鐸,清朝書畫家
陳鐸,明代散曲家
王鐸,力學家和力學教育家
趙金鐸,河北省政協主席
閻世鐸,足協那個……
張鐸,新晉演員

❹ 王羲之、王碩之、顏真卿、柳公權、王鐸等書法家的故事

我記得王羲之練書法很辛苦和用功,刷毛筆和洗硯台都把後面的河水染黑了。

❺ 談一談:王鐸在書法史上的地位。

http://ke..com/view/176519.htm

❻ 明,王鐸'再芝園詩軸"作者是誰其書法有何特點

王鐸(1592-1652)字覺斯,號嵩樵, 又號痴庵,別署煙譚漁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幼時家境十分貧寒,過著"不能一日兩粥"的生活。明天啟二年(1622)中進士,累擢禮部尚書。王鐸身逢亂世,仕途多變,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明崇禎帝自縊於景山。馬士英等在南京擁立福王,待為東閣大學士。入清後,他降清,清授予他禮部尚書、官弘文院學士,加太子少保。王鐸由明朝舊臣變為清廷新貴,在以氣節自持的明代遺民眼中是被鄙夷的貳臣,因此,他始終抑鬱不樂。入清之後,王鐸做了8年的官,於順治九年病逝故里。乾隆帝時,朝廷借敕編《四庫全書》之際,查毀了王鐸的全部書刊,並將王鐸列入《貳臣傳》。
王鐸博學好古,工詩文。好古博學,詩文書畫皆有成就,尤其書法獨具特色,世稱「神筆王鐸」。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稱, 他書法用筆,出規入矩,張弛有度,卻充滿流轉自如,力道千鈞的力量。王鐸擅長行草,筆法大氣,勁健灑脫,淋漓痛快,戴明皋在《王鐸草書詩卷跋》中說:「元章(米芾)狂草尤講法,覺斯則全講勢,魏晉之風軌掃地矣,然風檣陣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趙、董輩所能及也。」他的墨跡傳世較多,不少法帖、尺牘、題詞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擬山園帖》和《琅華館帖》。
王鐸的行草書特別是長條幅草書,以驚人的筆力,奇矯怪偉的體格,渾厚淋漓的筆墨,達到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他的書法線條形成是極富個人特色的。他既不雷同於歷史上各名家,也異於同時代各家。他那霸悍雄強,扛山舉鼎的筆力是數百年來無與抗行的。
明末書壇受董其昌書法的影響,追求所謂俊骨逸韻。王鐸等人反其道而行之,以「敏而好古」為標幟,追求雄強、激烈的風格和對動盪的內心生活的表現。王鐸一直不斷地從王羲之、王獻之的作品中汲取,後受米芾影響,使之成為創造個人風格的有力支點。其筆力雄鍵,蒼老勁疾,尤長於布局,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風。
王鐸一生,出入樞要,位尊爵類。書法藝術格調堂皇,名重當代,有「神筆王鐸」之美譽。時人贊其字有錐沙印泥之妙、龍躍虎卧之致、松濤雲影之幻、造化入神之奇。獨具縱中有斂(形質美)、草中有楷(性情美)、錯落有致(節奏美)、今有有古(韻味美)四大特點,既繼承發揚了宋晉書壇傳統,又開創了明末清初時代新風,在中國書法史上留下了光輝一頁。
王鐸書法藝術有以下兩個方面的特點:一是追求古典的書法精神,不斷推陳出新。王鐸在取法上,尊羲獻、溯篆棣、取唐宋,各代書法精華無不納入其師法之中。二是對中國書法技法的完善和風格創新的貢獻。王鐸的書法技法,是從二王、顏、柳、旭、素、米、黃諸家技法提炬而成,並拓展和體富了書法的技法,其個性化風格滲入前人的多種風格,同時在用墨方面也突破了前人,成功地使用漲黑法,這就更增加了書法的作品的神采,而自成一家。王鐸在總結歷代書家風格特徵之後,創雄強力感的書風。在雄強書法流派的不斷完善和書風多樣化方面,王鐸為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以骨力洞達、流動多姿、變幻無窮而駕御書法的結構和用筆,使書法作品產生出強烈的運動力和行摯力,達到了前無古人的字法造勢特徵。

王鐸《行草自書詩》,書自作詩六首,紙本,縱26.9厘米,橫166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首署「君宣年家兄翁判南康贈以六首」,末款「己卯正月弟王鐸具草」。左鈐「王鐸之印」、「煙潭漁叟」印。「己卯」為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王鐸時年47歲。本幅無藏印,亦未見著錄。
王鐸的行草書不以勢重,信筆揮灑,極具自然之態。此卷書法筆勢連綿,字間雖連帶不多,但筆斷意連,行氣貫通,運筆流暢。此卷為王鐸中年時所書,恰是其書風形成時期,故頗具蒼郁雄暢之風,「兼有雙井天中之勝」,屬王氏中年時期之典型作品。

王鐸《行書詩卷》
(點擊圖片看大圖)
明清書法家王鐸書法作品欣賞 - 獨臂墨客 - 獨臂墨客書法工作室
王鐸《贈張抱一草書詩卷》自署書於崇禎十五年(1642)。綾本。草書。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自作詩七律五首·凡七十五行,共3636字。橫469厘米,縱26厘米。
明崇禎十五年,王鐸流寓懷州,受到張公祖的款待,並有詩作贈他,一是《贈張抱一行書詩卷》,一是《贈張抱一草書詩卷》。款署「崇禎十五年三月夜」,可知與「壬午春莫書於懷州公署」的行書五律長卷乃同時所書。張抱一,名培,浙江平湖人,擅寫山水,兼通醫道。卷中以「公祖」稱之,此人應是懷州的地方官。本卷的書寫時間既與上述兩幅巨制相吻合,落款內容又與當時王鐸與張公祖頻繁往來的經歷一致,可被視為此卷確系王鐸真跡的佐證。
崇禎十五年王鐸五十歲,經歷過對二王、東晉和米芾長年累月的執著學習,終於完成了「自化」。其此前的作品,對二王與米芾"如燈取影,不失毫發"(錢謙益《牧齋全集·有學集》),到《贈張抱一行書詩卷》和《贈張抱一草書詩卷》時,已擺脫了「仿」的痕跡,有了主體性較強的跌宕雄逸的意態。而《贈張抱一草書詩卷》亦是王鐸草書長卷迄今所見較早的一件。
附圖釋文: ……錦瑟琪華待醍醐。 汴京南樓 夷門蕭瑟俯晴空,萬事欷獻向此中。梁苑池台新萑葦,宋家艮岳老苔叢。牧人壕外時驅犢,獵騎天邊晚射鴻。舊月多情依汴水,滔滔東去更朦朧。
崇禎十五年三月夜 洪洞同邑弟王鐸具草 抱翁公祖教正
12345下一頁

王鐸《行書五絕立軸》。墨跡綾本。縱225厘米,橫51.5厘米。

王鐸《高適詩立軸》,草書。

王鐸《書唐人詩冊》,現藏日本。

王鐸《行草五言詩》,行草。
釋文:花林深礙日細逕曲隨人雞犬歷午熟池塘依舊新畦平堪理竹地潤較宜(*)鞅掌空繁暑回頭悟世塵戊辰自 都來再芝園作文岳老父母正 王鐸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王鐸《草書臨帖軸》絹本。 縱201.3厘米,橫55.4厘米。無署年。凡三行,共42字。煙台市博物館藏。
釋文:得萬書委曲備半使人慨阮新婦勉身得雄甚善騎殊嘗喜也家月末當至上亦俱去太峰老鄉丈王鐸

王鐸《贈今礎先生扇面》。

王鐸《五律五首》。

王鐸《贈二弟仲和詩卷》。

王鐸《行書突兀岩巒氣五律條幅》。釋文:「突兀岩巒氣。息深無動容。自能同雪豦。不欲受人封。宇宙勞蛇蠋。風雷夾燭龍。虛堂安可閟。苂怪奮石淙。觀史念沖壁。上仰生畫松。」 款署:「荊岫老親契教之辛已八月作王鐸具草」,印:「王鐸之印」、「婁絡亭印」、收藏印「閔□收藏印」。台灣何創時書法藝術館藏。
大凡一個大書家的條件中,所有有形的筆墨技法,都已經是屬於形而下的問題了,但這些要件,卻又是主宰著表現的基本要素,王鐸這件條幅作品,是五十歲壯年寫的,當屬他成熟而精神狀態極佳的時期。
通常我們看到王鐸此類型作品,都可直接的感受到那種疾風驟雨,宛如龍行的扭曲姿肆的跋扈,和跌宕跳躍的節奏,講究但又不在意的順著自然行走,而使天人合一,這是其作品最迷人的地方,此幅是這類作品較平整的,可能與當時心境,亦或是求字人物有關,因為比較平正,那種直取顏平原的凝厚和米南宮快劍斷陣筆勢的氣韻,更顯得落落無畏的軒昂氣度。(陳宏勉)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王鐸《行書贈單大年家丈立軸》 綾本 縱234cm,寬56cm,自署書於丁亥年(清順治四年,1647年)。凡五行,共101字。台灣何創時書法藝術館藏。

(點擊圖片看大圖)

王鐸枯蘭復花圖跋帖。舒捲而精緻,縱逸而蘊藉,王鐸晚年行草書之精品。

王鐸行書懺詩之三軸,深圳博物館藏。

王鐸《書畫雖遣懷文語軸》(五十九歲作)自署書於庚寅年(清順治七年,1650年),行書絹本,文語一則。凡五行,共70字。縱203cm,橫5lcm。首都博物館藏。
釋文:書畫雖遣懷真無益事不如無俗事時焚香一室取古書一披或吟嘯數悟書下稿本白發(**)轉(日寅)即是七帙將欲撰書臂痛筋縮多噦欠伸必不能從事矣庚寅二月夜王鐸偶書。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王鐸《臨王曇首昨服散帖》(五十五歲作)自署書於丙戌年(清順治三年,1646年),草書絹本,文語一則。凡四行,共68字。縱227cm,橫47cm。廣州美術館藏。
釋文:昨服散差耳然不過佳請示所宜如更增劇恐難為力耳未能令遣猶有餘念故耳王曇首和南仲階親丈丙三月心晝不得暇夜挑燈書於琅華館中時年五十有五雲樵王鐸。

❼ 王鐸(1592年-1652年)

王鐸

王鐸(1592~1652年)明末清初大臣、書畫家。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十樵,號嵩樵, 又號痴庵、痴仙道人,別署煙潭漁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幼時家境十分貧寒,過著「不 能一日兩粥」的生活。天啟二年(1622年)中進士,受到考官袁可立的賞識推薦,入翰林院庶吉士,累擢禮部尚書。王鐸身逢亂世,仕途坎坷多艱,崇禎十六年(1643)曾一度避難於蘇州滸墅關袁樞寓所,二人交情篤厚,往來間以詩文書畫相唱和,袁樞之父兵部尚書袁可立的神道碑文和墓誌銘就是王鐸親筆撰文書寫的。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禎帝殉國於景山。馬士英等在南京擁立福王,王鐸為東閣大學士。滿洲入侵中國後被授予禮部尚書、官弘文院學士,加太子少保,於永曆六年(1652)病逝故里。鐸博學好古,工詩文。畫山水宗荊、關,丘壑峻偉,皴擦不多,以暈染作氣,傅以淡色,沉沉豐蘊,意趣自別。山水花木竹石,皆用書中關紐。間作蘭、竹、梅、石,灑然有物外趣。尤擅書法,行草宗二王,正書師鍾繇,亦多自出胸臆,有《擬山園法帖》,諸體悉備,名重當代,學者宗之。順治三年(1646)作《漁舟蕭閑圖》,收入《歷代名賢畫粹》;永曆四年(1650)作《雪景山水圖》,收入日本《支那名畫寶鑒》;永曆五年(1651)被滿洲政府罷官歸里,作《蘭石圖》卷、《山水卷》,分別收入《新版世界美術全集》、《支那名畫寶鑒》。永曆六年卒,享年六十一歲,葬於河南鞏義洛河邊,謚文安。
王鐸書法
王鐸博學好古,工詩文。好古博學,詩文書畫皆有成就,尤其以書法獨具特色,世稱「神筆王鐸」。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稱, 他書法用筆,出規入矩,張弛有度,卻充滿流轉自如,力道千鈞的力量。王鐸擅長行草,筆法大氣,勁健灑脫,淋漓痛快,戴明皋在《王鐸草書詩卷跋》中說:「元章(米芾)狂草尤講法,覺斯則全講勢,魏晉之風軌掃地矣,然風檣陣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趙、董輩所能及也。」他的墨跡傳世較多,不少法帖、尺牘、題詞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擬山園帖》和《琅華館帖》。
王鐸《嘉興作詩軸》其書法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深受歡迎。日本人對王鐸的書法極其欣賞,還因此衍發成一派別,稱為「明清調」。 他的《擬山園帖》傳入日本,曾轟動一時。他們把王鐸列為第一流的書法家。提出了「後王(王鐸)勝先王(王羲之)」的看法。王鐸善於畫山水和梅蘭竹石,山東省濟南市博物館收藏的《雪景竹石圖》是王鐸為睢陽袁樞精心創作的一幅雪竹作品,也是目前能見到王鐸唯一的一幅以雪竹為題材的畫作。他的畫主要繼承了五代荊浩和關同的風格,王鐸的作品丘壑高峻,氣勢雄偉。同時他也吸收董源和王維的畫法,主要以水墨暈染為主,皴擦不多,略施淡色,山川顯得厚實雄偉,生機勃勃。他的山水畫景色比較寫實,山石的造型方峻,勾皴相間。他的山水畫是以元人的筆墨技法畫出了宋人味道。王鐸的人物畫極少見,而且畫法比較簡略、寫意。王鐸工真、行、草書,得力於鍾繇、王獻之、顏真卿、米芾,筆力雄健,長於布局。梁評其「書得執筆法,學米南宮,蒼老勁健,全以力勝。」清姜紹書《無聲詩史》稱具「行草書宗山陰父子(王羲之、王獻之),正書出鍾元常,雖模範鍾、王,亦能自出胸臆。」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風。當時書壇流行董其昌書風,王鐸與黃道周、倪元璐、傅山等人提倡取法高古,於時風中另樹一幟。近世對日本書風有極大影響。存世書跡較多,刻有《擬山園帖》、《琅華館帖》。《清史稿》卷七十九有傳。《王維五言詩卷》,書於崇楨十六年(1643年),綾本,楷書、草書。凡32行,其中楷書13行,草書19行,每行字數不一。縱21厘米,橫165.5厘米,故宮博物院藏。《贈袁樞詩冊》計八頁四十五行,三百八十一字,自署書於崇禎六年(1633),自作詩五律八首贈河南睢州(今睢縣)袁樞(袁可立子),為同時期的又一力作,現為美國楊思勝收藏。《在書法上王鐸是一位各體皆能、風格多樣的書法全才。無論是偉岸遒勁的大楷、高古樸厚的小楷書,還是他那飛騰跳躑的行草書,在晚明書壇上都應說是一流的。正書在王鐸作品中不多見,源於唐人而能自出胸襟。此詩卷前半部分,無論是字的大小、結體、字畫、字距,皆給人一種奇特的感受。詩卷後半部分的行草在王鐸作品中則不乏見,章法變化豐富,行筆能縱能斂,整體感強,結體欹正莫測,點畫錯綜復雜,線條枯實互應,故其成就被人給予很高評價。
附文:"回望洛陽"之六十九:入古出古有神筆
在中國書法史上,有兩位大家,不得不提,一為王羲之,一為王鐸。「先王後王」之說,講的正是這兩位,其中後者之於洛陽,更是生死以之。 王鐸,字覺斯,號嵩樵,1592年12月出生於河南省孟津縣聖賢庄(今孟津縣老城村),故世人稱之「王孟津」。
如今,在孟津老城村,提起王鐸來,鄉親們都是耳熟能詳,有熱心的鄉親還給我講起了幾個和王鐸有關故事來。
據老鄉說,王鐸幼年時,家境非常清貧,常過著「不能一日兩粥」的艱辛生活。家 王鐸自畫像貧當自奮,王鐸自幼勤學好問,早上未入學館之前,就常常一個人跑到學館看先生教書。一次,學館先生心裡高興,順手指著地上的方磚問學生:「你們誰能一筆一個字,把這方磚的四角都撐滿?」學生們議論紛紛,可無人應對。正在大家無奈之時,坐在門磚上的王鐸說:「我會寫。」他拿著先生遞過來的毛筆,撅起屁股在方磚上寫下了一個大大的「乙」字。先生看了,連贊:「神童!神童!」。
入學後,王鐸書法水平日漸提高,大字已經寫得不錯。一天,他去教書先生的房間找先生,沒見到先生,卻發現了先生珍藏的兩本字帖。自此後,先生不在,他就偷偷到房間臨摹一二,時間久了,他的書法水平竟然突飛猛進。又一次,他來到了先生的房間,先生外出未歸,無意間,他看見桌面上的字條,仔細一看,原來是玄帝廟里的和尚向先生求字。王鐸一想,自己不若寫一個,逗先生一樂。這樣,他就拿起毛筆揮毫起來,當寫到廟字之時,先生的腳步突然響了起來。王鐸害怕,廟字只寫了一個「廣」便扔下筆逃跑了。先生歸屋一看,大吃一驚,心想這字是誰寫的,如此漂亮,想到這里,他趁勢在王鐸寫的「廣」字下面添了一個「朝」,而後就把這三個字送給了廟里的和尚。四方香客來了,一看宣帝廟三字,都覺得這個廟字沒有前兩個字有神韻,寫得沒有前兩個字豪邁有力,特別是左邊那一撇,劃得有些歪扭。至今,「玄帝廟」門額猶存,顯露著王鐸少年時的風采。哈哈,聽到這里,我忍俊不止,今天,這個事實已經難以考究,不過仔細想來,這個故事就算是附會,我想,那也是這些河洛鄉親們喜愛王鐸的緣故吧。
不僅如此,和王鐸相關的,還有一個「神筆王鐸」的故事,更是神奇。
相傳,王鐸官拜禮部尚書,滿朝官員中數他的字寫得好。一天,皇上要他寫個「天下太平」的匾額。王鐸由於太過緊張,把太字竟然寫成了大字。匾額在宮內懸掛起來後,就有人就發現了這個錯誤,並迅速呈報給了皇上。皇上一聽,大為震怒,立即傳王鐸立即入宮覲見。王鐸拜伏於地,當聽說「太」「大」之誤後,很是害怕,口稱:「死罪,死罪」。忽然間,王鐸計上心來,他向皇上說道:「請皇上賜臣筆墨一用。」皇上點頭允許,王鐸當場提筆蘸墨,「刷」一下,飛筆投向高掛的匾額,不偏不倚,這一點點得恰到好處,「大」字已然變為「太」字,仔細觀之,竟然有畫龍點睛之妙。皇上大喜,禁不住贊道:「愛卿真神筆也!」自此後,御封的「神筆王鐸」不脛而走,天下聞名。
王鐸雖然書法造詣很高,可在歷史上,他卻因降清而被列入《貳臣傳》,被後人所垢病。受此牽連,他的書法也遭遇冷落,曾一度無聞塵世間。
即今譏評何足道,後五百年言自公。
經過一代又一代後人們的研習,王鐸的書法拂塵生輝,越來越得到大家的推崇。關於王鐸的書法,吳昌碩贊其書法曰:「文安健筆蟠蛟璃,有明書法推第一」,孟海先生也評之書法雲:「(王鐸)一生吃著二王法帖,天分又高,功力又深,結果居然能得其正傳,矯正趙孟頫、董其昌的末流之失,在於明季,可說是書學界的『中興之主』。」,當代啟動先生也有言曰:「覺斯筆力能抗鼎,五百年來無此君」。
王鐸何以得到如此高的評價,這與他的奮發努力分不開。據說,為了提高書法水平,王鐸「一日臨帖,一日應請索」,臨應期間,從不間斷。 王鐸《贈今礎先生扇面》王鐸一生,獨尊羲獻,兼習鍾繇、顏真卿、米芾等大家,故王鐸的書法筆力雄健,長於布白,楷、行、隸、草,無不精妙。
王鐸書法不僅在國內有名,在日本,王鐸的聲名也很顯赫,甚至還因他而衍發成出一派別。他的《擬山園帖》傳入日本,名滿京都,日本人把王鐸列為第一流的書法家,甚至提出了「後王勝先王」的看法。
五百年來無此君,在感嘆我們老鄉王鐸的書法精妙之時,我心懷崇敬之情,走進了王鐸故居。
這是一處後人按照有關資料在王鐸舊居之西新建的一座「擬山園」相府。由於為新修的緣故,故園古意尚不足,給人以「人非物也非」的感覺。
走出故居,心有遺憾之時,我忽發現一祠堂,東鄰故居。走進去,想不到,其內古意昂然。據史料記載,該祠堂為清初所建,里邊牆壁上鑲嵌著百塊石碑,為王鐸的《擬山園帖》。該部分石刻,被譽為帖中之精品,可惜在文革期間遭到一定破壞。即便如此,走進此殿,也會覺得滿壁金玉,真草隸篆,無不精到,神妙之氣撲面而來。
關於《擬山園帖》,據說這是王鐸晚年匯聚自己多年來臨摹精品和自家的得意作品而編就的。他曾囑咐兒孫說:「我一生別無所成,唯有書法一道小有所成。待我死後,可尋覓良工,將這些作品一一刻石鑲置於中室四壁,傳留後世。倘子孫後代有衣食不足時,亦可拓賣字帖,以濟溫飽。」20年前,只要來人給王家後人二元錢,即可隨便拓帖,如今,這里已經全部保護起來,別說拓帖,就是摸上一摸,亦不可能了。
王鐸死後,埋葬於偃師山化一個叫石家莊的村子南。它北有鳳凰山上的大宋會聖宮碑做伴,南有芝田附近的宋陵七帝八陵相陪,地望可謂極好。可惜的是,因修建隴海鐵路,王鐸墓冢從此被廢。
王鐸墓地里,如今還尚存一些遺物。在北臨鐵道處,有一對巨大的石馬。石馬高約二米有三,線條流暢,刀法遒勁,很有氣勢。墓地南端,有一贔屓,頗為巨大,王鐸墓碑已移至村裡,石碑乃順治的「諭祭碑」,碑上字體較大,依然清晰,書用顏體,雍容有韻。
王鐸一生,好學博古,但其「不離古、不泥古」,不甘於做一個「如燈取影.不失毫發」的書奴,他守定羲獻,又時時出入各家,無古無今,無人無我.寫得不亦樂乎,寫到熟極之處,頓然有悟,層層透入,見著古人精妙,再行筆,筆鋒處便迸出天機,揮灑自如矣。
王鐸自曰:「五十自化」,是啊,在幾十年的修煉後,他儼然成了一位「入古出古」的高人,行筆於不縛不脫之境,靈感乍現之時,我想,王鐸自有神筆。
相關傳說
才壓江南
傳說王鐸18歲中舉,20歲中進士,21歲拉翰林,22歲放江南主考,江南人迎接主考時,見轎前有大旗兩桿。一旗上寫:「十載寒窗讀書苦」,另一旗上寫「奉母命不出難題。」人們向轎內一看,見主考大人卻是位年輕書生,根本不象年高德劭的飽學之士。大家都切切私議,有人說他是膏粱子弟,官家少爺,憑著爺老子當大官放主考,哪有真才實學!甭說不出難題,實際上是他本人學問不深,恐怕頂多也只是知道個「子曰學而時習之」罷了。王鐸在轎內聽得清清楚楚。果然第一場出的試題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許多人都說果然不出所料,很快交卷。第二場依然是原題,但要求內容不許重復。這下可難住了眾舉子,他們把所學的知識全用光了,才勉強交卷。不料第三場又是同一題目,眾舉子叫苦不迭,難於應付。大部分人搜盡枯腸,還是交了白卷。在發榜之後,眾舉子拜師之際,王鐸哈哈一笑,當眾揮筆,照題一氣寫成七篇詞藻雅麗,文情並茂,議論精當,篇篇各異的奇文。一時才驚四座,聲威並振。當時別家中魁掛匾,文為「江南才子」,唯有王鐸家門首懸匾上書「才壓江南」。
神筆王鐸
傳說王鐸入閣拜相後,皇帝讓他書寫一匾額:天下太平。楷書巨匾掛上後,在一片贊揚聲中,一個太監忽然發現「太」字少了一點,成了天下「大」平。眾人抬頭細審,果然是真。正待發問之時,但見王鐸不慌不忙地手握頹筆,飽蘸濃墨,將筆向匾上擲去,不高不低,不歪不斜,恰好點在「大」字左下方,遒勁灑脫的一個「太」字,活靈活現地展示在眾目睽睽之下。登時一片喝彩,齊誇王鐸神功。皇帝驚喜萬狀,脫口稱贊道:「王愛卿真乃神筆也。」從此「神筆王鐸」馳名天下。

❽ 王鐸的主要成就

鐸博學好古,工詩文。畫山水宗荊、關,丘壑峻偉,皴擦不多,以暈染作氣,傅以淡色,沉沉豐蘊,意趣自別。山水花木竹石,皆用書中關紐。間作蘭、竹、梅、石,灑然有物外趣。順治三年(1646)作《漁舟蕭閑圖》,收入《歷代名賢畫粹》;永曆四年(1650)作《雪景山水圖》,收入日本《支那名畫寶鑒》;永曆五年(1651)被滿洲政府罷官歸里,作《蘭石圖》卷、《山水卷》,分別收入《新版世界美術全集》、《支那名畫寶鑒》。王鐸善於畫山水和梅蘭竹石,山東省濟南市博物館收藏的《雪景竹石圖》是王鐸為睢陽袁樞精心創作的一幅雪竹作品,
他的畫主要繼承了五代荊浩和關仝的風格,王鐸的作品丘壑高峻,氣勢雄偉。同時他也吸收董源和王維的畫法,主要以水墨暈染為主,皴擦不多,略施淡色,山川顯得厚實雄偉,生機勃勃。他的山水畫景色比較寫實,山石的造型方峻,勾皴相間。他的山水畫是以元人的筆墨技法畫出了宋人味道。王鐸的人物畫極少見,而且畫法比較簡略、寫意。
王鐸書法獨具特色,世稱「神筆王鐸」。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稱, 他書法用筆,出規入矩,張弛有度,卻充滿流轉自如,力道千鈞的力量。王鐸擅長行草,筆法大
氣,勁健灑脫,淋漓痛快,戴明皋在《王鐸草書詩卷跋》中說:「元章(米芾)狂草尤講法,覺斯則全講勢,魏晉之風軌掃地矣,然風檣陣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趙、董輩所能及也。」他的墨跡傳世較多,不少法帖、尺牘、題詞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擬山園帖》和《琅華館帖》。其書法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深受歡迎。日本人對王鐸的書法極其欣賞,還因此衍發成一派別,稱為「明清調」。 他的《擬山園帖》傳入日本,曾轟動一時。他們把王鐸列為第一流的書法家。提出了「後王(王鐸)勝先王(王羲之)」的看法。
王鐸工真、行、草書,得力於鍾繇、王獻之、顏真卿、米芾,筆力雄健,長於布局。梁評其「書得執筆法,學米南宮,蒼老勁健,全以力勝。」清姜紹書《無聲詩史》稱具「行草書宗山陰父子(王羲之、王獻之),正書出鍾元常,雖模範鍾、王,亦能自出胸臆。」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風。當時書壇流行董其昌書風,王鐸與黃道周、倪元璐、傅山等人提倡取法高古,於時風中另樹一幟。近世對日本書風有極大影響。存世書跡較多,刻有《擬山園帖》、《琅華館帖》。《清史稿》卷七十九有傳。《王維五言詩卷》,書於崇楨十六年(1643年),綾本,楷書、草書。凡32行,其中楷書13行,草書19行,每行字數不一。縱21厘米,橫165.5厘米,故宮博物院藏。《贈袁樞詩冊》計八頁四十五行,三百八十一字,自署書於崇禎六年(1633),自作詩五律八首贈河南睢州(今睢縣)袁樞(袁可立子),為同時期的又一力作,現為美國楊思勝收藏。他的代表作《洛州香山詩軸》,在結字上把米芾的倚側發揮到了極致,再以漲墨法略去點畫改變字形,確實有「破鬼膽」之怪;再以中鋒強力掠扛,輕重對比強烈,真正有神龍飛騰的不測之力。
在書法上王鐸是一位各體皆能、風格多樣的書法全才。無論是偉岸遒勁的大楷、高古樸厚的小楷書,還是他那飛騰跳躑的行草書,在晚明書壇上都應說是一流的。正書在王鐸作品中不多見,源於唐人而能自出胸襟。此詩卷前半部分,無論是字的大小、結體、字畫、字距,皆給人一種奇特的感受。詩卷後半部分的行草在王鐸作品中則不乏見,章法變化豐富,行筆能縱能斂,整體感強,結體欹正莫測,點畫錯綜復雜,線條枯實互應,故其成就被人給予很高評價。王鐸於明崇禎十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為其恩師袁可立書丹《明資政大夫正治上卿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偕配誥封夫人宋氏合葬墓誌銘》,銘近五千字。款署「賜進士、通議大夫、協理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纂修先朝實錄、記注起居、管理六曹章奏較內書、文華殿展書、誥勅撰文、前右春坊右諭德左庶子掌南京翰林院事、經筵講官、通家鄉眷生王鐸頓首拜書丹」。節寰袁公即袁可立,河南睢州(今睢縣)人,明廉直名臣,奉命備兵防海,收復旅順,策反劉愛塔,為王鐸先師考官。
王鐸雖然書法造詣很高,可在歷史上,他卻因降清而被列入《貳臣傳》,被後人所垢病。受此牽連,他的書法也遭遇冷落,曾一度無聞塵世間。即今譏評何足道,後五百年言自公。經過一代又一代後人們的研習,王鐸的書法拂塵生輝,越來越得到大家的推崇。關於王鐸的書法,吳昌碩贊其書法曰:「文安健筆蟠蛟璃,有明書法推第一」,孟海先生也評之書法雲:「(王鐸)一生吃著二王法帖,天分又高,功力又深,結果居然能得其正傳,矯正趙孟頫、董其昌的末流之失,在於明季,可說是書學界的『中興之主』。」當代啟功先生也有言曰:「覺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
王鐸何以得到如此高的評價,這與他的奮發努力分不開。據說,為了提高書法水平,王鐸「一日臨帖,一日應請索」,臨應期間,從不間斷。
王鐸一生,獨尊羲獻,兼習鍾繇、顏真卿、米芾等大家,故王鐸的書法筆力雄健,長於布白,楷、行、隸、草,無不精妙。
王鐸行草《壬午臨柳公權帖軸》,他用三行布白法,寫出五行書來:起首在一行空白中擠出密密的兩行小字,結尾以貼零的方法在邊沿空隙中擠出一行小字。完全打破了傳統的章法平衡美原則。行書《臨王筠帖軸》為四行書,主題三行書如空中的柳條左右搖曵飛舞,沒有一處是垂直平衡和安靜的,最後一行書乃落款小字,更是從左上向右下搖盪,末了還在邊空貼零擠上「王鐸」二字窮款。邱振中曾用「軸線連綴」的方法分析王鐸每行書的左右搖擺度,以感知這種章法的平面幾何關系。這種翰札書、藁草書中很常見的章法布白,一下子在大幅立軸作品中產生了前所未有的驚險效果。這正是王鐸平面視覺空間構築上貫徹其所謂「幽險猙獰」的「魔鬼美學」原則,讓人在視覺上如此強烈地感受到「劈山超海,飛沙走石,天旋地轉,鞭雷電而騎雄龍」的意象。王鐸在書法作品平面空間構成上的美學創造,至今已歷四百年而無人居其右。王鐸生活在一個動亂、黑暗的時代,仕途上並不用心,只圖「好書數行」傳於世。他在觀念上並不主張反傳統,但他銳意於書而近於痴的進取精神,不自覺地走到書法史上的另一個制高點,足以與羲、獻項背。因此,他慨然嘆曰:「余於書、於詩、於文、於字,沉心驅智,割情斷欲,直思跂彼室奧。恨古人不見我,故飲食夢寐之。」 (《中國書法全集-王鐸一》,17頁)這與張融 「不恨臣無二王法,恨二王無臣法」之說可謂異曲同工。
五十歲在懷州所書的《贈張抱一行書詩卷》和《贈張抱一草書詩卷》,這二卷分別是王鐸行書和草書的精品。王鐸詩宗杜甫,此二卷十數首感事傷時的詩中發出了「百感中原事,魂魂向夜生」的悲鳴,乃是離亂戰火中奔波有感於生靈塗炭的「詩史」品格,因此前卷行書尤顯沉雄深厚,後卷草書乃感幽怨纏綿。黃道周評價王鐸書法曾有「五十自化」 (《中國書法全集-王鐸一》,12頁)之說,這是強調生話與人格歷練對書法風格成熟的審美卓見。徐悲鴻曾有一詩,用「蟠、蛟、螭」這種極盡其變的「神龍」來比擬王鐸草書所塑造的形象,並贊之曰:「有明書法推第一,屈指匹敵空坤維。」他甚至還發問說:「文安詩作猛虎吼,誰執王字相雌雄?」 (《中國書法全集-王鐸一》,22頁)這大概也是村上三島「後王勝前王」之說的源頭吧。
王鐸降清後八、九年時間,書風更趨成熟老辣,其狂草技法已臻化境。書法成了其「貳臣」的心理矛盾和落寞情懷的排遣,故作品已失去崇禎朝的扛鼎之力和奮發之氣,而轉為理性和孤冷。但偶有酒後佳作如《奉龔孝升書卷》,行筆剛毅,元氣充盈,既是晚年頹廢生活偶發牢騷的寫照,也是悲劇情懷的痛苦表露,堪稱行書代表作之一。
關於《擬山園帖》,據說這是王鐸晚年匯聚自己多年來臨摹精品和自家的得意作品而編就的。他曾囑咐兒孫說:「我一生別無所成,唯有書法一道小有所成。待我死後,可尋覓良工,將這些作品一一刻石鑲置於中室四壁,傳留後世。倘子孫後代有衣食不足時,亦可拓賣字帖,以濟溫飽。」20年前,只要來人給王家後人二元錢,即可隨便拓帖,如今,這里已經全部保護起來。

❾ 宋朝宰相王鐸

唐朝有個宰相叫王鐸

王鐸,唐朝末年宰相。(?—884年),字昭范。太原人。

伯父王播是唐文宗時宰相。會昌進士,累遷右補闕、集賢殿直學士,懿宗時任平章事。干符六年(879年)率兵鎮壓黃巢起義,守江陵,不戰而遁,免職。從僖宗入蜀。中和二年(882年)正月,僖宗以王鐸兼中書令,充諸道行營都統,與李克用等共同圍剿黃巢。受到宦官田令孜排擠,被解除兵權,授義成節度使(駐地在今河南定陶)還屯河南。中和四年(884年),任為義昌(駐今河北滄州)節度使,過魏州時,「侍妾成列,服御鮮華,如承平之態」。魏博節度使樂彥禎之子樂從訓素無賴,愛其車馬姬妾,伏卒數百人於漳南高雞泊(今山東恩縣境內)殺害之,家屬佐吏三百餘人盡皆遇害。彥禎上奏說是盜賊所殺。

王鐸又以懼內聞名,充諸道行營都統拒黃巢時,忽然下屬來報,王夫人直奔大營。王鐸嚇得問屬下:「巢賊漸漸由南來,夫人又悻悻自北至。旦夕情味,何以安處?」他的幕僚開玩笑道,「不如降巢。」引起鬨堂大笑。

閱讀全文

與歷史學家王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